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抗战漫画与重庆、延安抗战漫画比较探究
抗战初期桂林木刻活动概述
抗战初期桂林木刻活动概述作者:辛颖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8期摘要:中国抗战前期桂林美术最为活跃的便是木刻和漫画,北平、上海、南京等地相继沦陷后,一大批的文化界人士纷纷来到桂林,文化人汇集桂林,使桂林在一个时期的文化活动占据着全国第一位的领头位置,也使抗战美术宣传活动呈现出热闹的景象。
关键词:抗战;版画;桂林抗战爆发后,随着北平、南京等地的相继沦陷,大多数的美术院校、美术团体、美术家等纷纷迁到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一时间大后方成为美术活动的中心。
美术家主要荟萃在重庆、成都、桂林、贵阳、昆明等地,美术家和美术社团的到来,给这些原本地方稍微闭塞的画坛带来异样的生机,如成都,在抗战前期的画坛原本是比较沉寂的,国画还是模仿和临摹古代的山水和花鸟,油画还是刚刚从外国传进来的静物和人体,“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情景。
抗战爆发后,成都美术活动虽然没有重庆和桂林活跃,相比之前已经有明显的改变。
抗战时期美术活动最为活跃地方的是重庆和桂林,而美术类别中最为活跃的就是木刻和漫画,所以在大后方最为活跃的就是木刻和漫画,视它们为“长枪”和“短剑”,用她们来刺入敌人的心里。
艺术青年用画笔和刻刀书写着这段让人无法释怀的历史,看着一页页褪了色的报纸记载着这些城市轰轰烈烈举办的展览和人民热烈的回应,展览已经是青年艺术家们的战场,画笔和刻刀是他们的武器,用他们的武器深深的刺向敌人的内心,给予他们最为沉重的打击。
广西版画研究会成立于1937年6月,由钟惠若、李漫涛、沙飞、洪雪村等发起,会员有四十多人,直属乐群社文化部领导,7月3日在乐群社召开首届会员大会,选举李漫涛为常务干事,在《广西日报》出版副刊《时代艺术》,后又改为出版《新艺术》,是年7月,邀请李桦到桂林主持木刻讲座,共三个星期,每晚两个小时,并为李桦举办个人展览,出版专刊等,有力地推动了桂林的木刻活动。
此后,多次主办或联合其他艺术团体一起举办抗日救亡的美术展览活动。
关于桂林抗战新闻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桂林抗战新闻史研究的几点思考[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新闻传播事业得到飞速发展。
新的历史时期,必须重视桂林抗战新闻史的研究。
一是要拓宽视野、调整角度,以新的历史使命感来重视桂林抗战新闻史研究。
二是要深度挖掘、抢救史料,以确保桂林抗战新闻史研究的深入进行。
三是要与时俱进。
全面推进桂林抗战新闻史的研究。
通过思考分析其意义,以指引我们今天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的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桂林;抗战新闻史;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速度相当快。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媒集团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新闻传播政策的调整等等,为广大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者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话题。
地方新闻传播史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抗战新闻传播史的研究领域里,重庆、上海、武汉、香港和西安的抗战新闻活动的历史地位总能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相比之下,作为抗战新闻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广西桂林抗战新闻史的历史地位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是未被人们经常提起,这与蜚声海内外的“抗战文化名城”的文化繁荣的景象极不相称。
改革开放以来,桂林抗战新闻史研究有了相当的进展,不少研究者参与了这项工作,收集挖掘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作了初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相对于整个城市的全面发展以及城市地位的迅速提高,相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需要,桂林抗战新闻史的研究还有其明显的不足,显得比较滞后,以至于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新闻传播事业方面有着光辉历史的桂林至今仍然没有一部《桂林抗战新闻史》。
显然,对桂林抗战新闻传播史活动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之不足已经成为它无法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中获得应有地位的最大障碍。
因为地利之便,近年来笔者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经过大量的检索、重点翻阅及初步研究,对桂林抗战新闻史特别是战时报业史的研究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思考,现不揣浅陋,将之付诸文字,以求引起各方重视,共同推进这一工作。
