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最新地理教案-2-7气候资源 精品
优秀地理《气候》教案
优秀地理《气候》教案优秀地理《气候》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综合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知道我国主要的气候特征。
2.使学生懂得气候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应用)。
教学重点知道我国多样的气候,季风气候的典型性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运用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分析气候特征。
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学媒体投影:“中国自东向西植被变化图”、“中国自南向北冬季自然景观图”、“全国气候类型图”、“气候叠加示意图”,计算机软件:气候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显著性,气候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引言】我们前面学习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知识,通过前面学习可知:气温和降水将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即发生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对于某一地区而言,每一天的气温高低和降水多少是不同的。
但是气温和降水在较长的时期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因此,我们只要找到并了解气温和降水在较长时期内的变化规律,把握其中的规律性,就可以掌握某个地区的气候特征。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气候的特征”这一节课来研究一下怎样分析和研究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
【板书】第四节气候的特征【活动】我们在座的同学天天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气候有切身体会,通过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请你来描述一下北京的气候有哪些特点(也就是说北京的气候是什么样的)?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描述可以知道我们一般从天气的冷暖、降水的多少、风力的大小和多少等几个方面来描述气候呢。
气候的要素主要包含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虽然我们每天看天气预报时发现今天和昨天的天气可能有些方面不同,但我们会发现北京今年整个冬季的气候和去年的、前年的冬季气候基本上是相同的。
因此,气候是一个地区较长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它具有内在的规律性。
【板书】一、气候要素降水、气温二、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投影】“中国自东向西的植被变化图”【提问】(1)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图中的植被发生了那些变比?(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投影】“中国自南向北冬季自然景观图”【讨论】(1)看图说出两幅图有什么不同?(2)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投影】“气候叠加示意图”。
地理气候知识教案
地理气候知识教案教案提纲: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2. 知识讲解3. 学生互动4. 练习与巩固五、教学评估六、课后作业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气候分布和气候带的概念;2. 掌握各气候带的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 能够运用地理气候知识来分析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气候分布和气候带的特点难点: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的呈现,引发学生对气候的好奇和兴趣。
2. 讲授法:讲解和阐述地理气候知识的概念和要点。
3. 互动式教学:通过学生互相提问、小组合作等形式,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互动交流。
教学过程: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在地图上标注出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引发学生对气候的好奇和思考。
同时,提出问题,例如:“你们所在的城市属于哪个气候带?它的特点是什么?”知识讲解:1. 气候的定义和气候要素:解释气候的概念,并介绍气候要素的种类和影响因素。
2. 气候带的划分:根据地球的纬度和季风气候的分布,介绍气候带的划分依据和各气候带的特点。
学生互动:1. 学生组织小组,通过讨论和合作,归纳总结各气候带的特点,并找出各自所在地属于的气候带。
2. 在小组内,学生展示自己所属气候带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并用英语或汉语进行简单的描述。
练习与巩固: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气候知识回答问题或进行简单的计算。
2. 小组比赛: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出题环节,进行快速答题比赛,以加深学生对地理气候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评估:利用练习题和小组比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
观察学生的表现和答题情况,了解他们对地理气候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参考教材相关章节,自主查找有关地理气候知识的信息,编写一份气候带简介,包括该气候带的特点、所在地、气候影响等内容。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展示以下内容:1. 气候的定义和气候要素2. 气候带的划分及特点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地球气候的分布和气候带的划分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区别。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特征2. 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3. 天气与气候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区别;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2. 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天气和气候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
2. 新课导入: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特征。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南北气候差异的原因。
4. 小组讨论:探讨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5. 总结提升:阐述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强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区别的理解;学生对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的掌握;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期中期末考试。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2. 多媒体课件: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图片、视频等3. 网络资源:相关天气和气候的案例、数据、新闻等4.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2.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特征,分析我国南北气候差异的原因;第二课时探讨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总结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九、教学拓展1.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对自己的生活的影响。
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
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通用7篇)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地;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3、了解影响气候的几个因素及其基本道理。
学习重难点:1、世界主要气候的类型及分布。
2、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完成,个别指导重点点拔。
