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提升作业溶液第一单元第一节 (1)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溶解的过程一

【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溶解的过程一
体进行感知,促进学生
物质是由哪些基本粒子构
的物质构成的奥秘网
对“元素观、微粒观、
成的?哪一种粒子是构成
络图,完善所学知识,
物质分类观”等化学基 本观念的形成。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 的谜语,从溶液的分 类、性质、组成、结构 等方面,初步认识溶 液,明确研究和学习一 种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创设 情境
激趣
启思
重点 难点
重点:溶解的微观实质,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难点:溶解的微观实质;从微观上认识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 定性的原因;宏观、微观和符号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建立。
评 价 设 计
1.通过课堂提问、跟踪练习和达标检测等方式,考查学生自 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效果及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考查学生能否 运用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一“宏观、微观和符号三重表征 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
后每个蔗糖分子要跟一定
体的描述。
对蔗糖和食盐溶解的
数目的水分子结合在一起,
过程有了进一步更具
作为一个整体不断运动,这
体的认识。
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水合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探究
释疑
合作
交流
【引导思考】:
根据刚才的学习,你能从微 观的角度综合描述物质溶 解的微观过程吗?
【点拨归纳】:
【自我评价】:
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 迁移,思考跟踪练习 题,进行解答。
【问题启思】: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 问题。
在此初步提到“扩散” 和“水合”两个过程, 为后面学习“物质溶解 时能量的变化”做好铺 垫。
运用“对比”的科学方 法进行观察,便于学生 获得全面准确的科学 结论。进一步从微观的 视角加深对“溶解过 程”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单元 1.1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单元 1.1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1课时 化学实验安全 过滤和蒸发一、化学实验安全1.危险化学药品的存放(1)易燃、易爆试剂应密封保存并远离电源和火源。

(2)剧毒药品应单独专柜保存。

(3)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

2.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1)药品取用(2)物质加热(3)收集气体的方法:排水法和排空气法(包括向上和向下)。

4.重视并逐步熟悉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方法(1)实验用剩的试剂一般不放回原试剂瓶,以防止污染试剂,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

(2)实验后的废液用废液缸收集,集中处理。

二、过滤和蒸发三、粗盐的提纯1.不溶性杂质的除去粗盐中含有泥沙、氯化钙、氯化镁、硫酸盐等杂质,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提纯。

以上操作都要用到玻璃棒,它们的作用依次是:(1)________溶解。

(2)引流。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若所得液体如仍浑浊则需再过滤一次。

2.可溶性杂质的除去3.加试剂的先后顺序为使杂质离子完全除去,要加入过量的试剂。

后续试剂要能够将前面所加过量的试剂除去,由此可知Na2CO3 溶液要在BaCl2溶液之后加入,通常加入试剂的几种顺序为:①BaCl2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盐酸;②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盐酸;③BaCl2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盐酸。

四、盐中2SO-的检验方法4【答案】一、1.易燃品腐蚀品2.湿布NaHCO3Na2CO3水二、固体液体可溶性固体三、1.溶解过滤蒸发(1)加速(3)搅拌、防止液体溅出2.BaCl2BaSO4↓ +2NaCl NaOH Mg(OH)2↓+2NaCl Na2CO3CaCO3↓+2NaCl四、稀盐酸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白色沉淀一、化学实验安全1.判断化学实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考虑。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节大家都来学化学中档难题提升题(word有答案)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节大家都来学化学中档难题提升题(word有答案)

2019-2019 学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节中档难题提升题一.选择题(共20 小题)1.发明了“联合制碱法”的科学家是()A.侯德榜B.门捷列夫C.道尔顿D.张青莲2.第一个通过实验测定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科学家是()A.阿伏伽德罗B.道尔顿C .门捷列夫D.拉瓦锡第 1 页3.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其中创立原子论的科学家是()A.门捷列夫B.道尔顿C.汤姆斯D.阿伏加德罗4.下列有关化学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道尔顿、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重要的结论: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B.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C.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D.人类目前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几千万种)6.下列选项中都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的是()A.制火药、制青铜器、发明指南针B.制青铜器、印刷术、造纸C.冶炼钢铁、烧瓷器、制火药D.印刷术、烧瓷器、冶炼钢铁7.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A.开发新能源B.合成高效的医用药物C.研制新材料D.开发功能强大的电脑软件8.化学﹣人类的生活、人类的未来。

