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Word版含解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备课课时练习: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含答案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互联网B.轮船航运业C.电报业D.大众报业【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A在当时还没出现,互联网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的初期,中国的互联网更晚;这里要注意题目中在1884年时,强调福建和上海价格的同步变动,当时最为迅捷的交通通讯工具应该是电报,其它BD项传播或传送的速度相对要慢,故答案为C项.2.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
这说明()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南上海地方当局制定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文字说明了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初步建立后的运行规章,从中不难得出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所以答案选D。
3.据新华社2013年12月1日报,今天上午9时51分,高铁G420次从天津西站缓缓始发,开往秦皇岛,津秦高铁宣告正式通车。
其正式通车,意味着东北高铁网正式联入全国高铁网,将大幅缩短旅客往来华南、华东与东北间的旅行时间.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B.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答案】D【解析】本题具体考查交通工具(火车)带来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表述客观,均是交通工具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正确。
而D项“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不符合史实,是“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工具分别代表了哪个时代吗?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哪些作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发展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影响,并撰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有据,字数不少于300字。
6.设计一份关于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科普宣传海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新颖,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7.教师推荐一部关于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发展历史的纪录片,要求学生在观看后,撰写一篇观后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交通工具或通讯工具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2.提供相关资料和问题,引导学生从科技、经济、政治等多角度分析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
3.各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出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影响,形成共识。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主动探究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历程。
2.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3.针对学生对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认知不足,教师可通过举例、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他们的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对历史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具备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们已经掌握了近现代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为学习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变化奠定了基础。但他们对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深入了解有限,尤其是对背后的科技、经济、政治等因素的认识有待提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文档资料
结合所学,读图思考。
从生活现象导入, 引发兴趣。 解读历史图画,创 设情境,引发思 考。
联系所学,建立时 空背景。
一、 铁路的 发展
1865 年 8 月,英人杜兰德,以小 铁路一条,长可里许,敷于京师永宁 门外平地,以小汽车驶其上,迅疾 如飞。京师人诧所未闻, 骇为妖物, 举国若狂,几至大变。旋经步军统领 衙门饬令拆卸,群疑始息。 ——李岳瑞《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能够了解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方面的变化,识记标志性的历史事件,理解交通通 讯方式变化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以吴淞铁路为例,通过解读带有冲突性的层层关联的史料,训练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 素养,学习以审慎的历史眼光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依据史料,运用已有历史知识、能力对近代交通 通讯的影响进行分析,学习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历史问题。
(二)教学方法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法、材料研习、问题探究法。
板书设计
铁路的发展 轮运和航空 邮政和电信 改变生活方式 推动经济转型 促进城市化进程 推动观念进步
近代化
教学过程
第 1 页
教学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从最近的公共自行车说开去。
导 入
2、出示“上海四洋场马路胜景图”,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传统与近代的交 通工具。 1、出示英国铁路发展以及在尝试 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材料,谈话引导 学生分析。 1870 年,英国铁路通车里程长达 15500 英里,约占最后通车里数的 70%以上。至此,英国很少再有远 离铁路交通线的地方了,囊括全英 的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建成。 ——古尔维西, 《铁路与英国经济》
起卸进出口货物耳,不告而擅为之, 参与课堂调查 于国体有损,即买归中国(就要拆 除),断无自乱关章,以开漏税之 对沈葆桢拆除铁路一事,你的 态度是
高中历史 能力达标检测(十三)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能力达标检测(十三)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X謇为激励自己的爱国热情,发誓一定要亲自乘坐一次在中国政府自己修筑的铁路上奔驰的火车,他的愿望最早可实现于(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2.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A.“男女杂处,不以为嫌”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某某处理”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D.“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3.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