导学过程:1、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节学习的知识,能说出来“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的特点是什么?气候的特点是什么?3、课本p57的A、B、C三幅图是描述哪些地区的气候的?4、其中A、B两幅图中,都有“一年到头”这几个字,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的一年指的是某一特征的年份,还是一般而言呢?5、人们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是一天,常用到气温、降水、风、云、雾等要素。
从图3.22的谈论中看,人们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是多长?一般只注意哪两个要素?你们能用一句话概括当地的气候特点吗?6、在前两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世界上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很大,同学们想想,世界上哪些地区温度高,哪些地区温度低?哪些地区降水量多,哪些地区降水量少?7、课本p58,看图3.23能说出世界上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
8、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9、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对气候有哪些影响?达标检测:1、课本p58活动题2。
2、课本p59—60活动题1、2、3、4。
3、课本p61—62活动题2、3、4。
教学反思:1、本节课我采用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得出影响气侯的主要因素,由浅入深,易化难点。
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理解起来有困难,通过小组间的互助学习加深理解。
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的综合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防灾抗灾意识。
了解科技前沿,树立学习科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1、能根据气压分布图判断其气流状况及天气特点;2、能读懂简易的天气图,推测近期的天气变化趋势,并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今年的9月3日特别有意义,它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阅兵仪式了吧?这些镜头,你们还记得吗?【PPT投影】展示阅兵仪式的照片:英姿飒爽的三军仪仗队、激动得流着泪的抗战老兵、踏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空军方阵。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阅兵仪式上那道最美的风景——湛蓝的天空呢?事实上,如此美丽的天空,来之不易。
为了确保阅兵的顺利进行,从8月20日起,北京地区正式启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全市上下共同联动,积极协调周边省市协同减排,全力保障阅兵纪活动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
至9月1日,北京空气质量已连续天天优良,空气质量保障情况甚至超越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
当然,如果没有老天爷帮忙,谁也不能保证当天一定是好天气。
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担心过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让我们来看看专家9月2日的分析预测吧!我们之前已经对气候有所了解了,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范围大,时间长,一般变化不大。
但是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
那么,专家们凭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我们发现文中在讲到晴的时候,提到了当时“影响北京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东移的槽脊”。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章: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 掌握描述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术语。
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
2.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3. 描述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术语。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3. 通过实例讲解描述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术语。
4. 学生练习:用基本术语描述不同的天气与气候现象。
第二章: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2. 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
教学内容:1. 热带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2. 温带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 寒带气候类型:寒带苔原气候、寒带冰原气候。
1. 讲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
2. 通过图片展示各种气候类型的典型地区。
3. 学生练习:根据特征判断给定的地区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第三章:气候变化的原因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2. 掌握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自然因素:太阳辐射、地球运动、火山爆发。
2. 人类活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活动。
教学活动:1. 讲解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
2. 讲解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3. 学生讨论:讨论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天气预报的解读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解读天气预报。
2. 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教学内容:1. 天气预报的格式和内容。
2.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1. 讲解天气预报的格式和内容。
2. 讲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3. 学生练习:解读实际的天气预报。
第五章: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 掌握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教学内容:1. 气候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2. 可持续发展策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政策。
教学活动:1. 讲解气候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世界的气候-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教案
高中地理《世界的气候-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气候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3.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
1.气候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
1.影响气候的因素对气候类型的影响
2.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分组研究法
3.案例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1.1 教师简单介绍气候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2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类型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2.讲授(30分钟)
2.1 气候概念和类型
①气候的定义
②气候类型的分类
2.2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①热带雨林气候
②热带草原气候
③热带沙漠气候
④地中海气候
⑤温带季风气候
⑥温带海洋性气候
⑦温带大陆性气候
⑧寒带气候
3.分组研究(15分钟)
3.1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3.2 每个小组就一个指定气候类型进行研究。
3.3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撰写并呈现调查报告。
4.案例教学(20分钟)
4.1 通过具体案例深入了解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4.2 学生根据案例分析气候类型下的自然资源分布特点,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5.总结(10分钟)