下列科技成果的研究领域与化学无关的是A.研发“长征系列”火箭的燃料B.绘制水稻基因图C.研制新药物、治疗艾滋病D.寻找煤变油的催化剂9.下列说法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A.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B.研究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 2 页C.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D.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取10.2019 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我市重要的民生工程,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市民幸福指数.下列措施中与化学关系不大的是()A.配置新型燃料供公交车使用B.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级净化处理C.使用光降解或生物降解的塑料,防止白色污染D.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1.下列不属于化学对人类贡献的是()A.研制生物煤油B.制作化肥用于粮食增产C.制作水泥用于建筑D.发明LED 灯用于照明12.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专题1 第一单元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课后强化作业 苏教版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专题1 第一单元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课后强化作业 苏教版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1 第一单元溶液的配制及分析课后强化作业苏教版(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某温度下,甲、乙两个烧杯中各盛有100 g相同浓度的KCl溶液,现将甲烧杯中的溶液蒸发掉35 g H2O,析出晶体5 g;乙烧杯中的溶液蒸发掉45 g H2O,析出晶体10 g。

则原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A.10% B.15%C.20% D.25%[解析]解答晶体析出问题,一定要抓住“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为饱和溶液”这一规律。

对比甲、乙两个烧杯的变化,可认为乙烧杯是在甲烧杯中的溶液蒸发掉35 g H2O(已饱和)的基础上又蒸发掉10 g H2O,又析出晶体5 g。

则甲烧杯中的溶液蒸发掉25 g H2O时刚好饱和,原溶液中含KCl的质量为75 g×5/(10+5)=25 g,则原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5/100)×100%=25%。

[答案]D2.关于0.1 mol/L Na2CO3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0.5 L该溶液中钠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 mol/LB.1 L该溶液中含有Na2CO3的质量为10.6 gC.从1 L该溶液中取出100 mL,则取出溶液中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 D.取该溶液10 mL,加水稀释至100 mL后,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答案]C3.某同学参阅了“84消毒液”说明中的配方,欲用NaClO固体自己配制480 mL含NaClO25%,密度为1.19 g/cm3的消毒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配制过程中只需要三种仪器即可完成B.容量瓶用蒸馏水涤净后必须烘干才用于溶液的配制C.所配得的NaClO消毒液在空气中光照,久置后溶液中NaClO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D.需要称量的NaClO固体的质量为140 g[解析]配制过程中需要用到天平、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等,A项错误;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不需要烘干,B项错误;需要称量的NaClO固体的质量为:500 mL×1.19 g/cm3×25%=148.75 g,D项错误。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同步练习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同步练习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同步练习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物体不属于生物的是( )A.蘑菇B.机器人C.猴子D.石生花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能力。

生物的共同特征是: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分析】:题目中,蘑菇、猴子、石生花都是符合生物的共同特征,所以属于生物。

而机器人虽然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但不符合生物的其他共同特征,因此不属于生物。

2、生物体功能和结构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B.组织C.器官D.个体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主要考察细胞学说的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分析】:除了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外,其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生物体的功能是有细胞的功能通过有机组合性能的。

3、下列例子能证明生物体能由小长大的是( )A. 钟乳石越来越大B. 绿豆萌发成为豆苗C. 硅胶吸水膨胀D. 机器人能运动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考查的是生物能进行生长和繁殖。

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他是生物种族延续的重要保障。

【分析】:钟乳石的生长是由于碳酸钙的积累,硅胶膨胀是因为吸收了水分,两者都不具备细胞结构,而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是由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生物现象的是( )A. 生物的生长B.生物的遗传和变异C. 生物的消化和吸收D. 生物的分类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考查的内容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生物的共同特征。

生物的分类是人为地对生物进行分类,不属于生物现象。

5、向日葵向太阳生长,是因为( )A.生物能生长B.生物对外界刺激能做出反应C.生殖D.遗传答案:B解析:解析:向日葵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向日葵的茎部含有一种奇妙的植物生长素。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第一单元 溶液1.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学案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第一单元 溶液1.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学案

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课标要求: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存在的;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内容和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涉及“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溶液组成如何表示?”、“如何配制一定组成的溶液?”等四个问题。

学生对于溶液的知识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生活中接触并使用到溶液,在实验室中也用到过溶液,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铜溶液等。

对溶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都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但他们对溶液的认识仍是感性的、不具体的,甚至还存在着“迷思概念”现象。

对溶液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溶液在生命活动中、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用途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

