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抛锚式教学

合集下载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

语文“主题读写”教学范式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素质教学,讲究鲜活灵动,追求轻负高质,以达到师生参与、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本人在新课标理念的倡导下,积极开展“主题读写”教学,力主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提高。

一、主题读写的教学理念(一)“主题”概述这里的“主题”,指的是包含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各个生活话题,是当前语文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在构建体系上充分体现了“主题式单元教学”的全新教学程序,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文与人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现行教材中的“主题”界定,如七年级上册基本以“成长经历”、“人生理想”、“感受自然”、“领略科学”、“感悟亲情”、“童话寓言”为主题确定单元教学内容,这一编排虽然主题明确,内容适宜,但也存有缺陷:一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时代感有些不强,对社会上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语文资源,难以纳入正常的教学进程;二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校本化、地域文化性不够,有悖于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不利于学生语文兴趣的提高。

同时,新课标也倡导一线教师积极开展语文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因此,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实际、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的主题读写式教学范式成为笔者的日常教学尝试。

(二)主题读写的教学任务新课标倡导语文素养的培养,主张听说读写思等语文能力的综合提高。

以此为出发点,主题读写的教学任务定向为:教师选择某一主题,确定教学内容,开展语文教学,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培养于一体,设计能够培养和提高综合语文能力的教学环节,通过“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课后深化”的教学过程,力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这一教学任务的确定,重点基于“读”与“写”的结合,以“读写”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在“读写”过程中提升学生对语文主题材料的感受、品味、思考、表达等语文素养。

二、主题读写的教学范式基于上述理念,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反思、进取,对教学内容的主题选择和教学设计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思路与范式:(一)主题选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选择能够挖掘语文能力训练点的主题材料,是这一教学范型的首要任务。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点尝试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点尝试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点尝试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语文教材,在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的形势下,倡导全新的教育模式,课堂教学的创新尤其重要,在近两年多来的新课程的实施中,在自己的不断摸索和实践中,谈一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点滴做法。

一、营造氛围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语文课有着一个引人入神的奇妙开头,必将取得这堂课的成功,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牢老抓住学生的心,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或用幻灯片,或用录像,或是热门的电视,或是时事,或唱歌,或事物,或多媒体……总之要调动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我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时候,我先用多媒体播放有歌星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配合优美的FLASH画面,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让学生陶醉在优美的情景之中,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强烈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又如在教周敦颐的《爱莲说》时,我先多媒体显示莲花的图片,各种各样的莲花图片,或亭亭玉立,或依水而靠,或随风摇曳,学生在欣赏着这美丽的图片的时候,激发起强烈的审美情趣,然后叫学生用形象的语言来描写几句,然后再引入课文,看看周敦颐是怎样描写莲花的,为什么特别喜欢莲花的。

再如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我先教学生背诵古诗中描写春的诗句,然后再说说你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在简单的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再去品读散文家笔下的春是什么样子的。

实践证明,课堂伊始,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气氛,对于上好一堂课、提高教学效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学生自主解读文本语文教材是由一个个的文本组成,教材只是向学生呈现了一个可供理解的客体,文本的最终实现仍在于读者,大家知道,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的理解,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应紧紧贴近文学的魅力来教学,而不是肢解课文,作字词句段的分析,这样势必破坏了文学的整体性,破坏了文章本身所具备的美,学生成了肢解者,而不是审美者,鉴于此,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进行合作、理解、探究,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用教材教作文的策略摭谈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用教材教作文的策略摭谈

用教材教作文的策略摭谈作文是教出来的吗?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似乎有点悖时,〈〈语文建设〉〉最近开展了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讨论,许多专家都作了深入的理论研究,用教材教的理念已达成共识,但具体如何用教材教,尤其是对人教版的作文教学讨论太少。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似乎有意回避写作训练和写作知识,写作辅导没有系统规范的“体系”可循,缺少适合初中生模仿的典型范文;置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写作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被教师简单化和边缘化,写作教学从阅读教学的附庸进而沦为综合性学习的点缀,甚至于发展到“语文课堂几乎没有写作教学”①的地步,那么,作为一线的教师如何用这样的教材教学生写作呢?一、细读教材,加强读写结合的密度。

教材是语文教学主要的课程资源,面对这一资源,我们既不能像以往那样简单机械的教教材,也不能单凭个人喜好随意剪裁教材。

其实每一篇文本均有存在的价值,“存在即合理”,关键在于教师对文本作怎样的处理。

多年来,语文教师习惯于阅读课里细致的讲解和反复的训练,习惯于用标准答案“丈量”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情感的深度,于是语文教师的角色成了教参与学生的传声筒,教参上怎么说就怎么讲。

