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7单元复习课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本单元分为三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燃烧的条件。
本单元从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之后介绍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
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和灭火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2.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的一般方法。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多媒体、镊子、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玻璃杯、火柴、木条、烧杯、薄铜片等一、导入新课师:1.我们对物质的燃烧现象并不陌生(如图1),那么什么叫燃烧?物质的燃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2.同学们见过“火三角”吗(如下图2)?你知道它的意思吗?3.同学们还能设计出其他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吗?二、推进新课燃烧的条件师: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猜想(1):要有可燃物。
猜想(2):要有氧气,氧气越多燃烧越旺。
猜想(3):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师:你能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证实你的猜想吗?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7-1)实验步骤: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用硬纸圈圈住的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未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
九年级鲁教版化学下册教案:第7单元 1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节酸及其性质第1课时常见的酸1.认识常见的酸——浓盐酸和浓硫酸。
2.了解浓硫酸的稀释及安全处理。
3.掌握盐酸与某些物质的反应。
浓盐酸和浓硫酸阅读课本第2—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浓盐酸是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这是因为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强烈的腐蚀性。
在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切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里。
3.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烧皮肤。
4.其他常见的酸:硝酸(HNO3)、醋酸(CH3COOH)、碳酸(H2CO3)。
1.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浓盐酸和浓硫酸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改变?答:浓盐酸有挥发性,敞口放置后,氯化氢挥发,浓盐酸质量变小,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浓硫酸有吸水性,敞口放置后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浓硫酸质量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2.为什么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答: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水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发生危险。
1.闻酸的气味时,不要把鼻孔凑到瓶口。
2.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的是白雾,不是白烟;烟是固体,雾是液体。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作干燥剂,但不能干燥可以和其反应的气体。
1.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③浓硫酸具有脱水性④浓硫酸具有氧化性A.①② B.②④C.②③ D.③④2.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或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C)A.浓硫酸不慎沾到手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并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B.浓硫酸倒入水中,溶液温度升高C.稀释浓硫酸可以在量筒中进行D.打开盛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瓶口有白雾产生盐酸与某些物质的反应阅读课本第3—4页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盐酸可以使石蕊试液变红;金属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铁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硝酸银溶液能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表格式)
教学设计二、自主预习梳理新知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并结合已学的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1.下列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实验一: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
实验二: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实验三: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细木条和煤块。
经过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得到燃烧的条件有:实验一:可燃物;实验二:空气或氧气;实验三: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2.如图所示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
(1)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氧气。
(2)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铜片上的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是因为同时满足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目标导学: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的物质不燃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1.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1、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C.高层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煤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2、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3、小亮利用蜡烛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用扇子可扇灭蜡烛火焰,说明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B. 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C. 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氢、氧元素D. 在密闭容器中,石蜡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物质通常燃烧需要氧气4、可燃物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煤块经粉碎处理后,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快、更充分,这是因为。
2021年初中化学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课时1) 教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新课引入[提问]同学们,说到燃烧你会想到什么?[回答]火。
[设问]根据大家的生活经验,我们在哪些方面用到了火?火为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呢?[学生回答,交流][讲解]介绍火与人类的发展。
[展示]课本图7-1~7-4[教师]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请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既然燃烧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就来好好探究一下有关燃烧与灭火的问题,以便好好地利用燃烧产生的火为我们人类服务。
教学过程Ⅰ.燃烧的定义[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很多燃烧的场面,你发现通常的燃烧一般有什么特点?[学生]发光、放热等。
[教师]燃烧一般是可燃物跟什么物质的反应?[学生]氧气。
[教师]对,燃烧就像你们所说,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Ⅱ.燃烧的条件[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7-1,同学们注意观察现象。
[设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回答]Ⅰ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Ⅱ中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思考]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③向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居然在水中燃烧起来,这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交流总结,得出结论](1)结论:可燃物的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2)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
[介绍]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是可燃物的着火点。
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化学九年级第7单元课题1教学设计4
化学九年级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作者:徐月兰(镇龙二中)审稿:陈俊芳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了解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并能以此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3、了解几种常用的灭火器、常见易燃物、常见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燃烧的实质,破除封建迷信,培养学生安全用火的意识二、本节教材分析燃烧与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主要内容有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安全知识三大块。
内容不难,但本课题内容有几个特点:一是体现了科学方法的应用,即能运用对比探究的理念,通过几个实验探究获得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等知识,如实验7-1、实验7-8。
二是紧密地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是能够运用实验探究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去理解一些常用俗语,如“人要实火要虚”、“水火不相容”等。
四是联系安全知识,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找出相应得解决办法。
三、教学设计思路化学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善于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针对开放发展中的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庭生活用品逐步电器化了,但人们的文化素质偏低,无知和迷信仍左右着人的大脑这一现象,在“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的教学设计归结为“三知识,四联系”。
