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调查的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摘要]: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贫富差距拉大,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增多。

在“高校贫困生”群体中,他们由于经济压力较大引起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也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因此,相对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贫困生在缺乏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和身心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学业上感到困难和吃力,他们或者因四处奔波打工学习时间不能保障,或者因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顿而不能集中精神学习,由此学业受损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不可轻视的问题,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及其人格发展,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和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一、调查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意义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通过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可以使他们理性地对待贫穷,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正确看待贫富和义利,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经济贫困的现象。

提高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通过个别辅导和行为指导等步骤,分析学生无助、困惑、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习生活,让贫困大学生懂得只有摆正心态,奋发图强,德才兼备,自我完善,才能报效祖国,才能最终彻底摆脱贫困的道理,所以,调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重要,为此,我调查了长春市奋进乡兴华村、太平村、隆西村、隆北村、一间村。

访问了18—25岁的相对贫困的大学生120名。

二.调查中反映的问题及其分析(1)自卑心理表现为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看不起自己。

由于经济的原因,他们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与那些衣食无忧、大把花钱的同学相比,难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

贫困生的贫困虽然并非其个人造成的,但是贫困却常常困扰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就业,有些同学大部分时间用来勤工俭学,学习时间不够充足,参加学校各类活动也相对较少,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综合水平弱。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在对高校贫困生予以经济资助的同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急需予以关注,本文针对贫困大学生所普遍具有的心理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标签: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引起社会、政府、高校的极大关注,纷纷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经济资助,但是贫困大学生不仅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更多的是由经济贫困所带来心理落差,因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本文试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入手,分析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提出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许多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相对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差,如梁芹生采用SCL-90研究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二者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上存有显著差异,前者得分明显高于后者[1]。

陈琴也有研究发现,贫困生SCL-90总分及10个因子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并且除偏执因子外,其它9个因子及SCL-90总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其中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等6个因子及症状总分上差异非常显著[2]。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1.自卑高校贫困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的限制,他们知识面比较狭窄,在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上与非贫困生相比都会有所不同。

他们常会因为在集体生活中相互比较而出现自卑,如在文体活动方面,看到其他同学多才多艺,而自己却无“一技之长”,唯一擅长的就是学习,可是在学习方面,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是”学习高手”,相比之下,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另外一部分贫困生是由于特殊原因,如天灾人祸致使家庭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这部分学生由于在生活消费上比不上其他同学而自卑。

阿德勒认为,[3]自卑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普遍且正常的现象,关键是我们要能与自卑相抗争,追求优越,如果我们因自卑而产生一种无助感,那就是自卑情结,而这又会加深个体的自卑感,使个体表现出悲观、失望、逃避等情绪和行为,而一些贫困大学生所具有的就是这种自卑情结,而且他们还会因为过度的自卑而表现出较强的自尊心,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在选择解决贫困的措施时,他们宁愿贷款、勤工俭学,而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认为后者是施舍、怜悯。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心理 调适能 力和社会 生活 的适应 能 力 ,
经济 上 的贫 困和文化 上 的不适应 , 是导致部分贫 困大学生产生 自卑 、 敏感 、 脆弱 , 甚至攻击性心理 的主要 社会原 因。 农村贫困学生在读大学前 , 一般都在家乡 的县城和乡镇读中学 , 他们 的同学几乎都 来 自方圆百里范围内的农村家庭 , 家庭背 景 的同质性决定彼 此物质条件 的差异 不
( ) 质 生 活 的压 力是 产 生心 理 贫 一 物
困最 根 本 、 直接 的原 因 最
高 , 济 上 的 贫 困容 易 引发 心理 贫 困 。 经 引
发 贫困大学生 出现心理 问题 的因素 包括
个体 成长环境 庭背景 、 会环境 等 。 家 社 应 帮 助 贫 困 大 学 生优 化 心理 品 质 ,增 强
大 学生心 理问题 是一 个热 点话题 。
在大学生群体 中, 贫困大学生 、 父母离异 大学生和独生子女 又是心理 问题 的高发 群体 。新生 和毕业 阶段 是学生心理 问题 的集 中爆发阶段。因此 , 关注特殊时期 和 特殊人群是高校心理工 作的突破 口。据 有关调查 ,贫 困大学生 约占学生总数 的 1% ~ 1%左右 , 中有 7 %的贫困生 0 5 其 3 对生 活状况 表示 不满 意 ,4 的贫 困生 6% 感觉 体会不 到生 活 的幸福 ;2 的贫 困 5%
题作 初步分析 ,希 望能对心理工作者 提
供一 些 参 考 。


