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清高》教学设计说明
《漫话清高》创新教案网友来稿
《漫话清高》创新教案网友来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清高”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和影响。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清高”这一概念,提升自身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清高”的内涵,学会分析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2.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将“清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关于品质、性格等方面的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清高”这个词吗?你们觉得“清高”是什么意思?2.理解“清高”的内涵(1)展示古今中外关于“清高”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知“清高”这一概念。
3.分析“清高”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1)分组讨论:同学们,请你们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哪些行为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清高”?(2)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清高”的表现。
4.小结本课时内容(2)布置作业: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清高”。
第二课时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1)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清高”的知识,谁能概括一下“清高”的内涵和表现?(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1)展示关于“清高”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进行辩论。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将“清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1)分组讨论:同学们,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将“清高”运用到日常生活中?(2)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践行“清高”。
(2)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清高”的感悟文章。
第三课时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1)提问: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清高”的知识,谁能谈谈自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拓展延伸(1)展示一些关于“清高”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进行品析。
漫话清高教案(新)
漫话清高教案(新)第一章:清高的定义与内涵1.1 导入:讲解清高的概念与起源1.2 清高的定义:解释清高在传统文化中的含义1.3 清高的内涵:分析清高所包含的品质与价值观1.4 案例讨论:举例说明清高的具体表现第二章:清高的历史演变2.1 导入:介绍清高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2.2 先秦时期:讲述清高在儒家、道家等学派中的表现2.3 汉唐时期:介绍清高在文学作品、历史人物中的体现2.4 明清时期:分析清高在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中的发展第三章:清高的价值与意义3.1 导入:阐述清高对于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性3.2 清高与个人品德:讨论清高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积极作用3.3 清高与社会风气:分析清高对于社会风气的正面影响3.4 案例分享:介绍历史上的清高人物及其影响第四章:清高的现实意义与应用4.1 导入:探讨清高在现代社会的实际意义4.2 清高与职业发展:讨论清高在职场中的作用与价值4.3 清高与个人生活:分析清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意义4.4 案例分析:分析现代社会中的清高现象及其影响第五章:培养清高的方法和途径5.1 导入:介绍培养清高的方法与途径5.2 学习经典:推荐学习经典著作,吸收传统文化精髓5.3 修身养性: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5.4 实践体验: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身清高品质5.5 案例分享:介绍成功培养清高品质的实例及经验第六章:清高的挑战与困境6.1 导入:讨论在现代社会中清高面临的挑战6.2 物质诱惑:分析物质主义对清高的冲击6.3 社会压力:探讨社会压力对清高坚守的影响6.4 案例分析:解析清高者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与抉择第七章:清高与心理健康7.1 导入:探讨清高与心理健康的关系7.2 清高者的心理健康特点:分析清高者心理状态的优势与挑战7.3 清高与心理调适:讨论如何通过清高来实现心理平衡与自我调适7.4 案例分享:介绍清高者在面对心理压力时的应对策略第八章:清高与社交关系8.1 导入:讨论清高在社交关系中的作用与影响8.2 清高与人际关系:分析清高者在人际交往中的优势与局限8.3 提升社交技巧:探讨如何在保持清高的改善社交能力8.4 案例分析:解析清高者在社交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第九章:清高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9.1 导入:讨论清高在特殊情境下的应用9.2 面对困境:分析清高者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应对策略9.3 公共服务:探讨清高者在从事公共服务时的表现与价值9.4 案例分享:介绍清高者在特殊情况下发挥清高品质的实例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回顾整个教案:总结清高的定义、价值、挑战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10.2 个人反思: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清高方面的认识与应用10.3 未来展望:探讨清高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潜在价值10.4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与实践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清高的定义与内涵解析:清高的概念与起源是理解清高后续内容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
《漫话清高》说课(课件资料)
(三)研读文本,问题探究: 清高的内涵
清:为人清白正直
高:孤高 孤僻
问题二:课文是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谈论清高的, 那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人物来谈清高呢?
