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输血制度

合集下载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安全输血制度是指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医疗机构建立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它包括了从供血者筛查到输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输血后的监测和处理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安全输血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供血者筛查1. 供血者资格认证:医疗机构应确保供血者符合相关的资格认证要求,如年龄、健康状况、体重等。

2. 供血者疾病筛查:医疗机构应对供血者进行必要的疾病筛查,包括传染病、遗传病等。

确保供血者没有潜在的疾病风险。

3. 供血者血型鉴定:医疗机构应对供血者进行血型鉴定,确保供血者的血型与受血者相匹配。

二、血液采集和储存1. 采集过程:医疗机构应确保采集血液的过程安全和无菌,采用一次性无菌器具进行采集,并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

2. 血液储存:医疗机构应确保血液储存的条件符合相关的要求,包括温度、湿度等。

同时,要确保血液的标识清晰,避免混淆。

三、输血过程1. 输血前准备:医疗机构应对受血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确保受血者适合接受输血,并根据受血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输血成分。

2. 输血操作:医疗机构应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包括输血设备的选择和使用、输血速度的控制等。

同时,要确保输血的过程中与其他药物或液体的混淆。

3. 输血监测:医疗机构应对受血者进行必要的监测,包括血压、心率、体温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等异常情况。

四、输血后处理1. 输血后观察:医疗机构应对受血者进行必要的观察,包括观察输血反应、血液相关疾病的发生等。

2. 输血后处理:医疗机构应根据受血者的具体情况,对输血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处理,包括输液、药物治疗等。

五、质量管理和记录1. 质量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培训医务人员等,确保安全输血制度的有效实施。

2. 记录与追溯:医疗机构应对输血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供血者信息、输血操作过程、受血者观察等,以便于追溯和评估。

总结:安全输血制度是医疗机构为确保输血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健康而建立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安全输血制度_安全输血制度规范

安全输血制度_安全输血制度规范

安全输血制度_安全输血制度规范安全输血制度篇11、接到输血医嘱后,两名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将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2、护士到输血科取血时,应与输血科人员认真核对输血资料。

(1)患者姓名、科室、病房、床号、血型;(2)血液编号、血型;(3)血液容量、采集日期、有效期;(4)血液外观检查:标签完整性、供血单位、条形码、血袋完整性、有无明显凝块、血液颜色有无异常、有无溶血等。

(5)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以上核对完成后,发配血人员及取血人员共同签字后取血。

3、血液自输血科取出后,运输过程中勿剧烈震动,以免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

库存血不得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形,根据情况可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放置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引起污染。

4、输血前由两名护士对以上第二条核对内容再次核对无误后进行输血操作。

5、至患者床边输血时,再次核对前述内容,呼唤患者姓名以确认受血者。

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意识模糊或语言障碍时,输血报告单不能确认患者,就需要与其近亲属共同进行确认,或确认患者手腕上的标识(如果有时)。

6、核对及检查无误后,两名护士签字,遵照医嘱,将血液轻轻混匀后,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将血液或血液成分用标准输血器输给患者。

7、输血通道应为独立通道,不得同时加入任何药物一同输注。

如输注不同供血者的血,应用生理盐水冲净输血器后,在输注另外一袋血液。

8、输血时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的前15分钟要慢,每分钟约20滴,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需要调整速度。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及时报告临床医师,用生理盐水维持通道。

若无不良反应,输血完毕后将输血器材毁形消毒处理。

9、若疑为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临床医师和输血科,进行积极抢救治疗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核对、检查,保留输血器及血袋,封存送检。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六篇)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六篇)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1.确定输血后,有资质的两名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血型,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样,配血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2.采集血标本时,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以防影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

3.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患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4.取血时护士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1)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反应;(2)核对血袋标签。

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有效期;(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双方核对无误后,在发血单上签字。

5.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护士持“输血(检测)记录单”、病历与血袋标签逐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 因子)、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及献血者编码、血型(包括rh因子)、储血号及血液有效期;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确认1无误后方可输血。

6.输血时(1)输血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至床旁,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严格执行“三查九对”,“三查”即查血的有效期、质量、输血装臵是否完好;“九对”即查对受血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采血日期、种类、血量。

(2)让患者自述姓名,经核对无误后,开始进行输注。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使用标准输血器进行输血。

