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通往田野的小巷.通往田野的小巷教案

合集下载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注重语文实践,夯实基础知识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注重语文实践,夯实基础知识

小巷深处是一部优秀的小说,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师在上小巷深处的时候,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要注重语文实践,夯实基础知识。

本文将通过分析小巷深处作为语文教材的特点,来探讨如何注重语文实践,夯实基础知识。

一、小巷深处作为语文教材的特点小巷深处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语言运用、情节构思都具有较高的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突出语言运用的特点小巷深处的语言运用非常出色,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文学才华。

如果教师能够注重突出小说中的语言特点,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挖掘小说中的人性小巷深处是一部非常具有思想性的文学作品,其中描述了人性的种种,包括人性的善良、恶劣等方面,这些都可以在教学中被挖掘出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性,增强对于人性的认识。

3.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小巷深处中处处都有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科知识的实用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启示。

二、如何注重语文实践,夯实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小巷深处的时候,应该注重语文实践和夯实基础知识,下面是一些具体的方法:1.注重朗读小巷深处语言优美动人,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小说的意境与情感,同时也可以锤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分析语言运用教师可以针对小巷深处中的语言运用,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虚实转换等语言特点。

通过此类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理解语言的含义,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

3.注重写作实践小巷深处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文章的情节、人物描述等。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在写作中反复体悟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强化生活实践教师还可以通过小巷深处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思考人之常情。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语文知识,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案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案1一、教学目的1。

学习本文用形象作为情感的依托,对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的散文常用的写法。

2。

学习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

3。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①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②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二)难点掌握文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达到用真情实感去感动读者的目的。

三、课型:教读课四、教学方法:讨论的形式五、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

解题。

2。

提出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3。

朗读全文。

二、教学程序:(一)导语:ァ∧赴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感受到母爱。

但是对一个瞎养母收养被人遗弃的女婴,并为她倾注了所有的一切的感知就很少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这方面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小巷深处》(板书)(二)导读ァ1。

题解ァ≌馐且黄感人至深的散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

ァ2。

生字正音ァ§拧≈黝荤揶揄xuàn zhuó yǒu hūn yé yú哽孽颊蹒跚gěng niè jiá pán shān憧憬瘪chōng jǐng biěァ3。

学生朗读全文ァ√崾荆孩僮⒁獍盐瘴闹“我”的感情变化。

ァ、诨出文中刻画养母外貌、神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ァ4。

概述课文内容ァ∏1—2位同学发言ァ√崾荆喝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束。

ァ5。

提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ァ、倏挝闹心男┑胤奖硐至四盖自缫巡炀“我”的感情变化?为什么采用间接描写方法?ァ、“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ァ、壅馄散文的主线是什么?④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6。

《通往田野的小巷》教案

《通往田野的小巷》教案

一、教课目的1.经过朗读文章,认识散文所写的巷子和野外的特点2.经过感悟文章,理解刘亮程文章所表现的人与自然同等以及慢生活的思想感情3.经过点考语言,掌握刘亮程文章语言特点二、教课要点和难点1.教课要点掌握散文内容和语言的特点,差别散文和诗歌的特点2.教课难点文章最后一段要点句子的理解教课安排一课时三、教课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萨奇奇的《万物生》歌曲,感悟异域特别和人与自然的感觉音乐和文字最拥有感染力,听完音乐后我们一同来享受刘亮程文字的魅力吧!二、对散文的理解1、这是一篇散文,贾平凹以前说过“散文面对大地和事实,诗歌面对神祇和天空”,请大家选择自己喜爱的念书方式,读一读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这篇散文面对的大地和事实有哪些?学生朗诵请学生回答:一片野外这片野外有什么?植物,请学生说出野外的特点。