”这反映出( )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4.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
对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A.服饰的中西合璧B.报刊杂志的创办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5.19世纪的某某仅是隶属于凤阳的偏远小镇,无人开设木行,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什的;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某某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竹商号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中心。
材料最能说明( )A.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B.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C.促进了某某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D.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6.在中国各种传统礼教规X中,“男女授受不亲”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而在清末流行的竹枝词中却有这样的描写:“申江好,男女不防嫌。
榻上横陈同倚枕,内不垂帘,任从观瞻”“客不分男女,可怜非常挤”。
这说明自古以来的“男女之大防”在近代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而与材料有关的突破口是( )A.交通工具 B.社交场合C.男女合校 D.男女合演7. 20世纪初,实业家X謇要了解全国各地的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B.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C.通过了解D.通过无线电报输送信息了解8.下表列举出的是近代某某租界的生活情形,对这些生活情形解释不正确的是( )A.B.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与碰撞C.中国日益文明富强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中历史 课时跟踪训练13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课时跟踪训练(十三)一、选择题1.清朝著名诗人、外交大家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这是在描写( )A.火车B.电车C.电报D.[解析]重“万钧”,但“动如绕指柔”的应是火车。
[答案] A2.下图是1881年开平煤矿请英国人设计的铁路,顽固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振动会“损伤地脉”,最后竟不行机车,而出现图中所示骡马拖载车辆的运煤情景,变成了“马车铁道”,这条铁路应该是( )A.吴淞铁路B.京X铁路C.唐胥铁路D.粤汉铁路[解析]吴淞铁路是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与“开平煤矿请英国人设计的铁路”不符,故A项错误;京X铁路是1905年詹天佑主持的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唐胥铁路是当时开平煤矿为煤运而修建的,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帝陵园为由,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故C项正确;粤汉铁路是1900年动工的从某某某某到某某武昌的铁路,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3.1868年11月24日《某某新报》报道,“兹见某某有车几辆,乃一人坐于车上,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走。
”材料中的交通工具是( ) A.黄包车B.自行车C.汽车D.电车[解析]黄包车是两轮在后,不是一轮在前,一轮在后,故A项错误;自行车是一轮在前,一轮在后,故B项正确;汽车是四个轮子,故C项错误;电车靠的是电力作为动力,不符合材料意思,故D项错误。
[答案] B4.1879年盛宣怀指出:电报为国防要务,利于用兵调度和联络,非急起图功不可。
由此可见盛宣怀兴办电报事业的目的在于( )A.提升军事调动的效率B.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C.传播某某平等的思想D.壮大洋务企业的实力[解析]根据题目中“电报为国防要务,利于用兵调度和联络”,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盛宣怀兴办电报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某某平等思想的传播和壮大洋务企业的实力,故B、C、D项错误。
[答案] A5.20世纪20年代初,某某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A.某某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B.某某市区交通秩序混乱亟待改进C.西方交通工具取代了传统交通工具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解析]仅从交通工具不能说明城市的繁荣,故A项错误;交通工具混杂不等于交通秩序混乱,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传统交通工具和西式交通工具并存,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某某马路上传统交通工具和西式交通工具并存,体现了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故D项正确。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优秀教学设计(4页)
第13课《交通与通迅的变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情况;②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引用相关历史资料,再现历史,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②设计表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讨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③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介绍,使学生感受铁路的发展是中国人爱国救国的产物。
②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荆棘,得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的结论。
③通过对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保守落后只能让自己停滞不前;只有与时俱进,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重点难点】重点:铁路、更多的铁路难点:交通通讯的变化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以明清的科举制为例,让学生归纳学子“进京赶考”采用的出行方式和“金榜题名”的消息如何传递给亲朋好友,让学生把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方式与现有的方式做出比较,得出古代交通和通讯方式落后性的特点,提问学生什么时候落后的交通和通讯方式开始改变,从而进入近代交通和通讯方式的学习。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计算共从过去到现在参加过多少场考试吗?”学生回答:“没有,很多很多……”老师说:“我们参加的考试多不胜数。
