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的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掌握进率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进率的计算方法,理解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灵活运用进率进行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2.教具:黑板、粉笔、教材中相关课文、计算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入主题:你知道升和立方厘米有什么关系吗?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呢?2. 概念讲解(15分钟)•第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升和立方厘米的关系,介绍不同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二步:讲解进率的概念,如何计算进率,以及运用进率进行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3. 练习与训练(25分钟)•第一组:完成教材中相关练习题,巩固基本概念。

•第二组: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解决容积单位换算问题。

4. 拓展应用(10分钟)设计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多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如何使用进率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反思(5分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学生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进行总结反思。

五、课后作业完成教材中相关习题,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容积单位换算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际练习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了他们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知识点。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教学设计3.2 探究乐音的特性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教学设计3.2  探究乐音的特性

第2节探究乐音的特性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了解乐音的特性。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第二节,讲解了乐音的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和音色,给出了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明确了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关于声现象的生活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讨论、观察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但是对于声音特性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尤其是关于音调和响度,学生往往比较容易混淆。

教学目标
1.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

2.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乐音三特性的影响因素。

3.能主动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具有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总结成功的经验。

核心素养
对声音的三个特性的讲解有利于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

同时在研究声音的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提问与猜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养成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善于推理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续表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温度的概念以及温度的测量方法;2.掌握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方法;3.了解物质的升温和降温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温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3.物质的升温和降温过程。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课时:温度的概念与测量方法(40分钟)•第二课时: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40分钟)•第三课时:物质的升温和降温过程(40分钟)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电脑和投影仪;•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温度的概念与测量方法1. 导入与启发(5分钟)•引入温度的概念,提问学生:你们平常怎么感受温度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温度是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量,并解释温度的定义。

2. 温度的测量方法(15分钟)•学生回答温度的测量方法,引入温度计,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可使用投影仪展示温度计示意图,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给出示例,让学生通过温度计判断温度。

3. 温标的引入(10分钟)•引入摄氏温标的概念,解释其基本原理和特点。

•教师给出0℃、100℃两个温度点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摄氏温标的原点和刻度。

4. 温标的换算(10分钟)•学生回答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两种温标刻度间的关系。

•教师给出两种温标下温度值的换算示例,学生进行计算和验证。

5. 小结与扩展(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本课的学习要点。

•布置作业:复习温度的测量方法,完成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1. 复习与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温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以及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换算方法。

2. 温标的巩固与拓展(15分钟)•引入绝对温标的概念,解释绝对温标与摄氏温标的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绝对零度的意义,并与摄氏和华氏温度值进行对比。

3. 温度的换算(15分钟)•学生回答摄氏温标、华氏温标和开氏温标的换算方法。

教资第三章中学教学设计

教资第三章中学教学设计

教资第三章中学教学设计引言中学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对于教师而言,一份合理、科学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本文将介绍教资考试第三章中学教学设计的内容和要点。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制定出一份具体的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中学教学设计的内容中学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是中学教学设计的基础,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可操作,并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材的要求相适应。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力求使教学目标达到科学合理的效果。

2.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是中学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材的要求来决定,教师要注重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层次关系,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3.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方法是中学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活动的手段和途径。

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选择和设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是中学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师组织、实施和控制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教学步骤和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5.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评价是中学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和评估。

教学评价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三、中学教学设计的要点在进行中学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

