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结构变动和就业增长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

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

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仍将继续扩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39.5%。

1.产出结构变动表14.1和图14.1分别显示了1978~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组成情况及其变动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中国高增长与低就业原因浅析

中国高增长与低就业原因浅析

同时并存 ,即一 方面…些行业 出现 了产 能过剩 ,产能过剩 导致低价格 的恶性 竞争 ,必 然带来相关企业 的破产倒 闭,这些因破产倒 闭而被淘 汰 的企业 中原有 的就 业人员便成 为 了失业者 ;另一方面 国内有效需求 的很大 一部分被进 口产品替代 ,进 口替代淘汰 了国 内同类产 品生产企
内生产 部分大都是低 附加值劳动密 集型的低技术 加工组装环节 ,长期 实行 的 “ 两头在外 ”使 产业链特别 是高附加值 的产 业链环节难 以在 国
源—— 人 口的状况 。一 个 国家人 口的变 动轨 迹 决定 了其劳 动力 资源
的变动轨迹 。 中 国 作 为 发 展 中 国家 ,现 代 化 起 步 较 晚 , 但 由于 医 疗 、卫 生 等 条 件 的 改 善 , 我 国人 口增 长 率 迅 速 ,且 劳 动 参 与 率 高 , 但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处于 比较 低 的发 展 阶 段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制 约 了对 劳 动 力 的 吸 收 。
财 经 论 坛
中 国高 增 长 与低 就 业 原 因浅 析
东北财经 大学研究生 院
[ 摘
朱琳
要】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持续 高速增长 ,2 1年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 同时 ,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严峻 ,中国出现 了高增长与低就业并 00
存的局面。宏观、微观经济因素同时影响着我 国经济增长和就业 ,本文着 重从人 口总量和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转型这 四大方面分析 了我 国高增
长、低就业现状的的原因。
【 关键词]高增长
低就业
原因
管理
策略


引言
改革 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 保持了3 多年 的高速 增长 ,年均增 长率 0

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如何看待

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如何看待

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分析。

以下是一些观点和见解:一、经济形势评价:1.外部环境: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需求疲软。

中国出口受到一定冲击,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压力。

2.内部结构: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消费、服务业等内需潜力逐渐释放,经济增长动力正在逐步转换和升级。

3.政府政策:中国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减税降费、稳定就业、扩大内需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二、经济政策评价:1.减税降费:减税降费政策有利于增强企业和民众的获得感,提升市场信心,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内需支撑。

2.稳定就业:当前经济增长放缓,保持就业稳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推出一系列就业政策和措施,加强职业培训、创业扶持等,稳定就业局势。

3.扩大内需:中国经济正在从出口驱动向内需拉动转变。

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扩大消费、促进农村发展等措施,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4.改革开放:政府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深化金融、国企、土地等领域改革,促进市场化改革,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三、问题和挑战:1.经济下行压力: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面临经济下行压力。

需要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稳定经济增长。

2.高负债风险: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存在一定的债务风险,需要加强风险防控和去杠杆化工作,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3.结构调整难度: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结构调整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需要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创新和科技投入。

4.外部不确定性: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对中国经济带来一定冲击。

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稳定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但整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

政府积极采取政策措施,支持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2024年宏观经济分析

2024年宏观经济分析

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尤其是GDP增速,深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经济政策利率调整和投资机会综合分析以及政策影响
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影响。

一、2024年GDP增速放缓,充分反映实体经济新一轮政策的“调节
效应”。

2024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6.7%的增长,比2024
年6.9%略有放缓,创历史最低水平。

通胀水平继续保持低位,其原因是:一是基本物价水平低,尤其是原
油和食品物价大幅下降;二是消费结构变化,服务类消费增长加快,基础
物价涨幅受到抑制;三是通货膨胀预期延续低位运行,在疲软的经济和金
融环境下,企业和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变动预期不出所料地缩小了涨价空间;四是政府财政政策调整,税收减免和投资基础设施等投资项目的投入,部
分抵消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二、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符合新常态下的要求。