我们现在需要考试,古代的人也需要参加考试,他们参加的考试制度是哪种形式的考试制度?”学生回答:“科举制度。
”老师说:“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考试它还是一项分等级的考试。
以明清科举制度为例,通过童子试合格成为秀才后,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合格成为举人后,才能参加会试,会试合格才能参加殿试。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13课交通与通迅的变化 学案2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程标准】自读、1分钟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自读、1分钟(1)重点:掌握近代中国铁路、航运、航空及邮政事业的发展过程。
(2)难点: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逐步认识到中国近代化之路充满荆棘,试着分析其原因。
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知识结构】原因、表现时期原因表现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交通和通讯进步大众传媒的变化1840---1949 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衣:西装中山装、旗袍、高跟鞋食:西餐馆、咖啡馆、西式茶室住:居住大院、里弄、高级公寓、别墅、花园洋房习俗:断发、禁缠足、鞠躬、握手、新式婚礼、简洁葬礼唐胥铁路和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轮船招商局成立;大清邮政局的成立;有线电报。
近代报刊《伸报》;近代电影:《定军山》、《歌女红牡丹》、〈〈渔关光曲〉〉,中国电影有过辉煌1949---1976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当家作主,但底子薄出现新生活,新风尚;中山装、绿军装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但温饱还没解决电话对老百姓来说一直是奢侈品文革中电影走人低谷,收音机成为了“四大件”之一1978---现在中国改革和开放的进行;科技水平的提高;社会环境的安定和和平的国际环境GDP巨变,城镇化进程加速,人民生活水平开始向小康迈进,出现时尚中国:思想观念、穿着、居住条件、流行语的都变化大高速公路和磁悬浮列车的出现,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电视普及,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自主学习】(一)交通工具的发展快速阅读教材,归纳近代以来中国交通的变化情况。
列出变化情况简表:铁路交通:19世纪80年代,第一条铁路、铁路;铁路史上的里程碑:京张铁路;民国以后,进展缓慢;轮船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萎缩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1920年,研制水上飞机、北洋政府开设,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1949年有52条民航线;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检测: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表示:富强之策,全藉铁路交通,亟宜从速兴筑。
他不久辞职,全力从事铁路建设,接受了“筹办全国铁路全权”的铁路督办职务。
中华民国铁道协会成立时,又亲自担任会长。
1918年秋,他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了修建10万英里铁路的计划。
这说明()A.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B.孙中山是发展中国铁路事业的先行者C.铁路是最普及、最受青睐的运输方式D.近代中国开展铁路建设的重要性解析:从材料“富强之策,全藉铁路交通,亟宜从速兴筑”以及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铁道协会会长,提出修建计划等都说明他对铁路的重视,即体现了铁路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答案:D2.张謇为激励自己的爱国热情,发誓一定要亲自乘坐一次在中国政府自己修筑的铁路上奔驰的火车,他的愿望最早可实现于() 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末D.20世纪初解析:中国人自己修建铁路是从19世纪80年代初修建唐胥铁路开始的。
答案:B3.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背离材料,D 项材料没有体现。
所以正确答案为A。
答案:A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解析:本题结合近代福建茶叶销售的市场信息,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中“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 交通和通讯的变化随堂检测无答案
化通讯的变·第13课交通与随课检测】基础巩固【;周刻既万:“别肠转如轮,一中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写道1、近代著力并与车,犹自由。
今日舟心中忧。
……车舟载离别,行止眼见双轮驰,益增是会景象”诗中反映社尽……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头。
生离愁;活们的生通工具改变人量迁徙 B.近代交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的兴起出国留学热潮人心 D.近代以来C.追求自由的观念日益深入其广告,招商局的经营、右图为中国近代上海轮船2客预定进对外贸易。
字为“发展中国航运,促上部文堆仓储保险,办理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货仓位,获能够图文材料中监督,接受批评”等。
从栈。
欢迎商招现经出②轮船有①中国近代航运业已取的信息改底运的局面彻较大③列强垄断中国航局业务范围响展受西方影变④中国近代航运业发④ B.①②A.①②③④ D.①③ C.②③④时行,最高28日,沪杭高铁试运3、2010年9月高营试验最,创下世界铁路运达速到416.6公里。
现要体台路建设迈进新阶重速,这也是我国铁是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而你知道筑的修A.京张铁路筑的修山到胥各庄铁路B.唐筑的修C.杭江铁路筑的修D.淞沪铁路19而在工具前往参观。
然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上4海世博会曾吸引具是的下列交通工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世纪70年代,江苏沿车洋人发明的火汽车 B.江A.南制造总局的舰船政局的军 D.福州局C.轮船招商的轮船挤,可怜坐下现,“乘客不分男女座火5、随着汽车、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这反映了词也开始流行起来,样非常”这的竹枝德理道统出现冲击了传的伦A.新式交通工具的况行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B.新式交通工具并认可通工具的赞同与式C.人们对新交追求通工具改进的没D.人们从有停止过对交,雁此不愁鱼少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行道6、近代某诗人写:“举头铁索路诗赞扬的是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运输 D.铁路航 B.海事业 C.航空事业业电A.报电信通,声气相妒砚幅费笔。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练习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精编解析版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选择题(48分)1.20世纪初,清政府允许商办铁路,全国踊跃响应,四川等内陆省的积极性更高。
川路集股总额达白银1170多万两,铁路股本主要源自“抽租股”,也就是川汉铁路总公司随粮强制征收,值百抽三,这使得大量的农民都入了股。