贫 困大学 生心理问题 的种种表
人 已经知道 了他们 在经 济上 的劣势 , 就 绝不 能 再 让别 人 看 到 自己心理 上 的 脆

( ) 经 济 贫 困表 现 出 自卑 、孤 僻 一 因
和 自我 封 闭的 理 倾 向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证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证研究
感 、 郁 、 执 ; 困大学 生阳性分 布顺 序 为 : 迫 症状 、 对 、 际关 系敏感 、 忧 偏 贫 强 敌 人 焦
虑 和偏执 。
收 稿 目期 :0 9— 7—1 20 0 9
基金项 目: 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科研课题“ 高校毕业生网络就业行 为研究及就业指导对
策 ” 重 庆 大 学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项 目 “大 学 生 创 业 教 育 与 创 业 能 力 培 养 研 究 ” ;
重 庆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21 第 1 第 1 0 0年 6卷 期 J U N LO H N QIG U IE ST ( oil c neE io )V 11 o 1 0 0 O R A FC O G N NV R IY S c i c dtn o 6N . 1 aS e i . 2
中 , 了 人 际 关 系 敏 感 这 一 项 无 显 著 差 异 , 他 各 因 除 其
从 表 2可 以 看 出 , 困 大 学 生 在 强 迫 、 郁 、 子 的 差 异 均 有 显 著 性 。 贫 忧 敌 对 和 偏 执 等 方 面 的 得 分 较 高 , 得 分 均 值 不 仅 高 于 其
(0 30 34 0 0 2 0 10 05—1 ) 重庆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 目“ 6; 大学生感恩价值 观与感 恩行为
倾 向的 实证 研 究 ” 02 0 10 0 5— ) (0 3 0 3 0 9 4 作 者 简 介 : 清 平 (9 9~) 男 , 蒲 16 , 四川 南 部 县 人 , 庆 大 学 城 市 建 设 与环 境 工 程 学 院 党 委 副 书记 , 重 副教 授 , 主 要从 事 学 生 思 想政 治 教 育 与 管理 研 究 。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探析及对策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探析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贫困大学生人数也逐步增多,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

从阐述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为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提出了一些基本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对策1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1994年以来,教育部在总结招收“自费生”和“委培生”经验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实行了“并轨”招生、交费上学、双向选择就业等重大改革,一个由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分担高教培养成本的机制已逐步形成。

伴随着交费上学,使一部分来自贫困地区的贫困大学生上学出现困难,加之近年来高校扩招,又进一步增大了贫困大学生群体。

据统计,目前在我国一般高等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占15%-30%,特别困难的学生超过10%。

在这种经济困难、后顾之忧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他们难以安心学习,于是产生了许多的心理问题,进而导致言行上的非正常表现,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带来了困难和新的难题。

2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作为同龄人,成长在大学校园的同一屋檐下,由于家庭经济的贫困,使贫困大学生在个性特征上与非贫困大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生活上的自卑与依赖心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经常要为生活犯愁,这与那些吃穿无忧的学生形成巨大的反差。

面对这种反差,其心理上所产生的刺激是巨大的,使他们产生心理不平衡,久而久之,他们情绪低落,对前途悲观失望。

有些学生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缺乏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勇气。

2.2人际交往上的自我封闭心理有些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把自己当作“另类”看待。

对同学与老师的好意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于是有意无意与同学疏远,尽量少参加班级活动,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

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不希望被人特殊对待,从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但理智与现实却不容他们拒绝和脱离他人,这种矛盾的心理,往往驱使他们走向自我封闭、孤僻甚至心理畸形。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有的青春 活力, 偏激 、 悲观 和仇视感也有 所体现。一般 来讲 , 他们 个人评 价较低 , 自尊 与 自卑 并存、 郁、 抑 焦虑、 际关 人
系敏 感 、 弱 。 脆
【 关键 词 】 贫 困 大学生 :
心理 问题
以及 社 会 交 往 能力 较 差 , 致 他 们 接 触 异 性 的 机 会 较 少 。但 随 导 着性心理 的发展 , 青春期 的他们 渴望 与异性交 往 , 以发展 自己 、
囝等 育 究 教 研
贫 困大 学 生 的心 理 问题 分 析
长春 师 范学院 ( 吉林长春 ) 关 莹 宋美英
【 摘
10 3 302
要 】贫 困大学生除 了经济 贫困之 外 , : 他们有更严 重的精 神和心理压 力。一些贫 困大学 生表现 出缺乏 自信 、 气馁和无 奈 , 自
我防御意识 不断增强 , 愿让他人 感 觉到 自己的贫寒 , 不 于是 自我 封 闭, 和其他 同学渐渐疏远 , 者 闷头学 习, 或 失去 了应
当别人与他们走得很 近 、 表示关 心的时候 , 他们会把别人 的关心 当成是对 自己的同情 和怜悯 ; 当别 人与他们保持距离时 , 而 他们 又会感到无人关怀 、 态炎 凉 、 世 内心孤独 、 望友谊 。这 种 敏感 渴
二 、 郁、 抑 焦虑
( ) 一 他们为 学费、 生活 费焦虑。家庭 经济 困难导 致贫 困学 生学 费 、 活费长期 没有保 障 , 生 常常使贫 困生处 于 困境 中 , 觉 感 自己没 有 安 全 感 。尤 其 是 每 年 开 学 的 时 候 , 是 贫 困生 抑 郁 和 更 难过 的时段 。沉重 的压 力使得他们经 常陷入紧张焦虑 的情绪 之 中。 ( 贫 困学 生为 家庭 焦虑 。可 以说 每 一个 贫 困生 家里 都 二) 有一段不为人知 的叫人 心酸 的故事 , 由于家境贫 困 , 了他们 学 为 习, 家里 已是 负债累累 。少数贫 困生家徒 四壁 , 辛苦劳作 的父母 不得不让其他子女 辍学 以保证其 读 书。作为 贫 困生 , 们很 体 他 量父母的艰辛 , 因此 比其他 同学更懂 事 。 ( ) 困 大 学 生 要 为 学 业 焦 虑 。 贫 困 生 为 了 证 明 自 己 的 三 贫