许由的故事
清高的模式,即清高与显贵无缘
陶渊明的故事
清高的模式, ---清高与富贵无缘。
梅妻鹤子-北宋诗人林和靖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要 获 得 清 高 之 名 , 必 须 有 才
பைடு நூலகம்
六 :板书设计
古
今
清 清白 以出世之精神 淡泊名利
高 孤高 做入世之事业 兢兢业业
七: 作业布置
仿照本文举例方法,写《漫话“入世”》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与认识“清高”的内涵,了 解古人评定“清高”的标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抓关键语句,快速理清文 章思路的能力。 提高感悟和阅读文化散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在当今社会把握清高的尺度,始终保持 清醒的头脑和高洁的品格。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 “清高”的内涵,品析文中议论性 语句所隐含的作者观点。。
清高的评定标准是严格性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 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清高评定的标准是模糊性
孟浩然
小结,要成为清高的样板,需要什么资本呢?
漫话清高教案
漫话清高教案漫话清高教案(通用3篇)漫话清高教案篇1江苏省金湖中学梁万年词语释义:清高:指人品纯净高尚,不同流合污。
实至名归:作出实际的成果,就会获得应有的名誉。
绝唱:常指诗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阅读突破:1、是怎样讲清“清高”这一概念的?在课文的第一节,用解释词义法和比较法。
2、孟浩然“风流天下闻”,这“风流”是指: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
3、“清高”在当代有何意义?是精神劝慰,能减轻心理失横;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语段阅读:在历史上被称为清高的人中……好象认为只要有才便可以做官。
1、解释下列词语姑置勿论:实至名归梅妻鹤子绝唱烟火气:世俗的风气无名而最终出名:前为世俗的功名,后为人们给他的称誉。
2、“陶渊明大约要算突出了”,“大约”一词能否删去?3、认为陶渊明的“清高模式”是怎样的一种模式?(既有思想和行为,又有本领)4、文章以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为例,要表达的观点或见解是什么?(有才艺、不做官、有骨气的人才是清高的人)5、“历史需要树立清高的样板,而这样板又只能通过才艺成果的传播来树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德才兼优的人才有劝说力)邮箱:[1]漫话清高教案篇2浦江中学应元臣一、教学目标与任务:1、正确理解与熟悉“清高”的内涵;2、争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清高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基本的观点;2、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三、教学设计:1、《漫话清高》是学术文化随笔。
对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全文旁征博引,融通古今,其中的很多引证看似雪泥鸿爪,却环环相扣,凸显了文章的主线。
学习时,首先要对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辨别的思想倾向,提炼出他在“漫话”的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2、预备5—8则课外观短文作为资料展现。
3、ppt多媒体课件帮助四、教学内容与步骤:a、导入有人问香港凤凰电视台闻名栏目《鲁豫有约》主持人鲁豫:“听许多人说你挺清高的。
《漫话清高》创新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漫话清高》创新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本教案的主题《漫话清高》及其教学背景。
2. 掌握教案的结构与内容安排。
3. 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1. 教案的起源与目的。
2. 教案的创新点与特色。
3. 教案的适用范围与对象。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教案背景及目的。
2. 学生自主阅读教案内容,了解创新点与特色。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案的适用范围与对象。
第二章:清高概念解析教学目标:1. 理解清高的概念及其内涵。
2. 掌握清高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3. 分析清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
教学内容:1. 清高的定义与起源。
2. 清高的不同表现形式与特点。
3. 清高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清高的定义与起源。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清高的不同表现形式与特点。
3. 教师提供现实生活中清高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清高的心理机制教学目标:1. 理解清高的心理机制。
2. 分析清高心理机制的形成原因。
3. 探讨清高心理机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清高心理机制的定义与特点。
2. 清高心理机制的形成原因。
3. 清高心理机制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清高心理机制的定义与特点。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清高心理机制的形成原因。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清高心理机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清高的社会意义教学目标:1. 理解清高在社会中的作用与意义。
2. 分析清高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3. 探讨清高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内容:1. 清高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
2. 清高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3. 清高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清高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清高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清高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五章:清高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目标:1. 掌握清高的培养方法与技巧。
漫话清高(简案)(网友来稿)教案
漫话清高(简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高”一词的定义和内涵。
2. 引导学生理解清高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品质。
教学重点:1. 清高的定义和内涵。
2. 清高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清高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案例和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清高”一词是什么意思吗?二、清高的定义和内涵(10分钟)1. 讲解清高的定义:清高是一种追求高尚品质的价值观。