一、拓宽视野、调整角度,以新的历史使命重视桂林抗战新闻史研究桂林抗战新闻史是抗战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时期桂林的美术理论梳理——木刻与漫画理论研究的发展
Vol.42/No.12/Westleather 抗战时期桂林的美术理论梳理---木刻与漫画理论研究的发展程馨漫,费梦婷(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0)摘要:抗战时期的桂林,涌入了大量艺术家,进行各种美术活动,各类美术刊物为学术讨论提供平台,美术理论也随之发展,此时的美术理论发展中,战时美术发展与木刻与漫画研究构成了两个重要的部分,通过对抗战时期桂林美术理论的文章进行简单梳理,注意到此时的美术理论主要围绕大众化艺术与为政治服务发展。
关键词:抗战时期;桂林;美术理论中图分类号:J120.9文献标志码:1文章编号:1671-1602(2020)12-0135-02抗战时期,随着文化中心的迁移,桂林成了东南的艺术活动中心,许多艺术家的到来也伴随着各类艺术活动的开展,在这一时期,艺术展览众多;美术社团、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发展,艺术刊物、出版物兴盛,这些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之余,在理论方面也发表了众多论文&学术氛围浓厚,对其进行简单梳理可从中窥得一丝当时的中国美术界环境$首先,“中国艺术的价值与发展”这一主题作为西学东渐以后便一直是艺术界的热点之一,在民国已有众多讨论,陈师曾、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均在这个问题上有自己的见解。
而在抗战时期的桂林,同样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国画改革”也仍然出现在这一时期的论文中。
郭沫若在《中国美术的展望》一文中对于美术发展的叙述表面上带有一丝滕固史学的色彩,但在实质上却与滕固截然不同。
他同样认为美术发展如泉水一样迂回曲折,但其原因却是各时代人类社会的不合理的关系&且在之后重提清代是艺术的后退,而这艺术后退的原因是因为艺术创作脱离自然。
在后文他又提出,“美术脱离了人民大众”①与美术脱离社会生活,到后来的“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为大众服务”②等等均带有浓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色彩&可以说这一篇文章已完全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写出的了,这与民国时从艺术本身或是东西艺术比较角度对中国艺术的发展进行讨论是截然不同的,从艺术的自律发展的内部研究转向了艺术与社会的外部研究$其次,相较之前单纯的关于文人画或是中国画的讨论,与抗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相呼应&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非常时期(或是抗战时期)的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在此时成为热点之一,张安治、傅思达、张家瑶、黄茅均针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新的认识与讨论$张安治的《画家的正义感及责任》便是其中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几乎是一种呼吁式的,提出艺术家需要有正义感与责任心,并在文中抨击两类画家&一类是仅描写风景静物、不担起救国责任,仍然悠闲度日的画家,他称此类画家史缺少责任心的人;另一类是在此时竭力攻击他人或是乱捧友人的画家,他称此类人是缺乏正义感$在《非常时期的美术》一文中,张家瑶提出艺术要深入民间、面向民众,但同时也要有代表时代的伟大作品产生$莫耀宗同样认为“美术是时代的反映”③,而在非常时期中&最大的任务就是动员群众、鼓舞抗战热情,而此时的宣传效果不足多是因为此时的宣传画夸张、象征性强,对于农民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抗战时期中日宣传画对比
抗战时期中日宣传画对比
徐旭伟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6(0)17
【摘要】抗战宣传画概述抗战时期,宣传画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遍布全国各地,对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抗战宣传画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国画、年画、版画、漫画、壁画、传单画、装饰画、油画、水粉画、水彩画、水墨画、素描画等,有的是两个画种、三个画种的手法兼而用之,甚至借用民间剪纸等艺术形式。
【总页数】2页(P127-128)
【作者】徐旭伟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抗战时期盐阜根据地报刊上的宣传画 [J], 夏治国
2.自制宣传画册对提高术前访视效果的对比研究 [J], 张霞
3.抗战时期贵阳的宣传画展——沈逸千画展 [J], 陈泽渊
4.战中之战:中日学界关于抗战时期中日货币战研究评述 [J], 王萌
5.战中之战:中日学界关于抗战时期中日货币战研究评述 [J], 王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战时期桂林油画艺术发展探析