现行教参一改以往标准件的模式,但缺少明确的写作形成性目标和能力训练步骤;课后练习重口头表达轻书面表达,语言实践题的形式单一,设计陈旧,学生往往以空白或片言只语来应付搪塞,老师也是以默许和赞扬了事,没有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

于是写作教学雷声大雨点小,到最后临场发挥,一切都听天由命。

其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成功的阅读教学,就没有成功的写作教学。

阅读教学的失误造成学生作文中精神的缺席和语言的断流。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相辅相通的,尤其是读写能力在“文——意——物”三者的转化中是有密切联系的,基于单纯阅读目的的阅读活动往往是自然状态下的生活化的阅读,它可以陶冶道德情操,扩大知识面,提高审美能力。

而基于写作目的阅读活动是一种有明确指向的自觉行为,它不仅要思考文本的情感思维,更多的应关注文本的构思技巧和语言系统。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激活思维,绽放课堂的亮点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激活思维,绽放课堂的亮点

激活思维,绽放课堂的亮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源头活水怎么来,我以为关键在于激活思维。

恩格斯曾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教师在课堂上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激活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就会绽放出创新的思维之花,才会真正在课堂中绽放出亮点。

如何在课堂中激活思维呢?一、可从挖掘文本的深度入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通常许多老师之所以把课上得平淡无奇,很有可能就是缺少语文味,也就是不注重对文本的深度挖掘,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大多只停留在人云亦云的浅表层面,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要走出这个误区,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体验,引导学生从“文本地面”进入到“文本底层”,去感悟文本的文化,触摸文本的灵魂,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他们得到精神的享受。

如对《杨修之死》的解读传统的一般有两种文化视点:一种认为杨修有些“小聪明”,结果他聪明反被聪明误;一种认为杨修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

这些看法显然源于韬光养晦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有其合理性。

但是上次聆听杨聪老师的《杨修之死》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他打破了这一常规,从而引导学生建立一种多元的处世观。

他在教学时,先抛出一个问题“杨修到底该不该杀?”顿时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

大多数学生认为杨修恃才放旷,他的被杀是咎有自取。

然后老师又引导许多同学认为杨修自恃聪明,结果反被聪明误。

在乱世之中,要少说话,多做事。

外露之人是小聪明,不露之人是大聪明。

这与儒家思想不谋而合。

大家的这些评价源于儒家的人生哲学,大家的交锋已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这就是自古以来倡导的一种人生态度——韬光养晦。

如果我们仍站在韬光养晦的文化立场来审视杨修,那么杨修的举止无疑自取灭亡,令人费解。

然而,随着社会的逐步开放和多元,这种源于人治社会的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是否仍把它视为处世金针呢?问题一出,学生思索,踊跃交流。

最后让学生明白:我们可以选择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然而我们不应该鄙弃甚至打击那些才华外显、放旷直言之人。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综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综

语文综合性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变换随着新教材的普及,课程改革正悄悄进入语文教学领域。

从单元组合来看,语文教学领域已出现了一个新亮点——语文综合性活动。

初中语文正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综合性活动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的特色受到学生的欢迎。

在这最能体现新课程自主、探究、合作教学理念的语文综合性活动中,我们语文教师应做哪些积极努力呢?经过七年级上下两册的语文综合性活动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以为语文教师应该走出传统的角色定位,因其势而利导之,灵活变换角色。

一、活动前:热情洋溢的鼓动者俗话说:响鼓也要重槌敲。

每次综合性活动,如要保证质量完成,是需要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的。

因此,活动前,教师富有鼓动性,针对性的开场白就像擂响战鼓的重槌,使学生参与活动的情绪高昂,信心百倍,并持久地保持下去。

比如:“老师相信,这次综合性活动结束,我们班每个同学都能达到85分以上,表现特别突出的,也许会得满分呢,大家可要把握好机会哦!”或者,“老师相信,这次综合性活动,我们班肯定是年级段完成最棒的!到时,我们可以办一个成果展示会,和初一段其他各班交流交流。

”……这些充满热情和期待的话语,无形当中就激起了学生参与综合性活动的兴趣爱好,使他们不仅在课内,而且在课外也能为它积极准备,寻找资料,合作探求,孜孜不倦。

但是光有兴趣爱好,每个人责任不明确,一起吃“大锅饭”,效率肯定不会很高。

因此分配任务,明确责任也是活动前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

每个单元的综合性活动都由好几项小活动组成,因此可以把班级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完成一项小活动。

