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练习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18课 《孟子》两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18课 《孟子》两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

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

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参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使有积极进取、不断改正之心。

5、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参考: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6、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答: 客观上,思想、生活、行动上经受艰苦的磨难,逆境能使人磨练意志,增加能力;主观上还要自己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7、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答:内有法家拂晓士,外有敌国外患。

8、‘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答:强调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9、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

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

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10、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影响至今,激励着一代代人战胜磨难,走向成功,结合文章谈一谈,忧患一定能使人成功吗?答:一定能使人成功。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3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3 新人教版

《孟子》两章测试题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畎.()亩傅说.()法家拂.()士答案:sù pàn quǎn yuè bì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兵革..非不坚利也。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⑷人恒过.,然后能改。

解析:要想牢固地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还需不断地积累。

本题的词语是本文较为典型的词语,需放在原文中仔细揣摩,记诵在心。

答案:⑴泛指武器装备。

⑵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⑶责任,使命。

⑷犯错误。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答案:《孟子·公孙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B.得道.者多助(道理)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D.委.而去之(放弃)解析:通观这四个选项可知A、C、D理解正确,应予以识记,而B选项中“得道者”即“施行仁政的人”,因而“道”应理解为“仁政”。

答案:B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D.入则无法家拂士解析:通假字的字音、字义都是按其所通的本字来读来解,它所通之字一般是固定的,应在平时多加积累,本题中A项“衡”通“横”, B项“畔”通“叛”, D项“拂”通“弼”,只有C项不含通假字。

答案:C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解析:能否正确的朗读断句,直接关系着我们对句义的理解与否。

划分时,将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词义的词语断开。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孟子》两章习题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孟子》两章习题 新人教版

《孟子》两章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采用了的结构模式。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4.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2)城非不深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BC D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7.作者认为“战必胜矣”的原因是()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

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8.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9、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在逆境中成才的例子,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10.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长人的才干。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长才干、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世界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1.答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解析:【分析】原文默写,注意里面“筋”“乏”等字的写法。

【点评】这是考查原文默写的题,需要注意平时背诵准确无误,不多字,不少字。

2.答案:总——分——总解析:【分析】常见的文章结构有:总——分;分——总,总——分——总。

【点评】这是考查文章结构的题,需要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对于文章结构的理解来完成。

3.答案:法家拂士,敌国外患解析:【分析】找到相关段落,抓住关键句子和词语。

【点评】这是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的题,需要认真读一读原文来作答。

4.答案:(1)环而攻之而不胜(围)(2)城非不深也(护城河)(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叛”,背叛)(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里是限制的意义)解析:【分析】题干所给的词语都是本课的重点实词,尤其要要注意通假字的解释。

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新人教

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新人教

18《孟子》两章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

1.辞汇明白得(1)七里之郭.( )(2)天下顺.之(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曾益..其所不能(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出那么无敌国..外祸者(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8)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9)必先苦.其心志( )(10)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11)空乏..其身( )(12)行拂乱.其所为( )(13)因此动.心忍.性() (14)人恒过.( )(15)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祸者()(16)亲戚畔.之( )(1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一词多义(1)利⎩⎪⎨⎪⎧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的形势兵革非不坚利.也 (2)之⎩⎪⎨⎪⎧三里之.城助词,的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代词,他(3)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介词,在生于.忧患(5)拂⎩⎪⎨⎪⎧ 行拂.乱其所为动词,违背法家拂.士 (6)恒⎩⎪⎨⎪⎧ 国恒.亡副词,必然人恒.过 (7)以⎩⎪⎨⎪⎧ 以.天下之所顺 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用来(8)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前一个表修饰,后一个表转折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连词,表顺承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古今异义(1)城.非不高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城市。

(2)池.非不深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水池。

(3)委而去.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专题18《孟子》两章(测)(提升版,教师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专题18《孟子》两章(测)(提升版,教师版)

(30分 3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酷肖.(xiāo)炫.耀(xuào)朔.风(shuó)遗撼.(hàn)B.膝.盖(qī)长嘘.短叹(xū)两栖.(qī)诘.问(jié)C.分泌.(mì)翘.首(qiáo)湖泊.(pō)怂.恿(sǒng)D.憎.恶(zèng)张皇.失措(huáng)荒谬.(miù)尧舜.(shùn)【答案】C【解析】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A、打车软件在给乘客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提高了出租车的用车效率,但司机在开车时分心使用打车软件,成为出租车事故骤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B、事实告诉我们,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

C、即使作者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如不能进行认真分析,寻求它们彼此间的内在联系,也是难写出好作品的。

D、和传统书法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语病类型的分析,常见的语病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D:搭配不当,抒发感情,张扬个性。

要求学生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

识记常见的语病类型。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仿照划线句子,在下面横线上写—句话,使之与前后文构成排比。

( )(3分)人生宛如漫长的河道,终能使细小的水流汇成汹涌的大江;,;人生宛如柔韧的丝线,终能使平凡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