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调查

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调查

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调查1. 调查对象及背景我们选择了某独立学院的100名贫困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包括他们的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学业成绩、社交活动等。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获取相关数据。

2. 调查结果分析2.1 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显示,95%的被调查学生家庭处于贫困线以下,他们的家庭收入主要靠务农或临时工作维持。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交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2.2 学业成绩调查发现,虽然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但90%的贫困大学生在学业上并不处于落后状态,大多数学生认真学习,用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这说明他们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积极心理品质。

2.3 社交活动与家境较好的同学相比,贫困大学生在社交活动上表现较为保守,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学习和打工。

少数学生因辅导员或同学的帮助,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交活动中,丰富了个人的经验和视野。

3. 调查结果分析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学习态度。

尽管家庭经济困难,但绝大多数学生仍然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取得较好的成绩。

是逆境适应能力。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更容易面对各种逆境,有较强的逆境适应能力。

是自我管理能力。

贫困大学生普遍在自我管理方面具备一定能力,他们能够自食其力,解决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困难。

是人际交往能力。

尽管社交活动相对较少,但在一些学生身上仍能看到他们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融入集体,参与到各种社交活动中。

4. 问题与对策尽管贫困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积极心理品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经济问题,这是最为突出的问题。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很难享受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对此,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免息贷款等方式帮助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

其次是心理问题。

尽管在外表上看起来积极乐观,但贫困大学生内心中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他们在经济上的困境,导致他们在适应、人际交往和学业方面面临种种挑战。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他们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支持。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贫困大学生面临的最明显的心理问题是焦虑和抑郁。

由于他们苦于生活费用的高昂而难以入手,因此整天担心钱不够用,常常感到无助和无法应对。

与此同时,他们可能因为经济的困难而减少社交活动,并失去与同学的良好交往。

他们可能会感到社交方面的压力,由此引起确定性焦虑和自我质疑。

另外,贫困大学生常常因为无法享受到同龄人的生活和体验而感到羞耻感和错失感。

由于他们缺乏金钱和资源,无法购买昂贵的服装和饰品,也不能参加昂贵的活动和旅游,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和排斥。

二、贫困大学生适应问题由于贫困大学生受到的压力和挑战,因此他们有时很难适应大学生活。

他们可能由于歧视和排斥而感到自卑和孤立。

此外,他们还可能因为思考和行动上的差异而与那些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思想和言行举止上存在差异,导致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尤为困难。

三、贫困大学生的学业问题除了在适应方面遇到挑战之外,贫困大学生还面临着学习问题。

由于他们的家庭经济环境限制他们的资源和学习条件,他们往往比其他同学面临更大的学业压力。

这可能导致他们难以集中精力学习,或者缺乏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四、解决方案为了有效地帮助贫困大学生应对心理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包括:1. 提供资金支持:学校和社会应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优先级的资金支持,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资源来适应和学习。

2. 心理辅导:学校或社会应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和困境。

3. 社交支持:学校或社会应该为贫困大学生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以促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社交活动,从而减少他们感到孤独和排斥的体验。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问题调查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问题调查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问题调查一、中国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缺乏必要经济支持他们没有充足的资金支付寻找工作需要支出的成本,比如打印个人的求职简历,购置相关的服装,进行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这些在一般的学生身上不是什么难题,但对于贫困生就要另当别论,也许这些使他们的生活费用,但因此影响了他们找工作,由于贫困,使他们失去了很多本该拥有的机会。

(二)匮乏渠道和资源不能否认的是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就业常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常优先招录与自己有关系的人。

这样就使得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贫困学生多半只能求职无门,望洋兴叹,他们和他们远在乡下辛苦劳作的父母,在所谓的“社会竞争力”面前,显得手足无措,渠道和资源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生。

(三)长期心理困扰走出乡村进入大学,他们有着家人的期盼,父母的期待更有乡亲们的经济支援的压力,仅有的那点钱也只能作为生活费用,他们都努力的通过自己来改变生活的处境。

