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5.1法不可违导学案
5.1 法不可违 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授课内容:教育部组织编写《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课时《法不可违》。
二、授课对象本节课的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中,第一节《成长中的我》,心中有法里的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要帮助学生梳理法律、违法、犯罪的概念,知道社会秩序的含义,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做到维护规则、遵守法律。
根据教材具体分析,本节课须掌握以下内容:(一)违法无小事1.法律的作用2.违法行为的含义3.违法行为的分类(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行政违法行为的典型表现:违反治安管理法律2.民事违法行为的典型表现:侵犯他人的民事权利和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3.如何做遵章守法的好公民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大多处于13-14岁期间的青春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会自发的思考问题,但是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在情绪上有不稳定、起伏较大、易冲动的特点;在态度上极易受到环境和身边人的影响,且对法律和违法行为等内容了解甚少,法制观念淡薄,加上这一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快速发展,会有特别想表现自己的欲望,导致极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所以,帮助学生树立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违法行为;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非常的重要。
五、设计思路(一)导入环节(2分钟)本节课以监狱的部分生活实录视频导入,借以震撼学生的心灵,彰显本课内容的严肃性,引出本课主题——《法不可违》。
(二)自主学习(4分钟)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加上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科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对基础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如违法行为的概念、违法行为的分类等,并整体感知本节课内容。
(三)合作探究(6分钟)根据本课重难点分布,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重点内容的探讨学习,把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列为表格,让学生合作完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5.1 法不可违 导学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5.1 法不可违一、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能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
2.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3.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二、自主预习1.法律是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 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4. 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填写有关违法行为的相关内容。
四、随堂演练1.违法行为是指( )A.被逮捕判刑的 B.违反刑法的行为C.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D.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2.家长和学校应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行为中的( )①旷课、夜不归宿②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③谨慎交友④收听、观看淫秽的音像制品、书刊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3.远离不良诱惑最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是( )A.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B.专时专用法C.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筑起心理防御的堤坝D.请人监督4.下列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 )A.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B.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的行为C.学生未按时交作业的行为D.殴打他人而导致死亡的行为5.八年级(2)班同学学习了“法不可违”的相关知识后,分小组进行了课堂讨论。
同学们的下列发言正确的是( )A.未成年人一旦沾染不良行为,必定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B.如果违法情节轻微,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C.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D.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应受刑罚处罚6.生活在现代社会,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坚持底线思维要求,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
下列选项符合底线思维要求的是( )A.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B.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答案】二、自主预习1.最刚性2.违法行为3.民事行政刑事4.民法三、合作探究四、随堂演练1.C2.A3.C4.B5.C6.C。
部编版八上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学案及解析
部编版八上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学案及解析第一框法不可违导学案八年级思品课型:新课主备人:审核人:授课时刻:一、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守法观念。
能力目标: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能够判定辨别周围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知识目标:明白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能区分三大违法行为,明白一样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二、导学过程[课前预习]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学会运用法律爱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课内探究]探究一:案例一吴某的小卖店被盗,便到派出所报案称系邻居王某所为,吴某还对许多人说:“王某偷了我店里的东西,派出所正在处理,没几天王某就会被逮捕。
”经派出所调查,排除了王某作案的可能性,但吴某仍坚持说是王某作的案。
1.请问吴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案例二学生小创因多次未完成作业,且还撒谎,被其母用答帚打成重伤。
2.其母亲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案例三中学生王某无心学习,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合伙绑架一名幼儿园的小朋友,并打威逼其家人不给三十万元钱就撕票。
3.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探究二:材料一19岁的肖某因在歌舞厅起哄、打闹,被公安机关拘留10天,罚款500元。
材料二中学生刘某发觉照相馆未经自己同意擅自将自己的艺术照放大后,放在橱窗展览,以招揽顾客。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请回答: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违法行为分别是何种违法行为?有何共同特点?2.面对类似违法行为,我们青青年应如何做?[课后拓展]我国刑法中与未成年人相关的规定不满14周岁的儿童犯罪,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 6周岁的人,犯有意杀人罪、有意损害罪等危害性比较严峻的罪行,应该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人,实施是刑法规定的任何犯罪行为,都应负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人教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5,1《法不可违》导学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框《法不可违》导学案
1、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2、什么是违法行为?