2. 分析清高的内涵:清高包含道德、品质、修养等方面的追求。
三、清高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10分钟)1. 举例说明清高在生活中的表现:如不随波逐流、不迎合他人、坚持原则等。
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0分钟)1. 引导学生认识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2. 讲解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尊重他人、坚持原则、追求高尚品质等。
五、案例分析(10分钟)1. 出示相关案例,如清高者在面对诱惑时的抉择等。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清高的表现及其价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清高的定义和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清高的实践与应用(10分钟)1. 讨论清高者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践清高的价值观。
2. 分析清高者在面对困境和压力时如何坚持自己的原则。
七、清高与社交(10分钟)1. 探讨清高者在社交场合的表现和应对方式。
2. 引导学生理解清高与社交的关系,以及在社交中如何保持清高的品质。
八、清高与个人成长(10分钟)1. 分析清高如何助力个人成长和发展。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追求清高品质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九、清高与社会风气(10分钟)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风气,认识到每个人都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漫话清高教案
漫话清高金开诚2012/10/14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作者的基本的观点;了解“清高”的内涵。
2、思考“清高”的当代意义。
3、品味文化随笔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课文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词汇的涵义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例如:在有些人眼里,“老实””成了“无能”的代名词;“单纯”成了“无知”的别名。
所以,在有些情况下,别人夸赞你很老实或者很单纯,你未必是欣然接受的。
那如果别人用“清高”来评价你,你又是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是清高的人呢?……我们来看看北大教授金开诚是怎样漫话清高的。
作者简介。
二、朗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用笔画出。
提示: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其写法近似于一篇议论文。
文中作者举了很多的例子,举例子的目的是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阅读的时候应该有意识的区分作者表达自己观点的语言和例证。
把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勾画出来,同时思考,作者是用哪些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三、课文分析1、“清高”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清:清白正直;高:孤高。
(“高”不同于高风亮节之“高”,而是总要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癖的意味)2、快速阅读课文2—7自然段:作者例举了历史上的许多人物,这些人物中,哪些人称得上清高,哪些人称不上,原因各是什么?(明确:如下图所示)人们对这些人的评价是怎样的呢?3、小节:中国历史上,什么样的人可称之为“清高”?①首先我们要明确清高的含义。
清,意即清白正直;高,就是孤高。
所以,清高的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
清高的人,还要有些孤独乃至孤癖。
所以,清高的名声就先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身上。
也就是说,要做清高的人,你还得归隐。
②清高与显贵、富贵无缘。
③有才艺,有做官的能力和机会,但是不做,也不想做。
4、“清高”的标准那么严格,但是却又不算很高的评价,但是,清高在人们心中的价值至今又还没有降低,为什么呢?又可取的地方,也有不可取的地方。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许更应该做一个请而不高的人。
漫话清高教案(新)
漫话清高教案(新)第一章:清高的含义与价值1.1 导入:讲解“清高”一词的起源和演变,引出清高的概念。
1.2 清高的定义:解释清高的内涵,指出清高是一种道德品质和人格特质。
1.3 清高的价值:阐述清高在个人修养、人际关系和国家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4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清高人物的典范,如诸葛亮、李白等,引导学员学习他们的清高品质。
第二章:清高的表现与辨别2.1 清高的表现:列举清高者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2.2 清高的辨别:分析清高与傲慢、清高与孤僻的区别,帮助学员正确认识清高。
2.3 情景模拟:设置情境,让学员辨别哪些是清高的表现,哪些不是。
2.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学员对清高的认识和体会。
第三章:清高的培养与修炼3.1 清高的内在修养:讲解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培养清高的内在素养。
3.2 清高的外在表现:指导如何在外在行为上展现清高,如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
3.3 清高的环境因素:分析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对清高培养的影响。
3.4 个人成长计划:帮助学员制定培养清高品质的计划,引导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第四章:清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1 清高与事业:探讨清高如何在事业上发挥积极作用,如提高工作效率、赢得他人尊重等。
4.2 清高与人际关系:分析清高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优势,如减少矛盾、增进友谊等。
4.3 清高与个人成长:讲解清高如何助力个人成长,如提高道德修养、培养良好品质等。
4.4 案例分享:分享学员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清高品质取得的成果。
第五章:清高在新时代的价值与挑战5.1 清高与时代发展:阐述清高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如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5.2 清高的挑战:分析在现代社会中,清高者可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如物质诱惑、道德沦丧等。
5.3 清高者的应对策略:指导清高者如何应对现实挑战,保持高尚品质。
5.4 讨论与反思:引导学员思考清高在新时代的意义,及其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漫话清高》教案网友来稿
《漫话清高》教案网友来稿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清高的态度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水平。