学习建议:根据设置的情境,从自己熟悉的溶液入手,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及观察,借助溶解动画视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认识溶解现象得出溶液的特征及概念,分析溶解过程中通常都伴随能量变化。

联系生活常识,通过实验观察,认识乳化现象。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存在的。

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学会饱和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1.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溶液的概念,知道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辨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难点是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准备:多媒体;烧杯(50ml)3只,试管2支,玻璃棒、温度计、药匙、胶头滴管;食盐固体、氢氧化钠、硝酸铵、汽油、植物油、洗洁精。

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 溶液第1节《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参考课件

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 溶液第1节《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参考课件

1.溶液的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 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溶液形成以后,溶液任一部分的组成和性
质完全相同(指密度、浓度、性质等)。 稳定性:溶液在外界条件(包括温度、压强)不改 变的情况下,溶液中的各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透明的混合物:凡是溶液都是透明的混合物。
化学需要的溶液
实验二:碘和高锰酸钾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性
问题: 1.溶质相同,溶剂不同,溶解情况是否相同?
2.溶质不同,溶剂相同,溶解情况是否相同?
3.试归纳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高锰 酸钾
高锰 酸钾

汽油

汽油
碘或高锰酸钾分别放入水或汽油中
试管编号 1
2 3 4
溶剂 水 水 汽油 汽油
溶质
碘 高锰 酸钾
把液体倒 掉后试管 是否干净 不干净
分层
乳状浑浊
不分层
干净
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 散成细小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
细小液滴能随水流走。
洗涤剂和汽油去除油污的原理的区别
植物油大 油滴
洗涤剂 (乳化) 汽油
分散成小油 水冲洗 随水流走 滴 (乳浊液)
植物油的汽 油溶液
植物油大 油滴
水冲洗
20℃
20℃
NaCl溶解
实验方案: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温度并记录;向烧杯中加入
一种固体,用玻璃棒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对另外两种固体做
同样的实验。 溶解现象:用手触摸个烧杯外壁,NaCl溶液的烧杯无明显变化,NH4NO3
溶液的烧杯较冷, NaOH溶液的烧杯壁热。
结论: NaCl溶解时温度变化不明显, NH4NO3 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 解时吸热, NaOH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热。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一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课件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一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课件
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扩散过程吸收的热 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所以温度升高;
氧化钙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放热,所以温度升高.
3、右图所示,向小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下列物质,U形 管液面右侧未发生改变,该物质是( DF ) U形管液面右侧升高,该物质是(ABC) U形管液面右侧降低,该物质是( E ) A、浓硫酸 B、烧碱 C、生石灰 D、蔗糖 E、硝酸铵 F、氯化钠
应的速率。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 要的意义。
3)、现在农业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溶 液代替土壤,同样提供植物所需养料。
4)、医疗上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各种 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
5)、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溶解在血 液中进行循环的。
拓展:溶液的性质:
• (1) 某些物质溶入水后,使溶液具有了导 电性。
Ca(OH)2
C2H5OH I2
HCl气体
稀硫酸 10ml汽油,90ml植物油
90ml酒精,10ml水
H2SO4 汽油 酒精
溶剂
H2O H2O
H2O H2O C2H5OH H2O H2O 植物油
H2O
课题1溶液的形成
【实验探究】(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
溶 溶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剂 质 现象 现象 现象
课题1溶液的形成
学生练习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①溶质只能是固体 ②溶剂一定是水 ③水是溶液
④一种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 ⑤溶液是无色的纯净物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课题1溶液的形成
2、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温度会升高,其原理是 什么?氧化钙固体投入水中温度也会升高,其原理是什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一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一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关系;⑵认识悬浊液、乳浊液,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⑶通过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溶液的形成,体会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⑵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建立溶液概念(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关键点:溶液的特征三、教法学法: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过程”的原则,在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溶液,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认识溶液,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启发学生。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实验探究、对比、练习、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培养善学生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实验准备:食盐、蔗糖、泥土、植物油、汽油、洗洁精、水;试管、药匙、纸槽、胶头滴管、大烧杯。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水老板新开了一家洗衣店,收到第一批订单,这批脏衣服上的污渍大致有盐渍、糖渍、泥渍、油渍等,同学们,如果你是水老板,你打算如何处理这些脏衣服呢?【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回答。

【过渡】水真的能顺利洗去所有的污渍吗?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药品和仪器来模拟一下4种污渍遇到水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现象。