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活动《漫游语文世界》中,我先把全班同学分成俗语、谚语搜集,广告语搜集,对联搜集,方言土语搜集四个小组。

每一个小组由学生自己推举组长,再由组长根据每个组员的特长给他们分配任务:家中藏书丰富或有电脑的同学负责搜集材料;有美术天赋的同学负责封面设计以及插图绘画;书写工整美观的同学负责誊抄;脑瓜灵活点子多的同学负责整体创意……组长把小组成员的各自任务用书面形式写好上交老师,并且负责小组成员工作情况的及时汇报和小组成员合作情况的协调等工作。

初中语文抛锚式教学模式论文

初中语文抛锚式教学模式论文

初中语文抛锚式教学模式论文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中合作探究式教学环节,能够使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事件以及问题挂钩,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最终形成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探究合作式学习氛围,这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并提升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引言:当前,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下,抛锚式教学模式已成为这一理论的实践者。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与主体性,要求以真实事例或者问题为基础。

因此,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要建立在真实事件或者问题的基础上,进而要成为课堂教学进程的“锚”,通过“抛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并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根据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从而有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一、明确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抛锚式教学模式中,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策略之首为明确教学目标。

只有教师首先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才能确定课堂教学知识的主题,进而为抛锚式教学做铺垫。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合作探究式的活动却没有具体的时间约束,因此,教师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标,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前提解决好二者之间的矛盾。

此环节需要教师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教师要充分的了解课程的。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导入语语文课堂最美的序曲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导入语语文课堂最美的序曲

导入语语文课堂最美的序曲导入语俗称“开场白”,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

短则几十秒钟,长也不过两三分钟。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打过这样的比喻:“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该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导入语虽然简短,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智慧,促使其愉快而主动的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中去。

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多样,文体殊异,从而也就决定了导入语设计不能千篇一“招”。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场地、个人风格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导入语应该是各有特色、异彩纷呈的。

这里,仅就笔者的探索心得列举六端,以求教于同行贤达。

一、解析课题意蕴,开门见山导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文章的标题就是了解文章的窗口。

因为题目往往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表现着文章的精神。

在讲授新课的时候,从解析题目入手,既可以激发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精髓。

如在讲析《短文两篇》中的《不求甚解》时,教师可先板书课题,然后指出“不求甚解”通常被认为这是一种惰性学习的表现,传统观念中的好学生是应该有不断探索不断求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可本篇的作者马南村却堂而皇之地将它提了出来,并认为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这怎么让人家信服呢?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研读课文,并鼓励学生从文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从解析文章题目入手,引出质疑,展开深入的思考与热烈的讨论,这样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顺利的进入新课。

二、采用联想手法,温故知新导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初探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初探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初探与初一新生的家长交流,不难听到“我孩子小学语文成绩挺好,怎么上了初中成绩下降那么多?”诸如此类的话语。

透过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学生不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甚至家长也不适应孩子在初中的表现。

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

在某种程度上讲,这影响了学生一生发展的走向。

其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并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应该说,课程标准的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是系统而科学的,充分注意到了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与衔接。

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小学与初中之间有较大的跳跃,阶段性明显,而整体性、连贯性相对减弱,在过渡与衔接上(主要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和断层现象,隐藏着诸多的问题。

这是围绕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

对此,我作了一些分析和探索:初一新生学习现状1.学习习惯上与初中学生要求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时间安排不合理,上课专注力不够持久,容易分心走神等。

2.学习方法上对初中学习的不适应。

例如,听课不太善于抓住重点、领会要点,不会作笔记,作札记,勾画批注课文,不善于利用课文的注解、相关的工具书解决学习中的疑难,过于依赖老师的传授,一时找不到适合跟进初中阶段学习的学习方法等。

3.基础知识和技能不达标。

主要表现在基础知识不踏实,不牢固,底子薄弱,体现在语文构成的多个环节。

(1)常用汉字识读关能过,但书写关难过。

错别字多,书写不规范,书写速度慢或者潦草,这是令许多初中老师头疼的事。

虽是常用字,但书写差错率高,有的成为习惯性错误,根深蒂固,反复纠正都难以奏效。

(2)拼音拼读能过关,朗读正确、流利,但拼写不过关。

不少同学在初中阶段都还不能完全掌握拼音方案。

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初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基于问题教学”。

