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说课稿

合集下载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通过对于本节教材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清朝统治危机加深的表现和武昌起义成功的诸方面原因;通过对铁路国有政策的教学,使学生认清该政策的实质和清政府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

通过对保路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保路运动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本节教材地位分析世纪初,为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专制统治,清政府继推出新政之后,又上演一部预备立宪的骗人闹剧,更加激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断反抗。

在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同时,收回利权的斗争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其中的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年月日,武昌起义的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

重点分析①保路运动是重点。

保路运动是由清政府的铁路国有卖国政策引发的一次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爱国运动。

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四川的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它给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助于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爆发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②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是重点。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始。

湖北军政府是辛亥革命中建立的革命政权。

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

与此同时,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勾结,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篡权活动,使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危机。

本目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是指:武昌起义的爆发基于前面两节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以及保路运动的发生发展等。

启后是说:没有武昌起义的爆发,便不会有各省的纷纷响应和相继独立,也不会有中华民国的建立。

因此,学好本目内容,既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也会对学生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结局有重要的帮助。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三节 教案一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三章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三节 教案一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三章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三节教案一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第三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

2.掌握保路运动的概况。

3.掌握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德育目标1.皇族内阁的成立说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完全是一场骗局,它说明清政府顽固不化,已不可救药。

2.以四川为中心的保路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的收回利权斗争,它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通过对这场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能力目标1.通过对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破产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提高从材料中去分析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武昌起义成功后复杂形势的认识,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

2.保路运动。

3.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对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本质的分析。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多媒体电教设备。

●教学方法1.论证法: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一些基本史实对有关历史结论进行分析论证。

例如运用史实对清末“预备立宪”进行分析论证。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教学过程中,创设课堂思维环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问题,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3.讨论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有兴趣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讨论解决,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分析总结。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这节课的内容没有太多需要进行理性分析的地方,因而教师可以给学生较多的自学时间,然后做一些疏理工作即可。

对于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教师应注重从清朝立宪官员的话语中揭示其实质;对于保路运动,重点让学生理解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对于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一目,教师应重点讲述原因,对于武昌起义到湖北军政府成立的过程,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进行掌握。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当中国历史进入到20世纪前十年的时候,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统治中国的清王朝气数已尽,但它是不会自己退出历史舞台的,那么,清王朝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作为主角的最后表演是什么呢?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又是怎样来实现它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使命的呢?[板书]第三节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板书]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1.“预备立宪”,“预备”—“仿行”—《大纲》——皇族内阁[教师讲述]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兴起,猛烈冲击着清王朝的腐败统治。

说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说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

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本次说课是课前说课,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学情,说教学过程5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1、说课标: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本课在教材中所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中的内容。

在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改革失败后,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又一次奋斗。

推翻旧的封建帝制,开始了中华民国统治,是中国近代史上承上启下的最为重要的政治活动。

江泽民在总结中国革命历程中提到三位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就开启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最伟大时期的到来。

3、重点、难点:重点: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和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认识。

难点: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准确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辛亥革命中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培养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理解,评论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通过图片、文字、音像资料,使学生加深对辛亥革命过程和历史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中华民族富强敢于承担历史的民族责任感;建立革命党的创新探索精神以及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奉献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进取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以问题为中心,以课件和视频为辅助。

以历史发展顺序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采用“合作探究”方法。

四、说学情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虽对历史感兴趣,但知识储备不足,思考问题容易情感化、简单化。

需创设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以掌握历史知识为主,启发、引导学生初步探索历史发展的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孙中山导入新课,学生对孙中山有简单的了解,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孙中山,进而激发学生对孙中山领导革命活动的探索。