在就业和贫困的双重压力之下,贫困大学生就很容易发生各种的心理问题,更进一步的影响到他们的的行为,这就给贫困生本身和其家庭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对学校和社会来说,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一)常见心理问题1、自我认识上的问题(1)贫穷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心理上的自卑,就会对同学产生心理上的疏远,虽然他们自尊又自爱,并希望和其他同学建立友谊,融入群体,更好的接受其他人的帮助和关怀,早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靠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但自卑心却让他们远离大众,孤立无援。

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其他大学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性格也有差异,性格中自主能力强,吃苦耐劳等优点,也很珍惜学习机会。

(2)因贫困产生的封闭心理多数贫困生,因为自己的经济拮据的原因,尽量的缩小自己的交往范围,不想过多的把钱花在社会交往上,也不想参加各种社会组织,自卑感折磨着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变得更为封闭,很少主动与别人打招呼,一直以一种戒备的心态和他人交往,其实他们也很渴望融入群体,但由于过强的自尊和封闭心理使他们不能很好地与人交往1。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摘要】大学生中的贫困生比例较高,经济上的贫困容易引发心理贫困。

引发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包括个体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

应帮助贫困大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一个热点话题。

在大学生群体中,贫困大学生、父母离异大学生和独生子女又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

新生和毕业阶段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集中爆发阶段。

因此,关注特殊时期和特殊人群是高校心理工作的突破口。

据有关调查,贫困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15%左右,其中有73%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64%的贫困生感觉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52%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

统计数据与研究证明“贫困”与“自卑”、“抑郁”高度相关。

本文试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初步分析,希望能对心理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种表现(一)因经济贫困表现出自卑、孤僻和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因经济贫困而出现的这种心理状态,会导致三种不同的行为表现:一是通过刻苦攻读,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补偿因生活的贫困带来的心理上的自卑;二是在盲目的攀比中产生无助感,认为自己先天不如别人,在心理上败下来;三是退缩、逃避、离群,或者悲观厌世,或者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因学习、就业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症状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和更高的期望,因而生怕自己学不好。

他们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

贫困生在进入大学前就普遍背负着较重的压力,考上大学是他们认为可以改变生活的重要方式。

因此他们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因其期望值过高或确立的目标不切实际,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的拼搏得到解决。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

文化教育-243-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董周法(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贫困生的总体数量和所占比例都呈明显上升趋势。

经济的贫困引发了这部分大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其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人格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

1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1.1人际关系敏感。

由于家庭贫困、经济拮据,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在与他人交往中,有明显逃避的倾向。

他们有融入群体的愿望和需求,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害怕他人瞧不起自己从而产生逃避。

他们有得到他人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

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

1.2忧郁与焦虑。

忧郁与焦虑在贫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贫困大学生一方面要忙于完成学业,一方面还要忙于筹措生活费、学费。

对于所消费的每一分钱,他都感觉来之不易,深知挣钱之艰难;有的甚至是家庭举债供其读书。

而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自己将来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能否尽快偿还债务,回报家庭还很难确定。

这些无疑会加重其心理负担,从而产生忧郁情绪,带来焦虑。

1.3过分自尊与自卑。

贫困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往往比较敏感,自尊心比一般同学强,通常不愿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宁可自己艰苦些,也不愿轻易求助。

他们不愿意因此而欠下人情债。

出于自尊,贫困生容易产生自我保护意识,表现为敏感、多疑、偏执和过激。

因此,他们的心理长时间处在自尊与自卑的冲突中,这种自卑与自尊的心理矛盾,使他们的心理慢慢地扭曲变形,逐渐形成了既自卑又自尊、既坚强又脆弱的双重性格。

另外,大学同学之间物质生活的悬殊,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刺激,使他们的自尊异常敏感,他们的人格格外脆弱。

自认为低人一等,矮人三分,产生悲观失望、前途渺茫的情绪。

1.4敏感多疑。

长期的自卑心理,使得贫困大学生的内心异常脆弱,极其敏感;经济的窘迫,生活的重压,使得他们对别人的言行极其猜疑和不信任。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剖析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剖析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剖析Ξ岳银英(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青海西宁810008)摘 要:分析了导致贫困生心理不健康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措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中图分类号:G 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Ο3325(2009)02Ο0018Ο03作者简介:岳银英(1983Ο),女,河南周口人,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大学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较难的学生。

贫困生通常分为固定人群和不固定人群,处于固定人群中的贫困生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或家庭收入不稳定而无法顺利完成学业,而不固定人群中的贫困生则由于突发事件丧失了经济来源导致求学艰难。

与一般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双重性。

[1]近年来,专家学者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并针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作了大量研究,对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譬如把部分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扩大化,认为心理不健康是贫困大学生的共性,这样无疑会给贫困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2]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在正视他们消极心理品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正面鼓励,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贫困大学生消极心理特点及成因(一)自卑心理自卑是对自己不满、鄙视等否定情感,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表现为对自己能力评价过低,甚至全盘否定,缺乏自信,怀疑自己,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造成贫困大学生自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家庭经济因素一项研究表明,有25.1%的贫困大学生承认贫困使他们“常常自卑”,有52%的贫困生“偶尔自卑”。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大学教育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首选。