本节课就是基于这个模式,通过抛出不同“锚”,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并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音频处理的实际问题,以达到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五章《多媒体信息加工》第2节“数字化音频的简单加工”的内容。

数字化音频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人们进行信息交流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有必要培养学生处理音频信息加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适当的音频编辑软件(cool edit pro软件)进行音频的编辑与加工。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表达、交流或创作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媒体和工具完成音频作品,用以呈现信息、发表观点和交流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上机完成“剪辑手机铃声”、“配乐散文”“串歌”等音频的加工,体验音频信息加工的快乐,感受制作音乐的无穷魅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用cool edit pro软件进行音频信息的加工和合成。

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cool edit pro软件中提供的功能制作理想的音频素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抛出艺术节中“大联唱”背景音乐制作和手机铃声制作两个“锚”,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例,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cool edit pro软件简介教师简要介绍这款软件界面及其使用方法,注意移动音块(右键拖动),波形编辑界面与多音轨编辑界面的切换,保存文件格式的选择等。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走近作者 深入文本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走近作者 深入文本

走近作者深入文本新课程改革已在北仑区实行了将近五年,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与以往的教学理念已很明显的不同,与之配套的教材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初中六册语文教科书内除了少数几篇课文与老教材一致外,大部分篇目已更换。

相比之下,新教材的文学色彩更浓郁,涉及到的作家也更多。

如老教材中从未出现的泰戈尔、雨果、托尔斯泰、纪伯伦、沈从文、杨绛、孙犁、琦君、张晓风、宗璞、杏林子等名作家都在这里纷纷登场,这些文学大家风格迥异、精彩纷呈、内涵丰富的篇章,犹如一道道营养丰富而又美味的精神大餐摆在学生面前。

与此同时,一个问题摆在我们教师面前:如何让学生走近作者,深入文本,尝尽大餐的百味,并且吸取其营养呢?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大致摸索出以下几条途径:一、读前收集餐前果酒如果把阅读一个文本比作享受一次大餐的话,那么阅读前收集有关信息就好比是喝餐前果酒。

有些作家作品因为年代的久远、地域的差异、社会状况的变化等原因,会给学生阅读文本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在课前引导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所处的年代、写作的背景、作品的风格等,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揭示内涵、体会深意。

比如在教学安徒生童话《丑小鸭》前,让学生搜集安徒生的信息,了解其生平,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丑小鸭的故事不仅仅是个童话故事,更是作者生平的写照,也是作者不屈奋斗的人格的写照。

又如新教材中新增了鲁迅的很多篇目,他的作品思想性、时代性非常强,所以学生在读之前了解一些有关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是相当有必要的。

比如学《孔乙几》之前必须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之前必须了解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

在教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列夫托尔斯泰》这一课,我感觉要是学生在读这篇文章之前如果不了解托尔斯泰的身世及其世界观变化的几个阶段,那么课文中如“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样的语句他们绝对无法理解。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抛锚式教学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抛锚式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抛锚式教学【内容摘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

而抛锚式教学就是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达到对问题的解决。

本文笔者就以抛锚式教学的过程为线索,结合自己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谈谈具体做法及收到的效果。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创设情景确定问题自主协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其主要的方法,就是从组织“一个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入手来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寻求对作品的理解。

抛锚式教学的过程结构可用以下简式表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以下本人就结合自己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来谈谈:(一)创设情境所谓创设情境,就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从目前来看,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做法是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讲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中的故事、社会事件或是播放一段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视频(歌曲)来导入。

《被压扁的沙子》是美国作家阿西莫夫的一篇科普说明文。

本人在教学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有关恐龙生活的片段,让学生观赏了“活”的恐龙,耳闻目睹了6500万年前各种各样的原始动物的状貌及其叫声。

学生们非常地激动和欣喜,不时地发出“哇——”的惊叹之声。

在如此的情境中再让他们去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那定是迫不及待的吧。

又如,本人在教《看云识天气》这篇说明文时,先播放了一段flash动画:一个白云朵朵的晴天,突然天气起了变化,天上的云慢慢地变暗、变低,直至乌云密布,接着电闪雷鸣,既而下起了雷雨……通过画面和声音的组合,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从直观上感受了云和天气的变化关系。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缺陷也是一种美(同名44956)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缺陷也是一种美(同名44956)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缺陷也是一种美(同名44956)缺陷也是一种美教研活动是教师间交流的平台,也是教师反思课堂教学的载体。