初中辛亥革命历史教案

初中辛亥革命历史教案

初中辛亥革命历史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并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的起因1. 了解清朝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情况2. 掌握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剥削二、辛亥革命的过程1. 介绍孙中山等革命先驱的活动和思想2. 分析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发展过程3. 讲述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战役三、辛亥革命的影响1. 理解辛亥革命为中国社会带来的改变和影响2.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具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2. 提出问题:你知道辛亥革命是什么吗?为什么会爆发?二、学习内容展开1. 宣讲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2. 分组讨论学习内容,并做笔记三、小组合作1. 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所学内容制作辛亥革命的时间轴或思维导图2. 学生展示并交流各自的成果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阐述辛亥革命的影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2.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辛亥革命提出问题五、总结回顾1. 总结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 强调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作业布置:1. 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读后感或感想2. 学生自选一幅图片或视频,用以展示辛亥革命的某一重要事件或人物扩展阅读:1. 推荐学生阅读《辛亥革命史》等相关书籍,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细节2. 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关于辛亥革命的资料并进行学习板书设计:主题:辛亥革命起因:清朝政治腐败、外国列强侵略过程:革命先驱活动、重要事件和战役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改变反思:本节课中,我认为学生需要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和进行课堂讨论,增强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和推荐扩展阅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课件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课件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教学设计方案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喻少娟教学目的与要求1、知识目标: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2、德育目标:a.皇族内阁的成立说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完全是一场骗局,它说明清政府顽固不化,已不可救药。

b.以四川为中心的保路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的收回利权斗争,它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3、能力目标:a.通过对“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实质的能力。

b.通过对武昌起义成功后复杂形势的认识,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20世纪初,为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专制统治,清政府继推出“新政”之后,又上演一部“预备立宪”的骗人闹剧,更加激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断反抗。

在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同时,收回利权的斗争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其中的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

教学重点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重点突破方案①关于“保路运动”:建议教师首先提问学生,20世纪初,面对帝国主义疯狂掠夺我国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的形势,资产阶级曾发起过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性质怎样? 取得了什么重要成果?学生回答后教师转入“清政府宣布实行‘铁路国有’政策,收回已经准许商办的铁路干线”的内容的教学,在这里教师提问学生:清政府真的要实行“铁路国有”吗? 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政策的实质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看教材,提醒学生“保路运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要求学生从背景、领导者、手段(方式)、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分析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②关于“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掌握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且让学生加以补充说明,然后教师放映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以便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的内容,结合课本知识提出关于“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的相关问题,由学生回答。

建构主文理论与历史课堂教学——《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课堂教学设计

建构主文理论与历史课堂教学——《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课堂教学设计

的资料 提供给学 生 ,引 领学生进 行 自主学 习 ,最终 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
( )教 学 内容 的选 择 二
教 师应高度 关注 和重视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这是 培养 学 生 自主学 习习惯 的重要 前提之 一 。第 三 ,以每一 个 学生 的发展 为本 ,注重 每一个 学生全 面发展 与个 性 差异相 统一 的个性 需求 。把学 生个性 的健康成 长 作 为课 程实施 的着眼点和 目标 。
1 . 该节 内容具 有 重要 的历史 意义 ,武 昌起义 是 辛亥革命 的高潮 ,辛 亥革命 最终 推翻 了统治 中国二
百 六 十 多 年 的 清 王 朝 ,结 束 了 中 国 两 千 多 年 的封 建 君 主 专 制 制 度 ,对 中 国 的 历 史 发 展 进 程 产 生 了 重 要 的影 响 。
师传授 得到 的 。而是学 习者在 一定 的情 境 即社会文
化背景 下 ,借 助学习获 取知识 的过程 中其 他人 ( 包
括 教 师 和 学 习伙 伴 ) 的 帮助 ,利 用 必 要 的 学 习材 料 . 通 过 意 义 建 构 的方 式 而获 得 。 关 于学 习 的 方 法 。建 构 主 义 提 倡 在 教 师 指 导 下
本上 改 变 学 生 被 动 接 受 知 识 的传 统 学 习 方 式 。 其 次 ,
构 的帮 助者 、促 进者 ,而不是 知识 的传 授者 、灌输
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 的主体 ,是意 义的主动建构者 ,
而不是 外部刺激 的被动 接受者 和被灌 输的对 象 。因 此 .教 师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的 重 心 是 将 与 教 学 主题 有 关
性 和 偶 然 性 交 织 的结 果 ,从 而 建 构 完 整 的 知 识 体 系 。 另 外 ,清 朝 统 治 危 机 的 加 深 和 辛 亥 革 命 的 爆 发 之 问 有 一 定 的 因果 联 系 ,可 以通 过 课 堂 教 学 引 导 学 生 理 解 二 者 之 间 的 内 在 联 系 ,培 养 学 生 发 现 问题 、分 析 问题 和解 决 问题 的 能 力 。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教案2旧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教案2旧人教版

