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6年制)数学四年级上册《荡秋千》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设计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设计

《荡秋千》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

教学目标:1、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操作,分析研究得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

教学难点:小组制订实验方案,并认真操作实验,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学具准备:铁架台、质量不同的砝码、长短不同的绳子、秒表一块。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师:同学们如果不谈学习,老师猜大家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玩,对不对?不要不好意思,其实玩的过程中充满着智慧,充满了挑战,就能游戏的背后还蕴藏着许多的秘密,如果我们在外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思考,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信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课堂体验、寻找荡秋千中的学问。

二、在情境中分析信息。

1、看情境图,了解情境图的信息。

看他们正在进行荡秋千比赛,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如:绳子有长有短、小朋友有的重,有的轻。

2、发现问题、提出猜想:既然是比赛,猜猜他们在比什么呢?(小组讨论)汇报:荡的(高、低,快、慢,次数的多少)师:你们的想法可真多,那在这节课里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就比一比荡秋千的次数(板书)。

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比荡秋千的次数呢?补充:相同的时间内。

3、说出猜想。

你认为谁会赢呢?(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师总结:这些想法都是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称为是同学们的猜想。

同学们的猜想理由分两个部分: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可能与绳长有关,可能与质量有关,我们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做实验)做什么样的实验?三、自主探究:先让学生明确自己小组的想法,选择其中的一种想法,确定如何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

1、确定实验方案。

用什么样的道具演示验证你们的想法?你们小组的分工是什么?2、汇报制作的方案。

方案一:时间一样,绳子的长短一样,质量不一样,看秋千摆动的次数,一个同学负责计时,一个同学负责摆动,大家一起数次数,组长记录最后的次数。

荡秋千的教学反思

荡秋千的教学反思

荡秋千的教学反思(共2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荡秋千》的教学反思《荡秋千》的教学反思范文一、教学目标定得不错。

二、用“音乐村庄”创设情景,这点很好。

三、比较重视节奏教学,这很好,节奏是其中的难点之一。

四、对于四年级学生,可以更直接提出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求,过渡环节少一些,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知识与技能教学。

五、歌曲教学中有如下几点请注意:1、歌曲旋律可以请学生演唱(在教师的帮助下)2、可以划拍(2/4拍)辅助节奏与旋律学习3、第一句第一小节的十六分节奏、第二小节的附点四分节奏、第二句最后一小节的八分休止符是三处节奏难点。

第三乐句的第二小节则综合了两种节奏,并在第三小节又有一个十六分节奏,因此,这一乐句的.节奏更难,4、第二乐句的音程跳进比较多也比较大,可联系形象的秋千动作辅助教学,这点在设计中也提到了。

5、歌曲的两个乐段的变化重复特点也注意到了,相同句子比较好学,但不同句有几处要注意:第四句是前两小节繁,后两小节简,前两个节繁在八度大跳和十六分节奏,后两小节简在只用八分节奏和二分节奏,尤其是第四乐句与第一乐句的第三四小节几乎相同的情况下又有一点小的不同,这是作者为了突出这一乐句前后两小节的繁简对比,故意写成了较朴素的5532节奏型,在指导学生注意节奏的细微差别的同时,可作一些形象的说明。

6、这首歌曲可以唱得很形象,生动,富于生活气息,歌曲的处理不要只放在最后进行,而应该贯穿在学习过程中,请注意歌曲表现中的几个关键点:a)欢快的情绪还需要注意正确的演唱方法,这样声音才更有表现力。

b)总体上要随着旋律的高低做力度的变化,既使歌曲富有变化,也更有荡秋千的形象性。

c)几处“嘎吱”的演唱要做不同处理。

d)第二句与第五句虽然旋律相同,但词意不同,演唱处理也要不同。

e)如果设计最后请学生边唱边表演,则前面的表演不要太多,以免兴趣降低,或只表现片断,到最后串起来,这样容易控制课堂秩序。

青岛版数学四上《综合应用荡秋千》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四上《综合应用荡秋千》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四上《综合应用荡秋千》教学设计第一篇:青岛版数学四上《综合应用荡秋千》教学设计综合应用荡秋千【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数学兴趣。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你荡过秋千吗好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和荡秋千有关感兴趣吗二、在实验中探究1提出问题师看课本P54信息图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小朋友的身体特点和他们所荡秋千绳子长短。

你猜想在相同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呢学生猜想并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猜想老师逐一记录暂时不作评价。