教师的个体成长是离不开教研活动的开展,教研活动正如课堂教学一样都具有遗憾点,然而正是这遗憾点让我们对教研活动有了新的认识,在教学中也就有了新的增长点。

在语文专题化教研活动中,反思应成为教师的一种教学习惯,教师个体在参与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中做一个有心人,把活动的点点滴滴记载下来,并进行自我分析,那么教研活动的遗憾点就印证了这样一种说法,“缺陷也是一种美”。

一、让教师踊跃发言成为教研的习惯。

在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中,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之间交流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个环节是与会教师畅所欲言表达自己教学思想的过程。

然而教师踊跃发言的这种现象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却很少能看见,往往也只能看到个别教师零星的发言,教研活动的氛围不是十分活跃。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在教研活动中主持人总是要想方设法要求与会教师发表自己观课后的想法,然而其效果却不够理想。

发言的往往是一些教学骨干或者是个别新秀,互动式点评更是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可以有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①教师在主观上不够努力。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些教师对教研活动兴趣不浓,尤其是那些已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总觉得凭着自己的一些已有经验就够了,存在着吃老本的现象,对一些年轻教师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教研活动参加成了行政命令,而不是自身教学的需要,主动要求参加教研活动的人就少之又少了,学校里的教研活动更是成了一种形式,没有实际的意义。

在这种思想的灌输下,教研活动的氛围就越来越差,久而久之教师发言的欲望都没有了,教研在慢慢地淡忘。

笔者在近日参加的一次市级教研活动中发现,参加与会的教师和实际要求的有一定的距离,有个别学校甚至3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

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更需要给教师创造发言的机会,借教研活动这个平台,来锻炼教师,要让一部分教师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时间,有时甚至可以采用点名式交流对话的方式,迫使教师发言,教师有了压力,也就会认真做好发言准备。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的探析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的探析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的探析语文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满堂提问,学生要么不想答要么无话可答,甚至不予理睬、顾自遐想,教师只能自问自答。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较长时间来忽视了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充分地唤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手段。

因此,教师能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点子上。

这直接关系到一节语文课的优劣,同时也将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从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课堂提问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就此作一简单分析。

1 、设置悬念法根据一单元的教材编排,教者事先要熟悉教材,深入钻研,抓住突破口,有目的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悬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渴望,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悬念,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

如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因为安排的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作品内容都不甚深奥,但里面涉及的科学知识,作品的内涵却是学生比较难以把握的。

在教学的起始阶段,为了让学生对单元内容有个概括了解,可设置这样一组题目:(1)人类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把自己当作是地球的主宰,对自然的态度历来都是居高临下的,常常会听到一些豪情壮语: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等等。

为什么现在作者要提出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说法?这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2)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都曾遇难罗布泊,罗布泊因此被人们认为是生命的禁区,谈此色变。

可谁又能想到30年前的罗布泊是一个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它的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你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3)你看到过数百万只旅鼠组成的方阵,浩浩荡荡,逢山过水,前赴后继,直奔大海,纵身跳入大海的奇异现象吗?你能解释其中的奥秘吗?(4)一场台风过后,人们发现了一个深不可测的洞,聪明的人们把它当作处理城市垃圾的最好场所,种种垃圾扔进洞里后,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

语文教学中的抛锚模式

语文教学中的抛锚模式

语文教学中的抛锚模式作者:黄伟新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08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新的学习形势下,语文学习有了新的指导性纲要。

但如何实现这个纲要,就需要由与之匹配的教学模式来实现。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深受目前西方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以技术学为基础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范型,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契合中职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性,对指导语文教学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天地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化的形式和系统。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

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而现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的原因:一是不合理的招生分流,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整体素质低下。

在计划教育体制划线招生的主导下,普通高中是香馍馍,不少的家长慨叹:升普通高中比升大学还难。

而职业学校除了少数的档次高学校的招生可享受与普通高中同等权利外,大部分没有选择权利。

职业学校成了问题生和学习成绩低下生的“鸡肋”,90%以上的学生存在“习得性无助”的学习心理,因材施教的难度大。

二是教师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部教学设计都是围绕如何“教”,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

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效率低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预设更合理 让生成更精彩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预设更合理  让生成更精彩

让预设更合理让生成更精彩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十分投入地备课,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认真设计教学方案,总希望每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上课时,往往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这是极不科学的。

新课改倡导关注学生的学习,强调课堂是学生交流、互动的场所,是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场所,强调资源的整合,认为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共同创造的产物。