第三节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教案2旧人教版学习目标导引目标一:面对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请把握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背景、内容、影响。

目标二:“辛亥革命”的名称是怎样由来的?——请把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意义。

教材内容详解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1.清政府的“新政”(略。

详见本章第一节“教材内容全解:一、2.”)2.“预备立宪”(1)目的: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

(2)过程:①1 905年,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②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③后来,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④1 911年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

以庆亲王奕酞曲内阁总理大臣的“皇族内阁”的出台,表明“预备立宪”实际上是一个骗局。

(3)影响:①使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

②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

③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同步典型例题讲解一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革命形势的成熟。

请回答1~2题。

1.(2000·春季·15)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后,于1 906年( )A.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B.裁撤军机处C.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D.设立责任内阁2.清末的“预备立宪”与立宪派的君主立宪的区别是( )A.维护君主制B.维护君主专制C.仿效欧美政体D.缓和国内矛盾考查点:预备立宪的过程及与立宪派与君主立宪的区别。

解题思路点拨:1.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2.本题应从阶级本质、事件的实质进行分析。

“预备立宪’’是清政府为挽救危机而设的骗局,它不可能否定君主专制;而立宪派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它们推崇民主,反对专制。

规范答案:1.C 2.B规律技巧总结:“新政"和“预备立宪”是近几年高考常考知识点,要掌握预备立宪的目的、过程、实质、影响;新政内容及客观影响。

(课)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爆发

(课)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爆发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严重 时代背景: (2)政治危机: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政治危机: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5)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思想基础: (6)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组织基础: (7)军事基础: 一系列武装起义,积累经验 军事基础: 一系列武装起义,
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宣传革命 湖北新军,……共有官兵一万六千人 湖北新军,……共有官兵一万六千人 左右。事发前, 左右。事发前,除被端方带往四川和瑞澂 派外各地的以外,剩下八千多人。 派外各地的以外,剩下八千多人。这八千 人中,纯粹的革命党人,有两千多; 人中,纯粹的革命党人,有两千多;同情 革命的,四千多;坚决“反革命” 革命的,四千多;坚决“反革命”的,只 有一千余人;其余,基本属于摇摆分子。 有一千余人;其余,基本属于摇摆分子。 ——《铁血华年--辛亥革命那一枪》 --辛亥革命那一枪 ——《铁血华年--辛亥革命那一枪》时代背景: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时代背景: (2)政治危机: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政治危机:
自主学习1 自主学习1: 清为什么实行“新政” 其内容? 清为什么实行“新政”?其内容?你如何评 价清末“新政” 价清末“新政”?
时间: 1901-- --1911 时间: 1901--1911 原因: 原因: 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 派遣留学生 内容: 内容: 编练新军 奖励实业 ①加剧了社会矛盾 ②未能摆脱内外困境 评价: 评价: ③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④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1)时代背景: 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时代背景:
清 政 府 干 什 么 去 了 !

人教版初中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辛亥革命说课稿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和近代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

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以下是一份针对该主题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辛亥革命。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次政治变革,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民众疾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寻求变革的道路,他们希望通过改革来振兴中华。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的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这是辛亥革命的开始。

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的铁路国有化政策,这一政策损害了地方商人和民众的利益,引发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武昌起义的成功,迅速激发了全国各地的响应,形成了一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

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孙中山先生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他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深入人心。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革命过程中,各种势力的角逐,使得局势复杂多变。

清政府的顽固派、立宪派、革命派以及其他各种政治势力,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争。

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对革命的进程和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辛亥革命最终在1912年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结束,民主共和的理念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革命后的政治局势依然动荡不安,各种势力的斗争并未停息。

袁世凯的篡权行为,北洋政府的军阀割据,都使得新生的民国面临着重重困难。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教学资料大全-人教版[整理]--收回利权运动的..doc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教学资料大全-人教版[整理]--收回利权运动的..doc

收回利权运动的性质和意义二十世纪初年的收回利权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掠夺和清朝统治者拍卖国家主权的群众性爱国运动。