抗战时期桂林油画艺术发展探析作者:杨灵敏来源:《歌海》2019年第04期[摘; ; 要]1937年后,战争的需要和文化环境的恶劣,将写实主义的油画推上了画坛的主导地位,画家们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创作了一批贴近平民,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凝结着炙热抗战热情的油画和宣传画。
此时阳太阳、冯法祀、徐悲鸿、张安治等大批著名油画家来到桂林,他们为桂林油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未来的油画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发展依据。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这些优秀的绘画作品,既是服务抗日救国,宣扬革命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普及大众文化,进行民众美育启蒙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抗战时期;桂林;油画中国的传统山水、花鸟画一直以它特有的意境、神韵光耀于天下,但写实能力终究不及西方油画,尤其是人物画方面。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从康有为到徐悲鸿等许多有志之士力倡引进西方的科学写实主义绘画体系,凭借着举足轻重的声望地位,以他们的言论积极推进着写实油画的发展,加上中国特殊的现实情况,要求提高写实人物画的水平,尽到文艺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功利目的。
于是写实能力成为当时衡量画家的一个起码条件,写实油画也成了与西方科学一样具有进步意义的意识形态。
普遍的国民艺术欣赏层次又与上述意识急切合流,为写实主义油画的枝繁叶茂提供了类似阳光、土地的外部条件。
1937年后,战争的需要和文化环境的恶劣,将写实主义的油画推上了画坛的主导地位,打破了写实与现代画风平分秋色的局面。
我国的写实主义因抗战而抬头,写实主义绘画在中国传播,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活力,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
抗战使得艺术的社会功能被强化,写实性绘画随着大众化文艺思潮的澎湃,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画家们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创作了一批贴近平民,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凝结着炙热抗战热情的油画和宣传画。
抗战要求油画必须直面人生,贴近社会,用写实的手法表现现实人生的存在状态,与时代感情水乳交融。
要求创作者与表现对象的思想感情相一致,要求创作者体会表现对象的情感,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知道他们的审美趣味。
桂林抗战漫画运动的发展分期及其概况探析
Arts circle地方美术研究桂林抗战漫画运动的发展分期及其概况探析吴祖枝【摘要】桂林抗战漫画运动因大批漫画作家、漫画团体的汇集以及与木刻团体的紧密合作而呈现出高潮迭起、波澜壮阔的局面。
桂林抗战漫画运动的发展波澜起伏、五彩纷呈,其大体是随着桂林文化城的发展及抗战形势的变化而前进的,可总结为:兴起——高潮——低潮——复苏这四个时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桂林;漫画运动;发展分期桂林抗战漫画运动作为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一个缩影,其分期是与桂林抗战文化运动大致相同的。
目前学界关于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分期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是以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为界,其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持这种意见的专家学者有魏华龄和杨益群等;第二种意见认为应当划分为三个时期:1938年10月——1941年2月、1941年3月——1942年1月、1942年2月——1944年9月,经历了“高——低——高”三个阶段,持这种意见的专家学者有李建平、林焕平、苏关鑫等。
笔者结合这两种意见,并参考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凌承玮教授对重庆抗战漫画运动做出的阶段分期后,认为桂林抗战漫画运动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分别是:兴起、高潮、低潮、复苏四个阶段。
一、兴起阶段:(1937年——1938年10月)在广州、武汉沦陷,桂林成为抗战文化城之前的这段时间。
在抗战前桂林就有由总政训处举办的多期街头漫画展,如1937年12月由赖少其主办的抗战漫画展和1938年5月1日由五路军总政训处举办的五月街头漫画木刻展以及1938年9月1日由国防艺术社举办的街头漫画展等。
此外,还有两次全国性质的漫画展,如1938年1月1日由全国漫画作家协会在桂林初中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漫画展和1938年9月2日由梁飞燕在乐群社礼堂主办的全国漫画展览。