教学,既然是互动的过程,既然是引导学生发展的的过程,教师就不应一味地按照既定方针将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而应充分认识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挖掘他们的潜能,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最终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我们也深有体会,如果一味的关心教学方案的实施,就会对学生控制得越多,钳制得越死,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参与的兴趣。

因而我们要科学而艺术地对待预设和生成,让预设更合理,让生成更精彩,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预设顾名思义就是预先设计,就是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对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乃至教学效果的预先构想与设计。

而生成呢,应该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一种思维反应。

“预设”的终点是“生成”的起点,如何为教学生成更可爱而预设呢?一、学情预设生成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预设文本时,始终要做到心中有“人”,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标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教学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课前准备等、已有的知识经验,备课时要尽最大可能考虑学情:学生喜欢学什么?喜欢怎样学?会提出什么问题?解读会有哪些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

不妨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这样我们就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份机智,从而使自己能灵活驾驭课堂,创生更多的生动,这样的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

如我对《羚羊木雕》的学情定位:本文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内容比较贴近生活,适合学生的年龄阶段,这种类似的事也是他们常碰到的事情,于是我设计了两个讨论题:1.读完课文,你们有什么话要说想对“我”说?对“我”的爸爸、妈妈说?对万芳说?2.你如果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让学生互相交流,主要是让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也畅谈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经历,从中提高自己的认识,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情商——提高语言表现力的关键 (1)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情商——提高语言表现力的关键 (1)

情商——提高语言表现力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特别提出了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的能力要求。

可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情况却是这样的:学生所写的文章语言多是语感不强、语病较多、干瘪空乏。

常听学生感叹,我们也是有想法的,可就是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出来。

即使表达出读起来也是味同嚼蜡,连自己都觉得可憎的文字又怎么祈求得到别人目光的赏赐呢?所以久而久之就疏于动笔了,甚至也惰于思考了。

对于好的文章学生多是羡慕的,他们以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之下他们写不出写不好文章更是心安理得的了。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知道它现时的明艳,却不知道它浸透了牺牲的血泪。

乔叶也说:你们羡慕我今天的成绩,可是我想问问,你们走过积累100本日记心得的路程吗?他们会说没有一百本,但是我们的笔也是不停运转着啊。

老师说要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就得多摘记多背诵好词语好句子,然后再把积累的词语运用到作文之中。

似乎这样一做语言干瘪的毛病就可以克服了,语言上就可以生花了。

其实这种说法还是比较表面的。

朱光潜先生说: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

其实这就是说语言的表现力在于情商,情商高,才能有思维的形象性,才能有语言的文学性。

那么如何才可以提高情商(也既是语言的表现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思考:一、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或者画面例如有学生在作文里这样写到:你克服了自卑,就会有一种无所畏惧的美丽,一种永不褪色的美丽。

我们可以把无所畏惧改为霜临枫独红,雪至梅孤傲,永不褪色改为真金百炼色永在。

用枫叶、梅花和真金这些具体的形象来代替无所畏惧,永不褪色,不但形象可感而且具有了盎然的诗意。

再如:他写的字很是工整。

如果我们把工整改为如群蚁排衙之后再来比较与原句的区别,我们知道工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换成群蚁排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的字工整细密,由此可以感受到他做事情的风格是严谨认真不苟的。

抛锚式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抛锚式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抛锚式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作者:顾文伟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4年第01期抛锚式学习是范德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在布兰思福特领导下开发的。

它的实质是将教学“锚接”(安排)于有意义的问题求解环境中,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对求解中的问题进行持续求解,而且各个“锚点”(及其伴随的教学事件)都能够提供多课程的延伸。

抛锚式学习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抛锚”。

这一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这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高中语文课程建设,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语文课程改革后,教材的文学色彩变浓了,而文学类文本,本身就是用语言文字传达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塑造具有审美意味的形象。

教学文学类文本,教师就应该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和问题情境,让学生涵泳其中、深入探究,通过情境创设让语文学习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融合,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品味文本的语言美、人文美。

以教学《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例,论述我对抛锚式学习的理解和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作品。

作者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母校,让受重伤的士兵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种种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

教学时应重点把握作者意识流的写法,让学生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以及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时了解战争的本质根源,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

