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过程与方法
切物质性活动 2.举例证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情感、态度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都来 与价值观 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第二单元
第六课
第1框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必修4
导学线索
第二单元
第六课
第1框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必修4
第二单元
第六课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必修4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必修4
第二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必修4
第六课
第1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必修4
主干知识梳理
典题导析
探究提示
课堂巩固训练
疑难突破
课后强化作业
第二单元
第六课
第1框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必修4
学海导航
第二单元
第六课
第1框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必修4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 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
第二单元 第六课 第1框
成才之路 ·政治· 人教版· 必修4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_______。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________。 4.实践是认识是________和________。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50页PPT
修建青藏铁路
农业生产
电视机装配生产线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北京航天指挥中心
探究活动
1. 上述材料中 是谁在从事活 动? 2. 这些活动对 象是什么,是在 认识世界还是 在改造世界? 3. 这些活动是 不是纯主观的 思维活动?
新要求
认识的发展
冥王星为什么会被降级的?
探究活动
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先 进手段和良好条件,尤其宇宙探测器这一数字化 认识工具的运用,科学家发现了比冥王星要大得 多的齐那等两颗行星,认为它的体积、质量和物 质成分等属性不再满足大行星的要求。
2019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 票决议以多数通过,冥王星被踢出了九大行星行 列,降为”矮行星”。
——陆游
镜头中实的践诗句是表认明识了什的么来哲学源道理?
观点一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实践
观点二
获认得识认的识来的源途有径多有个两:个:
-----直-实接践经、验书,本间等接经验
思 启 考 示:
你读认书为与哪实个践观相点结正合确?
探究活动
青藏铁路已于 2019 年 7 月 1 日正式通车但在修建过 程中我们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三大 困难是冻土、高原缺氧、环境保护。
一、实践及其特点
3、实践的 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工人做工 战士打仗
农民种田
牧民放牧
渔民捕鱼
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司法人员办案 教师讲课
医生治病
营
业
员
售
演员表演
货
科学工作者搞实验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政治必修Ⅳ人教新课标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3)在实践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发射“天宫一号”是一种什么活动?
2.发射天宫一号意பைடு நூலகம்着人类对太空的认识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人类对太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地位分析
高二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理性思考的能力正在形成中,注重情景材料的创设,使学生通过课堂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认识来源于实践还是书本的辩论使学生课下搜集相关资料,这是学生能做到的。通过课堂交流,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六课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2.6规定的“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要求。
●课标解读
本课标要求识记实践的定义和特征;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联系实际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明确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牢固树立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思想。使学生明确知识来源于实践,应服务于实践。
方式二:情景导入
2013年6月23日10时07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两航天器飞行状态进行全面检查确认后,航天员聂海胜操作手柄,控制神舟十号飞船向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缓缓接近,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密切监视飞船仪表参数和对接靶标,三名航天员密切协作、配合默契,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手控交会对接。
人得认识从何而来(高效课堂)
人的认识能力
(3)是非能说清吗?怎样说清楚?
亚里士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答 B、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 了它
C、只有实践,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 符合,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综合提高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 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 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 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 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 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 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 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 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学生认真学习。
有2、4、5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克隆羊“多利”问世。
•
青藏铁路运行
青 藏 铁 路 施 工 现 场
讨论:
修建青藏铁路 是实践活动吗? 由哪几个要素 构成?这些要 素的共同特点 是什么? 为何修建青藏 铁路? 这与燕子 筑巢有何本质 不同?这说明实 践具有什么特 点? 从孙中山时期就 提出修建青藏铁 路的设想,为何至 今才变为现实? 这说明实践具有 什么特点?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 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 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输人 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 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 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 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 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认识过程,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设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分析、理解新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分析人类认识发展的历程,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认识的特点和局限性。
3.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认识过程的规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讨论话题,如“如何看待现代科技对人类认识的影响?”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交流、共享。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他们自主总结认识的发展过程和实践的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给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总结,让学生认识到认识世界的重要性,激发他们改造世界的信念。
(五)作业小结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5.作业小结巩固知识:教师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下次学习做好准备。这种作业小结的方式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情境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以及作业小结等方面。这些亮点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政治: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3)(新人教版必修4)
名言评析: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 质的东西 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5.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 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 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
思考
“三个有利于”或“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能否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为什么?