这场运动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展开的。

当时,民族资本主义正迫切要求迅速地向国民经济各部门延伸,俾可获得独立发展的统一国内市场。

而帝国主义则通过清王朝,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疯狂掠夺中国的路矿主权,成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沉重枷锁。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是促使中国取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

从这一意义讲,收回利权运动既具有维护国家主权,抵制列强侵略的爱国运动性质,同时又有着争取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从直接后果看,收同利权运动首先是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在收回路权方面,率先发难的收回粤汉路权的斗争,即曾成为引发全国保路运动的契机。

安徽、山西、陕四等省预筹抵制,修铁路,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帝国主义恃强行劫的野心。

尽管有些省份的保路斗争,如收回苏杭甬路和津镇路的斗争未能完全实现最初的目的,有的是得而复失(如粤•汉路),但整个运动却直接导致了全国十数省商办铁路公司的兴起,这就扩大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实力,形成抵制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的重要力量。

在收回矿权方面,1907 —1911年中国先后收回被帝国主义强行霸占的9个重要矿产的开采权,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也起了不小的抵制作用,为民族资本主义矿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同时,收回利权运动还促使爱国的工商业者更加关心国家的兴衰,纷纷起而投资兴办近代企业,维护利权,从而又带动了中国整个民族工业的发展。

对此,一位口本人曾在调查报告中这样写道:“一方面民间有志之士认为:经营企业是收回利权的最好手段,关系国家命运的兴衰。

因此大声疾呼:苟有爱国之心,应起而响应股份之招募。

看清了利害的中国人民,当然更不计较金钱上的利害,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权利。

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起股份、合伙和独资经营的新企业。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一历史上册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教案旧_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一历史上册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教案旧_

第三节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学习目的导引目的一:面对蓬勃开展的革命形势,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请把握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背景、内容、影响。

目的二:“辛亥革命〞的名称是怎样由来的——请把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意义。

教材内容详解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1.清政府的“新政〞(略。

详见本章第一节“教材内容全解:一、2.〞)2.“预备立宪〞(1)目的:遏制蓬勃开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

(2)过程:①1905年,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②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③后来,又公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④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

以庆亲王奕酞曲内阁总理大臣的“皇族内阁〞的出台,说明“预备立宪〞实际上是一个骗局。

(3)影响:①使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

②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

③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同步典型例题讲解一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革命形势的成熟。

请答复1~2题。

1.(2000·春季·15)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后,于1906年()A.公布钦定宪法大纲B.裁撤军机处C.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D.设立责任内阁2.清末的“预备立宪〞与立宪派的君主立宪的区别是()A.维护君主制B.维护君主专制C.仿效欧美政体D.缓和国内矛盾考察点:预备立宪的过程及与立宪派与君主立宪的区别。

解题思路点拨:1.此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根底知识的再认、再现才能。

2.此题应从阶级本质、事件的本质进展分析。

“预备立宪’’是清政府为挽救危机而设的骗局,它不可能否定君主专制;而立宪派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它们推崇民主,反对专制。

标准答案:1.C2.B规律技巧总结:“新政"和“预备立宪〞是近几年高考常考知识点,要掌握预备立宪的目的、过程、本质、影响;新政内容及客观影响。

今后高考命题趋势估计以选择题形式为主,作为辛亥革命背景考察的可能性较大。

高一历史教案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高一历史教案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高一历史教案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湖北
军政府的成立。

2.通过对于本节教材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清朝统治危机加深的表现和武昌起义成功的诸方面原因;通过对“铁路国有”政策的教学,使学生认清该政策的实质和清政府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

3.通过对保路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保路运动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
20 世纪初,为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专制统治,清政府继推出“新政”之后,又上演一部“预备立宪”的骗人闹剧,更加激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断反抗。

在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同时,收回利权的斗争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其中的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义的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三节 教案二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三章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三节 教案二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三章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三节教案二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第三章教学目的:一、基础知识:清朝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二、思想认识:1、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以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为目的,实际上是一场骗局。

2、以四川为中心的保路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的收回路权、反对卖国的斗争,它给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三、能力培养:1、通过对“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实质的能力。