总的来说会有两大类猜想第一类按体重轻重来猜想。

第二类按秋千绳子长短来猜想。

2进行实验1实验一绳长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的实验。

① 老师准备三个不同质量砝码用相同长度的绳吊着把三个砝码从同样高度荡起用力均匀。

学生观察并分工数15秒内三个不同砝码所荡次数然后填表统计。

② 教师换三个砝码进行同样实验。

学生观察统计。

③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交流补充得出结论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与物体质量没有关系。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叙述即可2实验二绳长不同、质量相同的物体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的实验。

① 老师准备同等质量三个砝码用不同绳长吊着把三个砝码从同样高度荡起用力均匀。

学生观察并分工数15秒内三个砝码所荡次数然后填表统计。

② 教师换另外砝码或换与上次不同绳长进行同样实验。

学生观察统计。

③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交流补充得出结论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与绳长短有关系绳越长荡起次数越少绳越短荡起次数越多。

3小结师通过这几个实验你能总结一下我们学得知识吗学生总结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

老师强调注意前提是“相同时间内”。

荡秋千教学反思

荡秋千教学反思

荡秋千教学反思荡秋千教学反思1这节课是以实验为主,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刚开始还是比较顺利的,在学与用的过程中,学生乐在其中,做在其中,非常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第二个环节中,让学生自己选择一定的摆长做实验,体现了课堂的人本主义精神,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依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选择长度,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学生在选择物体做摆的时候发现有很大的不足之个,第一就是物体在摆的时候发生转动,这样就与支架发生碰撞,从而影响到实验的时候数次数,再一个就是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不能很好做到,如何去数次数,虽然为了让学生明白怎么叫做一次摆动,我做了一次实验,但是很多学生的理解还是不到位,再一个就是不好掌握秒表的时候,由于秒表的跑的速度很快,掐表的时候,不是早了就是晚了,早了能早很多时间,晚了也能晚很多时间,这样就导致不少组做实验的时候数摆动的次数差别比较大,因为这些因素,很多组学生做的实验不算成功,但也有的组做的比较成功,而且还有的学生在数摆动的次数的时候忘记记录绳子的长度。

所以有很多组得不出结论。

不能做出比较精确的结果。

总的来说,本堂课上得还算不错,至少在内容和知识点上都已经做到位,学生也学到了相应的知识。

课堂气氛也非常好,学生的积极努力学习和老师的用心教学相融合汇成了一首美妙的畅想之歌。

荡秋千教学反思2平移和旋转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运动的两种不同方式,对学生来说这种物体运动的现象是观察得到,体悟得到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因此在教学《荡秋千》一课时我在此基础上从数学化的角度对这节课进行设计,整节课数学味更浓一些,而且比较生活化。

目的是帮助学生将生活现象数学化,将无意认识有意化,无序思维有序化。

首先从生活情境中引出平移和旋转现象,课件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小火车、转椅、秋千、摩天轮等,在分类中区分这两个不同的运动现象。

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荡秋千》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荡秋千》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荡秋千》教材分析《荡秋千》教材分析一、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荡秋千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活动中,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内容本次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是“荡秋千”,即让学生在研究“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的问题时,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体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本实践活动共设计了4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制订方案”,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呢?”引发猜想,制订研究计划。

第二个环节是“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经历实验过程,做好记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第三环节是“总结交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

第四环节是“回顾反思”,引导学生谈一谈参与实验研究的感想,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一)教材解读本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是在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安排的。

通过该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探究经验,对今后探索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综合与实践特点是:1.选取学生经历的活动作为素材,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

荡秋千是学生都经历过的活动,但荡秋千的活动学生没有与数学联系起来。

因此,这样的实践活动,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渗透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荡秋千是物理学中的单摆现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学生在研究“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的问题时,需要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体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学与教建议1.组织学生参加荡秋千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初步体验。

虽然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荡秋千的经历,但对荡秋千活动中的学问没有引起注意。

综合实践荡秋千教学反思(3篇)

综合实践荡秋千教学反思(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荡秋千的综合实践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活动过程1. 活动前准备在活动前,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了活动目标、活动流程、活动组织等。

同时,我们还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2. 活动实施活动当天,学生们按照分组进行,每组选出一个队长,负责协调组内成员。

在队长带领下,学生们认真学习荡秋千的技巧,互相交流心得。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们遇到了各种困难,但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克服了困难。