(4)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药物。

输血前、后静脉滴注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血液时,两袋血之间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5)输血时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①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输血科用血各种规章制度

输血科用血各种规章制度

输血科用血各种规章制度Ⅰ、引言输血是医疗领域中常见的治疗手段,对于一些严重贫血、手术失血等病情十分重要。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减少输血风险,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输血科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输血过程中各个环节科学规范。

本文将对输血科用血各种规章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Ⅱ、患者输血适应症1. 溶血性贫血:包括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等;2. 大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外伤导致大量失血;3. 全身性感染:伴有明显中毒症状、败血症的患者;4. 严重贫血: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已经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Ⅲ、输血前的准备1. 输血前严格核对病历、用血申请单等相关资料,确保患者的输血适应症;2. 确认患者需要输血的种类和数量,并核对患者和献血者的血型、RH血型,以确保输血安全;3. 准备输血所需的器材和用血产品,检查用血产品的质量、过期时间等信息;4. 对输血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Ⅳ、输血过程1. 输血前患者需要签署同意书,确认同意接受输血治疗;2. 输血时必须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确保输血器械的消毒和安全;3. 输血速度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适度控制,避免输血速度过快导致输血反应;4. 输血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皮肤发红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Ⅴ、输血后的处理1. 输血后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确保患者的病情稳定;2. 输血后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以评估输血治疗的效果;3. 输血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变化,如出现输血反应等并发症应及时处理。

Ⅵ、输血后的随访1. 输血治疗后,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2. 针对输血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应进行预防和处理,确保患者的康复;3. 输血治疗后,患者需要遵守医生的建议,注意休息和调养,加强营养,促进康复。

通过以上介绍,我院输血科用血各种规章制度已经得到了有效的贯彻执行,确保了输血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安全和规范。

输血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输血医疗安全管理,保障患者用血安全,预防输血相关并发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输血医疗安全管理组织与职责1. 医院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输血医疗安全管理的全面工作。

2. 输血科负责输血工作的具体实施,包括血源管理、血液采集、制备、储存、发放等。

3. 临床科室负责患者的输血治疗,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4. 医院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输血科的工作,共同保障输血医疗安全。

三、输血医疗安全管理措施1. 血源管理(1)严格执行献血者筛查制度,确保血液来源安全。

(2)加强对献血者宣传教育,提高献血者自我保护意识。

2. 血液采集(1)严格执行血液采集操作规程,确保血液采集过程无菌。

(2)采集血液标本时,严格执行一人一次一管原则。

3. 血液制备(1)严格执行血液制备操作规程,确保血液质量。

(2)对血液进行病毒筛查、抗体筛查等,确保血液安全。

4. 血液储存与发放(1)血液储存环境应满足温度、湿度、避光等要求。

(2)血液发放前,严格执行核对制度,确保血液准确无误。

5. 输血治疗(1)严格执行输血治疗同意制度,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风险。

(2)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确保输血过程安全。

6. 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加强对输血相关并发症的监测,提高早期发现和诊断能力。

(2)制定输血相关并发症应急预案,确保及时处理。

四、输血医疗安全教育与培训1. 定期组织输血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医护人员输血安全意识。

2. 对新入职医护人员进行输血相关知识和技能考核,确保其具备输血操作能力。

五、监督检查与奖惩1. 医院对输血医疗安全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对在输血医疗安全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3.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造成患者损害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范文(3篇)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范文(3篇)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范文一、护理人员根据医嘱确定输血后,持输血申请单和经扫描后的合血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标本。

二、值班护士将受血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核对无误。

三、输血者从输血科取血时要认真核对受血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血量、血袋号和采血日期等有关内容,并签字。

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拒绝领取,通知相关人员。

四、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五、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单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两名核对的护士在电子医嘱单上签字,将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

六、取回的库存血不能加温,需要在室温下放置15-20后再输入。

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份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

七、输血前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中间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

八、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记录输血过程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

九、输血完毕后,将输血过程记录,将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到血库保存。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范文(2)一、概述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保护输血受血者的生命和健康。

所有涉及输血工作的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本制度,确保输血工作的规范进行。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进行输血工作的医务人员,包括输血科、临床科室和实验室等相关人员。