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5篇】

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5篇】

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5篇】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篇1】一回顾交流,合作学习【活动方略】活动设计: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交流各自的小结,并结合课本P87•的小结进行反思,教师巡视,并且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复习轨道.然后进行小组汇报,汇报时可借助投影仪,要求学生上台汇报,最后教师归纳.【问题探究1】(投影显示)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小明头顶正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小明头顶5000米,问:飞机飞行了多少千米?思路点拨: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右图,图中△ABC 中的∠C=90°,AC=4000米,AB=5000米,•要求出飞机这时飞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飞机在20秒时间里飞行的路程,也就是图中的BC长,在这个问题中,•斜边和一直角边是已知的,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勾股定理来计算出BC的长.(3000千米)【活动方略】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讲评.学生活动:独立完成“问题探究1”,然后踊跃举手,上台演示或与同伴交流.【问题探究2】(投影显示)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右图,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与∠BD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零件各边尺寸:AD=4,AB=3,DB=5,DC=12,BC=13,请你判断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为什么?思路点拨:要检验这个零件是否符合要求,只要判断△ADB和△DBA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这样可以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予以解决:AB2+AD2=32+42=9+16=25=BD2,得∠A= 90°,同理可得∠CDB=90°,因此,这个零件符合要求.【活动方略】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关注学生的思维,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演示之后再评讲.学生活动:思考后,完成“问题探究2”,小结方法.解:在△ABC中,AB2+AD2=32+42=9+16=25=BD2,∴△ABD为直角三角形,∠A=90°.在△BDC中,BD2+DC2=52+122=25+144=169=132=BC2.∴△BDC是直角三角形,∠CDB=90°因此这个零件符合要求.【问题探究3】甲乙两位探险者在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思路点拨:要求甲乙两人的距离,就要确定甲乙两人在平面的位置关系,由于甲往东乙往北,所以甲所走的路线与乙所走的路线互相垂直,然后求出甲乙走的路程,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甲乙两人的距离.(13千米)【活动方略】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巡视关注学生训练,并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板演”.学生活动:课堂练习,与同伴交流或举手争取上台演示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篇2】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全章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全章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全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整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不等式知识的章节。

本章主要通过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让学生了解不等式的概念、性质以及解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应用,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不等式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不等式知识,对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所了解。

但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问题,以及如何灵活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求解,仍需进一步指导。

此外,学生在解决不等式问题时,常常会受到有理数运算的影响,容易出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掌握,以及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能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不等式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及其应用。

2.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让学生感受到不等式的实际意义。

2.引导发现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学具:笔记本、练习本、相关学习资料。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不等式问题,用于引导学生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如“小明比小红高,小红比小华高,请问小明、小红、小华的身高关系是什么?”让学生感受到不等式的实际意义。

第三章足球——运球技巧左晃右拨过人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八年级全一册

第三章足球——运球技巧左晃右拨过人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八年级全一册

第三章足球——运球技巧左晃右拨过人教学设计接下来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学习如何正确地左晃右拨过人吧。

①首先我们一起从分解动作的角度来学习一下左晃右拨过人!(配合动作展示)第一步,观察防守队员位置,判断过人动作时机。

第二步,身体左右晃动,诱惑防守队员跟进。

第三步,当防守队员向一侧移动时,迅速扣球或拨球向另一侧突破。

第四步,过人后继续运球向前推进,迅速摆脱防守。

②分解动作学习完毕后,我们先来看一下老师的动作示范!同学们可以跟随老师的示范一起做动作。

(播放示范视频)③视频看完了,但是老师看到有的同学动作还是比较生疏,没关系,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接下来请同学们分为两组,一组队员拿球,传球给对面无球的队员,传完之后迅速跑上前做施压防守,接球队员拿到球后向防守队员运球,到距离防守队员1.5米左右向左虚晃,利用防守队员产生错误判断,重心转移到一侧,立即用右脚背外侧向右拨球,迅速过人,过人加速运球到对方底线。

两组依次进行攻防练习。

(动画展示)④基本部分的学习环节最后,我们来比一比吧!游戏:分组对抗规则:在场地内设置4个球门,双方各防守2个球门,运球过对方球门得一分。

球门两侧都可以进攻,无论从那边运球过门都算得分。

规定时间内得分最多组获胜。

(动画展示)结束部分1分钟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不错!我们本节的学习部分到此结束,接下来进入我们的结束部分!①运动完毕后,请同学们跟随视频,和老师一起放松一下身体吧!(播放放松视频)②好的同学们,我们本节课主要学习和练习了左晃右拨过人,想必同学们和老师一样都收获满满吧!课程的最后,老师给大家分享一个图片!(展示水庆霞)大家认识图中这位中国球员是谁吗?是的,这就是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主教练水庆霞,前中国女子足球运动员,场上司职中锋,曾入选国家队,2022年2月6日,水庆霞率中国女足在第20届印度女足亚洲杯决赛中3-2逆转击败韩国女足,时隔16年再度夺得亚洲杯冠军。

希望同学们能够强身健体,以中国女足为榜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好的,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同学们的认真聆听,再见!。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复习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复习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复习主要涉及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知识。

