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第一课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邓稼先》导学案(含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含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教育背景、科学成就和社会贡献。

深入理解邓稼先在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特别是他在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讨论和分享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认识到科学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

难点:深入理解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分析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学习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提前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在互动交流中,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标记不理解的词句,查阅相关资料或向同学请教。

学生尝试概括邓稼先的主要贡献和影响力,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与邓稼先相关的话题(如他的科学精神、爱国情怀、对后世的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并准备展示。

角色扮演:选取几名学生扮演邓稼先或其他相关人物,通过对话或表演的形式,展现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精神风貌。

思维导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的思维导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互动交流:各组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分享对邓稼先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邓稼先第一课时 导学案

邓稼先第一课时  导学案

《邓稼先》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自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二、课前预习1、自学提示:识记字词,串词成句;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结构;评析人物形象。

2、文学常识: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

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

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

(即真实性和文学性)3、走近作者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

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

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

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杨教授经常回国讲学,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三、基础同步·千锤百炼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难堪.()选聘.()妇孺.()彷.徨()殷.红() zhì( )友元xūn() yáo()言2、解释加点的词。

可歌可泣.家喻.户晓鲜.为人知锋芒毕.露鞠躬尽瘁.风悲日曛.平沙无垠.河水萦.带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是一篇_________散文,也是一篇典范的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他曾获得1957年________奖。

四、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六部分:2、分组讨论:全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跟文章中心内容的关系并不紧密,能否去掉?五、阅读精练·小试牛刀(一)①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1 邓稼先1课时导学案(附答案

1 邓稼先1课时导学案(附答案

1 邓稼先占俊义【课文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学习本文精心剪裁,巧妙布局的特点。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长句短句交错使用的作用。

4、学习写人物传记。

5、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背景资料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

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邓稼先》导学案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邓稼先》导学案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1课《邓稼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引领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指导学生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3.初步感知人物。

体会传记的情感。

重点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初步感知人物,体会传记的情感。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步骤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环节步骤备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鲜为人知()任人宰割()大厦()至死不懈()截然不同()孕育()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①鞠躬尽瘁:②死而后已:③家喻户晓:④妇孺皆知:3. 收集两弹一星的有关资料。

关于“两弹一星”的成果1960年11月5日,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实验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IO月27日,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枚氢弹空爆实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5年11月29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次发射就获得成功。

1980年5月18日.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成功。

1982年1O月12日,我国第一枚潜地导弹从潜艇上发射成功。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枚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一号飞船,2003年,“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升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4.整理邓稼先的事迹。

5.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研习朗读课文感知内容视频导课。

一、基础积累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2.积累词语。

3. 介绍传记1.巡视预习情况,督促学生做好积累笔记。

2. 引导交流。

3. 指导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

1.做好作家、文体等知识的积累。

2.积累重点的词语的音、形、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1.学生搜集的作家生平纷繁复杂,教师指导学生信息筛选,检测明确必须掌握的知识。

导学案2:邓稼先(第1课时)

导学案2:邓稼先(第1课时)

《邓稼先》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4.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老师导学1964年10月16日,一朵蘑菇云在中国西北大地升起,巨大的爆炸声让世界为之战栗,两年之后我国的氢弹也爆炸成功。

是谁领导和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工程?是谁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的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深入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二、基础大比拼,激情展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各组思考以下问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三、课文赏析和研讨:1.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例如: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请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

归纳学生发言:例如:①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

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

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

邓稼先【导学目标】1、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2、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重点聚焦】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难点突破】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自主学习案】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交瘁.( ) 元勋.( ) 孕.育( ) 选聘.( )无垠.( ) 黯兮..( ) 日曛.( )2.辨析下面的形近字聘:( ) 悴:( )骋:( ) 瘁:( )擎:( ) 筵:( )挚:( ) 涎:( )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马革,马皮。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形容军人战死沙场。

