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
人教版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形式多样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让学生了解实践”的的实践活动,并设问:这些实践三个基本形式。
在利活动可分为哪些类型呢?用教材拓展学生知识教师投影总结: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2、实践的基本形式育,让他们认识到各(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行各业都值得我们尊本)重,从而树立正确的(2)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三观”改革)(3)科学实验活动通过《愚公移山》,理解并分析实践的特点。
学生1:实践的主体(愚公一一人),实践的手段(畚箕等一工具、设备),实践的对象(太行、王屋二山一自然界)都是客观的。
可见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学生2:愚公为方便出行”愚公移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可见,实践具有能动性。
学生3:愚公移山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移山的工具也需要他人提供;”说明实践具有社会性”;移山的形式、规模、水平受当时历史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回答,使学生加深了对实践的含义和特征”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探究活动二:《愚公移山》教师活动:设问:愚公移山”勺故事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征,你还能说出那些体现人类实践特征的例子?教师投影总结:3.实践的三个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②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2)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实践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探究活动三:人类对西红柿的认识教师活动:画家关于"西红柿可吃”的认识是如何获得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分析材料的能力,并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师总结投影:(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产生)。
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材料: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科研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思考:人们获得对宇宙规律的认识的目的何在?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后来华佗听说吃了臭麻子花(又名洋金花)会人事不醒。他找来尝了尝,顿时觉得头晕目眩,满嘴发麻:好大的毒性呀!经过不同配方炮制,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更好。因此,华佗给它起个名字--叫麻沸散。
教师提问:1、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是怎么来的?2、从中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结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教学难点
第一个难点是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学习时,学生容易产生这二者是自相矛盾的,或者是用一个特征否定另一个特征的看法。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是理解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第二个难点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该难点难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认识暂时不能被实践所证明,甚至长时间不能被实践所检验,能否说这个认识不科学。另外,学习实践标准也不仅限于懂得认识如何被检验证明的问题,而是要使学生树立解放思想的观念,破除思想束缚,不断打破陈腐的、过时的框框、条条,更新认识,树立新的思想,做到这一点是比较难的。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课堂检查1、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考点展示(一)实践的含义和特征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强调:注意点:(1)一实践是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2)二是实践是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3)了解世界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I.人旳Mi址桶神让学生认识到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而非主观世界①宾球有衾观畅肩桂2、实践的三个特点A, 构成卖践的要泰都是玄观的物质帕”丈匪的主佯(体刀.雹力工丈践的过程和结果龔受客观审物和客观规帚的制约头践是壬观能 ___________实践主佯白勺创造性芸理韦-雄佥尢诞社会住头底足址于走卄共关系旳人旳话动JLAjJSfc悝左不冋旳仍土硏亦上”人类生践旳内希* 趣樓刊木平部申柏网・部黑劲——左阳虫养件旳剧塞J ” 足一走丙史条什旳严物°3、实践的基本形式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形式E、变革社会的实践C、科学实验★ 易错提示:误区一: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注意:世界有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分,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才是实践。
如学生思考就不是实践活动。
误区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注意: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 从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强调: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是直接经验,另外通过读书等渠道学习他人实践的经验即间接经验也是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凡事都亲自获得知识不必要,也不可能,因此,实践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要把知识的来源和获得知识的途径区分开来。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24: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质教案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带领学生学习明确实践的含义与实践的特点,通过情境探究引导学生全面参与课堂,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新知识,课堂生成的效果较好。但是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全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科学探究,从日常生活的常识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出新知识。
师生共同小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的含义
实践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
教师小结: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请你来判断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
3、老师讲课
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6、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一号”
教师小结:教育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是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情境探究:嫦娥三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板书设计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4.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4.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情境导入】据记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在一部小说中需要细腻地描写一个被踢之后的感觉,但他本人没有这种体验,觉得实在是难以下笔,于是他走到大街上,迎面正好遇到一个乞丐。
莫泊桑迎上去,言辞恳切地说:“喂,请踢我几脚好吗?”那乞丐被说得莫名其妙,愣住了,以为他神经失常。
莫泊桑继续赔笑,又从口袋中掏出钱来说:“你踢,我给你钱。
”那乞丐见钱一把抓了过来,伸脚猛踢了莫泊桑的屁股一下,莫泊桑忍痛揉着屁股,忙着跑回屋子,飞快地记下这一真实的被踢的感受。
为了描写一个人被踢的感受,为什么莫泊桑要让乞丐踢他呢?二、【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三、【学案反馈】优秀小组:2、3存在问题:自查自纠;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四、【教材助读自查自纠】我的疑惑、答疑A、学生提出疑问B、其他同学答疑C、教师补充讲解【易错提示】1、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间接经验;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为什么:因为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是主观和客观的纽带;(2)怎样检验:P45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五、【合作探究】探究一: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
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思考: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探究二: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
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
道理的?
