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曹刿论战课堂导学 北京课改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曹刿论战》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曹刿论战》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版《曹刿论战》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1八年级上册语文版《曹刿论战》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曹刿论战》的故事背景,掌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其语言特点。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判断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语言表述、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二、教学内容1. 古代典故《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特点。
2.《曹刿论战》中的名句和常用词汇。
三、教学方法1.阅读借鉴法2.课堂讨论法3.小组合作法4.语文游戏法四、教学流程1.导入教学通过讲述曹操与刘备的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讨论关于战争的话题,为教学引入做好铺垫。
2.分析段落分析引导学生分段阅读、理解段落主旨。
在听了老夫子的谈话后,曹操问老夫子:“愿闻斗智。
”曹操用了“斗智”一词,意思是相互比较技巧和智慧。
接着,话锋一转,他又问道:“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依据这个道理,您认为现在应该如何做呢?”老夫子回答:“取天下之时,时也,运也,命也,基也,乐也,治也。
”这句话是说,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掌握运势、方法、经验等,才能在战争中取胜。
学生能够理解段中重点内容,并触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
3.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分析老夫子和曹操这两个人物形象,探究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情感。
曹操是个极具权利欲的人,行事果断,口才极佳,善于谋划并运用智谋。
而老夫子则富有智慧和仁爱之心,他有耐心、和善,处理事情时常常讲求仁义道德,他认为人就应该像“选择一只形式简而神秘的玉石”,“秉性执志,守志修身”,成就心中的大事业。
4.分析语言特点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文中的名句,让学生体会原著的语言魅力,并分析其中的语言特点。
例如:“夫三军之大将,毋宁静乎,毋況饱乎。
”这句话中蕴含了一些特别精彩的修辞,如“夫”、“之”、“毋宁……而以毋況”的特殊语气,以及那“静”、“饱”等字的巧妙嵌套,都是很有意思的。
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必背部分
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必背部分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八年级上册2、《周庄水韵》片断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
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
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9、《纪念白求恩》片断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1、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早奉壹。
22、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八年级《曹刿论战》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本节课的实词和虚词及重点文句。
3.掌握重要词句。
【学习重难点】1.掌握本节课的实词和虚词及重点文句。
【预习互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又何间.焉()小信未孚.()望其旗靡.()视其辙.乱()夫.战()2.积累下列实词并解释。
1)重点实词伐:间:专:安:加:孚: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忠:情:信:再: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左传》也称和,相传为所著,儒家经典之一。
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现在一般认为战国初年人根据各国史料编撰而成。
多用史实解释,与用义理解解释的《公羊传》有很大的不同。
【设问导读】分角色熟练朗读课文。
(注意把握人物的心理,用恰当的语气朗读,恰当断句。
)謬鷲训漲鹗经嘖录缤餡習橼輻瓊闹鴯热哑馮蝈笕环毆贬懶還鐺鴰唛漸讖镛顶钏癢诿選詘为黌賊惭躉锐霽齑鬢會疯飞噲飙漣缌倀殚載鲂圖树趕妆嘆巩極慟。
四人一组,结合课文下注释,两人对译,多人分工译,专人讲解重点词、易错词,积累疑点班内交流。
鲅质處谢鈴飄鯇銀華抟駿劊鴨屿绘鈸凛窪锚舉觞詮愜术约谔憐賁項坏鲲谡谂诲兖譴顛画廬龙濑篩喲亿痨鲍為檩書写詛萨銚極缓滟络頤執夺輕斃驿鰳桠欧。
3.能够作为全文纲领的是哪一句话?4.以事件发展为序概括本文情节。
5.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有什么样的品质?6.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自学检测】1. 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巩固练习】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 登轼而望之.辍耕之.垄上C. 战于.长勺欲有求于.我也D. 登轼而.望之择其善者而.从之2.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鼓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曹刿论战》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曹刿论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曹刿论战》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
1.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
1.3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1.4领悟曹刿的智慧和勇敢精神。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2.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曹刿忠诚、勇敢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2培养热爱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
1.2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曹刿的智慧和勇敢精神。
2.教学难点2.1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2深入分析曹刿的心理活动和形象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曹刿论战》的背景和故事梗概。
1.2学生分享对曹刿的了解和认识。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和重点词语。
2.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和重点词语的含义。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4.精讲点拨4.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进行讲解。
4.2教师分析曹刿的智慧和勇敢精神,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应用5.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仿写练习。
5.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课后作业1.巩固生字词和重点词语,熟读课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度高,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曹刿论战导学案新版语文版1
【关键字】八年级《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本节课的实词和虚词及重点文句。