此阶段的漫画展览不算多,但桂林的五路军总政训处就举办了至少十几次的街头漫画展,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时有不少关于街头漫画展的评论报道文章,如“十字街头的转角,一簇簇的人在指手画脚,脸上显出各样的情状。
探寻抗战宣传画艺术中的延安精神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毛泽东 1938年 3月给抗大亲笔题词,规定了抗
大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 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后来他说,首先 是学一个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 向,你们却要学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抗日救国、 怎样打、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一定能打倒的正确的 政治方向。[1]51方向即是革命的指针,反映在具体艺 术宣传领域,就是要充分地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 领导以及政治方向,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树立抗战 必胜的信心。在抗战宣传画主题的塑造、艺术表现 方面,艺术 家 们 紧 密 地 围 绕 着 这 一 方 向 展 开 创 作。 通过梳理,大体分为以下几个主题。
2018年 10月 第 40卷第 5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a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Oct.2018 Vol40 No5
探寻抗战宣传画艺术中的延安精神
聂宏伟
(延安大学 鲁迅艺术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时期培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反映了中国共 产党在此时期的理想追求、精神风貌、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抗战宣传画作为当时重要的传播介质,无论是创作主题,还是艺 术表现,都紧密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大政方针政策而展开宣传的。抗战宣传画对于当时生动传播延安精神,团结壮大抗战力 量,最终赢得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抗战宣传画是延安精神内容在艺术宣传领域的一种体现。
开放互动:桂林抗战漫画交流初探
开放互动:桂林抗战漫画交流初探摘要:漫画是一种熔诙谐、机智、讽刺为一炉的绘画艺术,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8年抗战期间。
漫画也跟中华民族一道,历经着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较量、侵略与救亡的抗争。
作为大后方的桂林。
其抗战漫画运动围绕着“团结御侮”的时代主旋律,努力服务于全民抗战的需要,呈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开放局面。
此种局面的出现,应该说得益于内外部频繁的交流互动,主要体现在国统区内部的汇聚、与解放区的往来、与沦陷区的交融渗透以及同国外美术界的交流四个方面。
关键词:开放互动;交流;抗战漫画;桂林1938年10月,“广州和武汉相继退守:南下北上的漫画工作者到桂林作为一个中站,逗留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因而形成了这一个东南漫画的中心。
”Ⅲ因此,桂林抗战漫画界盛况空前。
生机盎然。
其重要标志是:人才济济,藏龙卧虎。
其中。
优秀的漫画家有:丰子恺、叶浅予、廖冰兄、余所亚、黄茅、黄尧、刘元、刘仑、汪子美、张光宇、张正宇、沈同衡、特伟、黄苗子、陆志庠、胡考、梁白波、张仃、张乐平、周令钊、丁聪、梁中铭等;其他的还有:廖末林、宣文杰、游允常、沈振黄、洪荒、宋克君等。
木刻漫画家有:李桦、黄新波、赖少其、刘建庵、陈烟桥、龙廷坝、温涛、杨秋人、杨纳维、梁永泰、野夫、林仰铮、王立、陈望、陆田、易琼、蔡迪支等。
这是一支顽强的漫画艺术团队,这是一支坚强的文化抗战生力军。
正如毛泽东所言:“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
有各种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靠手里拿枪的军队。
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当然,这“一支军队”离不开交流互动。
一、和而不同:国统区内的汇聚抗战时期,国统区内的漫画交流比较频繁。
一方面是一些知名漫画家如丰子恺、叶浅予、黄茅、张谔、洪荒等往来于桂林、武汉、重庆、成都和昆明等地之间,授课、讲学、举办画展,宣传团结抗战,鼓舞人们的斗志。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回顾及展望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回顾及展望作者:刘春燕盘福东来源:《社会科学家》 2013年第12期刘春燕1,盘福东2(1.中共桂林市委,广西桂林541001;2.桂林博物馆,广西桂林541001)摘要:桂林抗战文化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特历史现象,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堪称独秀山下一枝独秀。