2024年,中国经济
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加快,实现持续稳健增长。

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拉动的GDP增速,和国内消费贡献率持续增长,双双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支撑了经济发展。

GDP增速稳定,就业市场稳定。

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点分析

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点分析

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点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仍需调整,就业结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较弱,这些都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

标签: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

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

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

一、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到2007年底,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占GDP比重为11.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占GDP比重为49.2%;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占GDP比重为39.1%。

表明我国的国民经济还比较过分地依赖农业,而服务业相当落后。

在发达国家GDP构成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般不超过5%,第二产业一般不超过30%,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是最大的,一般为65%以上。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还不太合理,第二产业占的比重偏大,而第三产业占的比重偏小,产业结构仍有优化的空间。

第一产业由于生产技术管理方面没有通过工业化而得到充分的改造,因而在产业结构上和就业结构上存在物质技术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率很低、农业占用劳动力很大等问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5年只有40.3%,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存在也导致了就业结构的调整受到限制。

在就业结构中,有44.8%的劳动力集中在农业领域,所占比重过高,而服务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只有31.4%,表明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很不合理。

简述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

简述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劳动力市场之一,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描述:1. 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据统计,我国劳动力总量超过9亿人,其中包括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

2. 劳动力结构逐渐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劳动力结构逐渐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城市就业,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3. 就业形势复杂多变: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我国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的就业需求增加;另传统产业的用工需求减少,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着就业压力。

4. 劳动力市场需求多样化: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劳动力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除了技术工人、生产员工外,高素质人才和服务行业人才也备受青睐。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在当前的背景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具体表现为:1. 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我国劳动力结构逐渐向高技能、高素质、高薪酬方向转变。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减少,而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的就业需求越来越大。

2. 劳动力供求关系加剧:随着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供求关系的变动,劳动力市场发展呈现出供大于求和求大于供的双重矛盾。

一些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难以满足;另一些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用工荒的困境。

3. 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日益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我国就业,一些我国劳动力也积极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4. 劳动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劳动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劳动芳龄,劳动力资源的规模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

我国就业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就业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就业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受到了全球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经济增长放缓、外部压力加大和内部结构逐步调整等多种因素都给我国的就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本文就我国就业形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我国就业形势分析1. 创业需求和创新创造带来新动能我国正面临一波前所未有的创新、创业浪潮。

创新创造和大众创业带来的活力将推动当前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转变。

当下我国不断加强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为创业者和创新者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待遇,从而鼓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创业和创新事业中,带动就业市场完整。

2. 服务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减缓时机服务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也是推进经济新发展的重要手段,但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放缓,这一调整进程在短期内可能减缓。

服务业和制造业将继续沿着自己的转型升级道路走向,但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和提升,加强品牌建设和质量改进,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就业市场的增长。

3. 大众就业需求不断增加大众就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保持就业的稳定是国家的基本战略。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就业岗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就业市场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化趋势,需要加大政策力度、优化就业服务和培训等方面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和不同个人的就业需求。

二、存在的问题1. 就业结构性矛盾严重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和部分地区和部门、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困难人群。

尽管政府在这些领域中加大了扶持力度,但升学压力大、学历难以匹配职业、岗位需求就高管用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2. 职业技能不足、创新创业障碍大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势要求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大强化提高,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学生离校后技能不太专业、企业的创新服用能力也同步提升是有差距的。

3. 国际竞争压力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当前,我国就业市场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和经济下行压力,这对于企业和个人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国经济奇迹的表现及成因

中国经济奇迹的表现及成因

中国经济奇迹的表现及成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一、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增长,从图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连上新台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比1978年增长22.8倍,成功由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经济增长率尽管出现波动,但是近几年依旧在6%以上,总体上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从改革开放时的外汇短缺国转变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二、经济结构等实现重大变革。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12年,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

需求结构持续改善,经济增长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区域结构优化重塑,地区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四通八达的综合运输网络已经建成,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增强,供应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四、对外经济发展成绩斐然,对外投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投资合作不断发展,贸易结构调整优化,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提升,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财富不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就业结构深刻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第二部分对于“中国奇迹”的成因,国内外学者做了许多研究,其中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奇迹采取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推行的是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重工业,在中国建立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資源配置制度再到微观经营体制的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违背了以较优势原则,导致整个国民经济效率低下。