面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之一。

而在大学生中,贫困同学无疑是容易忽视的一个群体。

本文将探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究导致其困境的原因,并指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贫困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全球各地的社会现象。

贫困大学生是指无法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经济问题,而需要通过奖学金、助学贷款等方式减轻经济负担并完成学业的大学生。

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压力大、焦虑情绪高经济压力常常是导致大学生焦虑的原因之一,而贫困大学生由于财政状况特殊,经常面临生活费用难以支付、不断的经济压力等问题,因此其焦虑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大学生。

2. 自卑、自我怀疑情绪多在大学生中,经济基础薄弱的贫困大学生往往会比其他大学生更加自卑和自我怀疑。

由于其所处经济环境的差距,他们更难以与其他同学保持相同的生活水准和同等的社交活动。

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们得不到太多的经济支持,由此引发的自卑心理很容易诱发其他不良心理。

3. 社会适应能力欠缺贫困大学生在大学中的表现在很多方面会与其他学生出现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使他们很难与其他学生充分交流和合作。

有人认为这是由习惯与经历的差异导致的,也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差异而产生的。

二、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困境的原因1. 经济条件不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境大多是由于经济条件不足导致的。

由于经济能力的缺陷,这些学生很难在校外租房、购买电脑、支付生活费用等方面体现出与大学本应具备的同等条件。

有时,他们无法消费学校中贵重圣物,无法就医,缺乏资金参加学校主办的各种活动等,因此感到孤立和排斥。

2. 教育资源的限制由于资源匮乏,贫困大学生在学校内部也往往执拗于分数以换得机会,并在这种大学环境中无法有效开展自己的全方位发展。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调查

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调查

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调查在当代社会中,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尽管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日益提高,但贫困大学生的情况依然十分严峻。

这些学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包括心理问题。

为了了解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调查对象为某独立学院的50名贫困大学生,他们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年级不等。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我们深入了解了他们的心理品质发展状况。

以下是调查结果的总结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整体上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时,他们表现出相对稳定和积极的态度。

这表明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品质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艰苦奋斗,乐观向上。

调查结果还显示,贫困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他们能够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主动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从而保持情绪的稳定,并且保持专注于学业。

这表明,贫困大学生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调查也发现,贫困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方面存在一定的薄弱。

部分学生因为贫困的原因,在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情绪。

这些情绪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制约了他们的个人发展。

在培养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问题。

调查结果还显示,贫困大学生在求知欲和学习动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部分学生由于生活困难,缺乏充足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对学业产生了一定的疲态和厌学情绪。

这给他们的知识获取和能力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我们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持和保障,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和支持。

我们应该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学校和社会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持和保障,为他们的个人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贫困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调查的实证分析论文

贫困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调查的实证分析论文

贫困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调查的实证分析论文贫困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调查的实证分析论文一、对贫困大学生的调查基本数据教育要引导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对于高校贫困大学生更应如此。

贫困生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对于他们的帮助不应该仅仅只是停留在在经济上的支持,同时也应该关注到在经济帮助的过程中他们呈现出的越来越多的心理特征、心理问题,主动帮助他们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心理上根本摆脱贫困。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9份。

通过抽样调查、个案研究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得出结论。

问卷时间2012年5月。

问卷对象笔者所在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调查基本数据结果如下。

二、贫困大学生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特征由于受到自身家庭经济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学生相比较往往更加自尊、自立、自强、自爱,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的现状。

然而,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现实环境贫富差距的影响,自身体会、理解能力的不同,特别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疏通,往往内心压力很大。

就会使他们的心理特征以矛盾冲突的形式体现出来。

(一)极度的敏感自尊与自卑心理之间的矛盾贫困大学生群体由于家庭经济上的差异,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比较敏感,容易偏激。

能够考上大学并且顺利入学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并且强烈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然而由于经济的拮据、家庭背景的差距,视野的局限使得他们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习、就业的过程中,渐渐地自我否定缺乏自信,敏感的自尊心很容易就被触动,产生消极的自卑心理。

农村贫困学生与城市贫困学生相比尤其如此,由于社会接触少、知识面相对狭窄,他们刻苦努力的程度更大。

敏感脆弱的自尊心不愿意让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情况,盲目地与别人比较,产生心理失衡,甚至出现嫉妒、仇富心理[1]。

贫困大学生的这种消极而冷漠的状态很容易使他们在思想上走向极端,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焦虑浮躁、自我压抑、思想负担重不能很好调整自己的心态,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引起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同学间的团结。

贫困生心理分析

贫困生心理分析

四、市场导向下的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4.1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境贫困大学生已成为社会和高等院校各方面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我们在关注他们就业困境之前的同时,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问题。

