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西域诗中的松树塘意象
论清代西域诗中的松树塘意象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清代西域诗中的松树塘意象李哲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摘 要:在清代的西域诗歌中,诗人们的大量诗歌可以与丝绸之路的路线相联系,“松树塘”,是西域诗人主观感情的映射和表达,其中包含着诗人在描写“松树塘”时的愁苦之情、喜爱之情、思乡之情。
因此,对西域诗歌的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必须要结合“松树塘”这一特殊的意象进而解读清代的西域诗歌。
关键词:西域诗;松树塘;意象;情感表达作者简介:李哲(1994.2-),女,回族,甘肃天水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101-01一、历代景点描写中国古代文学的作品中诗人将大自然的各类意象融入自己的诗中,从而表达了自己在不同境遇下的各种各样的感情和心态,这种意象有了特殊的含义,因为其蕴含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自然意象,如山、雨、风之类的,也有各类景点和季节之类的抽象的意象。
景点的意象出现在文人笔下,自古有之。
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唐代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将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而松树塘是清代镇西府马场牧马之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南75公里处,南面为巴里坤山。
二、松树塘的形象清祁韵士《西域释地》载:“深岩峭壁,盘道萦回,古松亭亭,遍满山谷。
旧城南山大阪,今呼为松树塘岭。
北面最陡峻,盘旋行三十余里始至其巅。
建关帝庙,最灵异。
庙西数十步小峰顶,有唐贞观十四年碑,大书‘大唐左屯卫将军姜行本勒石之纪文’十五字于碑额。
”清代颜检在长诗《由南山口至松树塘》里有形象描绘,最后说:“日落晚风凉,人来松树塘。
眼波集暮景,鼻观闻松香。
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的独特风貌
往 。颈联 写水 , 也 非 常绝 妙 , 以“ 乌金 铸 骨 ”比喻 峡
诗 题 中 的“ 土墩子 ” , 是 指今 之 乌鲁 木 齐达 坂 城
以西一带 ; “ 草 湖” , 即今之柴窝堡湖。此诗前两句 描写柴窝堡 湖的浩淼景象 , 而以“ 靴纹” 比喻水纹 , 显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接下来两句并没有描写山水 景色对诗人情趣的陶冶, 而是抒发了诗人想利用水 资源实现屯垦戍边的志向: 什么时候能把这浩淼的 湖水加以利用 , 灌溉万顷 良田, 夺取农业丰收啊!诗 句“ 何 当野水都归壑” 中的“ 壑” , 在这里指 的是渠
情。全诗 四联 紧扣题 目, 可以说是字字珠玑 , 一线贯 穿, 极 有章 法 , 诗意 颇浓 而 又清新 自然 。如 果仅读 这
首诗 的前 四句 , 使 人恍 如进入 王 维 山水 诗之 境 , 但 后 四句 则体 现 出与 王维 那 种 隐士 观 山水 的差 异 。“ 田
●文史哲 园地
清 代 西 域山 水田 园 诗的 独 特 风 貌
刘坎 龙
摘 要 清代西域 山水 田园诗 , 在描写 山水 田园风光 时, 彰显着独特 的精神 意蕴。清代 西域 山水 田园诗人 不是
以隐士 的情怀感 悟西域 的山水 、 田园, 而是以屯垦戍边者 的眼光来 审视 西域 山水、 描写西域 田 园: 看 到西域水 景 , 就 想如何加 以利用 ; 目睹西域 田园, 就联想到屯垦戍边。从而使诗人 的作 品带上 了浓郁 的功利 性特征。从 中国古代 诗
7 2
谷, 以“ 银汞翻沙” 比喻峡水 , 新奇 之 中透 着喜悦 。
高中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知识点和相关练习试题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松树塘万松歌①(节选)洪亮吉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
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
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
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
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忘九死②。
【注释】①嘉庆初年,诗人上书抨击时弊,触怒皇上,被遣成新疆伊犁。
此诗写于途经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南之松树塘之后。
②九死:十分危险的境地,这里指诗人在贬谪中身处危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描写峰陡松直的画面,“无蒙茸”的景象衬托出翠峰青松的奇异。
B. 五六句用青烟来比喻山峰上的青云,用白雪来比喻山峰,写景生动形象。
C. 诗中青白赤墨的色彩对比令人应接不暇,为松树塘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D. 诗人所写的边塞风物是亲眼目睹,奇妙真实,与岑参边塞诗有相通之处。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忘九死”的主要原因。
【答案】(1)B(2)①景致吸引。
诗人初次见到奇伟瑰怪的西域美景,沉醉其间,忘却了被贬流放的痛苦。
②性格狂放。
诗人自称为“狂客”,豁达豪放,不惧坎坷磨难,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③品行刚直。
诗人虽处困境,却因青松的笔直向上,激发起奋发进取、坚守气节的决心。