野外的特点如何:原始自然,悠闲生长,幸福快乐问题 2 :你的乡村的野外是如何的?有何差别展现刘亮程的话差别乡村和乡村“我写的是乡村,不是乡村。

乡村和乡村是两个不一样的观点,乡村是诗意的,文化和精神的,乡村是现实真切的。

乡村是世俗社会以外的安静世界,是中国人的伊甸园。

”“我表现的是一个没有被人完好侵占,还纠结着人和其余生命命运的那片古老土地。

此刻的土地上只演绎人的命运了。

看看中原大地,村挨村田挤田,整个大地住满人,长满人吃的粮食,连一棵野草都没有生计之地,还哪有野生动物。

这真是可怕的人间了。

”——刘亮程《我不慌不急地表达着人类久违的自然生计——与刘亮程对话》展现海子的诗:活在这宝贵的人间太阳激烈水波温柔我踩在青草上感觉自己是完全洁净的黑土活在这宝贵的人间泥土高溅,扑打脸颊活在这宝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同样幸福爱情和雨水同样幸福想一想这片野外还有什么——人类(库车农民和“我”)人类是如何的一种精神状态:自由、慢展现木心的《以前慢》记得起初少年时大家诚诚心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晨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以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世只够爱一个人以前的锁也漂亮钥匙精巧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展现刘亮程的《人与植物的关系》“我和乡村的关系是家和家人的关系,也是一颗草和它扎根土地的关系,所谓的不慌不急,也许是一种心境吧。

最新整理初一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初一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小巷深处教学目标:1、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工具:相关材料和图片、小黑板、《感恩的心》录音磁带、音乐《母亲》。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的情感。

2、难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

这首诗写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是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今天,我们也来看一个感人的关于母爱的故事,来自于林莉的《小巷深处》,请大家打开课本第37页。

二、默读课文,用“——”画出生字词,注意读音,并且思考:母亲为“我”做了那些事?1、学习生字词读音。

(请四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给黑板上的生字词注音。

)biěxuànzhuópánshān瘦瘪炫耀执著蹒跚yéyúmògěngyèchōngjǐng揶揄落寞哽咽憧憬(校对读音,全班朗读生字词两遍。

)2、释词。

(学生主动举手解释字词,及时表扬有预习的好习惯的学生。

)瘦瘪:物体表面凹下去,不饱和。

炫耀:夸耀。

落寞:寂寞,冷落。

揶揄:嘲笑。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脸颊:脸的两旁部分。

蹒跚:这里指艰难而缓慢地、摇摇晃晃地行走。

憧憬:向往。

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

三、研习课文。

1、看了课文我们都知道,文中的母亲是个盲人,而女儿不是亲生的,而是抱养的。

那么这个母亲爱她的女儿吗?(学生回答:爱。

)是的,盲母很爱她的养女,而这种伟大而质朴的爱,都蕴含在平凡的事情中,那么到底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呢?(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一”)(提问学生,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学会概括。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引导学生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3. 教学素材:相关图片、音乐、视频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故乡的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展示图片,介绍小巷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自主思考,回答预习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情感。

(2)进行诗歌朗诵、歌唱等表演,表达对故乡的热爱。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小巷》教案设计

《小巷》教案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小巷》教案设计《小巷》教案设计一、教学课题:顾城《小巷》二、教学对象:高二学生三、教学课时:45 分钟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顾城的生平及作品。

②了解朦胧诗派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掌握朦胧诗派的写作风格。

③分析《小巷》的写作手法、作者的写作特点、这首诗歌的意象以及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①赏析《远和近》,说说诗歌的的意象特征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归纳顾城诗歌写作特点。

(3)情感目标: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生活,表达对《小巷》意向的理解和认识,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阐述自己的认识和思想。

五、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

展示江南小巷的美景图,简单介绍小巷居民生活,从而引出1 / 7顾城的《小巷》。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顾城的《小巷》,首先我们大家一起看几张江南小巷。

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得墙。

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特色,江南的雨巷确实很美:走在青石路上,蒙蒙细雨,偶尔深深的巷子里隐隐约约飘过几缕饭香教师:刚才我们看了几张小巷图片,现在我们进入正题《小巷》,小巷的样子我们可以以后亲自到江浙地区看,亲身体验走在巷子里的感觉,不过现在我们先了解顾城的生平及的作品。