回顾总结桂林抗战文化研究3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对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桂林抗战文化的当代价值,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抗战文化研究;一枝独秀;回顾;前瞻中图分类号:G122;K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3)12-0151-06桂林抗战文化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特历史现象,是桂林文化中最有特点的一部分,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文化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桂林抗战文化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其所展现的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孕育的抗战精神、高昂的爱国主义主旋律,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有理由为它的过去式而自豪,为现在式而骄傲,为将来式而展望。
”[1]本文试图对30多年来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主要研究领域、讨论热点及发展趋势做一梳理,以更好地推动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服务当代文化建设。
一、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回顾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广西日报》开辟“桂林文化城忆旧”专栏和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组织专门力量,收集、整理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艺史料为开端。
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研究被迫中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1979年《广西日报》恢复“桂林文化城忆旧”栏目为标志,研究工作重新开启。
80年代以来,《广西日报》、《桂林日报》,《学术论坛》、《广西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抗战文艺研究》等报刊以及《广西文史资料》、《桂林文史资料》等资料丛书相继刊发了一系列桂林抗战文化史料和学术论文,由此推动了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蓬勃开展。
谈抗战桂林文化城木刻版画发展概况
美术界艺术论坛谈抗战桂林文化城木刻版画发展概况TEXT/潘召一、桂林文化城的木刻家与他们的作品中国的新兴木刻是在对国外木刻艺术的直接模仿中成长起来的。
抗日战争前夕,李桦怀着开拓广西木刻的强烈愿望,多次抵达桂林、南宁等地开办画展,传授木刻版画的相关知识,他本人多次在桂林举办画展。
[1]李桦的木刻把我国的传统线刻和欧洲的表现主义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无穷力量的形象,创立了一种节奏铿锵、激情饱满的艺术风貌。
他的版画,刀法雄浑有力,构图别有风味,民族风格很强。
如他作于30年代的木刻作品《怒吼吧中国》,这件作品采用象征手法,以一个双眼被蒙住,而且身体被紧紧捆绑起来的男性躯体,激情的表现他的屈辱和痛苦,预示着中华民族终将反抗和崛起。
作品通过结构造型的强烈夸张,把激情遏制在简洁有力的线条内,作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可以看出李桦在木刻语言实现民族化上的努力。
李桦善于运用“表现自己热情的那种完美的形式与技巧,他的作品不仅在今日可以作为宣传画,而且在明日可以作为艺术品而保留。
”[2]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著名书画大师赖少其。
1932年赖少其考入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当时他的班主任是李桦。
在李桦的带动下,早就对下层人们生活寄予深切同情的赖少其,与同班有抱负的青年一起,成立了表现社会、人生的“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
他刻的抗战门神,是典型的既具有大众化又具有民族形式的艺术作品,由行营印发,颇得好评。
在1939年春节被大量印刷,被贴在桂林的千家万户中,营造了匹夫有责的抗战气氛。
在赖少其的推动带领下,李桦和温涛也相继在1940年各创作了以抗战门神为题材的木刻,在当时的湖南《开明日报》印刷出版。
这些都为抗战的胜利做好了广泛的群众宣传,无论是形式与内容题材创作,都很新颖,有力度,真正达到为抗战宣传服务要求,从而获得民众普遍认可。
