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皴法的研究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摘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在这幅作品中,黄公望通过精湛的笔墨技法和细腻的构图布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色彩运用及意境表达方面,黄公望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山水画色彩搭配,展现出对自然景色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在作品中,文人画及山水美学的结合也体现出黄公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他在表现山水美学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山水画领域的不朽经典之作。
【关键词】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山水美学、艺术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构图与布局、色彩运用、意境表达、笔墨技法、文人画、魅力、登峰造极。
1. 引言1.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艺术价值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作品,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画坛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黄公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精致描绘和对心灵境界的深刻把握。
他通过《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让观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动写照,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内涵。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珍品,它的艺术价值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后世的艺术家们也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黄公望通过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登峰造极之美,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1.2 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山水画被视为中国绘画的代表之一,被称为“中国画”中的“山水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看作是大自然中最为美妙、最为深邃的意象,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黄公望,元代山水画家,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
早年间曾任中台察院掾吏,后因上司牵连而入狱,出狱后加入了全真教。
往来松江、苏州、杭州等地,以卖卜为生。
至正七年(1347)年定居富春江。
在艺术上他受赵孟頫的艺术影响很大并得到过他的指点,并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
除此之外他还宗法董源、巨然,但是他并没有因袭前人画法,而是在研习前人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对自然造化的师法,常常深入自然切身观察感受,对景写生,“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
”(《写山水诀》)“袖携纸笔,凡遇景,辍即模记。
”他用丰富的自然山水素材作为自己创作灵感的来源,在“师古人,师造化”的基础上,“中得心源”最终成为“元四家”之首。
图1《富春山居图》局部元黄公望纸本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纸本水墨,宽33厘米,长636.9厘米,始画于至正七年,至正十年黄公望题跋时终稿尚未完成,前后耗时近七年,是黄公望晚年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他艺术成就甚至是元代山水画艺术成就的最高代表。
该作品是黄公望为他的师弟郑樗(无用师)所作,以桐庐、富阳一带的富春江景色为蓝本绘制而成。
后被火焚,现存前半卷“剩山卷”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称“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为手卷形式,采用游移的视觉观察法,也就是散点透视来呈现画面,在构图上从右至左依次展开,从起篇的寂静萧瑟低缓的土坡绵延到树木繁茂、热闹非凡的山峦,转而是干涩萧疏深远的秃峰,在一片松林过后转为浩渺连绵浅滩疏林,最后一座孤峰归于沉寂…它就像一段旋律,高低起伏、起承转合的那么自然,河畔、疏林、楼阁、秀岭、峰峦是这旋律上的音符,开合聚散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诚如董其昌所言:“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
(《富春山居图》卷首题跋)。
“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i]。
”图2《富春山居图》局部元黄公望纸本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从技法层面上看,黄公望主要宗法董源、巨然,同时他还受到赵孟頫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促成了黄公望艺术风格的形成。
《富春山居图》皴法的研究
《富春山居图》皴法的研究作者:陈雪萍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11期摘要:《富春山居图》是元代文人画中蕴含的“隐逸”之气。
对这幅画的研究会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元代山水文化的发展。
皴法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绘制过程中表现物体肌理质地的基本手法之一,这一手法可以增加和丰富对物象形态的描绘。
