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13年中考数学专项复习 专题一 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动点问题专题讲解
山东省济宁市2013年中考数学专项复习 专题一 解填空题 第二部分 练习部分
专题一 解填空题 第二部分 练习部分1. (2011四川达州)若2231210a a b b -++++=,则221a b a+-= .2. (2011黑龙江省哈尔滨)观察下列图形:它们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依照此规律,第9个图形中共有 个★.3. (2011贵州毕节)已知一次函数3+=kx y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不等式03<+kx 的解集是 .4. (2011,四川乐山)数轴上点A 、B 的位置如图所示,若点B 关于点A 的对称点为C ,则点C 表示的数为 .5. (2011山东日照)如图,是二次函数 y=ax 2+bx +c (a≠0)的图象的一部分,给出下列命题:①a+b +c=0;②b>2a ;③ax 2+bx +c=0的两根分别为-3和1;④a-2b +c >0.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只要求填写正确命题的序号)6. (2011湖南怀化)出售某种手工艺品,若每个获利x 元,一天可售出(8-x )个,则当x = 4 元,一天出售该种手工艺品的总利润y 最大.7. (2011江苏扬州)如图,已知函数xy 3-=与bx ax y +=2(a>0,b>0)的图象交于点P ,点P 的纵坐标为1,则关于x 的方程bx ax +2x3+=0的解为 .8.(2011四川广安)如图所示,直线a∥b.直线c与直线a,b分别相交于点A、点B,∠= _________AM b∠=︒,则2⊥,垂足为点M,若1589.(2011黑龙江牡丹江)腰长为5,一条高为4的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10.(2011天津)如图,点D、E、F分别是△ABC的边AB、BC、CA的中点,连接DE、EF、FD,则图中平行四边形的个数为.11、(2011广东湛江)如图,点B,C,F,E在同直线上,∠1=∠2,BC=EF,∠1 _______(填“是”或“不是”)∠2的对顶角,要使△ABC≌△DEF,还需添加一个条件,可以是 _______(只需写出一个).12、(2011江苏徐州改)估计11值在整数和之间.★“真题演练”答案★1.解:根据题意得:(x3-x)÷2 ∵x=3,∴原式=(27-3)÷2=24÷2=12.2.连接OA,当OP⊥AB时,OP最短,此时OP=5cm,且AB=2AP.在Rt△AOP中,222213512=-=-=,所以AB=24.AP OA OP3.解:∵2011÷3=670……1,第一次变换是各对应点关于x轴对称,点A坐标是(a,b),∴经过第2011次变换后所得的A点坐标是(a,-b).4.解:设函数解析式为y=kx+b,将(1,0),(0,-1)分别代入解析式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山东省济宁市2013年中考数学专项复习 专题三 纠错必备
答案:A
好题2.解方程( )2=3( )
解析:此题若两边同除以( ),得:x+3=3,∴x=0,这时就漏解( )=0,
答案:移项,得:( )2-3( )=0
( )( -3)=0
( )x=0
答案:A
好题7.已知关于 的不等式组 只有四个整数解,则实数 的取值X围是.
解析:学生考虑本题往往只考虑整数,不考虑区间值,相当然认为 导致出错.
答案:
好题8.解方程
解析:解分式方程时易忘记检验,导致结论出错.
答案:两边同时乘以(4-x2)并整理得
8=2(2+x),
解之得x=2
经检验x=2是增根,原方程无解.
②如图2,当 时,可求 ,由勾股定理得: ,得 的周长为
③如图3,当 为底时,设 则 由勾股定理得: ,得 的周长为
考点五 四边形
【易错分析】
易错点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如何灵活、恰当地应用.
易错点2: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面积的求法,注意与三角形面积求法的区分.
易错点3:运用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过对称中心的直线把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答案:D
好题4.如图,在△ABC和△ADE中,有以下四个论断:① AB=AD,② AC=AE,③ ∠C=∠E,④ BC=DE,请以其中三个论断 为条件,余下一个论断为结论,写出一个真命题(用序号“”的形式写出):
解析:本例是一个开放型问题,学生可以从①②③④中任选3个作为条件,而余下一个为结论,但构成的命题必须是真命题.所以,我们应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去组合.这里,要注意“SSA”的错误做法.
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专题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专题二:动态几何型压轴题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压轴题。
(一)点动问题。
(二)线动问题。
(三)面动问题。
二、解决动态几何问题的常见方法有:2.以形为载体,研究数量关系;通过设、表、列获得函数关系式;研究特殊情况下的函数值。
专题三:双动点问题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以灵活多变而著称的双动点问题更成为今年中考试题的热点,现采撷几例加以分类浅析,供读者欣赏.1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图象问题。
2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结论开放性问题。
3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存在性问题。
4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最值问题。
双动点问题的动态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数学的热点题型.这类试题信息量大,对同学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需要用运动和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问题,挖掘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并特别关注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关系或特殊关系,动中取静,静中求动。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
中考动点专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例1(2000年·上海)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 解:(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 、GP 、GH 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32NH=2132⋅OP=2.(2)在Rt △POH 中, 22236x PH OP OH -=-=, ∴2362121x OH MH -==. 在Rt △MPH 中, .∴y =GP=32MP=233631x + (0<x <6). H M NGPOAB图1(3)△PGH 是等腰三角形有三种可能情况: ①GP=PH 时,x x =+233631,解得6=x . 经检验, 6=x 是原方程的根,且符合题意.②GP=GH 时, 2336312=+x ,解得0=x . 经检验, 0=x 是原方程的根,但不符合题意.③PH=GH 时,2=x .综上所述,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线段PH 的长为6或2. 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例2(2006年·山东)如图2,在△ABC 中,AB=AC=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y .(1)如果∠BAC=30°,∠DAE=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如果∠BAC 的度数为α,∠DAE 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解:(1)在△ABC 中,∵AB=AC,∠BAC=30°, ∴∠ABC=∠ACB=75°, ∴∠ABD=∠ACE=105°. ∵∠BAC=30°,∠DAE=105°, ∴∠DAB+∠CAE=75°, 又∠DAB+∠ADB=∠ABC=75°, ∴∠CAE=∠ADB,∴△ADB ∽△EAC, ∴ACBD CEAB =,∴11x y =, ∴xy 1=. (2)由于∠DAB+∠CAE=αβ-,又∠DAB+∠ADB=∠AED C B图2OE 3(1)ABC=290α-︒,且函数关系式成立,∴290α-︒=αβ-, 整理得=-2αβ︒90. 当=-2αβ︒90时,函数解析式xy 1=成立. 例3(2005年·上海)如图3(1),在△ABC 中,∠ABC=90°,AB=4,BC=3. 点O 是边AC 上的一个动点,以点O 为圆心作半圆,与边AB 相切于点D,交线段OC 于点E.作EP ⊥ED,交射线AB 于点P,交射线CB 于点F.(1)求证: △ADE ∽△AEP.(2)设OA=x ,AP=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3)当BF=1时,求线段AP 的长. 解:(1)连结OD.根据题意,得OD ⊥AB,∴∠ODA=90°,∠ODA=∠DEP.又由OD=OE,得∠ODE=∠OED.∴∠ADE=∠AEP, ∴△ADE ∽△AEP.(2)∵∠ABC=90°,AB=4,BC=3, ∴AC=5. ∵∠ABC=∠ADO=90°, ∴OD ∥BC, ∴53x OD =,54x AD =,∴OD=x 53,AD=x 54. ∴AE=x x 53+=x 58.∵△ADE ∽△AEP, ∴AE AD AP AE =, ∴x x yx 585458=. ∴x y 516= (8250≤<x ). (3)当BF=1时,①若EP 交线段CB 的延长线于点F,如图3(1),则CF=4.∵∠ADE=∠AEP, ∴∠PDE=∠PEC. ∵∠FBP=∠DEP=90°, ∠FPB=∠DPE, ∴∠F=∠PDE, ∴∠F=∠FEC, ∴CF=CE.E A3(2)O∴5-x 58=4,得85=x .可求得2=y ,即AP=2. ②若EP 交线段CB 于点F,如图3(2), 则CF=2. 类似①,可得CF=CE. ∴5-x 58=2,得815=x . 可求得6=y ,即AP=6.综上所述, 当BF=1时,线段AP 的长为2或6. 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例4(2004年·上海)如图,在△ABC 中,∠BAC=90°,AB=AC=22,⊙A 的半径为1.若点O 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x ,△AOC 的面积为y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2)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 相切时, △AOC 的面积.解:(1)过点A 作AH ⊥BC,垂足为H.∵∠BAC=90°,AB=AC=22, ∴BC=4,AH=21BC=2. ∴OC=4-x . ∵AH OC S AOC ⋅=∆21, ∴4+-=x y (40<<x ). (2)①当⊙O 与⊙A 外切时,在Rt △AOH 中,OA=1+x ,OH=x -2, ∴222)2(2)1(x x -+=+. 解得6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617674=-. ②当⊙O 与⊙A 内切时,在Rt △AOH 中,OA=1-x ,OH=2-x , ∴222)2(2)1(-+=-x x . 解得2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21274=-. 综上所述,当⊙O 与⊙A 相切时,△AOC 的面积为617或21. ABCO 图8H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函数思想 方程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例1(2000年·上海)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解:(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 、GP 、GH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32NH=2132⋅OP=2. (2)在Rt △POH 中, 22236x PH OP OH -=-=, ∴2362121x OH MH -==. 在Rt △MPH 中, H MNG P O A B 图1x y. ∴y =GP=32MP=233631x + (0<x <6). (3)△PGH 是等腰三角形有三种可能情况: ①GP=PH 时,x x =+233631,解得6=x . 经检验, 6=x 是原方程的根,且符合题意. ②GP=GH 时, 2336312=+x ,解得0=x . 经检验, 0=x 是原方程的根,但不符合题意.③PH=GH 时,2=x .综上所述,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线段PH 的长为6或2.本专题的主要特征是两个点在运动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构造了直角三角线,因此可以利用勾股定理去建立函数关系式. 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定理,在运用勾股定理写函数解析式的过程中,主要是找边的等量关系,要善于发现这种内在的关系,用代数式去表示这些边,达到解题的目的. 由于是压轴题,有的先有铺垫,再写解析式;有的写好解析式后,再证明等腰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还有的再解一些与圆有关的体型. 要认真领会,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1 牢记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例题,扇形中∠AOB=45°,半径OB=2,矩形PQRS 的顶点P 、S 在半径OA 上,Q 在半径OB 上,R 在弧AB 上,连结OR.(1) 当∠AOR=30°时,求OP 长(2) 设OP=x ,OS=y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及定义域2 在四边形的翻折与旋转中,往往会应用到勾股定理,由此产生些函数解析式的问题,要熟练掌握.例题:如图,正方形ABCD 中,AB=6,有一块含45°角的三角板,把45°角的顶点放在D 点,将三角板绕着点D 旋转,使这个45°角的两边与线段AB 、BC 分别相交于点E 、F (点E 与点A 、B 不重合)(1) 从几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量AE 、EF 、FC 的长,从中你能发现AE 、EF 、FC 的数量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并证明你所得到的结论2222233621419x x x MH PH MP +=-+=+=(2)设AE=x,CF=y,求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3)试问△BEF的面积能否为8如果能,请求出EF的长;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3 在一些特殊的四边形中,如矩形、正方形,它们都是直角,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这些都有可能构造直角三角形,可以考虑用勾股定理写出函数的解析式.