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3.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4.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重难点】重点: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文章的意境。
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新知预习】1.题解:“答”:“谢中书”:谢征“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主探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翻译本文:【交流提高】从结构层次、写景角度、用词角度等分析以下各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
8.读到这里,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9.作者通过写这人间天堂般的美景到底还想表达什么呢?知人论世:康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他18岁时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
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
陶弘景:字(),自号(),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你又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应用达标】完成《补充习题》P18积累运用与课内阅读相关内容【学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带答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根据注释和字典正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查:谢灵运、陶弘景、谢中书的资料,了解其写作意图。
3.译: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义,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用红笔圈出疑难字句。
4.思:本文的写景手法,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结:停顿的划分依据——()3.写出加点字的含义。
(1)五色交辉..俱备( )..( )(2)四时(3)晓雾将歇.(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
( ) ...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7)自.康乐以来(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1.“山川之美”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本文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目标导学三】:反复诵读,把握结构5.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三个部分之间有何联系?【自我检测】一、解释加点词。
(1)答谢中书书.(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二、“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三、文意理解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 文章写景动静相衬、视听结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导学案第【1】篇〗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欣赏短文的语言风格。
2.思维发展与提升:研读课文,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山川风物的秀美,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品读课文,体会三峡的山水特点和壮美风光。
通过赏读课文,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对地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传承。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美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设想本课继《三峡》之后,进一步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学习本课重在了解写景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铺垫的作用。
本课是陶弘景给好友谢征的一封回信,此封书信被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
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可谓尺幅能容千里。
集万物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结构之美、文字之美于一身,从多角度把这“美”的立体感跃于纸上。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归隐山林的思想,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四、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我采用借助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朗读,自主翻译、合作探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本节课的学法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小组探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面对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
面对山川美景,古往今来,引得多少文人墨客产生无限情思。
他们或书写山川之雄奇,或寄情山水,抒发抱负。
比如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希望能够为老师的教学提供帮助。
第一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字词的梳理;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一、课前准备: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2)陶弘景:2、初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朗读课文,达到成诵二、自主学习(掌握下面的知识):1、字词含义(1) 五色交辉( ) (2)夕日欲颓( )(3)沉鳞竞跃( )(4)晓雾将歇(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这篇文章运用了等表达方式。
三、感知课文: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第一层,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
第三层,感慨自然之美景。
2、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提示:对偶描写)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这封信和现在的一般书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谈一谈。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四、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五、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2)出示学习目标(3)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2、几个重点词语: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答案《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目标连接】1、文体常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文学常识(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
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被封为康乐侯,入宋,曾任永嘉郡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后受劾谪徙广州。
公元433年,因人告其谋反,被处死,葬于今江西省万载县。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竞跃______欲界之仙都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2、再读:自读3-5遍,读熟。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解析
《答谢中书书》第一课时八年级语文组【新课导入出示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1、文体常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作者简介《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自号,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3、注音陶弘.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答谢中书.._ 书.古来....共谈五色交辉四时.._ __俱._ _备晓雾将歇._ 夕日欲颓.__ _ 沉鳞.._竞跃....之仙都..实是欲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拓展升华检测点评】1、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四时俱备()(2)夕日欲颓()(3)晓雾将歇()2、一词多义。
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念无与为乐者:()书:①谢答中“书”:()②谢答中书“书”:()第二课时【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2、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 1 ):(总领全文)第二层(2 - 5):第三层(6 - 7 ):4、《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描绘了,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的观点,表达了作者和与。