4.1.1自卑心理贫困生大多数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的差距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甚至语言习惯上的差异,使他们在心理上极不适应。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只会“死读书”,“缺乏特长”不懂音乐和计算机,没有那么多的见识,难以适应大学素质教育。

在当地学校出类拔萃,但到了高手云集的大学环境却失去了优势,往往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由于手头拮据,常常为生活、学习发愁,没有经济能力交朋友、谈恋爱,自觉低人一等。

久而久之,使他们情绪低落、心理灰暗,形成自卑自贱心理4.1.2孤僻心理由于自卑,缺乏自信心,在人际交往中贫困生往往出现封闭、孤僻、不合群现象。

有的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或是感到自己某方面的不足,不愿意与人交往,害怕暴露缺陷让人瞧不起。

有的是因为语言障碍或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与城市学生不一样,害怕与人交往让人笑话。

因而在同学之间设置了一道无形的障碍,没有朋友,没有交流,长此以往就形成孤僻自闭心理。

4.1.3焦虑心理对家庭的担心,对未来的迷茫,对贫富差距的不理解,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不满,现实生活中时不时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愉快体验,使他们经常处于精神紧张,情绪烦躁不安,悲观和厌世的痛苦境地。

4.1.4依赖心理有些贫因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处境是由于社会不公造成的,因而接受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政府、社会、学校身上,而没有勇气自强自立。

4.2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面对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现实,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残酷地摆在了这些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面前。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4.2.1借贷缴费,个人的期望与社会实现矛盾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给每个人提供一个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来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近年来,高校贫困大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逐步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人们在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了心理的重要性。

然而,对于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却往往被忽视或者被轻视,这对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1、情绪低落。

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可能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长时间的物质震荡和心理压力,容易让他们产生消极的情绪,导致情绪低落和抑郁等问题。

2、自卑感强烈。

贫困大学生会觉得自己在学校的经济地位很低,没能力承担一些必要的物品、学习用品等,很容易因此产生自卑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质疑自己上大学的意义。

3、人际交往困难。

很多贫困生在面对其他富裕同学时会感到尴尬和羞耻,因此不愿与他人建立起联系和友谊。

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也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焦虑和压力大。

由于经济问题的困扰,贫困大学生往往需要面对长时间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

即使是在大学校园里,他们仍然感受到了家庭的经济拮据和生计困境。

这种焦虑和压力,往往会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学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应对策略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应该建立以心理健康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有计划地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2、完善资助政策。

享受资助的贫困生除了获得学费减免、住宿和生活费资助等经济帮助,还应该得到社会心理支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宣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归属感。

3、增强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贫困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潜力,加强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不要因为经济困难而产生自卑感、妒忌情绪和自怨自艾。

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增强自信心,并放松心情,从容应对问题和挑战。

4、注重团队建设和人际交往。

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调查

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调查

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调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再加上政府对于教育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够顺利进入大学继续深造。

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的差异,这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状况受到了很多限制。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项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的调查。

本次调查共有100名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参与,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他们的家庭背景、被动/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情况以及对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需求等。

下面是我们的调查结果:1. 家庭背景:在参与调查的100名贫困大学生中,51%的家庭年收入低于贫困线,45%的家庭只有一位工薪阶层成员,只有4%的家庭能力较强。

这说明了这些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经济方面的负担较重。

2. 被动/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情况:在被动心理品质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5%的学生感到无力改变自己的现状,44%的学生感觉自卑,36%的学生在面对压力时容易焦虑。

这些心理状况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积极心理品质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3%的学生在困境中能保持乐观的态度,61%的学生有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45%的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社团和活动来积极调适压力。

这说明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心理稳定和积极性。

3. 对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需求: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67%的学生表示他们需要更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70%的学生认为他们需要更多的经济资助,以减轻经济压力。

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状况存在一定的困境,但也有积极的一面。

他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同时也更加意识到自己对于心理支持和经济资助的需求。

在帮助他们发展积极心理品质的提供更多的心理和经济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业,为将来脱离贫困打下坚实的基础。

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调查

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调查

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调查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贫困大学生的数量却并没有减少,他们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有关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状况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针对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选取了某独立学院的100名贫困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心理品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过量化分析来全面地了解受访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状况。

二、数据分析1. 受访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发现,受访学生中男生占57%,女生占43%。

从家庭背景情况来看,超过70%的受访学生家庭属于贫困家庭,家庭收入主要靠父母务农或务工维持。

约40%的受访学生来自农村地区,其余则来自城镇。

2. 学习情况在学习情况方面,80%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良好,且有近半数学生有获奖或荣誉证书。

也有约20%的学生因为经济条件限制而丧失学习机会,无法顺利完成学业。

3. 生活情况绝大多数受访学生表示能够正常的进行学习和生活,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因经济困难而无法正常生活。

调查发现超过60%的学生表示自己有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

4. 心理品质发展情况关于心理品质的发展情况,大部分受访学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积极面对困难并寻求解决办法。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经济困境面前产生了消极情绪,甚至出现了逃避学业、放弃未来的情况。