(二)新课教学,解读探究【活动探究一】1.学生实验:提出问题:将衣服上的污渍浸入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实验用品:食盐、蔗糖、泥土、植物油、水4支试管、药匙、纸槽、胶头滴管实验方案:友情提示:1.为便于观察到实验效果,实验所需固体药品取用量1/4药匙,植物油取5-6滴,水取约1/3试管体积。

高中化学 (知识单对点训练课后作业)第一单元第1课时 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高中化学 (知识单对点训练课后作业)第一单元第1课时 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煌敦市安放阳光实验学校专题3 溶液中的离子反第一单元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第1课时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目标要求] 1.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

2.认识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类别、物质结构的关系。

3.了解常见的强、弱电解质。

4.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及溶液的导电性。

一、强弱电解质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是否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可把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不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范畴都是化合物,所以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Na、Cl2、NH3、SO2、NO2溶于水后,其溶液都能导电。

它们不是(填“是”或“不是”)电解质,在其水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别是(水除外)NaOH、HCl和HClO、NH3·H2O、H2SO3、HNO3。

(3)常见的电解质有酸、碱、盐、离子型氧化物。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探究(Ⅰ):同浓度醋酸和盐酸的电离程度步骤:在两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体积的浓度均为1 mol·L-1的盐酸和醋酸,在两个气球中分别加入经砂纸打磨过的长度相同的镁条,然后将气球套在锥形瓶口,同时将气球中的镁条送入锥形瓶中,观察现象。

现象:如下表所示。

1 mol·L-1HCl1 mol·L-1CH3COOH对现象的解释与镁条反的速率快慢HCl与镁的反速率快,说明同浓度时,HCl中c(H+)大溶液的pH 0 2.4盐酸的pH小,说明盐酸中的c(H+)大于醋酸中的c(H+)结论:同浓度盐酸的电离程度大于醋酸。

探究(Ⅱ):同浓度的NaOH溶液与氨水的电离程度步骤:取pH为12的氢氧化钠和氨水各1 mL于锥形瓶中,分别用酚酞作为指示剂,用HCl作为溶液进行滴。

现象:两溶液消耗HCl溶液的体积:氨水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生物的特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对生物特征的深入探究,强化学生对生物基本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观察身边的生物:请同学们在家中寻找多种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并记录它们的特征。

2. 制作生物特征表格:将观察到的生物特征进行分类,并制作成表格,包括名称、特征描述等。

3. 分析不同生物的特征异同: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特征,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尝试解释原因。

4. 分享与讨论:将观察和制作的过程以及成果,分享给班级同学或家长群,并讨论大家所观察到的生物共同特征及差异性。

三、作业要求:1. 作业时间:一周内完成。

2. 作业形式:以小组或个人形式提交观察记录、表格和分享内容。

3. 作业内容:要求真实记录观察到的生物特征,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4. 注意事项:请注意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观察的准确性、记录的完整性和分析的合理性。

2. 评价方式:教师根据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评价和建议。

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提高学习积极性。

3. 分值设定:满分10分,根据完成质量给予相应分值。

五、作业反馈:1. 请同学们在提交作业后,将自己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写在作业上,以便我们了解作业的有效性和改进空间。

2. 教师将对同学们的反馈进行收集和分析,以便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这次作业,同学们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还能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对生物科学研究的兴趣。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并与同学、家长或老师分享自己的成果,共同进步!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巩固和深化对生物特征的理解;2.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增强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作业:请同学们在家中自行寻找至少三种生物,并仔细观察它们的特征。

人教版八年级化学全册第一单元第一节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化学全册第一单元第一节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全册第一章第一节练习以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我们家乡衢州特产丰富,以下特产制作的部分过程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 生产红糖时蒸发甘蔗汁液B. 酿制江山米酒时发酵糯米C. 制作龙游发糕时将成品进行包装D. 制作开化开顺牌黑木耳时晒干水分2.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下列现象中,属于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 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B. 煤的燃烧C. 金属铜用于制作导线D. 海水晒盐3.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不是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 氮气用作保护气B. 天然气作清洁燃料C. 水可用于灭火D. 氧气用于炼钢4.化学家在当今环境问题上的最新构想是“变废为宝,资源循环”。