3. 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我们组织了一场总结大会,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在总结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荡秋千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学会了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三、活动反思1. 活动目标的实现本次荡秋千活动,我们设定的目标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活动,我们发现学生们在荡秋千的过程中,不仅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还培养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这说明我们的活动目标基本实现。

2. 活动过程中的问题(1)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较差,荡秋千时容易摔倒,造成安全隐患。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活动前进行了安全教育,并安排了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确保了活动的安全性。

(2)部分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自私、不团结的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活动结束后进行了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活动中加以改进。

3. 活动改进措施(1)加强安全教育。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活动的安全性。

(2)注重团队协作。

在活动设计上,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3)丰富活动形式。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活动形式,如竞赛、游戏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荡 秋 千教学反思

荡 秋 千教学反思

《荡秋千》教学反思
一、注重教学过程,围绕主题,环环紧扣。

《荡秋千》这一课堂导入运用了谜语的一种意境,在这里我让学生自己来猜想,教师引导学生来勾勒夜晚的优美的,抒情的,温馨的气氛,尹能静演唱版的《荡秋千》,那优美的旋律使每一个人都沉浸在一种夜晚的气氛里,跟着音乐大家都动了起来,从歌词里让学生自己发现萤火虫的高尚的品质,从这里也启发了学生的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

二、合作的师生关系,指导、引领协调融洽。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是新课改的精神之一,在《荡秋千》这一课上,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挖掘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也注意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学习环节中,教师积极参与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简单的肢体的表演中,教师还起到合作者、引领者的作用。

在学生自行的交流时,能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和成果,同时师生的距离也拉近了。

三、声音的美——贯穿始终
音乐是一种美,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

一堂优秀的音乐课始终贯穿着美、体现着美,充满着许多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尤以声音最为突出。

一是教师的语言美,采用轻
声教学可以提高音乐课的审美价值,促进音乐课的优化和艺术化,给学生最好的教育。

包括课堂中的师生问好、鼓励、过渡、情绪渲染等。

教学语言应贯穿于整堂音乐课,使学生一直沉醉于音乐气氛中,增强学习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感受和欣赏音乐。

二是学生的歌曲美,流畅自然优美的声音在教师指导下贯穿整个课堂。

不足之处,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稍弱些,不能及时的因时而异,改变教学方法,今后将注意这方面的磨练!。

荡秋千教学反思

荡秋千教学反思

荡秋千教课反省篇一 :荡秋千教课反省今日我们学习《荡秋千》。

些读本是一个能够配合手部动作的儿歌 ,图画阅读过程中 ,猴子和鳄鱼的表情、以及猴子在数目上的变化是阅读的要点。

此外 ,读本对各样形象的细节刻画充公。

为了更好的展开本次活动 ,我预先做了一些课前经验准备工作让 ,让少儿认识猴子一些生活习惯和一些比较凶狠的动物。

这为我教课做了一些铺垫,可能的少儿没有玩过荡秋千。

我就在导入活动中出示我们小朋友在荡秋千时高兴的照片。

让孩子知道为何猴子荡秋千时其实不是高兴,进而引出下边的故事。

第一课时里我让孩子们自己主动的去察看 ,去研究 ,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

每一页的察看都为下一页的出示留下问题,所以他们各个都对下一页的画面上是什么充满兴趣。

我在指引少儿阅读大书的时候问题关于小班来说有点过多 ,孩子回答下列问题并无我想获得的答案时 ,我就忽视他的想法。

在整个活动中,我发现孩子都很快乐,也都能够踊跃的回应我。

我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从少儿的兴趣点下手 ,依据本班孩子的性格特色以及喜好选择活动方式。

每页图画阅读后我又从头把读本创编成故事时我是用自己的话 ,假如加入书籍里的语句少儿就好多学会这首儿歌。

最后我做一个手偶 4 只猴子手偶一只鳄鱼手偶 ,配合这些手偶念了一遍儿歌 ,结束我今日的教课。

活动结束了 ,但孩子们却意犹未尽 ,并遗留了一些问题。

我在对待这些问题时应慎重一些 ,由于这些问题很可能反响了少儿的一些疑惑 ,或是从头生成的新问题。

活动展开的能否成功 , 不是由老师说的算的。

真实意义上的成功应当是孩子有兴趣 ,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踊跃的响应。

篇二 :荡秋千教课反省平移和旋转是生活中常有的物体运动的两种不一样方式 ,对学生来说这类物体运动的现象是察看获得 ,体悟获得的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所以在教课《荡秋千》一课时我在此基础上从数学化的角度对这节课进行设计,整节课数学味更浓一些,并且比较生活化。