答:违法行为是指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可分为哪三种?
答: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
、和。
4、什么是民事违法行为?什么是行政违法行为?什么是刑事违法行为?
答:
①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规范,应当承担的行为,如欠债不还。
②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规范,应当受到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
③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规范,应当受到的行为,如故意杀人。
5、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可分为哪两种?
答:和。
(怎么区分)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称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
6、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答: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的行为。
我们可能想不到、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7、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答: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结婚等。
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来规范的。
民法用规定和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和。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5课 做守法的公民 5.1 法不可违 教案
5.1 法不可违初二政治组教案让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填写表格:(时间5min左右)知识释疑:1、民法:指的是一类民事法律法规,如民法总则、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商标法、专利费、组作权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等2、民事责任:补偿和恢复原状的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3、行政处分: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隶属关系给予有违法失职行为的国家机关公务人员的一种惩罚措施;具体见书本。
知识运用:下列镜头中的行为是何类违法行为?镜头一:生活中经常出现捡到失物据为己有的情况,或者向失主索要报酬。
上述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民事违法行为镜头二:我们经常在公众场所看到他人喧闹起哄,扰乱公共秩序。
镜头二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镜头三: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新闻里报道持刀抢夺他人财物的事情。
镜头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
——刑事违法行为环节三: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展示图片过渡: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身边的这些行为。
思考:想一想,这些行为违法吗?违反了什么法律?属于何类违法行为?了解行政违法行为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举例: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散布谣言、违反交通规则、旅游不文明行为、破坏公物等。
案例分析:镜头一: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收一半货物。
镜头二:未经他人允许,将其照片放到网站使用。
镜头三: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
思考: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吗?教师总结:镜头一:触犯合同法,侵犯合法财产权镜头二:侵犯公民的肖像权镜头三:侵犯公民的知识产权——民事违法行为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和财产权(物权、债权、继承权等)。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赛课导学案_4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学习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开始的。
现根据学生已有的法律知识,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思考问题,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中,分享学习的快乐,体会法律的尊严,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学前分析本课是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课时《法不可违》。
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针对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
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却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从而不能自觉遵守法律,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针对青少年学生法制观念尚未牢固树立的实际情况。
基于以上考虑,本课提供视频资料,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多从身边的违法行为谈起,认识到法不可违是底线,理解违法的类型,以及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违法,违法的类别教学难点:违法的类别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违法,2.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3.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能力目标】1.逐渐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3.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2、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3.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四、教学准备教学媒体: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
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教师设问:法律是什么?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亚里士多德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
——西塞罗不管它应惩罚人,还是应关护人,它必定把人当人看待。
——歌德教师设问:在同学们眼里,法律是什么?【新课教学】环节一:什么是违法行为?师: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2019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1框 法不可违教案 新人教版
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 学方法
阅读 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前作业
自读教材,完成基础训练填空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课ຫໍສະໝຸດ 合作交流二次备课(修改人:)
环
节 一
犯罪嫌疑人杨某某在湖里后埔某网吧上网, 因其盗用他人帐号上网被管理员发现而被赶出网吧, 2005年1月4日, 犯罪嫌疑人杨某某纠集了两名身份不明的男青年到该 网吧为其被赶出 的网吧的事出气, 到网吧后该三人将网吧管理员李某打成轻伤, 将另一管理员黄某的手划伤,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杨某某。
5.1法不可违
课题
法不可违
课时安排
共(1)课时
课程标 准
知道社会秩序的含义,自觉维护规则、遵守法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种类, 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 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 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 增强守法观念,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环
节
三
下列属 于哪种违法行为。
情景一、李某等3人在电影院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 他们就是 不听。工作人 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 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
情景二、 朱某在工厂于是拾到苏某的进口手表, 先说第二天还, 后来又说自己把手 表弄丢失了。苏某 向人民法院起诉, 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说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情景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 多次手持三菱挂到, 抢夺9名小学生的财务 , 的赃款4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 一句刑罚判处其有期徒刑。