本章复习旨在使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梳理、巩固,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材内容安排合理,既有基础知识的回顾,又有拓展提高的内容,适合进行复习教学。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复习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基本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基本概念的掌握;2.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案例和实例,以便进行课堂讨论和分析;2.设计好复习题目,涵盖本章所学知识点;3.准备好教学PPT,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回顾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本章重点知识点,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复习题目,检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巩固,确保他们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5.拓展(1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图形的相似3.5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图形的相似3.5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图形的相似3.5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图形的相似3.5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主要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对于本节课的内容,他们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决,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老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实例法:老师通过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实际问题: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提问学生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课件展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操练(15分钟)老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老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掌握情况。

《第3章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第3章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了解达尔文、拜耳、郭葛等科学家的实验思路和方法。

2. 掌握生长素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如光照、温度、浓度等。

3.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掌握生长素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显微镜、琼脂块、植物幼苗、生长素溶液等。

2. 教学用具:PPT、黑板、实验报告册等。

3. 视频资料:达尔文、拜耳、郭葛等科学家的实验视频。

4. 课前预习:学生了解达尔文、拜耳、郭葛等科学家的生平及实验背景。

5. 课后作业:完成实验报告,总结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及作用。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部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讨论和总结以及课后作业和反思。

1. 导入新课:首先,我们将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生长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植物生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同时,我们将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植物会朝着阳光生长?”“为什么植物会弯曲生长?”等,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教学:我们将通过讲述科学家们探索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影响因素。

这部分的教学将分为几个阶段:(1)展示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史,介绍相关科学家及其贡献;(2)详细解释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特点;(3)通过实验展示生长素的作用,让学生直观了解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4)介绍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差异。

3. 课堂讨论和总结:在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对植物生长的理解,讨论如何更好地促进植物生长。

讨论结束后,我们将进行课堂总结,概括植物生长素的主要特点和作用,以及其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4. 课后作业和反思:最后,我们为学生布置一些与植物生长素相关的作业,如撰写一篇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小论文,或者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生长素的作用等。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章节教学设计方案-部编版(学历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章节教学设计方案-部编版(学历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章节教学设计方案-部编版(学历案)一、教学内容1.1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章节,主要包含了《麻雀》、《爬山虎的生长》、《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等课文。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既有生动的故事,也有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有神话传说的传承。

通过这些课文的,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2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能够通过课文,掌握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如生字词的认读和运用。

3. 能够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和神话传说,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 能够通过课文,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是,对于一些生字词的认读和运用,以及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和神话传说,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三、教学重难点1. 生字词的认读和运用。

2. 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和神话传说的理解。

3.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和运用。

3. 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4.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5. 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一些相关的写作练。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章节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 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 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认识不等式》是学生在学习了实数、函数等知识后,进一步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本章主要介绍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简单的解法。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解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实数、函数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对于不等式这一新的数学概念,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学会解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简单的解法。

2.难点: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组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概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不等式的实例和练习题目。

2.练习题:准备不同难度的不等式题目,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购物时比较价格,引入不等式的概念。

向学生展示不等式的符号“<”和“>”,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的意义。

2.呈现(15分钟)讲解不等式的定义,使学生明确不等式的概念。

通过具体的例子,解释不等式的性质,如传递性、同向性等。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一些简单的不等式。

第3章分支结构教学设计

第3章分支结构教学设计
2.学生在编写含有分支结构的程序时,可能存在语法错误、逻辑混乱等问题,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作业中尽量使用规范的编程命名和注释,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3.作业提交时,请附上必要的测试数据和测试结果,以便教师检查。
4.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如有疑问,可随时向教师请教。
7.课后辅导,巩固提高: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课后辅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8.定期检测,反馈教学效果:通过阶段性的测验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9.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1.编写简单的分支结构程序,如判断成绩等级、根据年龄判断是否成年等。
2.编写包含多个条件判断的分支结构程序,如根据天气情况选择合适的衣物。
3.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计算器程序,实现加减乘除运算。
4.在练习过程中,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五)总结归纳
在课程结束时,我将带领学生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4.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督促学生做好笔记,总结规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好笔记,总结分支结构的语法、用法及编程技巧,便于复习巩固。
6.创设情境,培养创新能力: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四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四篇

【导语】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学习能⼒,⽆忧考为⼤家准备了⼈教版⼋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四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3—1温度教学⽬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难点: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温度计教学器材:烧杯、冷热⽔、温度计、体温计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学达标:引⼊课题:欣赏⼀段有春、夏、秋、冬的影⽚问题:你知道物质有⼏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猜想)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进⾏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70页试验:图4.4-1⽰结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的温度⽐较⾼?学⽣结论〔 ……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结构原理:利⽤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3、摄⽒温度:字母C代表摄⽒温度℃是摄⽒温度的单位,读做摄⽒度;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度,把标准⼤⽓压下沸⽔的温度规定为100摄⽒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

