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初中语文】2018-2019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集体备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教案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积累词语。
①生词。
②一词多义。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靠近)临溪而渔(到)B.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连词)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必译出)C.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D.山水之乐(乐趣,名词)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2)语段翻译。
三、内容鉴赏1.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2.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是酒醉,更指“陶醉”,实际借山水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3.引导学生探究: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4.作者在第一段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你在欣赏过程中发现有何妙处?(第一段文字中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琅琊—酿泉—醉翁亭。
)5.本段写景有什么特色?(开头是远视,大全景(琅琊),接着是近观的中景(酿泉),接下来,是身临其境的近景(醉翁亭)。
写景顺序:远—近,面—点。
)6.此段中点明醉翁的情趣的句子是哪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利用时间推移,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四时之景不同,而欢乐却是相同的。
山水之乐在于四时自然景观的美好。
)8.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9.作者还写了哪些快乐?“太守之乐”指什么?10.太守之乐与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异同?四、总结1.概括主旨:本文描写了醉翁亭的秀美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了欧阳修寄情于山水以排遣郁闷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说课稿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山水游记,而《醉翁亭记》则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这篇文章是明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游记,以醉翁亭为背景,描绘了作者与友人们在亭中饮酒、赏景、谈天的乐趣,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思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于山水游记这种文体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醉翁亭记》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地背诵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领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背诵,生字词掌握,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意境描写,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辅导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山水游记的特点,进而引入《醉翁亭记》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色描写,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讲解辅导:针对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进行讲解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课文背诵: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要求背诵课文。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美景与作者思想感情的结合。
7.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醉翁亭记》景色描写——意境深远作者思想感情——与民同乐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三篇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三篇《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醉翁亭记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初中语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 壑() 琅琊() 潺()酿() 僧() 辄() 霏()暝() 朝()而往伛偻()洌() 蔌() 射者中() 弈()觥筹() 翳()△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
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文章,作者因政治改革被贬滁州太守时所写。
文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
表达了作者旷达情怀以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全文结构精巧,以“乐"为主线,承接展开,以“醉”为表象,“醉"与“乐”达到形神统一。
写作上情景交融,让读者饱览了一幅幅自然风光和人情风习画。
语言凝炼传神,且声调铿锵,读来可琅琅成诵。
学情分析本文虽是文言文,但琅琅上口,结构精巧,内容贴近生活,易再现学生游山情景,因此可用情境性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理解且能熟读成诵。
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联系写作背景和文本内容,教师点拨提示,学生是可以理解的。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生动凝炼,有一定难度,但作为九年级学生多角度不同程度的品味赏析语言,同样也可达到这一学习目标。
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
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
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设计思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课件
拟声词,形容水声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回环,曲折环绕
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名词作状语
靠近
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许多山峰, 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 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有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 是醉翁亭。
11 醉翁亭记
欧阳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正是出外旅游的大好时机!今 天我们就跟着欧阳修一起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阅读一番。
春 景
醉 翁 亭
夏 景
记
秋
欧
意
阳
浓
修
雪 景
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 居士 。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背着东西的人
休息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
牵扶,指儿童
应,伛偻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
应答 弯腰曲背,指老人
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错杂的样子
清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菜蔬
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 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容许。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 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 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清甜而酒水香醇,山中的野味 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乐亦无穷也。
黄昏云聚拢来,山谷就 显得昏暗了,黑暗与光明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秀丽的树繁茂成_____;秋 高气爽凝霜洁白;水面下降隐石出现;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 ___。早晨上山,黄昏返回,四季的景___不同,而乐趣也是 无穷无尽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教案新人教版
(2)文言文学习资料:提供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学习书籍,如《古文观止》、《世说新语》等,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文化背景资料:推荐关于宋代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书籍,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
核心素养目标
1.文学欣赏: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理解并感悟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艺术。
2.语言建构:掌握文章中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与表达能力。
3.思维发展:训练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章结构,提炼主旨,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4.文化理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认识到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3)文章主旨:
-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4)艺术特色:
-写景描绘: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抒情表达: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板书பைடு நூலகம்题:《醉翁亭记》
-板书内容:
A.作者:欧阳修
B.背景:宋代散文
C.重点词汇:山水、醉翁、游赏、抒怀
D.句式特色:对仗工整、描写细腻
E.文章结构:起承转合
F.主旨:寄情山水,抒发抱负
G.艺术特色: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板书设计应条理清晰,通过序号和分项,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文章的核心内容。同时,通过关键词的列举,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精髓,加深对文言文知识的印象。
(4)艺术作品:欣赏与《醉翁亭记》相关的书画、音乐作品,如描绘山水风光的国画、古琴曲等,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2.拓展建议:
(1)阅读与思考: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推荐的文学作品,思考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撰写阅读心得。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知识归纳(全面,含答案)
• 泉香而酒洌(清) • 山肴野蔌(野菜) • 弈者胜(下棋) • 杂然而前陈者(错落的样子)(陈列、摆开) • 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 • 非丝非竹(音乐) • 觥(酒杯)筹(酒筹)交错(交互错杂) • 苍颜(脸色苍老) • 已而夕阳在山(不久) •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文中指醉醺醺的样子) • 宾客从(跟随) • 阴翳(遮盖) • 游人去(离开)
• 11、醉翁亭记
•
一、文学常识
• 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之一。
• 二、一词多义
• 归:
• ①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归集)
•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 乐:
• ①山水之乐(乐趣)
•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动词)
• ③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 (后为“乐 趣”)
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
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 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 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 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 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 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 四、重点语句翻译
• 环滁皆山也: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势回 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 开翅膀一样,高水之间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山水游记,描写了作者在醉翁亭游玩时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生动,富有诗意,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为丰富,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提高审美情趣。
4.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3.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描绘课文中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课文注释及译文。
4.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然后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作品《醉翁亭记》。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感受作者对山水的热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出课文中描述的景物特点。
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自称“醉翁”?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回答。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11醉翁亭记欧阳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文章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和不幸时,要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难点:理解本文借“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总是如影相随。
中国古典诗文的每一首好像都散发着酒气。
饮者万万千,醉者万万千,而这其中的情味却不尽相同。
“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的这句话道尽文人饮酒的天机。
一个不胜酒力的文人,醉心的不是酒,那会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漫步醉翁亭,感受醉翁意。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累赠太师、楚国公。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1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第亭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参考答案:作者按空间顺序,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图,由“群山环绕图”领起,紧接着,由全景到局部,先写“琅那秀色图”,然后写“酿泉飞泻图”,最后写“溪亭临泉图”。
这样层层递进,烘托主景,引人入胜。
二、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参考答案:“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在每段中起领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归来的一幅幅花卷。
第2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的乐趣,第3段接着详细叙写了滁地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第4段则紧接着写太守醉饮而归的情形。
这三段按照写景——游乐——归来的顺序,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
三、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作者的“乐”归納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ꎻ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而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ꎻ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
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四、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
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参考答案:1.表示判断2.表示判断3.表示陈述4.表示陈述5.表示陈述6.表示陈述五、《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流传下来,找出来,说说它们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
《醉翁亭记》讲解与练习(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讲解与练习[疑难解析]①什么叫记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
一般地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写出来,都可以叫做“记”。
它可以全是叙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全是写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还可以兼有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记”在写法上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作者不直接说,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观点或感情状态,而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例如《桃花源记》。
另一类是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发生出情理,而常以“卒[卒:完]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
本文属于第二类。
②范仲淹和岳阳楼的故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感受较深。
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邗沟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
包括限制以“恩荫”(凡官员遇庆典,文职在京四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录用。
)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
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辖内之邓州市),就在此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想请范仲淹写一篇记,但范仲淹在邓州为官,不能亲赴岳州,于是滕托人捎了一幅岳阳楼的画给范仲淹,范便依此画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邓州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雄文。
有趣吧,想不到范仲淹还是看图写作文的高手呢!你的看图写作功底如何呢?只要把握本质,紧扣主旨,不无病呻吟,乱发感慨,真情真意地我手写我口,则写文章如杀一狗耳!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
有《范文正公集》。
他最有影响的要算是这篇《岳阳楼记》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精品教案(第2课时)
《醉翁亭记》精品教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文章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体会文中“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齐诵全文。
2.听写。
师:上节课,我们被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清新流畅的文字所折服。
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文本,感受其精妙的内涵。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一)理解文意。
1.通读全文后,讨论:全文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学生思考,请两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鼓励、点评、补充。
明确:“乐”字。
2.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的人和事?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归纳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1)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指名朗读相关句子,想象其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激励、点评、补充。
明确:第1段,作者从空间着手,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2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写道:“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会有人来欣赏。
课文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的呢?指名朗读第3段,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之后的情态是怎样的?讨论后指名试答。
教师点评、补充。
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第二课时)
根据以上梳理,你认为文章结构有何特点?