关键词:皴法;黄公望;披麻皴;富春山居图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26-01毛笔与墨在纸本上的自然融合,促使画面产生了“皴、擦、点、染”不同的方法。
荆浩董源创立发展皴法,“皴”便成为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时不可缺少的一方面。
本文以黄公望晚年《富春山居图》为例,结合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对笔墨皴法进行研究,进而阐述山水画中蕴含的皴法美。
一、《富春山居图》简介黄公望,多次做官,受牵连入狱。
他出狱后选择隐居山林。
黄公望著有《写山水诀》一书。
黄公望有50多件作品存世,大都是其70岁以后的作品。
代表作有《天池石壁图》、《丹崖玉树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晚年代表作。
这幅画描绘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灵动秀逸,笔简意远。
丘陵起伏,江流沃土,沙汀平畴,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得当。
“长披麻皴”加少许的“解索皴”是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的手法。
这幅山水画既有北方山水崇山峻岭伟岸的态势,又有南方山水秀润多姿的风采,故称“变化极矣”。
二、《富春山居图》皴法细节解析《富春山居图》它以富春山为画首,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山头多矾石,整个山体按照脉络的延伸以“长披麻皴”为主要刻画方法,山脚和树根等用浓墨点苔法,构成了全幅画面葱郁盎然的态势,蕴含着经历了沧桑之后的安逸与平淡。
黄公望绘制富春山,清幽、纯粹,单用墨笔而不染色。
清代对披麻皴的观点是:“披麻皴,如麻披散也。
有大披麻、小披麻。
大披麻笔大而长,写法连廓兼皴,浓淡墨一气浑成,淋漓活泼,无一笔滞气。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富春山居图》是中国明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元末明初,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幅长卷绘制了浙江富阳富春山区的山水景色,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场景,展示了黄公望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注重山水的写意和构图。
他运用了写意的手法,以粗犷、简练的笔法勾勒出山峦的起伏和岩石的质感,如泼墨山水般自由奔放。
整幅画面中,多处运用了山势悬崖峭壁,给人以险峻、壮观之感。
黄公望在构图上注重对比和对称,善于运用深浅、虚实的巧妙变化,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融合了文人雅士的情致与山水风光的描绘。
他在画中描绘了山下村落的风貌,描写了人们在山林间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房屋、树木和人物的细节,展示了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黄公望通过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乡愁的思念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文人士人的情怀和艺术追求。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体现了他对色彩的独特运用。
他善于运用色彩对比和色调的变化,使画面充满了韵味和光影效果。
他运用浅淡的墨色、淡雅的蓝、绿、紫等色彩,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山水氛围。
通过色彩的运用,黄公望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自然景色的风光和人物情感的内涵。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表现了他独特的构图手法和笔墨技巧。
他善于运用外轮廓线和平行线的交错,使画面充满了动态感和节奏感。
他运用墨色的渲染和点缀,使画面的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和立体。
黄公望的笔墨技巧独到,他能够驾驭细笔、破笔、散笔等不同的笔法,创造出独特的山水风格。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融合了文人雅士的情致、山水风光的描绘、色彩的运用以及独特的构图和笔墨技巧。
这幅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情感,展示了黄公望深厚的绘画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山水画以及文人画影响深远。
简论《富春山居图》中的披麻皴
简论《富春山居图》中的披麻皴作者:张勇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11期摘要:《富春山居图》蕴含着元代文人画的“隐逸”之气,通过了解《富春山居图》中披麻皴的运用,让我们知道了披麻皴作为中国山水画的主要技法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黄公望披麻皴《富春山居图》黄公望(1269-1354年),元朝著名的书法家、画家。
精通书法诗词以及散曲,中年后期开始学山水画,与吴镇、倪瓒、王蒙并称为元代四大家。
一、披麻皴的来源和《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披麻皴是画家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比较完整的一种绘画形式,作为山水画中重要的皴法之一,在《富春山居图》的创作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一)披麻皴的来源唐末五代时期,南北方山水画家创造出具有不同风格的山水画皴法,董源在北方山水画家运用皴法的基础上依照江南山体的圆缓、厚重,在皴法上运用了形状像麻一样的皴线来表现这种松柔和细密的山石形体,线条流畅圆润,刚劲有力,后世的画家称这种皴法为“披麻皴”。
[1](二)《富春山居图》的创作黃公望晚年时期为他的好友无用师创作了以富春江景色为主的《富春山居图》,为长卷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厘米,全图用比较淡雅的墨色所描绘,山和水的关系处理得巧妙自然,墨色变化丰富。
