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松门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

xx总体规划修编

(2002-2010年)

说明

xxxx人民政府

xx土地勘测规划院

二○○二年十一月

2001年在温岭市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原松门镇、淋川镇和龙门乡撤并成现在的松门镇。新形成的松门镇在温岭市整体良好的经济环境影响和带动下,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原松门镇于1998年完成的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迫切需要对其进行修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行政主体发生了变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也应该对原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2002年6月至10月由温岭市国土资源局统一组织,温岭市松门镇委托浙江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对松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经过将近五个月的工作,有关部门顺利完成了松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现将本次规划修编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规划范围说明

本次松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范围为松门镇(包括原松门、淋川和龙门)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

二、xx基本概况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松门镇地处台州湾南端温岭市东南松(松门)石(石塘)半岛,距市区29公里,西面与箬横镇相接,正南面邻石塘镇,正东面临海,龙门片为半岛,多海岛。

2、地形地貌及水系

松门镇为东部沿海平原,地势平坦,平均高程为东海高程5米以下。土地肥沃,水网纵横,水陆交通方便,灌溉便利,排水顺畅。

3、气候与土壤

松门镇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属于中亚热带沿海季风区,气候受海洋影响,温湿适中,热量充裕,光照适宜,无霜期长达264天,年平均气温17.2℃。年平均降水量1418.2mm。

常年主导风向东北偏北(夏季的主导风向西南偏南)。松门镇土壤有水稻土和潮土等,质地粘厚。

(二)社会经济条件

1、行政区域与人口

本次规划区域松门镇域面积为82.30平方公里,松门镇辖59个行政村,两个农场,两个盐场,两个海岛。2001年末共有人口9.09万人。

2、交通条件

松门镇作为温岭市东部的中心城镇,是温岭市主要的水产品加工及交易基地,现81省道,箬松大河、运粮河、超英河穿境而过,水陆交通比较便利,镇内村村通公路并与周边乡镇相连,拥有相对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

3、经济结构与经济总量

改革开放给松门带来了无限生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温岭市的五大区块之一。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50.6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38.30亿元,农渔业总产值12.34亿元。

三、xx现状与潜力分析

(一)xx结构

根据1991年土地详查资料、历年变更调查资料及2001年温岭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统计,2001年松门镇内土地利用结构1

表1xxxx现状表面积:

公顷合计耕地园地林地xx村及

工矿用地

1464.93

17.8%交通

用地

204.50

2.5%水域

669.04

8.1%未利用

土地

580.74

7.1%面积8229.883478.40175.141657.13

比重100%42.3%

(二)xx特点2.1%20.1%

1、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可供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2001年末,松门镇域内人均土地面积0.0905公顷(合1.36亩),而人均耕地仅为

0.0383公顷(合0.57亩),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亩,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0.79亩的警戒线,低于全省人均0.71亩的平均水平。由于松门镇土地利用的历史较为悠久,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尤其是可供开发成为耕地的后备资源相对不足,即使能开发为耕地,其质量水平也很低。

另一方面,在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同时,人口不断增加,造成可供给的耕地面积十分有限,耕地的承载压力进一步加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逐步推进,位于城乡结合部的生产条件较好的优质耕地由于城镇扩展而被占用,这就形成了耕地补充供给小、需求大的矛盾。

2、xx区位优势较明显

松门镇作为温岭市东部的中心城镇,现有81省道、箬松大河、运粮河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镇内村村通公路,并与周边乡镇相连接。便利的交通区位条件为松门镇的土地利用与开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土地利用的区位优势明显。

3、xx结构多样化

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松门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镇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农业内部用地结构和工业用地结构也不断地变化。例如城乡结合部的农业用地逐步转化为交通、居住、公共场所等建设用地,而传统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用地利用由过去的传统农耕方式逐步向现代化、专业化、特色化农业转变,工业用地由过去分散的粗放的用地模式向,集约的园区化方向发展。

(三)xxxx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增地减矛盾突出

松门镇镇2001年总人口数为9.09万人,预计至2010年本区域人口总量将达到9.51万人,再加上流动人口的涌入,进一步加重了土地的承载压力。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二、三产业的迅速崛起,非农建设项目的剧增,交通、文、教、卫、体、商贸等基础设施配套的逐渐完善,急需大量用

地。为节省建设过程中的拆迁与征地成本,往往首先选择高质量的、离城区较近的农田作为建设用地,而这些耕地是稳产高产的优质良田。但是,松门镇内可供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所以人增地减的矛盾在逐步加剧。

2、农村居民点分散,建设用地利用较粗放,土地布局不合理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在不断扩大。

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大多选择省、县道等各级公路的两侧兴建,布局相当分散,人均用地面积大,而村落中的存量土地由于各种复杂原因,不能及时地得到利用,中心村建设难度较大。另外,特色经济园区用地等其他建设用地均较粗放,新建道路过宽,企业“圈地”规模太大,这种不经济的土地利用布局,大大削弱了土地利用的规模效益,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今后建设用地应避免一味外延扩展,应注重内涵挖潜,走集约化利用的道路。

3、各类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突出,耕地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松门镇由于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相对缺乏,因而耕地保护与增加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由于受地形及水资源的限制,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主要分布于平

原区;另一方面,根据非农建设用地的需要及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城镇新建的各类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也大多选择平原区。这样一来,使得经济建设与基本农田保护之间产生了比较明显的矛盾,如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不及时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那么保护耕地、保护农业生产力就难以实现。

(四)土地开发整理潜力

松门镇要在规划期内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总量动态平衡目标,就要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根据调查,对镇域内的零星地块进行撤并,对闲置地,废弃地进行开发整理,在2002年-2010年间可增加耕地306.69公顷。

同时,由于镇域内村、集镇居民点尤其是农村居民点用地很粗放,因而可以通过中心村集中建设,缩并自然村、整理农村宅基地,增加耕地72.59公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