此外,还有很多是广西本土的木刻家,如宣海松,广西苍梧县人,1942年毕业后即参加欧阳予倩领导的广西省立艺术馆美术部,在此期间创作了不少反映抗战的木刻,主要有:《去吧,孩子》《游击队员》《敌人在那边》,等等。
解放战争时期两幅漫画的史实考证
解放战争时期两幅漫画的史实考证作者:吴志荣来源:《百年潮》2013年第08期解放战争时期,漫画家们画了许多漫画来记录这一波澜壮阔、曲折跌宕的历史时期。
但由于种种原因,后人在编写漫画资料时,对一些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实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下面,笔者对其中两幅颇有影响的漫画进行分析说明。
漫画史论家黄远林编写的《百年漫画》一书中注明漫画《虚伪的和平》发表于1946年,并介绍说:“这是一套4幅的漫画组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一方面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加紧内战准备,一方面又玩弄假‘和平’的阴谋,于1945年8月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
为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毛泽东率领中共代表团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10月10日签订了《双十协定》。
但蒋介石并没有遵守《双十协定》和1946年1月10日达成的停战协定,在他完成军事部署后,便于1946年6月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这套漫画组画以诗画配合的形式形象地告诉人们:蒋介石搞的是假‘和平’、真内战,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是真正的和平,反对打内战。
”漫画1:虚伪的和平蔡若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和平谈判主要有两次,第一次在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到1946年初,内战爆发前,其中最主要的事件就是重庆谈判;第二次在1949年初,内战最后阶段。
但《虚伪的和平》反映的不是第一次,而是第二次国共和平谈判,它应该发表于1949年,而不是1946年。
主要理由是:漫画2:新招牌老顾问(1948)米谷选自《米谷漫画选》第一,图三和图四中显示的都是“南京反动政府”。
在抗日战争中,1937年11月,侵华日军逼近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直到1946年5月5日才从重庆还都南京。
如果漫画指的是第一次国共和谈,图中应该是“重庆反动政府”,而不是“南京反动政府”。
第二,图一右下角的文字是“美国主子设计,头号战犯唱戏,老虎化装绵羊,‘和平’滥调重弹”;图三右下角的文字是“口诵八条,无心!手庇战犯,真情!眼望美国,‘救命’!脚向广州,飞奔!”很显然,图一中的“头号战犯”指的是蒋介石。
浅析抗战时期桂林的美术刊物
浅析抗战时期桂林的美术刊物作者:王志风来源:《美术界》 2010年第2期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刊物的繁荣1937年日军全面的侵华战争,尤其是1938年武汉和广州的陷落,打破了战前以上海、北平、杭州等地为美术中心的格局。
华北、东北等沦陷区的大批美术工作者先后汇集桂林,投入抗战救亡文化运动中。
人才的荟萃,在当时的国统区是独一无二的。
正如论者评价:“留桂的文化工作者,无论质和量,有一个时期都占全国第一位。
”[l]“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在桂林较知名的画家就多达二百五十名,几乎集全国美术界高手于一地。
其中,著名的木刻家有:李桦、赖少其、黄新波、刘建庵等;著名的漫画家有:叶浅予、廖冰兄、余所亚、特伟等;著名国画家有:徐悲鸿、丰子恺、张大干、何香凝、马万里、张安治、阳太阳等。
”[2](p3-4)这批文化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影响下,作为桂林文化城的中坚,广泛团结各党派、各阶层人士,成立各种社团和学校,组成一支支强大的抗战宣传队伍,积极开展抗战文化运动。
名画家济济于桂林,大量美术社团的出现,为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刊物的繁荣提供了可能性。
出版印刷事业的繁荣,也促进了美术刊物的兴盛。
“抗战前,桂林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报刊、书店和出版社。
在称之为文化城的期间,报刊、书店和出版社激增猛涨。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书店、出版社一百七十九家;印刷厂一百零九家,每月印刷用纸一万五千多令,每月排字三至四千万。
”[3](p3)当时,广西日报社印刷厂承印《抗战文艺》《音乐与美术》等,科学印刷厂承印《工作与学习·漫画与木刻》。
即使在战时印刷材料供应相当困难时,在印刷行业的支持下,也依然有多种美术刊物发行。
据许志浩《中国美术期刊过眼录1911-1949》的统计,在这期间中国及海外的美术刊物共346种。
其中,上海150种,浙江28种,四川25种,广东24种,北京22种,江苏18种,陕西13种,广西10种,其他57种。
抗战之前广西的美术刊物根本没有出现在此书中,书中所收录的《战时艺术》《黎明》《工作与学习·漫画与木刻》《漫木旬刊》《美术与音乐》、《漫画木刻月选》《木艺》《全国木刻展览纪念特刊》《西洋美术选集》的创刊年代处于1938年至1943年之间。
抗战时期重庆漫画副刊整理与研究