【拓展升华检测点评】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3)文中的静景是:文中的动景是:(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_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张昕完整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张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答谢中书书》导学案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导学案之——考纲考点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通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3.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导学案——课前热身给下列生字注音:颓()鳞() 与()导学案之——精彩课堂一、导入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做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三、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南朝梁时人。
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答谢中书书》优秀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优秀导学案(2)《答谢中书书》优秀导学案(3)晓雾将歇( ) (4)西日欲颓( )(5)沉鳞竞跃( ) (6)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4、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2)西日欲颓,沉鳞竟跃( ) 巩固测评:5、翻译句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其中“ ”字点明全文的中心6、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7、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8、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10、模仿第三句,写出你对一、二句的理解“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1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全文中什么用?1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从什么角度写景的?13、文中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导学案二:《答谢中书书》【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抒情紧扣写景,始终不脱离人,是本文的特色。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有关三峡图片,录音机,朗读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导语:由《三峡》引入新课。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含答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含答案二七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难点】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及其作品背景;2.理解《答谢中书书》的主题和意义;3.分析《答谢中书书》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4.掌握《答谢中书书》的核心内容和故事情节;5.进行文本解读,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导学步骤:导学第一步:导入请同砚们思考以下问题:1.你知道《答谢中书书》这部作品吗?2.你对作者陶弘景有了解吗?3.你觉得这部作品的主题是什么?4.你认为《答谢中书书》有哪些文学特点?导学第二步: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陶弘景,字子猷,号幽谷,是唐代闻名诗人。
他曾任中书舍人,后因得罪显贵而被贬谪。
《答谢中书书》是他在贬谪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友情深厚的感激之情。
导学第三步:探讨主题和意义《答谢中书书》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展现了一种真挚的情感交流。
通过这篇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友情的珍贵和重要性。
导学第四步:分析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答谢中书书》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友情的感激之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作者通过对友情的赞美和感激,展现了一种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品质。
导学第五步:掌握核心内容和故事情节《答谢中书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在贬谪途中得到友人的帮助和支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作品中描写了友情的真挚和珍贵,展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感恩之心。
导学第六步:文本解读请同砚们阅读《答谢中书书》,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你觉得友情在《答谢中书书》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3.你认为《答谢中书书》对当代社会有何启迪?导学第七步: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及其作品背景,理解了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分析了作品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掌握了作品的核心内容和故事情节,进行了文本解读,深入理解了作品内涵。
友情是一种宝贵的情感,我们要珍惜和珍视身边的友情,感恩身边的朋友,展现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品质。
愿我们都能像陶弘景一样,感恩友情,珍爱友谊。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家陶弘景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答谢中书书》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答谢中书书》中的主题和意义,探讨其艺术特点和价值。
3. 掌握《答谢中书书》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提升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导学内容:一、陶弘景简介陶弘景(766年-816年),字元亮,唐代文学家,擅长诗歌创作,与杜牧、刘禹锡并称唐代“三绝”。
他早年曾任中书舍人,后因得罪显贵被贬谪至遥方。
在贬官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其中最闻名的就是《答谢中书书》。
二、《答谢中书书》背景和主要内容《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在贬官途中写给中书舍人的一封感谢信。
全文通过对中书舍人的赞美和感恩之情,表达了陶弘景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命运的豁达。
诗中既有对友情深厚的赞美,也有对逆境坦然的接受,展现了作者坚韧乐观的性格。
三、《答谢中书书》的主题和意义1. 友情珍贵:诗中陶弘景对中书舍人的赞美和感激之情,突显了友情的珍贵和重要性。
2. 坦然接受逆境:陶弘景在贬官途中并未沮丧和抱怨,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命运的安排,体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 表达感恩之情:通过这封感谢信,陶弘景表达了自己对中书舍人的感激之情,展现了他的善良和感恩之心。
四、《答谢中书书》的艺术特点和价值1. 语言简练精致:陶弘景的诗歌语言简练精致,富有音韵美感,表达清晰明了。
2. 情感真挚深沉:诗中表达的友情和感恩之情真挚深沉,打感人心。
3. 思想含蓄深刻:诗中蕴含着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引人深思。
五、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答谢中书书》是一首七言绝句,四句一组,每句七个字,押韵工整。
其语言简练明了,富有音韵美感,表达清晰明了,体现了唐代诗歌的漂亮和精致。
导学任务:1. 阅读《答谢中书书》,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答谢中书书》中的主题和意义,思考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3. 思考《答谢中书书》的语言特点和诗歌形式,尝试欣赏古典诗歌之美。
《答谢中书书》优秀导学案(3)
《答谢中书书》优秀导学案(3)《答谢中书书》优秀导学案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
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
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
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
(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
(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
(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
(学生悟读,交流发言。
教师补充)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
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
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
(赞美、自豪)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
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写作技巧: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领会文章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写景的方法。
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领会文章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写景的方法。
【理思路】理清《答谢中书书》的结构层次。
