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含答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方案出题人:王萍萍审题人:周艳丽一、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世称陶隐居。
丹阳(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陶弘景从小即迷恋于葛洪的神仙、炼丹之术,但观其一生之学术研究,前半生或即居前,其著述多为古书之诠释以及天文、地理、历算之类面后半生或即隐居后,则更侧重于医药学研究和炼丹、导引养生等。
他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成绩也多在其后半生取得。
背景介绍: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适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慰勉,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作者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志趣。
二、题解。
师:通过朗读,我们容易知道这是一篇写景短文。
请同学们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明确:三、学法点津怎样描写景物?【点拔】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景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多种感官写。
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一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几、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不难发现,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来描绘花儿的。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观察,运用视觉、听觉、味觉等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对周围的一切事物观其形,察其色,嗅其味,听其音。
2.虚实相结合写。
景物描写中,我们在此时此地所见之景是实的,由眼前所见实景触发联想、想象而得的彼时彼地之景是虚景。
虚写是较常见的一种手法,与之相对应的是实写。
虚实结合是其运用最多的地方。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
27、《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自主预习案】1、“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具有和相结合的特点。
2、《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的得意之感。
3、《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沉鳞仙都与其奇者荇相与步于中庭寝颓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如吾两人者耳月色入户但少闲人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四时俱备(10)夕日欲颓与其奇者五色交辉(13)相与积水空明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
研读,合作探究。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明确重点词语:五色交辉:晓雾将歇:沉鳞竞跃:夕阳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作者为要在书信中描写景物是不是能产生特别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读,赏析特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含答案):22 答谢中书书
22答谢中书书名校讲坛1.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卒谥贞白先生。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文言知识归纳(1)古今异义沉鳞.竞跃(古义:鱼;今义:鱼鳞)晓雾将歇.(古义:休息,这里指散尽;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说话,谈论)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2)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3)一词多义【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3.主题解说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文体常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5.重点突破课文从多角度写景,别有一番情味,你能找出这些美点并加以赏析吗?提示:(1)山水相映之美。
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焕然。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静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
(2)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句。
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
(3)晨昏变化之美。
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
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短文二篇--问题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问题解决导学方案
短文二篇--问题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问题解决导学方案)问题导引刚刚走出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我们又将步入陶弘景描摹的江南清丽的山水画中,将要和苏轼以及他的朋友共赏承天寺的月色。
在学习这两篇课文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些疑问:《答谢中书书》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文章中除了描写之外,还有抒情和议论的部分,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短文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月下美景图?文章中连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两问,为什么不作回答?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听听其他同学的见解,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信经过共同努力,我们会圆满解答这些问题的。
自主学习资料整合作者信息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做中书鸿胪,所以被称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信,称赞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22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由京官调任杭州通判,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又因作诗讽刺新法,得罪朝廷,被捕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他被召还为翰林学士。
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并以63岁的高龄远徙琼州(今海南岛)。
赦还的第二年,死于常州。
背景回放1.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答案《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目标连接】1、文体常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文学常识(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
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被封为康乐侯,入宋,曾任永嘉郡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后受劾谪徙广州。
公元433年,因人告其谋反,被处死,葬于今江西省万载县。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竞跃______欲界之仙都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2、再读:自读3-5遍,读熟。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含答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含答案二七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难点】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准确理解课文中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俱:歇:颓:沉鳞:竞跃:与:二、指导学习•研讨(一)情境导入(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陶弘景(456~536),南北朝时朝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介绍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犊”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朗读课文,赏旖旎风光新课标第一网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小组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五)、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7短文两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7 短文两篇27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一、积存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二、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明白得作者丰硕微妙的思想情感。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4、明白得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培育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五、体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一、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二、体会《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3、明白得《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一、给以下加点字注音颓()能与其奇者()遂()藻()荇()二、说明加点的词语(1)晓雾将歇: (2)四时俱备:(3)五色交辉: (4)夕日欲颓:(5)沉鳞竞跃: (6)解衣欲睡:(7)欣然起行: (8)步于中庭:3、作者及文体简介(1)《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__。
“书”的意思是_ 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_ 家,_______ 家。
和父亲_____ 、弟弟_______ _同列于“唐宋八大伙儿”,合称“_______________ _”。
4、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是什么?五、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该如何明白得?六、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慨是:7、试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带答案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本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美妙至极,请你试举一例阐述一下“妙”在何处?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传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
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奇者”以作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全文抓住“美”字来写。写了山峰、水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游鱼。描写特点: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赏析《答谢中书书》中的“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句中“歇”“颓”把“晓雾”和“夕日”拟人化了,赋予自然景色以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山川之美”心驰神往并完全融入其中的情感。“乱” 巧妙地体现了猿和鸟叫声的此起彼伏,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竞”字生动地描绘了鱼争先恐后跳出水面的景象。这两个字使文章生气盎然,富有情趣。