2、通过对武昌起义后复杂形势的认识,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教学难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质教学用具:教材提供的材料、《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教学过程:[复习旧课]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其政纲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三民主义”?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前领导和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导入新课]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直接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

为了遏制革命,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在“新政”之后,又决定实行“预备立宪”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1、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背景《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人民也越来越看清了清政府卖国媚外的反动本质,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

面对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清政府为继续维护其统治,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何为“预备立宪”?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

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

”也就是说,清政府只是摆出要实行立宪的架势,至于何时真正实行,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2、“预备立宪”的过程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1911年,“皇族内阁”的组成,“预备立宪”骗局破产。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一、引言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伟大革命。

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

本文将从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详细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原因、革命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二、历史背景1. 清朝的衰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经历了几百年的统治,但在19世纪末,清朝逐渐衰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众的不满情绪逐渐积聚。

2. 外国列强的侵略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让利,中国人民的民族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进一步激起了人民的爱国情感,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三、革命原因1. 经济压迫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经济长期停滞不前,贫富差距悬殊,农民和工人受到严重的剥削和压迫,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 政治腐败清朝政府腐败不堪,官员贪污腐败,百姓权益无人保障,民众对清朝统治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3. 民族危机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让利,使中国民族尊严受到严重的伤害,人民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和反抗意识逐渐觉醒。

四、革命过程1. 辛亥革命前的准备孙中山等革命先驱积极组织和发动革命,成立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准备推翻清朝统治。

2.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占领了武昌城,成立了暂时政府,宣布推翻清朝统治。

3. 辛亥革命的全国推进起义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地,各省纷纷响应,相继宣布独立,成立暂时政府,推翻了清朝统治。

4. 辛亥革命的胜利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辛亥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孙中山被推荐为中华民国暂时大总统。

五、影响1. 结束了封建帝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奠定了基础。

2. 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成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的民主共和时代。

3. 激发了爱国情感辛亥革命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让人民意识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的重要性。

4. 为中国革命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为中国革命开辟了道路,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武 昌 首 义 辛 亥 革 命 爆 发
请大家看
图: 注意 起义经过 的路线。
Hale Waihona Puke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
攻占楚望台军械库——进攻湖广总督衙 门——光复武汉三镇幻灯片 10
3.成果:湖北军政府成立 4.影响: 清统治土崩瓦解
黎元洪 黄帝纪元 十八星旗幻灯片 11
革命潜伏失败危机: 部分政权掌握在立宪派和
封建官僚手中
关于武昌起义: 材料一:1902年以前,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经营 的工厂只有8家,1904年至1911年七八年间,先后开办的 工厂共33家。 材料二:“庚子之后,湖北筹款之多,甲于天下。” 物价日益上涨。天灾人祸连年不断。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材料三:[湖北革命党人]认为,革命非运动军队不可, 运动军队非亲身加入队伍不可。“许多革命党人投身新 军,积极活动,使得武装起义有了一支基本力量。 ——引自《中国近代史纲》 请思考: 有学者认为:1911年武昌首义成功,决不是偶然的。 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结合上述材料加以说明。

关于预备立宪的材料: 材料一:慈禧太后在接见出国考察大臣时说:“立宪 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 此消灭。” 材料二:载泽等密奏清政府,建议仿行宪政。他强 调立宪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保“皇位永固”:二是能使 “外患渐轻”;三是“内乱可弭” 。 材料三:《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 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法 律虽经议院议决而奉诏令批准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 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材料四:1911年,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 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请思考: 从以上材料中看出,“预备立宪”的目的和实质分 别是什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九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二课,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本课上承前一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下启一课《中华民国的建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课标对这部分的内容安排如下。

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知道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的基本史事及影响、武昌起义爆发的标志、过程和结果、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辛亥革命的性质以及意义,这样安排既体现了辛亥革命发展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早期革命志士的奋斗事迹,掌握武昌起义的基本事实,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突出孙中山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激励学生不怕苦难,努力学习。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分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重点:了解并掌握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人物、事件、时间、地点。

难点:学习并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对于历史他们通常都是十分感兴趣的,因此,要注意增强历史的趣味性、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榆树二实验中学潘晓玲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下面我向大家汇报我在处理《辛亥革命》一课时的教学尝试教材分析:依据课标要求,本课展示了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革命的重要史实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辛亥革命一课的内容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不仅要完成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和结局的讲授,还要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评价。