【解析】【分析】(1)B项,“用白雪来比喻山峰”错误,“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意思是一座山峰云青一座山峰云白,青峰烟雾笼罩白云又似凝雪,是白云似雪。
故选B。
(2)本题,“大笑一呼忘九死”,意思是仰天大笑对松高呼忘记九死。
“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
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
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
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意思是,千座山峰万座山峰是同一峰,峰顶峭壁耸立草木再不蒙茏。
千棵松树万棵松树是同一松,树干全都矗立向上直插天空。
一座山峰云青一座山峰云白,青峰烟雾笼罩白云又似凝雪。
红松梢为橘红云杉梢为墨绿,树阴如黑云带雨扫除迎红日。
唐诗中松意象
1删黜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一一一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唐诗中的松意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仓÷次加,;年y月夕日指导教师确认(签名):刃f与年厂月70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需络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论文作者(签名):氏卫兵妒|≥年岁其弘日指导教师。
签名,:曾毒矢未矽I多年j7月歹a日之美;另一方面,松意象具有难以掩盖的悲剧性,承载着诗人的生命波折。
松意象群体的形成和确立,大大拓展和提升了唐诗的艺术空间。
关键词:唐诗松意象内涵seclusion.Fourthly,In<ChuCI.ShahGui>,thedepictionofpinewaswithseclusionandelegantcolor,whichWasfrequentlyinTangDynasty.BecauseofthepopularityofTaoismandBuddhisminTangDynasty,ThePineImagewaswiththeTaoist’elegantandBuddhist’Sinterest,whichexpressedthepoets’heartsofnotbeingunderstanging.Fiithly,Thebloomvitalityandlongcycleofthepinewhichhadalwaysbeenasprayerofthelonevity,intheTangDynasty,Waswiththesenseoflife.Sixthly,attheendofHanDynastypoetry,thepineImageWaSreferredtograveanddeath.InTangDynasty,thisconnotationisusedinmourningpoems,wecandiscussthepoets’attitudeaboutthedeathfromthechangesinmourningpoems.Thethirdpartismostthatthecombinationofpinewithcypress,bamboo,chrysanthemum,enhanceimageideographicstrength,berichinpoeticemotionconnotationandaestheticimplication.InTangDynasty,pine,withitsnobleandIntegrity,outstandingindependence,transcendentelegantappearanceconveyedrichandstableculturalinformation.Ononehand,ThePineImageisnotonlystrongbutbeautiful,itreflectedthegloryhumanityofthehand,ThePineImagehasdifficulttocoVerupthetragicthatcarryingpoets;ontheotherandturns.ThePineimageformationgreatlyexpandedandenhancedtheTangpoets’twistspoetryartspace.Keyword:Tang’Spoetryimageryofpineaffectivemeaning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
圆明园四十景中松景的考证
圆明园四十景中松景的考证作者:孟宇飞曹新来源:《中国城市林业》2018年第04期摘要:圆明园集中国传统园林之大成,其松景更是汇集百余年传统松景营造的精华。
文章以《圆明园四十景图》为主要依据,结合清帝诗文、景名题字与旧照等历史资料,考证圆明园四十景中松景的分布:选取其中24处松景作为研究对象,从配植方式和配植要素的角度分析圆明园松景的营造规律,以期为植物造景做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风景园林,松景,史料考证,圆明四十景1 研究背景圆明园为清朝北京西郊的一处皇家御苑,修建之时正值盛世,乾隆帝将中国传统园林之精华皆汇集于此,其植物配植与景观营造可以说是传统园林植物造景之精髓。
园内以松、竹、柳、荷作为4大主要植物材料[1].形成荷红柳绿、松竹交荫的植物景观特色。
圆明园核销工料文件《圆明园内工则例》记载,“花木树木价值”名录下明确记录了“马尾松[2]”一项,对应今名为“油松[3]”。
据本文考证,圆明园四十景中34景都栽植有松,说明松景在圆明园植物景观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对于圆明园植物造景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圆明园因其特有的植物景观特色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张恩荫最早就圆明园盛期植物素材和植物造景特色展开研究,此后又有众多学者从圆明园盛期的植物特色、植物景观现状调查和修复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形成众多研究成果[3-5]。