(2)陶弘景:我国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
2、初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3.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2024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课题:10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师寄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预习案【知识链接】一、题目解读本文虽短,却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
注意断句。
明确两个“书”的含义。
第一个“书”是与“中”合在一起连用;“中书”是古代的一种官名,古人多用官名来指代人;“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谢中书”。
第二个“书”即书信,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也是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梁武帝经常以书信的形式询问他朝中的大事,因此人称“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对历算、地理、医药、化学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
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後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等。
三、背景介绍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都属于此类。
八年级语文上册 答谢中书书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课后练习题1、阅读与理解答案1、【答案】【小题1】(1)交相、交互、相交、互相(2)消散(3)确的实、实在、的确(4)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小题2】C【小题3】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小题4】(1)巍蛾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2)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小题5】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
2、【答案】【小题1】(1)都、全(2)考虑、想到(3)参与,这里是欣赏、领悟的意思(4)只是【小题2】(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
(2)一起来到庭院中。
【小题3】(1)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答案】【小题1】B【小题2】消散坠落考虑,想到只是【小题3】(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小题4】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乙文表现作者在贬谪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4、【答案】【小题1】①耸入;②消散;③交相;④指人间。
【小题2】①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②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小题3】C【小题4】文章:①作者欣赏山林之美的情趣;②作者酷爱山水归隐林泉的志趣;③作者将内心对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
材料:①粗茶淡饭却能随遇而安(安贫乐道);②视不正当当得到的财富如浮云的高尚情操。
5、【答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1《短文二篇》导学案附答案
11《短文二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独运,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感知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感知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独运,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答谢中书书》【导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一定会感到窗外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歇.(xiē)颓.(tuí) 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朗读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理解词语(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四季)(3)晓雾将歇.(消散)(4)夕日欲颓.(坠落)(5)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2.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4.作者链接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及答案
新城中学八年级语文27.短文两篇第一课时主备: 丁伟 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3、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81岁。
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等方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 基础积累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棱.( )陵 与.其奇者( )荇.( )寝.( ) 夕日欲颓.(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5)但.少闲人( )(6)晓雾将歇.( )(7)沉鳞竞跃..( )● 文体常识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 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具有 和 相结合的特点。
● 整体感知反复读文,思考解决如下问题4、《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表达了作者 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 的得意之感。
5、《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 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 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课内探究【合作研讨】● 疏通文意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语文版八年级《答谢中书书》问题案及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答谢中书书》问题案及答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问题案及答案【课标要求】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采取合作讨论和问题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并默写课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难点: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文体简介】书,即书信,古人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自主学习】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考查课本注释除外的实词虚词)猿鸟乱鸣(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 ) (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
3.学生疑惑。
(1)(2)【问题探究】1.学生翻译存在哪些不准确的地方?(四人小组讨论,教师补充)2.全文可分三部分,请分段落并写出大意。
3.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用课文原句回答)4.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用课文原句回答)5.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用课文原句回答)6.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从四个方面)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8.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
预习案预习·导学:
1、
tán tuí
lín yù
2、
①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②交相辉映。
③四季。
④都。
⑤消散。
⑥太阳快要落山了。
欲:将要。
颓:坠落。
⑦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⑧参与,这里指欣赏。
3、
①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②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③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⑤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⑥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清流见底高峰入云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③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⑤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合作探究案
1、示例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示例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
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示例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2、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检测案
1、(1)都(2)消散(3)坠落
2、(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享美景的得意之情。
5、D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
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认为高中之前,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
那就是把语文的知识点细化,各个击破。
中考语文的考点分析下来可以看到有几块:
一、字词部分(包括成语)大概是6分左右。
二、古诗文默写部分,大纲要求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
三、名著阅读部分,十部名著。
四、新闻部分,一般是要求给新闻拟标题。
五、修改病句部分,我总结的有八种病句类型。
六、句子排序部分,只要注意上下文衔接,其实也挺简单的。
七、现代文阅读部分,总结了历年的中考题,也就十种题型,把这十种题型练熟了,知道怎么去下手做题,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八、说明文或议论文阅读,掌握题型很重要。
九、古文阅读,课内文(包含在50篇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内)、课外文各一篇。
十、诗歌鉴赏。
十一、作文。
一、字词部分:一定要让孩子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我最喜欢用的就是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
很多家长很怕孩子查这种小字典不够,于是就给孩子买了很多大部头的字典,殊不知最权威的字典就是《新华字典》,携带方便,又容易查阅。
有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又经常读错的字词,举个例子:电饼铛,豆豉。
很多人都在念:电饼当,豆gu正确的读音是:cheng,chi。
又比如:呱呱坠地,很多人在念:gua正确的读音是:gu.
再举个例子:龟一共有几种读音呢?宿一共有几种读音呢?
查字典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其实查字典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
查字典,不要求查一遍就能记住,第一遍也就是有个印象,第二遍、第三遍查的时候才能彻底记清。
初中阶段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总共也就是几页,初一初二两年的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地去查,到初三的时候就不会再为这些字词发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