黄公望虽然以富春江景色为主要绘画内容,但表现的却是一种随性、自由的情感,画中的山水明显不是富春江景物的真实展现,而是画家心灵融于自然的一种状态,其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出一种豁达内心的释放。
从整个画面的设计上来看,画面结构聚散安排合理,与南宋时期的山水画相比没有特别突出近处的景色,与北宋时期的山水画相比在表现上不会显得格外拘谨。
内容上最吸引人的部分无非是中间那些高低起伏的山体,然后是一些山中的村庄和渐远的山峰,末尾是向左边过渡和与山体相交接的低矮浅坡。
技法上以长披麻皴为主,又加入了少量的“解索皴”,不仅表现出南北方山水各自不同的态势,而且变化多端。
富春山居图表现手法
富春山居图表现手法
《富春山居图》画的是一个漫长的江水,在一千年的历史里,流过浅滩、激流、高峰。
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觉,到后面一段,出现了秋天的景,树叶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
艺术手法:
《富春山居图》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宛然天成。
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颇有灵气。
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罩染一层几近透明的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以浓墨点苔、点叶,醒目自然。
整个画面林峦浑秀,草木华滋,充满了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
元画静谧萧散的特殊面貌和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变法赖此得以完成,元画的抒情性也全见于此卷。
《富春山居图》的表现技法研究
2018-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
《富春山居图》的表现技法研究史瑞杰(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天津300380)摘要:在中国绘画的史上,元代绘画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元四家对后代山水画影响深远。
黄公望的作品保存至今有《九峰雪霁图》、《天池石壁图》、《富春山居图》等,这些都是他的经典之作,特别是《富春山居图》影响深远,它在文人画中有重要的地位。
画面中的树木和山石的画法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水墨晕染的效果充分展示了江南山水的特点。
关键词:笔墨;水墨;特点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183-02由于之前文人画的影响,水墨画在元代发展到了顶峰,元代文人画家将平淡天真作为思想的最高追求。
作品都强调笔墨韵味,在《富春山居图》中将水墨的晕染效果表现的淋漓尽致,一、《富春山居图》的皴法历代以来《富春山居图》都受到很多大家的重视。
元代画家赵孟頫以湿笔皴法,但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技法已经相当成熟,但所写山石技法还不够生动。
虽然说《鹊华秋色图》中的山峰受到实景的限制,那么从他的《水村图》等画来看笔法虽然简洁概括,但不如《富春山居图》设色用笔精妙,富于变化。
《富春山居图》以单纯的水墨表现其艺术内涵。
正如清代画家恽南田所说:“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瓯香馆画跋》)。
但从画法上来说,其山石多用干笔皴擦,并在山石结构转折处点上苔点,描绘出了山石的更多层次。
近处树用干笔勾皴点染,姿态优美,而松树上的松针不用以前方法表现,而以干笔皴擦浓墨点绘,很有生气。
黄公望在表现方式上还是遵循“文人画”的一个笔墨传统。
在这张画中,大多都是以干枯的线条写出,没有大笔的浓墨,只有树上有浓墨和润墨,这样山和树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也让我们能欣赏出枯中有润,润中还见骨,相互协调统一。
整个山石的表现有浓有淡,淡墨勾、皴,阔笔干擦,浓淡结合,最后再用浓墨点醒整个画面,勾、皴、擦、点、染一气呵成。
富春山居图研究
富春山居图研究富春山居图是我国著名的山水画之一,是清代画家徐渭所绘制。
此画描绘了浙江富春江畔的自然景色和人类活动,深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画的背景和特点、艺术手法和文化意蕴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富春山居图的研究。
一、画的背景和特点富春山居图是徐渭在70岁高龄所绘,通常分为两部分:上下两幅,共长7.05米,高45.6厘米。
它描绘了浙江富春江畔的自然景色和人类活动。
上部是富春江畔的山水景色,下部是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通过富春江畔山水与人文相映生辉,真实展现了江南优美的山水人文风情。
富春山居图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它体现出徐渭的写实风格。
徐渭的画风优雅典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采用了用笔沉着有力、线条温润、具有汉唐画风的写实表现手法。
其次是画面的丰富性。
在富春山居图中,不仅有山林、溪流、茅屋等江南特有的自然景色,还有众多的人物、牛马、犬鸟等。
这些景色通过细腻、丰富的描绘,使画面显得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二、艺术手法徐渭在绘制富春山居图时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首先是对光影的处理。
在画中,光影效果极佳,画面中有明亮处和暗处,衬托得非常自然。
其次是色彩的运用。
徐渭在画中运用了大量的颜色,从深色到浅色,层次分明,非常逼真。
同时,他还采用了山水画中的贯穿性布局。
整个画面由水流、树林、山峰等自然景色贯穿连接,营造出一种山水环抱的感觉。
此外,徐渭还熟练使用了对比法、挥毫淋漓、以写为画等多种艺术手法。
三、文化意蕴在富春山居图中,徐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赞美了人类智慧和劳动成果。
整个画面通过山水交错,展示了江南人繁华、自然风光等特点。
同时,他把生动而微妙的点滴细节都用丰厚的笔墨彩绘出来,表现了人类活动的丰富和多彩。