1978年以后,国家推动了旨在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农村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取代集体性质的生产队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剩余索取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取得了巨大的生产绩效。

就业率变动与经济增长

就业率变动与经济增长

就业率变动与经济增长在现代经济学中,就业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就业率通常被定义为在特定时期内,处于工作状态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而经济增长则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总值的增加,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理解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对于政策制定、经济规划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就业率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1. 就业率就业率作为一个经济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的活跃程度。

高就业率通常意味着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工作,从而提高家庭收入水平,促进消费和投资,因此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

反之,低就业率则可能意味着较高的失业水平,这会导致消费能力下降,对经济增长形成抑制。

2.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总值(GDP)增加的过程。

经济增长增进了社会财富,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使得政府有更多资源支持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

然而,要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仅依靠资源投入往往是不够的,还需要创新、技术进步以及制度环境的改善。

二、就业率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 就业不平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就业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较高的就业率能够提高居民的购买力,推动消费,促进企业投资,从而推动整体经济增长。

然而,就业的不平衡性也可能影响这一关系。

例如,一些高技能行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快速发展,但其他传统行业可能出现稳定甚至萎缩,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均衡。

这时,虽然整体就业率未必下降,但由于缺乏足够数量高技能人才,整体经济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2.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权衡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在短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反向关联关系。

即当失业率降低时,由于劳动力市场紧张,工资水平上升,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而当失业率升高时,工资会受到抑制,从而导致价格水平下降。

这种动态平衡使得很多国家在追求更高就业率和控制物价水平之间难以取得一致。

中国经济20多年来的结构变动与就业增长

中国经济20多年来的结构变动与就业增长

中国经济20多年来的结构变动与就业增长【内容提要】经济增长是和结构转变相联系的,它包括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化、人口与就业结构的转变及城市化等内容,它意味着在需求结构和贸易结构变动的驱使下,劳动、资本等要素不断向高生产率、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和区域流动。

本文从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口的城乡及区域结构等三个角度,分析我国经济20多年来的结构调整,这种变革与调整已经带来了经济总量的扩张、经济效率的提高、运行机制的改变和愈来愈典型市场经济的特征。

在这一进程中,就业增加也是在结构改善和配置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

【正文】经济增长是和结构转变相联系的,它包括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化、人口与就业结构的转变及城市化等内容,它意味着在需求结构和贸易结构变动的驱使下,劳动、资本等要素不断向高生产率、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和区域流动。

本文从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口的城乡及区域结构等三个角度,分析我国经济20多年来的结构调整,这种变革与调整已经带来了经济总量的扩张、经济效率的提高、运行机制的改变和愈来愈典型市场经济的特征。

在这一进程中,就业增加也是在结构改善和配置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

一、所有制结构变动与非国有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相伴随,原来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一个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轮廓已经显现在我们面前。

(一)国民产出的所有制结构从国民经济总体角度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1997年,我国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为74772亿元,其中,非公有经济实现18096亿元,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为24.2%,而公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占75.8%。

这是根据新标准计算的,即公有制经济中包含了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

如果按照旧有口径计算,那么非公有成分大约在32.9%,公有经济的比重大约为67.1%。

很明显,在国民产出中,公有经济的比重还比较高,但在商品流通等竞争性强、对非国有经济的禁入较松的第三产业,公有经济的比重下降较快。

中国20242025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中国20242025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一、2024—2024年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梳理(一)2024年1、经济背景1)2024年,在持续的宏观调控下,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主动改变,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GDP年均增长11.9%.2)20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3)2024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主动进展,初步形成了三大需求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4)2024年期间,世界经济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进而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

5)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从过快偏热快速下滑,GDP增速由第一季度的10.6%快速回落到第三季度的9.0%,为2024年其次季度以来的最低增幅。

2、经济目标2024年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是: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上,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经济增长速度。