这些成果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全园植物,并未就某类植物开展配植方式的深入研究。
近来虽涌现出一些对荷花等水生植物的文献[6-7]研究,但对圆明园松景种植方式的研究仍为空白。
此前对圆明园植物考证的依据集中于乾隆诗文、圆明园四十景图、圆明园内工则例、样式房图等历史档案资料,由于前人研究就各个依据分别论证再汇总分析,因此缺乏各考证依据间的对比互证,且缺乏圆明园历史旧照的重要佐证。
本文在《圆明园四十景图》、圆明园清帝诗文、圆明园景名题匾等考证依据基础上,增加松景旧照的依据,相互对比综合论证松景在圆明园四十景中的分布;通过图、诗以及旧照结合的方式分析圆明园松景的配植方式与配植要素,以充实植物造景研究。
诗情与画韵——论李鱓的松树
李解 此期的面1 1 : 流传下术的 多, 住这为
在中 国的山水画 中, 松树 占了很重要 的地
。
数不多的画作【 { J , 仅一‘ 幅画松之作, 即“ 甲午 嘉
甲月写奉顾翁撒狙大 人敦”( J ) , 甲午为康熙
二、 “ 声色荒淫二十年 , 丹青纵横三千里”
— —
李觯 作 中的松 树同佯 占康 熙 一 年 ( 1 6 8 6 )出
自 然足上等。
此幅画, 虽将松、 竹、 灵芝 _ 一 物放 一起 , 但并尤突儿之感, 这正是李觯 的高妙之处 , 电地
传 统 山水、 花乌 画 的妙 之 所在 。 但 其他 丽 家
生于 汀苏 必 化望 族 , 少年 I J l 』 便 有深 厚 的绘 画
中说: “ 以题语 佗胃画境 画亦 由题 益 高情
才 能。 康 熙
F( 1 1 1 ), 2 5 岁 的李鲜 中举。
松 选其高 占苍劲不 同的足, 李解所 I Ⅲ 的是一攸
逸思. 画之不足, 题以发之。 ” 李鳟 的题丽诗正
址做刮了 诗 与画的结 合, 诗情 与画韵 的相通。 李
涛面笔 的松义
不 , 折射 出李觯 多样的
有松技、 竹f 1 { ‘ 及灵芝各 。 这二 二 者 的结 合, 自然
多住扬州一带活动, 足而结识郑板桥、 黄嗅等人。 关于李鲜此期的经历, 郑板桥有诗日: “ 萧萧
丰采。 有关拿 觯画作风格 的变 化, 郑板桥有此
带有祝福之意。 松 四季常青, 寿命极长,“ 南山
、
宋 代诗人晁补之 说 : “ 诗传 画外意 , 贵有画中 态。 ”。 诗 同l f 丌 互依存、 补充。 正如南宋诗人吴
龙翰所说: “ 画难【 之景, 以待凑成; 吟难吟之诗,
松树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松树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松树是诗歌中常用的象征性意象之一,其象征意义丰富而多变。
在不同的文化和时期,松树代表的意义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重点围绕松树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进行探讨。
松树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
首先,松树象征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松树生长在高山峻岭上,风吹雨打,寒冷刺骨,但它们仍能顽强地生长,不畏困难。
松树的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它们展示了生命的顽强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因此,松树常常被用来表达个人的意志力和不屈的精神。
其次,松树还象征着长寿和不朽。
松树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存活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具有长寿的特点。
人们借此寄托了对长寿和不朽的渴望。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也常以松树为榜样,表达了他们追求精神永恒的愿望。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就有“岩斧位素,千古磐石无齕文;山松苍翠,几围嵩少曾孙心。
”的描述。
此外,松树还有着高洁无垢的象征意义。
松树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行而著称,被视为圣贤的象征。
松树挺拔而质朴,象征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道德。
因此,在古代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松树作为君子的隐喻出现。
比如元代陆游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渐近鸳鸯瓦上冰,声咽雁嘶灯影横。
金波玉港寒无波,渚清沙白渡无痕。
绕床鸳鸯恶相向,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诗中的松树意味着正直无私、高洁纯真的情感。
此外,松树还有着希望和重生的象征意义。
在寒冷的冬天,大部分的植物已经凋谢,只有松树依然苍翠挺拔。
它们象征着勇敢和希望,在一片荒凉中展示生命的力量。
古代诗人往往以松树作为希望和重生的象征。
例如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写道:“世味年来薄似纱,谁言寸草心报得?区区只为群生说,岂曰无心太难说?”诗中用“寸草心”和“群生”来代表自己和世人,松树象征着生命之火的延续。
总之,松树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丰富多样,既代表着坚韧不拔、长寿和不朽,又象征着高洁无垢、希望和重生。
松树在诗歌中的象征
松树在诗歌中的象征
松树在诗歌中常被用作一种象征性的元素。
它代表着长寿、坚强、忍耐和孤独,也被视为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表达。
一、长寿
松树常常在长寿的文化符号中出现。
在古代中国,人们常用它来代表长寿和坚固。
松树的树形强壮,形象具有长寿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树被认为是“百草之王”,是一种长寿的象征。
二、坚强
松树的生命力非常强,可以生长在不同的土地和环境条件中。