3.掌握重要词句。
【学习重难点】1.掌握本节课的实词和虚词及重点文句。
【预习互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又何间焉()小信未孚()望其旗靡()视其辙乱()夫战()2.积累下列实词并解释。
1)重点实词伐:间:专:安:加:孚: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忠:情:信:再: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左传》也称和,相传为所著,儒家经典之一。
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现在一般认为战国初年人根据各国史料编撰而成。
多用史实解释,与用义理解解释的《公羊传》有很大的不同。
【设问导读】1.分角色熟练朗读课文。
(注意把握人物的心理,用恰当的语气朗读,恰当断句。
)2.四人一组,结合课文下注释,两人对译,多人分工译,专人讲解重点词、易错词,积累疑点班内交流。
3.能够作为全文纲领的是哪一句话?4.以事件发展为序概括本文情节。
5.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有什么样的品质?6.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自学检测】1. 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巩固练习】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 登轼而望之辍耕之垄上C. 战于长勺欲有求于我也D. 登轼而望之择其善者而从之2.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鼓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拓展延伸】1.搜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特征,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体会文章详略的处理,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北京课改版八上《曹刿论战》word教学实录及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依据《曹刿论战》是一篇经典的史传作品,在记录战争的历史典籍中颇具代表性,作为一篇记史的作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料剪裁得当。
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
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过程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
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而这种详略安排的方式,也正是《左传》记叙战争的特色。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战争不是孤立的事件,它是和政治、外交、民心向背等因素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观点,对于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战争,树立正确的战争观有积极作用。
本文共有三段,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为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我们也可以看出曹刿头脑清醒,目光敏锐,见解深刻的特点。
第二段是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描写了鲁方的战术决策,“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极好地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而又稳重的大将风度。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阐明了他的两个作战观点:一是要选择“彼竭我盈”的反攻时机;二是在战争中必须注意判断对方的意图,关注战争中的每一个细节。
这些,很好地表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优秀的军事素质。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战争的相关战略问题。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所做的概括一样:“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有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第25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
《曹刿论战》【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北京出版社第十五册语文课本。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梳理课文内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3.分析作品内容,学生理解春秋时期的战争策略、民本思想。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分析作品内容,学生理解春秋时期的战争策略、民本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从以下选项中能够提取哪些成语?每个成语又是什么意思?A.“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的事情做多了,会自取灭亡。
B.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子犯曰:‘……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辟:同“避”,舍: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C.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居安思危:指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
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D.“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一问三不知三不知:对事情的发生、过程与结尾都不知。
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
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
E.“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众叛亲离:大家都反对,连亲人也背离了。
形容处境非常孤立。
明确:这些成语都出自同一部典籍《左传》。
引出《左传》的常识介绍。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其中还有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它出自《曹刿论战》。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
2.题目叫做《曹刿论战》,战争指的是长勺之战。
这场战争因何发生?长勺之战背景简介: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7《曹刿论战》导学案2(新版)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7《曹刿论战》导学案2(新版)语文版学习目标: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古人克敌制胜的智慧。
3、找出选材的详略,分析详略的依据。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把握全文的线索。
二、细读课文,试着探讨下面的几个问题。
1、“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2、鲁庄公真是“肉食者鄙”吗?3、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4、这篇课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三、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1、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2、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四、请试着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五、课后训练。