例题:如图,在菱形ABCD中,AB=4,∠B=60°,点P是射线BC上的一个动点,∠PAQ=60°,交射线CD于点Q,设点P到点B的距离为x,PQ=y(1)求证: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2)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3)如果PD⊥AQ,求BP的值4 作底边上的高,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写函数的解析式例题:如图,等边△ABC的边长为3,点P、Q分别是AB、BC上的动点(点P、Q与△ABC的顶点不重合),且AP=BQ,AQ、CP相交于点E.(1)如设线段AP为x,线段CP为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2)当△CBP的面积是△CEQ的面积的2倍时,求AP的长(3)点P、Q分别在AB、BC上移动过程中,AQ和CP能否互相垂直如能,请指出P点的位置,请说明理由.5 在解圆的题目时,首选的辅助线是弦心距,它不仅可以运用垂径定理,而且构造了直角三角形,为用勾股定理写函数解析式创造了条件.例题:如图,⊙A和⊙B是外离的两圆,两圆的连心线分别交⊙A、⊙B于E、F,点P 是线段AB上的一动点(点P不与E、F重合),PC切⊙A于点C,PD切⊙B于点D,已知⊙A的半径为2,⊙B的半径为1,AB=5.(1)如设线段BP的长为x,线段CP的长为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2)如果PC=PD,求PB的长(3)如果PC=2PD,判断此时直线CP与⊙B的位置关系,证明你的结论6 强调圆的首选辅助线是弦心距,它不仅可以平分弦,而且构造了直角三角形,为解题创建新思路.例题:如图,在△ABC中,AB=15,AC=20,cotA=2,P是边AB上的一个动点,⊙P的半径为定长. 当点P与点B重合时,⊙P恰好与边AC相切;当点P与点B不重合,且⊙P与边AC相交于点M和点N时,设AP=x,MN=y.(1)求⊙P的半径(2)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3)当AP=65时,试比较∠CPN与∠A的大小,并说明理由阶梯题组训练1 如图,E是正方形ABCD的边AD上的动点,F是边BC延长线上的一点,且BF=EF,AB=12,设AE=x,BF=y.(1)当△BEF是等边三角形时,求BF的长;(2)求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3)把△ABE沿着直线BE翻折,点A落在点A′处,试探索:△A′BF能否为等腰三角形如果能,请求出AE的长;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2 如图,在△ABC中,∠ACB=90°,∠A=30°,D是边AC上不与点A、C重合的任意一点,DE⊥AB,垂足为点E,M是BD的中点.(1)求证:CM=EM;(2)如果BC=3设AD=x,CM=y,求y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3)当点D在线段AC上移动时,∠MCE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MCE的大小;如果发生变化,说明如何变化.3 中,对角线AC⊥AB,AB=15,AC=20,点P为射线BC上一动点,AP⊥PM(点M 与点B分别在直线AP的两侧),且∠PAM=∠CAD,连结MD.(1)当点M在ABCD内时,如图,设BP=x,AP=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函数定义域;(2)请在备用图中画出符合题意的示意图,并探究:图中是否存在与△AMD相似的三角形若存在,请写出并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当△为等腰三角形时,求BP的长.4 抛物线经过A(2,0)、B(8,0)、C(0,3316).(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抛物线的顶点为P,把△APB翻折,使点Pl落在线段AB上(不与A、B重合),记作P′,折痕为EF,设AP′=x,PE=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3)当点P′在线段AB上运动但不与A、B重合时,能否使△EFP′的一边与x轴垂直若能,请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若不能,请你说明理由.5 如图,矩形ABCD中,AD=7,AB=BE=2,点P是EC(包括E、C)上的动点,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AD于点F、G,设BP=x,AG=y.(1)四边形AFPG是说明图形请说明理由;(2)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3)如果分别以线段GP、DC为直径作圆,且使两圆外切,求x的值.6 在梯形ABCD中,ADE为底边BC上一点,以点E为圆心,BE为半径画⊙E交直线DE于点F.(1)如图,当点F在线段DE上时,设BE=x,DF=y,试建立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2)当以CD为直径的⊙O与⊙E相切时,求x的值;(3)连结AF、BF,当△ABF是以AF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时,求x的值.7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1,弧AC是以点B为圆心,AB长为半径的圆的一段弧,点E是边AD上的任意一点(点E与点A、D不重合),过E作弧AC所在圆的切线,交DC于点F,G为切点.(1)当∠DEF=45°时,求证点G为线段EF的中点;(2)设AE=x,FC=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解析式;(3)将△DEF沿直线EF翻折后得△D1EF,如图2,当EF=65时,讨论△AD1D与△ED1F是否相似,如果相似,请加以证明;如果不相似,只要求写出结论,不要求写出理由.(2003年上海第27题)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例2(2006年·山东)如图2,在△ABC中,AB=AC=1,点D,E在直线BC上运动.设BD=,x CE=y.(1)如果∠BAC=30°,∠DAE=105°,试确定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如果∠BAC的度数为α,∠DAE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解:(1)在△ABC中,∵AB=AC,∠BAC=30°,∴∠ABC=∠ACB=75°, ∴∠ABD=∠ACE=105°.∵∠BAC=30°,∠DAE=105°, ∴∠DAB+∠CAE=75°,又∠DAB+∠ADB=∠ABC=75°,∴∠CAE=∠ADB,∴△ADB∽△EAC, ∴ACBDCEAB=,∴11xy=, ∴xy1=.(2)由于∠DAB+∠CAE=αβ-,又∠DAB+∠ADB=∠ABC=290α-︒,且函数关系式成立,∴290α-︒=αβ-, 整理得=-2αβ︒90.当=-2αβ︒90时,函数解析式xy1=成立.例3(2005年·上海)如图3(1),在△ABC中,∠ABC=90°,AB=4,BC=3.点O是边AC上的一个动点,以点O为圆心作半圆,与边AB相切于点D,交线段OC于点E.作EP⊥ED,交射线AB于点P,交射线CB于点F.AEDCB图2FPDCB3(1)(1)求证: △ADE ∽△AEP.(2)设OA=x ,AP=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3)当BF=1时,求线段AP 的长.解:(1)连结OD.根据题意,得OD ⊥AB,∴∠ODA=90°,∠ODA=∠DEP.又由OD=OE,得∠ODE=∠OED.∴∠ADE=∠AEP, ∴△ADE ∽△AEP.(2)∵∠ABC=90°,AB=4,BC=3, ∴AC=5. ∵∠ABC=∠ADO=90°, ∴OD ∥BC, ∴53x OD =,54x AD =, ∴OD=x 53,AD=x 54. ∴AE=x x 53+=x 58. ∵△ADE ∽△AEP, ∴AE AD AP AE =, ∴x x y x 585458=. ∴x y 516= (8250≤<x ). (3)当BF=1时,①若EP 交线段CB 的延长线于点F,如图3(1),则CF=4.∵∠ADE=∠AEP, ∴∠PDE=∠PEC. ∵∠FBP=∠DEP=90°, ∠FPB=∠DPE,∴∠F=∠PDE, ∴∠F=∠FEC, ∴CF=CE.∴5-x 58=4,得85=x .可求得2=y ,即AP=2. ②若EP 交线段CB 于点F,如图3(2), 则CF=2.类似①,可得CF=CE.∴5-x 58=2,得815=x . 可求得6=y ,即AP=6.综上所述, 当BF=1时,线段AP 的长为2或6.本专题探究在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存在平行或相似的三角形,利用比例式来建立函数关系式. 难一些的题目其中的一个变量是比例式,一个变量是线段,也是利用相似或平行来构造比例式,从而写出函数的解析式. 作为最后的一道压轴题,一般情况下写出解析式后还会有一个证等腰或相似或相切的题目,可以二次函数专题中的解题思想进行处理.1 由平行得到比例式,从而建立函数关系式.例题:如图,在△ABC 中,AB=AC=4,BC=21AB ,点P 是边AC 上的一个点,AP=21PD ,∠APD=∠ABC ,连结DC 并延长交边AB 的延长线于点EA C 3(2)(1) 求证:AD证明:△ADE ∽△GFA (2) 设DE=x ,BG=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及定义域(3) 当BH=41时,求DE 的长3 在学习利用相似比建立函数的解析式的时候,初中阶段的知识已经学了不少,对最后的压轴题的综合性的要求已经很高了. 一般会在写解析式前有一些证明或计算,写好解析式后再来一个证明等腰三角形或圆的位置关系等. 如果能够把一道复杂的压轴题拆分成几道小的题目,各个击破,难题也就变简单了.例题:如图,在Rt △ABC 中,∠C=90°,sinB=54,AC=4;D 是BC 的延长线上一个动点,∠EDA=∠B ,AE(1) 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加以证明(2) 设CD=x ,AE=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3) 当△ADE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AE 的长4 刚才研究的写函数解析式都是在几何图形中进行的,下面来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怎样写解析式.例题: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的等腰梯形AOCD 中,AD OC AD 5253例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为(1,0),点B 、C 的坐标分别为(-1,0),C (0,b ),且0<b <3,m 是经过点B 、C 的直线,当点C 在线段OC 上移动时,过点A 作AD ⊥m 于点D.(1) 求点D 、O 之间的距离(2) 如果BOCBDA S △△S =ɑ,试求:ɑ与b 的函数关系式及ɑ的取值范围 (3) 当∠ADO 的余切值为2时,求直线m 的解析式(4) 求此时△ABD 与△BOC 重叠部分的面积6 当我们学习到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来建立函数解析式的时候,初中阶段的知识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对于一些貌似很复杂的图形,只要能够分层求解,就能化繁为简.例题:如图,在边长为6的正方形ABCD 的两侧如图作正方形BEFG 、正方形DMNK ,恰好使得N 、A 、F 三点在一直线上,连结MF 交线段AD 于点P ,连结NP ,设正方形BEFG 的边长为x ,正方形DMNK 的边长为y.(1)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2) 当△NPF 的面积为32时,求x 的值(3) 以P 为圆心,AP 为半径的圆能够与以G 为圆心,GF 为半径的圆相切,若能请求x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练习:1. 如图,在三角形中,AB=AC=8,BC=10,点D 、E 分别在BC 、AC 上(点D 不与B 、C 重合),且∠ADE=∠B ,设BD=x ,AE=y.(1)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2) 点D 在BC 上的运动过程中,△ADE 是否有可能成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如有可能,请求出当△ADE 为等腰三角形时x 的值;如不可能,请说明理由.2. 在△ABC 中,AB=4,AC=5,cosA=53,点D 是边AC 上的点,点E 是边AB 上的点,且满足∠AED=∠A ,DE 的延长线交射线CB 于点F ,设AD=x ,EF=y.(1) 如图1,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线段AE 的长(2) 如图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及函数的定义域(3) 连结EC ,如图2,求档x 为何值时,△AEC 与△BEF 相似.3. 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m (m 是大于0的常数),BC=8,E 为线段BC 上的动点(不与B 、C 重合).连结DE ,作EF ⊥DE ,EF 与射线BA 交于点F ,设CE=x ,BF=y.(1)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2) 若m=8,求x 为何值时,y 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3) 若y=m12,要使△DEF 为等腰三角形,m 的值应为多少(1) 已知在梯形ABCD 中,AD 如图,P 为BC 上的一点,且BP=2. 求证:△BEP ∽△CPD ;(2) 如果点P 在BC 边上移动(点P 与点B 、C 不重合),且满足∠EPF=∠C ,PF 交直线CD 与点F ,同时交直线AD 于点M ,那么(3) 当点F 在线段CD 的延长线上时,设BP=x ,DF=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4) 当S △DMF =49S △BEP 时,求BP 的长.(1)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90°,AD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2) 当AD=11时,求AG 的长;(3) 如果半径为EG 的⊙E 与半径为FD 的⊙F 相切,求这两个圆的半径.4. 如图,在半径为5的⊙O 中,点A 、B 在⊙O 上,∠AOB=90°,点C 是弧AB 上的一个动点,AC 与OB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D ,设AC=x ,BD=y.