即从燃烧条件,灭火方法,安全知识三大内容出发,联系探究实验,联系日常生活,联系当地民风,联系安全知识,采用实验探究,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难点:利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引导法四、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题1 燃烧与灭火一、燃烧的概念:燃烧是发热发光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燃烧的条件:1、要有可燃物2、与空气(或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料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掌握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理解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的区别,以及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2.学会使用化学知识解释燃料的燃烧过程,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2)新课:讲解燃料的分类、燃烧过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结合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燃料的性质;
(3)巩固:通过练习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拓展:介绍新能源的种类、特点及其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引导学生关注能源发展动态;
(5)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燃料合理利用与开发的重要性。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实验操作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总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等,评估学生对燃料知识掌握的程度,发现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鼓励学生发挥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此外,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并撰写一篇关于“我眼中的可再生能源”的小短文,字数不限。要求:内容真实,观点明确,能够反映出对可再生能源的理解和认识。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7.4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阅读有关酸碱中和反应在医学、工业等领域的文章,总结至少三种应用案例,并准备在课堂上分享。
-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判断一个溶液是否为中性,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
5. **小组合作项目**: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常见的工业废水,研究其酸碱性质,并设计一套中和处理方案。
-小组需要提交一份项目报告,包括研究过程、实验数据、处理效果分析等。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实施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
5.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给予辅导。
-设定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更高层次的问题。
6.评价反馈: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7.4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酸和碱的概念,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反应条件。
2.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性质,掌握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3.能够运用中和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处理工业废水等。
4.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中和反应的特点,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之后,我会正式开始讲授新知识。首先,我会详细解释酸和碱的定义,强调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特性。我会使用图表和动画来展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形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酸碱的本质。
接着,我会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来阐述酸和碱如何反应生成盐和水。我会重点讲解中和反应的特点,如溶液的酸碱性变化、PH值的改变以及酸碱指示剂颜色的转变。
复习课化学初中教案
复习课化学初中教案
教学目标:
1. 复习初中化学课程的重点知识。
2. 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重点:
1. 复习化学元素、化合物和化学方程式等基础知识。
2. 复习化学反应的类型和性质。
3. 复习常见化学实验和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
1. 理解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2. 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类型和性质。
3. 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化学复习课程的PPT课件。
2. 学生准备化学课程的笔记和作业。
3. 实验室准备常见的化学实验器材和药品。
教学过程:
1. 复习化学元素、化合物和化学方程式。
2. 复习化学反应的类型和性质。
3. 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器材并观察实验结果。
4. 学生讨论和总结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
5. 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化学知识运用练习。
6. 总结复习课程的重点知识,澄清疑惑。
教学反思:
这堂化学复习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清晰明了,有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化学知识。
通过实验操作和综合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实验教学和综合练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优秀教案
[归纳总结]热水可以使白磷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但水中的白磷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讨论交流]怎样才能使烧杯底部的白磷也燃烧呢?
[演示实验]将导管对准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
[实验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投影展示]如何灭火呢?(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从而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归纳总结]①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意一个,使燃烧反应停止。
②灭火的方法:a.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b.隔绝氧气(或空气);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特别提醒]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一种属性,只与本身的性质和颗粒大小有关,一般不会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灭火时一般不能说改变物质的着火点。
课题1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燃烧的认识历程。
2.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3.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总结和设计燃烧条件的实验懂得和运用控制变量法。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战舰为什么会着火呢?事后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那么,草料为什么就成了“纵火犯”呢?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七单元基础实验7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a.讲解溶液的酸碱性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酸碱性溶液的特点。
b.示范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的使用方法,并讲解其原理。
c.通过互动提问,巩固学生对酸碱性判断方法的理解。
d.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会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设计意图:通过讲授新知,让学生掌握溶液酸碱性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实验操作打下基础。
3.实践操作,加深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溶液酸碱性知识的理解。
a.实验前,强调安全与规范,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安全地操作。
b.实验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技巧。
c.实验后,组织学生分享实验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4.知识拓展,提升能力:结合酸碱性知识,拓展介绍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b.提问学生:“为什么这些溶液会有酸碱性?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c.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溶液的酸碱性。
2.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动机。
(二)讲授新知
1.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互动等形式,让学生掌握溶液酸碱性的相关知识。
2.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并能准确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3.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能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难点
1.酸碱性判断方法的灵活运用。
2.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的正确使用。
3.酸碱中和反应实质的理解。
4.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安全与规范。
(三)教学设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现象的欲望。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7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2节碱及其性质第1课时常见的碱教案(新版)鲁教版
4. 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5. 在团队合作中,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沟通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碱的溶解、酸碱指示剂的变化等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实验操作能力。
12. 科学探究与碱的研究: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等途径研究碱的性质和应用。
七、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一: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 + HCl = NaCl + H2O。
2. 例题二: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如何制备氢氧化钙溶液?