【答案】示例:人生宛如肥沃的土壤,终能使娇嫩的树苗长成茂密的森林。

【解析】试题分析:仿写句的类型看,大致可分为三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从句式词性角度去仿写、以修辞为主的仿写。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1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1 新人教版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永州之野产异蛇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环而攻之而不胜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5.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6.文中加点的两个字,“委”意思是,“畔”意思是。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8.用“/”标出下面句子中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答:] 10.文中加点的“池”“兵”“至”“畔”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水池兵器到达叛徒B.护城河兵器极点背叛C.护城河士兵到达叛徒D.水池士兵极点背叛11.下列语句中的“故”与“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故”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既克,公问其故B.桓侯故使人问之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2.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oB.委而去之:弃城而逃离。

C.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一、基础训练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作者是 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 学说代表人物。

答案:战国时期|孟子|儒家解析:分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

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2、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米粟(sù) 亲戚畔之(pàn) 域民(yù)3、重点实词①三里之城(内城) ②七里之郭( 外城) ③环而攻之(围)④城非不高也( 城墙) ⑤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⑥兵革非不坚利也( 武器装备)⑦米粟非不多也(粮食) ⑧委而去之( 放弃离开) 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慑) ⑪寡助之至到 (极点) ⑫天下顺之( 归顺)⑬故君子有不战(要么)4、通假字①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5.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指出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文句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人教新版九年级(下)《第18课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卷(1)

人教新版九年级(下)《第18课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卷(1)

人教新版九年级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同步练习卷(1)一、积累运用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米粟.拂.士拂.乱。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2)池.非不深也(3)人恒.过然后能改(4)入.则无法家拂士(5)兵革..非不坚利也(6)寡助之至.(7)以天下之所顺.(8)而后喻.3.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委.而去之今义:古义:(2)城.非不高也今义:古义:(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古义:。

4.根据加点词的意思各写一个含有该加点词的成语。

(1)兵.革之利(2)寡.助之至(3)池.非不深也(4)得道多助.。

5.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指出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的句子是“”。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

6.翻译下列句子。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古今有许多名言名句谈论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重要性,请各写出一句来。

(1)谈“天时”:。

(2)谈“地利”:。

(3)谈“人和”:。

8.综合运用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

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孔、孟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2)【成语大搜集】《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有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里,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一组成语,其中有两个不是出自《论语》《孟子》,请你找出来。

(只填序号)①温故知新②舍生取义③愚公移山④则善恶从⑤任重道远⑥诲人不倦⑦一鼓作气⑧见贤思齐(3)【观点大讨论】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题(有答案)篇一:《孟子两章》同步练习(人教版)《孟子两章》同步训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班级姓名: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曾益其所不能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5、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4、使坚韧、奋起,有所作为、被举用,被选拔、在外面,指国外、给、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5、翻译(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天下顺之(4)空乏其身(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6)出则无敌国外患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词。

(1)兵革非不坚利(2)生于忧患(3)三里之城环而攻之亲戚畔之天下顺之多助之至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孟子》是______________所作,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开头列举的人物有什么样的共性?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6~17题。

(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请将这则短文的论点写在下面。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文中的“君子”指谁?9.从本文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利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是。

(一)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能倍诵乃止。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十八课《孟子》两章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十八课《孟子》两章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

《孟子两章》练习题班级某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

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三、解释加点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四、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主旨句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5、翻译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无答案) 新人教版 试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无答案) 新人教版 试题

18 孟子二章一、基础测试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实词。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郭:环:B.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池:坚利:委: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畔:顺: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征于色C.死于安乐D.衡于虑3.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征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C.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加点词不用“使……”(使动用法)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C.动心忍性D.生于忧患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通_____()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通_____()C.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通_____()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通_____()二、课内语段阅读题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③1.“得道者”指______,“道”指_____,“君子”指________。

2.“道”的得失决定了什么?(用原文词语概括)_________。

3.文中体现全篇结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多助之至()D.得道者多助()5.这段文字的修辞特点:有A排比句,B骈句,C散句。

划线句①是______,②是_______,③是_____ __。

三、课外语段阅读题学弈《孟子·告子》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题(有答案)篇一:《孟子两章》同步练习(人教版)《孟子两章》同步训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班级姓名: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因而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而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那么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4、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因而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故天将降大任因而人也()空乏其身()...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5、翻译句子:(1)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因而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以下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B.故天将降大任因而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故天将降大任因而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国恒亡那么有去国怀乡....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答复)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详细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堵塞,不顺曾能增,增加4、使??坚韧、奋起,有所作为、被举用,被选拔、在外面,指国外、给、动词,使他遭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5、翻译(1)(一个国家)内部假设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九年级语文下册18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语文新编中考总复习)练习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18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语文新编中考总复习)练习题

(一)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C)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实行仁政的君王可以获得很多帮助,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会获得很少的帮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用天下百姓都归顺的力量,攻打连亲戚都会背叛的力量,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4.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麻烦看看课下注释,非相传,是事实!)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最后三句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8、《孟子》两章作业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8、《孟子》两章作业