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限制在4.8%左右一一去年价格上涨对今年价格的翘尾影响较大,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限制物价上涨的难度加大。

3)城镇新增就业100O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限制在4.5%左右。

4)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化为明显通货膨胀。

5)年中,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状况下,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限制物价过快上涨”。

3、经济政策D政策名称与方向年初规划:稳健的财政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9月份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坚决实施主动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政策工具稳健的财政政策:A.变动政府支出:财政支出重点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削减国家建设型支出,缓解投资的快速增长势头。

B.加大保隙措施,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C.建立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再就业政策体系,实施主动的就业政策。

D.实行措施,抑制物价持续上涨。

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四个文件,概括起来有10个方面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力资本的提升以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首先,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重要特征之一、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的经济从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以工业为支柱的经济体。

工业产值和工业就业人口比重都大幅度提升。

同时,工业化也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

其次,农村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显著特征。

中国的农村转型是指农村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乡村综合发展转变。

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以及其他农村产业。

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中国城市化率在过去几十年里从20%左右增长到现在的60%以上。

城市化带动了人口流动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三,人力资本的提升也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技能培训的普及,中国的人力资本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和结构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

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推动创新、提升劳动生产率,同时也提高了劳动力对高附加值产业的吸引力,从而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

最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显著特征。

服务业是指以提供服务为主导的经济部门,包括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文化和娱乐业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消费升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和数字科技的普及和应用,更加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经济结构,也为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总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体现在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力资本的提升以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等方面。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对称性关系探析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对称性关系探析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对称性关系探析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1-000-02摘要按照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在理论上存在对称性。

但文章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表现出了非对称性,故文章就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在中国的非对称性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国情得出解决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对称性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增长就业增长非对称性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按照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在理论上存在对称性。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奥肯在分析美国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发现:在经济增长高于3%时,经济增长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失业率下降0.5个百分点。

但我国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增长迅速,而就业增长率却比较低。

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一些相关关系,主要就二者之间呈非对称性关系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关性的理论分析就业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

在新古典学派看来,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两种,凯恩斯则认为,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失业,即非自愿性失业。

所谓非自愿性失业,是指由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不足,以致不足以使生产吸收愿意工作的人去工作而造成的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的失业。

在他看来,社会有效需求不是导致当时失业的重要原因。

凯恩斯认为,要实现充分就业,仅靠市场本身是无法完成的,需要通过国家对经济进行必要的干预。

即通过宏观调控,刺激投资,增加消费,以实现充分就业。

为了扩大消费和投资,凯恩斯提出了很多措施,如通过租税,有效地进行收入再分配;设置各种社会保险和救济,增加消费;提高投资引诱,增加投资与就业,使社会工资总额有所增加等等。

而且他进一步提出主要途径是增加投资量。

此外,凯恩斯还认为,社会分配不公,也是导致不能充分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当前经济形势在国内外的诸多因素影响下,呈现出复杂且多变的特征。

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就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动。

下面将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具体从经济增长、就业、通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政府应对措施等方面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辩证分析。

从国内层面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在稳定的较高水平。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自然会逐步趋缓。

另一方面,当前的经济形势受到国际贸易摩擦、宏观调控政策、结构性改革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使得经济增长面临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首先,在就业方面,当前经济形势表现出了一定的矛盾。

虽然在国内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就业形势相对稳定,失业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就业结构问题仍然突出。

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技术革新带来的职位空缺难以满足需求。

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政府应加大对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结构性就业中的合理流动,提高就业质量和人力资本的效益。

其次,在通胀方面,当前经济形势表现出了较为稳定的趋势。

尽管通胀率有所上升,但总体上保持在一个可控范围内。

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内的经济结构改革和调整,改善了供求关系和物价体系;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稳定物价水平。

未来,应继续稳定通胀预期,加强宏观调控和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

再次,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当前经济形势出现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愈发合理和均衡。

一方面,消费需求突出,服务业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新驱动力。

在这种调整过程中,政府应加大对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最后,在政府应对措施方面,当前经济形势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来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奥肯定律适用于中国吗?——关于中国就业情况与经济增长速率的研究