它在困难环境中也能屹立不倒,象征着坚强和不屈不挠的品质。
松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坚强形象常常被引用于武侠小说和拟古诗歌。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诗人常常用松树来代表英雄义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忍耐
松树生长的环境非常恶劣,但它能够适应和忍受这种恶劣的环境。
松树的茂密和繁荣,经常是在几百年的忍受后才得到的。
因此,松树被认为是忍耐和坚韧的象征。
在一些古代诗歌中,松树被用来表达人们对于命运的承受和忍耐。
四、孤独
松树的生长特点是长在高山峻岭之中,孤立地屹立在山岩上。
因此,松树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作孤独和清寂的象征。
诗人有时用松树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也有时用它来表达社会中一部分人的孤独和独处状态。
总之,松树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象征性的元素,在古代文学中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
它代表着长寿、坚强、忍耐和孤独,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传统符号,也是中国传统诗歌中广泛出现的动物、植物、景物之一。
《唐诗里的松树与荷花》文章的赏析
《唐诗里的松树与荷花》文章的赏析《唐诗里的松树与荷花》是一篇描绘唐诗中松树与荷花美景的文章。
本文将从诗中松树与荷花的描绘、表现手法以及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松树与荷花是唐诗中常见的意象,它们在诗中既是自然的描绘,也是诗人的寄托。
诗中,松树与荷花分别代表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两种状态,即高洁和清新。
松树象征着诗人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荷花则象征着诗人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态度。
诗中,松树与荷花的描绘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松树高大挺拔,根深叶茂,给人一种苍劲有力之感。
荷花则清新脱俗,花瓣紧密相连,仿佛一脉相通。
这样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推崇。
诗中,松树与荷花的描绘也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
松树的高洁、荷花的清雅使诗人在无形中受到了自然美好的熏陶。
同时,诗人的心灵也在这两种美好事物的描绘中得到了升华。
从表现手法上看,诗中松树与荷花的描绘充满了意象的丰富和层次的递进。
首先,诗人在文章开头用“幽幽松柏”和“亭亭荷花”为文章定下了一个清新淡雅的氛围。
接着,诗人通过丰富的细节描绘,将松树与荷花的美感具体化。
松树之挺拔、荷花之清新,都使文章的层次更加丰富。
这样的表现手法使读者对文章的意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从意境上看,诗中松树与荷花的描绘则表现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松树与荷花都是诗人心中美好事物的象征。
松树象征着诗人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荷花则象征着诗人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态度。
这样的表达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总之,《唐诗里的松树与荷花》是一篇描绘唐诗中松树与荷花美景的文章。
诗中松树与荷花的描绘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审美情趣以及生活态度的深入思考,也使读者对文章的意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松树文化背景_松树文化概述
松树文化背景_松树文化概述历代画松名家在中国山水画里,松树的表现占了重要的位置,已成为一个独立的题材。
古人画松多以松石点缀山水,在唐代的山水画中已形成了一种风气,并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松石山水画家,他们把松石作为山水的一部分,刻意加工,使画面呈现出“妙之至极”的韵致。
唐代张璪写松,很能用笔法,“常以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雨,槎牙之形,鳞皴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生枝则润含春泽,枯枝则惨同秋色。
”而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更是被历代的艺术家所服膺,成为中国画论中的千古玉律。
五代后梁的荆浩隐居于太行山的“洪谷”,一面“耕而食之”,一面深入观察大自然,那“翔鳞乘空”、“欲附云汉”的古松,使他倍感惊讶,“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北宋的李成、郭熙,宋代的李唐、马远,元代的王蒙,清代的弘仁、石涛、梅清等,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画家,由于审美情趣的不同,松的画法自然呈现出各异的形态。
唐以前的画家追求精心描绘理想的真实境界,注重真实物象的再现。
而五代以后,画家们则不但能师法造化,更能中得心源,将生活的感受和松的自然变化相结合,赋予松以人的品格和风骨,使作品的意境、寓意更丰富、更深刻、更具个性化。
古代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创造,总结出一整套极完整且系统化的画学理论,也形成了一个极富特色的艺术程式,它体系完备而又极其灵活多变,反映出画家对大自然敏锐的理解、对艺术深刻的体会。
