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教案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教案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教案
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

一、导入
1. 引入话题:你知道辛亥革命是什么吗?你知道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吗?
2.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并引起他们的兴趣。

二、讲授
1. 辛亥革命的背景:清朝政府的腐败、外国列强的侵略、民族意识的觉醒等因素。

2.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宣统帝退位、南北议和、中华民国成立等重要事件。

3. 辛亥革命的意义:结束了封建王朝统治,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化的新篇章。

三、活动
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以及现代中国的发展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辛亥革命中的各个角色,重新演绎当时的历史场景,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四、总结
1. 总结: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总结出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2. 展望:展望中国的发展前景,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五、作业
1. 完成课堂笔记:整理当天的学习内容,写出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感受。

2. 阅读资料: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辛亥革命的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更加深入,能够理解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篇一: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1)】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

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经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和爱国华侨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

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本课的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本课难点:三民主义课型:新课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课外阅读有关孙中山书籍的文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孙中山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孙中山。

”(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播放有关孙中山的视频剪辑。

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他的早期革命活动,)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一﹑辛亥革命的酝酿1﹑兴中会的成立孙中山为筹划革命,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先生建立兴中会的目的是什么?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有什么区别?孙中山先生决定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想法合理吗?为什么?(组织讨论,在回答的基础上讲解)戊戌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被镇压,《辛丑条约》的签定,说明清政府已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和统治中国的工具,他已经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敌人。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八课辛亥革命(教案)时间:2015-9-28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有关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剖析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辛亥革命(二)能力目标1.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3.从各种因素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给出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何评价的操作思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2.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四)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通过历史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三民主义,武昌起义,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1.讨论法。

2.比较分析法。

3.阅读理解法。

4.多媒体辅助法。

5.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欣赏大屏幕,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孙中山——辛亥革命。

第二次,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邓小平——改革开放。

今天,我们来学习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导入。

二、讲授新课1、酝酿与爆发(1)革命团体的建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年初,黄兴、宋教仁等建立了华兴会,重要成员有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同年冬,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建立了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1906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成员是学界和新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2)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做了准备.各地起义的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迫切性.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制定纲领和建立政党的必要性)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多人集会,决定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3. 能够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

2.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信息。

2. 学习和探讨:
(1)辛亥革命的背景:介绍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腐败、民族危机和改革思潮。

(2)辛亥革命的过程:解说辛亥革命的策划、发起和进展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建立等重要事件。

(3)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3. 活动和讨论: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辛亥革命的各个方面,展示给全班。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辛亥革命时期的各种角色,模拟辛亥革命的情景。

4. 总结与评价: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提出展望。

四、课后作业:
写一篇500字的文章,总结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五、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1. 背景:政治腐败、民族危机、改革思潮。

2. 过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建立。

3. 影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高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案结束】。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加深对近现代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辛亥革命这一课题的了解相对较为肤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掌握相关历史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成果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历史实物或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革命的原因。

然后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让学生掌握革命的发展脉络。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辛亥革命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案

辛亥革命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案

辛亥革命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难点】重点: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湖北革命党人根据孙中山等人制订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建立了湖北军政府。

由革命党人、立宪派人士及旧军官组成,推原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

旋布告全城,通电各省,号召“执竿起义,共建洪勋”。

宣布废大清国号和年号,改为“中华民国”,采用黄帝纪元。

【想一想】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全国革命形势是怎样发展的?湖北军政府与辛亥革命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展示课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时间领导者起义1906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190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7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黄花岗起义(展示课件)黄兴简介: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善化人。

1904年和宋教仁在长沙创办华兴会,次年在日本拥护孙中山组成中国同盟会。

1911年曾领导广州起义。

清政府派兵进攻武汉,形势危急。

黄兴赶到武汉,任革命军总司令,率领革命军拼力反攻,保住了武昌。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出示图片,提问:为什么说“武汉不愧为英雄的世界”?带着疑问,一起就进入第九课的学习,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一说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前发动了哪些起义?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广西起义
广州起义(黄花山岗
起义)
2.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介绍这些起义的概况。