5.1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气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5.2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复习和回顾。
六、作业
认真复习本节课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撰写一篇有关影响气候的因素对不同气候类型的影响的论文。
高一学生地理教案七篇
高一学生地理教案七篇高一学生地理教案七篇高一学生地理教案都有哪些?地理学自身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都要求它加强一体化,充分发挥地理学固有的综合性特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一学生地理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一学生地理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主要体现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以及作业小结等方面。这些亮点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亮点的设计和实施,使得本节课成为了一个优秀教学案例,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知识。
2.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全球气候变化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4.设计实践活动,如模拟气候变化谈判、制定环保计划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强调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如研究报告、思考题等,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思考全球气候变化相关问题。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有哪些?让学生思考和探索。
2.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分析和讨论。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自主学习。
优秀地理《气候》教案
优秀地理《气候》教案优秀地理《气候》教案(经典)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地理《气候》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学目标:1、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2、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2、教学难点: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五、教学方法:读图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看图识区域:观看图片,根据图片景观判断它所属的地区,从而确定其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地区、热带沙漠地区、温带地区、寒带地区)2、气候:一个地方的气候是多年天气的平均状况。
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下列句子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昆明四季如春;——气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天气明天大风降临;——天气全班分十个组,抽签选取一种气候类型,探究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和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及其附近地区。
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在亚马孙河流域,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的岛屿上也有大面积分布。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极地地区全年严寒;——气候风和日丽。
——天气3、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的两侧,最大一片分布在非洲大陆上。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
分干湿两季,干季时炎热干燥,湿季时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及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等地。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全年高温、年降水量大,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之分。
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和中部。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热带沙漠。
在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上和澳大利亚中部也有热带沙漠分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气候资源教案
气候资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知道气候资源的特点,认识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认识气候资源与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旅游等之间的关系,掌握如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日照与街道方位为难点。
教具准备:自制图表、教学挂图、板图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分析法、比较法教学过程: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问:右图中三圆可表示气候资源、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请指出气候资源、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各是那一个圆?答 : 小圆、中圆、大圆依次表示气候资源、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一、气候资源的特点自然资源按性质分为: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二种;气候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目前人们利用的气候资源是: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等。
气候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的共同点:1、能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2、要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就要有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气候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的不同点:1、气候资源是普遍存在的。
2、气候资源的数字特征。
气候要素只有在一定数字范围内才有资源价值。
如:农业生产——对日照、温度、降水有一定的数值要求。
商品贮存、工业产品的质量——温度、湿度有一定的适宜数值范围。
3、气候资源是一种变化中的资源,有较大的变率。
如:光、热、降水等都有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变化。
(可请学生举例)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利用气候资源最广泛的是: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旅游、医疗等部分(一)气候资源与农业气候为农业提供光、热、水、空气等物质和能量,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注意观察分析:我国自北向南热量条件(无霜期、≥100C 积温等)、降水条件的变化情况,相应的农业种植制度如何变化?答:我国自北到南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逐渐增加,农作物由一年一熟至一年两熟再到一年三熟,北方以旱作为主,如小麦、玉米等;南方以水田为主,如水稻。
气候资源教案范文
气候资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气候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候资源的定义、分类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候资源在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气候资源的重要性。
2. 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气候资源的应用。
3. 利用图表展示法,直观地呈现气候资源的特点和变化。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气候资源的图片、图表、案例等教学素材。