低于0℃⽤负数表⽰例:37℃读作37摄⽒度-45℃读做零下45摄⽒度4、体温计:○1 结构、量程、分度值○2使⽤5、实验⽤温度计的使⽤:探究:怎样使⽤?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总结:(1)使⽤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认清分度值……每⼩格代表的数值(2)使⽤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②待温度计的⽰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相平(让学⽣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一. 教材分析《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章节位于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体积的基本概念,对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体积单位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2.教学难点: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和练习题。

2.准备课件和教学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同体积单位之间进行转换的情况,那么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和教学道具,呈现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例如,1立方米等于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

同时,给出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例如,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0.5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并用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表示。

4.巩固(10分钟)对学生在操练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3章 整式的加减 》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3章 整式的加减 》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整式的加减》是学生在掌握了有理数、实数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学习。

本章主要介绍整式的加减运算,包括同类项的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整式的加减法则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整式加减的基本运算方法,为后续的代数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实数、有理数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进行整式加减运算时,可能会对同类项的识别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同类项的定义,学会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能够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整式加减的运算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同类项的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整式的加减运算。

2.教学难点:同类项的识别,合并同类项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同类项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整式加减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同类项的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等。

2.练习题:准备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解题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同类项的概念,如计算购物时找零钱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展示同类项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同类项的识别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同类项的识别方法。

《第3章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3章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发展素的发现过程,掌握发展素的作用,理解发展素对植物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科学的钻研方法,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发展素的发现过程,掌握发展素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的设计与实施,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发展素对植物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实验器械。

2. 准备引导性问题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发展素的发现过程。

3.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前进行实验培训和指导。

4. 准备教室讨论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发展素对植物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是《植物发展素的发现》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

教学过程的设计将盘绕这些目标展开。

1. 导入新课:起首,通过展示一些与植物发展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发展的奥秘。

然后,简要介绍科学家达尔文和温特的钻研效果,为后续教学内容做铺垫。

2. 探究实验:展示达尔文和温特做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和结果,理解发展素的发现过程。

这个环节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展示效果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讲授理论知识:向学生介绍发展素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发展素的生理作用、植物体内产生发展素的主要部位、发展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布等。

这部份内容可以通过PPT讲解和问答的形式进行。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摩登生物学技术在植物发展素钻研中的应用,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

同时,通过展示一些与植物发展素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如植物发展调节剂的应用等,让学生了解发展素在摩登农业中的重要性。

5. 教室互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发展素钻研的疑问,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方式,通过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第3章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课时1)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3章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课时1)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二)教学设想
1.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降低学习难度。
2.设计互动式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提问、解答、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将细胞结构与功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生物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4.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意义。
3.通过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体结构的巧妙和生物进化的神奇,培养他们的自然观和生命观。
二、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的学生群体,经过前两个章节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学习,既有兴趣,也存在一定的挑战。他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充满好奇,但受限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细胞内部结构的理解可能较为困难。
此外,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仍需引导和培养。他们对观察、实验等直观教学活动有较高的积极性,但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尚需加强。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生物学研究充满热情,但环保意识和生命观念尚需进一步引导和塑造。
2.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简述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细胞内的作用,以及它们在能量转换中的重要性。
3.选择一种生物体(植物、动物或微生物),查阅资料了解其细胞特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短文:
a.细胞为什么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b.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如何相互关联的?

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主要内容包括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这部分内容是有理数的基础运算,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概念、性质以及运算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分数的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以往运算习惯的影响,对于有理数的运算规律掌握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逐步适应有理数的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

2.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

2.教学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以及运算过程中的规律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理数运算的规律。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题,理解并掌握运算方法。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运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PPT,展示运算规律和例题。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3.准备课后作业,用于拓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整数和分数的运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让学生初步了解运算方法。

3.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具体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运算规律,并加以总结。

4.巩固(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运算规律解决问题。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如何将运算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运算规律的重要性。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实数3.4实数的运算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实数3.4实数的运算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实数3.4实数的运算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实数的运算,主要包括有理数的乘法、除法、乘方以及它们的混合运算。