(1)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2) 若⊙O 1与⊙O 相交于点A 、C ,且⊙O 1与⊙O 的圆心距为2,当BD=31OB 时,求⊙O 1的半径;(3) 是否存在点C ,使得△DCB ∽△DOC 如果存在,请证明;如果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1) 已知∠ABC=90°,AB=2,BC=3,AD PCPQ AB AD当AD=23,且点Q 在线段AB 上时,设点B 、Q 之间的距离为x ,PBCAPQ S S △△=y ,其中S △APQ 表示△APQ 的面积,S △PBC 表示△PBC 的面积,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定义域;(2) 当AD <AB ,且点Q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所示),求∠QPC 的大小.(2009上海第25题)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例4(2004年·上海)如图,在△ABC 中,∠BAC=90°,AB=AC=22,⊙A 的半径为1.若点O 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x ,△AOC 的面积为y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2)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 相切时,△AOC 的面积.解:(1)过点A 作AH ⊥BC,垂足为H.∵∠BAC=90°,AB=AC=22, ∴BC=4,AH=21BC=2. ∴OC=4-x . ∵AH OC S AOC ⋅=∆21, ∴4+-=x y (40<<x ). (2)①当⊙O 与⊙A 外切时, 在Rt △AOH 中,OA=1+x ,OH=x -2, ∴222)2(2)1(x x -+=+. 解得67=x . A B C O 图8 H此时,△AOC 的面积y =617674=-. ②当⊙O 与⊙A 内切时, 在Rt △AOH 中,OA=1-x ,OH=2-x , ∴222)2(2)1(-+=-x x . 解得2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21274=-. 综上所述,当⊙O 与⊙A 相切时,△AOC 的面积为617或21.例2、【09广东】正方形ABCD 边长为4,M 、N 分别是BC 、CD 上的两个动点,当M 点在BC 上运动时,保持AM 和MN 垂直.(1)证明:Rt △ABM ∽Rt △MCN ;(2)设BM =x ,梯形ABCN 的面积为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M 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BCN 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积;(3)当M 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Rt △ABM ∽Rt △AMN ,求此时x 的值练习1.如图,在△ABC 中,BC=8,CA= ,∠C=60°,EF ∥BC ,点E 、F 、D 分别在AB 、AC 、BC 上(点E 与点A 、B 不重合),连接ED 、DF 。
山东省济宁市2013年中考数学专项复习 专题一 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动点问题专题讲解
专题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动点问题专题讲解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专题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例1(2000年·某某)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的弧AB上,有一个动点P,PH⊥OA,垂足为H,△OPH的重心为G.(1)当点P在弧AB上运动时,线段GO、GP、GH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X 围). (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解:(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 、GP 、GH 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32NH=2132⋅OP=2. (2)在Rt △POH 中, 22236x PH OP OH -=-=, ∴2362121x OH MH -==. 在Rt △MPH 中,.∴y =GP=32MP=233631x + (0<x <6). (3)△PGH 是等腰三角形有三种可能情况:①GP=PH 时,x x =+233631,解得6=x . 经检验,6=x 是原方程的根,且符合题意. ②GP=GH 时,2336312=+x ,解得0=x . 经检验,0=x 是原方程的根,但不符合题意.③PH=GH 时,2=x .综上所述,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线段PH 的长为6或2. 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例2(2006年·某某)如图2,在△ABC 中,AB=AC=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y . (1)如果∠BAC=30°,∠DAE=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如果∠BAC 的度数为α,∠DAE 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解:(1)在△ABC 中,∵AB=AC,∠BAC=30°, ∴∠ABC=∠ACB=75°, ∴∠ABD=∠ACE=105°.∵∠BAC=30°,∠DAE=105°, ∴∠DAB+∠CAE=75°, 又∠DAB+∠ADB=∠ABC=75°,2222233621419x x x MH PH MP +=-+=+= AEDCB 图2HM NG POAB图1xy∴∠CAE=∠ADB,∴△ADB ∽△EAC, ∴AC BD CE AB =,∴11x y =, ∴xy 1=. (2)由于∠DAB+∠CAE=αβ-,又∠DAB+∠ADB=∠ABC=290α-︒,且函数关系式成立, ∴290α-︒=αβ-, 整理得=-2αβ︒90. 当=-2αβ︒90时,函数解析式xy 1=成立. 例3(2005年·某某)如图3(1),在△ABC 中,∠ABC=90°⊥ED,交射线AB 于点P,交射线CB 于点F.(1)求证: △ADE ∽△AEP.(2)设OA =x ,AP=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3)当BF=1时,求线段AP 的长. 解:(1)连结OD.根据题意,得OD ⊥AB,∴∠ODA=90°,∠ODA=∠DEP.又由OD=OE,得∠ODE=∠OED.∴∠ADE=∠AEP, ∴△ADE ∽△AEP.(2)∵∠ABC=90°,AB=4,BC=3, ∴AC=5. ∵∠ABC=∠ADO=90°, ∴OD ∥BC, ∴53x OD =,54xAD =, ∴OD=x 53,AD=x 54. ∴AE=x x 53+=x 58. ∵△ADE ∽△AEP, ∴AE AD AP AE =, ∴x x yx 585458=. ∴x y 516= (8250≤<x ). (3)当BF=1时,①若EP 交线段CB 的延长线于点F,如图3(1),则CF=4.∵∠ADE=∠AEP, ∴∠PDE=∠PEC. ∵∠FBP=∠DEP=90°, ∠FPB=∠DPE, ∴∠F=∠PDE,∴∠F=∠FEC, ∴CF=CE.●P DE AB3(2)OFO●FPDE CB3(1)∴5-x 58=4,得85=x .可求得2=y ,即AP=2. ②若EP 交线段CB 于点F,如图3(2), 则CF=2. 类似①,可得CF=CE. ∴5-x 58=2,得815=x . 可求得6=y ,即AP=6.综上所述, 当BF=1时,线段AP 的长为2或6. 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例4(2004年·某某)如图,在△ABC 中,∠BA C=90°,AB=AC=22,⊙A 的半径为1.若点O 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x ,△AOC 的面积为y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2)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 相切时, △AOC 的面积.解:(1)过点A 作AH ⊥BC,垂足为H.∵∠BAC=90°,AB=AC=22, ∴BC=4,AH=21BC=2. ∴OC=4-x .∵AH OC S AOC ⋅=∆21, ∴4+-=x y (40<<x ).(2)①当⊙O 与⊙A 外切时,在Rt △AOH 中,OA=1+x ,OH=x -2, ∴222)2(2)1(x x -+=+. 解得6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617674=-. ②当⊙O 与⊙A 内切时,在Rt △AOH 中,OA=1-x ,OH=2-x , ∴222)2(2)1(-+=-x x . 解得2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21274=-. 综上所述,当⊙O 与⊙A 相切时,△AOC 的面积为617或21. ABCO图8H。
济宁2013年中考数学三题及解析
济宁市2013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数学试题--三题及解答(三题即:最后一道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选择题第10题(3分)如图,以等边三角形ABC的边为直径画半圆,分别交AB、AC与点E、D,DF是圆的切线,过点F作BC的垂线交BC于点G。
若AF的长为2,则FG的长为(A)4 (B)(C)6 (D)【解析】连接OD,则OD⊥DF。
显然DF⊥AB。
在Rt△ADF中,AD=2AF=4。
所以AB=AC=2AD=8,所以BF=AB-AF=6。
在Rt△BFG中,FG=BFsin60°=填空题第15题(3分)在我国明代数学家吴敬所著的《九章算术比类大全》中,有一道数学名题叫“宝塔装灯”,内容为“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倍加增指从塔的顶层到底层),请你算出塔的顶层有▲盏灯。
【解析】设顶层有x盏灯。
则x+2x+4x+8x+16x+32x+64x=381,解得x=3。
解答题第23题(12分)如图,直线142y x=-+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与直线y x=交于点C。
在线段...OA..上.,动点Q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O出发向点A做匀速运动,同时动点P从点A出发向点O做匀速运动,当P、Q其中一点停止运动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
分别过点P、Q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AB、OC于点E、F,连接EF。
若运动时间为t秒,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PEFQ总为矩形(点P、Q除外)。
(1)求点P的运动速度是多少?(2)当t 为多少秒时,矩形PEFQ 是正方形?(3)当t 为多少秒时,矩形PEFQ 的面积最大?求出最大值。
【解析】(1)FQ OQ t ==。
设点P 的速度为每秒x 个单位长度,则AP xt =。
显然122xt EP AP ==。
由FQ EP =,得2xt t =,所以2x =。
(2)易知点88,33C ⎛⎫ ⎪⎝⎭,04t <≤。
当803t <<时,FQ OQ t ==;83PQ OA OQ AP t =--=-。
山东省济宁市2013年中考数学专项复习 专题三 双动点问题
专题三双动点问题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 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 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以灵活多变而著称的双动点问题更成为今年中考试题的热点,现采撷几例加以分类浅析,供读者欣赏.1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图象问题例1 (2007年杭州市)在直角梯形ABCD中,∠C=90°,高CD=6cm(如图1). 动点P,Q 同时从点B出发,点P沿BA,AD,DC运动到点C停止,点Q沿B C运动到点C停止,两点运动时的速度都是1cm/s. 而当点P到达点A时,点Q正好到达点C. 设P,Q同时从点B出发,经过的时间为t(s)时,△BPQ的面积为y(cm)2(如图2). 分别以t,y为横、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已知点P在AD边上从A到D运动时,y与t的函数图象是图3中的线段MN.(1)分别求出梯形中BA,AD的长度;(2)写出图3中M,N两点的坐标;(3)分别写出点P在B A边上和DC边上运动时,y与t的函数关系式(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在图3中补全整个运动中y关于x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评析本题将点的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函数解析式与其相应的函数图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本题彰显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建模与参数思想在解题过程中的灵活运用.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从函数图象中确定线段AB、梯形的高与t的函数关系式,建立起y与t的函数关系式,进而根据函数关系式补充函数图象.2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结论开放性问题例2 (2007年泰州市)如图5,Rt△ABC中,∠B=90°,∠CAB=30°.它的顶点A的坐标为(10,0),顶点B的坐标为(5,53),AB=10,点P从点A出发,沿A→B→C的方向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D(0,2)出发,沿y轴正方向以相同速度运动,当点P到达点C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BAO的度数.(2)当点P在AB上运动时,△OPQ的面积S(平方单位)与时间t(秒)之间的函数图象为抛物线的一部分,(如图6),求点P的运动速度.(3)求(2)中面积S与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面积S取最大值时点P的坐标.(4)如果点P,Q保持(2)中的速度不变,那么点P沿AB边运动时,∠OPQ的大小随着时间t的增大而增大;沿着BC边运动时,∠OPQ的大小随着时间t的增大而减小,当点P 沿这两边运动时,使∠OPQ=90°的点P有几个?请说明理由.解(1)∠BAO=60°.(2)点P的运动速度为2个单位/秒.评析本题是以双点运动构建的集函数、开放、最值问题于一体的综合题. 试题有难度、有梯度也有区分度,是一道具有很好的选拔功能的好题.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从图象中获取P 的速度为2,然后建立S与t的函数关系式,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得问题(3).