例如,燃料燃烧产物燃料,这样既可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

上述构想中两个转化过程的变化为()A. (1)为物理变化,(2)为化学变化B. (1)(2)均为物理变化C. (1)为化学变化,(2)为物理变化D. (1)(2)均为化学变化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树根“变”根雕B. 玉石“变”印章C. 水果“变”果汁D. 葡萄“变”美酒6.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B. 物理变化中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C. 往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产生沉淀,这是物理反应D. 湿衣服变干是一种化学变化8.我们家乡义乌特产丰富,以下特产制作的部分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 生产红糖时蒸发甘蔗汁液B. 配制红曲酒时发酵糯米C. 制作火腿时将成品切换包装D. 制作蜜枣时晒干水9.下列选项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

A.牛奶变酸B.干冰升华C.铁易生锈D.石蜡熔化E.冰雪消融F.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10.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苹果腐烂B. 榨取果汁C. 面包发霉D. 菜刀生锈1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胆矾研碎B. 高锰酸钾扩散C. 蜡烛燃烧D. 干冰升华1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氢气燃烧B. 菜刀生锈C. 冰雪融化D. 电解水1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是中考经常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以下有关区分二者的依据的说法中,你认可的是()①是否生成其他物质②是否有明显的现象③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改变④是否放出热量A. ①②③B. ②④C. ①③D. ①④14.物质发生“变色”是物质变化的重要证据,下列哪一种“变色”与其它三种有本质的区别()A. 秋天树叶变黄色B. 白色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色C. 氧气加压液化后变蓝色D. 石蕊试液遇酸性物质变红色15.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一层或几层碳原子构成的石墨片,其性质类似于石墨。

初中化学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全册第一单元 溶液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章节测试习题(3)

初中化学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全册第一单元 溶液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章节测试习题(3)

章节测试题1.【答题】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里,充分搅拌后,可以得到乳浊液的是()A.面粉B.植物油C.高锰酸钾D.蔗糖【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乳浊液的概念。

【解答】乳浊液指的是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面粉放到水里形成悬浊液;植物油放到水里形成乳浊液;高锰酸钾和蔗糖放到水里形成溶液。

故选B。

2.【答题】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①溶质只能是固体;②溶剂一定是水;③一种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④溶液是无色的纯净物。

其中错误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形成。

【解答】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或液体,如乙醇溶于水;酒精也可以做溶剂,如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一种溶液中可以有多种溶质;溶液并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溶液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故选A。

3.【答题】下列关于生理盐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生理盐水的溶剂是水B.各部分一样,体现了溶液成分的均一性C.饮用生理盐水放置一段时间不会分层D.水分子是保持NaCl性质的最小微粒【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形成。

【解答】A、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溶剂是水;B、溶液各部分的组成相同,说明溶液是均一的;C、溶液具有稳定性,所以生理盐水放置一段时间不会分层;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水分子是保持水分子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故选D。

4.【答题】锌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后的液体和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分别是()A.乳浊液、溶液B.溶液、乳浊液C.悬浊液、乳浊液D.溶液、悬浊液【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乳浊液、悬浊液的概念。

【解答】锌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氯化锌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将少量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能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碳酸钙悬浮在液体中形成悬浊液。

2018-2019学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 地球上的水作业设计 (新版)浙教版

2018-2019学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 地球上的水作业设计 (新版)浙教版

第1节地球上的水课堂笔记1.地球上水的分布及存在形式(1)水的分布:①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②地球上的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2.53%。

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水。

③湖泊和地下咸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94%。

(2)水的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的形式存在,也常以固态和气态的形式存在。

2.水的循环(1)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等。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一是发生在海洋———陆地之间的水体运动;二是发生在海洋—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三是发生在——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

(3)水循环的重要性:使地球上的水、、岩石和生物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

3.水资源的分布(1)水资源与水循环的关系:水循环,水资源越丰富。

(2)全球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地区和,水资源往往比较丰富,而内陆和沙漠地区,水资源则比较贫乏。

(3)我国的水资源分布特点:从时间上看,夏季,冬季,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在北方更加明显。