3.激发学生对传统美德的关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所阐述的清高内涵中,提炼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清高这个词有什么理解?”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对清高的认识。
2.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老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结构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行文思路。
4.理解作者观点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作者对清高的态度是怎样的?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
5.合作探究(1)课文中所提到的清高,与现实生活中的清高有何异同?(2)作者为什么说“清高是一种美德,但过分清高则成为一种病态”?(3)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清高与人际关系的关系?6.分享讨论成果7.课堂小结8.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清高的心得体会。
(2)搜集有关清高的名言警句,进行分享。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学生对清高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4.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清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五、教学延伸1.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清高与人际关系”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进一步探讨清高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和影响。
2.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清高的人物事迹,如历史人物、身边榜样等,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清高的价值和意义。
3.开展“清高之美”的征文活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讨清高的内涵和表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4.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资源,开展清高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正确对待清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漫话清高教案
一、教学背景:1、地位与功能本单元为说理性散文单元,无论表达一个观点,还是阐述一个道理,或议论某种现象,都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驾驭能力。
本文作为一篇文化随笔,既富有诗意又具有理趣,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会加深对传统文化概念的解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2、内容结构本节课用一课时完成。
课文举例以诗人及其作品为主,故从具体诗句入手,借助分析诗句来了解人物特点,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主要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本课教学。
3、内容特点整体感知,理清脉络,了解内容,抓住精华,以点带面,揭示规律,教给学生怎样阅读,怎样欣赏,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4、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目标是:(1)了解"清高" 的丰富内涵。
(2)培养学生抓关键语句,快速理清思路的能力。
(3)思考"清高" 的当代意义。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抓关键语句,快速理清思路的能力。
(2)当代人如何面对"清高"?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认识“清高”的内涵。
二、设计思路考虑到学生对“清高”的理解比较模糊,设疑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形成研讨动力,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借助对诗句的学习来理解“清高”这一传统文化概念,并进一步认识“清高”在今天的意义。
设计中注意以下两点:1、学生对写景、写人散文有了较深的认识,但对说理性散文接触很少,所以在授课方面,巧设问题,突破重点,使学生得到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2、李白、陶渊明是学生很熟悉、也很欣赏的大诗人,通过解读其诗来分析其人,通过分析其人来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过程【学习情景创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着问题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思考与交流】1、了解课文对“清高”的解释,对“清高”有初步的认识。
2、结合诗句,对重点例子重点分析,进一步体会“清高”的内涵。
【联系旧知】学过的陶渊明的典型诗句【归纳总结】清高的模式【联系旧知】学过的李白、孟浩然的典型诗句【合作探究】李白、孟浩然是合乎清高的模式的,但他们却被排除在清高样板之外,怎样来看待“清高”的标准?3、作者认为,“清高”有什么现实意义?【学生活动】筛选信息,明确相关内容。
漫话清高
《漫话清高》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漫话清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讲读课文。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说理性散文。
说理性散文往往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单元教学目标是品味这些散文的情趣和理趣,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
“清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和价值观念。
清,水也;高,山也。
清高者,其为人必清白如水,孤高如山。
金开诚先生在他的《漫话清高》一文中,旁征博引,融通古今,以“漫话”的形式让我们了解到“清高”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
教学重点是领会作者对清高内涵的界定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难点是认识清高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分析本文特点,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清高”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
2、思考“清高”的当代意义。
3、品味文化随笔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此,我主要采用“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文本研习,整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和作者的主要观点。
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什么叫清高”?孔子后裔、秦末儒生孔鲋在《孔丛子》中这样概括清高的品质:“夫清高之节,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烦虑,择天下之至道,行天下之正路。