:立大功的人。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走。

:到死都不松懈。

形容坚持到底。

:敬仰思慕。

:难以忍受。

4.走进文本(1)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2)课文由六个小标题串联成一个整体,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合作探究案】合作探究点一:背景作用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答:合作探究点二:对比手法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答:合作探究点三:句子赏析3.“‘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答:【随堂巩固案】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署.名 (sh ǔ)交瘁.(cu ì) 奠.基 (di àn ) 妇孺.皆知(r ú)B. 懈.怠(ji è) 癌.症(ái ) 元勋.(x ūn ) 马革裹.尸(guǒ)C. 选聘.(p ìng )无垠.(y ín ) 难堪.(k ān ) 层.出不穷(céng)D .氢.弹(q īn ) 孕.育(y ùn ) 黯.兮(àn ) 截.然不同(jié)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彷徨 仰幕 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B. 难堪 孕育 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C. 交瘁 奠基 锋芒逼露 当之无愧D. 日曛 选聘 层出不琼 任人宰割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A.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1.《邓稼先》导学案

1.《邓稼先》导学案

6
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明代) 胡居仁
第一课时
二、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粗的汉字注音。
元勋(xūn) 鲜(xiǎn)为人知 鞠(jū)躬尽瘁(cuì) 孕(yùn)育 罗布泊(pō) 黯(àn) 曛(xūn)
铤(tǐng) 至死不懈(xiè) 邓稼(jià)先
于 1947 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
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 26 岁,人称“
”。1950 年 8 月,邓稼先
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 10 月,邓稼先来到中国
五、拓展延伸 面对邓稼先的照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交流点拨】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神州九号”飞天成功,长眠于地下的您安息吧!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邓稼先是一位奇丈夫,《邓稼先》这篇文章也是一篇奇文,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读课文, 做好圈点批注,说说这篇文章的“奇”。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仰 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第一课时
二、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粗的汉字注音。
元勋( ) 鲜( )为人知 鞠( )躬尽瘁( ) 孕( )育 罗布泊( ) 黯( ) 曛( )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精读时找到那些能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析其含义。

2、指导学生阅读时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的崇高品格。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明确句式的运用服从于情感表现的需要。

【教学重点】1.精读课文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导学环节】任务一、作者及时代背景、作品人物一、作者链接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人物链接1、关于“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中国人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

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2、两弹元勋,指为核弹、导弹的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分别是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截止2019年10月,在世的两弹元勋: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3、邓稼先的小故事(1)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

《邓稼先》导学案(附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附答案)

《邓稼先》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并理解词语,并学会运用;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2、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体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3、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以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一、自主学习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彷徨.páng huáng 鲜.为人知xiǎn 锋芒毕露.lù选聘.pìn元勋.xūn 鞠躬尽瘁.cuì...妇孺.皆知 rú殷.红yān宰.割zǎi 筹.划choǔ2、相关链接(1)、作者,背景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

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3、合作研讨,思考下面问题:1)、文章共有六个大段,六大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部分是引子,,第二部分简介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邓稼先第一课时导学案

邓稼先第一课时导学案
(3)每家每户都知道。()
(4)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5)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2、用几个词语简要概括你眼中的邓稼先。
利用网络、字典、词典、资料书等途径收集资料。
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记。
通过演说者对邓稼先通俗的介绍引出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理解小标题的意义。
任务与问题
方法与要求
暴露区
课前预习:
1、收集邓稼先和杨振宁的有关资料,了解原子弹、氢弹等核材料的背景资料并了解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研制对中国国防事业的意义。
2、掌握本课“元勋”、“妇孺皆知”等生字词的读音和词意。
检查预.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语;C.完全用自己的话概括。选取合适的方法概括各部分内容。
课后反思:
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的形式奇特,采用小标题,分为六部分,请你总结概括每部分的具体内容。
2、速度全文,找出邓稼先不平凡的事例和品质,小组合作展示。
达标测评:
1、你能根据下面的词义说出成语吗?
(1)比喻人的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2)指小心谨慎,不辞辛劳,竭尽全力,直到死为止。()
3、预习课文,划出文中杨振宁对邓稼先评价式的语言和最感动你的片段。
资料链接:
《我是演说家》视频
基础闯关:
一、基础闯关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鲜为人知()鞠躬尽瘁()
筹划()妇孺皆知()
锋芒毕露()殷红()
2.在方格中正确填写汉字。
yùn()育 仰mù()
shǔ()名zhì()友
3.邓稼先,著名()家,是中国()的主要的理论设计者,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奖章。