对这种抽租入股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 严重增加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B. 田租入股加速了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C. 租股无异于代为储蓄,稳定了小农经济D.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强大,影响政府决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信息“川汉铁路总公司随粮强制征收,值百抽三,这使得大量的农民都入了股”的信息说明吸收农民入股,有利于加速工业化进程中资本原始积累,B正确;该举措没有严重增加人民负担,A错误;该措施不是稳定小农经济,是发展工业化,C错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改变政府政策,D错误。
故选B。
2.《申报》在20世纪30年代常刊登“共用黄汽车”“云飞汽车,日夜出租”“教授驾驶汽车,包领驾驶执照”等广告。
这说明当时的上海A. 交通工具趋同化B. 交通迈向近代化C. 汽车驾驶普及化 D. 汽车制造国产化【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信息反映了民国时期,西洋汽车传人中国,推动了近代交通的近代化,故B项符合题干要求;题干未体现出交通工具趋同的信息,排除A项;当时的汽车驾驶并未普及,排除C项;当时中国尚未建立汽车工业,排除D项。
故选B。
3.有诗云: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A. 电报B. 火车C. 电视D. 互联网【答案】A【解析】从材料当中的描述“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两句可知需要架设电线,另外还有传播信息的功能,符合题意的是电报通讯.故A正确.铁路运输业与此描述没有关系,故排除.CD在当时还未出现.故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近代通讯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本题考查近代电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较低.4.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
2017-2018学年高考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复习2-13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2.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交通和通讯变化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知识点一铁路,更多的铁路1.铁路特点(1)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
(2)便于国计民生,成为________发展的动脉。
2.发展历程(1)________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建成;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建成。
(2)甲午战争以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修筑铁路成为中国人________的强烈愿望。
(3)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________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4)________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由于战乱,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预习评价】1.(判断)最早在中国修建铁路的是清政府。
()2.(判断)京张铁路是中国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知识点二水运与航空1.水运(1)轮船招商局:1872年由________创办,是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民办的近代水运:________年前后有较大发展,但比较艰难。
2.航空(1)________年,福建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________,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2)民国时期航空工业获得较快发展。
【预习评价】1.(判断)我国水运交通的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
()2.(判断)中国近代水运业早于近代铁路业,但发展比铁路还要缓慢和艰难。
() 知识点三从驿传到邮政1.近代邮政事业的发展(1)________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
(2)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________。
(3)民国时期进一步发展。
①________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时跟踪检测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时跟踪检测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主办的《北华捷报》曾评论“对于中国官员来说,铁路意味着胡作非为,意味着废除长期受尊重的习惯和传统、骚乱和毁灭”。
这说明( ) A.中国当时还没有出现铁路B.一些官员希望借建铁路之机中饱私囊C.当时一些政府官员反对修建铁路D.通过建铁路实现自由富强成为社会共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的“对于中国官员来说,铁路意味着胡作非为,意味着废除长期受尊重的习惯和传统、骚乱和毁灭”可知清政府一些官员认为修建铁路是胡作非为,会毁灭中国的传统。
这反映出他们反对修建铁路。
答案:C2.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
对材料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A.修建铁路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B.近代交通的兴起冲击了传统的就业结构C.铁路的发展推动了交通运输的近代化D.列强争夺筑路权便于西方国家入侵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中国铁路与公路。
材料表明顺天府所属州县因为修建铁路,导致大量从事传统运输业的穷苦人民失业,这表明近代交通的兴起冲击了传统的就业结构,B项正确;修建铁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C、D两项说法虽然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答案:B3.(2018·江西赣州高三模拟)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把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
该守则( )A.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B.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C.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D.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内容来看,上海在近代时候已经出现公共交通礼貌意识,这样的守则体现出社会对公共意识的培养,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公共意识的变化,不是交通的发展,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适用人群,C项在材料中无法得出;中华民国于1912年成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排除。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2单元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3、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测试)一、选择题1.交通工具近代化不仅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下列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是()A.马车B.轿子C.火车D.帆船2.铁路在中国开始出现于()A.明末 B.晚清 C.民国时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3.图中反映的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A.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4.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诗中反映的是()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B.新式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5.〈广东深圳调研〉1903年,梁启超曾记载:(此电)由大西洋发,循前此欧洲与东方通行之旧线至马尼拉,复由马尼拉用新海电至旧金山,经美洲大陆复还纽约。