三、术语定义1. 输血:将血液或血液制品注入受血者体内的过程。

2. 输血受血者: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

3. 供血者:提供血液或血液制品的个人或机构。

4. 输血医嘱:医生为患者开具的需要输血的书面指示。

5. 输血记录:记录输血全过程的文件。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安全输血制度是指通过一系列规范和措施,确保血液及其制品在采集、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安全输血制度的实施对于保障受血者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安全输血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血液采集和筛查1. 血液采集:血液采集应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确保采集过程无菌、安全、快捷。

采集时要注意采用合适的采血针、适当的穿刺部位,并遵循采血技术规范。

2. 筛查: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全面的筛查,确保血液质量符合安全标准。

筛查项目包括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血型鉴定和免疫抗体筛查等。

二、血液储存和运输1. 储存条件:血液应储存在专门的血库中,确保储存温度适宜、湿度适当,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

2. 运输措施:血液在运输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运输规范,采取适当的包装和保温措施,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血液使用和追溯1. 血液使用:在使用血液前,医务人员应子细核对血液的相关信息,包括血型、血液制品的有效期等。

确保血液使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追溯管理:建立完善的血液追溯管理系统,记录血液的来源、采集、筛查、储存和使用等环节的信息。

一旦发生问题,能够及时追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感染控制和安全培训1. 感染控制:建立健全的感染控制制度,包括规范的手卫生、消毒灭菌、器械清洗等操作流程,确保输血过程中的感染风险最小化。

2. 安全培训:对参预输血操作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安全培训,包括血液采集技术、感染控制知识、危(wei)险因素识别和处理等,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五、质量管理和监测评估1. 质量管理:建立血液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控制、质量评估和质量改进等环节,确保输血过程中的质量可控。

2. 监测评估:定期进行血液输血过程的监测和评估,包括血液质量、感染率、不良反应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六、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1. 不良事件报告: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及时报告输血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包括输血反应、感染等,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输血制度

输血制度

临床输血制度一、输血原则1.临床输血应当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2.检验科必须优先、重点保证每次输血量在600ml 以上的大型手术用血或急救治疗用血。

3.对一般性输血,可输可不输的一般不输。

非输不可的要通过患者自体输血或动员家属、亲友互助献血或输血液代用品。

4.对血红蛋白在9克以上或手术用量在400ml以下者,处家属亲友互助献血外,原则上不得申请用血。

5.晚期肿瘤、脑死亡患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濒临死亡的患者,如家属要求输血,原则上由家属或亲友供血。

6.治疗性用血,80%以上应输成分血。

二、用血申请、审批1.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家属说明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无家属的无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带班院长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2.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用血申请单》,由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把关并签字,报院办审核、签字,登记后连同授血者血样送交检验科备血。

3.急诊急救输血,临床医师可先申请400ml以下的用血,由上级医师签字(或补签字)后直接交检验科供血;500ml-1600ml的急救用血,要经科主任审批签字,大于1600ml经院办批准;大于4000ml时,报医院领导审核签字。

4.对择期手术者,应大力推行自体输血,如自体输血有困难者,可动员家属或亲友献血,不论是自体或家属亲友供血,同样要填写《临床输血通知单》,经科主任签字,院办审批后执行。

5.治疗用血,对慢性病人血红蛋白在9克以下,应采用成分输血,缺什么补什么,由临床医师申请,科主任签字,由院办审批方可供血。

三、输血登记凡临床输血(包括成份血),都要上报院办登记(急诊患者输血可不登记),半年公布一次,并向分管领导汇报。

四、输血反馈临床输血要填写《用血申请单》,输血后要对输血(包括成份输血)后的有关情况认真填写《输血反应记录》送检验科,检验科每月将反馈意见,分析结果上报分管院长。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安全输血制度是指为了保障血液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建立的一套规范和管理体系。

它涵盖了从血液采集、储存、检测到输血的全过程,并确保血液及其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以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不良事件。

一、血液采集和储存1. 采集者资质要求:采集血液的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持有相应的资质证书。

2. 采集设备和器材:采集血液的器材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且每次采集都应使用新鲜的、无损坏的器材。

3. 采集场所和环境:采集血液的场所应具备洁净、通风良好的条件,并配备相应的消毒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4. 血液储存条件:采集的血液应储存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以确保血液的质量和保存期限。

