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课导学案(答谢中书书).doc

合集下载

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 熟悉唐代制度和文化背景; - 了解《答谢中书书》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方法; - 通过课堂讨论和阅读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唐代制度和文化背景;•理解《答谢中书书》的写作背景和意义;•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掌握古代文化背景和阅读技巧相对较难。

教学方法•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解读文本中的重点短语和句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师讲解、课堂讨论、配合多媒体教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唐代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学代表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答谢中书书》的作品背景。

二、文本阅读教师播放语音朗读本课文,并要求学生跟读,帮助学生打下古文语音基础。

下面是本课的阅读中的一些重点内容解析:1.热闹非凡这是本文中的一个常用词组,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指的是周围环境的嘈杂喧闹,形容场面十分热闹。

2.中书舍人指唐朝时期的一种职务,属于中央机构中的一个职务,是帝王职权机构中的文臣官员。

3.担保之言形容一个人责任心强,对所说的话负责到底。

4.唾骂之声形容众人恶言相向,对被指责的人进行严厉的批评攻击。

三、语境理解通过课后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思考扩大古代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并建立实际情景下的语境。

四、小结与提高让学生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内容,强化对本节课的理解。

并可以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语言文字练习和关注其他相关的古代文化信息。

课后作业1.仔细阅读并背诵本课文;2.查找一些关于唐代文化、社会制度的相关资料,扩大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知识; 3.练习写一篇短文,结合故事情节或者自己的经历等,用古代文言文的形式写一篇小说或者文集。

总结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唐代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以及《答谢中书书》的写作意义和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古代文学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语言文字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导学案之——考纲考点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通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3.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导学案——课前热身给下列生字注音:颓( ) 鳞( ) 与( )导学案之——精彩课堂一、导入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做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三、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南朝梁时人。

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有《陶隐居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他曾经担任宣都王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准确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资料连接】1、文体常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文学常识(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

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3、写作背景简介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27、《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27、《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编写人:陈晓莉审核人:编写时间:2014-10—24班级______ 组别_______ 组名_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字词的梳理;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一、课前准备: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2)陶弘景:2、初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朗读课文,达到成诵二、自主学习(掌握下面的知识):1、字词含义(1)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晓雾将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翻译句子:(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三、感知课文: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第一层,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

第三层,感慨自然之美景。

2、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提示:对偶描写)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这封信和现在的一般书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谈一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
参考:如:①“乱”、“竞”两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动景描写。 ②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③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品味探究
巩固提升
理解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2.《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____________”,再俯视“_____________”,又平看 “__两岸石壁_、__青林翠竹__”,最后又分“__晓_”“ __夕_”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与此同时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__视角的转换___、__动静的结合__等,使景物呈现处极强的立体感。
学生朗读课文,要求不少于三遍。理解把握节奏。
查阅资料,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2.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明确: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入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3.本文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请简要赏析文章语言。(可以只就一个字或一个句子赏析)
赏析指导:①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炼字、或修辞、或写景、或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有A.衬托 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②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③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新人教版(第 1 课时)【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目标达成:1、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流程:【课前展示】•1、默写《陋室铭》的主旨句。

•2、默写《爱莲说》的主旨句。

•3、默写《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句子。

•4、默写《陋室铭》中交往之雅的句子•5、默写《望岳》中的名句。

•6、默写《春望》中写诗人因忧国思家而苍老的句子。

【创境激趣】欣赏山水风光图片,激发学习热情。

【自学导航】1、作家作品介绍;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陵人。

有《陶隐居集》。

陶弘景是一位博学的文人,有山中宰相之称。

2、体裁介绍;“书”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3、生字注音。

颓与【合作探究】1、总领全文的句子2、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的句子有哪些?3、怎样描写优美景色的?4、总括全文的句子?【展示提升】典例分析知识迁移【强化训练】背诵比赛【归纳总结】文章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板书设计】答谢中书书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具体描写:高峰、溪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鱼总括:欲界之仙都【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领会文章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写景的方法。

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领会文章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写景的方法。

【理思路】理清《答谢中书书》的结构层次。

【寻美景】文中描绘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学写法】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悟情感】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拓展延伸】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

建议:可扩充为一篇完整的书信体散文,包括问候语,发出与朋友共赏美景的邀请等。

(不少于200字)【拓展阅读】人物轶事——辞官归隐弘景博学多识,读书逾万卷,于六经诸子史传无所不通。

17岁时便与江学文、褚炫、刘俊等为宋朝外明四友。

齐高祖作相时,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朝仪大事多取决于他。

然他虽身在朱门,却独居一室,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读书)为务,昼夜研读缮写符图经集,于养生服食诸道,渐至通幽探微。