2.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气候资源吗?1.2 讲解:气候资源是指气候现象和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的方面,包括温度、降水、光照等。
2. 气候资源的分类2.1 讲解气候资源的分类:根据气候要素的不同,气候资源可分为温度资源、降水资源、光照资源等。
2.2 展示各类气候资源的特点和分布。
3. 气候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3.1 讲解气候资源对农业的影响:如温度、降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2 讲解气候资源对水资源的影响:如降水量对河流径流的影响。
3.3 讲解气候资源对能源开发的影响:如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
4. 案例分析4.1 分析气候资源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如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北方小麦种植。
4.2 分析气候资源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应用:如跨流域调水、雨水收集利用。
4.3 分析气候资源在能源开发方面的应用: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
5. 总结与拓展5.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气候资源的定义、分类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5.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气候变化对气候资源有哪些影响?5.3 讲解: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气候资源分布和数量的改变,加剧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
5.4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倡导低碳生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气候资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4《全球气候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地图、数据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知识。针对不同年级的知识深度,我设计了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如高一学生重点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高二学生则进一步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践操作,如调查当地气候特点、分析家庭节能减排措施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包括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极端气候事件等。
2.使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以及它们在我国的体现。
4.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帮助他们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潜能。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我将注重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人性化和关爱。在本章节学习中,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3.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奥秘,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4.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开展调查研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调查当地气候特点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4《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2.同伴互评:组织学生相互评价,提出对方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培养学生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三)互动方式
我将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解答、反馈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生生互动:组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分享观点、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探究活动:设计气候变化主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生在互动环节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学生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和思考深度。
反思和改进措施:
1.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加强课堂互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定期进行教学总结,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
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面所学气候类型、大气环流等知识的巩固,也为后续学习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奠定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地球气候变化的现象,提高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趋势及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4《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标题为《全球气候变化》,是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体系中,本节课位于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旨在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情况、影响及应对措施。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地理高一年级第二节课气候与气象的优质课
地理高一年级第二节课气候与气象的优质课地理高一年级第二节课:气候与气象的优质课气候和气象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为高一年级学生设计一节优质的地理课,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气候与气象,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
【引言】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地理课程。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气候与气象的知识,探索它们对地球与人类的重要性。
让我们一同进入这个神秘而有趣的世界吧!【第一部分:气候与气象的概念】1.1 气候的概念气候指的是某地区长期天气的统计记录,通常涵盖较长的时间跨度,可以是几十年乃至几百年。
1.2 气象的概念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象要素的科学,主要关注的是短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气象要素包括温度、湿度、风力、降水等。
1.3 气候与气象的关系气候和气象密不可分,气候是气象长期统计的结果。
了解气象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第二部分: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2.1 气候区划根据气候特征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区域。
常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2.2 气候与地貌不同的地貌对气候产生影响。
比如高山地区气温低,降水较多;海洋沿岸则气候温和,降水量适中。
2.3 气候与植被气候对植被的分布和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雨林气候有利于热带雨林的繁茂生长。
【第三部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3.1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2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导致了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加速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