二、血液检测和筛查1. 检测项目: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一系列的检测,包括血型鉴定、病原体筛查、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等。

2. 检测设备和方法: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检测设备和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检测人员资质要求:进行血液检测的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持有相应的资质证书。

4. 检测结果的记录和报告:将检测结果准确记录,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管理。

三、输血过程和管理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输血前,应对受血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确保其适合接受输血治疗。

2. 输血设备和器材: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输血设备和器材,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输血操作规范:进行输血操作时,应按照一定的步骤和规范进行,包括正确识别受血者、核对血液信息、正确连接输血管路等。

4. 输血监测和记录: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受血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情况,并及时记录和报告。

5. 输血不良事件的处理和报告:对于发生的输血不良事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向相关部门报告,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改进。

四、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1. 质量控制措施: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定期校准设备、参预外部质量评估、进行内部质量控制等。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3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3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1.为确保输血安全有效,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法制意识和风险意识,遵守一切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

2.接收血液标本时,必须认真核对标本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血型和临床诊断等。

检查血液标本是否有溶血、污染、血量不够等,不符合配血试验要求的标本拒收。

3.配血前必须对病人及献血者血型两次确认,必须作正反血型鉴定,无误后方可配血。

4.《临床输血申请单》上所填血型与标本管标示血型不符时,病人或家属对血型有异议时,立即通知临床科室重抽标本,复查血型,还有疑问时,立即床旁复查血型,再有疑问时,立即请示科主任处理。

5.配血中发现主、次侧有一侧凝集,一律不得发血,立即报告科主任,作进一步检查。

6.领血人必须是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发血前必须核对受血者姓名、年龄、血型、住院号,科别、床号、临床诊断等,以及献血者血袋条码号、采血日期、效期、血液品种、血量等,双方核对无误后,签字认可。

7.如有群伤、需输血的病人太多,分轻重缓急配血,先配危重病人的血液,再配病情较轻病人的血液,并立即报告科主任请求援助。

8.输血科(血库)必须储备一定量的血液,保证应急用血。

9.认真做好输血前检查工作。

10.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11.正确合理使用化学试剂(药品),有毒有害物品专人保管,防止事故发生。

12.正确处理医疗生物垃圾,防止交叉污染发生。

13.做好水、电、气防火防灾工作。

下班前必须关闭所有不用的仪器、空调等用电器,关好水、气管开关,并作好交接班记录。

14.定期检查通电线路,严防引发火灾,科室配备消防器材,强化消防意识,加强消防演练,人人警惕,消除隐患。

一旦发现火源应立即进行消防处理,并立即报告医院保卫处(科)和119。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2)是指为确保输血过程中质量和安全的管理体系。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此管理制度中的要点:1. 输血科负责制定和实施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制订相关政策和程序,确保工作的规范和标准。

临床输血制度

临床输血制度

临床输血制度一、引言临床输血是救治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输血也可能带来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输血制度,以规范临床输血行为,保障患者权益。

本文将对临床输血制度进行详细阐述,以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安全的认识和重视。

二、临床输血制度的主要内容1. 输血指征管理(1)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2)输血前应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输血。

(3)对拟输血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

2. 输血前检查(1)输血前应进行血型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法、凝聚胺法或微柱凝胶法等。

(2)对拟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等。

(3)对拟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前传染病筛查,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3. 输血过程管理(1)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呼吸等。

(2)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如发热、皮疹、呼吸困难等。

(3)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及时处理输血相关并发症。

4. 输血后管理(1)输血后,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呼吸等。

(2)输血后,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如发热、皮疹、呼吸困难等。

(3)输血后,医护人员应及时处理输血相关并发症。

5. 输血记录与档案管理(1)医护人员应详细记录输血过程,包括输血时间、输血量、输血速度等。

(2)医护人员应妥善保管输血相关档案,包括输血申请单、输血记录单、输血前检查报告等。

三、临床输血制度的意义1. 保障患者权益:临床输血制度有助于确保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安全,降低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2. 提高医疗质量:临床输血制度有助于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提高输血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3. 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临床输血制度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输血,节约医疗资源。

4. 规范医疗行为:临床输血制度有助于规范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的行为,提高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模版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模版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模版一、目的本制度旨在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预防输血相关感染的发生,保障受血者的生命健康。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从事输血操作的医务人员。