松的画法与国画中山石、人物、花卉等一样式样丰富,可以说它是一种便于掌握的类型化的处理方法,以利于画家从纷繁琐碎杂乱的现实景物中寻找到具有典型性的形式语言。
现代画家,黄宾虹在构图、立意上,无一点常套,不拘泥古法,不依样葫芦。
徐湛笔下的劲松顶天立地、巍然挺拔、果断而强悍、迎风冒寒、树干苍劲、松针如铁,有屹立雄健、刚直凝练、气雄力坚的特点。
潘天寿先生的作品生气勃勃,淋漓壮阔,属雄健一派。
他所作的《黄山松》用坚劲沉着的线条,枝枝如铁,背景始信峰只寥寥数笔,却挺俊奇特、品格高妙。
拟嵇中散咏松诗读后感
拟嵇中散咏松诗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嵇中散咏松诗的内容概述三、诗中的松树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四、诗中对松树的赞美及其背后的内涵五、读后感及启示六、结语正文:【引言】在我国古代诗人的作品中,松树一直是一个备受赞誉的意象。
近日读了嵇中散的《咏松诗》,深感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简要解析,并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嵇中散咏松诗的内容概述】《咏松》是嵇中散创作的一首描绘松树的诗。
诗中通过对松树的形象刻画,表达了对坚贞、高洁品质的赞美。
诗的大意如下:咏松诗全文:泰山之松,巍峨凌云。
根深岩缝,叶密千层。
岁寒然后知松之翠,患难然后知松之贞。
【诗中的松树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在这首诗中,松树被赋予了坚贞、高洁、担当等品质。
诗中提到“岁寒然后知松之翠,患难然后知松之贞”,意味着在逆境中,松树依然保持翠绿,顽强生长。
这正是诗人所崇尚的品格。
【诗中对松树的赞美及其背后的内涵】嵇中散在诗中对松树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赞美。
他认为,松树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坚韧品质,是其他树木所无法比拟的。
这背后实际上是对坚贞、高洁品质的推崇,是对身处逆境仍能坚守信仰的人的赞美。
【读后感及启示】读完这首《咏松诗》,我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质的敬佩。
在面对困境时,我们要学会像松树一样顽强生长,保持翠绿的信仰。
这首诗不仅赞美了松树的伟大,更传递了一种人生哲理:无论身处何境,都要坚守自己的信仰,保持高洁的品质。
【结语】总的来说,《咏松诗》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佳作。
通过赞美松树的品质,诗人抒发了对坚贞、高洁精神的敬仰。
这首诗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松树的美,更给我们带来了人生的启示。
松 李峤 百尺条阴合 千年盖影披中百尺 千年赏析
松树是我国古老的灵物,被誉为“树中之王”。
其枝柯交错,叶翠枝茂,形态优美,寓意深远。
而百尺松更是松树中的佼佼者,其挺拔之姿,历经千年依旧屹立不倒,给人以崇高、坚韧之美。
李峤,字君高,生于南宋宣和元年。
其诗文以豪放激昂、奔放畅达而著称,被誉为“济宁诗派第一”。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写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整齐热烈、慷慨悲壮,犹如百尺松的挺拔。
在我国文化中,松树一直以来都是被视为坚毅、长寿、正直、高洁的象征。
《百尺条阴合千年盖影披中百尺千年赏析》正是对松树的一种赞美与褒扬,其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使之成为了传世的经典之作。
一、松树之美松树以其挺拔的身姿和苍劲的树干,成为了我国古代文人墨客钟爱的题材之一。
松树不畏严寒,生命力顽强,树姿挺拔、形态各异,给人以蓬勃向上、顽强不屈的形象。
特别是百尺松,更是展现出了松树的恢宏和壮美,其千年的历史和挺拔的姿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李峤的艺术赞美李峤在其诗歌中经常对大自然的美景进行描写,尤其是对松树的赞美更加深刻。
他以其豪放激昂的笔触,将松树的风采和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百尺条阴合,千年盖影披中百尺》一句,以简练的文字形容出了百尺松的壮美之姿,给人以无限激赏之感。
三、百尺松的艺术价值百尺松自然之美,恢宏之态,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和审美体验。
其博大、高远的意境,以及诗人对它的赞美之词,使其成为了我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在我国文化史上,百尺松一直都是受到人们的崇拜和赞美,其在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的反映,也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松树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自然之美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我国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源泉。
而李峤以其豪放激昂的诗歌表现形式,赞美了松树的壮美之姿,使其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百尺松作为松树中的佼佼者,更是以其千年的历史和挺拔的姿态,成为了我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松树的传统文化内涵松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内涵,被视为君子之木,象征高洁、坚贞和忠诚。
写吧诗集:评(二)「松杨顶九天」注解
写吧诗集:评(二)「松杨顶九天」
注解