11课《邓稼先》教师导学案

11课《邓稼先》教师导学案

平凉十中七年级语文导学案二次备课记录 11、《邓稼先》第一课时主备人:曹胜利参与教师:丁琳任丽萍侯占平杨小明仇倩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审核:学习目标:1、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3. 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难堪.()选聘.()妇孺.()彷.徨()殷.红()zhì( )友元xūn() yáo()言2、解释加点的词。

可歌可泣.家喻.户晓燕然勒.功鲜.为人知锋芒毕.露鞠躬尽瘁.兽铤.亡群风悲日曛.平沙无垠.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是一篇______散文,也是一篇典范的______。

作者是_______,他曾获得1957年____奖。

四、自主学习(教师寄语: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己!)1、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捕捉文章信息,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

2、文章共由六部分组成,阅读后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及体现的精神品质。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精神品质:____________第二部分:____________精神品质:____________第三部分:____________精神品质:____________第四部分:____________精神品质:____________第五部分:____________精神品质:____________第六部分:____________精神品质:____________五、合作探究1.文章开头为什么不切题直接写邓稼先,而是要概述中国百年屈辱史?这样写是为了衬托后面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从而引出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代表——邓稼先。

这种广阔的背景对突出人物的品质精神有很大的作用。

2.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了人物的精神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七、过关检测。

邓稼先导学案1

邓稼先导学案1

《邓稼先》导学稿龚贤朝【学习目标】1.积累“可歌可泣”、“妇孺皆知”、“鲜为人知”、“家喻户晓”、“筹划”、“孕育”等词语。

2.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3.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内容。

4.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1.请试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彷.()徨筹.()划开拓.()鲜.()为人知殷.()红颤.()抖zhì()友diàn()基qiān()字2.请试着解释下列词语并进行积累。

可歌可泣:鲜为人知:至死不懈: 锋芒毕露: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3.课文按小标题恩威六个部分,请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概括每部分的具体内容。

4.文中重点写的是谁?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第二课时【合作探究】(这部分要求同学们课堂完成。

分为:课堂小组交流讨论、展示结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课文写邓稼先前,为什么要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2.课文写的是邓稼先,但为什么要写奥本海默?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又是什么?3.文章哪一部分具体表现了邓稼先的高贵品质?画出相关的语句。

4.“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5.“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课堂检测】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974年2月6日,是竺可桢临终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用颤动的手执笔,在床上写下这天的天气情况:“气温最低零下10℃,最高零下7℃,东风1~2级,晴转多云。

”当时他已经不能到室外亲自观测温度,这是依照气象局的报告记录的,所以还注上“局报”两个字。

这位卓越的科学家,一直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究分手。

邓稼先(第1课时)导学案

邓稼先(第1课时)导学案

邓稼先(第1课时)导学案课题: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读课文,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3.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二、学习重点:1、有感情读课文,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学习难点:3.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预学部分【自主学习】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及邓稼先。

1.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

核物理学家,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抗日战争结束后,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曾任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1948年赴美国留学,获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50年9月回国。

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术秘书,为中国核理论做了开创性的贡献。

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党派九三学社,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8月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参加组织和领导中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

历任第九研究理论部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

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奋斗了二十八年。

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上述研究工作的主要参加者,他曾获得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二、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三、请试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彷()徨筹()划开拓()鲜()为人知殷()红颤()抖孕()育无垠()宰()割呼xiào()热泪满眶()zhì()友diàn()基bá()尖qiān()字yǎngmù()()四、请试着解释下列词语并进行积累。

(2016年秋季版)山东省郓城县七年级语文下册 7《邓稼先》(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2016年秋季版)山东省郓城县七年级语文下册 7《邓稼先》(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邓稼先》第一课时导学案【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导入课题】你知道“两弹元勋”是谁吗?他是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随着他的朋友一起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