发电时十一点五十五分,接电时间十二点四分三十秒,相距仅九分零三十秒。
他所描述的是下列哪一项新发明()A.电报B.电车C.发报机D.电磁感应6.西风东渐,铁路轮船、电报电话先后传入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①延缓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②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③增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④是外国资本人侵的结果,中国的资源完全被外国控制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6轮船招商局创设于1872年,是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
在此以前,中国轮船航运业全部由外商轮船公司经营。
该局设立后,于1877年用220万两白银收购了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全部财产。
以下是轮船招商局初期发展的经营情况。
金额单位:万两(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它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2017-2018学年学岳麓版历史二新品教学资源作业:2.13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含解析
基础夯实1.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A。
服饰的中西合璧B。
报刊的创办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解析A、C两项与时间观念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
B、D两项虽然都与时间有关,但是报刊发行时间的精准程度显然要低于交通通讯工具,故选D项。
答案D2。
张謇为激励自己的爱国热情,发誓一定要亲自乘坐一次在中国政府自己修筑的铁路上奔驰的火车,他的愿望最早可实现于( )A。
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末D。
20世纪初解析中国人自己修建铁路是从19世纪80年代初修建唐胥铁路开始的。
答案B3.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
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 )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B.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C.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D。
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解析从材料“以乘汽车为豪"“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可以看出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出现给社会消费观念和社会风气带来的变化,故D项正确。
答案D4.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中,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A.“男女杂处,不以为嫌”B。
“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章处理”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D.“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解析A项体现了男尊女卑思想的淡化,是历史进步的体现;B项反映了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压迫,C项体现了对先进交通工具的排斥,D项描述了城市马车的主要用途是游览观光,B、C、D三项都不能说明交通工具的进步或思想的进步。
故选A项。
答案A5.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在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清廷都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因而在大清国境内变得过于强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telephone,大足板子毕业生”。
歌谣反映了当时()A. 传统旧俗遭否定B. 新旧事物的冲突C. 新旧事物的并存D. 社会转型的苦痛2.近代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是()A. 京张铁路B. 紫光阁铁路C. 京广铁路D. 京沪铁路3.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
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
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据此推断,当时的中国社会()A. 废止缠足,封建束缚破除B. 女子入学,近代教育普及C. 恋爱自由,追求男女平等D. 婚俗观念,受到西方冲击4.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
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下列交通工具是( )A. 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B. 洋人发明的火车C. 轮船××局的轮船D. 福州船政局的军舰5.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
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A. 自由的观念B. 平等的观念C. 博爱的观念D. 互助的观念6.“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 铁路运输B. 航海事业C. 航空事业D. 电报电讯7.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右图是1909年《民呼日报》上登载的一幅漫画,其要表达的
主题是()
A.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权益
B.西方国家学习中国文化
C.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西方各国组成联军侵略中国
解析:选A从图片中可以了解到,各国举的灯笼是火车形状,在20世纪初期的这一幅漫画反映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权益。
2.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解析:选B材料生动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的一幕可笑现象,由于封建统治者们的顽固排斥,使铁路等近代新生事物不能得以传播,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解析:选B从材料看,“双轮驰”“车舟载离别”表明近代汽车、轮船出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意指送行之人未及返回,旅人已经到了天尽头,可见近代交通工具对于人们生活影响之深,本题选B项。