2、进入课题,分组布置任务。

要求各个小组查找资料,第一组顾城的生平,第二组,顾城的作品,第三组朦胧诗派的代表任务和作品,第四组总结今天的课堂。

教师:课前我分组分任务要求大家查找资料,了解顾城的生平和作品。

现在我请第一组的同学简单的介绍一下顾城生平。

同学 A:顾城,祖籍上海, 生于北京。

1969 年刚迈入初中, 即被文革之风刮到山东农村, 随他父亲诗---------------------------------------------------------------最新资料推荐------------------------------------------------------ 人顾工放猪, 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 写了《无名的小花》等诗集。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关爱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背景、主要情节等。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3. 探讨课文中所展现的作者情感态度,如对故乡的怀念、对亲情的珍视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态度。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小巷深处》的作者和背景。

(2)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课文,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借鉴,提高理解能力。

4. 深入探讨:(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内容,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探讨课文中所展现的作者情感态度,如对故乡的怀念、对亲情的珍视等。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传递正能量。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小巷深处》,写一篇关于故乡的回忆录。

2.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分析解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 课后搜集有关故乡的资料,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下节课分享。

《通往田野的小巷》课件

《通往田野的小巷》课件

《通往田野的小巷》出版 时间:[出版时间]
《通往田野的小巷》内容 简介:[内容简介]
《通往田野的小巷》读者 评价:[读者评价]
《通往田野的小巷》相关 研究:[相关研究]
其他参考资料
《通往田野 的小巷》作 者:张晓风
《张晓风散 文集》
《张晓风作 品选》
《张晓风散 文研究》
《张晓风散 文创作谈》
《张晓风散 文创作年谱》
课程安排
课程时间:每周一至周五,上 午 9 : 0 0 - 11 : 0 0
课程地点:学校教学楼A座 301教室
课程内容:包括田野调查、田 野笔记、田野报告等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田野调查 能力,提高学生田野研究水平
Part Four
课件内容
通往田野的小巷概述
内容:介绍小巷的历史、文 化、风景等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课件简介: [对课件内 容的简要 介绍]
作者:XXX
作者简介:XXX,XXX年出生,XXX年毕业于XXX大学,XXX年获得XXX学位,现任 XXX大学XXX系教授。
主要成就:XXX在XXX领域有深入研究,发表过多篇论文,获得过多项荣誉。
研究方向:XXX主要研究XXX,对XXX有深入研究。
课程收获与感悟
学习到了通往 田野的小巷的 历史背景和文
化内涵
理解了通往田 野的小巷在文 学、艺术、历 史等领域的价
值和意义
提高了对自然、 人文、社会等 方面的认识和
理解
激发了对探索 未知、追求真 理的热情和动

Part Six
参考资料
主要参考文献
《通往田野的小巷》作者: [作者姓名]
《通往田野的小巷》出版 社:[出版社名称]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小巷深处》。

(2)分析并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小巷深处》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短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乐,引起学生对小巷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小巷的认知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小巷深处》。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生通过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主题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3)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2.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巷,描述其特点和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模拟:教师创建一个模拟小巷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摊贩、居民等,以增强学生对课文情境的理解。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锻炼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2. 创意写作:教师指导学生以“我心中的小巷”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小巷的独特情感和观察,培养写作技巧和创造力。

七、课堂活动1. 图片展览: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与小巷相关的图片,并配以文字解释。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小巷深处》,使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巷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文章主题的理解与感悟。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2. 学生朗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情感,感受文章魅力。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主题,交流感悟。

4. 朗读展示: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展示学习成果。

5. 重点解析:教师针对文章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文章情感,感受小巷生活的美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

3.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小巷生活的现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开展以“我心中的小巷生活”为主题的学生作文比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九、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十、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用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朗读展示,第二课时主要用于重点解析、情感体验和小结反馈。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小巷生活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文章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生活中的每一个生命。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主人公情感变化和文章主题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4.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举例说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同理心。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布置作业:(1)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小巷深处(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文的学习逐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想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2、过程和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