奥肯定律适用于中国吗?——关于中国就业情况与经济增长速率的研究

经济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7期26奥肯定律适用于中国吗?——关于中国就业情况与经济增长速率的研究苗高健 温佳奇(吉林省统计科学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00;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摘 要:奥肯定律(Okun’s Law)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奥肯定律成功地描述了在成熟经济体中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奥肯定律认为,output ga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

在当前的中国,奥肯定律失效连连,适用于成熟经济体的规律在新兴经济体似乎并不完全适用。

在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中国,奥肯定律并不能充分解释中国的现状。

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兴起能够对整体就业市场起到保护和再平衡的作用。

中国很有可能在经济转型增速下降的同时实现就业市场的稳定和持续改善。

关键词:奥肯定律;就业;经济增长率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37X (2018)07.0026-03一、引言和研究背景奥肯定律(Okun’s Law)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的法则,他通过数据比对和建模分析,试图找出经济活动和失业率的关联,得出的结论是,output gap 如果每增加2%左右,失业率下降一个百分点左右,两者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美国相关研究机构对奥肯定律的研究非常重视,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当前国际经济社会条件下,“奥肯定律”仍然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重要研究手段,“奥肯定律”提出的“负相关”、“失业率”等指标概念对决策者有重要的参考指导意义。

在当前时期,经济增长率下降,创业就业会随之下降,失业群体会随之增加,这在世界范围都普遍适用。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步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形势依旧复杂多变,就业形势充满挑战,就业问题日显突出。

浅谈中国近十年人口年龄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趋势

浅谈中国近十年人口年龄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趋势

浅谈中国近十年人口年龄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趋势摘要:本文对近十年中国人口年龄数据和以分行业经济活动人口就业数据进行了分析,利用excel软件分析发现,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处在“人口红利”期,并在未来几年内趋向老龄化,社会负担加重;而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适龄劳动人口(经济劳动人口)正逐渐转向第三产业部门。

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红利excel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社会经济活动是由“人”来进行。

这个“人”是由“不同年龄”,或“不同行业”组成的。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死亡率急剧下降,平均寿命迅速提高,特别是近20年来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迅速下降,中国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

研究我国老龄化的特点、影响及对策,对于我们迎接老龄化高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

日益增多的老龄人口以及与此相伴而生的社会经济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老龄化与生育政策的关系、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养老保障与养老保险、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特殊老年群体养老、积极应对老龄化等领域。

对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措施的研究基础。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因素,其中出生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决定因素。

二、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现对2001年到2010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建模分析,根据计算发现自然增长率的一阶差比率大致相等,符合指数曲线模式的数字特征,确定选用指数曲线预测模型第一步,先将观察值yt的数据进行变换,使其满足因为A=ln a,所以所求指数模型为:第二步,预测2011年的自然增长率为:预测2012年的自然增长率为:预测2013年的自然增长率为:第三步,将主营业务收入对数化处理,并使用Excel中的数据分析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由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R2=0.791003,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就业形势更显严峻。

本文将从就业形势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应对之策三个方面进行浅谈,以期为读者提供深入了解和理性思考的视角。

一、就业形势的现状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就业形势呈现出一些特点。

首先是人口就业压力增大。

中国人口众多,加之每年高校毕业生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增加,导致了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

其次是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尖锐。

虽然经济增长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但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一些传统产业下滑,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使得劳动力的市场供求矛盾愈发尖锐。

再次是就业结构逐渐优化。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传统制造业岗位减少,而高技能、高技术及服务业的岗位增加,就业结构逐渐朝着高端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最后是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虽然就业压力增大,但就业质量却在不断提升,一方面是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加稳定的就业环境。

二、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就业问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速度直接影响着就业机会的多少和就业质量的高低。

经济增长稳定、快速将保障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岗位;反之,经济增长缓慢、下滑则会导致就业形势严峻。

其次是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会带动产业岗位的增加和减少,这直接影响着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进而影响着就业形势。