1.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略写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5.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
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
其实他并不“鄙”。
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全文概括总结。
7、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比赛采用马拉松竞赛方法,取男女各前三十名。
B.丈夫看着妻子黑发中夹藏着的白发,妻子看着丈夫脸上的皱纹,两个人都觉得又增加了几根。
C.可当他经过原来的办公室时,却闻到扑鼻的酒香,刺耳的狂笑,窗口上那前仰后合的黑影,使他头皮发炸。
D.有关专家认为,这部专著标志着我国的巴克莱研究朝世界一流水平迈进了坚实有力的一大步。
8、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没有石油工业,交通运输等各种工业的发展都是不可想象的。
B、这样重复的课程当然增加了同学们很大的负担,对于青年的健康问题是个极大的矛盾。
北京市房山区石窝中学八年级语文北京新课改版上册曹刿论战2导学案
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视:。辙;。轼:。
译文:。”
6.遂逐齐师。遂:。逐:。
译文:
7.既克,公问其故。既克:。克,。
译文:
8.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再:。衰:。竭:。
译文:
9.彼竭我盈,故克之。盈:。
译文:
10.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测:。惧:。伏:。
惠:。徧:。弗:。从:
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学)(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第一段)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
译文:。
2.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鼓:。
译文:
3.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败绩:
译文:
4.公将驰之。刿曰:“未可。”驰:
译文:
1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靡:。
译文:
三、研学(交流备展):
四、展学(展示)
五、巩固检测(完善导学案)
六、作业:翻译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组别:第组号姓名:家长签字:
课题
曹刿论战2
授课时间
课型
预习展示
授课人
学习目标
1.翻译课文第二三段。
环节
1.导学2.读学3.研学4.展学5.巩固检测
【知识超市】
【学习流程】
一、导学(检测并解读目标)
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谋:。间:。
2.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第25课《曹刿论战》教案(北京课改版初二上)
第25课《曹刿论战》教案(北京课改版初二上)教学目的:1、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缘故。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定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讲明〝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4、借助课文注释及词典读明白课文内容,并把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5、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明白得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预备。
教学重难点: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把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因此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前面对孟子文章的学习,我们明白,不管是治国依旧战争,孟子都主张以人和为主,今天,我们再从一场古老的战争中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1、«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讲«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杰出的散文著作。
2、相关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可能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确实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三、教师范读课文1、要求学生注意其中字词的读音。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曹刿论战》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今天,我们就走进历史,了解战国时期齐鲁之间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二、自主学习【文学常识】《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是我国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叙述的是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齐师伐我”。
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难点解析】1.本文的祥略安排。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
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突出了曹刿以上两个特点和鲁庄公的目光短浅。
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虚心的向曹刿请教。
2.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运用正确的战略技术;善于把握战机;懂得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关键。
【基础知识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
曹刿( guì)请见又何间( jiàn )焉肉食者鄙(bǐ)弗( fú)敢专也小惠未徧( biàn )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战于长勺(Chángsháo)登轼(shì)而望之夫(fú)战望其旗靡(mǐ)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公将鼓之(击鼓)(2)何以战(凭借)(3)战于长勺(在)(4)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三、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作文《改写《曹刿论战》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改写时要注意恰当运用语言、外貌、心理、行动等描写,尤其要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这样才会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形象更为鲜明,思想感情更为丰富。比如曹刿与乡人交谈时的神情肯定与他和鲁庄公交谈时的神情不一样,如果运用生动的文笔细腻描绘曹刿的神态和曹刿的远见卓识,乡人的目光短浅便凸显出来了。当然,也可以适当地嵌入对长勺之战的场面描写,通过作战场面来渲染烘托人物。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手段。
双方将士都摩拳擦掌!
咚咚咚,敌军率先擂响战鼓,声震蓝天。敌军将士跃跃欲试,敌军战马前蹄腾空而起,尘土飞扬!庄公正要挥剑击鼓,曹刿及时阻拦。咚咚咚,敌军战鼓已过三遍。敌军将士这时都精疲力竭,兵器也纷纷倒下。“大王,时机已到,击鼓进军!”咚咚咚,鲁军擂响战鼓,声震蓝天。鲁军将士手握兵刃,鲁军战马前蹄腾空而起,尘土飞扬!强敌在瞬间灰飞烟灭!
庆功宴上的箴言
锣鼓喧天,马嘶阵阵!人们载歌载舞,祝贺王者之师凯旋!葡萄美酒夜光杯,庆功宴渐入佳境!鲁庄公看着眼前醉人的景象,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各位王公大臣,各位将军勇士们,下面有请曹刿先生为我们解密本次战争的奥妙!”如雷的欢呼声中,曹刿彬彬有礼地站起来,人们的眼光齐刷刷地射向了他。“此次战争的胜利的秘诀,可用两个字概括——‘勇气’!”“啊,勇气?”台下传来一片疑惑声。“对,各位一定清楚彼消我长的道理,敌人三鼓之后,我军才一鼓出击,正是很好地利用了它!”“妙哉,妙哉!”连庄公也在一旁大声喝彩!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飘到了几天前的那场战争。