【自主学习指导】1、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了解邓稼先。

2、结合资料了解邓稼先、杨振宁生平。

3、掌握生字词。

提示: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关于杨振宁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

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

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知识积累字音字形元勋.(xūn)奠.基(diàn)选聘.(pìn)谣.言(yáo)背.诵(bèi)昼.夜(zhÒu)巍峨..(wēi é)挚.友(zhì)萦.绕(yíng)无垠.(yín)邓稼.先(jià)殷.红(yān)彷徨.(huáng)夐.(xiÒng)曛.(xūn)铤.(tǐng)妇孺.皆知(rú)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鲜.为人知(xiǎn)锋芒毕露.(lù)词语解释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

已:停止。

锋芒毕露:比喻人的锐气、才能完全显露出来,多用于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

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歌:歌颂,赞叹。

泣:流泪。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也比喻对事业坚持不懈。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层:重叠,重复;穷:穷尽。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鲜,少。

燕然勒功:典出《后汉书·窦融列传》。

东汉将军窦宪出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

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

燕然勒功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作者简介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理论物理学家。

1957年,与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邓稼先》导学案

《邓稼先》导学案

《邓稼先》导学案【新课导入出示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围标设疑自主探究】1、给加点字注音彷徨(..).元勋(..)...).鲜.为人知()锋芒毕露(鞠躬尽瘁(..).妇孺.皆知()殷.红()宰.割()筹.划()2.根据拼音写汉字jié__然不同chóu___划yǜn___育妇rú__皆知马革guǒ___尸céng___出不穷家yǜ___户晓3.你能根据下面的词义说出成语吗?1.比喻人的锐气、才能完全显露出来,多用于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

()2.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为止。

()3.每家每户都知道。

()4.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5.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4、根据你掌握的文学知识填空。

《邓稼先》的作者是______,美籍华裔____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____学奖。

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速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邓稼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展示点评】一、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1、2、3、4、5、6、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二、、在文章中作者对邓稼先有极高的评价,请速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根据你们找出的对邓稼先评价的句子,概括一下在你眼中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三、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

【拓展升华检测评价】朗读(“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

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邓稼先导学案(1、2课时)

邓稼先导学案(1、2课时)

11.《邓稼先》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朗读课文,理解,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运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的内容、步骤与方法环节要求(导)学习内容(学)自主学习查找资料法(5分钟)1、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时的批注。

注意一些词的读音及含义。

(除了下面的词语外,你还可以把自己找出的生字词写在下面,通过工具书解决。

)元勋至死不懈鞠躬尽瘁选聘殷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马革裹尸合作交流讨论法(20分钟)1、全文通过小标题的形式共分成部分,或者叙写了关于主人公的主要事迹,或者对他进行了真诚的评价,你能将这几部分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吗?2、通过学习,你觉得邓稼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从上面相关语句我们可以看出全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展示点拨展示法,交流法(15分钟)各组展示交流测评测评法(5分钟)见课堂检测一当堂检测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后面的四个成语。

热泪盈眶.()可歌可泣.()鞠躬尽瘁.()彷徨..()驰骋.()殷.红()殷.切()鲜.红()鲜.为人知()鲜为人知:当之无愧:截然不同:层出不穷11.《邓稼先》导学案(第2课时)学习目标1、领悟对比手法的表达作用,学习邓稼先献身科学的执著精神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品读理解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学习重点理解语句深刻含义,激发爱国情感学习难点理解语句深刻含义,激发爱国情感学习的内容、步骤与方法环节要求(导)学习内容(学)自主学习查找资料法(5分钟)1、文中有两个成语,恰当的概括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在人们心中的影响,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个成语是、。

2、邓稼先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的国防事业,身患绝症后,依然谋划核武器发展大计,真正做到了“,合作交流讨论法(20分钟)1、本文有一个人物叫奥本海默,他并不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但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篇幅刻画他的性格和为人呢?2、文章第五部分中有一段唐代散文家李华做写的《吊古战场文》,你能读懂吗?在这儿写这篇古散文有什么作用呢?(提示:用心理解这个短文所写内容)3、本文对邓稼先的描述,除了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外,还有,你能举出例子来吗?展示点拨展示法,交流法(15分钟)各组展示交流测评测评法(5分钟)见课堂检测二课堂检测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