4.1924年1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
民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具()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D.取代了原有的出行方式
解析:选B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乘坐电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促进了平等思想的发展。
5.河南新乡的西瓜自“火车通行,销路益远”。
奉天“昔年多种菜蔬,仅销境内,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多”。
广西桂平自从轮船通行,“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家畜鸡豚亦各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售诸港粤,日月不休”。
材料反映出近代交通()
①扩大了商品市场②冲击了自然经济③便利了列强侵略④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A“火车通行,销路益远”说明新式交通工具扩大了商品市场,故①正确;“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说明冲击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故②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列强侵略的信息,故③错误;“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多”说明火车沿线地区商业发展,故④正确。
A项符合题意。
6.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
A.电报电信业B.航海事业
C.航空事业D.铁路运输
解析:选A从材料当中,描述“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可知此工具需要架设电线,另外还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故选A项。
7.学习了《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
A.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发展的最大阻碍
B.铁路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一开始就得到清政府的支持
C.列强把铁路修到哪里,就把侵略势力延伸到哪里
D.近代交通与通讯的艰难发展表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后,它才能健康发展
解析:选B中国近代的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受到帝国主义的限制和排挤,而且帝国主义利用它们延伸自己的侵略势力,A、C、D三项正确。
由于清政府的腐朽与愚昧,一开始并不支持铁路建设,故选B项。
8.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
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
”这说明()
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
B.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
C.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D.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解析:选D从材料“以乘汽车为豪”“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可以看到汽车这种交通工具出现对社会消费观念和社会风气带来的变化,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8分)
9.近代运输格局成为反映时代变迁的重要标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铁路和轮船运输因极大的载运量而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1830 年到1870年,英国实业家修筑了两万公里铁路,连接了工业中心、铁矿、港口等。
……为了便于交通和货运,美国政府开凿运河,私人投资者建立起轮船航线和铁路网络。
到1860年,东北部的工业区、南部农业区、以及中西部城市之间已有铁路相连。
发明创造开启了工业化进程,也造就了铁路和轮船;而后者因为提供了快速廉价的交通方式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化近程。
——[英]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二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汉口至上海航线的各轮船公司概况
材料三轮船使商业贸易流通渠道发生了实质性变化,1881年进出汉口装运茶叶的远洋轮船有30艘,吨位达48 670吨;汉口至宜昌轮运航线的出现,使货物运转日期缩短了一个月……但是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的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以1881年为例,汉口进出船只中,木船为250艘,吨位达41 887吨;外国租赁木船为127艘,吨位达11 289吨。
武汉地区以土货进出口为主轴的市场,基本上依傍木船运输。
——任放《近代两湖地区的交通格局》
(1)据材料一概括英美近代运输格局出现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经济影响。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长江航运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6分)
(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湖北航运业的格局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英国实业家修筑了两万公里铁路”“美国政府开凿运河”“发明创造开启了工业化进程”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工业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等方面分析英美近代运输业的经济影响。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表格中船只数量和吨位的大小概括其特点;第二小问,结合“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近代中国交通的进步、工业革命、洋务运动”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关键句“远洋轮船有30艘,吨位达48 670吨”“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的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概括归纳;第二小问,从近代化中交通、工业化、社会转型等角度揭示材料三反映的信息。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的促进;政府倡导;实业家的推动。
影响: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2)特点:列强在中国轮船航运业占据优势;英国居于首位;中国近代航运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成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打开中国大门;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沿海沿江交通;洋务运动的推动。
(3)变化:远洋航运有所发展;轮船与木船既竞争又互补。
说明:新式交通工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工业化是历史的重要趋势;社会转型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