总之,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珍品,它对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和文化意蕴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今天,我们不仅应该好好欣赏、感受这幅画作带来的美感和思想启示,也应该去更深入地了解它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不能让我们的文化遗产逐渐淡化和遗忘。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宋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品之一。
黄公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画技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富春山居图》的视角出发,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黄公望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谦和自守、写意入骨、饱蘸墨色等几个方面。
黄公望的画作表现出一种淡然的心态,具有谦和自守的风格。
他擅长通过“写意”来抓住事物的本质,去除了画面上的繁琐细节,突出主题。
在《富春山居图》中,他通过极简的笔触和轻盈的构图,展现出大自然蕴含的力量和美感。
黄公望的画作充满了意境和抒情,写意入骨。
他常常以自然山水为主题,通过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构思,将其转化为意象化的抒情作品。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在画中采用了大胆的构图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以描绘富春山的山水景色。
黄公望的画作饱蘸墨色,墨色浓郁而深沉,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黄公望善于运用墨色的不同层次和渐变来表现画面的光影变化和氛围的营造。
在《富春山居图》中,他运用浓墨重彩,将山水表现得更加生动有致。
黄公望的艺术风格深受北宋文人画的影响。
北宋时期,士人画风兴起,注重意境表达和笔墨的写意。
黄公望通过创新和发扬北宋文人画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
与北宋文人画相比,黄公望的作品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抒发和感悟。
他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出对大自然的感受和理解。
他的画作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和奇特的构图,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艺术成就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构思和技法,展示出了黄公望卓越的绘画才能和艺术追求。
黄公望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绘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运用写意的笔墨表现技法,创造出了一种情感表达和精神追求的艺术表现方式。
他注重对细节的把握和意境的塑造,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审美感和表现力。
黄公望的艺术风格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山水画经典之作《富春山居图》的艺术赏析
远, 山川丰美 , 平淡 天真 , 气 韵生动 , 构图 简洁 自然 ,
凸 显 空 灵意 境 之 美 。 此外 , 《 富春山居 图》 在构图时将主图置 于画面 中
间, 上下各 留有一定 的空 白。作画时通常将 上部 看作 天, 下部看作地 , 如果将所 有景物都放 在下部或上部
就 会 使 画面 失 去 平衡 。黄 公 望 在 画 面 布 局 时 , 不 仅 上
与传统 画法相比 , 《 富春 山居 图》采 用 了长卷形 式横 向展开 的构图方式 ,将 内容与形式 有机结合起 来。横卷构 图时人 的视点处于水平线上 , 犹 如平 移的
摄像机 , 为人 的视线 营造 了一个 宽大深远 的局 势 , 而
且 平 移 的视 点 不 会 打 破 人 的 正 常视 野 。 画 面 中 山峦 采 用 由平 面 走 向 纵 深 的办 法 ,不 仅 描 绘 出 山峦 由近 而远逐渐 消失的层次感 ,也突 出了景物问的相 互联
以保存 , 但起首 部分 已被烧毁 。后《 富春山居图》 被分 为两段 , 长段就是人们现 在所见到 的《 富春山居 图》 , 也称《 无用 师本》 , 现 藏于台北“ 故宫博物 院” ; 短段就 是今天的《 剩山图》 ,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
一
家以富春山风光为描述主题 , 但画 中景物并不是对 自 然事物 的客观描 写 ,陡峭的 山峰 在画面 中并没 有出
系, 确保 了画面 的有机统~ 。画卷 两端疏松 , 中间紧
凑, 在空间布局上体 现出节奏的美感。画面 中山峦连 绵起伏 , 气势相连 , 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构图就
锋、 尖笔 、 秃笔 , 湿笔 干笔 、 急笔 缓笔 交错使 用 , 急笔 露飞 白, 缓笔重稳健 。在线条使用 方面 , 以中锋 画长 披麻皴 , 疏密 、 缓 急适度 , 笔触清晰 。以变化的“ 米点 皴 ”来描写树林 ,无论什 么样的树枝都不 能简单勾
观禾讲解中国山水画之皴法总结
观禾讲解中国山水画之皴法总结范宽溪山行旅图一、何谓皴法所谓的「皴法」指的是:中国古代画家将对山石纹理的观察剖析研究和综合整理后,用笔墨把感受的意象,巧妙的表达出来的一种技法。
画家把山石的纹理感受,经由毛笔巧妙的传达出来,使观者亦起共鸣的艺术过程,就是山石纹理与笔墨的一种组合。
巨然秋山问道图二、皴法起源由于敦煌的发现和考古的发掘,唐代可说是人物画的天下,山水画一点也没成熟,只能给人物画装点些背景用之,在这种情况下谈不上什麽『皴法』,据推测大慨是在五代北宋之际,纪元后第十世纪这段时间内,北宋时代的两幅山水钜作:范宽的谿山行旅图和燕文贵的溪山楼观图,这两幅画上的雨点『皴法』十分成熟,已为山水画的『皴法』发生指定了最晚的时代下限。
那就是说,从画蹟上的证明,『皴法』之始,不得早于唐,不得晚于北宋,从中国的历史上说,『皴法』之发生,当在所谓的五代时光。
第一次说出『皴』字要算是北宋的画家,而且是与『擦』字联壁形成一个技法上的新名词。
现代的『皴法』,多指线条的结组,如披麻皴、解索皴之类。
『擦』则是另一种锐笔横卧的技法。
王蒙青卞隐居图三、皴法演变在五代、北宋时,巨然和尚在他的秋山问道图上用披麻皴、范宽的谿山行旅图用雨点皴。
雨点皴以点擢为主,很可能既是韩拙所谓的点错皴(有点像小斧劈皴)。