如此积年累月,渐觉彻悟,遂萌隐居修行之志。

于齐永明十年壬申决意出行归隐。

起初他并未上表齐武帝辞行,不告而别,挂朝服于神武门鹿市,径出东亭而行。

而后告诉随行左右“勿令人知”,乃去和好友王晏话别。

王晏深知其志,对他说:“皇上治事甚严,不准许臣属作离奇之事,你这样不辞而别,恐有忤旨,若皇上怪罪下来,反而达不到你的目的。

”弘景默思良久,答曰:“我本意欲遂夙愿而已,非为名利,你所说的确有道理,应向皇上直言为是。

”于是弘景上表陈诚,以表自己解官归隐之意。

表中大意是,我听说无论尧帝之时,还是汉朝都有养生的风气。

我为官已久,哪能留恋荣华富贵,所学也不是为了利禄。

因此常想回归大自然,过田园生活,领略自然之美。

我这就要离开宫庭了,临行之际,不胜眷恋,只好上表以明我心。

齐武帝看了弘景的解官表,深为感动,不但下诏批准了弘景的要求,而且给予赏赐,赐帛十疋,烛二十梃。

又别勑:朕月给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饵。

27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27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法疏通文句法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

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纲目》。

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2.背景资料《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

像陶弘景这样生不逢时的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3.文体简介《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练背诵课文,掌握“交辉”“俱”等重点字词,能准确翻译课文。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布局的匠心,学会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难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了解首尾呼应、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

(要求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颓()歇()鳞()与()二、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2)四时:(3)歇:(4)夕日:(5)颓:(6)沉鳞:(7)欲界:(8)康乐:(9)与:三、合作探究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是从哪两个观察角度描写的?体现了山水怎样的特点?2.作者写石壁、树木、竹的句子是哪几句?这几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这些景物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3.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还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谁能够用自己诗意的语言把这样的景色描述一下呢?4.作者在写山中的声音时用了一个“乱”字,你认为好不好?试说明理由。

5.到了傍晚,水中游鱼“竞”相跳跃,这个“竞”字好在哪里?6.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山水画的赞美、感慨之句是哪一句?7.这样的感慨,隐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8.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四、达标检测1.翻译下面加点的文言词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五色交.辉,两岸石壁(交:)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俱:)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入:)(见:)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竞:)2.本文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请任选两句扩展成一段写景的文字。

五、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本文。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导学案(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导学案(人教版)

27、?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2、品味文章的画面美,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3、朗读课文〔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课堂探究1.疏通文意〔1〕、自主翻译〔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拟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2.合作探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顶峰入云图)〔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3.感受文章的意境美4.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

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例如:我认为“顶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

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

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5.感受文章的人情美6..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当堂检测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

〔300字左右〕3.当堂测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青林翠竹〔〕晓雾将歇〔〕与其奇者〔〕五色交辉〔〕3、用现代语言翻译下面句子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答案1、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2、cuìxiēyùhuī3、①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27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27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二语文导学案第五单元27《答谢中书书》导学案编制人:陈婷复核人:日期:2012、11 编号:27 【学习目标】:1、字词的梳理;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思维导航】:翻译记忆法(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记忆);情境再现法(将内容想象为丰富的画面方便记忆);举纲张目法(抓住文章脉络记诵,就能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关键词句记忆法(抓住句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带动全句的记忆)。

一、课前导学: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2)陶弘景:(3)谢中书:2、朗读课文,达到成诵二、自读课文1、字词含义(1)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晓雾将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翻译句子:(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三、翻译全文,并背诵全文1、结合注释翻译句子(1)重点字词: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阳欲颓:四时俱备:能与其奇者:(2)请一个小组接龙翻译短文。

2、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当堂练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晓雾将歇.()陶弘.景()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③才辞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3、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屮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 •作者简介
陶弘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庾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岀”。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3.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
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自主学习】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猿鸟乱鸣()
■实是欲界之仙都(
• •)( )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臬奇考(
2感知课文,•行诵课文
)( )( )(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用课文原句回答)(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用原文回答)(3)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用课文原句回答)
(4)全文可分三部分,请分段落并写岀大意。

导学测评
1. 《答谢中书
书》
思是 ________ O
2. 根据课文内容, (1) 两岸石壁, (2) 晓雾将(
(3) ((4)【问题探究】
1. 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从四个方面)
2.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 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4.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建议小组讨论)
6.比较《答谢中书书》和郦道元《三峡》,说说作者写景有什么不同?(建议小
组讨论)
的作者是 ________ ,字通明,号 __________ 。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
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五色( ): _________________
3•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者跃
奇竞其
):
其中 _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呢雾将叙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之美。

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问题案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鸣叫;判断动词;的;从;再、又;它的;奇丽;……•人.
2.(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能分析出一两点即予以鼓励表扬)
(4)第一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描写山川看静景之美
第三层: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第四层:以感叹总括前文。

问题探究1.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2•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3.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
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
息。

4.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

5.—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6.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界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乂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
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导学测评(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