”当代学者王彬彬在《死在路上》一书中说:“清高是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是一种自尊、自爱和自信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把精神比物质看得更重,把心灵比口腹看得更重,把洁净比豪奢看得更重的处世方式。
说到底,它是一种人格追求,是有着明确和强烈的人格意识的一种表现。
”今天的世俗之人则用嘲笑的语气谈论清高:“清高就是蜻蜓飞的很高。
” 下面我们来聆听北大教授金开诚先生的观点。
《漫话清高》说课教案
《漫话清高》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漫话清高》这篇说理散文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课文构成比较特殊,有的是杂文,有的是学术文化随笔,有的是演讲词,有的是生活随笔。
但是,从文学角度看,它们都是散文,并且大都是偏重说理的散文,所以,在这个单元的课文教学中,我们都把它们当作散文来鉴赏。
作为这个单元的两篇教读课文之一,《漫话清高》便是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
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散文的情和理,并借此向课外延伸,使学生能根据这类散文的特点,举一反三,鉴赏其他具有类似特点的散文。
因此,这节课的地位比较重要。
(二)教学(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积累文中词语。
②掌握文中涉及的作家及其重要作品。
③理清文章思路、结构层次,把握作者观点及本文主旨。
④理解“清高”一词的内涵及其发展变化。
⑤理解“清高”的现实意义。
2、能力方法目标①通过预习、练习,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使学生掌握积累这种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了解古人评定清高的标准以及中国古代真正的清高者。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学会归纳总结。
③结合课文,就自己所熟悉的一两个历史人物,谈一谈我国古代文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清高。
培养学生贯通古今、充分利用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④讨论清高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当代人应如何面对清高。
借此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学习实践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品质和勇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看法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
⑤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我们仍然需要坚守清高这一精神“阵地”。
②学习古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个人操守的崇高精神。
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①积累文中词语。
②掌握文中涉及的作家及其重要作品。
《漫话清高》教案
《漫话清高》教案教案:《漫话清高》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漫话清高》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漫画的能力。
3.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1.《漫话清高》的复印件或投影。
2.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介绍《漫话清高》,简要介绍其基本情节和主题。
2.提问学生是否有看过漫画,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对漫画的观点和喜好。
步骤二:阅读和理解(15分钟)1.给每个学生发一份《漫话清高》的复印件或投影在黑板上。
2.要求学生阅读漫画,理解其中的情节和对话,并思考漫画中要传达的信息。
3.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做一些记录,例如画思维导图、摘录关键句等。
步骤三:讨论和互动(15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对漫画的理解和观点。
2.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3.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漫画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有哪些特点和性格?- 漫画中是否传达了一种价值观或主题?- 你认为漫画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他想通过漫画传达什么信息?步骤四:总结和展示(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讨论的结果,总结漫画中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或摘录的关键句,让其他学生了解他们的分析和观点。
3.给学生提供一些其他的漫画资源,鼓励他们继续阅读和理解漫画的能力。
步骤五: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对《漫话清高》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可以用漫画中的情节和对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尝试阅读和分析其他漫画作品,进一步提高漫画理解的能力。
2.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漫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漫话清高》教案教案教学教案
《漫话清高》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清高”一词的来源、含义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清高”,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1.2 教学内容“清高”的词源与含义“清高”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正确看待“清高”与个人品质的关系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清高”的词源、含义及文化地位。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清高”现象。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就“清高”与个人品质的关系进行讨论。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文字材料。
网络资源:查找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清高”案例。
纸质教材:提供相关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新课提问:“你们对‘清高’这个词有什么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清高”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3.2 讲解“清高”的词源与含义讲解“清高”一词的来源。