第一单元 杰出人物1 邓稼先 第1课时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重点) 2.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爱国情怀。

(难点)【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自主学习】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元勋.(xūn ) 鲜.为人知(xiǎn ) 孕.育(yùn ) 谣.言(yáo ) 昼.夜(zhòu ) 鞠躬尽瘁.(cuì) 罗布泊.(pō) 曛.(xūn ) 选聘.(pìn ) 至死不懈.(xiè) 邓稼.先(jià) 铤.(tǐnɡ) 殷.红(yān ) 妇孺.皆知(rú) 无垠.(yín ) 萦.带(yín ɡ)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

已,止。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

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层,重复。

穷,穷尽。

3.作者链接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自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二、课前预习1、自学提示:识记字词,串词成句;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结构;评析人物形象。

2、文学常识: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

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

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

(即真实性和文学性)3、走近作者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

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

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

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杨教授经常回国讲学,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三、基础同步·千锤百炼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难堪.()选聘.()妇孺.()彷.徨()殷.红() zhì( )友元xūn() yáo()言2、解释加点的词。

可歌可泣.家喻.户晓鲜.为人知锋芒毕.露鞠躬尽瘁.风悲日曛.平沙无垠.河水萦.带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是一篇_________散文,也是一篇典范的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他曾获得1957年________奖。

四、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六部分:2、分组讨论:全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跟文章中心内容的关系并不紧密,能否去掉?五、阅读精练·小试牛刀(一)①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②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人物,锋芒毕露。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

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传记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

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③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④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⑤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⑥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

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根据文章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2、从文章中找出一个与“家喻户晓”意思相同的成语,在其底下画曲线。

3、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相同的地方是(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4、文章表现了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表现了邓稼先性格和为人。

5、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的原因除了他们自身的因素外,重要的是因为。

6、在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这两个人物中,你更喜欢谁?说出你的理由来。

7、文章主要运用了的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

8、根据文章内容推断,补写出第⑥段中空缺的句子。

;。

《邓稼先》第二课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2、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难点)3、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人物的写法。

二、学习过程:1.合作探究(会合作会学习的你,定是最棒的!)①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②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③《吊古战场文》怎样理解?作者引用它有什么作用?老师提示翻译如下:多么广大开阔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缠绕。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神情多么沮丧啊,心情悲惨凄凉,悲风呼号,天日昏黄。

蓬草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军队在这里全军覆没。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三、总结课文:(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写作特色三、当堂训练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

河水萦带,群山纠纷。

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挺亡群。

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

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摄氏度。

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

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2、简答:下面两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⑵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13、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14、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

15、“古今多少奇丈夫”中“奇丈夫”,作者用以借指。

16、本文段运用的修辞,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比喻引用B、引用排比C、比喻排比D、对比引用17、给加点字注音:诞生()摄制()黯()第一课时答案2. 泣:流泪喻:明白、了解鲜:很少毕:全;都瘁:劳累曛,昏黄垠:边萦:围绕,缠绕3.回忆性散文,人物传记内容:1、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1)第一部分是全文的背景,把邓稼先放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来写,既让读者更清楚了解邓稼先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所做的巨大贡献;也是作者“大手笔”的体现。

(2)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更是邓稼先光辉一生的写照,也是作者与邓稼先友谊的写照。

牛刀小试: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2妇孺皆知3、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

4、锋芒毕露;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5、中美两国的文化、社会背景不同。

6、略7、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自然而然地得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的结论。

8、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第二课时①先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②—他们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都是本国的功臣。

——但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

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爱出风头,令人难堪;而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说明“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③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的精神(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

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

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写作特色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当堂训练:12、⑴充满了作者对友人的关怀。

⑵一个细腻的询问,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13、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请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

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14、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15、邓稼先16、B17、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