【寻美景】文中描绘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学写法】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悟情感】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拓展延伸】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
建议:可扩充为一篇完整的书信体散文,包括问候语,发出与朋友共赏美景的邀请等。
(不少于200字)【拓展阅读】人物轶事——辞官归隐弘景博学多识,读书逾万卷,于六经诸子史传无所不通。
17岁时便与江学文、褚炫、刘俊等为宋朝外明四友。
齐高祖作相时,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朝仪大事多取决于他。
然他虽身在朱门,却独居一室,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读书)为务,昼夜研读缮写符图经集,于养生服食诸道,渐至通幽探微。
如此积年累月,渐觉彻悟,遂萌隐居修行之志。
于齐永明十年壬申决意出行归隐。
起初他并未上表齐武帝辞行,不告而别,挂朝服于神武门鹿市,径出东亭而行。
而后告诉随行左右“勿令人知”,乃去和好友王晏话别。
王晏深知其志,对他说:“皇上治事甚严,不准许臣属作离奇之事,你这样不辞而别,恐有忤旨,若皇上怪罪下来,反而达不到你的目的。
”弘景默思良久,答曰:“我本意欲遂夙愿而已,非为名利,你所说的确有道理,应向皇上直言为是。
”于是弘景上表陈诚,以表自己解官归隐之意。
表中大意是,我听说无论尧帝之时,还是汉朝都有养生的风气。
我为官已久,哪能留恋荣华富贵,所学也不是为了利禄。
因此常想回归大自然,过田园生活,领略自然之美。
我这就要离开宫庭了,临行之际,不胜眷恋,只好上表以明我心。
齐武帝看了弘景的解官表,深为感动,不但下诏批准了弘景的要求,而且给予赏赐,赐帛十疋,烛二十梃。
又别勑:朕月给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饵。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练背诵课文,掌握“交辉”“俱”等重点字词,能准确翻译课文。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布局的匠心,学会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难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了解首尾呼应、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
(要求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颓()歇()鳞()与()二、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2)四时:(3)歇:(4)夕日:(5)颓:(6)沉鳞:(7)欲界:(8)康乐:(9)与:三、合作探究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是从哪两个观察角度描写的?体现了山水怎样的特点?2.作者写石壁、树木、竹的句子是哪几句?这几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这些景物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3.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还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谁能够用自己诗意的语言把这样的景色描述一下呢?4.作者在写山中的声音时用了一个“乱”字,你认为好不好?试说明理由。
5.到了傍晚,水中游鱼“竞”相跳跃,这个“竞”字好在哪里?6.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山水画的赞美、感慨之句是哪一句?7.这样的感慨,隐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8.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四、达标检测1.翻译下面加点的文言词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五色交.辉,两岸石壁(交:)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俱:)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入:)(见:)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竞:)2.本文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请任选两句扩展成一段写景的文字。
五、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本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名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答谢中书书
课题
答谢中书书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全文,并背诵全文
1、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1)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夕阳欲颓: 四时俱备: 能与其奇者:
(2)请一个小组接龙翻译短文。
2、背诵方法指导:
3、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反馈练习
1、《答谢中书书》中“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越”都是写景,从写法上看,有什么不同?
2、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它对前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段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后反思
学法指导栏
翻译记忆法(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记忆); 情境再现法(将内容想象为丰富的画面方便记忆);举纲张目法(抓住文章脉络记诵,就能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关键词句记忆法(抓住句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带动全句的记忆)。
学习
目标
1、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
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目标连接】1、文体常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文学常识(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
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陶弘.景______夕日欲颓.______沉鳞._____竞跃.______欲.界之仙都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2、再读,熟读课文,品味文章韵律美。
3、三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答谢中书..________书.______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_____俱._____备。
晓雾..______,青林翠竹,四时将歇.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沉鳞..______。
自..______竞跃.______。
实是欲界..______之仙都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______其奇.______者。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四读: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五读:初步体会文章情感.《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交流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展示提升小组展示“合作交流”学习成果,并生生、师生再交流,提升学习成效。
四、检测反馈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静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动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____________”,再俯视“_____________”,又平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最后又分“_____”“ _____”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与次同时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使景物呈现处极强的立体感。
(2)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两句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4)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1、导语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
(《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三峡》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2、句子赏析(1)“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焕然,情味盎然。
这里是“高峰人云”。
峰,其形峻峭;入云,高人天际。
山下是“清流见底”。
水流迤逦,清明澄澈。
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
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绚丽动人。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
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3、“四美”分析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4、写作思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
5、在评点中自然总结出文中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6、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7、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文中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仰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俯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平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文中描绘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