三、术语和定义1. 输血:将血液制品经过特定途径输进受血者体内的过程。

2. 输血感染:受血者在输血过程中感染病原体的情况。

四、安全输血措施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1.1 受血者选型:根据受血者的临床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输血的适应症和输血血型。

1.2 输血风险评估:根据受血者的个体特点和输血前的相关检查结果,评估输血的风险。

1.3 术前告知:向受血者详细说明输血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征得其书面同意。

1.4 术前准备:准备输血所需的输血袋、输血管、输血质控记录表等设备和文件。

2. 输血过程管理2.1 输血过程管控:确保输血既定的操作流程,并按相关规定记录和反馈各项数据。

2.2 输血核对:在开始输血前,通过受血者的住院号、姓名、血型和再次核对的方式,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2.3 输血血袋质量控制:检查输血血袋的密封性、标示是否清晰,有效期是否过期,并记录在血袋标签上。

3. 输血感染预防措施3.1 输血前的感染筛查:通过实验室检查,排除受血者存在的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3.2 输血血袋的储存和管理:按照相关规定,将输血血袋储存于指定的设备中,并保证其存放的环境符合卫生要求。

3.3 输血管的选择和管理:根据受血者的临床病情和输血需求,选择合适的输血管,并在输血前进行消毒处理和相关检查。

3.4 输血操作的无菌控制:在输血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减少细菌污染的风险。

3.5 输血后的感染监测:对受血者在输血后的感染情况进行及时监测,并按需进行病原学检测。

五、工作责任与监督1. 医院管理层负责制定本制度,并确保其得到有效的执行。

2. 各科室负责按照本制度的要求,开展输血操作,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输血应急预案制度

输血应急预案制度

一、目的为确保输血安全,提高应对输血反应的能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所有输血工作,包括血液采集、储存、运输、输注等环节。

三、组织与职责1. 医疗机构成立输血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修订和监督实施本制度。

2. 输血科负责输血反应的预防、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3. 各临床科室负责本科室输血工作的具体实施,并配合输血科做好输血反应的监测和处理。

四、预防措施1. 输血前严格核对患者信息、血型、血型抗体等,确保输血安全。

2. 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输血反应。

3. 使用一次性输血器材,避免交叉感染。

4. 输血前对患者进行输血知识宣传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

5. 定期对输血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五、应急预案1. 输血反应发生后,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改输生理盐水。

2. 报告医师及护士长,启动应急预案。

3. 针对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等不同类型的输血反应,采取以下措施:(1)过敏反应: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等。

(2)发热反应: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3)溶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抽取患者血标本,送检验科检测。

4. 患者病情危急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如吸氧、抗休克、抗过敏等。

5. 保留血袋、输血器等物品,以备检验。

6. 做好输血反应记录,及时上报护理部。

7. 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减少焦虑。

六、总结与反馈1. 输血科定期对输血反应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 对本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提高输血安全管理水平。

3. 对输血反应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医疗机构领导,督促整改。

七、附则1. 本制度由医疗机构输血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提高临床输血治疗效果,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输血安全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输血安全管理,保障患者权益,确保输血安全。

第三条输血工作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原则,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防止输血相关感染和输血反应的发生。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输血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加强输血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监督,确保输血安全。

二、输血申请与审批第五条临床医师在申请输血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指征,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备血。

第六条决定输血治疗前,主管医师应向病员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病员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应纳入病历。

第七条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负责采血和贮血,主管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三、输血前的准备第八条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血型化验单,执行“三查八对”(三查:血制品有效期、血制品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整,八对:床号、姓名、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制品种类、剂量)制度,如有疑问立即与血库联系,准确无误方可进行输血。

第九条血液领出库后30分钟内进行输血,评估静脉穿刺有困难的患者,待静脉穿刺成功后再到血库取血。

血液一经启封不可再退回血库。

取血前先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如遇特殊情况(患者体温高、心率快等)先征求医生及检验科老师意见再进行取血。

第十条输血前应将血袋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含钙药品、酸性及碱性药品等),如需稀释只能用生理盐水。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2.临床输血全过程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

三查:一查血液有效期;二查血液质量(凝块和溶血);三查血液包装是否完好无损。

八对:对床号、姓名、住院号、血袋(瓶)号(储血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的种类、血量。