『有横皴者』既有横皴,理当也有直皴,峰头直皴而下,是其得意处也,皴法的成长由捐捐细流,渐渐汇为江河,在巨然、范宽时,虽已有披麻、雨点之形实,但那是由画家对山川貌体直悟而得,连郭熙自己都不曾给早春图以云头皴之名,他虽第一次以画家身分拈出了皴字名称,但是仍和擦字联用,其技法的区分,还是待后世艺术鑑赏家的命名才逐渐成立。
元代的皴法又新宗林立,赵孟頫在鹊华秋色上用解索皴,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卷上把披麻皴发展成为正宗模式,高克云在云横秀岭上用米点皴,王蒙在秋山草堂、深林叠章上用牛毛皴,在具区林屋上用骷髅皴,倪云林在小山竹树、紫芝山房上用折带皴,一加统计,在北宋韩拙山水全集上皴法只有五种,到了元代,已有十种之多。
《富春山居图》中的国画线条之美鉴赏
《富春山居图》中的国画线条之美鉴赏作者:张楠来源:《颂雅风·下半月》2019年第01期摘要:提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相信你一定不陌生。
《富春山居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经几度易手之后,现被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线条是国画的基本构成要素,随着线条奇妙的变幻,可以编制出不同风格的水墨画卷。
本文以《富春山居图》为例,对国画中如何鉴赏线条之美进行了研究,以期共同感受国画中先线条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富春山居图国画鉴赏线条美感国画的特点之一就是画作以不同形式的线条组合勾勒而成。
古代国画中所说的“十八描”更加直观地反映了线条的多变,进而形成独立的样式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因为国画绘制的主要工具为毛笔,毛笔通常会选用动物毛作为材质,只作为圆锥形。
由于毛笔材质为动物毛,其本身柔软异常,所以通过对线条浓淡、干湿的有效把控,就可以绘制出不同的画作。
诸多绘画类型中,不仅国画,素描等形式的绘画通过对线条正确的运用,同样能够赋予画作不同的魅力。
随着美术艺术的发展,线条已经成为最富有表现力的绘画方式之一,是人们情感表达的载体。
线条虽看似简单,但因其独特的美学价值,让国画的魅力越加凸显。
一、《富春山居图》线条魅力之线条组织仔细观察《富春山居图》,我们不难发现其主要运用了线条的长短、稀疏与浓密变化绘制而成。
一般来说,密而多的线条会让人有一种线条组织困难的感觉,线条数量偏多,会影响到画面的工整与美感。
但是,该图中得到线条组织却显得井然有序,且变化性强。
究其原因,是因为黄公望的皴法受到南方山水一派“披麻皴”的影响。
“披麻皴”通常是运用中锋线条的柔韧性,对山石的结构与纹理进行展现,它会采取坡点为中心向两边辐射的方式开展,以此走势对线条组织进行不断深入。
例如用笔粗细、长短与轻重等变化,展现灵活的绘画规律与技巧,让图画显得丰富生动。
在线条组织的过程中,对其疏密进行巧妙地处理也是一个问题,线条较多的部分通常会看起来较为厚重密集,而线条稀疏的部位则会看起来略显单薄。
浅谈披麻皴的艺术特色——以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例
古代 披麻皴 笔 墨技 法的现代 转型也 但 更 多 的是 对 自然 的 观 察 和 高 度 的 提 方面 , 《 富春 山居 图》 是 黄公望的传世 山水名 巨, 画面 淡远苍茫 , 以萧 散之 笔, 发 苍 将会在时代洪流 中不断完善。 作, 也是 运用 披麻皴 的经典之 作。 黄公望 炼概括 , 《 富春 山居 图》 作为 中国山水 画中不朽 正是现代 山水 画所要继 承和发展 师从赵 孟 , 他 在艺 术思想和 山水 画的笔 浑之 气 , 的杰作 , 为 后 世 的创 作 留 下 了不 可估 量 的 墨技 法上 都深 受赵 的影 响。赵 孟 烦 强调 的 。 贡献。披麻皴作为表现 山水 画的方法和 灵 披麻皴在现代 山水 画家的作 品 中更加 “ 古 意” , 这种 古 意不是简 单模 仿古人 的艺 为现 当代 山水 画 的发 展 以及 中国传 统 更具 生命 力 , 更有 亲切 感 。 魂, 术 主张和 笔墨技 法 , 而是直追 晋唐 的古拙 、 具有创 新精 神 , 披麻皴 的技 法体 系为近现代 山水画家提供 文化 的传 承起 到 了重要 的指导作用。
并 保持 良好 的心态 , 热情 地走 入 大 自 皴 。披 麻皴 的运笔 比较柔和 , 以中锋 为主 析他们特有 的表现方法。 而这种表现方 法 法 , 然, 观察大 自然 , 就肯定能有所发现。在绘 兼用 侧 峰 、 拖峰, 时而 也逆 峰 。先 勾 一或 都是一种精练强烈的 、 程 式化的、 统 一性很
了 山石 暗 部 的 层 次和 厚度 。
整合 中不断完善 的。
与、 欣 赏群 体 的审美提高 以及 收藏 投资者
二、 《 富春 山居 图》 中披 麻 皴 的艺
术特 点
黄公 望 的《 富春 山居 图》 笔 力简 淡老 的多样需要都会对 当代 山水 画的发展产 生 到, 发奇 趣 于毫端 。 他 的披麻 皴 远 师董 、 影响。 中华 民族悠久 的文化传承体现在 多
《浮玉山居图》技法分析及给我创作的启示
《浮玉山居图》技法分析及给我创作的启示
《浮玉山居图》是明代画家汤显祖所创作的一幅山水画,以大面积山石与小叶梅花为主题,展现出浓郁的文人气息和自然美感。
该作品的技法和图柄设计,给后人提供了许多创作的启示。
技法分析:
1. 皴法:皴法是山水画常用的技法,通过笔锋改变,使笔触不停地变化,形成不同的纹理。
《浮玉山居图》中,石头的皴法才是整幅画作的重头戏,因为石头是主题,其皴法十分细腻,将石头表面的纹理和线条,借皴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2. 破皴:破皴又称拆皴,即一手压在前面用笔压点然后使后面的皴法断续相续,破皴的好处在于使皴法显得更自然,避免
了呆板之感。
《浮玉山居图》中,汤显祖的破皴用得非常巧妙,多变而自然,给整幅画作增色不少。
3. 溢彩:溢彩是一种散点式的绘画技法,即拍笔撒墨,让颜色自然地在画布上流散。
《浮玉山居图》用溢彩装饰了叶梅花的花瓣,使画作显得更生动有趣,色彩也更为自然。
创作启示:
1. 主体突出:画作中的主题应该占据重要的位置,是画面的核心。
《浮玉山居图》中的石头,就完美的体现了主体突出的原则。
2. 线条的运用:修饰细节和描摹山林水流等自然景观,需要用到不同的线条处理。
线条有粗有细,运用的好是画面成功的一个关键。
3. 快意自然:山水画更讲究自然,创作过程中可以用一些洒脱随意的技法,比如用破皴突出自然,用溢彩增加灵动。
总之,《浮玉山居图》是一幅具有浓郁文人气息的山水画,在细节处理和画面整体构图上都有不错的表现,为后人提供了很多创作的借鉴和启示。
课题研究论文: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
97498 美学论文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黄公望是中国元代的重要画家,作为和赵孟?等艺术家齐名的绘画艺术家,其创作的山水画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山水绘画美学,并且运用了自己独特的笔墨技法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意境。