(1)萍浏醴起义
项目内容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读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回答问题: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奋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通过上面这段话,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这次起义虽遭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3.合作探究:同盟会领导的起义相继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领导者起义结果
1906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失败
1907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失败
1907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失败
1911黄兴黄花岗起义失败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

——白寿彝《中国通史》回答:群众基础薄弱,准备不足;人员不足、弹药缺乏、仓促起事。

板块二:武昌起义
1.通过短视频结合课本图文史料完成些列问题。

①武昌起义的时间:
②武昌起义的地点:。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辛亥革命》是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以及理解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的衰落和民族危机,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评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辛亥革命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导入和呈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辛亥革命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初中辛亥革命历史教案

初中辛亥革命历史教案

初中辛亥革命历史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并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的起因1. 了解清朝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情况2. 掌握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剥削二、辛亥革命的过程1. 介绍孙中山等革命先驱的活动和思想2. 分析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发展过程3. 讲述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战役三、辛亥革命的影响1. 理解辛亥革命为中国社会带来的改变和影响2.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具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2. 提出问题:你知道辛亥革命是什么吗?为什么会爆发?二、学习内容展开1. 宣讲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2. 分组讨论学习内容,并做笔记三、小组合作1. 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所学内容制作辛亥革命的时间轴或思维导图2. 学生展示并交流各自的成果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阐述辛亥革命的影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2.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辛亥革命提出问题五、总结回顾1. 总结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 强调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作业布置:1. 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读后感或感想2. 学生自选一幅图片或视频,用以展示辛亥革命的某一重要事件或人物扩展阅读:1. 推荐学生阅读《辛亥革命史》等相关书籍,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细节2. 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关于辛亥革命的资料并进行学习板书设计:主题:辛亥革命起因:清朝政治腐败、外国列强侵略过程:革命先驱活动、重要事件和战役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改变反思:本节课中,我认为学生需要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和进行课堂讨论,增强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和推荐扩展阅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八年级历史8课辛亥革命学教案

八年级历史8课辛亥革命学教案

第八课 辛亥革命 学教案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 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学习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 复习提问:戊戌变法在中国革命进程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资产阶级另一个派别——革命派又是怎样进行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的? (一)预习导航:看谁对以下问题找得快有准兴起: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组织准备) 时间: 地点: 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纲领: 发展 (政党建立) 辛亥革命 性质: (近代化 领导多次武装起义 探索的第 时间: 二阶段: 武昌起义 学习西方 高潮 意义: 的政治 时间: 制度) 中华民国成立 驻地: 结局: 历史意义: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大家分析讨论,群策群力,看谁表现更精彩) 1、辛亥革命 的指导思想及其内容是什么?2、“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三)小结:(四)反馈练习 单项选择1、为民主共和国做出贡献,堪称民主革命先驱的是( ) A 周恩来 B 孙中山 C 李大钊 D 毛泽东2、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最根本原因是( ) A 外国侵华势力强大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C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 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3、下列各项不属于三民主义内容的是( ) A 民族主义 B 民主主义 C 民权主义 D 民生主义4、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之处是( ) A 提倡民主共和 B 提倡民主科学C 提倡学习西方D 要发展资本主义 5、辛亥革命的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 )A 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建立中华民国 D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6、关于辛亥革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B推翻了封建制度C结束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7、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 兴中会 B 华兴会 C 光复会 D 同盟会 简答题:如何全面评价辛亥革命?(五)学教反思。

历史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教案

历史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教案
五.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
1.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广西起义
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时间
地点
意义
六.布置作业:完成相对应的配练习题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1.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
地点
意义
教学小结: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1.革命志士的奋斗
时间
领导者
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
萍浏醴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
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
广西起义
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的黄花岗起义,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辛亥革命
1911年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武装起义,第二天占领武汉三镇。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9课 辛亥革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9课 辛亥革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插图、文献资料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教材和历史资料,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辛亥革命。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能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进行评价。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原因、性质以及与旧主义革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资料: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知识点和框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

通过问题驱动法,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与旧主义革命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研究成果。