同时,森林砍伐、草原开垦等活动也对气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3 应对气候变化面对气候变化,全球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此外,普及环保知识、加强气象预警等也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2.4全球气候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2.4全球气候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人教版地理必修一2.4节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容中,我们旨在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人地协调观。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如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等;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低碳生活方式等。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太阳辐射、地球运动等,人为因素如温室气体排放、森林砍伐等。
2.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等。
3.教师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低碳生活方式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些措施。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自主探究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问题序列,由浅入深,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知识体系。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学习,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2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目标】知识要求:1.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一般规律。
2.明白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能力培养: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原因。
情感教育:了解气候变化的历史和趋势,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规范自身的行为,抗御异常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教材内容分析】气候是对长期以来天气变化规律的综合概括,所以在完成“常见天气系统”教学之后安排气候的内容。
本节内容从气候的变化开始引入内容,并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作分析,找出适应对策。
气候对本章前几节内容具有总结性的意义。
教学重点:气候的变化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和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理解气候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设计:创设意境——识读地图——析疑练技——总结反馈学法指导:在指导下自学,读图中探索,练习中巩固【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投影材料一:据资料考证,在距今约3000多年前,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暖和得多,那里生存着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动植物。
热带标准动物——大象几乎随处可见。
因此,当时得河南省称为豫州,“豫”字形象比喻为一个人牵了一头大象,直到现在,河南省仍简称“豫”。
投影资料二:图2.25 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师:同学们,从以上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全球气候在不在变化呢?生:在不断的变化中。
(利用材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对,全球的气候在不断的变化中,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反映出来就是气候变换,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主要有三个时期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代。
我们看图2.25,看看历史时期全球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呢?生:呈波动上升趋势。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
目前,人们比较关心的师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同学们分析一下图2.26,看看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是什么?两次明显变化的时期在哪?生:气温呈升高趋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师: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区域性的气温变化要比全球气候变化复杂的多。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了教学重点。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结合学科和课本内容,注重实用性,符合高一学生的知识深度。
2.详细讲解地球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让学生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影响,培养他们从地理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看法,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小的写作能力。
2.要求学生在论文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论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指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2.培养学生对我国气候资源的热爱,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增强他们的全球观念,培养国际视野。
4.通过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
案例以一段关于我国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的新闻报道作为导入,引发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随后,通过展示地球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进而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入气候模型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气候变化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高一最新地理教案-2-7气候资源 精品
第七节气候资源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在人们生活中与生产中的作用。
2.了解气候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应合理开发利用。
教学重点: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方法:结合日常生活,了解光、热、水、风等气候要素的利用情况,以实践为主,切身体会。
教学过程:过去长期以来,人们只把气候看作是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现在我们应认识到气候也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我们应树立的一个重要观点。
即使学生认识到气候是资源,而且是几乎所有生产部门都需要开发利用的资源。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气候是一种可再生资源。
目前,人类利用的气候资源是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等。
1.气候资源具有与其他资源相同的一些特点:a.气候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如为农业生产提供的太阳辐射,光合作用的水、CO2、温度等。
b.气候同其他自然资源一样,离不开对其开发的技术条件和资本投入。
2.气候资源又不同于其他资源的一些特点;a.气候资源的普遍存在性。
气候资源的地区分布,只是数量多少和结构的差异。
b.气候资源的数值特征。
气候要素只有在一定数值范围内才具有资源价值。
c.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都有较大的变率,因此,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时要因地制宜。
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与人类利用气候资源的水平分不开的,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扩展的。