部编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 法不可违教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懂得法律规则是人们行为的准绳;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明确身边的行为哪些是违法行为。
2.能力目标:有强烈的法律意识,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具有辨别身边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学会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守法公民。
【教学重点】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违法必然受到法律制裁。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环节】一、情景导入【多媒体呈现】今天在上学路上,小明遇见几个小青年故意“碰瓷”,被强行要走了二十元钱。
其中一个小伙子还恶狠狠地说:“小子,以后走路长点眼睛。
”另一个小伙子嘲笑道:“我很害怕,你可别去法院告我。
不过,这种小事法律也管不着。
”说完,三个人说笑着扬长而去。
小明是又郁闷,又纳闷?“碰瓷”是违法的事吗?法律到底管什么呀?请同学们一起来解答小明的困惑吧!教师点拨:我们知道违法无小事,违法必定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遵纪守法应成为我们每个公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一)违法无小事活动1 考一考~法律知识我第一【多媒体呈现】问题:(1)上述三幅图片中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你能说出他们违反了什么法律吗?(2)你知道什么是法律吗?要求:小组内探究分享,达成共识后在班级反馈展示。
教师小结: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法律,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
1_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活动一:行为的底线(学生阅读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
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五、方法与策略
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六、教学内容设计
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慧眼识“法”——大联想,图中的物品与法有什么联系?
学生看图回答
圆规——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告诉我们不规矩无以成方园;天平——法律保障公平正义;手铐——违法必究……
第一目:违法无小事
教学内容: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含义、产生原因、分类
D.李老板因生意亏本拒不履行合同——承担行政责任
4.小明的爸爸开车去银行办理业务,没有注意到“禁止停车”的标志,将车停在路边,被交警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以200元的罚款。小明爸爸的行为( B )
A.属于民事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
B.属于行政违法,应受到行政处罚
C.属于刑事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
D.属于犯罪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
7.掌握判断违法行为的方法。
第二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预设过程(1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展示案例:高校学生2年诈骗自己老师400余万,诈骗同学100余万获刑11年播放视频。
提问: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
2.列举身边常见的违法行为。
3.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警惕身边哪些常见的违法行为。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制裁: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 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行政拘留等。
2
与分享”。 思考: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说明理由。 这些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学生回答。 小结:上述行为都是违法行为,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 会的行为。
根据所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 违法行为。情景一是民事违法行为,情景二是行政违法行为,情景三是刑事违法 行为。
二、学情分析
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 面,却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从而不能自觉遵守法律。 同时,青少年遇事易冲动,又对法律等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比较淡薄。因此, 有必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法治观念。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法律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 防微杜渐。 2.能力目标 逐步形成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 3.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危害,了解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含 义、类型和危害;了解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这两种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环节二】违法无小事 (设计意图)在导入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了解什么是违法 及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危害,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 学生针对导入环节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点拨:小勤在工地上捡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这些铁卡子不是别人废 弃或不要的,不是没有主人,小勤这样的行为涉嫌盗窃或非法侵占,是违法的, 所以要被送到派出所。只要我们知道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 这样的事情就可以避免。 小结: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 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 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 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过渡: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要做到不违法, 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请同学们将教材翻到 47 页,我们来共同完成“探究
法不可违+导学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八上5.1 法不可违导学案一、【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2.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
3.责任意识: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
4.道德修养:树立尊法、守法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2.教学难点:能区分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二、知识梳理▲1.为什么要尊法守法?(八上P46)⑴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⑵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2.如何理解法不可违?(P46)【变式设问】为什么说违法无小事?法律的作用是什么?⑴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指引作用)⑵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评价作用)⑶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规范作用)⑷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保护作用)(七下知识迁移)3.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分类、后果。
(八上P48)⑴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⑵分类:⑶后果: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4.青少年怎样养成遵章守法的习惯?(P51、P62)①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③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④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⑤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等。