【解题思路分析】
【教学小结】
人 含义 的 认 实践及 特点 识 其特点 从 何 基本形式 而 来
来源
动力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检验 标准
目的、归宿
【教学反思】
正确的认识────────主观与客观相符 ↑ ↓ ∣ 成功 ↓ ↑ 认识 ─────────→ 实践…结果 ↑ ↓ ∣ 失败 ↓ ↑ 错误的认识 ────── 主观与客 观不相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认识的目的和任务:
(2)认识的作用:
请你谈谈自己 的感想。
【小结】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一)实践及特点
1.实践的含义:
理解: (1)主体:
(2)对象:
(3)性质: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5.“争论克隆人”
2.教师讲课
6.克隆羊“多利” 问世 3.学生认真学习
4. 天宫一号的研 7.法官判案 制和发射 8.2015大学生辩论赛
【内容】
【方法论】必须要有实践精神,积极投身社会 实践活动。同时,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
【例题】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
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 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 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 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 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 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 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 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2019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Word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宇航服是宇航员们在太空活动中的必备装备。
现在的宇航服比较笨重,使人行动不便,无法满足宇航员在月球上自由行走和科研的需要。
为了满足2020年重返月球的需要,美国宇航局(NASA)正在努力寻求新思路、新方法,创新设计理念,采用最新科技成果,研制保护性能更强、具有更好的活动能力和柔韧性的新一代宇航服。
【自主探究】从哲学上看,是什么力量促使科学家努力寻求新思路、新方法,研制新一代航天服?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现有宇航服无法满足宇航员在月球上自由行走和科研的需要,推动着科学家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研制新一代航天服。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发展的新条件,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最新科技成果的出现,为科学家研制新一代航天服创造了条件。
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1)(2)【连一连】2.实践的特征(1)程及其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2)(3)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想一想】实践具有社会性,所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实践具有社会性,是强调实践活动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不是指每项实践活动都必须由多人完成。
某些实践活动就是由处在一定社会关系的个人完成的,这与实践的社会性并不矛盾。
3.实践的形式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1)(2)(3)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体和(2)【判一判】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事事都要亲自实践。
不对。
(1)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它混淆了认识来源与认识的途径。
(2)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
无论是自己亲自获得的认识,还是前人或他人的认识,都来自于实践。
(3)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学习他人所知获得间接经验。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共3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共3篇《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一、课程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了解认识产生的过程及基本规律。
2、通过导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3、通过案例讲解,解析认识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
4、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新知识。
二、教学重点: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认识产生的过程及基本规律。
三、教学难点:1、理解认识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2、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导入启发法、情境体验法;2、教师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3、课堂互动、学习归纳。
五、教学内容:一、导入启发(1)PPT呈现一幅画像:一双手拿着两个圆珠笔,看似本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地方。
(2)问:假如将珠子放进布袋中,让人不分左右手选取一个珠子,这时要如何判断这个珠子是放在左手还是右手?(3)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探讨不同的解决方法。
(4)通过本例子,导入到认识是什么,认识产生的过程及基本规律的讨论。
二、教师讲解(1)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定和理解,是心理活动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2)认识的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
(3)认识产生的规律主要包括个别与一般、先后与同时、轻重缓急、因果关系等。
(4)认识的条件包括感觉器官、感性资料、神经及心理活动机制等。
三、案例分析(1)通过学生举出具体例子的方式,进一步解析认识发展的演变规律。
(2)以“张三的身高”为例,让学生了解感性认识、概念认识、判断和推理等不同阶段的表现。
(3)以“天气变化”为例,让学生了解对事件进行先后顺序的认识以及因果关系的认识。
四、小组讨论(1)分小组讨论认识到自己喜欢的食物、为什么喜欢这种食物、在哪里吃到这种食物等。
(2)要求学生从感性认识、概念认识、判断和推理等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课堂互动(1)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促进恰当的沟通和了解。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shan教案)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Shan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构成要素(3)实践的特点◇理解:(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运用:(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二、【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讲授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人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那么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
情景设置:P42课本虚框①杜威:实践就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
②费尔巴哈: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则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③黑格尔: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但他所说的“规定”和“改造”只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不是物质性活动。
提问思考:◇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师生归纳:◇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