(2)献血者:献血码、血型。

(3)血液量、血液品种、有效期。

(5)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4.核对无误后,发配人员及取血人员共同签字后取血。

取血人员在血液运送过程中勿剧烈震动,以免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

血液出库30分钟不能退回,血液一经开封,不能退换。

5.输血时,有两名医护人员共同到床旁,再次进行三查七对及核查患者的腕带无误后输注。

如患者处于昏迷、意识模糊或语言障碍时,输血报告单不能与患者进行确认,可与其家属共同进行确认。

7.输血前后用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如输注不同供血者的血,中间应输入生理盐水;血液内原则上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因血液粘稠等原因影响输血速度,可适当加入生理盐水稀释。

8.输血时限(1)全血或红细胞应该在离开冰箱30分钟内开始输注,一袋血必须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室温升高要适当缩短时间)。

(2)血小板在收到后尽快输注,1个治疗量的单采血小板要在20分钟内输完。

(3)新鲜冰冻血浆尽快输注,速度宜快且患者可以耐受,一般200ml血浆在20分钟内输完。

(4)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

输血的前15分钟要慢,每分钟不超过20滴,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5)输血速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

输注红细胞类血液成分时,成人一般控制在40~60滴/分钟,老年或心功能较差者要调节到较低的速度(1ml/分钟,小儿10滴/分钟左右)。

9.一般输血不需要加温,如输血量较大,可加温输血的肢体以消除静脉痉挛,需加温的情况为:大量快速输血,成人>50ml/千克/小时,儿童>15ml/千克/小时。

血液加温应使用专用血液加温器,不得在装有热水的容器中加温。

10.如果已建立的通道输血速度不能满足抢救需要时可以进行加压输血,但应采用专门设计的加压输血器或血泵。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安全输血制度是指通过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标准化的管理措施,确保输血过程中血液及其制品的安全性,以保障受血者的生命安全。

下面将详细介绍安全输血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安全输血制度的背景和意义安全输血制度的建立是为了防止输血过程中发生血液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安全输血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受血者的健康,降低输血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二、安全输血制度的基本原则1. 严格的血液筛查:确保供血者的血液安全,通过对供血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排除携带病原体的可能性。

2. 血型鉴定和配血:根据受血者的血型和抗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血型和配血方式,避免输血不匹配导致的不良反应。

3. 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包括血液成分的准确测定、储存条件的控制和有效期的管理等。

4. 输血操作的规范化:确保输血操作符合规范,包括血液采集、标本标签、输血设备的选择和使用、输血速度的控制等。

5. 输血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对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进行监测和处理,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三、安全输血制度的具体实施步骤1. 供血者筛查:对供血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既往疾病史、手术史、输血史等,排除携带病原体的可能性。

进行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指标的测量,排除有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不适宜输血的情况。

进行实验室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传染性疾病的筛查等。

2. 受血者筛查:对受血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既往疾病史、手术史、输血史等,排除可能存在的输血不良反应风险。

进行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指标的测量,排除不适宜输血的情况。

进行实验室检测,包括血型鉴定、抗体筛查等。

3. 血型鉴定和配血:根据受血者的血型和抗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血型和配血方式,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血型鉴定可以通过血型试验、凝集反应等方法进行,配血可以通过交叉配血试验等方法确定。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安全输血制度是指为确保输血过程中安全可靠,防止输血相关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而建立的一系列规范和程序。

下面将详细介绍安全输血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背景介绍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用于治疗失血、贫血等疾病。

然而,输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输血反应、感染传播等。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输血制度。

二、安全输血制度的目的安全输血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三、安全输血制度的主要内容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在输血前,医疗机构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确认输血指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输血。

- 确认输血血型:对患者和供血者进行血型鉴定,确保输血血型匹配。

- 确认输血需求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输血的血液成份和数量。

- 准备输血设备:准备输血所需的输血管、输血袋、输血针等设备,并确保其无菌。

2. 输血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遵守以下操作规范:- 核对患者身份:在输血前,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输血赋予正确的患者。

- 核对血液标本:核对输血血液的标本和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输血血液与患者匹配。

- 输血前的检查: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生命体征监测和实验室检查,确保患者适宜输血。

- 输血速度控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血液的性质,控制输血速度,避免输血过快引起输血反应。