历史教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

历史教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是本册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认识革命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记住辛亥革命的时间、过程和主要人物,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时间、过程、主要人物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

3.史料:收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史料,如文献、图片等。

4.视频:准备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近代史知识,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辛亥革命。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腐败、民众的疾苦等,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目标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学生通过查找史料、讨论的方式,回答问题。

幸亥革命教案初中

幸亥革命教案初中

《辛亥革命》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民众疾苦,清政府腐败无能。

在这种背景下,一场旨在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的革命运动应运而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

二、自主学习1. 请学生翻到教材第8课,自主阅读“辛亥革命”部分内容,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学生阅读后,教师提问:辛亥革命的原因是什么?过程是怎样的?结果如何?三、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同时,辛亥革命也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尚未完成。

四、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补充和完善。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2. 完成教材第8课“思考与练习”题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同时,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导读:本文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导入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导入
(八)板书设计: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整合、把握程度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板书设计应条理清楚,重点、难点突出,讲究技巧性、艺术性,能够达到帮助学生把握课程内容的目的。
(九)教学反思:包括教案的亮点、学术争论的不同观点、教学困惑等。
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肩负起历史的使命,顺应历史潮流,开始拿起武器进行斗争,并于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做的探索进行复习,有利于旧知的巩固,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本课内容,使学生从线索上清晰地把所握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层的探索,认识到革命斗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武昌起义”和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学情分析:
(三)教学模式:以各区(市)、学校推行的模式为主,教师独创并经过实践并在一定区域内反响良好的也可。
(四)教具:一般包括多媒体、小黑板、历史挂图、教学实物等。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包括基本的历史知识,即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态势。
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新课标教学模式下的一次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

(八年级资料)第9课 《辛亥革命》

(八年级资料)第9课 《辛亥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识记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主力、过程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学会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党人为救国救民、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面对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从来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孙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否取得了成功?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近第9课《辛亥革命》。

二、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第42-43页《革命志士的奋斗》一节,完成以下表格:义的时间、地点、主力、过程和影响。

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晚;地点: 武昌;主力:新军革命党人;过程:夺取楚望台军械库-翻开城门迎接炮兵--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汉阳、汉口响应--成立 军政府。

三、读图讲解〔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 交界的、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

结果失败。

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同盟会声望由此大振。

萍浏醴起义1906 刘道一、蔡绍南 失 败 同盟会声望大振 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 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起义1907 孙、黄兴 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黄花岗起义 1911 黄兴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2.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发动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1907年,孙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镇南关起义,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3.1911年,黄兴领导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感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4.插入林觉民《与妻书》朗读视频片段,感受革命党人为救国救民不怕牺牲的英勇精神。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辛亥革命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观察想象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探究思考提取信息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比较联系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进取意识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新学案94页材料解析题所介绍的情况,就记载了孙中山起初上书李鸿章请求维新变法的历史。

当年孙中山的请求遭到拒绝,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材,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以及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插图、文字、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辛亥革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视频:准备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沙田中学方敏(收集整理)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1:封面幻灯2:导入新课师:幻灯片中五位历史人物分别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和蔡元培。

辛亥革命后,他们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潮流,即新文化运动。

作为新文化健将,他们为何要掀起这场运动?这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新文化运动。

【讲授新课】幻灯3:确定学习目标子标题:《新青年》的创办、“新世纪的曙光”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幻灯4-1:运动背景课标解读:本目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设计问题从简单入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阅读和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并思考新文化运动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西方文化影响和国内政治环境两个方面思考。

)生1: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受到知识阶层,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袁世凯实行倒行逆施的反动政策。

他是怎么做的呢?生2: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幻灯4-2:袁世凯祭天师:1915年,袁世凯改国号为“中华帝国”,以次年为“洪宪元年”。

这幅图就是他称帝后在天坛祭天的情形。

面对袁世凯的“祭孔”闹剧,当时社会民众有怎样的不同反响?生1:他的反动行为,立即得到封建余孽的喝彩。

生2:先进的知识分子将发表言论,抨击袁世凯倒行逆施的行为。

师: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新文化运动发生了。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课标解读: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能够积极学习,让学生能够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