但这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运用: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出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从而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与书本上的理论相结合。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难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仪【教学方法】启发式、图示法、探究式教学为主,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旧知回顾】1.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何特点?2.如何理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3.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表现?4.如何全面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何关系?生:答略导入新课投影材料: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
”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不会,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设问: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生:答略师: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知识的指导,但是仅仅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人们不仅要认识世界,更要改造世界,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怎么做,更要去做。
投影展示图片:思考:1.上述材料中是谁在从事活动?2.这些活动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3.这些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生:讨论作答略师: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能否归纳出实践的含义?生:答略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政治: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必修4)
人的理解从何而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2)实践是理解的基础(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2、水平目标:(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比较分析水平和理解水平(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水平和概括综合水平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理解的基础这个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理解的决定作用。
教学重点: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理解的基础的相关内容教学难点: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理解的基础的相关内容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
”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不会,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说明了我们不单要有理解,更重要的是把理解应用于实践中。
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要了解好实践的含义,我们就得从下面的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指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
——也就是说,作为实践,它必定是人的活动,其主体只能是人,像牛耕地、蜜蜂建巢都不是实践。
二是指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能够把观点存有变为现实存有。
——实践是一种现实的活动,不同于观点活动,另外,实践还能把我们脑中的观点意识转化为现实中的东西。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1、蜜蜂筑巢2、教师讲课3、学生认真学习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5、“争论克隆人”6、克隆羊“多利”问世——属于实践活动的有4、6(过渡)我们了解了实践的含义,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为实践,它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
第六课第一节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入新课师:上课之前,我们来分享一个哲学小故事。
【案例】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
”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不会,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故事听完了,我想问大家: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实践的重要性讲授新课教师引导:有哪位同学知道今天的气温?最近好像一直是这样持续高温,大家有没有解暑的好办法?教师总结:吃:清淡的,蔬菜瓜果;喝:矿泉水,冷茶,牛奶,粥汤;物理降温:温水冲澡,凉水冲手腕,除了这些我还特别想用一个方法,那就是游泳。
关于游泳,这就遇到一个问题,我妈主张,不会游泳,怎能下水;我爸主张,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大家帮我分析一下,我应该听谁的。
教师引导:没错,想学游泳就一定要下水练习,下水练习对于学游泳事实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它是我们学会游泳的必经之路。
伟大领袖毛泽东也曾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说了这么多关于实践的内容,那究竟什么是实践呢?一、实践及其特征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教师引导: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实践的主体→人(2) 实践的客体→自然界,人类社会(3) 实践的性质→物质性活动教师指导:把教材翻到43页的专家点评,看完之后看黑板,我请同学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又是哪一种实践活动?(具体分析事例)○1蚂蚁搬家(是动物的本能活动)○2同学们在教室认真学习(学生学习是认识世界的活动)○3农民种庄稼(生产实践)○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变革社会的实践)○5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科学实验)教师总结:从上面得实例,我们可以更清楚的判断哪些活动是实践,还可以总结出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理解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培养尊重实践、积极投身于实践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难点:实践的特点★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哲理故事)唐代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
他有一幅斗牛图,画得十分生动,被人们视为珍品。
有一次收藏家把这幅画那出来晒,一个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
藏主问他何故,他说:“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
这幅画的牛尾巴翘得象根竖起来的棍,叫人不由得发笑。
”后来戴嵩听说后重新画了一幅斗牛图。
那为什么戴嵩和牧童的认识不同?他们的认识都是从哪里来的?带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预习思考】:1、归纳本框主要内容,明确学习目标2、思考导学案中的探究问题【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实践的含义 (板书)【探究一】判断下列选项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属于实践的哪种基本形式? 为什么?(学生讨论)1、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2、同学们在教室里认真学习3、农民种庄稼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5、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结论: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课件展示)二、实践的特点(板书)【探究二】《鲁滨逊漂流记》中水手鲁滨逊在船只蒙难后流落到孤岛上,他孤身一人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像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
没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没有食物,他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他还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1)、鲁滨逊采集果实、猎取食物、制造工具、建造房屋是不是实践活动?是,符合实践的含义(2)、鲁滨逊的活动与我们在教室学习和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相比有什么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课件展示) (3)、鲁滨逊流落到孤岛上,却能生存下来。