从空间分布看,具有南北、东多西少的特点。

4.水与生命分层训练A组基础训练1.为提醒广大公民注意节约用水,国家制定的“节水徽记”是()2.在图中,正确示意地球水体储量的是()3.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A.太阳辐射能B.地心引力C.大气环流D.水的三态变化4.在下列四个选项中,水循环最活跃的是()A.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B.长江、黄河发源地C.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D.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5.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下列哪项是由于长期生活在水分过多环境而引起的()A.仙人掌的叶刺B.热带植物树茎上长出“气根”C.骆驼的驼峰D.昆虫表面的外骨骼6.如图所示的水循环发生在()A.海洋与陆地之间B.地表与地下之间C.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D.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7.目前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施加影响的是()A.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B.全球大气的降水C.全球陆地地表径流输送D.局部地区的地表径流输送8.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但地球上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分层作业 第一单元 第一节-第1课时 宇宙和太阳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分层作业 第一单元 第一节-第1课时 宇宙和太阳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耀斑爆发可能中断有线电视信号传输 B.耀斑是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
C.耀斑发生的周期大约是十几秒
D.使地球形成特大暴雨
[解析] 耀斑爆发可能中断无线电短波信号传输;耀斑是发生在色球层上突然增亮的斑
块,是激烈的能量爆发;耀斑发生的周期约为11年;影响地球上气候的太阳活动主要
16. 与在地面使用天文望远镜相比,利用“夸父一号”探测太阳的优势有( A )
①可观测时间更长②信息传输更便捷
③不受大气层干扰④技术难度更简单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由材料可知,“夸父一号”将在环太阳运行轨道上对太阳进行直接探测,与在地
面使用天文望远镜相比,不受大气层干扰,且不受昼夜影响,可观测时间长,①③正
是太阳黑子,但不一定会使地球形成特大暴雨。
14. 以下选项中,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小的部门是( C )
A.通信部门
B.航天部门
C.纺织工业
D.气象部门
[解析] 太阳活动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对航天器及通信也具有较大影响,还会影响
地球上的气候,因此通信、航天、气象等部门受太阳活动影响相对较大;太阳活动对
量大约为4 500兆焦耳/平方米。故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最大的是徐州。
12. 下列关于江苏省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的整体分布特点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南少北多,南部地区阴雨天气较多
B.南多北少,南部地区海拔更高
C.南少北多,北部地区距离海洋更近
D.南多北少,北部地区空间更大
[解析]
读图可知,江苏省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大致自南向北递增,主要是因为江苏南部主
11. 图示城市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最大的是

最新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一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最新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一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最新化学精品教学资料课题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课型:新授来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能力目标(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交流讨论教学法,教师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引导,为学生搭建参与和交流的平台。

教具多媒体板书设计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溶解的过程1、溶液的定义2、特点二、乳化现象1、定义2、特点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2、特点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活动情景创设: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探究思考: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11H22O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色吗?练习:2、溶液的宏观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练习1:烧杯中有100毫升NaCl溶液,请比较A处和B处密度的大小( )3、溶液的组成:溶剂与溶质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m(液)= m(溶剂)+m(溶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A、食盐B、面粉C、植物油D、石灰石2、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于溶液是()A、豆浆B、果酱C、矿泉水D、蔗糖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分层作业(原卷版)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分层作业(原卷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溶液【基础练习】1.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硝酸铵B.碳酸钾C.苛性钠D.花生油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B.溶液一定具有良好的导电性C.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3.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①蒸馏水②生理盐水③稀盐酸④泥水⑤硬水⑥白醋⑦液氧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④⑥⑦C.①②③⑤⑥D.②③⑤⑥4.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纯净物中往往只含有一种分子,则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B.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则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元素C.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D.均—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水均—稳定,则水属于溶液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中一定含有水B.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C.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作为溶质D.当外界条件不变时,密封溶液不论放置多长时间,溶质也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6.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化合物B.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C.溶液中的溶剂只能是水D.溶液中的溶质只能有一种7.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B.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C.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变化,所以凡是伴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D.溶液一定是混合物,所以混合物一定是溶液【能力提升】1. 在做《溶液的形成》这一课的演示实验时,老师先往一试管中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然后加入5mL 的水,接下来的操作正确的()A.B.C.D.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后者溶质的是()A.氯化氢、盐酸B.生石灰、石灰水C.锌、硫酸锌D.汽油、水3. 医用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5%,它常用于皮肤和物体表面的杀菌消毒,可有效杀灭新型冠状病毒。

《第一单元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加深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一课程内容的理解,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观察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在家庭或学校周围选择一个生物与环境关系明显的地点,如植物园或校园内的植物群落,进行实地观察。

观察内容包括生物种类、生长状况以及环境因素如光照、水分、土壤等。

学生需记录下这些信息,并绘制简单的生态图。

2. 实验设计:学生需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以探究生物如何影响其环境或环境如何影响生物。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实验。

学生需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分析实验数据。

3. 论文撰写:学生需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撰写一篇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短论文。

论文应包括对所观察和实验内容的详细描述、对数据的分析以及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理解和见解。