再次是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

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高技能、高技术岗位的增加,而这正是就业结构优化和就业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最后是政策调控和社会环境。

政府的政策和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从而影响着企业的招聘和就业状况。

政府的相关政策和社会环境的稳定将有助于就业形势的改善。

三、应对当前就业问题的策略和建议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建议,从多个层面来进行应对。

2024年我国经济运行变动轨迹分析

2024年我国经济运行变动轨迹分析

2024年,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一系列变动轨迹。

本文将从GDP增长、就业形势、消费水平、外贸发展、投资状况和金融领域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2024年我国GDP增长率为7.7%,低于前几年的增速,但仍维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

这主要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内需增长乏力的困扰。

此外,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政府推出的调控政策也对GDP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就业形势相对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左右。

虽然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和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影响,但政府积极推动创业创新、加强技能培训和优化就业政策,为就业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再次,消费水平持续增长。

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约9.7%,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

城镇化进程加快、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都有助于推动消费水平的提升。

另外,外贸发展态势相对疲软。

202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7.6%,低于预期。

国际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加、外贸竞争加剧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此外,投资状况也面临一些问题。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下滑明显。

这主要受到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投资增速下滑以及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等因素的制约。

最后,金融领域也面临一些挑战。

2024年,我国金融市场经历了利率市场化、金融监管加强等一系列措施。

然而,金融风险和金融不稳定因素也增加,如债券违约风险、影子银行问题等。

综上所述,2024年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速放缓、消费提升和就业稳定等变动轨迹。

尽管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经济仍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并通过一系列和政策措施来调整、升级和提升经济结构,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的重要问题。

中国拥有占世界近五分之⼀的⼈⼝。

与其他国家相⽐,中国的就业问题影响因素似乎更为复杂。

影响就业的因素很多,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影响我国就业形势的因素纷繁复杂,既有来⾃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年龄结构和⽣育政策的变化等,也有来⾃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

这些因素当中既有积极有利的⽅⾯,也有消极不利的⽅⾯,因此需要在仔细分析这些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预测未来我国的就业趋势变化。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将愈发复杂多变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国内,从⽽对国内的经济和就业产⽣影响。

在经济⽅⾯,美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和欧洲债务危机的逐渐化解都将增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有利于我国扩⼤对外贸易和出⼝,从⽽带来就业的增长;⽽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等⾦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乏⼒⼜会减弱对我国出⼝产品的需求,从⽽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

在地缘政治⽅⾯,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乃⾄全球经济增长带来较⼤挑战;与⽇本、菲律宾等国在领⼟上的争端和政治上的分歧会使我国双边经贸关系受到⼀定影响,从⽽波及我国相关出⼝企业的就业状况。

(⼆)我国经济下⾏压⼒进⼀步加⼤ 与就业增长最为密切相关的因素就是经济增长率。

我国改⾰开放30多年来经济长期保持了⾼速增长的⽔平,1978-2013年经济增长的平均增速达到了9.8%。

然⽽,我国宏观经济⾯临三期叠加,潜在增长率将明显下降,2012和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均在7.7%左右,预计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回落⾄7.3%左右。

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属于向新常态的过渡,将逐步由⾼速回调⾄中⾼速增长平台,这种增速的放缓必然会给就业增长带来⼀定的压⼒。

(三)⼈⼝⽼龄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较长时间内,我国实⾏了独⽣⼦⼥政策,当时是为了应对⼈⼝的⾼⽣育率和⾼增长率⽽采取的强制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的结构变动与就业增长摘要:文章从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口的城乡及区域结构等三个维度,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20多年来的结构变动,以及这种变革与调整所带来的总量扩张、效率提高、运行机制改变。

并且,就业总量的增加和就业结构的改善始终贯穿在这一进程中。

关键词: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劳动就业经济增长是和结构转变相联系的,它包括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化、人口与就业结构的转变及城市化等内容,它意味着在需求结构和贸易结构变动的驱使下,劳动、资本等要素不断向高生产率、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和区域流动。

