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邮马原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重点知识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重点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c0cae85fc4ffe473268ab04.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重点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意识的本质5、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6、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6、实践的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7、实践过程中人和自然的关系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9、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意义。
10、发展的实质。
11、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意义。
15、度的含义及意义16、量变和质变含义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17、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8、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19、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
▲20、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二章1、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3各派哲学对认识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4、能动反映论的特点5、认识运动的一般发展规律▲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7、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8、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
▲9、真理客观性▲10、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3、价值的本质、特征14、价值评价的功能。
▲15、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辩证统一关系原理及意义。
第三章1、唯心史观及其缺陷▲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关系及意义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及构成要素5、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及意义7、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8、国家的实质、国体与政体▲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行规律及意义▲10、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1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原知识点整理范文
![马原知识点整理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4e2351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2b.png)
马原知识点整理范文马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下简称《马原》),是中国共产党官方的基本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材之一,是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指导书。
《马原》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留下的关于哲学的重要论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下面是对《马原》的一些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第一”、“运动第一”、“整体和矛盾统一“、”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部矛盾的斗争推动“等核心原理。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和,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
4.对立统一规律:强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两个方面和内部矛盾,矛盾的存在使事物运动发展,推动事物由量变到质变。
5.可能性、必然性和自由性的辩证统一:承认世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也保留了人们对现实的反抗力和创造力,主张人的自由是与人的本质的发展相一致的。
6.观念的能动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历史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的觉悟和行动对社会历史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运动、时空、度和质量的概念。
2.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则、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则、否定之否定原则等。
3.矛盾和矛盾的普遍规律: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矛盾,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规律包括矛盾的普遍性、互相依存性、斗争性、发展性等。
4.质变和量变关系: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质变,质变又催生新的量变,二者互相依存、相互交替。
5.主观能动性原理:主张人的认识和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是能主动控制和改变客观世界的创造者。
三、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1.意识形态: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是社会各阶级之间思想、意识、观念等的统称,反映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马原南邮通达部分复习题参考答案--新版
![马原南邮通达部分复习题参考答案--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7f11f61bfad6195f312ba6ea.png)
二、名词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地爆发的社会经济混乱和衰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三、辨析题②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错误。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或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③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错误。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如何处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关键。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坚持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坚持英雄史观,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所以,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不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已主义。
正确。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己主义。
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公开的利已主义,合理的利已主义和功利主义等等。
利己主义是资本索取和掠夺本性在经济上的表现,资产阶级利己主义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是自私的,宣扬自我是至高无上的,强调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把个人幸福看作一切行动的目的。
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突出表现是拜金主义。
⑧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因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有百利无一害。
马原重点总结
![马原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3eb8914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75.png)
马原重点总结第一篇:马原重点总结第一章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发展的知识点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第二篇:《马原》教学重点绪论P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P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以发挥)P8-9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及其代表人物P1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P1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四个方面)第一章P27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 P28哲学的基本问题P30物质的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意识的定义。
P3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马原重点必背
![马原重点必背](https://img.taocdn.com/s3/m/1193503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8f.png)
马原重点必背一、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中蕴含的矛盾和内部矛盾斗争的动力。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整体,在发展中不断实现着否定、肯定、超越的过程,推动事物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基础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强调社会历史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辩证的运动。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提出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和他们自身维持生存所需价值之间的差额,也是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占有。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特有的资本-劳动关系密切相关。
三、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基本概念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现象,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将剩余价值再投资扩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和生产商品的过程。
资本积累的规律资本积累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过程中,也在产生着一系列的矛盾和危机。
第二,剥削程度的增加和人口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剥削程度的加深,同时也会引发人口问题。
第三,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会逐渐集中和垄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按劳分配和各尽所能分配的结合;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全面共产主义制度的理想社会。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f24cf0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d.png)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调整和修正对世界的认识,实现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致性。
4.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物质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它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间接地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用来改造自然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相互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1.阶级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存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0f156ac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3b.png)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1. 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先进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践指导。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基本范畴包括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发展。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往,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
4. 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从实践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再从抽象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感性认识。
5. 矛盾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矛盾论的基本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论的方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
6. 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历史辩证法是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连续性、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
7.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能动的,能够通过对客体的实践改造来认识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既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受客观规律的限制。
8.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是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必然性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自由意志是对主观能动性的实现。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是辩证的统一,在实践中实现。
9.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实践的历史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条件是指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了人类实践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10. 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价值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范畴,是社会实践目标与人的需要的统一。