三、作业要求1. 观察与记录:观察地点应具有代表性,记录内容应准确、完整。

生态图应清晰展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并能有效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应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变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3. 论文撰写:论文应结构清晰,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语言应通顺,逻辑性强。

应适当引用课本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与记录的准确性、完整性;2. 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3. 论文的逻辑性、条理性及创新性;4. 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程度。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具体建议。

2.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鼓励学生互相学习。

3. 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反馈,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反思和修改,提高作业质量。

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方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提升作业【基础达标】1.(2011·漳州中考)下列物质充分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4.洗涤剂能够除去油污的原因是( )A.在洗涤剂的作用下,油污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而溶于水B.油污溶解在洗涤剂中形成溶液,从而除去C.洗涤剂使油污蒸发变成气体,从而除去D.洗涤剂使油污分散成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6.(2011·桂林中考)25℃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7.(双选)下列方法一定能使20℃时、200 g很稀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A.加入硝酸钾固体B.恒温蒸发足量水分C.加入足量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D.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但不蒸发水分8.糖水、生理盐水、碘酒是我们常接触的三种物质。

它们的共同点是:(1)都是混合物;(2)都是均一、稳定的溶液;(3)(答出一点即可)。

请你再举出其组成特征不同于上述三种物质的溶液。

8.【解析】题目中所给的物质都是溶液,都是混合物,三种溶液的溶质都是固体,溶剂都是液体。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溶质和溶剂与上述三种物质不同的溶液均满足第二问要求。

答案:溶质都是固体(或溶剂都是液体) 酒精溶液9.碘是紫黑色晶体,密度比汽油大,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溶剂是;(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

①如果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②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选填“甲”“乙”或“丙”)的示意图符合最终事实。

9.【解析】由于碘的密度比汽油大,故碘固体在烧杯底部,碘分子从烧杯底部向上运动,故开始如乙图所示,最后碘分子均匀分布在汽油中,如甲图所示。

答案:(1)碘汽油(2)①烧杯中固体逐渐溶解,自下而上整杯液体逐渐变为紫红色②甲【知能提升】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碘酒中的溶剂是水B.把食用油放入水里,并用力振荡,食用油是溶质C.氯化钠放入水中,形成无色溶液D.将少量氯化钠放入水中溶解,溶剂是氯化钠2.图示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学习方法,它能帮助我们更清晰、直观地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如图所示表示的是下列哪种化学概念或原理( )A.乳化作用B.催化作用C.水合作用D.化学变化3.(2011·邵阳中考)小琪同学往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物质,搅拌后,发现温度升高、石蜡熔化,塑料片掉了下来。

该同学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A.蔗糖B.硝酸铵C.氯化钠D.氢氧化钠4.下列有关溶液、乳浊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油污溶于汽油得到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B.可用过滤的方法将溶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物质分离出来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不稳定,久置后会分层D.用洗洁精清洗油脂得到的混合物属于溶液5.室温下,向200 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20 g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2 g 固体未溶解,再加入20 mL水后,固体全部溶解。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溶液是饱和溶液B.加入固体搅拌后得到的是饱和溶液C.加水后得到的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水后得到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6.野炊过程实际上是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该项活动过程中涉及许多化学知识的运用。

某次野炊活动中,同学们携带了铁锅、牛肉、面条、西红柿、食用油、食盐、味精、食醋。

(1)在所携带的物品中,食盐、味精能溶于水,形成,食用油和水混合形成。

(2)在“灶”上悬挂铁锅时,小明生火后小心调节铁锅到合适的高度。

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

A.使用焰心加热B.使用内焰加热C.使用外焰加热(3)烹煮牛肉西红柿汤时,为了解汤的盐味是否适宜,小春同学取锅中少量汤品尝。

取少量汤进行品尝就可知道整锅汤盐味如何,是因为溶液具有__________ (填一条性质)。

6.【解析】(1)食盐、味精溶于水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食用油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浊液。

(2)结合酒精灯的火焰温度可知,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应使用外焰加热。

(3)溶液具有均一性,各部分性质相同。

答案:(1)溶液乳浊液(2)C (3)均一性7.在研究物质溶解性的实验中,小明将5 g硝酸钾加入10 g水中,充分振荡后静置,现象如图甲。

(1)小明认为图甲试管中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判断的依据是。

(2)对该试管进行加热,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溶液,小明认为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请对小明的判断做出评价。