- 输血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3. 输血后的处理措施在输血结束后,医务人员需要进行以下处理措施:- 监测患者反应:在输血后,继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和病情发展,及时处理输血反应。

- 处理输血残留物:将输血所使用的输血管、输血袋等设备进行正确的处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 记录和报告:对输血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输血的时间、血液成份、输血量等信息,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输血安全使用制度

输血安全使用制度

输血安全使用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规范输血操作流程,提高输血质量和效率,特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部临床科室进行输血操作的全部工作人员。

第三条输血操作必需严格遵从血站和输血科的相关规定,保证输血过程安全可靠。

第二章输血操作要求第四条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输血操作流程,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和要求,并建立相应的记录系统。

第五条输血前,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需的沟通和说明,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并及时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史和输血需求等。

第六条输血操作前应进行严格的血液样本标本手记,确保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第七条输血前,医护人员应查阅患者的输血相关检验报告,包含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确保患者适合接受输血。

第八条对于需要多单位输血的患者,应事先布置兼容的输血血液,并依照预定方案进行输血。

第九条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认真核对输血血袋的标签和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输血血液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十条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紧密察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动,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并向主治医师报告。

第十一条输血操作结束后,应妥当处理输血废弃物,保障环境卫生和医疗废物管理的要求。

第三章质量掌控要求第十二条输血科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输血操作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第十三条输血科应定期进行内部质量掌控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矫正质量问题,确保输血操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十四条输血科应乐观参加相关的外部质量评审和认证,提高输血操作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十五条输血科应加强输血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

第十六条输血科应建立健全的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报告和处理输血操作中的事故和异常情况。

第十七条输血科应建立健全的质量档案管理制度,保存输血操作记录和相关的质量相关文件和资料。

第四章惩罚与嘉奖第十八条对于严重违反输血操作流程和规定的医护人员,应依照相关制度予以相应的纪律处分,并追究其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输血制度1、临床医生根据病情需要,填写输血申请单。

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

2、接到输血医嘱后,护士严格执行抽血、取血、输血查对制度。

按无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输血。

3、血液自输血科取出后,运输过程中勿剧烈震动,以免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

库存血不得加温。

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

一个单位的全血或成分血应在4小时内输完。

4、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

5、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6、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前15分钟慢,20滴/分,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节输注速度(成人40-60滴/分,儿童酌减,年老体弱、心衰患者速度宜慢),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6.1 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6.2 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6.3 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积极治疗抢救。

7、输血完毕,如有输血反应,护士立即向医生汇报,由医生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保存。

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处。

8、输血完毕后,医生将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至少保存一天。

输血过程记录在《输血安全护理单》内,归档保存。

特级护理一、病情依据:(一)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二)重症监护患者;(三)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四)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五)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六)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并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七)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二、护理要求:(一)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二)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三)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四)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五)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六)实施床旁交接班。

一级护理一、病情依据:(一)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二)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四)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二、护理要求:(一)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二)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三)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四)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五)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二级护理一、病情依据:(一)病情稳定,仍需卧床的患者;(二)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

二、护理要求:(一)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二)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三)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四)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五)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三级护理一、病情依据:(一)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稳定的患者;(二)生活完全自理且处于康复期的患者。

二、护理要求:(一)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二)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三)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四)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各级各类护理人员资质标准一、护士长资质标准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

2、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并按要求定期进行注册。

3、热爱护理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工作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坚持原则,公道正派,团结同志,顾全大局,能正确处理医院、科室、个人之间的关系。

4、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医院决议、决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无违规违纪行为,近两年内未发生严重差错事故。

5、具有履行相应职责所需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业务素质。

6、具有扎实的基础护理及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操作技能,有护理科研及教学能力。

7、近两年年度考核等次均为称职以上。

8、竞聘上岗年龄、资历:按照医院中层干部竞聘上岗规定执行。

二、主管护师资质标准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

2、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并按要求定期进行注册。

3、学历、资历要求(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

(1)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并从事护理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主管护师任职资格。

(2)获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护理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取得护师任职资格并从事护师工作2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护理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或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护理专业技术工作6年以上,取得护师任职资格并从事护师工作4年以上。