黄公望为人正直,曾经在元朝政府中担任浙西宪吏,因为性格耿直遭人陷害入狱,出狱之后皈依全真教,在江浙地方游历山水,创作了很多田园山水画作。
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是他在接近耄耋之年跟随无用禅师来到松江,根据富春山的山水进行创作,在创作完成之后便病逝在杭州。
《富春山居图》既代表了黄公望一生山水美学的巅峰,也代表了元代山水绘画艺术水平。
因此,对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的山水美学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透视黄公望等元代画家的内心世界,并且对元代承传中国山水艺术的美术发展状况进行探究,理解黄公望的文人心境,更深刻地思考《富春山居图》画作当中蕴含的人文内涵。
一《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的体现:笔墨技法《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山水美学的最高呈现作品,因此,通过《富春山居图》来观察黄公望的内心世界变化也更为全面。
黄公望在八十岁后创作《富春山居图》,为了更好地突出画作当中的山水艺术美感,黄公望运用了多种笔墨技法,在构图、浓淡以及皴法等多个方面,重新构筑了《富春山居图》中的山水世界,让富春山的山水以一种来自于现实但是高于现实的状态表现出来。
《富春山居图》当中虽然对富春山两岸的风景进行描绘,但是黄公望并没有满足于对富春山的山水进行现实还原,而是注意对山水图卷当中风景进行再加工塑造,也就是呈现在《富春山居图》画作当中的山水景色,都是通过黄公望内心世界进行重新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富春山周边的山峦都是峻峭的,但是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表现出来的山峦却非常的平缓,表现出黄公望在老年阶段内心世界已经逐渐趋于平静。
从《富春山居图》当中可以看出,黄公望在创作画作时候,运用了成熟的线条技法,通过线条的长短变化,以及结构上的紧密安排出内心世界的山水,让飘渺的山石以及坚实质感贯穿于画作当中,将山水美学演绎得极为深刻而且严谨。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绘画技法大公开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绘画技法大公开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是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勾画了江畔的秋色。
《富春山居图》将富春江畔怡人的景色描绘得令人心向往之,是中国书画史上的经典山水画名作。
其实黄公望五十岁后才开始画山水,绝对属于“大器晚成”型。
这幅《富春山居图》创作前后费时数年,最终在画家八十多岁时才完成。
这幅作品笔墨浑厚华滋,丘壑严谨,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今天小编整理了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使用的绘画技法,赶快来看看吧!
平顶松画法
松树按其形状可分平顶、直顶、马尾松三类。
中国画中平顶松多于直顶松,出现在《富春山居图》画幅中央部分的,就是典型的平顶松。
其松针虽与扇形松针有区别,但仍需依托扇形松针的组构加以理解。
画松步骤也如画其他点叶树,只不过勾松针的点笔排列有一些特别的变化。
类荷叶皴画法
荷叶皴,顾名思义,形如荷叶的筋脉,皴笔以主石脉为中心,由上而下向两边延展。
江南多雨潮湿,经雨水长期冲刷后形成了深刻坚硬的土质裂痕。
这是画家由自然景物中捕捉到的又一适宜表现江南山石的皴法。
长披麻皴画法
《富春山居图》一向是山水画长披麻皴的经典教材。
长披麻皴适合土山多林的地带,笔性活泼易舒展,更符合江南水乡一带的山石体貌。
黄公望常准确而精彩地捕捉到了富春江沿江的秀丽山河,不得不说,长披麻皴的技法此功不可没。
中国画的皴法是什么(下)
中国画的皴法是什么(下)▲元王蒙《春山读书图》皴法 - 形式皴法是历代山水画家在师法自然造化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艺术语言形式,并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而具有了独特的价值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皴法也体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特征,皴法是山水画技法中最值得研究、也最能代表画家审美取向的一个重要方面。
无论是点皴、线皴还是面(块)皴,它不但有自身线条、力度、肌理等形式美,山水浑厚、空灵、舒展等内在美也都蕴含在皴法形式之中。
皴法是艺术家审美意象的一种外化,它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是画家思想、情感的倾注。
艺术家所运用的皴法,意不在本身,而是作为表达画家审美意象的一个载体,是画家自己通过对外在世界感悟来表达内心情感的审美追求。
皴法 - 特点皴法作为“程式化”的典型形态,具有形式美的因素。
皴法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线条美、力度美、肌理美等方面,这是从皴法的外在形式因素而言。
从皴法包含的深层美学内涵看,中国艺术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山水画强调精神与物质的沟通,超越有形的物质,达到通过外在世界感悟到内心的审美追求。
因此,皴法的价值超越了被描摹的自然物象,是艺术家审美意象的一种外化。
▲荷叶皴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线条美用线造型是中国画的主要手段,山水画的皴法也离不开用线。
如“披麻皴”、“荷叶皴”、“解索皴”、“卷云皴”、“牛毛皴”等,呈现出放射、修长、波动、活泼、流畅和升腾的韵律情致。
我国的五代与元朝,是皴法中线条使用较多、较成熟的时期。
巨然运用董源开创的表现土坡的“披麻皴”,以排列相对整齐、紧密的长线条表现长岭,皴法舒展、轻松自然,画风清秀淡雅,恰到好处地将线条的柔美、恬淡与笔墨的湿润以“披麻皴”的形式发展成为表现江南山色的典型“符号”,其“淡墨轻岚”抒情性画意的表现方法也为后世所发扬。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元代的黄公望,他笔下的“披麻皴”线条也具有柔美的特点,其作品《富春山居图》中的线条排列疏松,略带弯曲,用书写化简淡笔意概括,用笔苍茫,写意中体现出“以书入画”的审美意趣。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的松树是怎样画的?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的松树是怎样画的?