本题的难点是题(4),考生要从题目的信息中确定建立以B为直角顶点的三角形,以B为临界点进行分类讨论,进而确定点的个数问题.3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存在性问题例3 (2007年扬州市)如图8,矩形ABCD中,AD=3厘米,AB=a厘米(a>3).动点M,N 同时从B点出发,分别沿B→A,B→C运动,速度是1厘米/秒.过M作直线垂直于AB,分别交AN,CD于P,Q.当点N到达终点C时,点M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若a=4厘米,t=1秒,则PM=厘米;(2)若a=5厘米,求时间t,使△PNB∽△PAD,并求出它们的相似比;(3)若在运动过程中,存在某时刻使梯形PMBN与梯形PQDA的面积相等,求a的取值范围;(4)是否存在这样的矩形:在运动过程中,存在某时刻使梯形PMBN,梯形PQDA,梯形PQCN的面积都相等?若存在,求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评析本题是以双动点为载体,矩形为背景创设的存在性问题.试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几何与代数知识完美的综合为一题,侧重对相似和梯形面积等知识点的考查,本题的难点主要是题(3),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用t的代数式表示P M,进而利用梯形面积相等列等式求出t与a的函数关系式,再利用t的范围确定的a取值范围. 第(4)小题是题(3)结论的拓展应用,在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要有全局观念以及对问题的整体把握.4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最值问题例4 (2007年吉林省)如图9,在边长为82cm的正方形ABCD中,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个动点,它们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沿对角线以1cm/s的相同速度运动,过E作EH垂直AC交Rt△A CD的直角边于H;过F作FG垂直AC交Rt△ACD的直角边于G,连结HG、EB.设HE、EF、FG、GH围成的图形面积为S 1,AE、EB、BA围成的图形面积为S 2(这里规定:线段的面积为0).E到达C,F到达A停止.若E的运动时间为x(s),解答下列问题:(1)当0<X(2)①若y是S 1与S 2的和,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图10为备用图)②求y的最大值.解(1)以E、F、G、H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因为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2,所以AC=16,过B作BO⊥AC于O,则OB=89,因为AE=x,所以S 2=4x,因为HE=AE=x,EF=16-2x,所以S 1=x(16-2x),当S 1=S 2时,4x=x(16-2x),解得x1=0(舍去),x2=6,所以当x=6时,S 1=S 2.(2)①当0≤x<8时,y=x(16-2x)+4x=-2x2+20x,当8≤x≤16时,AE=x,CE=HE=16-x,EF=16-2(16-x)=2x-16,所以S 1=(16-x)(2x-16),所以y=(16-x)(2x-16)+4x=-2x2+52x-256.②当0≤x<8时,y=-2x2+20x=-2(x-5)2+50,所以当x=5时,y的最大值为50.当8≤x≤16时,y=-2x2+52x-256=-2(x-13)2+82,所以当x=13时,y的最大值为82.。
山东省济宁市2013年中考数学专项复习因式分解(鲁教版)
因式分解一、 提公因式法.a 2-b 2=(a+b)(a-b) ; a 2± 2ab+b 2=(a ± b)2; a 3+b 3=(a+b)(a 2-ab+b 2); a 3-b 3=(a-b)(a 2+ab+b 2).二、 运用公式法.a 2+b 2+c 2+2ab+2bc+2ca=(a+b+c) 2; a 3+b 3+c 3-3abc=(a+b+c)(a 2+b 2+c 2-ab-bc-ca); 三、 分组分解法.a n +b n =(a+b)(a n-1 -a n-2b+a n-3b 2-, +ab n-2-b n-1),其中 n 为偶数;a n +b n =(a+b)(a n-1 -a n-2b+a n-3b 2-, +ab n-2-b n-1),其中 n 为偶数; a n +b n =(a+b)(a n-1 -a n-2 b+a n-3b 2-, -ab n-2+b n-1),其中 n 为奇数.(一) 分组后能直接提公因式例1、分解因式: am + a n+bm + b n分析:从“整体”看,这个多项式的各项既没有公因式可提,也不能运用公式分解,但从“局部”看,这个多项式 前两项都含有 a ,后两项都含有 b ,因此可以考虑将前两项分为一组,后两项分为一组先分解,然后再考虑两组之 间的联系。
解:原式 =(am an) (bm bn)= a(m - n) b(m • n)每组之间还有公因式!(m n )(a b)思考:此题还可以怎样分组?此类型分组的关键:分组后,每组内可以提公因式,且各组分解后,组与组之间又有公因式可以提。
例 2、分解因式:2ax _10ay - 5by _bx(二) 分组后能直接运用公式例3、分解因式:x 2- y 2 ax ay分析:若将第一、三项分为一组,第二、四项分为一组,虽然可以提公因式,但提完后就能继续分解,所以只能另 外分组。
解:原式=(x 2 - y 2) (ax ay) = (x y)(x - y) a(x y) =(x + y)(x-y+a)例4、分解因式:a 2 -2ab • b 2 -c 2 解:原式=(a 2 -2ab b 2) -c 2 2 2= (a -b) -c=(a _b _c)(a _b c)注意这两个例题的区别! 练习:分解因式 3、x 2-x-9y 2-3y 4、x 2-y 2-z 2-2yz综合练习:(1) x 3 x 2y -xy 2-y 3(2) ax 2「bx 2 bx 「ax a 「b(3)2 x 亠6xy 亠9y 2 -16a 2 亠8a -1 (4) a 2 -6ab 12b 9b 2 -4a(5) 4a -2a 3 a 2 -9(6) 4a 2x _4a 2 y _ b 2x b 2 y (7)2x 2_2xy _ xz yz y(8) a 2 -2a b 2 -2b 2ab 1(9) y(y -2) -(m -1)(m1)(10) (a c)(a -c) b(b - 2a) (11) a 2(b c) b 2(a c) c 2(a b) 2abc ( 12)a 3 b 3 c 3 -3abc 四、十字相乘法.(一)二次项系数为 1的二次三项式 直接利用公式 ---x 2(p q)x p^ (x p)(x q)进行分解。
山东省济宁市2013年中考数学专项复习 专题七 动点问题
2.分析:直线l在运动过程中,随时间t的变化,△MON的形状也不断变化,因此,首先要把所有情况画出相应的图形,每一种图形都要相应写出自变量的取值X围。这是解决动点题关键之一.
直线l从y轴出发,沿x轴正方向运动与菱形OABC的两边相交有三种情况:
①0≤t≤2时,直线l与OA、OC两边相交(如图①).
⑴求P点从A点运动到D点所需的时间;
⑵设P点运动时间为t(秒).
当t=5时,求出点P的坐标;
若⊿OAP的面积为s,试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相应的自变量t的取值X围).
解:(1)P点从A点运动到D点所需的时间=(3+5+3)÷1=11(秒).
(2)当t=5时,P点从A点运动到BC上,此时OA=10,AB+BP=5,∴BP=2.
在Rt△AOP中,k2+42=(8+k)2,
∴k=-3,∴OP等于⊙P的半径,
∴⊙P与x轴相切.
(2)设⊙P与直线l交于C,D两点,连结PC,PD当圆心P在线段OB上时,作PE⊥CD于E.
∵△PCD为正三角形,∴DE= CD= ,PD=3,
∴PE= .
∵∠AOB=∠PEB=90°,∠ABO=∠PBE,
×4×(4+t- t2) .
故当t=2 时,S有最大值10.
1、(09某某)如图,已知 中, 厘米, 厘米,点 为 的中点.
(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
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 与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点C在x轴的正半轴上,直线AC交y轴于点M,AB边交y轴于点H.
(1)求直线AC的解析式; (2)连接BM,如图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BC方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匀速运动,设△PMB的面积 为S(S≠0),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要求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X围);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
中考动点专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例1(2000年·上海)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解:(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 、GP 、GH 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32NH=2132⋅OP=2.(2)在Rt △POH 中, 22236x PH OP OH -=-=, ∴2362121x OH MH -==.在Rt △MPH 中, .∴y =GP=32MP=233631x + (0<x <6). (3)△PGH 是等腰三角形有三种可能情况:①GP=PH 时,x x =+233631,解得6=x . 经检验, 6=x 是原方程的根,且符合题意. ②GP=GH 时, 2336312=+x ,解得0=x . 经检验, 0=x 是原方程的根,但不符合题意.③PH=GH 时,2=x .综上所述,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线段PH 的长为6或2.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例2(2006年·山东)如图2,在△ABC 中,AB=AC=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y . (1)如果∠BAC=30°,∠DAE=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如果∠BAC 的度数为α,∠DAE 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解:(1)在△ABC 中,∵AB=AC,∠BAC=30°, ∴∠ABC=∠ACB=75°, ∴∠ABD=∠ACE=105°. ∵∠BAC=30°,∠DAE=105°, ∴∠DAB+∠CAE=75°, 又∠DAB+∠ADB=∠ABC=75°, ∴∠CAE=∠ADB,∴△ADB ∽△EAC, ∴ACBD CE AB =,AEDCB图2HM NGPOAB图1∴11x y =, ∴xy 1=. (2)由于∠DAB+∠CAE=αβ-,又∠DAB+∠ADB=∠ABC=290α-︒,且函数关系式成立, ∴290α-︒=αβ-, 整理得=-2αβ︒90. 当=-2αβ︒90时,函数解析式xy 1=成立. 例3(2005年·上海)如图3(1),在△ABC 中,∠ABC=90°,AB=4,BC=3. 点O 是边AC 上的一个动点,以点O 为圆心作半圆,与边AB 相切于点D,交线段OC 于点E.作EP ⊥ED,交射线AB 于点P,交射线CB 于点F.(1)求证: △ADE ∽△AEP.(2)设OA=x ,AP=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3)当BF=1时,求线段AP 的长. 解:(1)连结OD.根据题意,得OD ⊥AB,∴∠ODA=90°,∠ODA=∠DEP.又由OD=OE,得∠ODE=∠OED.∴∠ADE=∠AEP, ∴△ADE ∽△AEP. (2)∵∠ABC=90°,AB=4,BC=3, ∴AC=5. ∵∠ABC=∠ADO=90°, ∴OD ∥BC, ∴53x OD =,54xAD =, ∴OD=x 53,AD=x 54. ∴AE=x x 53+=x 58. ∵△ADE ∽△AEP, ∴AE AD AP AE =, ∴x x yx 585458=. ∴x y 516= (8250≤<x ). (3)当BF=1时,①若EP 交线段CB 的延长线于点F,如图3(1),则CF=4.∵∠ADE=∠AEP, ∴∠PDE=∠PEC. ∵∠FBP=∠DEP=90°, ∠FPB=∠DPE, ∴∠F=∠PDE, ∴∠F=∠FEC, ∴CF=CE. ∴5-x 58=4,得85=x .可求得2=y ,即AP=2. ②若EP 交线段CB 于点F,如图3(2), 则CF=2. 类似①,可得CF=CE. ∴5-x 58=2,得815=x . 可求得6=y ,即AP=6.综上所述, 当BF=1时,线段AP 的长为2或6. 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A3(2)A3(1)C例4(2004年·上海)如图,在△ABC 中,∠BAC=90°,AB=AC=22,⊙A 的半径为1.若点O 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x ,△AOC 的面积为y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2)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 相切时, △AOC 的面积.解:(1)过点A 作AH ⊥BC,垂足为H. ∵∠BAC=90°,AB=AC=22, ∴BC=4,AH=21BC=2. ∴OC=4-x . ∵AH OC S AOC⋅=∆21, ∴4+-=x y (40<<x ). (2)①当⊙O 与⊙A 外切时,在Rt △AOH 中,OA=1+x ,OH=x -2, ∴222)2(2)1(x x -+=+. 解得6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617674=-. ②当⊙O 与⊙A 内切时,在Rt △AOH 中,OA=1-x ,OH=2-x , ∴222)2(2)1(-+=-x x . 解得2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21274=-. 综上所述,当⊙O 与⊙A 相切时,△AOC 的面积为617或21.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山东省济宁市2013年中考数学专项复习 专题一 解填空题 第一部分 讲解部分