(4)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上述相同学力,从事护理专业技术工作达到上述规定的相应年限,取得护师任职资格,并在职后取得上述学力后从事护师工作4年以上。

三、护师资质标准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

2、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理执业证书,并按要求定期进行注册。

3、学历、资历要求:专科毕业后从事护理专业技术工作3年、本科毕业后从事护理专业技术工作1年通过全国考试或市级评审取得初级(师级)资格证。

四、护士资质标准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

2、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完成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普通全日制3年以上的护理、助产专业课程学习,包括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

3、通过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从事护理活动的卫生技术人员。

4、较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各项护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各岗位护理人员资质标准一、病区责任护士资质标准1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有中等职业学校以上护理专业学历证书。

2、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并按要求定期进行注册。

3、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3年,具备一定临床护理经验的护士担任。

4、具备良好沟通能力,具备责任护士技术能力要求。

二、主班护士资质标准1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有中等职业学校以上护理专业学历证书。

2 、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并按要求定期进行注册。

3 、从事临床护理工作3~5年,具备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师以上职称担任。

4 、具备主班护士技术能力要求。

三、早班护士资质标准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有中等职业学校以上护理专业学历证书。

2 、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并按要求定期进行注册。

3、具备独立完成早班工作任务能力,具备早班技术能力要求。

四、治疗班护士资质标准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有中等职业学校以上护理专业学历证书。

2、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并按要求定期进行注册。

3、具备治疗班护士岗位技术能力要求。

五、中、夜班护士资质标准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有中等职业学校以上护理专业学历证书。

2、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并按要求定期进行注册。

3、具备中、夜班护士岗位技术能力要求。

各级护士岗位技术能力要求一、病区护士长技术能力要求1、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业务能力和执行力,以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

2、分管病区的护理人员三基水平,平均达标≥80分。

3、掌握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病区工作流程、专科疾病护理常规、健康教育内容及专科新业务、新技术。

4、掌握常用护理急救技术,熟悉抢救程序、抢救药品和抢救仪器的使用;具备处理突发事件和危机能力。

5、掌握院感相关知识、消毒隔离原则及技术操作规程。

6、熟练掌握昏迷、瘫痪、疑难病症及监护病人的护理计划和预见性护理措施。

7、能承担护理专业的临床及课堂教学。

8、能指导下级医院的护理业务,能承担下级医院护理人员的进修和培训。

9、具备撰写护理论文的学术水平和指导本专业护士撰写论文的能力。

护士长或科室每年须发表交流论文1-2篇,10、具备开展护理科研能力。

科内每3年获批院内护理新业务、新技术或科研项目1项,护士长本人任职期内应主持院级科研项目或院内新技术、新业务1项。

二、病区责任护士岗位技术能力要求1、责任组组长岗位技术能力要求(1)具备丰富的专科治疗护理知识和主动工作能力。

(2)对本组责任护士的各项工作具备指导、培训的能力,对年轻护士做到传、帮、带。

(3)熟练掌握经管病人的“十知道”。

(4)检查、督促责任护士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的落实。

(5)准确执行医嘱,合理安排病人的治疗计划和护理措施,负责病人的治疗工作落实效果。

(6)熟练掌握危重病人抢救技术,协调指挥现场抢救。

(7)主动发现问题,能及时报告护士长和上级医生,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8)能掌握分级护理要求,负责病人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9)能落实病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主动检查责任护士健康宣教落实情况。

(10)具备及时、准确书写护理病历的能力。

(11)具备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经常征求病人意见改进护理工作。

2、责任护士岗位技术能力要求(1)责任护士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并按要求定期注册。

(2)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较好地与病人、家属、同事进行沟通。

(3)着装规范,落实“五主动”,对病人热情、周到、无投诉,遵守院规院纪,无迟到、早退,上班不干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4)服从工作安排,认真履行其工作职责,协作精神强。

(5)熟练掌握专科护理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按照专科护理质量标准全面落实病人的护理措施。

(6)能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操作规程,并正确运用。

(7)能够在责任组组长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所管病人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

(8)熟练掌握并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制度,正确执行医嘱。

(9)熟练掌握经管病人的“十知道”(包括经管病人的床号、姓名、年龄、诊断、治疗、护理、饮食、心理、家庭情况、费用)。

(10)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及维护、常见故障排除,熟悉专科危重病人抢救技术和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