这些内容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以新版浙教版为例,通过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实数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实数的基本概念,对于有理数的加减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运算规则理解不深、运算顺序混乱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运算规则,理清运算顺序。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实数的运算规则,掌握有理数的乘法、除法、乘方以及它们的混合运算。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通过对实数运算的学习,使学生形成逻辑严谨、条理清晰的思维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数的运算规则,有理数的乘法、除法、乘方以及它们的混合运算。

2.难点:运算顺序的判断,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数的运算规则。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以练习题为载体,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反馈,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实数运算规则的PPT,以便于课堂演示和学生学习。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提前分组,以便于课堂上的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实数的运算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实数运算的规律。

例如,展示2×3和3×2的结果,让学生发现乘法运算的交换律。

2.呈现(10分钟)讲解实数的运算规则,包括有理数的乘法、除法、乘方以及它们的混合运算。

通过PPT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程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方案)
3.1.2教学设计的层次
专业 培养方案
课堂教学方案
教学媒体资源
3.1.3教学过程设计的分类
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
3.1.4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
的教学设计。
它与“传统”教学设计不同点在于:

依据教学任务 (目标与实际水平的差距) 依据媒体的功能特性(P43) 依据教学内容 依据教学对象 依据教学条件
(参考课本P94)
选择教学媒体的方法
1、问卷选择法 2、流程图选择法 3、矩阵选择法 4、效益/成本计算选择法 媒体产生的功效 媒体选择的几率=———————— 需付出的代价
教学活动方式的建立
课堂教学设计(每一节课的教案)
教学效果评价
3.3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设 计
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的模式 要素分析
教学设计模板
学习评价

()
3.1.1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
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 化的决策过程。
3.1.1教学设计的定义
学习评价的类型
诊断性评价 实施 在教学前 时间 评价 初始技能分析 目的 评价 观察法、调查 方法 法、作业分析 法、测验等 作用 查明学习准备 和不利因素 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
了解学习进程 调整教学方案 经常性测验、 作业、日常观 察 确定学习效果
总结性评价 在教学之后
检验学习结果 评定学习成绩 考试或考查

信息化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注重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教 学 大 纲 分 析
教材内 容分析
教学对 象分析
教 学 目 标 编 写
教 学 策 略 制 定
教 学 媒 体 选 择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课 堂 教 学 评 价
陈述教学目标的要求
目标应描述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 目标要反映学习者的能力水平。 陈述目标必须具体、准确。 目标陈述应达到可测量的程度。

第3章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主要内容:



教学设计概述 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
3.1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的层次
教学过程设计的分类
信息化教学设计
3.2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设计的模式 课程教学设计(整一门课程的安排)
第3章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重点
1.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2.教学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3.教学设计包括哪三个层次?各个层次的工作主要由谁 来进行? 4.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一般的教 学设计相比有何特点? 5.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6.什么是教学策略? 7.描述教学目标的ABCD模式四要素分别是什么? 8.教学设计中选择媒体的方法及依据有哪些?(要求结 合实际课例进行阐述。) 9. 常用的教学设计评价种类有哪些?它们有何作用?


关键:行为动词的选择()
编写教学目标的方法


ABCD 模式(马杰的方法) A —— 对象 、B —— 行为 、 C —— 条件 、D —— 标准 内外结合的表述(格伦兰的方法)
例:1、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能 解一位加法的题, A B 用心算,在一分钟内10道题中能答对8道。 C D
2、初中二年级学生 在 观看各种云的图片时, A C 应能将卷云、层云和雨云分别标记出来, 准确率 B D 达90%。
* 以教师为中心的高度集中型
* 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高度分散型 * 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又显示学生主 体地位的协调型
教学方法的选择
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 讨论法、 练习法、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发现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 模拟教学法、 问题解决法 ……
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
计通常使用流 程图来表示。 图中,教学内 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教 学媒体运用情 况一目了然
评定学业成绩
教学设计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
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 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 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 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分析评价其 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பைடு நூலகம்
3.1.2教学设计的层次
以教学产品为对象的层次——教学媒体资源 以教学过程为对象的层次——课堂教学方案 以教学系统为对象的层次——专业培养方案
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
1、从教学目标出发 2、根据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3、符合学习内容的客观要求 4、适合教学对象的特点 5、考虑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 6、考虑教学条件的可能性
选择教学媒体的原则


目标性原则 多感官配合原则 大信息量原则 相互作用性原则 易实现原则
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