专题一 解填空题 第一部分 讲解部分一.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填空题的主要题型一是定量型填空题,二是定性型填空题,前者主要考查计算能力的计算题,同时也考查考生对题目中所涉及到数学公式的掌握的熟练程度,后者考查考生对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和性质等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熟练程度.当然这两类填空题也是互相渗透的,对于具体知识的理解和熟练程度只不过是考查有所侧重而已.二.考点精讲 方法一、直接法例1:(2011某某某某)-2011的相反数是.解析:因为-2011的符号是负号,所以-2011的相反数是2011,故答案为2011.解题收获:根据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改变符号即可.所以可以直接根据定义写出结果.方法二、特例法例2:(2011某某改)已知a -b =1,则代数式2a -2b -3的值是.解2:通过观察,发现a=1,b=0符合题意,直接代入,可得结果为-1.当然,可以考虑代入求值. 解题收获:设计因字母求值的问题,可以考虑去符合条件的字母值,然后再代入求值.方法三、整体法例3:(2011某某呼和浩特)若x 2-3x +1=0,则2421x x x ++的值为________.解析:由已知x 2-3x +1=0变换得x 2=3x -1,将x 2=3x -1代入2421x x x ++= 222(31)1x x x -++=221062x x x -+= 210(31)62x x x --+=3112488x x -=-.解题收获:解本类题主要是运用整体的思想,将未知数的高次逐步降低,从而整体求解.方法四、猜想法例4:(2011某某某某)如图,是用三角形摆成的图案,摆第一层图需要1个三角形,摆第二层图需要3个三角形,摆第三层图需要7个三角形,摆第四层图需要13个三角形,摆第五层图需要21个三角形,…,摆第n 层图需要 个三角形.解析:由观察可得,第1层三角形的个数为1,第2层三角形的个数为22-2+1=3,第3层三角形的个数为32-3+1=7,第四层图需要42-4+1=13个三角形,摆第五层图需要52-5+1=21.那么摆第n层图需要n2-n+1个三角形.解题收获:通过观察图形,分析、归纳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方法五、观察法例5:(2011某某某某)如下数表是由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组成,观察规律并完成各题的解答.(1)表中第8行的最后一个数是,它是自然数的平方,第8行共有个数;(2)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第n行的第一个数是,最后一个数是,第n行共有个数;(3)求第n行各数之和.解析:(1)每行数的个数为1,3,5,…的奇数列,由题意最后一个数是该行数的平方即得64,其他也随之解得8,15;(2)由(1)知第n行最后一数为n2,则第一个数为(n-1)2+1,每行数由题意知每行数的个数为1,3,5,……的奇数列,故个数为2n-1;(3)第n行各数之和:×(2n-1)=(n2-n+1)(2n-1).解题收获: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所在的规律,从而解题.方法六、等价转化法例6:(2011某某)若x+y=3,xy=1,则x2+y2=.解析:x2+y2=x2+2xy+y2-2xy=(x+y)2-2xy=9-2=7.解题收获:将所求的式子配成完全平方公式,然后将x+y和xy的值整体代入求解.方法七、图象法例7:(2011某某滨州)若点A(m,-2)在反比例函数4yx=的图像上,则当函数值y≥-2时,自变量x的取值X围是___________.解析:画图象如下:∵点A(m,-2)在反比例函数4yx=的图象上,∴-2m=4,m=-2.∴A(-2,-2).∴当函数值y≥-2时,自变量x的取值X围是x≤-2或x>0.解题收获:在比较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值大小问题中,经常要画图象.注意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通过图象可以发现有两种可能.方法八、作图法例8:(2011某某某某)如图,△ABC的外心坐标是__________.解析:如右图,因为△ABC的外心即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所以作图得EF与MN的交点O 即为所求的△ABC的外心,那么△ABC的外心坐标是(-2,-1).解题收获:此题考查了三角形外心的知识.注意三角形的外心即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通过画图,直观的得到答案.解此题的关键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方法九、数形结合法例9:(2011某某某某)如图,已知双曲线()110y x x =>,()240y x x =>,点P 为双曲线24y x=上的一点,且PA ⊥x 轴于点A ,PB ⊥y 轴于点B ,PA 、PB 分别次双曲线11y x=于D 、C 两点,则△PCD 的面积为。
2013全国部分地市中考(压轴题)动点型(含答案)
2013全国部分地市中考题(压轴题)动点型问题例1 (2013•兰州)如图,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运动至点B后,立即按原路返回,点P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则以点B为圆心,线段BP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S与点P的运动时间t的函数图象大致为()A.B.C.D.思路分析:分析动点P的运动过程,采用定量分析手段,求出S与t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关系式可以得出结论.解:不妨设线段AB长度为1个单位,点P的运动速度为1个单位,则:(1)当点P在A→B段运动时,PB=1-t,S=π(1-t)2(0≤t<1);(2)当点P在B→A段运动时,PB=t-1,S=π(t-1)2(1≤t≤2).综上,整个运动过程中,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S=π(t-1)2(0≤t≤2),这是一个二次函数,其图象为开口向上的一段抛物线.结合题中各选项,只有B符合要求.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动点问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象.解题过程中求出了函数关系式,这是定量的分析方法,适用于本题,如果仅仅用定性分析方法则难以作出正确选择.对应训练1.(2013•白银)如图,⊙O的圆心在定角∠α(0°<α<180°)的角平分线上运动,且⊙O 与∠α的两边相切,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关于⊙O的半径r(r>0)变化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1.C考点二:动态几何型题目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 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 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2013年中考数学动点及重点解答题专题辅导资料
2012—2013学年九年级数学(下)周末复习资料(15)理想文化教育培训中心 学生姓名: 得分:一、动点问题:解决动点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1、(2012浙江温州)如图,在△ABC 中,∠C=90°,M 是AB 的中点,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C 方向匀速运动到终点C,动点Q 从点C 出发,沿CB 方向匀速运动到终点B.已知P ,Q 两点同时出发,并同时到达终点.连结MP ,MQ ,PQ.在整个运动过程中,△MPQ 的面积大小变化情况是【 】A.一直增大B.一直减小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2、(2012辽宁鞍山)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BC,∠A=90°,AB=BC=4,D E⊥BC 于点E ,且E 是BC 中点;动点P 从点E 出发沿路径ED→DA→AB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 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PBC 的面积为S ,则下列能反映S 与t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 .B .C .D .3、(2012江苏南通)如图,在△ABC 中,AB =AC =10cm ,BC =12cm ,点D 是BC 边的中点.点P 从点B 出发,以acm/s(a >0)的速度沿BA 匀速向点A 运动;点Q 同时以1cm/s 的速度从点D 出发,沿DB 匀速向点B 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端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s .(1)若a =2,△BPQ∽△BDA,求t 的值;(2)设点M 在AC 上,四边形PQCM 为平行四边形.当a = 52,求PQ 的长。
2013山东济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2013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数学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2013济宁)一运动员某次跳水的最高点离跳台2m,记作+2m,则水面离跳台10m可以记作()A.﹣10m B.﹣12m C.+10m D.+12m考点:正数和负数.分析:首先审清题意,明确“正”和“负”所表示的意义;再根据题意作答.解答:解:跳水的最高点离跳台2m,记作+2m,则水面离跳台10m可以记作﹣10m.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正负数的意义,解题关键是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明确什么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中,先规定其中一个为正,则另一个就用负表示.2.(2013济宁)如果整式x n﹣2﹣5x+2是关于x的三次三项式,那么n等于()A.3 B.4 C.5 D.6考点:多项式.专题:计算题.分析:根据题意得到n﹣2=3,即可求出n的值.解答:解:由题意得:n﹣2=3,解得:n=5.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多项式,熟练掌握多项式次数的定义是解本题的关键.3.(2013济宁)2013年国家财政支出将大幅向民生倾斜,民生领域里流量最大的开销是教育,预算支出达到23 000多亿元.将23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为()A.2.3×104B.0.23×106C.2.3×105D.23×104考点: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分析: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确定n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a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n的绝对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相同.当原数绝对值>1时,n是正数;当原数的绝对值<1时,n是负数.解答:解:23 000=2.3×104,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a的值以及n的值.4.(2013济宁)已知ab=4,若﹣2≤b≤﹣1,则a的取值范围是()A.a≥﹣4 B.a≥﹣2 C.﹣4≤a≤﹣1 D.﹣4≤a≤﹣2考点:不等式的性质.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求得b=,然后将b的值代入不等式﹣2≤b≤﹣1,通过解该不等式即可求得a的取值范围.解答:解:由ab=4,得b=,∵﹣2≤b≤﹣1,∴﹣2≤≤﹣1,∴﹣4≤a≤﹣2.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2)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3)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5.(2013济宁)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a>0 B.当﹣1<x<3时,y>0C.c<0 D.当x≥1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考点:二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分析:由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判断a与0的关系,由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判断c与0的关系,然后根据对称轴及抛物线与x轴交点情况进行推理,进而对所得结论进行判断.解答:解:A.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向下,则a<0.故本选项错误;B.根据图示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1,抛物线与x轴的一交点的横坐标是﹣1,则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交点的横坐标是3,所以当﹣1<x<3时,y>0.故本选项正确;C.根据图示知,该抛物线与y轴交与正半轴,则c>0.故本选项错误;D.根据图示知,当x≥1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故本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二次函数y=ax2+bx+c系数符号由抛物线开口方向、对称轴、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个数确定.6.(2013济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中最中间的一个数B.8,9,9,10,10,11这组数据的众数是9C.如果x1,x2,x3,…,x n的平均数是,那么(x1﹣)+(x2﹣)+…+(x n﹣)=0D.一组数据的方差是这组数据的极差的平方考点:方差;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分析:根据中位数以及众数和平均数和极差、方差的定义分别判断得出即可.解答:解:A.当数据是奇数个时,按大小排列后,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中最中间的一个数,数据个数为偶数个时,按大小排列后,最中间的两个的平均数是中位数,故此选项错误;B.8,9,9,10,10,11这组数据的众数是9和10,故此选项错误;C.如果x1,x2,x3,…,x n的平均数是,那么(x1﹣)+(x2﹣)+…+(x n﹣)=x1+x2+x3+…+x n ﹣n=0,故此选项正确;D.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极差没有关系,故此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中位数以及众数和平均数和极差、方差的定义,根据定义举出反例是解题关键.7.(2013济宁)服装店销售某款服装,一件服装的标价为300元,若按标价的八折销售,仍可获利60元,则这款服装每件的标价比进价多()A.60元B.80元C.120元D.180元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分析:设这款服装的进价为x元,就可以根据题意建立方程300×0.8﹣x=60,就可以求出进价,再用标价减去进价就可以求出结论.解答:解:设这款服装的进价为x元,由题意,得300×0.8﹣x=60,解得:x=180.300﹣180=120,∴这款服装每件的标价比进价多120元.故选C.点评:本题时一道销售问题.考查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运用,利润=售价﹣进价的运用,解答时根据销售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是关键.8.