一、情境链接,形成独特情感体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浅谈抛锚式教学在中学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抛锚式教学在中学课堂中的应用
关 键 词 :抛 锚 式 教 学 ;中 学 课 堂 ;应 用
在中学课堂中,由 于 学 生 的 身 心 发 育 特 点,学 习 能 力 有 限.抛锚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将生活中 的 问 题 引 入 到 教 学 当 中,围绕教学目标,遵循该教学方法的 相 关 原 则,充 分 发 挥 学 生的主体地位,同时 结 合 适 当 的 方 法,使 学 生 的 自 主 学 习 能 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一 、抛 锚 式 教 学 的 涵 义 和 实 施 原 则
进行. 在进行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 开 放 性 的 教 学 方 式
易出现思维的零散,不 利 于 学 生 对 知 识 的 灵 活 运 用,故 教 师 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适 当 地 带 入 到 教 学 知识体系中,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妥 善 安 排 好 教 学 内 容,使 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能较为深刻.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要合理处理并解答,适 当 鼓 励 学 生,使 学 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 学 习 成 就 感 和 积 极 性 逐 渐 提 升 ,从 而 更 加 主 动 地 学 习 知 识 .
周刊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话题设计策略浅析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话题设计策略浅析

语文课堂话题设计策略浅析阅读即对话。

学生学习课文即是一个不断对话的过程。

其中教师则是这个对话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思维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和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

因此选择恰当的课堂话题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有机化。

话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没有找到有效的话题。

使课堂效果不尽人意。

如话题过于浅显,缺少内涵,追求热闹但华而不实。

有老师上《真正的英雄》一课,采用学生抢答的形式感知课文:作者是谁?事情发生在哪个国家?什么时候?写了几个人?……学生回答此起彼伏,只有热度没有深度。

话题,只重视结果却忽视探究。

话题脱离文本,随心所欲,盲目时尚教的常常不是语文。

话题指向单一,满足答案却扼杀思维。

话题面临少数,多数学生面临冷场。

语文课堂教学话题是课堂对话交流的核心。

话题设置科学与否、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的兴趣,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语文教师要善于概括和设置话题,从对话的三要素(听者、说者、文本)上去把握。

有效的话题应该紧贴文本的地面,紧扣教学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蕴涵语言素养和人文精神。

具体地讲,设计话题时要注重以下几种策略:1、话题要有目的性话题设计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上课时要用到哪些话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

只有教师做到“胸中有沟壑”,才能真正体现明确的目的性。

老师抛出的话题要具体、规范、有针对性。

不能东一榔头西一锤,随意设问,杂乱无章,分散学生对重难点的注意力。

每一个话题都应当考虑到是否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像散兵游勇那样零敲碎打,而是围绕中心问题,从分解走向综合,把散珠连成珠串,使各个提问相辅相成,环环相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抛锚式教学【内容摘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

而抛锚式教学就是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达到对问题的解决。

本文笔者就以抛锚式教学的过程为线索,结合自己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谈谈具体做法及收到的效果。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创设情景确定问题自主协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其主要的方法,就是从组织“一个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入手来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寻求对作品的理解。

抛锚式教学的过程结构可用以下简式表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以下本人就结合自己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来谈谈:(一)创设情境所谓创设情境,就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从目前来看,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做法是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讲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中的故事、社会事件或是播放一段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视频(歌曲)来导入。

《被压扁的沙子》是美国作家阿西莫夫的一篇科普说明文。

本人在教学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有关恐龙生活的片段,让学生观赏了“活”的恐龙,耳闻目睹了6500万年前各种各样的原始动物的状貌及其叫声。

学生们非常地激动和欣喜,不时地发出“哇——”的惊叹之声。

在如此的情境中再让他们去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那定是迫不及待的吧。

又如,本人在教《看云识天气》这篇说明文时,先播放了一段flash动画:一个白云朵朵的晴天,突然天气起了变化,天上的云慢慢地变暗、变低,直至乌云密布,接着电闪雷鸣,既而下起了雷雨……通过画面和声音的组合,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从直观上感受了云和天气的变化关系。

在这个情境的带动下,就可顺势引出课文内容的学习,并调动起学习的兴致和积极性。

情境的创设既为学习内容服务,同时也营造出了浓厚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来。

(二)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看了《侏罗纪公园》片段后,我说:“刚才我们一起随着电影画面回到了6500万年前,看到了我们都非常喜欢的朋友——恐龙,可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却只能看到恐龙的化石和模型了。

据科学家们推论,那时地球突然发生了一件惊天撼地的事,导致了恐龙在内的生物大量灭绝。

那到底是什么灾难夺走了它们的生命呢?”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就埋头朗读课文了,那劲头不亚于科学家对自然奥秘的探索。