1.文章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提挈全篇,而“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游人乐——禽鸟乐——太守乐。
2.文章讲究结构上的前呼后应:第1段提出太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第3段描写太守在宴席上“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文章一开头,只云醉翁,只说是太守自号,但太守是谁,并不点破,以下几段也只反复用太守作为代称,共用了九个之多,直到最后一句才道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使读者恍然大悟,原来是作者的“夫子自道”。这都增加了本文结构上的妙趣。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时目标: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文章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体会文中“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
3.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会有人来欣赏。课文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的呢?
指名朗读第3段,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之后的情态是怎样的?
讨论后指名试答。教师点评、补充。
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明确:“乐”字。
2.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的人和事?
讨论后指名试答。教师归纳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醉翁亭记》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醉翁亭记》教案【教学内容】:《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 掌握《醉翁亭记》的文学特点和写作风格,了解唐代文学风貌及其相关背景知识。
2. 培养学生对文学经典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语感。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掌握《醉翁亭记》的文学特点和写作风格,提高对诗词文学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注重细节,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提高文学鉴赏和文化素养。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小组合作探究、个人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初步介绍《醉翁亭记》,并简略讲解唐代文学特点。
2. 出示《醉翁亭记》的课件,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并询问大家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推荐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二、阅读与解读(20分钟):1. 分组阅读《醉翁亭记》的相关段落,并提取文中的名言警句。
2. 引导学生讨论文字表达的含蓄与深刻的原因,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性。
3. 带领学生领悟文章的立意、感受作者笔下大自然的美妙,通过文字和画面感悟一位老翁自得其乐的人生享受。
三、文学欣赏(30分钟):1. 按照段落进行逐句阐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和重要内容。
2. 学生自主演讲,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感受,促进学生间的思想交流和文学鉴赏。
四、课文解析(20分钟):1.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介绍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相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醉翁亭记》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2. 综合文本分析,独立思考文学作品中蕴含的艺术手法及其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文化素养。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探究唐诗与唐文的异同,寻找文学性的通用性。
2. 列举一些与本文有关的名画和名家作品,探索文学与艺术的奥妙。
3. 阅读其他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广阔的文学视野。
【板书设计】《醉翁亭记》“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幸有微躯应,坐拥九江水。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上册《醉翁亭记》说课(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诵读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五、说教法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 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课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同时,注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 的参与度,让他们知道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本课主要采用朗读 法、讨论探究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 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此外我还采用了通过以多媒体为教学手 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思考:本文围绕哪个字进行构思,并依据其对应的哪两句话进行内容 叙述? 明确:“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或异二者之为”
板块五、精读课文 1.思考:本文围绕哪个字进行构思,并依据其对应的哪两句话进行内容叙 述? 明确:“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或异二者之为”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这段总写醉 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欧阳修 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 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 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 同乐)。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 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 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 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 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名师教案)
11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
2.熟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坚持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
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5.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培养高尚的情怀。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作品创作背景。
2.熟读课文,疏通大意,感知课文内容。
3.积累文言常用词汇,提高阅读能力。
【课时准备】1.课前预习,通读课文。
2.搜集相关资料:欧阳修生平、思想及本文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展示图片,猜疑激趣1.人物竞猜多媒体展示醉翁亭图片,提问:“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描写的是哪座亭?句中的“翁”指的是谁?预设:醉翁亭,欧阳修。
2.切入课题这是安徽滁州琅琊山上的一座亭子,因宋代欧阳修而声名远播,今天,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足迹,来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聆听先生的心音。
【设计意图】人物竞猜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检查预习,走进文本1.走近作者课件出示: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晩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2.了解创作背景课件出示:本文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时欧阳修年四十,贬滁州已经一年。
他这次被贬,是由于支持推行庆历新政的诸君子,得罪了守旧官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教学提示】
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
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奏划分思考
“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
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教学提示】
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
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示例: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
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
【教学提示】
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
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
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
目标导学四: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
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
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
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
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
“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
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
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
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
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
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
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
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目标导学五: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思考探究: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连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目标导学六:赏析文本,感受文本艺术特色
1.在把握作者复杂感情的基础上朗读文本。
2.反复朗读,请同学说说本文读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1)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
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文章多用判断句,层次极其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3)文章写景优美,又多韵律,使人读来不仅能感受到绘画美,也能感受到韵律美。
目标导学七: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
【教学提示】
更多文言现象请参见《我的积累本》。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