教学设计6: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想一想:在这首诗里“躬行”是什么意思?思考:你是如何理解“实践”的?实践是怎么产生的?实践在认识产生过程中有什么地位和作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含义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2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他们把实践或是看成是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或是看成纯主观的活动,或是割裂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都不是对实践的正确认识。
教师讲解: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要了解好实践的含义,我们就得从下面的两方面来理解: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教师提问:大家根据对实践含义的理解,判断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的是:1、蜜蜂筑巢2、老师讲课3、学生认真学习4、教师备课5争论“克隆人”6、克隆绵羊“多利”出生(属于实践活动的有2、4、6)学生活动:依据实践的理解,区分一般活动和实践活动2、实践的特点教师提问:我们所说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直接现实的活动,那么这样的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你能通过上述实例概括出来吗?学生活动:依据自己的举例和教师的举例概括实践的特征案例分析以“工人造房子”为例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需要什么要素?问题二:工人造房子和蜜蜂筑窝有什么区别?问题三:工人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造好房子吗?问题四:现在的工人造房子和以前的人造房子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总结:主观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2020年六、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六、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定义和三个基本特征,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归纳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
2、能力目标:初步树立科学的实践观。
学会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都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重点难点】1、重点:实践是认识的2、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导入:通过第五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那么,人对世界的认识从哪里来?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六课第一框。
展示:戴嵩《斗牛图》展示:故事。
唐朝著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
他画了一幅《斗牛图》,神态生动,连尾巴上的毛都给一根根画出来了。
一次,他把这幅画拿出来晒,恰巧被一个牧童看到了,牧童不禁哈哈大笑。
戴嵩很奇怪,就问牧童为什么发笑。
牧童就笑着说:"牛在角斗的时候,尾巴总是夹在两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
这画上的牛尾巴翘的像一根竖起来的棍子,叫人不由得发笑。
"戴嵩是一位画坛高手,但他对牛的习性的了解,还不如一个小牧童。
问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生:实践。
老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两个大问题1、实践及其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老师: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定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看课本填空。
展示:实践是改造的一切活动学生:填空老师:实践的主体是人。
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实践改造的是客观世界而不是主观世界。
实践的性质是物质性活动,实践不是人的精神活动。
老师:下面我们根据实践的定义做一道题。
展示: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B.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C.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讲课D.学生在教室里听课,学习知识E.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老师:实践有两层基本含义,看课本填空。
展示: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活动。
教学设计9: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前系统1.教材的地位和内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框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的过程》之第一框,与第五课所反映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二框学习“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主要包括实践的含义及特点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两大部分基本内容。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勇于展示自己的观点,亲历知识的生成的历程,切身感受哲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求索真理的思维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知识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2.课程三维目标的确定2.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框教材重点介绍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在这一知识生成的体验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实践第一性观点的理解和认可,而且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及展示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和展示自我价值的的乐趣,这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因此本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2.1.1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1.2 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
2.2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逻辑顺序为实践含义—->实践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中以学生合作探究得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重点,让学生们从知识生成过程中体验哲学追问、思辨的思维方法。
因此本节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可定为:在探究中学习求索真理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追问、思辨等能力。
2.3 知识与技能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实践的含义及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可定为:2.3.1 理解实践的含义及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3.2 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高二年级课本:必修4(BX4)GEBX41D0601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
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运用: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出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从而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与书本上的理论相结合。
二、教学重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教学难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图示法、探究式教学为主,计算机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旧知回顾】
1.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何特点?