三、问题分析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经济状况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学生们在面对经济困境时往往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有一些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出现了消极情绪,甚至出现了逃避学业、放弃未来的情况。

四、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 完善贫困生资助政策学校应当完善贫困生成长助学金等资助政策,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调查的实证分析一、对贫困大学生的调查基本数据教育要引导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对于高校贫困大学生更应如此。

贫困生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对于他们的帮助不应该仅仅只是停留在在经济上的支持,同时也应该关注到在经济帮助的过程中他们呈现出的越来越多的心理特征、心理问题,主动帮助他们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心理上根本摆脱贫困。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XXX份,收回有效问卷XXX份。

通过抽样调查、个案研究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得出结论。

问卷时间20XX 年5月。

问卷对象笔者所在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调查基本数据结果如下。

二、贫困大学生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特征由于受到自身家庭经济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学生相比较往往更加自尊、自立、自强、自爱,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的现状。

然而,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现实环境贫富差距的影响,自身体会、理解能力的不同,特别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疏通,往往内心压力很大。

就会使他们的心理特征以矛盾冲突的形式体现出来。

(一)极度的敏感自尊与自卑心理之间的矛盾贫困大学生群体由于家庭经济上的差异,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比较敏感,容易偏激。

能够考上大学并且顺利入学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并且强烈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然而由于经济的拮据、家庭背景的差距,视野的局限使得他们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习、就业的过程中,渐渐地自我否定缺乏自信,敏感的自尊心很容易就被触动,产生消极的自卑心理。

农村贫困学生与城市贫困学生相比尤其如此,由于社会接触少、知识面相对狭窄,他们刻苦努力的程度更大。

敏感脆弱的自尊心不愿意让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情况,盲目地与别人比较,产生心理失衡,甚至出现嫉妒、仇富心理[1]。

贫困大学生的这种消极而冷漠的状态很容易使他们在思想上走向极端,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焦虑浮躁、自我压抑、思想负担重不能很好调整自己的心态,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引起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同学间的团结。

问卷中体现的是,“在遇到困难时,你是否会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XX%的人不愿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有时还会采取逃避的态度,XX%愿意寻求他人的帮助,XX%的人选择看情况而定。

“在与同学间产生矛盾时,你会怎样表现”,XX%的人选择愤怒,XX%选择不知所措,XX%选择内疚,XX%选择积极解决。

由此看来自卑的心理与敏感的自尊相互冲撞,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人际交往的渴望与自我封闭之间的矛盾贫困大学生和其他普通大学生一样,在进入大学之初,都希望能够有崭新的学习生活,希望能够结交新的朋友,能够有机会在缤纷的校园生活中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在团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获得他人的认可。

但是他们往往又因为自身的贫困,缺乏与他人接触的勇/-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气,害怕别人一旦知道自己的情况后就会看不起他们,因此阻碍了他们参与沟通和交流的脚步,慢慢退缩退回到自己封闭的世界里,筑起一堵无形的墙把自己和外界割裂开来,让其他人觉得难以接近,性格孤僻,不敢面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敏感而又脆弱的自尊心。

对待周围的人和事采取一种不主动、不参与、不关注的态度,把自己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

有时候即便是走出去了,也会因为一个小的不经意又把自己封闭起来。

(三)自立自强与过度依赖之间的矛盾大部分贫困大学生都有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不因家庭经济一时的困难而退缩,而是以自立、自强的态度,面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

期望通过勤工助学、打工等方式缓解生活学习的窘迫,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中也存在着自我放弃,既不勤工助学又不愿接受帮助的放任思想,不负责任地对待自己和家人;还有一部分人确实被当前社会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迷惑,把贫困补助和家人辛苦节省下来供他学习的钱,用在了铺张浪费上,被大家所不齿。

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其实与他们的真实家庭经济情况极为不同;还有一种情况是贫困大学生个人不求奋斗而仅仅寄希望于依赖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不知感恩和回馈认为自己家庭困难受到帮助是应该的,不能端正自己的态度以积极自强的精神去通过自己的劳动和付出获得回报和改善生活。

在问卷调查中男生XXX人,女生XXX人。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男、女贫困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略有不同,女生群体表现出来的特征更加鲜明;大一XXX人,大二XXX人,大三XXX人,大四XXX人,由于年级的不同所得数据结果也有所差异,高年级贫困学生群体对待以上矛盾冲突表现得更为成熟,能够适当调节好好自己的心里矛盾,而低年级贫困学生群体心理矛盾更为突出,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此外,城乡差异对调查结果也产生一定影响,农村贫困学生人际交往相对较弱,但自立性相对较强,而城市贫困学生依赖性相对稍强,但社交性相对更为开放。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矛盾冲突形成原因贫困大学生心理矛盾冲突的形成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于受到家庭经济情况、社会价值导向、学校教育环境以及自身心理状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形成的。