《写吧诗集:评(二)「松杨顶九天」注解》是一篇关于诗歌的评论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诗歌中的一些隐喻和象征意义,以及诗人的写作技巧。
在诗歌中,松树和杨树被用来代表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松树代表坚定和不屈的精神,而杨树代表柔顺和顺从的精神。
诗人通过这种隐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坚定不屈的精神的崇尚和赞美。
诗人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比如对比和排比,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对比松树和杨树的不同特点,诗歌中的意象更加生动鲜明,读者也更容易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总的来说,这篇评论文章通过分析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以及诗人的写作技巧,深入剖析了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文章言简意赅,精炼明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情感的寄托与理性的节制———试析《山中》松树审美意蕴的古韵与新味
情感的寄托与理性的节制———试析《山中》松树审美意蕴的古韵与新味作者:谈燕婷,黄德志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5期摘要:《山中》是徐志摩在生命后期创作的现代诗歌,是建立在对传统古典文学的尊重与继承之上的审美进步。
诗中反复使用的“松树”意象,包含着作者在对爱情的追求中强烈却无法说出的情愫以及其对于生命的深刻思考,因而使这个普通的意象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徐志摩《山中》松树意象审美意蕴1931年徐志摩去探望在北京香山疗养肺病的林徽因,看到昔日恋人憔悴不堪,心中自有无限复杂的情感。
可林徽因当时已成为梁思成的妻子,自己另娶了陆小曼,爱情命运殊途的现实给徐志摩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冲击,在宁静的回忆与想象中,强烈的情感自然流露。
回到寓所后,在一片深夜的静谧之中,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山中》,表达他对昔日恋人身体状况的深切担忧和对二人曾经爱情的细腻追怀。
为表达这种情感,徐志摩在诗中运用了诸多古典抒情述志诗中经常用到的意象——“庭院”“月”“山中”“松树”“清风”“春”等来表现诗意美,而《山中》贯穿全诗四段文字的一个意象便是“松”。
正如陆耀东评价道:“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创造意象的诗人,他的诗歌中的意象蕴涵着丰富而鲜明的美学特征。
”{1}诗是语言的艺术,取景必有讲究。
《山中》一诗中对于“松树”意象的反复使用,绝对不是随意为之,静谧庭院、松树之下,笔者以为这包涵着作者在对于爱情的追求中强烈却无法说出的情愫以及对于生命的深刻思考,因而使这个普通的意象表现出独特的意蕴。
一、中国古典诗词中“松树”意象的意蕴溯源松树历来都是文人雅士吟咏的物象,作为自然景物的松进入了诗歌领域之后,便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隽永的审美价值,从而拓展出一个广阔且厚重的意象空间。
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2}松树作为审美意象经诗人摄入笔端,在其凌寒、长青等自然属性外,被赋予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色彩,拥有了抒情言志的灵性。
松·大美之境
松·大美之境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刘桢01.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松?松具有阳刚之美它的枝干优美,柔中有刚松叶给人以清脱之感国人把松树作为坚定、贞洁、长寿的象征从皇家古典园林到现代园林家居都能见到松树的倩影一些名山胜地更是山以松壮势、松以山出名最早在孔子年代,春秋时期那个时候的人类朴实直接他们喜欢松柏主要在于它们的实用价值松柏的木材已经大量、广泛地被应用东汉末年、魏晋时期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乱世很多人想出人头地,更多的人怀才不遇“才”和“材”是相通的好人才,就像好的木材他们找到了寄托情绪的最佳植物就是松到了大唐盛世文化昌明,万国来朝歌舞升平下如松一般宠辱不惊更加难能可贵他们歌以赞松,诗以咏松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志士文人对松有着热烈执着的感情古代的山水画更是喜欢用松来寄托情感它担当着不争不抢却无法动摇的元素几乎成为了中国古典画作中的“百树之王”倪瓒画松,构图精简画面简单清雅,善于留白意境悠长,寥寥数笔即成倪瓒《六君子图》△赵孟頫的双松平远图近景画苍松立于怪石枯木之中远景写平坡矮山简洁清旷,淡雅空灵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卷》△从古至今松不管作为建筑材料还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它的姿态始终是这么挺直潇洒这样的松,怎能不爱?02.松在园林景观的作用《论语》有记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梅、竹也有着“岁寒三友”之称松树作为常绿乔木四季长青,历经寒冬而不衰松树的枝干遒劲,树冠蓬松不紧凑,树干高大在园林景观中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松树为轮状分枝,节间长,小枝比较细弱平直或略向下弯曲,针叶细长成束。
其树冠看起来蓬松不紧凑,“松”字正是其树冠特征的形象描述,所以,“松”就是树冠蓬松的一类树。