《看云识天气》也同样,在看了“下雷雨”这段视频后,根据抛锚这一思路,我接着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下雷雨前,云有什么特点啊?”学生回答:“乌云密布”、“压得很低”,老师就进而点出:“这就说明乌云是雷雨天气的预兆。

那么其他的天上出现什么样的云又是怎样的天气的征兆呢?”接着就让学生从文中一一找出。

以上两个都是说明文的例子。

文学性较强的记叙文和散文的教学在很多时候可以把文中的某个中心句(重点句子)作为切入口,设计成主问题的办法来抛锚。

比如本人在教学散文《行道树》时,以让学生谈谈“对城市街道两旁的普通的行道树的看法”导入后,就拎出文章的最后一句:“立在城市的飞尘中,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我就提问:“行道树为什么忧愁?又什么感到快乐?‘忧愁’和‘快乐’是不是矛盾的呢?”从这一主问题入手从而就可带动整篇文章的内容(包括字词、句)的学习和主题思想的理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可见抛“锚”这个环节是极其关键的。

“锚”解决的过程,渗透了对句子、词语的分析理解,进而文章主旨也随之逐渐清晰了。

(三)自主学习抛锚式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锚”中的问题,而且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学习目标,自主地解决复杂背景中的真实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在抛锚式教学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鼓励学生围绕“锚”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教师则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一定的“脚手架”,以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

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的成功登月是令全国人民欢呼的大事,是人类探索自然的一大壮举,同时也是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于是本人就顺水推舟,在网上下载了“神六”顺利升天返地过程的视频录象,展示了费俊龙、聂海胜两位英雄人物的照片;还给学生看了月球体貌的图片,讲述了其他国家在探索月球方面的成就……使学生对月球有初步的了解,并体会人类探索自然的不懈追求精神。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谈“你对月球的哪个方面比较感兴趣?你对此已经知道了多少?”结果是学生的兴趣很广,可拥有的知识却很贫乏,只能略说一二。

于是,趁机发动学生展开一次“探索月球奥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把他们分成四个大组分别去“探索”月球,并给每个小组确定了探究的范围:如“文学组”搜集有关“月亮”的别称、诗句、对联、成语、谜语等文学方面的知识,“科学组”去查找月球的一些科学知识,“音乐组”去收集歌曲、民谣,“故事组”收集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民间传说故事等。

老师所做的就是给他们推荐几本参考书(《自然科学宝库》《十万个为什么》《飞向月球》等)和网站(http://www. moon. com. cn 、http://astronomy. 533. net),让他们在自修课或中午休息时间去阅览室、计算机教室查找资料。

一星期后各小组把资料进行综合整理,然后派代表以书面形式汇报探究成果。

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我发现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其中,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

搞了几次这样的综合活动课后,本人感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了许多,一些平时不太看动脑筋的学生的积极性也很好地调动起来了。

其他的语文阅读课也一样,对课文乃至对某字、某句、某段的理解,因每个学生的经历、经验不同而往往不尽相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鉴赏,这样,学生才会主动调用原有的知识、思想、意识、情感、形象等储备,多视角地对阅读材料进行加工处理。

才能得出新颖独特、富有创新意味的结论,才能充分实践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四)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这是协作学习的要旨。

学习《行道树》一文时,学生在自主探究行道树为何“既快乐又忧愁”时,肯定会遇到绝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理解的几个难句,如“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为什么是一种“悲凉”的点缀?)、“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为何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让学生自由提问质疑,然后把有共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接着让四人小组合作展开讨论,再是全班性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这样从多个途径和角度寻求解决“锚”中问题的可能办法,在小组的讨论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也有效地解决了疑难问题。

自主与协作不是孤立的,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新课程标准“综合性学习”要求第一条:“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还有,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中,实词的一词多义、一词多音,虚词的多种译法,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如果是教师一个一个讲解,让他们记住,那么学生不但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记忆也不会牢固,变换了语言环境他们往往就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

要是教师变换教学方式,让学生利用文后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独立阅读探究,疑难问题学习小组共同探究,自己查找工具书,比较、整理、归纳,教师只是适当的点拨、指导。

学生对这些知识不但掌握的牢固,而且他们会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主动积极思考,认真选择,这种过程本身就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他们的智力。

这与教师机械讲授,学生记住了几个文言的实词虚词是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

而且学生体会到了完成任务的快乐,也会增加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独立探究的能力、合作能力。

(五)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检测,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总之,抛锚式教学是使学生适应日常生活,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这与语文学科实践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是契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