作品左侧的三株松树并排而立,松枝前后掩映,松干的整体取势向上,作品的右侧为一株俯松,松树取势向右,主干几几乎与地面贴平,到树梢处又转而向上,与左侧的松树形成呼应关系。
下面我们再放大了看看——
那么,如何临摹呢?很简单,四步搞定!请继续往下看——
步骤一:对照临本细读松树的姿态变化与组合关系,用以中锋为主的线条勾勒松树的轮廓,体味线条一波三折的节奏与墨色的微妙变化。
松树的小枝用笔活泼,富于弹性。
以中侧锋兼用的线条皴写松树的鳞状树皮,注意勾笔与皴笔的自然衔接,不要相互脱节。
步骤二:结合松树的出枝,以重墨勾写平顶形松针。
松针勾写时笔势连贯,松针出笔的方向可以大势的基础上稍加调整以破其呆板。
松针的墨色由浓而淡,由湿而干,过渡自然,不需笔笔蘸墨。
注意松针勾写时起笔、眉笔的轻重变化和线条的长短疏密关系,不要作机械呆板的平排。
步骤三:以淡墨复勾松针后再以淡墨水略加渲染,以增加松针的滋润蓊郁之气。
在松干原有皴笔基础上用淡墨皴扫,等墨迹干透后在松干上点苔点,苔点的墨色浓重,有疏密聚散的变化。
以中侧锋兼用的线条勾勒坡石,再以侧锋用笔皴擦坡石的肌理变化,皴擦结束后以淡墨局部提染,再在坡石的轮廓线或结构转折点重墨点苔。
步骤四:用长短交错的披麻皴,屈曲的解索皴写山峦的形态与肌理,墨色干淡,笔意松灵,在山峦的坡脚处稍加淡墨皴染,使其简淡而温厚。
水纹以干枯的线条屈曲为之,再以淡墨破,或以干笔横扫,
再以淡墨破,有苍茫的笔意。
以松灵简括的笔意勾写茅亭,茅亭中凭栏远眺的人物,坡脚的水草和浮游的鸭群等细节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富春 山居图》 灵 活运用笔 墨 , 每笔都蕴含 着对 自然 的感
山、 石、 树、 木气清质实 , 画面境界逸气横生 , 表现了文人逸 无一笔滞气 。此 法始 自董北苑 , 用笔 稍纵 , 笔从左 起 , 转过右 情 ,
收, 起笔重著 , 行 笔稍轻 , 悠扬辗转 , 收笔复重 , 笔 笔圆运 , 无扁 无方 , 石形多如象鼻 。 后清湘 、 朱耷 、 徐文长喜为之 。 至 巨然 、 米
擦相对 细致 ; 中景位置 的树木较 前者略 为含 蓄 , 树干则 以 图》中的手法 。这幅 山水画既有北方 山水崇 山峻岭伟 岸的态 皴 、 单笔勾勒为主 ,树叶用大笔触表现 ;小 面积树丛用线条勾 树
二、 《 富春 山居图》 皴法细节解析
《 富春山居图》 它 以富春 山为画首 , 山上树木郁郁葱葱 , 山 头多矾石 , 整个山体按照脉 络的延伸 以“ 长 披麻皴 ” 为 主要 刻 画方法 , 山脚和树根等用浓墨点苔法 , 构成 了全幅画面葱郁盎
点、 染” 不 同的方法。 荆浩董源创立发展皴法 , “ 皴” 便成为研究 春 山居 图》 为例 , 结合 中国山水 画的表现手 法 , 对笔墨皴 法进 行研究 , 进而阐述山水画中蕴含 的皴法美 。
一
了不 同景物 的形象和神态。 画中运用长披麻皴 : “ 浓淡墨一气混成 , 淋漓活泼 , 无 一笔 整体 上将 长披麻皴 与其他皴法结合使用就是 为了表现山石的
江两岸数百里 , 灵动秀逸 , 笔简意远 。丘陵起伏 , 江流沃土 , 沙 汀平畴 , 近树苍苍 , 疏 密有 致 ; 溪 山深远 , 飞泉倒挂 , 亭台小桥 , 各得其所 , 人物 飞禽 , 生动得 当。
石坡的刻画以勾勒 为主 ,山峰和峰峦运用勾勒与皴擦结合 的 手法。整幅画面体现 了以皴为主 的山水画表现技法 。
然的态势 , 蕴含着经历了沧桑之后 的安逸与平淡 。 黄公望绘制 富春 山, 清幽 、 纯粹 , 单用墨笔而不染色。 清代 对披麻皴的观点是 : “ 披麻皴 , 如麻披散也 。 有 大披麻 、 小披麻 。
干, 大笔点染树丛 , 树叶和树干相对 中景与近景 的树木更加 的 概括与简率 。