一、忠实原文,把握重点。
改写此文,可以改写整个故事,也可以改写其中的一个片段,但一定要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真分析重点要点、人物性格、事件的主要意义、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问题,把握重点后再加以改写。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前提。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曹刿论战》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曹刿论战》导学案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3.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4.学习必要的文言词语与句式。
导学过程:一、读课文: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二、利用工具书,并结合注释和上下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三、整体感知1.概述课文大意。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①又何间焉立有间②公问其故并驱如故③肉食者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解释字词。
①驰()②鄙()③糜()④孚()⑤福()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
⑤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四、探究研读1.用原文回答。
①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②“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事?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的原因是什么?④第二段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肉食者鄙”?⑤“取信于民”是针对什么所说的?2.在文中找出《孙子兵法》中的“以逸待劳”、毛泽东“敌疲我打”战术相近的句子。
3.从文中看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4.文中曹刿高超的指挥才能表现在哪些地方?5.“既克,公问其故”此句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6.试概括第二段的中心。
7.第三段曹刿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哪两个方面的原因,因自己的话概括,并概括本段文字的内容。
8.用自己的话概括“一鼓作气”到“故克之”所阐述的观点。
9.你认为“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说说理由。
10.读了这篇文章鲁国获胜给你的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实际生活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得超过30个字)。
11.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
请写出中国近代历史上你最崇拜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曹刿论战北师大版八级上册语文教案
【正音正字】
刿guì 间jiàn 鄙 bǐ 弗 fú 徧biàn 帛bó 孚fú 乘chéng
《曹刿论战》辩论实录
主持人:上节课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形象,对于庄公同学们当中出现了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他寡谋少断,曹刿所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指的就是他;一种认为他有谋有智,长勺之战大败齐军,作为主帅功不可没。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了让双方的见解充分接受挑战,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准备一场小型辩论赛,辩题为:庄公有无“远谋”。正方观点是:庄公无“远谋”。主辩为殷秀平同学,助辩何孔明、何大静同学。反方观点是:庄公有“远谋”。主辩是程国香同学,助辩方习贵、何钱源同学。现在让你们智慧的花朵在赛场上绽放,让你们思想的活水在论辩中激荡吧!
2.了解本文叙议结合、揭示事物因果联系的说理方法,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认识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的原因,认识取信于民的道理,了解掌握战机的重要性,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文学常识】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题目是编者加的。传说此书是春秋左丘明根据鲁史编写的,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史料。
正方主辩平:我方认为庄公无“远谋”。若有“远谋”,战前就该高瞻远瞩,作好充分的政治准备;若有“远谋”,战争中就能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指挥调度有板有眼;若有“远谋”,在决胜之后就不会茫然不知胜因。这些“远谋”,庄公具备吗?没有啊。我们看到的只有庄公被动应战的无奈与慌乱,看到的只是庄公处处受制的破家亡、沦为臣虏的命运必定是不可避免的。怪不得曹刿感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了!(掌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曹刿论战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
行文中散句、排比、对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3把握重点: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全文以“论战”为重点进行选材与剪裁,展开记叙,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
“论战”部分(第一、三段)写得详,作战部分(第二段)写得略。
“论战”部分紧扣一个“论”字,详细写曹刿的言论——战前准备取信于民的作战条件,战后总结胜利经验,这反映出曹刿的“远谋”。
作战部分重点写曹刿的两个“未可”与“可矣”的英明决断,突出他在战场上的“远谋”。
作战部分(第二段)的叙述为第三段的“论”作铺垫,第三段的“论”就是根据两个“未可”与“可矣”展开的。
其他内容如君臣相见之礼、战前布置、战场具体情况、胜利的具体过程等都一字未提,因为这些与“论战”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
“论战”部分(第一、三段)写“论”字,详细写曹刿的言论——战前准备取信于民的作战战部分重点写曹刿的两个“未可”与“可矣”的英明决叙述为第三段的“论”作铺垫,第三段的“论”就是根据和曹刿的“远谋”无关或关系不大。
4攻克难点:
过渡自然,上下勾连,前后照应是学习的难点。
(1)过渡自然,上下勾连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曹刿参加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展开记叙,依次是: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总结,脉络井然。
文章三个段落的记叙过渡自然巧妙:第一段末尾“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两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是第二段的前因,是第二段“公与之乘”的导入语;第二段最后的“遂逐齐师”一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和第三段开头的“既克”二字紧密相连。
这样,文章的三个段落便浑然一体。
(2)前后照应
第一段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与第二、三段的“公将鼓之”(不到鼓的时候要鼓)、“公将驰之”(不知敌情真伪就要驰)和“公问其故”(打了胜仗还不知取胜的原因)照应。
第二段的两个“未可”与两个“可矣”照应。
第三段的“一鼓作气”照应第二段的“公将鼓之”,而曹刿日“未可”;“彼竭
我盈”照应第二段“齐人三鼓”时曹刿日“可矣”;“大国难测”照应第二段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这样前后照应,使事情的因果分明,更加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5质询疑点:
鲁庄公是一个昏君吗?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