马原大一考前知识点
![马原大一考前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3a0c227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6.png)
马原大一考前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三个基本原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首要实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变革推动的,以生产力为基础,上层建筑受制于它。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和社会变革至关重要。
2.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发展的。
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争取解放,推动社会主义革命。
阶级斗争理论是了解社会矛盾和社会运动的关键。
3.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出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得这部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剥削机制,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 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其核心是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灭剥削和压迫,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社会主义民主等特点。
2. 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革命和建设。
经济建设方面,必须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现代化水平;政治建设方面,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实现人民民主;文化建设方面,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和文化传承。
3.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其他制度具有明显优越性。
它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广大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经历了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三个发展阶段。
最新大学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要点(较全面)
![最新大学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要点(较全面)](https://img.taocdn.com/s3/m/705f7167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14.png)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首先,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
一句话,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学说。
马原课本重点
![马原课本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e8b6913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cc.png)
马原课本重点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强调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和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论: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的,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改造世界的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人民当家作主,追求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
2.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并以《共产党宣言》为标志,宣告了共产主义者的团结和斗争。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俄国进行了成功的革命实践,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此后,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实践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探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提出了毛泽东思想。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和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创新,集中体现了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观点和党在实践中取得的重要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基本任务和基本路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马原期末复习原创重点及方法课件
![马原期末复习原创重点及方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cff3dac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69.png)
历史唯物主义
总结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社会意 识能够促进社会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发展。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的产生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创造 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资本家 通过延长工作日、降低工资等方式, 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按照利润、利息、 地租等形式分配给不同的社会集团, 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收入。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表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生 产过剩、失业率高企、物价上涨 等。
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剖析知识 点的内涵和应用。
抽象思维法
通过抽象的逻辑推理,理解知 识点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比较分析法
对比相似知识点,找出异同点 ,加深理解。
实践应用法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 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应用方法
问题解决法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应用能力。
模拟演练法
模拟真实情境,进行实际操作 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道路
总结词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详细描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也需要 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例如,数字化经济的发展、绿色低碳 发展等新兴领域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 不断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总结词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条 件下可能会得到不同的体现。
南邮学习通马原题库
![南邮学习通马原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8717a067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2.png)
南邮学习通马原题库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B.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C.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正确反应了时代潮流B.与时俱进C.鲜明的阶层性和实践性D.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结果3.马克思主义的底子特征是( )A.正确反应了时代潮流B.在实践的底子上革命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C.鲜明的阶层性和实践性D.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结果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层、消灭国度C.实现小我私家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层争取自身解放和整小我私家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层斗争的性质、目的息争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的根本理论、根本看法和根本要领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生长的普遍规律的学说6.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无产阶层争取自身解放和整小我私家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层斗争的性质、目的息争放条件的学说C.不但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的根本理论、根本看法和学说的体系,也包罗继承者对它的生长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的根本理论、根本看法和根本要领组成的科学体系7.无产阶层的科学世界观和要领论是( )A.辩证法B.科学社会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主要的三个组成部分包罗( )A.马克思主义法学B.科学社会主义C.马克思主义哲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有( )A.德国古典哲学B.剩余代价学说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E.唯物史观3.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孝敬是( )A.辩证法B.劳动代价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代价学说4.下面对马克思主义正确的表述是( )A.是马恩创建并由后继者不绝生长的理论B.是无产阶层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C.是无产阶层科学的世界观与要领论D.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生长的一般规律的学说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包罗( )A.资本主义呆板大产业的生长B.无产阶层的壮大C.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生长D.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成熟三、辨析题1.对峙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的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运动规律:事物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c:v 表示金融资本: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俄共召开十大,决定实行发展以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
主要措施有用粮食税代替余量收集制,大力发展商业,在一定限度内,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并以租让,租凭等形式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领导的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
一、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1,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产生的生产过剩危机暴露了矛盾,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
3,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就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四、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五、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这就是诠释了矛盾的特殊性。
4,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六、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七、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一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了,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
八、试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结合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3,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九、怎样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联系实际,论述它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改革的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十、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联系实际,论述它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是二者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在:首先,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和性质。
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在上层筑领域里也就以剥削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统治为其主要内容。
其次,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
旧的经济基础破新的经济基础代替之后,旧的上层建筑也就或迟或早地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还表现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它一旦产生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服务,帮助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一种是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的落后的力量。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何种作用,以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为转移。
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十一、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十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2,在私有制商品的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3,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抽象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
4,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5,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商品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十三、简述劳动二重性原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