抗战时期重庆漫画副刊整理与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抗战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面对日寇的侵略,全民族奋起抵抗,形成了空前的团结和抗战气氛。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重庆成为了中国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成为了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而在这个时期,重庆漫画副刊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漫画刊物之一,承担了传达抗战理念、激励国人斗志的重要使命。
通过对《抗战时期重庆漫画副刊》的整理与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文化风貌,窥探抗战时期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同时,这些漫画作品不仅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民众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因此,对这些漫画副刊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抗战时期的历史,传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同时也有助于启发当代漫画创作,引领文化创新发展的方向。
1.2 研究意义抗战时期的重庆漫画副刊是中国现代漫画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情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这一时期的漫画副刊,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情感表达和文化态度。
重庆漫画副刊的出版与传播也反映了当时重庆作为国民政府临时首都的特殊地位,对于全国的文化传播和舆论引导起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抗战时期重庆漫画副刊》进行整理与研究,可以挖掘出其中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探寻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为我们重新认识抗战时期的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对重庆漫画副刊的艺术特色和社会描绘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艺术家们对抗战时期社会现实的观察和表达,为今后的文化研究提供宝贵的素材和参考。
对《抗战时期重庆漫画副刊》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价值,对于推动中国漫画研究与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抗战时期重庆漫画副刊》的历史背景抗战时期,中国正处于与日本侵略者的激烈战斗中。
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承担着执政和抗战的重要任务。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重庆也成为了中国漫画产业的中心之一。
浅谈抗日战争时期的漫画创作
抗战漫画是抗日战争背景下的产物, 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它的发展 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同时对帮助人们了解 那个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起到很大的指导 作用。漫画家手中的画笔发挥了巨大的 威力,在当时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抗战时 期的漫画还有很多内容有待挖掘,这些遗 留下来的作品也为今天漫画的创作提供 了启示。
关键词:抗战漫画 漫画宣传 文化救亡 艺术特征
一、抗战漫画宣传活动的兴起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华民族的 危难关头,拯救民族兴亡的思想已经成为 当时漫画创作的主题。很多艺术家拿起 画笔作为武器,走上用艺术形式宣传抗战 思想的道路。这成为漫画发展史上的一 座丰碑。
抗战漫画的创作贯穿了整个抗日战 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漫画家用具有 强烈讽刺性和幽默感的绘画形式,从政治 事件和生活中取材,通过夸张、变形、比 喻、象征等手法,讽刺或歌颂当时社会中 的人和事。漫画家的一幅幅作品在短时 间内可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起到了 重要的宣传作用。可见在为抗战服务的 各种文艺形式里,漫画是较能反映抗日救 亡运动精神的艺术形式,它用最恰当的方 式体现出当时人们的心声,对抗战最后的 胜利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椿.抗日战争中的漫画宣传运动.学术