初中生的思维特征具有形象化,简单化的特点,乐于接受直观可以感受到的知识。

如何结合初中生的思维特征,让他们带着兴趣进入我们的课堂呢?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很多地方都组织了纪念活动。

相关资料很多,于是我课前组织学生搞调查、采访、收集资料,置身历史遗存的现场,感受历史那难以言传的氛围。

最初,我通过播放电影《辛亥革命》将学生带进那段风云岁月,然后通过小组竞赛将学生的兴趣点和我的教学重点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通过以上对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分析,自然就形成了我的教学目标。

比较多,我简单的说,就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能和学生寻找历史,感悟变化,提升能力。

了解历史,探究变化,掌握方法享受历史感悟历史升华情感。

于是,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看待和评价历史事件。

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过程向大家呈现我是如何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走进历史;播放《辛亥革命》片段,置身历史实地,我和学生以生活在清末的国人自居,来见证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辛亥革命》是历史学科高中必修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晚清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历史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而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中国近代史的曲折与辛酸,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学科的教学离不开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讲解和讨论,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辛亥革命的相关资料、图片和视频资料,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给同学们发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辛亥革命吗?在学生的回答中,我会引导他们回忆起晚清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状况,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做铺垫。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要影响?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环节二、讲解新知,梳理历史事件。

在这个环节,我将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通过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重要性和影响。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穿插相关的资料、图片和视频,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更加深入,增强他们的历史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说课稿
吴长敏武汉市黄陂一中(430300)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武汉市黄陂一中历史教师吴长敏。

这次说课内容为人教版高级中学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下面我分四个部分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一)、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清朝的覆亡》与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共同组成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内容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历时约18年,这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兴起、高涨和失败的阶段,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阶段。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生活各领域,特别是政治领域的变动极大。

两大主要社会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广大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变化是中国幼弱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往农民分散自发的斗争,开始让位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领导的革命。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使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达到高潮。

学习本节知识,对于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酝酿、爆发、高潮、失败的整体结构,对于分析辛亥革命革命的失败原因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立宪派,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对“预备立宪”与洋务运动、新政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比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根据史实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能力。

(3).指导学生联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理解武昌起义后立宪派与旧官僚投机革命并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的原因,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1).学习辛亥革命烈士舍身为国,勇于牺牲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武昌地区有进行革命的群众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以及充分的宣传准备,此外武昌地区还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些都决定了辛亥革命最先爆发于武昌是历史的必然。

(3).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但在革命形势大好的背后却潜伏着革命失败的危机,这预示着辛亥革命的结局。

说明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和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分析:武昌起义是本节重点。

武昌起义的爆发基于前面两节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以及革命党人领导起义的不断爆发等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本节所学内容(清朝统治危机加深),而没有武昌起义的爆发,便不会有各省的纷纷响应和相继独立,也不会有第四节将学习的内容——中华民国的建立。

因此,学好本目内容,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也会对学生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结局有重要的帮助。

2、难点分析:“预备立宪”的实质是难点。

清末“新政”表面上已涉及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而“预备立宪”表面看更是实行了维新变法所没有涉及的宪法、内阁等政治主张。

因此,学生受知识和能力所限,如何认识“预备立宪”的实质就成为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生
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对历史课的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注意高、初中近代史教材的具体分工和有机联系。

高中教材侧重理性知识的分析,简化了某些事情的经过、现象的发生过程等等。

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引导学生适当“温故知新”。

三、说教法、学法
1、在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图片、声音、视频等素材,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课堂氛围。

2、在教学方法上采取阅读历史资料(文字、图片、视频等)--教师设疑--师生合作讨论式教学法。

五、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没有太多需要进行理性分析的地方,因而教师可以给学生较多的自学时间,然后做一些疏理工作即可。

对于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教师应注重从清朝立宪官员的话语中揭示其实质;对于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一目,教师应重点讲述原因,对于武昌起义到湖北军政府成立的过程,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进行掌握。

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以利用武汉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的独特条件,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认识理解。

附知识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