(2013济宁)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1,4)和(3,0),点C 是y轴上的一个动点,且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当△ABC的周长最小时,点C 的坐标是()A.(0,0)B.(0,1)C.(0,2)D.(0,3)考点: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坐标与图形性质.分析:根据轴对称做最短路线得出AE=BE,进而得出B′O=C′O,即可得出△ABC的周长最小时C点坐标.解答:解:作B点关于y轴对称点B′点,连接AB′,交y轴于点C′,此时△ABC的周长最小,∵点A、B的坐标分别为(1,4)和(3,0),∴B′点坐标为:(﹣3,0),AE=4,则BE=4,即BE=AE,∵C′O∥AE,∴B′O=C′O=3,∴点C′的坐标是(0,3),此时△ABC的周长最小.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利用轴对称求最短路线以及平行线的性质,根据已知得出C点位置是解题关键.9.(2013济宁)如图,矩形ABCD的面积为20cm2,对角线交于点O;以AB、AO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AOC1B,对角线交于点O1;以AB、AO1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AO1C2B;…;依此类推,则平行四边形AO4C5B的面积为()A.cm2 B.cm2 C.cm2D.cm2考点:矩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专题:规律型.分析:根据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可得下一个图形的面积是上一个图形的面积的,然后求解即可.解答:解:设矩形ABCD的面积为S=20cm2,∵O为矩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平行四边形AOC1B底边AB上的高等于BC的,∴平行四边形AOC1B的面积=S,∵平行四边形AOC1B的对角线交于点O1,∴平行四边形AO1C2B的边AB上的高等于平行四边形AOC1B底边AB上的高的,∴平行四边形AO1C2B的面积=×S=,…,依此类推,平行四边形AO4C5B的面积===cm2.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得到下一个图形的面积是上一个图形的面积的是解题的关键.10.(2013济宁)如图,以等边三角形ABC的BC边为直径画半圆,分别交AB、AC于点E、D,DF是圆的切线,过点F作BC的垂线交BC于点G.若AF的长为2,则FG的长为()A.4 B. C.6 D.考点:切线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圆周角定理.专题:计算题.分析:连接OD,由DF为圆的切线,利用切线的性质得到OD垂直于DF,根据三角形ABC 为等边三角形,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三条边相等,三内角相等,都为60°,由OD=OC,得到三角形OCD为等边三角形,进而得到OD平行与AB,由O为BC的中点,得到D为AC的中点,在直角三角形ADF中,利用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出AD的长,进而求出AC的长,即为AB的长,由AB﹣AF求出FB的长,在直角三角形FBG中,利用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出BG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FG的长.解答:解:连接OD,∵DF为圆O的切线,∴OD⊥DF,∵△ABC为等边三角形,∴AB=BC=AC,∠A=∠B=∠C=60°,∵OD=OC,∴△OCD为等边三角形,∴OD∥AB,又O为BC的中点,∴D为AC的中点,即OD为△ABC的中位线,∴OD∥AB,∴DF⊥AB,在Rt△AFD中,∠ADF=30°,AF=2,∴AD=4,即AC=8,∴FB=AB﹣AF=8﹣2=6,在Rt△BFG中,∠BFG=30°,∴BG=3,则根据勾股定理得:FG=3.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含30°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熟练掌握切线的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11.(2013济宁)如图,放映幻灯时,通过光源,把幻灯片上的图形放大到屏幕上,若光源到幻灯片的距离为20cm,到屏幕的距离为60cm,且幻灯片中的图形的高度为6cm,则屏幕上图形的高度为cm.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分析:根据题意可画出图形,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成比例解答.解答:解:∵DE∥BC,∴△AED∽△ABC∴=设屏幕上的小树高是x,则=解得x=18cm.故答案为:18.点评: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解题时关键是找出相似的三角形,然后根据对应边成比例列出方程,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12.(2013济宁)如图,△ABC和△A′B′C是两个完全重合的直角三角板,∠B=30°,斜边长为10cm.三角板A′B′C绕直角顶点C顺时针旋转,当点A′落在AB边上时,CA′旋转所构成的扇形的弧长为cm.考点:旋转的性质;弧长的计算.分析:根据Rt△ABC中的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以及旋转的性质推知△AA′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利用弧长公式来求CA′旋转所构成的扇形的弧长.解答:解:∵在Rt△ABC中,∠B=30°,AB=10cm,∴AC=AB=5cm.根据旋转的性质知,A′C=AC,∴A′C=AB=5cm,∴点A′是斜边AB的中点,∴AA′=AB=5cm,∴AA′=A′C=AC,∴∠A′CA=60°,∴CA′旋转所构成的扇形的弧长为:=(cm).故答案是:.点评:本题考查了弧长的计算、旋转的性质.解题的难点是推知点A′是斜边AB的中点,同时,这也是解题的关键.13.(2013济宁)甲、乙、丙三人站成一排合影留念,则甲、乙二人相邻的概率是.考点:列表法与树状图法.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画出树状图,然后由树状图求得所有等可能的结果与甲、乙二人相邻的情况,再利用概率公式求解即可求得答案.解答:解:画树状图得:∵共有6种等可能的结果,甲、乙二人相邻的有4种情况,∴甲、乙二人相邻的概率是:=.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求概率.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列表法适合于两步完成的事件,树状图法适合两步或两步以上完成的事件.注意概率=所求情况数与总情况数之比.14.(2013济宁)三棱柱的三视图如图所示,△EFG中,EF=8cm,EG=12cm,∠EGF=30°,则AB的长为cm.考点:由三视图判断几何体.分析:根据三视图的对应情况可得出,△EFGFG上的高即为AB的长,进而求出即可.解答:解:过点E作EQ⊥FG于点Q,由题意可得出:FQ=AB,∵EG=12cm,∠EGF=30°,∴EQ=AB=×12=6(cm).故答案为:6.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由三视图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已知得出FQ=AB是解题关键.15.(2013济宁)在我国明代数学家吴敬所著的《九章算术比类大全》中,有一道数学名题叫“宝塔装灯”,内容为“远望巍巍塔七层,红灯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倍加增指从塔的顶层到底层).请你算出塔的顶层有盏灯.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分析:根据题意,假设顶层的红灯有x盏,则第二层有2x盏,依次第三层有4x盏,第四层有8x盏,第五层有16x盏,第六层有32x盏,第七层有64x盏,总共381盏,列出等式,解方程,即可得解.解答:解:假设尖头的红灯有x盏,由题意得:x+2x+4x+8x+16x+32x+64x=381,127x=381,x=3(盏);答:塔的顶层是3盏灯.故答案为:3.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三.解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55分.16.(2013济宁)计算:(2﹣)2012(2+)2013﹣2﹣()0.考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零指数幂.分析:根据零指数幂、绝对值、整数指数幂、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分别进行计算,再把所得的结果合并即可.解答:解:(2﹣)2012(2+)2013﹣2﹣()0=[(2﹣)(2+)]2012(2+)﹣﹣1=2+﹣﹣1=1.点评:此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用到的知识点是零指数幂、绝对值、整数指数幂、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关键是熟练掌握有关知识和公式.17.(2013济宁)以“光盘”为主题的公益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某校为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随机抽查了部分学生(态度分为:赞成、无所谓、反对),并将抽查结果绘制成图1和图2(统计图不完整).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此次抽样调查中,共抽查了多少名学生?(2)将图1补充完整;(3)根据抽样调查结果,请你估计该校3000名学生中有多少名学生持反对态度?考点:条形统计图;用样本估计总体;扇形统计图.分析:(1)根据赞成是130人,占65%即可求得总人数;(2)利用总人数减去另外两项的人数,求得反对的人数,从而作出统计图;(3)利用3000乘以持反对态度的比例即可.解答:解:(1)130÷65%=200名;(2)200﹣130﹣50=20名;(3)3000×=300名.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扇形统计图直接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大小.18.(2013济宁)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如图1),A、B、C分别是钓鱼岛、南小岛、黄尾屿上的点(如图2),点C在点A的北偏东47°方向,点B在点A的南偏东79°方向,且A、B两点的距离约为5.5km;同时,点B在点C的南偏西36°方向.若一艘中国渔船以30km/h的速度从点A驶向点C捕鱼,需要多长时间到达(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参考数据:sin54°≈0.81,cos54°≈0.59,tan47°≈1.07,tan36°≈0.73,tan11°≈0.19)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分析:过点B作BD⊥AC交AC于点D,根据方向角分别求出∠DAB和∠DCB的度数,然后在Rt△ABD和Rt△BCD中,分别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D、CD的长度,然后根据时间=路程÷速度即可求出需要的时间.解答:解:过点B作BD⊥AC交AC于点D,由题意得,∠DAB=180°﹣47°﹣79°=54°,∠DCB=47°﹣36°=11°,在Rt△ABD中,∵AB=5.5,∠DAB=54°,=cos54°,=sin54°,∴AD=5.5×0.59=3.245,BD=4.445,在Rt△BCD中,∵BD=4.445,∠DCB=11°,∴=tan11°,∴CD==23.394,∴AC=AD+CD=3.245+23.394≈26.64(km),则时间t=26.64÷30≈0.90(h).答:需要0.90h到达.点评: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并解直角三角形,19.(2013济宁)人教版教科书对分式方程验根的归纳如下:“解分式方程时,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有可能使原分式方程中的分母为0,因此应如下检验:将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请你根据对这段话的理解,解决下面问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0无解,方程x2+kx+6=0的一个根是m.(1)求m和k的值;(2)求方程x2+kx+6=0的另一个根.考点:解分式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专题:阅读型.分析:(1)分式方程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由分式方程无解,故将x=1代入整式方程,即可求出m的值,将m的值代入已知方程即可求出k的值;(2)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即可求出方程的另一根.解答:解:(1)分式方程去分母得:m﹣1﹣x=0,由题意将x=1代入得:m﹣1﹣1=0,即m=2,将m=2代入方程得:4+2k+6=0,即k=﹣5;(2)设方程另一根为a,则有2a=6,即a=3.点评:此题考查了解分式方程,以及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转化思想”,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解分式方程一定注意要验根.20.(2013济宁)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边AD、DC上的点,且AF⊥BE.(1)求证:AF=BE;(2)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M、N、P、Q分别是边AB、BC、CD、DA上的点,且MP⊥NQ.MP与NQ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考点: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证明题.分析:(1)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AB=AD,∠BAE=∠D=90°,再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求出∠ABE=∠DAF,然后利用“角边角”证明△ABE和△DAF全等,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即可;(2)过点A作AF∥MP交CD于F,过点B作BE∥NQ交AD于E,然后与(1)相同.解答:(1)证明:在正方形ABCD中,AB=AD,∠BAE=∠D=90°,∴∠DAF+∠BAF=90°,∵AF⊥BE,∴∠ABE+∠BAF=90°,∴∠ABE=∠DAF,∵在△ABE和△DAF中,,∴△ABE≌△DAF(ASA),∴AF=BE;(2)解:MP与NQ相等.理由如下:如图,过点A作AF∥MP交CD于F,过点B作BE∥NQ交AD于E,则与(1)的情况完全相同.