三、合作探究活动一:【情境】景甜代言广告被罚722万(看视频)探究:结合议学情境,小组合作,回答下列问题:1.景甜为什么会被罚722万?2.在这个事件上法律起到了怎样的作用?1.因为景甜这样做是违法的。
人教版初二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课时法不可违导学案
人教版初二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课时法不可违导学案
第五课做违法的公民
第1课时法不可违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才干:
知道法律的作用;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立功的含义:了解典型的行政违法行为和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进程与方法:
提高区分才干,警觉违法和立功;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法律看法;警觉违法行为;尊重他人的权益;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法律的作用;三种违犯行为的异同。
难点:法律的作用;从事民事活动应遵照的基本原那么
和民事违法行为,看法到要遵章违法,并为法治国度的树立做出应有的贡献。
效果:图片中〝报假案〞能否是违法行为?属于那类违法行为?。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优课导学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优课导学案_1《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说明《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由"感受法律的尊严""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三课组成,分别介绍有关法律、犯罪、预防违法犯罪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本课依据2011版课程标准的“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三、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授课内容。
在生活中,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大社会规范,二者密切相关。
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成长,既要践行基本的道德规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又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学情分析本课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对于法律、犯罪等基础知识已经不陌生,但对于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容易混淆。
五、复习目标:1、结合实例,区分法律三个特征的不同;2、判断是否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说出违法行为的分类;3、能够叙述出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及保护未成年人的两种手段。
4、熟练掌握所学法律常识,并能有效运用到生活中,服务与生活,依法维权。
六、复习重点、难点:重点:法律的作用;法律的显著特征;违法行为的含义及三种类型的区别;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认清犯罪危害而自觉远离违法犯罪;明确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四道防线,运用到生活中依法维权。
难点:区分易混淆的知识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复习方法:讲练结合、归纳法八、教学课时:一课时九、复习过程:(一)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阅读)结合实例,区分法律三个特征的不同;判断是否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说出违法行为的分类;能够叙述出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及保护未成年人的两种手段。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导学案-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学案)
2.5.1.法不可违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2、刑法的含义。
3、犯罪的基本特征。
4、我国刑法的种类。
5、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预习要点重点、难点: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三、预习问题1、什么是违法行为?2、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3、什么是刑法?4、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5、什么是刑罚?6、刑罚的种类有哪些?四、预习检测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人们行为的底线则是()A. 不违纪B. 不违法C. 不违宪D. 守纪律2、违法行为是指( )A.违反宪法的行为B.违反法律和纪律的行为C.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D.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禁止的行为3、社会上的违法表现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从这些行为违反的法律类别上可以将违法行为划分为( )①民事违法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④严重违法行为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④探究案一、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小A和小B周六相约去盐官古镇玩,公交车到站后两人便步行前往景点。
行至风情街附近的十字路口时,遇到红灯,此时正好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小A心想这又不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于是叫上小B一起闯了红灯。
两人到达盐官古镇后玩得很开心,还去占鳌塔看钱塘江,两人正打算回家的时候,小B捡起石子在占鳌塔下面刻上‘到此一游’说:“今天没带相机,这样再过个三年五年,来这里还能看到我们友谊的见证。
”(1)小A、小B两人在古镇做了什么?(2)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小A、小B两人这样做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探究活动二:材料一: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
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
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
材料二: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5.1 法不可违 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
提示:镜头一:卖方不履行合同约定,根据《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①孙某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②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③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④孙某的行为将受到刑罚处罚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板
书
设
计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5.1 法不可违
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无小事 违法的类别 民事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
行政违法
刑事违法 犯罪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
思考: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提示:是违法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三)各种违法行为的区别
活动四:各种违法行为的区别
(学生阅读教材P48内容及“相关链接”再展示表格)
所属违法类别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
相对轻微
民事法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提示:1.因为在工地捡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是偷窃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小勤不懂法,做了法律禁止的事情,即违反了国家的法律。
2.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增强法律意识,学法、知法、守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5.1法不可违导学案
3、总观上表,归纳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环节:阅读“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这一目,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在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们如何遵章守法?