不能。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认 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和最终标准,只有通过实践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实践的标准,属于 意识的内容,其正确与否应由实践检验.C如果我们按 照“三个有利于”或“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去 实践,最终能顺利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那么它就是正 确的.D三个有利于”或“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是一种正确的指导思想,是指引我们科学实践的理 论,通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正确的实践。
想一想
一些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取得重大发 现,以至用他个人的名字来命名科学定理、 定律。他们的科学实验工作是否具有社会 性?为什么?
具有社会性 (1)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2)科学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离不 开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 (3)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辨析: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所以单个人的实 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分析: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表现 为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 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单个人的活动具有单个人的性质和特点,但仍 然离不开社会,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 会关系,离不开共同的协作,也具有社会性。 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 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 正确: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考示例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 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 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 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 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 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
(2015•上海卷)25.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 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 这表明实践是B A、认识的重要来源 B、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的目的 D、检验认识的标准
考点1:实践的概念、特点
1.实践的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人们: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客观世界: 发生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活动,停留在人的头脑或 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学习)不是实践。
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和结果都是客观的,因而实
践不是主观性活动,而是客观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1)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践的基本特点
客观物质 性 能动性 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 过程及其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 律的制约,因而具有客观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 世界的活动;人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 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新的社会结构和 社会关系。
(3)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这一认识的基
础。(3分)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推动这 一认识的深化。(3分)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真理性。(3分) 现实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 用。(1分)重温这一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 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2分)
高中政治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新人教版必修4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人教版必修4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框题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1个框题。
本框探讨的是实践的含义及其特征,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解析:人类探究世界、追求真理的过程,是在实践中实现的。
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实践在人们探索世界,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本框下设两目:第一目,实践及其特点,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实践的含义—实践的两层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实践的三个特点。
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目标及其解析(一)目标:1.理解实践的含义及三个基本特点。
2.知道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3.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解析:1.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和历史上其他哲学派别实践观的比较,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2.通过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学习,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概括总结的能力。
3.全面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发展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及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讲好这个问题,要从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认识的标准四个方面讲述。
但是,在这四点中,更为重要的、根本的、起基础作用的,则是前两点,即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因为实践决定认识,主要在于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检验认识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是在前两点基础上的引申和发展,没有前两点,就没有后两点。
所以,本框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来源和动力上。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说课稿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说课稿关键信息1、课程主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认识的来源、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等核心概念3、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4、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5、教学难点: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6、教学时长:具体时长7、教学评估:通过作业、测试、课堂表现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1、课程导入11 提出问题:我们每天都在获取各种各样的认识,那么这些认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12 引发思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获取认识的经历,思考认识的最初源头。
2、认识的含义21 定义阐述:给学生讲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2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例子,如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对社会现象的认识等,帮助学生理解认识的含义。
3、认识的来源31 强调实践:明确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32 解释原因:说明实践能够让人直接接触到客观事物,从而获得最真实、最直接的认识。
33 对比分析:将实践与间接经验(如书本知识)进行对比,突出实践的基础性作用。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41 提出观点:实践的发展不断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42 具体阐述421 实践提出新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新的情况和问题,促使人们去探索和研究。
422 实践创造新工具:实践的需要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更先进的手段。
423 实践锻炼人的能力:通过实践,人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5、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1 真理的定义:解释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52 检验标准: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53 举例论证:列举科学史上通过实践检验认识的案例。
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61 目的阐述: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62 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科学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7、认识的反复性71 概念讲解: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达到正确的程度。
72 原因分析721 主客观条件限制:人们的认识受到自身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以及客观事物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
6.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理解从何而来★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特点。
2、理解实践是理解的基础。
(二)水平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实践观,以及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解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理解的来源。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有的主观映象。
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实践在理解产生过程中有什么地位何作用?这是我们这个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二)实行新课一、实践及其特点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2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他们把实践或是看成是适合环境的本能活动,或是看成纯主观的活动,或是割裂实践与理解的关系,都不是对实践的准确理解。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能够把人们头脑中的观点的存有变为现实的存有。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2-43页内容,并思考实践活动的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实践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2、实践具有三个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
在实践活动中,不但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共36张 精品
2.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3.基本 形式
生产实践(最基本)
社会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怎不 么下 学水 会, 游 泳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因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
Let me try!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 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 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 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 的入药麻醉作用。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类认识的来源则是实践,而且也是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 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明?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产生新问题 和新要求
推动着人们 去探索研究
促 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人
实 提供日益完备
延伸了人类
类
践 的认识工具
益处。 如何证明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何谓正确认识?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正确的认识(相符合)
主观
对照
客观
错误的认识(不相符)
名言示例: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就一定能推 动实践的发展么?