(一)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贫困产生的心理影响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的,是出现心理矛盾冲突的根源[2]。

他们对待贫困的态度直接受到其家庭成员的影响,不同的贫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差异,不同的家庭情况如农村贫困家庭、城市低保家庭以及单亲贫困家庭的区别,使得孩子在形成人格品质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

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易于培养起学生的坚毅、积极向上的性格,反之如果是不良的家庭教育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甚至容易使学生产生负面的极端的心理问题。

而且经济上的贫困使贫困大学生不得不寄希望于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他人的认可并获得奖学金、助学金来减轻家里负担,但是他们又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打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这样又会影响到学习,这种矛盾的出现就使得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

(二)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当今社会总体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健康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也不乏混杂一些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

同时在高速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贫富差距、城乡差别、就业难等等负面影响之下,由于学生的阅历不足,缺乏足够的理性辨析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思想。

社会上还存在着打着慈善的旗帜,实际却行炫耀之举的别有用心的现象,他们在进行高调捐助的同时却极大地伤害了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他们感恩回馈的想法。

(三)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尽管现在各高校都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尤为关注。

但在注重素质教育与发展全面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对于一些贫困大学生来说要想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就要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贫困大学生还在为自己的生活费而四处打工的时候,其他非贫困学生已经在学习更为广泛的知识和拓展人际交往了。

所以相比之下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看来要弱势一些,就会产生对自己的否定。

问卷中多选题“你认为学校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还存在哪些问题”选择较多的有,高校在认定贫困生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认定的依据也就是贫困证明的票据存在着一定的不规范性[3]。

有些地区开具的证明并没有严格的审查只要申请人填写就给盖章,由于现在国家资助的政策以及金额比较多,甚至是出现了一些并不贫困的人托关系也能交上手续齐全的证明的现象,而往往家庭实际困难的学生却未必能开出有效证明来,但是就目前来看各高校也只能依据申报材料进行下一步的评定;在评审小组讨论中,有时候贫困大学生因为人际交往少,大家对他的实际情况了解的并不是十分透彻,而且存在着主观的判断,所以在认定贫困生时也会出现偏差;还有一些贫困生因为其自卑心理不愿意申报困难,就形成了部分的隐形的贫困生群体,使得贫困生认定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可靠性也大打了折扣,未能尽到切实的助困作用。

(四)自身心理状态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带来的诸多压力使得他们不能够正确调整自身的矛盾冲突。

经济的拮据、学习的压力、自我成长的困惑以及就业形势的紧张都容易使贫困大学生形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情结。

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

他们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客观的自我认知能力,过于低估自己的潜力,无法用自己的调节实现内心的平衡。

抗挫折能力差,不能正视自己的困难,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引起自我逃避,不能积极应对出现在面前的困难,而是采取极端的消极对抗,如自我封闭、逃离校园和人群的手段,回避问题。

由于自身的心理素质较差,而又不主动寻求帮助,一味地回避,只能使这种内心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还会引发系列的严重心理问题。

四、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矛盾冲突的主要措施各高校是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心理矛盾冲突的主要阵地,如何能够更好地减轻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他们的经济难题,使他们能够没有负担地顺利毕业,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实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首先,应建立起明确的科学合理的贫困大学生认定程序,使之成为一种规范的、合理的制度。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是局限于书面上的证明材料及认定小组的意见,为增强认定结果的可靠性,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应深入到学生家庭所在地进行实地核查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切实保证家庭贫困学生得到有效的资助。

第二,应建立全面、准确、翔实的贫困生动态信息库。

及时掌握贫困生的第一手资料,使有限的资助能够帮助到最需要的人群。

比如说原本的贫困学生,因为家里的经济好转起来不需要学校的资助了,或者是有的学生家庭原本经济条件很好但是突遭变故需要得到帮助,这样就可以使资助资金流向到需要得到资助的学生那里,形成一个动态的资助环节。

第三,应不断开拓勤工助学岗位。

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不但可以解决一定的生活费,使学生通过利用业余时间得到合理的报酬,更可以利用这种机会培养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工作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自立、自强、自助的信心,克服心里的不良反应,能够积极地看待自己的工作。

在此过程中要规范管理,避免使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

第四,助学贷款的办理应结合不同高校实际进行有区别的办理贷款数额。

无论是国家助学贷款还是生源地信用贷款都应该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学费情况、所在地的人均生活水平等指数办理贷款。

以师范院校来说,根据在网上的调查,各地高校每年的学费、住宿费平均为5 XXX元左右,目前每个贫困学生每人每年贷款可申请的最高额度为6 XXX元,也就是说除去必要交的金额对于师范院校的贫困大学生来说还可以有一定的富余;而对于艺术类高校来说平均每年的学费、住宿费在15 XXX元左右,除去6 XXX元的助学贷款自己仍需要筹集9 000多元的学费,这里所提供的费用还不包括学生的生活费及日常其他开销等等,对于那些经济困难家庭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