自我检测:
1、因个人信息被泄露,不少人都有过被传销、诈骗电话骚扰的经历。
为此,新刑法修正案增加了违规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最高可判刑7年的内容。
这体现了()
A.公民享有知识产权
B.我国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C.公民享有政治权利
D.国家对保护公民隐私负有全责
2、池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罚款;瞿某因醉驾被处拘役,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A.民事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D.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3、小郑到某县法院工作,第一天接受了以下几个案件,哪一组属于涉嫌犯罪呢?()
①周叔叔与邻居发生纠纷,一时恼怒,把对方打成重伤②在某重点文物旅游景点,小赵骑在文物上拍照,并与管理员发生冲突③高三学生小王厌学,经常逃课上网;钱不够就拦路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④王某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出纳,暗地里挪用公款炒股,累计近百万元⑤小米拾到同学的遗失物拒绝归还⑥某培训机构将当地高考状元的照片用作宣传,高考状元找来后,还拒不撤除。
⑦程某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说当地有空不袭击⑧“空怒族”,旅客越来越觉得“不闹不赔”,于是出现乘客殴打机组人员和地勤人员、拦飞机、砸机场等行为。
A①②④B②③④⑤C①④D①③④⑦⑧
巩固训练:
1、下列关于违法行为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
B、应被逮捕判刑的行为才是违法行为
C、只有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才是违法行为
D、只要有了违法的思想就是违法行为
2、按照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可以分为()
①民事违法行为②一般违法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④行政违法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3、初中生程某沉迷于网络游戏,为筹措上网费用,偷盗他人财物,结果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处罚。
程某的行为( )
A.只是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
B.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C.属于犯罪行为
D.是一般违法行为
4、行人闯红灯的行为之所以受罚,是因为该行为( )
①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②容易导致交通事故③是一种行政违法行为④是一
种民事违法行为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5、请将下列违法行为进行归类,并将其序号填入对应的地方.
①出于好奇谎报110 ②大学生小李在公务员考试中作弊③博物馆大声喧哗④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⑤王某贩卖毒品⑥不依法履行合同义务
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6、材料一:青年李某与中学生张某在台球室为一个台球发生争执,李某用球杆打伤了张某,张某经医治无效而死亡。
材料二:孙某在工厂浴室洗澡后,忘了把自己的进口手表带走,被朱某拾获。
孙某要求朱某归还手表,朱某拒不归还。
材料三:王某等三名青年,在电影院看电影时起哄、吹口哨,周围观众和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三人置之不理。
(1)材料中的三种行为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违法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分别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2)材料一种李某的行为与材料二、三中朱某以及王某等三名青年的行为有什么区别?
(3)上述案例给我们什么警示?
拓展探究:
下列对行为人的制裁,哪些属于行政制裁:()
①某校学生李某因违反学校纪律,学校给予其警告处分。
②某校教师李某因违反学校纪律,学校给予其警告处分。
③某校教师王某因闯红灯违反交通法规,交通警察对其进行了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并给予其警告惩罚。
④王某偷税漏税,工商管理部门对其采取了罚款的处罚。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5.1法不可违答案
自我检测:
1.B、
2.C、
3.A、
4.B
5.C
巩固训练:
1.A
2.B
3.D
4.C
5、略
6.⑴材料一中李某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材料二中朱某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法通则,应当承担民
事责任;材料三中的王某等三名青年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受到行政处罚。
⑵区别:①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②违反的法律不同。
③受到的处罚(法律责任)不同。
⑶尊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拓展探究: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