阐述“清高”的含义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3.3 分析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清高”现象展示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清高”案例。
引导学生分析“清高”现象背后的原因。
第四章:课堂互动与实践4.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就“清高”与个人品质的关系进行讨论。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4.2 案例分析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身边的事例,分析“清高”现象。
引导学生从道德品质的角度看待“清高”。
5.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清高”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5.2 课后作业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中华文化。
第六章:教学评估与反馈6.1 评估方法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清高”概念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短文了解其对“清高”的思考。
6.2 反馈与调整根据评估结果,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
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讲解或提供额外资源。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漫话清高》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漫话清高》教案设计网友来稿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漫话清高》的中心思想,认识到清高与谦逊、虚伪的界限。
2.分析课文中的事例,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清高的表现及其危害。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清高的含义,分析课文中的事例,学会辨别清高与谦逊、虚伪的区别。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清高,培养他们的高尚品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清高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清高?清高有什么危害?(2)板书课题《漫话清高》,简要介绍课文内容。
2.自学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邀请学生分享课文中的事例,讨论清高的表现及其危害。
3.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事例,找出清高的具体表现。
(2)学生分小组讨论:清高与谦逊、虚伪的区别。
4.合作探究(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正确对待清高?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和个人经历,提出建议。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3)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3)教师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清高的感悟文章。
6.课后作业(2)观察生活中的清高现象,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发表见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清高与谦逊”主题班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清高的危害,培养谦逊品质。
2.开展“道德修养”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清高的心理机制,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六、教学资源1.课文《漫话清高》2.相关文章、视频资料3.专家讲座资料七、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漫话清高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漫话清高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漫话清高是一篇文化随笔性质的说理性,这对贪欲熏心之人无疑是一剂一剂良药。
品读时应注意从以下几层面入手。
以下是整理的,欢迎大家先进经验与参考!以下是整理的漫话清高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先进经验与参考!《漫话清高》教案学习目标: 1.了解“清高” 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
2.思考“清高” 的当代意义。
3.学习随笔的写法。
学习重点: 1.了解“清高” 的内涵。
2.当代人如何面对“清高”。
预习要求: 1、音:勾当(goudang) 颍(ying)水孤僻(pi)怪癖(pi) 禅(shan)2、意:用世:出任官职扬弃:保留和抛弃3、查询、了解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
教具安排:PPT文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我介绍:年纪较青,水平不高———清高请学生为“清高”定义(学生一般无法准确表达)让学生自由举例:古今中外“清高”之人(可以板书出来)二、自读课文:解决所举人物是否算“清高”(PP T投影课题)要求:三到(口到:念出声音来手到:划出关键词、句来心到:理解文章)三问((PPT投影)1、那些女英雄可以称为“清高”?2、李白为什么不能算“清高”?3、现代社会还要不要“清高”?三、检查预习:1、PPT投影预习题1、2。
2、学生交流预习题3,了解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
(PPT投影补充林和靖的“梅妻鹤子”及《园中山梅》、倪云林《渔庄秋隐》图、李白的坎坷仕途、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四、研读课文:1、解决问题11) PPT投影文中所有人物2) 学生讨论归纳出“清高”人士(许、陶、林、倪)3) 讨论么诸葛、汲、苏、魏、颜、史等不能算清高?(富贵)4) 讨论陶、林、倪符合“清高”的什么条件?(才艺突出)2、解决问题21) PPT投影再次显示失意李白的坎坷仕途2) 学生齐读课文第6节3) 讨论李白不能称为“清高”样板的原因(“用世之心过分急切”)4) 讨论孟浩然也不能被称为“清高”样板的原因(除了清高标准的狭隘,应该联系《临》诗强调孟浩然“用世之心极为较为明显”)3、学生归纳“清高”的标准(PPT投影)不富不贵、才艺突出、不想做官4、对照标准,讨论更何况学生课前举例的人物是否算“清高”。
用经典作品《漫话清高》教案,开启你的文学鉴赏之路
使用经典作品《漫话清高》教案,开启你的文学鉴赏之路文学是一种艺术,许多人认为它充满了神秘的魔力。
文学作品将我们领进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在其中,难以自拔。
但是如何获得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教育专家们认为,使用经典作品来教授文学鉴赏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聚焦于如何使用经典作品《漫话清高》来帮助你开启文学鉴赏之路。
作为一位学习者,你可能会思考,“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为什么不选择课堂教材或流行文学作品?”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经典文学作品通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完美的艺术作品范本。
它们汇集了最好的创意思想、清晰的论述和强烈的人物塑造元素。