孟子两章阅读题(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必先苦.其心志(3)曾.益其所不能(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17.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答:(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 晏子谏景公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3)公被狐白之裘被:(4)乃令出裘发粟裘:10.翻译下列句子(4分)(1)此之谓失其本心(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1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2分)1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一)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10—14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8《孟子》两章(练习1)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8《孟子》两章(练习1)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孟子》两章测试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永州之野产异蛇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环而攻之而不胜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5.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6.文中加点的两个字,“委”意思是,“畔”意思是。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8.用“/”标出下面句子中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答:]10.文中加点的“池”“兵”“至”“畔”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池兵器到达叛徒B.护城河兵器极点背叛C.护城河士兵到达叛徒D.水池士兵极点背叛11.下列语句中的“故”与“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故”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既克,公问其故B.桓侯故使人问之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2.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oB.委而去之:弃城而逃离。

C.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阅读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阅读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孟子》两章阅读练习(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第一段的“举”意思是()A.举出事例B.行为举动C.被选拔D.发动起义2.横线上的“故”字意思是()A.由此看来B.所以C.这样看来D.原来3.横线上句子的“是人”指()A.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B.任何人C.作者D.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4.解释加点词:4分⑴苦:⑵过⑶虑⑷喻⑸衡5.翻译句子:4分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⑶入则无法家拂士6.上文选自,全文论证了和的问题。

3分7.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8.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9.“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C.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11.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句是()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苦其心志C.劳其筋骨12.“大任”指什么?13.“是人”要经历哪些磨炼?答:14.通过这些磨炼,带来的好处是什么?答:15.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经常遭遇哪些困境?答:16.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三个字回答)答:17.学过这篇文章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答:(二)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两章复习试题1. 给加横线字注音1.体恤( )2.域( )民3.寡( )助4.忧患( )5.畎( )亩6.拂( )士2. 下列句中加横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畅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E.行拂乱其所为 人则无法家拂士 3. 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 4. 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横线字的成语 1.多助之至 2.失道者寡助 5.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 6.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7.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怎样的政治思想?8.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佚。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年级: 班级: 姓名: 考号:装 订 线也。

1.解释语段中加横线的词。

(1)故(2)是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

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作者是,他是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野芳发而幽香3.下列各句中“故”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温故而知新C.桓侯故使人问之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文中的“亲戚”古义是,今义是。

5.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6.“得道”为什么重要?请举例证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①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②不能治士③,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①馁:饥饿。

②士师:法官。

③治士:办案。

1.根据短文判断该文出自;孟子主张“行仁政”,我们学过的两句话集中体现了他这一思想。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比其反也( )(2)则冻馁其妻子(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原因是什么?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

(1)池非不深也( )(2)委而去之( )(3)以天下之所顺( )2.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侑道者多助B.去国怀乡去留两便委而去之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D.辍耕之垄上攻亲戚之所畔跳往助之3.文中空缺处按照原文填写。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选文举什么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3.文中有几句活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回:“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曰而不霁②。

公被③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④。

晏予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曰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①景公:齐国国君。

②霁(jì):天放晴。

③被:同“披”。

④陛:皇宫的台阶。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其实味不同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吏二缚一人诣王( )(2)晏子避席对曰( )(3)齐人固善盗乎( )(4)叶徒相似( )(5)晏子入见,立有间( )(6)逸而知人之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4.[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5.[甲][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略作评析。

14.一个女孩,总觉得自己屈材。

和班上同学比,自己成绩稍差,她就抱怨老师“水平太低”;参加作文比赛没获奖,她就埋怨比赛组织者“有眼无珠”;父母过早双亡,兄妹相依,她更是责怪当局长的哥哥不设法把她送到省城更好一横线的中学读书。

一天,友人倾听了她的哭诉,沉默了许久,才说:“为什么我听到的全都是别人的错误和责任呢?每个人在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自己对自己负责啊。

”请以“对自己负责”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意自定,文体不限,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1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16.给加横线字注音米粟()亲戚畔()之傅说()法家拂()士17.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1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入则无法家拂士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思:池非不深也。

古义:今义:20.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习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河曲智叟亡以应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国恒亡安能辨我是雄雌则有去国怀乡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

对此,请联系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简要分析。

21.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习题。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zǐ指责)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

人因不能无失。

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

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选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试易地以外,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3.请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填写下面方框。

4.你怎样看待“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的行为?答案1. 1.xù 2.yù 3.guǎ 4.huàn 5.quǎn 6.bì2. C3.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 1.至商无上至理名言2.寡不敌众寡廉鲜耻5.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6.这样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使他无所不能7.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民贵君轻8. 1.(1)所以 (2)这种人 2.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略9. 1.孟子战国 2D.A、D 4.内外亲属专指族外亲属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略10. 1.《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等到凄于和孩子3.如果法官不秉公办案,如何处置4因为孟子连用两个事例类比,将宣壬置于无路可逃的尴尬境地,宣王只能环顾左右而言他11. 1.(1)护城河 (2)放弃 (3)归顺、服从2.B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1)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2)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3)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4)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定能胜利5.以攻城和守城为例来论证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