本文从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口的城乡及区域结构等三个维度,分析我国经济20多年来的结构调整,这种变革与调整已经带来了经济总量的扩张、经济效率的提高、运行机制的改变和愈来愈典型市场经济的特征。

在这一进程中,就业增加也是在结构改善和配置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

一、所有制结构变动与非国有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相伴随,原来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一个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轮廓已经显现在我们面前。

(一)国民产出的所有制结构从国民经济总体角度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1997年,我国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为74772亿元,其中,非公有经济实现18096亿元,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为24.2%,而公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占75.8%。

这是根据新标准计算的,即公有制经济中包含了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

如果按照旧有口径计算,那么非公有成分大约在32.9%,公有经济的比重大约为67.1%。

很明显,在国民产出中,公有经济的比重还比较高,但在商品流通等竞争性强、对非国有经济的禁入较松的第三产业,公有经济的比重下降较快(见表1)。

由于GDP的所有制结构在统计上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以工业生产的所有制结构为例,来分析近20年来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见表2)。

1.国有工业份额不断下降1978年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77.6%,1990年为54.6%,1999年为28.5%。

20世纪80年代(以下均指20世纪)平均每年下降2个百分点,而90年代平均每年下降3个百分点,下降速度有所加快。

2.集体工业份额有所上升由1978年的22.2%上升到1990年的35.6%和1999年的38.5%,平均每年上升0.8个百分点。

集体经济的增长,主要依托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有经济比重下降导致的公有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同时也使公有经济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并且为进一步的产权改革铺平了道路。

3.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外资和港澳台经济、以股份制为主的混合经济从无到有,尤其是90年代后,这一类型经济占有的份额明显上升,从1990年的9.8%上升到1999年的33%,年均递增2.5个百分点。

(二)资本投入的所有制结构从资本金和资产角度分析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我们以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为例(见表3)。

1999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收资本占全国的比重为61.5%,集体经济比重为8.5%,两者之和为70%,占有全部工业资本金的2/3。

而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的资本金比重分别为7.6%、15.4%和12.4%,这三类经济的资本金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的比重为35%。

从资产结构来看,1999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资产结构与资本金结构基本相同,公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经济的资产比重分别为68.8%和9.0%。

由于加上了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控股部分,公有制经济的资产比重被放大了。

这说明了两点:(1)尽管我国经济日趋多元化,但公有经济仍然占有主导地位;(2)与产出相比较,公有经济占用的资产达77.8%,但提供的产值(1999年国有工业21.4%,集体工业18.3%,合计39.7%)相对较少,说明公有经济的要素生产率较非公有企业要低。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是私营企业,一方面是新建企业不断增加,同时集体企业改制后有一大部分转制为私营企业和私有的有限责任公司。

统计表明,至1999年底,我国登记的私营企业近150.1万家,私营企业投资者322.4万人,拥有注册资本近万亿元人民币,聘用员工2021.5万人。

(三)从业人员员的所有制结构由于我国目前的官方统计资料中尚无按所有制结构分类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资产总值等统计数据,但有从业人员的所有制结构数据。

考虑到我国的乡村劳动者中既有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也有纯农业生产人员,还有大量兼业者。

这里我们将农户经济作单独处理,既不列入集体经济,也不列入个体私营经济。

从表4的数据,可大致看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

1.国有经济从业人员低速增长,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增长较快1978—1999年,国有经济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7451万人增加到1998年的8572万人,增长15.0%,年均增长0.7%。

而同期除农户经济外的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由4875万人增加到24504万人,增长了403%,年均增长19.2%。

2.集体经济从业人员增长较快,其中乡镇企业从业人员高速增长全部集体经济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4875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14416万人,增长了近2倍,年均增长9.3%。

其中,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则由2827万人增长到12704万人,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高达16.7%,由于大批集体企业改制,乡镇集体企业的从业人员从1998年开始下降。

3.私营个体经济从无到有,并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特别是90年代以来,由于政策环境的改善,为私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1990—1999年,城乡个体私营经济的从业人员由2285万人,增加到8263万人,增长了2.62倍,年均增长29.1%。