研究,2006(4). [2] 蓝 海. 中 国 抗 战 文 艺 史. 山 东 文 艺 出 版
社,1984.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编辑 杨 婷
13
美术时空
ART EDUCATION RESEARCH
浅谈抗日战争时期的漫画创作
□李 嵩
摘 要: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漫画家用漫画的形式表达对抗日文化救亡运动的热情和信念,并在这期间进行广泛宣传。抗战漫 画是艺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产物。漫画家用手中的画笔作为武器,充分发挥了艺术在那个年代的战斗力,为抗日战争事业做出了贡 献。研究抗战漫画的发展和表现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帮助研究者探寻抗日战争的发展脉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文章主要 从抗战漫画的特点和艺术特征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抗战时期重庆漫画副刊整理与研究
二○二○年·第一期艺术长廊90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
重庆不仅成为战时中国政治、军事中心,同样肩负起领导文化之责。
大批文化志士内迁,使得重庆文化事业迎来大发展。
作为抗战宣传的助推器,重庆各大报刊中出现的美术副刊走进民众的视野。
通过对抗战时期美术文献的查阅得知,抗战美术多以木刻与漫画出现频率最高,战时在重庆发行的《时事新报》《国民公报》《商务日报》专门开辟漫画副刊,以漫画与报纸的结合,展示大后方漫画运动,以号召全民族抗日。
一、《时事新报》《时事新报》前身是《时事报》和《舆论日报》。
1939年下半年,报社改组。
该报着重宣传国共合作,宣传团结抗战、民主宪政。
1939年12月9日其在《本报卅一周年今后》写道:“当长期抗战的今天,本报自信是以公平和平的国民立场,拥护政府贤明的国策,接受中国国民党的正确领导……”。
在1939年5月至8月重庆遭到大轰炸,各报社址遭到破坏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中央日报》《时事新报》《扫荡报》《新蜀报》《商务日报》《大公报》《新华日报》《国民公报》《新民报》《西南日报》等10大报奉命联合发行《重庆各报联合版》。
《时事新报》的印刷器材较当时的其他报社先进,因此承担了“联合版”的编辑、印刷、发行等重要工作。
它出至第99期停刊,各报亦陆续复刊。
《时事新报》副刊《漫画两周刊》1939年12月10日创办《漫画周刊》,两期后改名为《漫画两周刊》,直至1940年6月23日,一共14期。
《漫画周刊》由中华全国漫画抗敌协会主办,这也是“中华全国漫画抗敌协会”到重庆主办的第一个漫画副刊。
中华全国漫画作家抗敌协会的前身是1937年春在上海成立的“中华全国漫画作家协会”。
1940年10月,“中华全国漫画作家抗敌协会”总会由桂林迁到重庆。
1939年底,军委会政治部漫画宣传队从桂林到达重庆。
1940年元旦,由漫画宣传队举办的“新年抗战漫画巡回展览会”在市区街头出展,受到重庆市民热烈欢迎。
关于延安时期“漫木结合”漫画的思考
关于延安时期“漫木结合”漫画的思考作者:庞先超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3期摘要:延安“漫木结合”的漫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在抗战内忧外患的时局中和中共直接领导下勃兴并在时代的激荡之下伴随着整个抗战进程迅速壮大的。
本文在介绍延安“漫木结合”漫画产生原因、制作方式、艺术特点和其历史贡献的同时,又指出了其对漫画艺术自律性的严重制约作用,从而引发人们对这一独特的艺术现象作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
关键词:抗战时期;延安;“漫木结合”漫画;艺术自律性中图分类号:J21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025-01延安地处陕西省的西北部,抗战爆发之前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将延安作为了全国抗战总指挥部。
于是,凭借战争构筑的发展平台和乘运政治东风的提升,延安这个西北内陆小镇迅速扬名海内外,吸引了大批漫画界名流如华君武、蔡若虹、张谔、张仃、胡考等的到来,最终使延安衍生为与重庆遥相互应的又一漫画营垒。
一、延安“漫木结合”漫画产生的原因“虽说具有漫画性质的绘画我国自古有之,但漫画艺术作为一种真正独立的现代意义上画种的诞生则是在清末民初之际”伴随着近代新闻媒体诸如报纸、期刊等的出现而问世,漫画艺术很难摆脱是报刊的屁股和尾巴的尴尬处境和锌版制版方式的性质,又必然决定了我国漫画艺术从诞生之日起主要是锌版漫画。
“漫木结合”的漫画即采取漫画和木刻携手制作而成的漫画,实质是以木刻的方式来表达漫画构思的漫画,所以它既称“木刻漫画”,又称“漫画木刻”。
延安时期“漫木结合”漫画的产生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抗战复杂背景下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日寇的侵袭和国民党的大规模军事围剿,使古城延安遭到致命摧残,加之国民党长期经济封锁和延安生产力水平严重低下的现实状况,致使抗战中后期延安物质资料更加匮乏,锌版制版条件已严重不足。
为了使漫画艺术的革命利器作用得到继续发挥,因此不得不普遍采取漫画和木刻携手即“漫木结合”的制作方式,最终催生了“漫木结合”漫画这一独特的艺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