教师引导学生从标志、口号、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等方面来自学相关知识,了解新文化运动发生初期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幻灯5:导学提示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40-41页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等。

生:阅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幻灯6:兴起标志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生: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这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了。

师:在运动中,涌现出了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他们分别是谁?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

幻灯7:运动口号师:他们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

大家知道他们斗争的两面旗帜是什么吗?生: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两面旗帜,以新青年为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师: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

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请看大屏幕,下面我们欣赏一段视频,并思考相关问题。

幻灯8:运动内容.视频师: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什么?生1:观看录像并回答。

他们向尊孔复古思想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生2:他们反动封建礼教,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师: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幻灯9:运动内容.文字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师:为了方便记忆和理解,我们通常概况为“四提倡”和“四反对”。

同学们阅读课文41页小体字部分,具体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生1: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师: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生2:他们主张人们反对封建迷信,崇尚科学。

师: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生3:要求人们从封建传统下解放出来,得到自由的发展;师: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

所谓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生4: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邹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鲁迅也发表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师: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

尤其是鲁迅,他在《狂人日记》里,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过渡语:1914-1918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结束后,欧洲人充满了忧虑和悲观,连西方人自己都对自身的文明表示怀疑。

世界的形势和国内的现实使国人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新文化运动发展出现新变化,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视频——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课标解读: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等世界史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提前预习,通过上网收集资料的方式增加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同学收集整理知识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幻灯10:世纪曙光.视频师: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怎样的极影响?生: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师:在新的历史时期,李大钊等怎样是颂扬俄国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生: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俄国十月革命,并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同年,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从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幻灯11:世纪曙光.文字师: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过渡语: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请同学从运动的性质、意义和局限性等方面加以分析,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课标解读:这部分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幻灯12:历史意义生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师: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对中国社会的美好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导致了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生2: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主要是,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师:新文化运动正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它以西方先进思想为武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理性批判。

它不仅是一次反传统主义的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它倡导民主与科学,力图重建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标榜新道德,力图建构新的伦理和价值判断模式;它提倡新文学,力图改造反映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方式。

新文化是对千百年来形成的旧文化的扬弃和超越,它体现了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生3: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表现在于,它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

师:作为民主科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新文化运动后来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引领中国人民走上独立、自由和富强之路的光辉旗帜。

五、知识总结课标解读:知识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理知识线索和综合归纳能力。

本部分提供了两种方法,前者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结合板书就可以联系课文复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线索。

后者注重了知识归纳,采用歌诀方法记忆,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方法一:板书总结师:请同学们结合大屏幕的板书,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

幻灯13:板书设计师生: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这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

运动初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陈独秀等先进的知识分子抨击尊孔复古思想,在社会上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运动。

运动后期,宣传并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向新的历史时期。

方法二:歌诀总结师:为了方便同学们的记忆,老师把本课的主要内容编成歌诀,供大家记忆。

我们来齐读一下——幻灯14:歌决总结生:新旧思潮激冲突,青年杂志运动起。

陈李胡鲁做代表,民主科学摇大旗。

十月革命炮声响,马列主义新时期。

人们思想大解放,文化运动载史籍。

【课堂巩固】幻灯15:史海泛舟程标解读:本栏目设置了请你选择、课堂辩论和历史畅想等形式新颖的栏目,进行复习巩固。

通过多种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幻灯16:请你选择1.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直接因素是( B )A.丧权辱国条约的签定 B .尊孔复古逆流的泛起C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D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推动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A )①陈独秀②李大钊③胡适④鲁迅⑤孙中山A.①②③④B. ①②③⑤C. ①②④⑤D. ②③④⑤3.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两面旗帜是( C )A.自由和平等B.民权和民生C.民主和科学D.新道德和新文学幻灯17:课堂辩论甲方: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全新的思想解放运动!乙方: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运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民主的发言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

最后,结合新文化运动爆发的背景,进行精当的点评,并肯定甲方观点。

幻灯18:历史畅想如果你是生活在1915年中国的青年学生,读到了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敬告青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