(2)、情境教学法。

3、情感体验与价值观:感悟母爱、赞美母爱,感受人性美。

二、重点和难点:1、通过创设情境来让学生感受到瞎眼盲母的伟大。

从而体会到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

2、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过程(-)、导语:(播放《酒干倘卖无》)父爱如山,母爱如海。

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个大千世界,就时时刻刻感受到母爱的温暖。

下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

(播放《酒干倘卖无》)正如歌曲里唱的: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

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小巷深处》,去感受那份瞎眼盲母对女儿的爱吧!(二)、感知课文1、课前预习以下词语:xuànyǒuhūnyéyú chōngjǐng炫耀黝黑荤菜揶揄憧憬gěngnièjiápánshānbiě哽咽造孽脸颊蹒跚瘦瘪2、通过朗读课本剧创设情境让同学们熟悉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文章表达的主题思想-母爱。

人物:我、英姨、老婆婆、演员甲、演员乙、旁白员。

朗读要求:朗读时注意语言的轻重快慢,充满感情,尽量把人物的喜怒哀乐做到位。

背景乐:《世上只有妈妈好》。

场景一旁白:“在一个初秋的早上,天还不太冷,树上飘落着几片黄叶。

在一个山坡顶上,很多人围着一个用破蓝布袄裹着的婴儿,(婴儿不时啼哭,声音凄厉)好像没有谁打算把他抱回去。

”演员甲:“英姨,山坡上有个婴儿,天赐给你的呢!总比不知冷热的竹棒强。

”演员乙:“收下吧,老来也有个靠。

”旁白:“于是,英姨央人把我放进她的瘦瘪却温暖的怀里。

第二天,为了我,她从破棉鞋里掏出了她所有的积蓄拆掉了自已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小巷深处那间门口有两个滑溜溜石凳的小房子。

(七年级语文教案)小巷深处的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小巷深处的教案

小巷深处的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感悟母爱、赞美母爱,感受人性美。

[教学设想]
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的情感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2、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这是一个__________故事"、"养母是一个________的人"、"妙在__________,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或它说明了、它点出了)______________"贯穿其间,以学生谈感受母爱、理解母爱和根据对"爱"的理解,说一句很美的话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的美点精粹。

由浅人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相互质疑,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受母爱,学会做人。

小巷深处(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事情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几年前,香港曾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评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2、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二、理解课文1、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2、教师点出需要认读、积累的字词。

瘦瘪、炫耀、执著、揶揄、落寞、哽咽、蹒跚、憧憬3、快速默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词语的语境义--揶yē揄yú:(书面语)嘲笑。

蹒pán跚shā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憧chōng憬jǐng:醒悟。

向往。

炫xuàn耀:夸耀。

费解:不好懂,不容易理解。

执著:这里是坚持不懈的意思。

荤hūn菜:用鸡鸭鱼肉等做的菜。

落寞:寂寞,冷落。

哽gěng咽y :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造孽niè:方言,可怜。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

4、进行写法指导,阅读散文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用“这是一个_________的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小巷教案(范文模版)

小巷教案(范文模版)

小巷教案(范文模版)第一篇:小巷教案(范文模版)12、小巷贾平凹一、学——目标导学、预习独学(一)导入新课:小时候,每当我们背着书包走在小胡同里,屡屡炊烟升起时,总能看到:夕阳的余晖把抱柴火的老奶奶染成古铜色。

家乡的小胡同静谧安详,令人魂牵梦绕。

今天我们学习贾平凹的作品《小巷》,看看小巷里的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有怎样令我们肃然起敬的精神。

(二)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贾平凹,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包括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

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

贾平凹与他妻子韩俊芳同是丹凤县棣花镇人,两人婚姻之美满在贾平凹的文中表露无遗,女儿倩情亦是贾平凹之深爱。

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

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

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小巷》教学案例(通用2篇)