(3)晓龙通过实验对该溶液是否饱和做出了正确判断,他的做法是。

7.【解析】通过观察法可知,试管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该温度下,硝酸钾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当溶液底部没有硝酸钾固体剩余时,也不能说该溶液就一定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因为此时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恰好为饱和溶液,所以小明的判断是错误的;若要做出正确判断,可通过实验法,即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搅拌后,若能溶解,表明该溶液不饱和;若不能溶解,则表明该溶液已饱和。

答案:(1)试管底部还有硝酸钾固体(2)小明的判断不正确,因为该溶液可能恰好为饱和溶液(3)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看其能否继续溶解【探究创新】将一块油污抹布分剪成相等的四块后,分别浸泡于等质量的溶有少量洗涤剂的冷水和热水中,其中C、D分别再滴加同一牌子的洗涤剂各5滴。

(1)10 min后捞出抹布,用清水漂洗干净,并进行比较,杯中的抹布最干净。

原因是。

(2)根据从上述实验得到的启示,谈谈在家中清洗餐具时应如何做。

答案解析【基础达标】1.【解析】选B。

植物油与水充分混合形成乳浊液;沙子、木炭不溶于水;白糖易溶于水形成溶液。

2.【解析】选D。

蔗糖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溶液各部分的密度相同,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A、B、C错误;蔗糖溶液是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D正确。

3.【解析】选B。

溶液有的呈现不同的颜色,如碘酒;稀溶液只是质量分数小而已,像海水中食盐的质量分数很小,但我们人类食用的食盐大多出自海水中;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故A、C、D均错。

4.【解析】选D。

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是将油污以细小的液滴形式分散到水中,从而除去。

并不是洗涤剂与油污发生了化学反应,也不是溶解到水中形成溶液,更不是洗涤剂使油污蒸发变成气体。

5.【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溶于水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蔗糖、食盐溶于水,温度变化不明显。

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

6.【解析】选C。

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已有溶质,故A错误;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时,部分硝酸钾溶解,溶质质量增加,硝酸钾溶液一旦饱和,溶质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故B、D错误,C正确。

7.【解析】选A、B。

把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或改变溶液的温度等方法。

加入足量同温度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溶液中仍然由于有多余的水,不能达到饱和;加热使硝酸钾的溶解度升高,不会使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故选A、B。

【知能提升】1.【解析】选C。

解答此题必须弄清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理解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的特征。

碘酒是碘溶于酒精中形成的,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食用油不溶于水,两者混合,振荡,得到乳浊液,不是溶液,所以不能说食用油是溶质;氯化钠放入水中得到食盐水,溶质是氯化钠;氯化钠易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

2.【解析】选A。

图示所表示的是含表面活性剂的物质使油以微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的过程,该作用属于乳化作用。

3.【解析】选D。

本题主要涉及物质溶于水后,溶液温度的改变情况。

蔗糖、氯化钠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基本没有变化;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

故选D。

4.【解析】选C。

油污溶于汽油得到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溶液中不含难溶性物质,用过滤的方法无法分离;植物油与水形成乳浊液,乳浊液不稳定,久置后会分层;洗洁精清洗油脂得到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拓展延伸】溶液和浊液的比较溶液浊液悬浊液乳浊液概念溶质的单个分子或离子均匀地分散在固体微小颗粒(很多微粒的聚集体)液体微小液滴(很多分子的聚集体)分散在与溶剂的分子间所形成的混合物分散在液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之互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外形特征澄清、透明、均一浑浊、不透明、不均一浑浊、不透明、不均一、呈乳白色稳定性稳定不稳定、静置后沉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5.【解析】选B。

200 g硝酸钾溶液中又继续溶解了18 g硝酸钾固体,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A错;有2 g固体未溶解,说明加入固体搅拌后得到的是饱和溶液,故B正确;再加入20 mL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不能判断加水后得到的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故C、D错。

【探究创新】【解析】本题通过小实验来探究影响乳化作用的因素,其设计思路是通过四组对照实验来得出所要的结论,解题时不仅要正确回答有关问题,还应学会这种实验探究的方法。

认真观察图示不难看出,B、D烧杯中水温较高,而D烧杯中洗涤剂的浓度又大于B烧杯,故D杯中乳化作用效果最好,抹布洗得最干净;由于温度较高的条件下乳化作用效果好,在家用洗涤剂清洗餐具时用热水效果更好。

答案:(1)D 温度高,洗涤剂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增强;在温度相同时,D烧杯中洗涤剂的浓度较大,所以洗涤效果最佳(2)用洗涤剂清洗餐具时使用热水效果好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