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主要利用了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每一个角都是直角的性质,同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相等的边是常用的方法之一,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21.(2013济宁)阅读材料:若a,b都是非负实数,则a+b≥.当且仅当a=b时,“=”成立.证明:∵()2≥0,∴a﹣+b≥0.∴a+b≥.当且仅当a=b时,“=”成立.举例应用:已知x>0,求函数y=2x+的最小值.解:y=2x+≥=4.当且仅当2x=,即x=1时,“=”成立.当x=1时,函数取得最小值,y最小=4.问题解决:汽车的经济时速是指汽车最省油的行驶速度.某种汽车在每小时70~110公里之间行驶时(含70公里和110公里),每公里耗油(+)升.若该汽车以每小时x公里的速度匀速行驶,1小时的耗油量为y升.(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2)求该汽车的经济时速及经济时速的百公里耗油量(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考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分析:(1)根据耗油总量=每公里的耗油量×行驶的速度列出函数关系式即可;(2)经济时速就是耗油量最小的形式速度.解答:解:(1)∵汽车在每小时70~110公里之间行驶时(含70公里和110公里),每公里耗油(+)升.∴y=x×(+)=(70≤x≤110);(2)根据材料得:当时有最小值,解得:x=90∴该汽车的经济时速为90千米/小时;当x=90时百公里耗油量为100×(+)≈11.1升,点评: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目提供的材料.22.(2013济宁)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P是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任意一点,以P为圆心,PO为半径的圆与坐标轴分别交于点A、B.(1)求证:线段AB为⊙P的直径;(2)求△AOB的面积;(3)如图2,Q是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异于点P的另一点,以Q为圆心,QO为半径画圆与坐标轴分别交于点C、D.求证:DO•OC=BO•OA.考点:反比例函数综合题.分析:(1)∠AOB=90°,由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可以证明AB是⊙P的直径;(2)将△AOB的面积用含点P坐标的表达式表示出来,容易计算出结果;(3)对于反比例函数上另外一点Q,⊙Q与坐标轴所形成的△COD的面积,依然不变,与△AOB的面积相等.解答:(1)证明:∵∠AOB=90°,且∠AOB是⊙P中弦AB所对的圆周角,∴AB是⊙P的直径.(2)解:设点P坐标为(m,n)(m>0,n>0),∵点P是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一点,∴mn=12.如答图,过点P作PM⊥x轴于点M,PN⊥y轴于点N,则OM=m,ON=n.由垂径定理可知,点M为OA中点,点N为OB中点,∴OA=2OM=2m,OB=2ON=2n,∴S△AOB=BO•OA=×2n×2m=2mn=2×12=24.(3)证明:若点Q为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异于点P的另一点,参照(2),同理可得:S△COD=DO•CO=24,则有:S△COD=S△AOB=24,即BO•OA=DO•CO,∴DO•OC=BO•OA.点评: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圆周角定理、垂径定理等知识,难度不大.试题的核心是考查反比例函数系数的几何意义.对本题而言,若反比例函数系数为k,则可以证明⊙P在坐标轴上所截的两条线段的乘积等于4k;对于另外一点Q所形成的⊙Q,此结论依然成立.23.(2013济宁)如图,直线y=﹣x+4与坐标轴分别交于点A、B,与直线y=x交于点C.在线段OA上,动点Q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O出发向点A做匀速运动,同时动点P从点A出发向点O做匀速运动,当点P、Q其中一点停止运动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分别过点P、Q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AB、OC于点E、F,连接EF.若运动时间为t秒,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PEFQ总为矩形(点P、Q重合除外).(1)求点P运动的速度是多少?(2)当t为多少秒时,矩形PEFQ为正方形?(3)当t为多少秒时,矩形PEFQ的面积S最大?并求出最大值.考点:一次函数综合题.分析:(1)根据直线y=﹣x+4与坐标轴分别交于点A、B,得出A,B点的坐标,再利用EP∥BO,得出==,据此可以求得点P的运动速度;(2)当PQ=PE时,以及当PQ=PE时,矩形PEFQ为正方形,分别求出即可;(3)根据(2)中所求得出s与t的函数关系式,进而利用二次函数性质求出即可.解答:解:(1)∵直线y=﹣x+4与坐标轴分别交于点A、B,∴x=0时,y=4,y=0时,x=8,∴==,当t秒时,QO=FQ=t,则EP=t,∵EP∥BO,∴==,∴AP=2t,∵动点Q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O出发向点A做匀速运动,∴点P运动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2)如图1,当PQ=PE时,矩形PEFQ为正方形,则∵OQ=FQ=t,PA=2t,∴QP=8﹣t﹣2t=8﹣3t,∴8﹣3t=t,解得:t=2,如图2,当PQ=PE时,矩形PEFQ为正方形,∵OQ=t,PA=2t,∴OP=8﹣2t,∴QP=t﹣(8﹣2t)=3t﹣8,∴t=3t﹣8,解得:t=4;(3)如图1,当Q在P点的左边时,∵OQ=t,PA=2t,∴QP=8﹣t﹣2t=8﹣3t,∴S矩形PEFQ=QP•QF=(8﹣3t)•t=8t﹣3t2,当t=﹣=时,S矩形PEFQ的最大值为:=4,如图2,当Q在P点的右边时,∵OQ=t,PA=2t,∴QP=t﹣(8﹣2t)=3t﹣8,∴S矩形PEFQ=QP•QE=(3t﹣8)•t=3t2﹣8t,∵当点P、Q其中一点停止运动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0≤t≤4,当t=﹣=时,S矩形PEFQ的最小,∴t=4时,S矩形PEFQ的最大值为:3×42﹣8×4=16,综上所述,当t=4时,S矩形PEFQ的最大值为:16.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得出P,Q不同的位置进行分类讨论得出是解题关键.。
山东省济宁市2013年中考数学专项复习 因式分解典型例题(鲁教版)
因式分解典型例题例01 选择题:对n np mp m 22+++运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分组正确的是()(A )mp np n m +++)22( (B ))2()2(mp n np m +++(C ))()22(nm mp n m +++ (D )np mp n m +++)22(分析 本组题目用来判断分组是否适当.(A )的两组之间没有公因式可以提取,因而(A )不正确;(B )的两组,每一组第一次就没有公因式可提,故(B )不正确;(D )中两组也无公因式可提,故(D )不正确.(C )中第一组可提取公因式2,剩下因式)(n m +;第二组可提取p ,剩下因式)(n m +,这样组间可提公因式)(n m +,故(C )正确.典型例题二例02 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1)x xy y x 21372-+-;(2)22441y xy x -+-.分析 本题所给多项式为四项多项式,属于分组分解法的基本题型,通过分组后提公因式或分组后运用公式可以达到分解的目的.解 ⑴x xy y x 21372-+- )3()217(2xy y x x +-+-=(合理分组))3()3(7-+-=x y x x (组内提公因式))7)(3(y x x +-=(组间提公因式)⑵22441y xy x -+- )44(122y xy x +--=(注意符号)2)2(1y x --=(组内运用公式)[][])2(1)2(1y x y x ---+=(组间运用公式))21)(21(y x y x +--+=说明 分组分解法应用较为灵活,分组时要有预见性,可根据分组后“求同”——有公因式或可运用公式的原则来合理分组,达到分解的目的.另外在应用分组分解法时还应注意:①运用分组分解法时,可灵活选择分组方法,通常一个多项式分组方法不只一种,只要能达到分解法时,殊途同归.②分组时要添加带“-”的括号时,各项要注意改变符号,如⑵的第一步.典型例题三例03 分解因式:315523+--x x x分析 本题按字母x 的降幂排列整齐,且没有缺项,系数分别为5,15-,1-,3.系数比相等的有31155-=-或31515-=-,因而可分组为)5(3x x -、)315(2+-x 或)155(23x x -、)3(+-x . 解法一 315523+--x x x )3()155(23+-+-=x x x (学会分组的技巧))3()3(52---=x x x)15)(3(2--=x x解法二 315523+--x x x )315()5(23+-+-=x x x)15(3)15(22---=x x x)3)(15(2--=x x说明 根据“对应系数成比例”的原则合理分组,可谓分组的一大技巧!典型例题四 例04 分解因式:x xy y x 21372-+-分析 本例为四项多项式,可考虑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见前例,可用“系数成比例”的规律来达到合理分组的目的.解法一 x xy y x 21372-+- )3()217(2xy y x x +-+-=)3()3(7-+-=x y x x)7)(3(y x x +-=解法二 x xy y x 21372-+- )213()7(2x y xy x --++=)7(3)7(y x y x x +-+=)7)(3(y x x +-=说明 本例属于灵活选择分组方法来进行因式分解的应用题,对于四项式,并不是只要所分组的项数相等,便可完成因式分解.要使分解成功,需考虑到分组后能否继续分解.本小题利用“对应系数成比例”的规律进行巧妙分组,可谓思维的独到之处,这样避免了盲目性,提高了分解的速度.典型例题五例05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222z yz y xz xy -+--;(2)122222+----a bc c b a ;(3)1424422+--++y x y xy x .分析 此组题项数较多,考虑用分组法来分解.解法 (1)222z yz y xz xy -+-- )2()(22z yz y xz xy +---=2)()(z y z y x ---=))((z y x z y +--=(2)122222+----a bc c b a )2()12(222c bc b a a ++-+-=22)()1(c b a +--=)1)(1(c b a c b a ---++-=(3)1424422+--++y x y xy x 1)42()44(22++-++=y x y xy x1)2(2)2(2++-+=y x y x2)12(-+=y x说明 对于项数较多的多项式合理分组时,以“交叉项”为突破口,寻找“相应的平方项”进行分组,这使分组有了一定的针对性,省时提速.如⑴中,“交叉项”为yz 2,相应的平方项为2y 、2z ;⑵中,“交叉项”为bc 2,相应的平方项为2b 、2c .典型例题六例06 分解因式:(1)652+-a a ;(2)1032-+m m .分析 本题两例属于pq x q p x +++)(2型的二次三项式,可用规律公式来加以分解.解 (1) )3()2(6-⨯-=,5)3()2(-=-+-,∴)3()2()32(6522-⨯-++-=+-a a a a(2) 5210⨯-=-,352=+-,∴=-+1032m m [])2()5()2(52-⨯++-++m m)2)(5(-+=n m .说明 抓住符号变化的规律,直接运用规律.典型例题七例07 分解因式:(1)4)(5)(2++++b a b a ;(2)22127q pq p +-.分析 对(1),利用整体思想,将)(b a +看作一个字母,则运用pq x q p x +++)(2型分解;对(2),将其看作关于p 的二次三项式,则一次项系数为p 7-,常数项为212q ,仍可用pq x q p x +++)(2型的二次三项式的规律公式达到分解的目的.解 (1)4)(5)(2++++b a b a )4)(1(++++=b a b a(2) )4()3(122q q q -⋅-=,q q q 7)4(3-=-+-, ∴22127q pq p +-22127q pq p +-=)4)(3(q p q p --=.典型例题八例08 分解因式:⑴134-+-x x x ;⑵q p q pq p 36522++++;⑶)1)(1()1)(1(-+--+b b b a a a ;⑷c c bc b a b a --+++-222424.分析 本组题有较强的综合性,且每小题均超过三项,因而可考虑通过分组来分解.解 ⑴法一:134-+-x x x )1()(34-+-=x x x)3)(2(--=a a)1()1(3-+-=x x x)1)(1(3+-=x x (13+x 可继续分解,方法很简单:)1()(3++-x x x ,对于13-x 方法类似,可以自己探索))1)(1)(1(2+-+-=x x x x法二:134-+-x x x)()1(34x x x +-+-=)1()1)(1(222--+-=x x x x)1)(1(22x x x -+-=)1)(1)(1(2+--+=x x x x法三:134-+-x x x)1()(34--++=x x x)1()1(33+-+=x x x)1)(1(3-+=x x)1)(1)(1(2-+-+=x x x x⑵q p q pq p 36522++++)3()65(22q p q pq p ++++=(看作ab x b a x +++)(2型式子分解))3()3)(2(q p q p q p ++++=)12)(3(+++=q p q p⑶)1)(1()1)(1(-+--+b b b a a a)1()1(22---=b b a ab b a a +--=33)()(33b a b a ---=)())((22b a b ab a b a --++-=)1)((22-++-=b ab a b a⑷c c bc b a b a --+++-222424 )2()44(222c b a c bc b a -+++--=)2()2(22c b a c b a -++--=[][])2()2()2(c b a c b a c b a -++---+=)2()2)(2(c b a c b a c b a -+++--+=)12)(2(++--+=c b a c b a说明 ⑴中,虽然三法均达到分解目的,但从目前同学们知识范围来看,方法二较好,分组既要合理又要巧妙,使分组不仅达到分解目的,又能简化分解过程,降低思维难度.⑵式虽超过四项,但通过分组仍可巧妙分解,只是分组后不是通常的提公因式或运用公式,而是利用了ab x b a x +++)(2型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将2265q pq p ++看做关于p 的二次三项式q q q 3262⋅=,2265q qp p ++q q p q q p 32)32(2⋅+++=. ⑶式表面看无法分解,既找不到公因式,又不符合公式特点,对待此类题目,应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来解决.即先做多项式乘法打破原式结构,然后寻找合适的方法.⑷式项数多,但仔细观察,项与项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可通过巧妙分组以求突破.但应注意:①不可混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意义.如⑶小题中做乘法的目的是为了分解因式,不可在分解中,半路再返回做乘法.②善于将外在形式复杂的题目看做熟悉类型,如⑵小题中2265q pq p ++.