4.混合经济的从业人员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股份制经济的飞速发展,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从业人员由1990年的154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1825万人,增长了10.9倍,年均增长120.6%。

5.农户经济的从业人员缓慢增长90年代中期后呈绝对下降趋势,1978—1985年,年均增长1.16%;1985—1990年,年均增长0.7%;1990—1995年,年均增长0.07%,1995—1999年,从业人员绝对数开始下降,4年间共减少263万人。

从就业增加量来看,也反映了这一趋势。

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尤其是90年代以来,非公有经济单位已经成为吸收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

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测算,2000年城镇从业人员为21274万人,比上年增加260万人。

其中,城镇单位职工11613万人,比上年减少518万人。

在城镇单位职工中,在岗职工人数11259万人,比上年减少515万人。

可见,在城镇从业人员中,市场化就业人员有9661万人,只占45%。

若加上下岗职工,2000年城镇计划就业的职工人数比上年减少了1033万人,国有部门已不是增加就业的主渠道。

从上述的产出结构、资产结构、就业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在所有制改革上已取得了重大成就,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明显上升,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在多样化,各种混合制经济正不断壮大。

这一变革的经济成果,一是中国经济的生产效率、组织效率和配置效率得以提高;二是产出的增长有了多元化主体的推动,竞争更为激烈。

二、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结构的失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一国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前提。

1978年以来,我国的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有一些不尽合理之处。

(一)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变动从三次产业所提供的GDP角度来看,产业结构正趋合理,但工业的比重过高。

一、二、三产业的产出比从1978年的28.1:48.2:23.7,变化为1999年的17.7:49.3:33.0。

第一产业的产出份额持续下降,21年间下降了10.4个百分点,平均每两年下降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产出持续份额上升,21年间上升了9.3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的份额基本没有变化。

但期间有一个现象需要注意,那就是从1981年—1991年,第二产业份额有过一段快速下降的时期,到1991年达到41.6%的最低份额,后来又重新回升。

因此可以说,80年代的增长是三次产业平稳增长的结果,而在90年代的经济增长是由二、三产业的发展来支撑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并由此造成两大结果:(1)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机电、化工、冶金、纺织、轻工、家电等主要制造行业,从产量、技术到质量都已趋于成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已达到极限,以往依赖工业的增长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格局会发生变化;(2)相对于其它产业,工业的发展是超前的,因此也就造成了工业企业的过度竞争和工业产品的供给过剩。

从国民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来看,工业和建筑业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主体,这说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尚未结束,但已进入中后期。

(二)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相对于产业结构的变动而言,就业结构的调整较慢,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而引发的低收入和低消费,成为制约工业与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因素。

从1978年到1999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从70.5:17.3:12.2变化到50.1:23.0:26.9,第一产业下降了20.4%,年均下降1%;第二产业上升了5.7%,年均上升0.25%;第三产业上升了14.7%,年均上升0.7%。

由于农业人口基数大,尽管22年间有2亿多农民转移出来,农业从业人员在整个90年代减少了近3000万,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仍然是最低的。

过去的21年,第三产业成为吸收就业的主要部门,从业人员增加了近1.5亿。

1999年,一、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别为0.35、2.14、1.23,同年,一、二、三产业的人均创造的GDP分别为4190元、23535元和13975元,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只相当于工业和服务业的约1/6和1/3。

如果在以后的10年中,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平均水平(比较劳动生产率为1),就意味着现有农业从业人员中的2/3,即23576万人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而且这还是一个静态的数字。

但与此同时,也就意味着可以再增加38000亿元的国民产出及相应的消费及投资需求。

可见,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既任重道远,又极具潜力。

有了三次产业在GDP和从业人员方面的比例结构数据,就可以进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分析。

表5表明,20多年来,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在缩小,1978年,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别为第一产业的7倍和5倍,到1999年已下降到6倍和3倍。

这说明三次产业的劳动力配置正趋于合理。

在90年代,农业产出的增长缓慢使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由80年代的上升转为下降,而第三产业由于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加,其比较劳动生产率也在持续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