6. 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设计】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材分析本框共有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实践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三大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从地位上看,学好本框不仅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点和本质特征,实现全书的教案目的,在全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二、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
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而自觉投入到实践之中去。
三、教案重点难点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难点:实践的基本特征四、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
但哲学理论比较抽象,加之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很有限,对实践活动、实践主体等认识不多,这对于他们理解本课的基本观点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案中要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例子,创造愉悦的教案情境。
五、教案方法:案例教案、探究式教案六、课前准备收集有关说明实践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相关材料,充分了解学生对实践问题的已有认识,把握教案的重、难点。
将文字、图片材料事先做成课件,设计预习导读提纲和课堂反馈练习,提高课堂教案的效率。
针对本节课教案内容较多的特点,可事先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案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案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教师:展示观点一:不会游泳,怎能下水。
观点二: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
提出疑问:你赞同那个观点?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从而导入新课。
6、11实践的基本特征
A① ②
B② ③
C③ ④ D② ④
5、我国通过制定“十五”计划来指导今 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突出 体现了实践是 A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 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主观能动性活动
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 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你看下面的说法对不对?
• • • • • • • • 实践是人们的感官与客观世界接触的活动 实践是应付环境的本能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就是认识,认识就是实践。 实践就是履行诺言的行为。 实践就是经商赚钱的活动。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 实践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
感谢各位莅临指导! 再见
学习目标及知识要点: 1、 ▲含义:
一、实践 6、1 人的 认识 从何 而来 二、 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 2、 基本形式 3、 ※基本特征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 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 界密切相关。这说明实践是
新华网东京3月24日电 据日本广播协会电视 台24日报道,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2号、3号 和4号机组当天早上都冒出疑为水蒸气的白烟, 其中1号机组是厂房爆炸后首次冒出白烟
此前3天,2号和3号机组都曾报告过冒烟情况, 其中3号机组23日下午冒出黑烟,直至当地时 间24日5时左右烟雾消失。
实践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和 第二个基本特征的关系:
识记 识记
3、 ※基本特征
理解
探究活动
一、
1、 ▲含义?
实践
陆 游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 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⑵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由实践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的客观性 决定的;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②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 动。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
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动力 目的和归宿 来源
⑤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要待十年期 检验标准
√
探究3.1.漫画中二人争论 的焦点是( ) A.实践是不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不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 C.实践和认识何者起决定 作用 D.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问题 3.2.你如何认识漫画中两 个人的观点?并总结出实 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从而推
实 践
动认识的发展。 ②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从而推动认识的发 展。 ③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深化。
4.阅读教材45页《庄子•齐物论》中提出的“齐是非”、 “是非莫辩”的思想。你赞同庄子的这一思想吗?说 说理由。
庄子:是非说不清楚,是非之争无意义。
实践的特征
有目的、有意识的 改造活动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主观能 动性 客观物 质性 社会历 史性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请指出下列活动中的实践活动
火山喷发、警犬搜敌、猎人狩猎、学生学习、
√
学习理论、医生治病、讨论问题、司法人员
办案、研究学问、工人做工、战士打仗、蜜
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 的目的和归宿。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判断类 型?
1、蜜蜂筑巢
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
3、农民种庄稼
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5、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
6、发射嫦娥三号,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登陆月球
科学实验活动
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⑴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 (唯一)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认识---实践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D
分析下列说法
检验标准
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来源 ③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④ 吃一堑,长一智
探究2.2: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人 们不必通过亲身实践便可获得认识,所以,实践不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谈 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通过实践获得的是直接经 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得到的是间接经验;无 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 参加实践。 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才 算理解深刻,才继续深化发展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密五中 赵长荣
1.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⑴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 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
√
√
√
蜂造房、教师讲课
√
实践不仅仅是人 的活动。
真正的实践活动 是人们理论的活 动,不是改造客 观世界的活动。 实践活动是精神 活动、观念的活 动。
1.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物质生产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 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改革、方针政策的制定、 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 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 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 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 识的来源。 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 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 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 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 的动力。 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 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 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 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 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于发现 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 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 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 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 (4)为救人而寻找输血失败的原因 ,直至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 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 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是非能说清楚。 是非之争有意义。
为什么只能用实践来检验? ①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 回答。 ②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 反映了它。 ③ 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才能 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怎么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读万卷书 又要行万里路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从而推动认识的 发展 ②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深化
探究2.3:阅读教材44页,“恩格斯说:‘社会上一旦 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推 动了科学(认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