由于这些作品已被广泛地译成许多语言,因此你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享受到它们的影响。
经典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经常与人类的基本生活、社会关系和道德价值观有关。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学习到如何去理解、分析、评估和欣赏文学作品。
对于初学者而言,经典文学作品可能会很困难,因为它们通常在词汇、句子结构、人文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具有复杂性。
然而,当学习者克服了这些困难,并且开始欣赏和理解这些作品时,这些作品就会照耀出其价值和美丽。
下面是一份使用经典作品《漫话清高》来帮助你开启文学鉴赏之路的教案:教材:《漫话清高》教学目标:了解并理解《漫话清高》的主题、结构、语言、情节、人物和文化价值。
鼓励学生学习分析和批判文学作品的技能。
教学方式:讲座、互动讨论、小组合作适用年级:高中适用范围: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教学内容:1.了解《漫话清高》的作者和历史背景。
2.了解《漫话清高》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3.分析《漫话清高》中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性格特征。
4.探讨《漫话清高》的主题和其对人生、文化、社会等的意义。
5.分析《漫话清高》的结构和使用的语言技巧。
6.理解作品使用的基本文学元素,如象征、意象、主题、人物、情节、构思等。
7.使用《漫话清高》作为范本,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文学创作作品,鼓励他们提高自己的文学能力。
高中语文漫话清高教案1 人教版
高中语文漫话清高教案1教学目标:1 了解“清高”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
2 思考“清高”的当代意义。
3 学习随笔的写法。
重点难点:1.了解“清高”的内涵。
2.当代人如何面对“清高”。
预习要求:1、字词句(先在书上作上记号,然后查)⑴音:勾当(goudang)颍(ying)水汲(ji)黯怪癖(pi)禅(shan)让倪(ni)⑵意:用世:出任官职。
扬弃:(1)保留和抛弃(2)抛弃。
德高望重:品行高尚,声望卓著。
姑置勿论:姑且放到一边不去讨论议论。
实至名归:有了实际的成绩,名誉也随之而来了。
⑶不理解的诗句:①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长安宫阙处天九天之上,高贵豪华,我曾地这个地方作臣子。
②端居耻圣明: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③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假,凭借。
④业已饮,何恤他:业已,已经。
恤,忧虑。
④红颜弃轩昂,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对,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红颜对白首,从少壮到晚岁。
⑤轩冕,车马冠服。
(皓月当空的清宵,把酒临风,至于沉醉。
有时在繁花丛中,流连忘返。
高山太巍峨我不能仰视,只能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
2.给每一自然段用原文或者自己概括大意3.如有可能,查找一下许由、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李白、孟浩然等人事迹。
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我们有时会听到人们用“清高”评价他人。
“清高”是褒义还是贬义?“清高”为何意?在这一课里,学者金开诚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行为在今日社会中的表现。
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
九三学杜中央副主席。
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1981年入社。
曾任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常委,第九届中央副主席,中央宣传部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话清高》教学设计说明
作者:李剑
工作单位:南昌市第一中学[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筛选关键语句快速理清文脉。
智能目标: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让学生对一个问题、一种现象进行思辨性地深入剖析。
德育目标:正确理解传统文化中“清高”的内涵,把握“清高”的当代意义,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思辨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教学难点]清高的模糊性;把握“清高”的当代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分析法;提问点拨法;研讨法
[教具] 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一课时
[教学班级]高二(1)、高二(4)班 [时间]2006-5-12 [教材分析]《漫话清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学术文化随笔。
作者对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全文旁征博引,融通古今,其中的许多引证看似雪泥鸿爪,却环环相扣,凸显了文章的主线。
学习时,首先要对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辨别作者的思想倾向,提炼出他在“漫话”的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因此本课的学习目标可以定为三个层次的目标:一是了
解“清高”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
二是思考“清高”的当代意义。
三是学习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传统文化。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件设计力求符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心理。
大多内容以文字提示为主,便于学生迅速、直观抓住要点。
导入部分播放的动画片《阿堵物的故事》,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初步体会人们对清高的认识,激发起阅读课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插播的电视片是为了让学生对大诗人李白曾经从政的一段经历有一个更深入的体会,从而明白“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古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
整堂课在共同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以师生互动为主,紧扣住文本展开讨论,延伸拓展部分目的是让学生有所探究,从自己的角度重新审视“清高”的意义,说出自己的见解。
安排一课时的教学。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三分钟)
播放动画《阿堵物》
一、文本释读:认识清高(二十分钟)
1. 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用笔画出关键语句,并在纸上简单作答。
问题一:清高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问题二:课文是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谈论清高的,那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人物来谈清高呢?哪些人属于清高之人,哪些人属于不清高之人?