目的是帮助学生将生活现象数学化 ,将无心认识存心化 ,无序思想有序化。

4上-03-5-综合与实践——荡秋千

4上-03-5-综合与实践——荡秋千

《综合与实践-----荡秋千》教学设计青西新区海滨小学 王月明[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7页:综合与实践——荡秋千。

[教材分析]本次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是“荡秋千”,即让学生在研究“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的问题时,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体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本实践活动设计了4个主要环节:制定方案、实验操作、总结交流、回顾反思。

本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是在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安排的。

通过该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探究经验,对今后探究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荡秋千过程,在活动中探究“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活动中,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结论”的研究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每组准备铁架台、10克砝码1个、20克砝码3个、50克砝码1个、10厘米长绳子1根、20厘米长绳子3根、30厘米长绳子1根、秒表1块、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玩过荡秋千吗?荡秋千时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和荡秋千有关。

(板书:荡秋千)谈话:(出示情境图,如图1)同学们请看,1号、2号、3号三个小朋友正在荡秋千,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图1学生自由回答。

预设1:绳的长短不一样。

也就是绳长不同,1号最短,2号最长,3号不长不短。

预设2:体重不同,1号最轻,2号居中,3号最重。

谈话:荡秋千中藏着很多问题,你想研究什么问题?预设:他们谁荡的次数多?谈话:要比谁荡的次数多,必须有一个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比赛的公平呢?学生交流后明确:时间必须相同。

公开课《荡秋千》教学反思

公开课《荡秋千》教学反思

公开课《荡秋千》教学反思《荡秋千》教学反思在本次公开课中,我选择了《荡秋千》这一主题进行教学。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设计中,我明确了以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荡秋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帮助学生掌握荡秋千的基本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表现,我认为以上教学目标基本得到了实现。

学生们对荡秋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荡秋千的基本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并且在团队合作和竞争中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

同时,通过荡秋千的活动,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荡秋千是一种常见的户外活动,学生们对它比较熟悉,容易产生兴趣。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荡秋千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力量,对学生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荡秋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表现,我认为以上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比较合理的。

学生们对荡秋千的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不断挑战自己。

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和竞争,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讲解示范法。

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们了解荡秋千的基本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

练习法。

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练习,掌握荡秋千的技巧。

比赛法。

通过组织比赛,激发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小组合作法。

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1. 2. 3. 4. 1. 2. 3. 1. 2. 3. 4.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表现,我认为以上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比较有效的。

青岛版(6年制)数学四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

青岛版(6年制)数学四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

荡秋千⏹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提示1.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参加荡秋千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初步体验。

虽然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荡秋千的经历,但是对荡秋千活动中的学问没有引起注意。

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次荡秋千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将绳长设计得长短不同,让学生在不同绳长的秋千上荡一荡,获得初步体验。

2.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

通过荡秋千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

研究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研究时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制定策略---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如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想后,组织学生讨论验证方法,商定试验计划,然后提供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

实验一,绳长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次数的实验及统计,研究的是荡的次数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实验二,绳长不同、质量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次数的实验及统计,研究的是荡的次数与绳长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每种情况实验的次数不得少于3次(实验的次数多才能说明问题);做实验时每组都需要从相同的高度荡起,用力要均匀;提醒学生要把实验的次数记录在表格中,便于分析问题。

3.合理开发学习资源,进行拓展延伸。

通过荡秋千的研究活动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寻找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开发学习资源,如,生活中的钟摆现象。

4.重视活动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对学生的活动评价,重在评价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是否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是否乐于和同伴进行交流合作。

既要关注实验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实验活动的过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荡秋千教学反思

荡秋千教学反思

精品文档
《荡秋千》教学反思
张水琼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非常注重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与优化。

主要
体现为在节奏的练习中巩固了前后十六分钟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及休止符的拍法;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是以“字—乐句—乐段—歌曲”的方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用漂亮的音色来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我想一堂有效的音乐唱歌课应是学生在学了这首歌曲后能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也正是我本堂课的最终目标。