现在,几乎所有的生产部门都需要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其中利用最广泛的是农业、建筑、能源、交通运输、商业、旅游等部门。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受到普遍重视,许多国家已经把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决策结合起来。
1.气候资源与农业:气候资源与农业的关系最为密切,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都有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问题,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着该地的农业类型、种植制度、布局结构、生产潜力等。
第二,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不断地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的水平和深度,不断提高对光照、热量、水等气候资源数量所允许的范围的开发利用率,如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
高一地理气候资源教学设计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教案气候资源教学设计一、课程描述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内容有两个主线,一个是气候资源的特点,包括作为资源的共性以及自身的特性,二是气候资源的利用,具体围绕农业和建筑两个部门展开分析。
我们说自然界存在客观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和改变,人类要对自然资源加以利用,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资源自身的客观规律,即掌握并遵循气候资源的一些规律和特征,才谈得上正确、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才能获得最大、最优的社会、经济效益。
所以先要讲清气候资源的共性和特性,在此根底上,就人类的各个生产活动〔部门〕重点探究如何正确、合理的利用气候资源。
--思路:由于本课内容十分接近生活,而且桐庐中学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较完善、面较广、综合素质相对优秀,应选择以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教学〞理论为根底,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较为合理,并适当提供学生展现主体地位的天地,运用贴近生活的感性直观教法,从学生生活入手来化难为易,并重点突破气候资源在各个部门〔特别是农业和建筑业方面〕的利用。
这对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有较大的帮助。
教学主要手段:多媒体教学时间:1课时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冬季来了,天气是越来越冷了,同学们学习累了一天,晚上回到家最希望的是什么?要是睡觉以前能洗个澡、而且是热水澡那就更好了!或者用热水洗个脚也是蛮舒服的。
那同学们想想看,你会用什么方法加热冷水?哪种方式最经济实惠、方便而且环保?图片设疑:出示“自动跟踪式太阳能热水器〞图,问:这是什么装置?这个太阳能热水器与我们通常看到的太阳能热水器有什么不同?1/6学生观察答复:是通过两个凹面镜反射聚焦加热的,而且是可以转动的,想必可以自动的跟踪太阳以获得最大的太阳辐射能,因为垂直照射情况下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最多。
〔一〕气候资源的性质1.气候资源的共性教师承转:观察的非常仔细,这就是自动跟踪式的太阳能热水器,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辐射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看到更多类似的利用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节气候资源
一课时教学目的:
1.了解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在人们生活中与生产中的作用。
2.了解气候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应合理开发利用。
教学重点: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教学方法:
结合日常生活,了解光、热、水、风等气候要素的利用情况,以实践为主,切身体会。
教学过程:
过去长期以来,人们只把气候看作是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现在我们应认识到气候也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我们应树立的一个重要观点。
即使学生认识到气候是资源,而且是几乎所有生产部门都需要开发利用的资源。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气候是一种可再生资源。
目前,人类利用的气候资源是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等。
1.气候资源具有与其他资源相同的一些特点:
a.气候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如为农业生产提供的太阳辐射,光合作用的水、CO2、温度等。
b.气候同其他自然资源一样,离不开对其开发的技术条件和资本投入。
2.气候资源又不同于其他资源的一些特点;
a.气候资源的普遍存在性。
气候资源的地区分布,只是数量多少和结构的差异。
b.气候资源的数值特征。
气候要素只有在一定数值范围内才具有资源价值。
c.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都有较大的变率,因此,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时要因地制宜。
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与人类利用气候资源的水平分不开的,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扩展的。
现在,几乎所有的生产部门都需要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其中利用最广泛的是农业、建筑、能源、交通运输、商业、旅游等部门。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受到普遍重视,许多国家已经把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决策结合起来。
1.气候资源与农业:
气候资源与农业的关系最为密切,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都有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问题,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着该地的农业类型、种植制度、布局结构、生产潜力等。
第二,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不断地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的水平和深度,不断提高对光照、热量、水等气候资源数量所允许的范围的开发利用率,如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
2.气候资源与建筑:
气候资源对建筑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为了减少头绪,课本只提出两点:
①日照与街道方位: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
这是因为街道方位影响到建筑物的朝向,进而影响到建筑物的日照条件。
如北半球朝北的房屋,光照条件较差。
为了保证居住区街道两侧所有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向和东西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
②风向与城市规划:风向决定了污染物的传输方向。
为了尽可能减少工厂排出的烟尘对居住区的污染,在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
在冬夏季风对吹的地方或多种风向的地区,工业应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向。
3.气候资源与交通:
海陆空交通运输需要穿过不同的气候区,充分合理利用各地的气候资源,并尽量避开气象灾害,才能保证运行的安全和较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类型的气候资源不断地得到开发利用,如旅游业开发的东北雾淞等。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保护气候资源,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课堂小结:
归纳气候资源的独有特点,以实例分析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后练习:
组织学生分析判断当地家乡各部门与气候利用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七节气候资源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
2.不同于其他资源的特点:
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1.与农业的关系(最为密切)
a.决定了该地的种植制度
b.随科技发展提高了其利用率
2.与建筑的关系(全方位影响)
a.日照与街道: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
b.风向与城市:工业企业的布局,尽量避免污染城市。
3.与交通的关系;
海陆空的交通建设及运输,要避开气象灾害。
教学后记:
指导学生归纳日常生活中的规律,然后再以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