丰富对物象形态的描绘 。 关键词 : 皴 法; 黄公 望; 披麻皴 ; 富春 山居 图 中图分类号: J 2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3 3 - 0 0 2 6 — 0 1
毛笔与墨在纸本上的 自然融合 , 促 使画面产生பைடு நூலகம்了“ 皴、 擦、
三、 《 富春 山居图》 皴法总结
《 富春 山居图》 通过“ 长披麻皴” 绘制 了多样形 态的山体形
象, 展 现山体 的面貌 , 通过 墨的干 、 湿、 浓、 淡与线 条的疏 、 密、 动 、静 的发挥和组合 ,对 富春 山的景色进行 了较为灵活地描
绘。
大披麻笔大而长 , 写法连廓兼皴 , 浓淡 墨一气 浑成 , 淋漓 活泼 ,
山石大部分用干 笔皴擦 , 线条疏 密有致 ; 长披 麻皴为 主 ,
略加解索皴 ; 皴 笔的转折灵活 自如 , 墨虚实枯润 相融 , 运笔含
有飞 白, 使 山体有 了阴阳的变化 , 不拘泥于古人绘画技艺 的个
性, 将“ 脱俗” 的逸气透过水墨笔触表现出来 。 写林木 , 运笔用 中锋 、 侧锋 、 尖笔、 秃笔 、 破笔等 不同方法
元章 、 吴 仲圭 、 董玄宰 、 王石谷辈 , 俱是小披麻耳 。小披麻笔小 而短 , 写法先起轮廓 , 然后 加皴 。由淡至浓 , 层 层皴出 , 阴阳向 背, 或焦或湿 , 随意加擦 , 较大披麻为稍易 。北 苑亦多作此 , 后 辈 皆宗之 , 近世更喜学之 。”
士隐匿于 自然 、 安于 自然 、 热爱 自 然、 融于自 然 的生活境界 。 画 家 的创作以社会 阅历 为基础 ,这就是画家的作品 中蕴含 的与 其他朝代不 同的情感 : 清俗观 、 逸气观 。黄公望 在《 富春 山居
。“ 灵动多变” 是 黄公 望绘 画风格 中蕴藏 的特 点。他在 中国传统 山水画时不可缺少的一方 面。 本文以黄公望 晚年《 富 滞气 ”
形体特征 与神态 。
在表现山坡岩石方面 , 黄公望用笔简洁 。 低矮 山石和平坦
、
《 富春 山居 图》 简介
黄公望 , 多次做官 , 受牵连人狱。 他出狱后选择隐居山林 。 黄公望著有 《 写 山水诀》 一 书。黄公 望有 5 0多件作 品存世 , 大 都是其 7 O岁 以后的作品 。 代表作有 《 天池石壁 图》 、 《 丹崖玉树 图》 、 《 九峰雪霁 图》 、 《 富春 山居 图》 。 《 富春 山居 图》 是黄公望的晚年代表作 。这 幅画描绘 富春
艺 术 鉴
赏
文艺 生活 L I T ER AT URE L I F E
2 0 1 3 _ 1 1
《 富春 山居图》 皴法的研究
陈雪萍
( 鲁 东大学 艺术学院 , 山东 烟台 2 6 4 0 2 5 )
摘 要: 《 富春 山居 图》 是 元代 文人 画中蕴含 的“ 隐逸” 之气。对这幅画的研 究会使我们更好地 了解元代 山水 文化的发展 。 皴 法是 中国传统 山水画绘制过程 中表现物体肌理质地的基 本手法之 一, 这一手法可以增加和
表现树的体貌特征。通过对巨作的整体研究 , 近景位 置的树 ,
“ 长披 麻皴 ” 加 少许 的“ 解索 皴 ” 是 黄公 望在 《 富 春 山居
势, 又有南方山水秀润多姿 的风采 , 故称 “ 变化极 矣” 。
树干将勾 、 皴 相结合 , 树 枝或勾或写 , 描绘树 叶使用 的点 、 写、
图》 中对树 、 石、 山、 林、 江 面等景物的刻 画展现 了经历 过仕途 坎坷隐逸于山林 的宁静与潇洒 。 参 考文献 :
[ 1 】 王璜生 , 胡光华. 中国画艺术专史[ M 】 . 江西: 江西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