《小巷》教学案例(通用2篇)

《小巷》教学案例(通用2篇)《小巷》篇1教学思路:《小巷》是初中课本中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

这篇文章写景细腻生动,语言典雅流畅,无有诗情画意,值得学生认真品味。

一节课时间有限不可面面俱到。

我设想:在充分朗读得基础上,体会江南小巷的特点;深入品读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运用仿写的方法加以训练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作者淡泊的人生态度;在教授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充分体现老师“领头雁”的作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目标:1、理解江南小巷的特点,领略其优雅闲适的景致,体会作者淡泊的人生态度。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和优美词句描写景物的手法,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江南小巷的特点,仿写训练。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志趣。

教学模式:教学用具:大屏幕。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每当你们背着书包走在小胡同里看到绿绿炊烟升起,夕阳的余晖把抱柴火的老奶奶染成古铜色,你有何感受?学生七嘴八舌答案不一。

老师再引入新课,家乡的小胡同静谧安详令人魂牵梦绕,今天我们领略江南小胡同——《巷》的迷人风韵吧。

设计意图:设计情景导入符合农村学生生活习惯,主要激发学生想象力带入情境,自然引出新课。

2、明确目标:出示大屏幕,一幅江南小巷的迷人画面。

简介作者:柯灵现代作家小学毕业后辍学。

1930年独创上海却处处碰壁,孤独失落怅惘,却发现了小巷的风格和妙处,欣然写下这篇优美动人的散文。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朗读以明确。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有章可循。

3、品读领悟江南的小胡同别有洞天,我们还是先读为快。

读前指导,停顿恰当、重音正确、声情并茂。

学生根据配乐先个体读,后两段齐读。

设计意图:柯灵的语言风格典雅清丽,婉约细腻。

朗读能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语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增强语感。

读是理解课文的前奏。

老师:学生读的生动感人,我们在一起品味文章的思想内容。

出示问题:(1)画出表现小巷特点的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汉语语文下册教案
通往田野的小巷
刘亮程
通往田野的小巷
刘亮程
教学目标
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3.通过讲本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诵散文。

2.结合本散文内容描述我们现代人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点:
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教学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教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手段:教科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活动导入
(一)情感体验活动一
让同学们说出自己对家乡的概念。

问:你怎么看现在的生活?你知道关于我们库车的哪些事儿?你每年几次去县城?(让学生说出我们县的特色,名点)·····
(二)检查学生复习词语情况
让学生齐读词语,听写重点词语。

二、人物介绍
刘亮程:作家,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

当过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写在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等等,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三、整体感知
1.通过班班通教学设备给学生观察我库车老成的一系列图片
说说感知。

2.。

让全班同学齐读全文,初步感知作者的感情。

四、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课文
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小组跟着课件上的内容分析学习课文
(一)分段课文
本散文总分为8个自然段,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个自然段)写城内的小巷——自然古朴,从容安逸,富有新疆民族特色。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写城外的田野。

第三部分:(5-8自然段)写库车人民的生活。

(二)小组讨论
1.文章首段描写的小巷有哪些特点?
富有自然气息;古老(古朴,原生态);宁静安详(节奏缓慢,从容安逸)。

2.全文展现了库车人的“生存态度”,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这种生存态度对你的启发。

“生存态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守护自然等
3.全文展现了库车人的“生存态度”,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这种生存态度对你的启发。

“生存态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守护自然等
4.结合全文,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1)对老城缓慢悠然生活状态的喜爱;
(2)对老城人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守护自然)的生存态度的赞赏;
(3)对快节奏生活的反思;
(4)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状态的向往。

(三)巩固练习
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有人说,南疆的维吾尔农民懒惰。

在许多地方,人们已经过于勤快。

懒惰:不清理庄稼地里的杂草;勤快:改造田地,铲除一切妨碍粮食生产的生物。

五、延伸作业
走进大自然中去,观察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截取一段夏天的景象进行描写,一两百字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