松树本身适应力较强因而能够在各种类型土壤中生长但土壤仍会对松树生长的态势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的松就会产生不同形态的松不同形态的松△松不仅形态奇特而且寿命长久相传秦始皇因躲雨的“五大夫松”如活至今,应有2200岁以上在离五大夫松处不远的一株古松人称“望人松”,树龄已达2300岁堪称松树年岁之冠军可见松树的寿命之长望人松△在园林景观里松树的栽种大概分为两种一是盆景盆景松取材于自然山水、树木将大自然的山水景色进行提炼并艺术加工带给观赏者深远的意境美盆景松△第二种是直接种植在地上不用的种植方法可以对园林空间起着分隔、协调、强调作用松进行带状列植可以将开放空间进行划分,形成遮掩松作为远景可以形成高低错落的植物场景,增加层次感松树进行点植可以烘托小场景的氛围景观中的造型松△那么松在景观中的具体应用有哪些小编精选了下面这些优秀案例大家一起欣赏~03.松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融创重庆山晓生活美学馆设计:重庆纬图景观设计项目由38棵全冠移植古松打造松间,挖掘南山天然泉水,以泉水造景,创建了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意境。
松树 诗词
松树诗词
松树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比喻对象,它不仅代表着静谧、淡雅和恬淡,也象征着内心的坚韧不拔、无畏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松树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古代作品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如《山海经》、《汉书》、《史记》等。
这些古典诗词中,松树多次成为比喻对象,出现在诸多名篇中。
例如,“松风吹古道,落叶满青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梦幻般的山水美景。
“松柏千年老,直挂苍穹高”,意指松柏枝繁叶茂,一直伫立在天空之上,彰显了永恒的高洁。
此外,松树在中国文化中还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坚韧不拔、保持本色、不受外界冲击的精神。
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中有这样的诗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松风吹古道,落叶萧萧起”,把松树的坚持不懈的精神,用来比喻自己的抗争精神,以此表达自己满怀希望的心情。
请概括诗歌中“山松”的特点
请概括诗歌中“山松”的特点
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山松是一种常见的题材,被诗人重复地使用,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些诗歌给我们带来了对山松的特点的深刻的印象。
在这里,我们将从神话、象征意义、比喻形式三个方面讨论山松在古典诗歌中的特点。
首先,山松在古典诗歌中具有神话性质。
据史学家们认为,当时山松被认为是神的灵力所长,在某些诗歌中,它更是象征着神祗的伟大力量。
例如,《秦岭松醉》中描述了神祗奔腾而过,将200年生长的参天大松拖走,另一首《松树村居》则描写了神居住在参天大松之中,以此来帮助亡灵上苍。
其次,山松在古典诗歌中还拥有象征意义。
它们常常被用作手段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其中最常用到的便是繁荣寿耐的象征。
《独秀松》则渲染了“山顶登高独秀松,尚书门试朝日陇”的句子,象征着一种坚持不懈、倔强不屈的精神。
同样,《打松》中“自古老松长青色,今日斧击犹笑微”一句中也展示出古松有着贞节坚守的特质。
最后,山松在古典诗歌中也可以作为比喻形式出现。
在《秦岭松醉》中,山松就被比作人的骨骼,象征着长久再生的意义,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而《登九转山》中,山松则比喻着中国古代人民的英勇精神,在艰苦困苦中仍然坚持不懈。
总之,山松在古典诗歌中拥有多种特点,它们既象征神祗的伟大力量,也比喻着古代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对于表达诗人内心世界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山松随着古典诗歌的流传,被加入到古代文化中,
深深打动了诗人们的心灵,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康熙三十六景定景诗之六“万壑松风”赏析
康熙三⼗六景定景诗之六“万壑松风”赏析
在⽆暑清凉之南,据⾼⾩,临深流,长松环翠,壑虚风度,如笙镛迭奏声,不数西湖万松岭
也。
偃盖龙鳞万壑青,逶迤芳甸杂云汀。
⽩华朱萼勉⼈事,爱敬南陔乐正经。
(康熙)
康熙的《万壑松风》诗前有序,其主要内容是:万壑松风在⼭庄之南,与⽆暑清凉相对峙,据
于⾼岗之上,深临流动的湖⽔,并有参天的古⽊和青翠的松林环绕四周,风从⼭⾕沟壑间度
过,犹如笙镛等乐器在接连不断地演奏,这⾥的松林胜于西湖的万松岭。
《万壑松风》全诗的⼤意是:⼀株株古松,枝叶盘环曲折,其粗⼤斑驳的树⼲,好像披着⼀层
龙鳞,⽽层叠的⼭峦与沟壑,到处都覆盖青翠的松林,风卷松涛碧浪滚滚,其景实为壮观。
逶
迤曲折的长堤,筑于万壑松风之北的湖泊中,长堤及其所连接的洲岛,布满芳草与鲜花,犹如
⾊彩绚丽的织锦。
阅读《诗经》中的《⽩华》篇,体会到诗中以“⽩华朱萼”来⽐喻孝⼦,可以勉励⼈通达孝悌的道理。
《诗经》中的《南陔》篇同《⽩华》⼀样,都属于正经之书,⾃⼰很喜
欢读这⼀类的作品。
《万壑松风》前⼀联诗写景,诗⼈通过对松林与长堤上花草的描写,反映
了万壑松风所处的⾃然环境,既清幽⽽⼜秀美。
后⼀联诗是抒怀,由于环境极为安宁,诗⼈边
读边思考,⽽且想得很多很深。
写景与抒情联系得极为紧密。
转载——避暑⼭庄及周围寺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清代西域诗中的松树塘意象
作者:李哲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1期
摘要:在清代的西域诗歌中,诗人们的大量诗歌可以与丝绸之路的路线相联系,“松树塘”,是西域诗人主观感情的映射和表达,其中包含着诗人在描写“松树塘”时的愁苦之情、喜爱之情、思乡之情。