典型例题九例09 分解因式:(1)6)2)(1(---x x x ;(2))()1(222b a x x ab +++分析 本组两个小题既无公因式可提又不符合公式特点,原题本身给出的分组形式无法继续进行,达到分解的目的,对此类型题,可采用先去括号,再重新分组来进行因式分解.解 ⑴6)2)(1(---x x x 6)23(2-+-=x x x62323-+-=x x x (乘法运算,去括号))62()3(23-+-=x x x (重新分组))3(2)3(2-+-=x x x)2)(3(2+-=x x⑵)()1(222b a x x ab +++ x b x a ab abx 222+++=(乘法运算去括号))()(222x b ab x a abx +++=(重新分组))()(a bx b a bx ax +++=))((bx a b ax ++=说明 “先破后立,不破不立”.思维的独创性使表面看来无法分解的多项式找到最佳的分解方式.典型例题十例10 分解因式673+-a a 分析 因式分解一般思路是:“一提、二代、三分组、其次考虑规律式(十字相乘法)” .即:首先考虑是否有公因式可提,若有公因式,先提取公因式;其次考虑可否套用公式,用公式法分解;再考虑是否可以分组分解;对形如二次三项式或准二次三项式可以考虑用“规律式”(或十字相乘法)分解.按照这样的思路,本题首应考虑用分组分解来尝试.解 7176733+--=+-a a a a )77()1(3---=a a)1(7)1)(1(2--++-=a a a a)71)(1(2-++-=a a a)6)(1(2-+-=a a a)3)(2)(1(+--=a a a说明 当1=a 时,多项式673+-a a 值为0,因而)1(-a 是673+-a a 的一个因式,因此,可从“凑因子” )1(-a 的角度考虑,把6拆成71+-,使分组可行,分解成功.运用“凑因子”的技巧还可得出以下分解方法.法二:673+-a a 663+--=a a a)1(6)1()66()(23---=---=a a a a a a)1(6)1)(1(--+-=a a a a)6)(1(2-+-=a a a)3)(2)(1(+--=a a a法三:673+-a a14873+--=a a)147()8(3---=a a (凑立方项))2(7)42)(2(2--++-=a a a a)742)(2(2-++-=a a a)32)(2(2-+-=a a a)3)(1)(2(+--=a a a法四:673+-a a212773-+-=a a (与3a 凑立方项))217()27(3+-+=a a)3(7)93)(3(2+-+-+=a a a a (套用33b a +公式))793)(3(2-+-+=a a a)23)(3(2+-+=a a a)2)(1)(3(--+=a a a法五:673+-a a6343+--=a a a (拆a 7项))63()4(3---=a a a)2(3)4(2---=a a a)2(3)2)(2(---+=a a a a)32)(2(2-+-=a a a)3)(1)(2(+--=a a a法六:673+-a a6293++-=a a a (凑平方差公式变a 7-项))62()9(3++-=a a a)3(2)9(2++-=a a a)3(2)3)(3(++-+=a a a a)23)(3(2+-+=a a a)2)(1)(3(--+=a a a法七:令1+=x a 则(1-a 为多项式一个因式,做变换1+=a x )673+-a a 6)1(7)1(3++-+=x x67713323+--+++=x x x x (做乘法展开)x x x 4323-+=)4)(1()43(2+-=-+=x x x x x x)31)(21)(11(++-++-=x x x)3)(2)(1(+--=a a a (还原回a )说明 以上七种方法中,前六种运用了因式分解的一种常用技巧——“拆项”(或添项),这种技巧以基本方法为线索,通过凑因式、凑公式等形式达到可分组继而能分解的目的.“凑”时,需思、需悟、触发灵感.第七种运用了变换的方法,通过换元寻找突破点.本题还可以如下变形:673+-a a =)6)(1()1()67()(2223--+-=+-+-a a a a a a a a =……典型例题十一例11 若2542++kx x 是完全平方式,求k 的值.分析 原式为完全平方式,由22)2(4x x =,2525=即知为2)52(±x ,展开即得k 值.解 2542++kx x 是完全平方式 ∴应为2)52(±x又 25204)52(22+±=±x x x ,故20±=k .说明 完全平方式分为完全平方和与完全平方差,确定k 值时不要漏掉各种情况.此题为因式分解的逆向思维类,运用222)(2b a b ab a ±=+±来求解.典型例题十二例11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1682++x x ; (2)63244914b b a a +-(3)1)2(6)2(92+---b a b a解:(1)由于16可以看作24,于是有 222442168+⋅⋅+=++x x x x2)4(+=x ;(2)由幂的乘方公式,4a 可以看作22)(a ,649b 可以看作23)7(b ,于是有 2332226324)7(72)(4914b b a a b b a a +⋅⋅-=+-232)7(b a -=;(3)由积的乘方公式,2)2(9b a -可以看作2)]2(3[b a -,于是有 1)2(6)2(92+---b a b a11)2(32)]2(3[2+⋅-⋅--=b a b a2]1)2(3[--=b a 2)136(--=b a说明(1)多项式具有如下特征时,可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作因式分解:①可以看成是关于某个字母的二次三项式;②其中有两项可以分别看作是两数的平方形式,且符号相同;③其余的一项恰是这两数乘积的2倍,或这两数乘积2倍的相反数. 而结果是“和”的平方还是“差”的平方,取决于它的符号与平方项前的符号是否相同.(2)在运用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中,再次体现换元思想的应用,可见换元思想是重要而且常用思想方法,要真正理解,学会运用.典型例题十三例12 求证:对于任意自然数n ,1322323+++-+-n n n n 一定是10的倍数.分析 欲证是10的倍数,看原式可否化成含10的因式的积的形式.证明 1322323+++-+-n n n n)22()33(132++++-+=n n n n)22(2)13(332+-+=n n102103⨯-⨯=n n)23(10n n -=)23(10n n -是10的倍数, ∴1322323+++-+-n n n n 一定是10的倍数. 典型例题十四例13 因式分解(1)y b x b y a x a 2222+++; (2)nx n mx mx --+2解:(1))()(22222222y b x b b a x a y b x b y a x a +++=+++)()(22y x b y x a +++=))((22b a y x ++=或 )()(22222222y b y a x b x a y b x b y a x a +++=+++)()(2222b a y b a x +++=))((22y x b a ++=;(2))()(22nx n mx mx nx n mx mx +-+=--+)1()1(x n x mx +-+=))(1(n mx x -+=或)()(22n nx nx mx nx n mx mx -+-=--+)()(n mx n mx x -+-=)1)((+-=x n mx说明:(1)把有公因式的各项归为一组,并使组之间产生新的公因式,这是正确分组的关键所在。
济宁市2013年中考数学试题(含答案)
济宁市2013年中考数学试题(含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济宁市2013年中考数学试题(含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济宁市2013年中考数学试题(含答案)的全部内容。
济宁市2013年中考数 学 试 题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的算术平方根为 ( ) A.B. C.D.2.据济宁市旅游局统计,2012年春节约有359525人来济旅游, 将这个旅游人数 (保留三个有效数字)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 ( )A .3.59×B .3.60×C .3。
5 ×D .3.6 × 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B.C. D. 4.如图,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的左视图是 ( )5.下列事件中确定事件是 ( ) A.掷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朝上 B.买一注福利彩票一定会中奖 C.把4个球放入三个抽屉中,其中一个抽屉中至少有个球 D.掷一枚六个面分别标有,,,,,的均匀正方体骰子,骰子停止转动后奇数点朝上6.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为 ( )A 。
x≥2 B.x≠3 C 。
x≥2或x≠3 D.x≥2且x≠37.已知且,则的取值范围为 ( )422-2±16510510510510()11a a --=--()23624a a -=()222a b a b -=-3252a a a +=22345624221x y k x y k +=⎧⎨+=+⎩,10x y -<-<kA.B.C. D.8.二次函数的图像与图像的形状、开口方向相同,只是位置不同,则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是 ( )A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 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动点问题专题讲解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函数思想 方程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
专题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例1(2000年·上海)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
(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
(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
解:(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 、GP 、GH
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32NH=2
1
32⋅OP=2.
(2)在Rt △POH 中, 22236x PH OP OH -=-=, ∴
2362
1
21x OH MH -==
. 在Rt △MPH 中,
.
∴y =GP=
32MP=23363
1x + (0<x <6). (3)△PGH 是等腰三角形有三种可能情况:
222223362
1
419x x x MH PH MP +=-
+=+=H
M N
G P
O
A
B
图1
x
y
①GP=PH 时,
x x =+233631
,解得6=x . 经检验, 6=x 是原方程的根,且符合题意. ②GP=GH 时, 23363
1
2=+x ,解得0=x . 经检验, 0=x 是原方程的根,但不符合题意.
③PH=GH 时,2=x .
综上所述,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线段PH 的长为6或2.
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例2(2006年·山东)如图2,在△ABC 中,AB=AC=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y . (1)如果∠BAC=30°,∠DAE=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如果∠BAC 的度数为α,∠DAE 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
解:(1)在△ABC 中,∵AB=AC,∠BAC=30°,
∴∠ABC=∠ACB=75°, ∴∠ABD=∠ACE=105°.
∵∠BAC=30°,∠DAE=105°, ∴∠DAB+∠CAE=75°, 又∠DAB+∠ADB=∠ABC=75°, ∴∠CAE=∠ADB,
∴△ADB ∽△EAC, ∴AC
BD CE AB =,
∴
11x y =, ∴x
y 1=. (2)由于∠DAB+∠CAE=αβ-,又∠DAB+∠ADB=∠ABC=2
90α
-︒,且
函数关系式成立, ∴2
90α
-︒=αβ-, 整理得=-
2
α
β︒90. 当=-
2
α
β︒90时,函数解析式x
y 1
=
成立. 例3(2005年·上海)如图3(1),在△ABC 中,∠ABC=90°,AB=4,BC=3. 点O 是边AC 上的一个动点,以点O 为圆心作半圆,与边AB 相切于点D,交线段OC 于点E.作EP ⊥ED,交射线AB 于点P,交射线CB 于点F.
(1)求证: △ADE ∽△AEP.
(2)设OA =x ,AP=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3)当BF=1时,求线段AP 的长. 解:(1)连结OD.
根据题意,得OD ⊥AB,∴∠ODA=90°,∠ODA=∠DEP.
又由OD=OE,得∠ODE=∠OED.∴∠ADE=∠AEP, ∴△ADE ∽△AEP.
(2)∵∠ABC=90°,AB=4,BC=3, ∴AC=5. ∵∠ABC=∠
ADO=90°, ∴OD ∥BC, ∴53x OD =,5
4x
AD =,
A
E
D
C
B 图2
A
3(2)
3(1)
∴OD=
x 53,AD=x 54. ∴AE=x x 53+=x 5
8
. ∵△ADE ∽△AEP, ∴AE AD AP AE =, ∴x x y
x 5
854
58=. ∴x y 516
= (8250≤
<x ). (3)当BF=1时,
①若EP 交线段CB 的延长线于点F,如图3(1),则CF=4.
∵∠ADE=∠AEP, ∴∠PDE=∠PEC. ∵∠FBP=∠DEP=90°, ∠FPB=∠DPE, ∴∠F=∠PDE, ∴∠F=∠FEC, ∴CF=CE. ∴5-
x 58=4,得8
5
=x .可求得2=y ,即AP=2. ②若EP 交线段CB 于点F,如图3(2), 则CF=2. 类似①,可得CF=CE. ∴5-
x 58=2,得8
15=x . 可求得6=y ,即AP=6.
综上所述, 当BF=1时,线段AP 的长为2或6.
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例4(2004年·上海)如图,在△ABC 中,∠BA C=90°,AB=AC=22,⊙A 的半径为1.若点O 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x ,△AOC 的面积为y .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2)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 相切时, △AOC 的面积.
解:(1)过点A 作AH ⊥BC,垂足为H.
∵∠BAC=90°,AB=AC=22, ∴BC=4,AH=2
1
BC=2. ∴OC=4-x .
∵AH OC S AOC ⋅=
∆2
1
, ∴4+-=x y (40<<x ). (2)①当⊙O 与⊙A 外切时,
在Rt △AOH 中,OA=1+x ,OH=x -2, ∴2
2
2
)2(2)1(x x -+=+. 解得6
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6
17
674=-. ②当⊙O 与⊙A 内切时,
在Rt △AOH 中,OA=1-x ,OH=2-x , ∴2
2
2
)2(2)1(-+=-x x . 解得2
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2
1274=-
. 综上所述,当⊙O 与⊙A 相切时,△AOC 的面积为
6
17或21. A
B C
O 图8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