让学生在音乐唱歌课中“唱”起来,那是上好课的关键所在。

在学唱曲子时,要给学生创造一切“唱”的机会。

在初次聆听时的轻轻哼唱,在对难点乐句时的反复吟唱,在对整首歌曲时的有感情演唱,让他们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在《荡秋千》这堂课的歌曲教学环节中,我用“四唱”来解决唱的重难点,以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我让学生从圆滑线中得到启发,单独并重复演唱几个一字多音的字,如“呀”、“响”、“欢”,唱得圆润,唱得舒畅。

从而引申到句子“秋千荡得嘎嘎吱响哎呀”,把休止符在这个地方的作用唱出来,把句子唱得轻盈活泼。

继而到唱准句子“上下来回荡呀荡呀”的七度跨音,同时要唱出荡秋千的感觉来。

接着从第一乐段的教师范唱入手,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让学生由此及彼地处理第二乐段的演唱,达到能用漂亮的音色来有感情地演唱。

以歌声为载体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悦情感。

学生在完成了这三“唱”之后,对歌曲就有了更
深层次的理解,在最后一“唱”——“完整的唱”时也就有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精品文档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荡秋千》评课稿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荡秋千》评课稿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荡秋千》评课稿引言本文为对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的《荡秋千》一课进行评课。

本评课稿旨在分析该教材中本课的设计与实施,评估其教学效果,同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课程背景《荡秋千》是四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一节课,此课程主要内容为通过实际操作荡秋千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力的大小和方向等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认知能力提高的阶段,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然而,他们在数学概念和逻辑思维方面仍然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重力的概念,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比较的能力,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和力的大小方向等概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比较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观察和发现,进而加深对重力和力的理解。

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如下:教学内容1.引入课题:通过向学生展示荡秋千的图片、视频或实物,激发学生对荡秋千的兴趣和好奇心。

2.观察与描述:引导学生观察荡秋千的运动过程,并请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规律。

3.探究重力:通过让学生在不同条件下荡秋千,观察其荡动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对荡秋千的影响。

4.力的大小与方向:让学生尝试荡不同重量的物体,观察荡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大小与方向的概念。

5.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重力和力的大小与方向的关系。

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荡秋千的兴趣。

2.观察与描述:帮助学生观察荡秋千的运动过程,并请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规律。

3.探究与实践:让学生在不同条件下荡秋千,观察其荡动的规律,并思考重力的影响。

实践活动——荡秋千

实践活动——荡秋千

实践活动——荡秋千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 页教学目标1.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操作,分析研究得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

”教学难点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认真操作实验,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学具准备铁架台、质量不同的砝码、长短不同的绳子、秒表一块。

教学过程一、交流谈话,引入课题1.谈话:同学们,你荡过秋千吗?好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和荡秋千有关.(板书课题:荡秋千)感兴趣吗?荡秋千时有什么感受?2.学生谈荡秋千的感受:“很快乐,有飞起来的感觉,很刺激等等”3.教师适时提醒::老师能感觉到你们荡秋千的快乐和惬意,但是在荡秋千是一定要注意安全。

4.出示课本54页插图从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5.学生回答:“有三个小孩在荡秋千;第一个比较瘦,中间那个比胖不瘦,第三个比较胖;第一个的绳子短,中间的绳长,第三个不长不短。

”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1.为了便于区分,分别给他们标上号。

(是从左往右分别标上1、2、3号)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与同伴比什么?2.学生回答:“比谁荡的高;比谁荡的快;比谁荡的远;比谁荡的次数多;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谁荡的次数多。

”3.教师总结:你们真会玩,但一节课的时间有限,那我们就比荡秋千的次数吧.(板书:荡秋千的次数)4.教师提问:“刚才有个学生说在什么前提下比荡秋千的次数?”学生回答:时间相同5.时间不相同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比赛要公平,所以时间必须相同。

6.那就让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比比荡秋千的次数吧。

(板书:在相同的时间内。

)再看画面,你认为几号会赢,请用手指的个数来表示你的选择。

(有三种选择)7.“数学讲究的是道理,请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学生回答:“一号的绳子比较短,所以他荡的次数多;一号的体重轻,所以他荡的次数多。

荡秋千的教案反思

荡秋千的教案反思

荡秋千的教案反思荡秋千的教案反思荡秋千的教案反思1《荡秋千》是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课,要求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的结论。

由于是实验课,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工具的准备,我在实验室借来了铁架台、钩码,为实验的进行打好了基础。