问题三:为什么李白、孟浩然不属于清高之人?
2.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3.教师和同学们一道明确
问题一:解读清楚“清”、“高”。
“清”就是内心透明纯净,没有杂质,不为外物左右;“高”就是孤高,孤独的、独立的面对世界。
前者是对自己的要求,而后者则是同别人的关系,这正说明了“清高”是古代读书人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
在中国人的词汇中,凡跟“清”字搭上关系的,往往有赞扬的意思,如:卓越才能者名为清才,志行高洁者称为清士,儒雅文章则说清文,廉洁奉公者颂为清官,纯洁之友情则誉为清交,如今清字与“高”沾上了,想来该是顶量级的称誉了吧,然作者说“高”非是“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总要带上“孤独或孤僻”,甚至是“孤高”。
看来清高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是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清高的代价就是“孤独”。
问题二:(1) 许由、诸葛亮、汲黯、苏武、魏征、颜真卿、史可法、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李白、孟浩然
(2)清高之人:许由(唐尧要把天下禅让给他,他认为要他去当官这话污染了他的耳朵,跑到颍水边上去洗耳)、陶渊明(辞官归隐)、林和靖(梅妻鹤子,喜欢在大自然中过优雅淡泊的生活,写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连宋真宗都请不动他)、倪云林(出生江南富豪之家,却要散尽家资,归隐山林,画得一手脱尽世俗烟火气的好画)
注:可以由学生补充这几人的典型事例
非清高之人:诸葛亮汲黯苏武魏征颜真卿史可法、李白、孟浩然)
(教师总结:所以,清高除了要求“清白正直孤高”之外,还有两个条件,一是不能做官,二是要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
)
问题三:可见,清高的标准应该还有一个,那就是不能想做官。
标准很严格,严格到人连想都不能想去做官。
李白虽然没有做什么官,但是他想做官,所以不能算作是清高之人。
我们再看孟浩然。
孟浩然也想做官,但他不是一直都这么想做官,他喝酒喝得把要推荐他去朝廷做官的人晾在一边。
一个人想了还是没想,什么时候想,什么时候又不想,这是个很模糊的问题。
一个人想做官,并且把他说出来了,古人就说他不清高了。
那么假如一个人有点想做官,却没有把它说出来,写出来,继续过着他不富贵,不为官的生活,大家想象古人会怎样判定他呢?可见用想与不想这种主观地东西去衡量清高,是带有模糊性的。
小结:但不论如何,古人对清高终归有一个评价体系。
文章读到这,我们也应该对“清高”的内涵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和全面的把握了。
(请一位同学归纳一下“清高”的内涵。
)追问:清高在现实社会的意义?
作者认识到了“清高”自古并非是个很高的赞词,甚至受到过人们的批判,成了不合群的代名词。
因此,在为“清高”正名之余,作者对在现实社会里“清高”有何意义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不论穷人、富人都可以讲点“清高”的论断。
二、总结对待文化应有的态度
作者在给我们漫谈清高的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就是在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该采取何种态度,如何处置。
正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要先认清事物的内涵,才能联系实际,加以取舍。
三、拓展提高:评价清高(十五分钟)
有人说, 当今社会“清高”已无可奈何花落去,社会鼓励人尽其才,青年人应放弃“清高”的观念,去争取更多的物质利益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你是如何认为的?请结合“清高”说说看法。
四、全班交流
五、结束语
学者王彬彬在他的一本书上说:清高是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是一种自尊、自爱和自信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把精神比物质看得更重,把心灵比口腹看得更重,把洁净比豪奢看得更重的处世方式。
说到底,它是一种人格追求,是有着明确和强烈的人格意识的一种表现。
六、作业:以“也谈清高”为题,写一篇随笔。
教学过程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