因此,对西域诗歌的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必须要结合“松树塘”这一特殊的意象进而解读清代的西域诗歌。
关键词:西域诗;松树塘;意象;情感表达
作者简介:李哲(1994.2-),女,回族,甘肃天水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1
一、历代景点描写
中国古代文学的作品中诗人将大自然的各类意象融入自己的诗中,从而表达了自己在不同境遇下的各种各样的感情和心态,这种意象有了特殊的含义,因为其蕴含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自然意象,如山、雨、风之类的,也有各类景点和季节之类的抽象的意象。
景点的意象出现在文人笔下,自古有之。
宋代蘇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唐代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将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而松树塘是清代镇西府马场牧马之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南75公里处,南面为巴里坤山。
二、松树塘的形象
清祁韵士《西域释地》载:“深岩峭壁,盘道萦回,古松亭亭,遍满山谷。
旧城南山大阪,今呼为松树塘岭。
北面最陡峻,盘旋行三十余里始至其巅。
建关帝庙,最灵异。
庙西数十步小峰顶,有唐贞观十四年碑,大书‘大唐左屯卫将军姜行本勒石之纪文’十五字于碑额。
”清代颜检在长诗《由南山口至松树塘》里有形象描绘,最后说:“日落晚风凉,人来松树塘。
眼波集暮景,鼻观闻松香。
山峨峨兮水汤汤,雪皑皑兮松苍苍。
安得此间买田一二顷,终吾身兮以徜徉。
”这里,松树茂盛,牛羊肥壮,风景优美。
三、松树塘意象所赋予的深刻内涵
(一)寄予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史善长在嘉庆十一年(1816年)谪戍乌鲁木齐,写下了《松树塘》“尘沙争奈鬓中斑,风送涛声洗客颜。
可惜全遮山面目,只知松树不知山。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诗人来到西域后内心的悲伤、愁苦之情。
在尘世中无可奈何地头发斑白了。
其中带着被贬的牢骚,多多少少也有着对朝廷的指责,诗人前一句写的是自己的懊恼和沮丧,后一句就开始描写自己对松树塘风光奇异的惊叹。
历代以来征人游子咏叹的永恒的主题就是愁苦之情。
在渐渐接近西域这个遥远的地方,与关内的生活迥然不同,方希孟两次入疆创作了不少边塞诗,不乏常常看的到这种孤寂。
在《松树塘》“一片天山月,寒光照铁衣。
火风时夜吼,阴雪每晴飞。
榆色连千里,松声合四围。
古来征战骨,此地几人回。
”方希孟第一次来到西域就被这从没见过的景色所吸引,他非常惊异于西域的奇景,西域的多变的气候,和苍凉恐惧。
在他的另一首诗中“三月走戈壁,热风吹如汤。
四月走天山,万丈冰凌长”生动的描写出西域的奇异之景。
(二)表现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在乾隆、嘉庆时期,发往伊犁的流人最为集中,诗歌形成了一个创作高峰期,因为同样的背景、经历,使得他们的思想内容较为接近,诗性也趋于一致。
嘉庆四年(1799年)洪亮吉流放伊犁,洪亮吉在流放的途中写的这首诗,“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
……看峰前行马蹄驶,欲到青松尽头止。
”这首诗写的是天山东部的景色,这首诗写的是巴里坤松树塘的山峰的多样,松树的绚丽,诗人抒发了旷达的感情,诗人的面对这壮丽的奇景,惊叹的内心状态表露无遗,并且这首诗也写出了具有层次性的松树,众多的青松各有各的姿态,让人惊叹。
这首诗有对云、风、泉的描写和烘托。
被遣戍的杨炳坤心里并没有太大的波动,他以平静的心态到达了乌鲁木齐,杨炳坤翻越天山后写出的七律诗《出得胜关抵松树塘》题目中的“得胜关”指的是德胜关,在天山下北面十里处。
美丽的风景带着一丝淡淡的思乡之情,杨炳坤的诗歌中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感情抒发,正是因为诗人杨炳坤的心胸宽广,不因为来到了荒凉的西域而内心悲伤,才会有“满眼风光都入画”这样的诗句出现,也同样具有真情实感的“动人乡思欲销魂”这句诗的动人心弦。
(三)充满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毕沅是临时派遣官员,他们这些临时派遣官员都是读书人,文学造诣都很高,这一类的诗人没有遣员的思想的负担,也不用吹捧任何当代的管理者。
很多诗句借助对松树塘的意象,又蕴含着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如毕沅《九日松树塘登高三首(选一)》这首诗所表达整体涵义在于作者来到了距离自己的家乡遥远的西域,感觉到了前途的暗淡,很多人都觉得我这个决定不聪明,我已经没有与兄弟一起登高饮酒了15年,这最后一句充分表明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意象如:“迢迢”、“黯黯”、“十五年”,这些意象充分的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参考文献:
[1]星汉编著.清代西域诗辑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2]星汉,王翰林选注.历代西域屯垦戍边诗词选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3]星汉.清代西域诗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修仲一,周轩.洪亮吉新疆诗文[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
[5]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页.
[6]王向晖、王尚寿:丝绸之路诗选注,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2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