在实验前我还有些顾虑,因为实验肯定有误差,所以在第一个环节,我本看来是想让两个同学和我一起来荡钩码,结果由于用力不一样,实验失败。

于是我调整为自己荡,把绳子抬高,轻轻撒手,这样力度一样,所以第一步成功,但在数荡的次数时,由于绳子摆的幅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数错,但大部分同学数的还可以,因此第一个实验绳长15厘米,钩码为10克、20克、30克,荡的次数都是16次左右,都相同。

第二个实验是钩码相同,绳长不同,经过试验,绳子最长的荡的次数最少,绳子最短的荡的次数最少最多。

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这两次试验,都是进行了六次,通过两个实验得出了结论: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绳子越长,荡起的次数越少,绳子越短,荡起的次数越多。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只有老师的精心准备,才会有学生对课堂的精彩发现。

荡秋千的教案反思2【活动目标】1、感知AB两段不同的音乐,感应AB曲式。

2、尝试乐器演奏,学会正确的演奏方式。

3、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4、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1、道具准备:彩色沙巾若干、手摇铃人手一个、配套音乐和挂图。

2、情感经验准备:有观察云的经验。

【活动过程】一、故事导入。

教师播放音乐,同时讲诉白云在天上一会一个样,一会儿变成什么,一会儿变成什么和白云乘着风在天上飘动的故事,让幼儿感知音乐。

二、音乐律动。

1、个别体验:A、教师带着幼儿坐下或跳跃,空手抓白云的动作。

B、跟着音乐,前后、左右摇摆。

2、两人一组牵手。

在听到A段音乐是请幼儿到处逍遥的走动,当听到B段音乐的时候就请幼儿面对面或背靠背坐着,左右摇晃三、造型游戏,感知音乐。

青岛版四年级上 荡秋千

青岛版四年级上 荡秋千
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呢?
我猜谁重谁荡 的次数就多。
返回
我猜绳子越长, 荡的次数越多。
实验一: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猜测 实 验 要 验 求 实 证 验 过 程 我们认为:谁重谁荡的次数就多。 (1)次数不得少于3次。 (2)从同样的高度荡起。 (3)计时15秒。
结论 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呢?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 质量 无关, 与 绳长有关。
三、自主练习
1.大家见过摆钟吗?想一想钟表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三、自主练习
2.经过一星期的观察,猪猪侠发现这口钟走快了2 分钟 ,现在你能想办法让它走慢些吗?
三、自主练习
3.实践作业
课后做一个一分钟能摆动50次的秋千。
荡秋千
情境导入 你说我讲 自主练习 回顾反思
一、情境导入
荡秋千的有3人 3人的体重不同 3个秋千的绳长 不一样
小明 小华
小壮
在相同的时间 内,谁荡的次 数多呢?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你问我讲
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呢?
猜测
实验1
实验2
结论
二、你说我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回顾反思
返回
实验二: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的关系
猜测 实 验 要 验 求 实 证 验 过 程 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有关,绳子 结论 越长,荡的次数越少。绳子越短,荡的次数越多。 我们认为:绳子越长,荡的次数越多。 (1)次数不得少于3次。 (2)从同样的高度荡起。 (3)计时15秒。
返回
二、你说我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6年制)数学四年级上学期
荡秋千
教学反思
《综合应用:荡秋千》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一次综合应用。

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获得一些初步的探究经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本节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创设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通过让学生猜想比赛结果、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规则等环节,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方法,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能力。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在小组合作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都能充分展示各自的独特想法与个性魅力,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挖掘,落实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1.创设情景,设置悬念。

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荡秋千的好处,再让学生看课本的情境图,猜测荡秋千的结果,再提出问题在相同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再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想给学生搭建一个想象的平台,通过自己动脑、小组合作、教师参与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规则制定、数据汇报交流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获得机会,以合作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知识、提升水平、掌握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一次实验后,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水平,引导学生顺利完成第二次实验。

1.汇报结论,小结提升。

通过实验,学生得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与开课呼应,解除悬念,让学生用新知识重新判断,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

我的这堂课中也的确有很多地方设计不周到,如:1、在“创设情景,设置悬念”环节时,由于课堂教学语言的疏漏,导致悬念“不悬”。

2、在“合作探究,实验验证”环节,部分小组第一次实验失误时,我没有及时提醒学生总结教训,在第二次实验是加强合作。

当然,课无完课,人就是在错误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成长起来的。

我相信下一次如再上综合应用课时,我一定会上得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