2.如何理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3.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表现?
4.如何全面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何关系?
生:答略
导入新课
投影材料: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
”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
设问: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答略
师: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知识的指导,但是仅仅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人们不仅要认识世界,更要改造世界,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怎么做,更要去做。
探究一:
投影展示图片:
思考:
1.上述材料中是人们在从事什么活动?
2.这些活动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
3.这些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生:讨论作答略
师: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能否归纳出实践的含义?
生:答略
一、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解释:1.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人类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改造世界的活动才属于实践。
3.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4.实践是非纯主观思维活动,是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得观念变为现实的存在。
师: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作为实践,具备哪些基本特征呢?
探究二:
投影材料:
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复兴号”动车组,正在京沪高铁线上运营。
一个400多吨的庞然大物,为什么能够以350公里的时速,异常平稳地飞驰在两条巴掌宽的钢轨上?这要归功于高速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的转向架。
该公司的“时速250公里动车组高速转向架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搭载该高速转向架的CRH380A高速列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据了解,从研发到制造完成,CR400AF动车组转向架经过了28项仿真试验、16项试制试验和56项研究性试验。
设计团队要对悬挂系统涉及的20多项参数进行复杂组合匹配,建立计算机仿真动力学模型,模拟列车在0-350km/h不同速度级运行,并采用实际测试的各种轨道谱进行激扰,分析转向架运行安全性能、减振效果及列车平稳性能指标。
在几十种参数组合方案中进行优选,并对优选方案采用取滚振试验对比,确定最终的悬挂参数。
2、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主体、对象、手段)
实践是能动性活动(有意识、有目的)
实践是社会历史性活动(不是个体行为,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容不同)
师:过渡,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但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纷繁复杂的认识,这些认识从何而来,与实践有何关系?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材料展示: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问:这些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生:讨论作答略
师: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你还能说出几个体现这个道理的成语俗语吗?
生:答略
师提示:
为了学游泳,就得下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设疑: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那么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也仅仅是亲身实践吗?
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种:一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知识或者从别人那儿获得的间接经验,而知识和别人的经验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实践。
材料展示:
师:(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现实中产生的新问题和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探索研究,实践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实践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这一切都促进了人们认识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
释疑区别: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侧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强调通过实践产生认识(来源),前提是还没有这种认识。
后者指推动认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前提是已经有这种认识。
投影材料:
师:(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正确认识指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如何说明主观与客观是相符合的?事物自身不能自言其明,他人的认识不代表是正确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系着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因而成为检验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材料展示: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毛泽东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上述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答略
师:人们认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认识本身,而是通过正确的认识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因此(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释疑区别: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
①含义不同.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②过程不同.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而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指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即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③意义不同.
只有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人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按规律办事;而只有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才能发挥认识的指导作用,发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效地改造世界,才能
使认识本身得到检验和发展.
师:上面我们分别从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等几个方面说明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同时,认识对于实践也是存在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可以归纳如下:
【课堂小结】:板书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