④ 板书设计:
1. 碱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常见碱的性质和制备
3. 酸碱指示剂
4. 碱的应用
5. 碱的安全使用
十.课堂
- 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碱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和概念混淆。
- 观察: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及时指导和纠正操作错误。
为了改进今后的教学,我计划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实验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其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我还将调整课堂节奏,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新知识。通过这些措施,我相信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九.内容逻辑关系
八、教学反思与总结
今天的课总的来说,学生们对于碱的概念和性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验操作方面,学生们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和参与度,他们能够熟练地操作实验仪器,准确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此外,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环节也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学生们能够积极地参与讨论,并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情感目标】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燃烧条件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4.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教学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情景创设引入新课】【新课导入】一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物质燃烧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学生活动]联想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并思考老师的提问(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新课导入】二趣味实验: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实验用品] 酒精灯、镊子、大烧杯、火柴、棉手帕、酒精(体积分数为70%)。
[实验步骤] 用一块棉手帕(不要用合成纤维的),在盛有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
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观察现象。
[提问]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回答] 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
[追问] 那么,大家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回答] 因为手帕上沾有酒精,我们所看到的是酒精的燃烧。
在整个燃烧的过程中,对于手帕来说,并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所以手帕并没有燃烧。
[教师补充] 非常好,酒精在燃烧时有一种生成物——水,水降低了温度,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还是完好无损。
【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探究点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教师演示实验:(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挑选,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推敲,精心设计而肯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浏览,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1一、素养教育目标1. 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知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分;并能运用概念会判定一些易辨论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视察、描写实验的能力,启示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运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现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爱好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分)及其运用。
难点:如何判定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分。
解决办法:(1)通过视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分。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分。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分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点、相伴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分;从变化产生进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觅它们的联系。
2. 学会视察化学实验。
第一要视察变化前物质的色彩、状态;再注意视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色彩、状态、气味等。
初中化学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
初中化学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复习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制备和性质等。
2. 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他们备战期末考试。
二、教学重点: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金属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1. 辨别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2. 熟练掌握金属的制备和性质。
四、教学内容和安排:1. 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示例演练:(1)单质氧化反应:Mg + O2 → MgO(2)金属与非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3. 复习金属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4. 示例演练:(1)金属氧化物还原制金属:2Fe2O3 + 3C → 4Fe + 3CO2(2)金属与非金属盐溶液反应:Cu + 2AgNO3 → Cu(NO3)2 + 2Ag5. 进行练习和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6. 总结本单元知识点,强化重点内容。
五、教学方法:1. 示范演示法:通过示例演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互动探讨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反应:Mg + O2 → MgO2. 非金属氧化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金属的制备和性质1. 金属氧化物还原制金属:2Fe2O3 + 3C → 4Fe + 3CO22. 金属与非金属盐溶液反应:Cu + 2AgNO3 → Cu(NO3)2 + 2Ag七、教学反馈:1. 随堂小测:通过随堂小测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答疑解惑: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强化重点内容。
3.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对化学第七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通过示例演练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和金属制备及性质的相关知识。
第七章 溶液 单元复习-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科粤版)
考点讲练
3.(2022秋•东莞市校级月考)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D )①
蒸馏水 ②生理盐水 ③浓盐酸 ④泥水 ⑤硬水 ⑥白醋⑦液
氧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④⑥⑦
C.②③⑤⑥⑦
D.②③⑤⑥
4.(东营•中考)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可使溶液温度明显降低
的是( A )A.硝酸铵 B.熟石灰
C.烧碱 D.食盐
考点讲练
15.(2022春•新罗区校级月考)若要使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200克 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以下操作可以实现该目的的 是( B ) A.加入20克氯化钠固体 B.加入25克氯化钠固体 C.倒掉100克溶液 D.蒸发掉90克溶剂
16.(2022•牡丹江节选)依题意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1000g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物质溶解的量 溶解度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固体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的内容 溶解度曲线
知识框架
溶质的质量分数
什么是溶质质量分数 公式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溶 液
什么是结晶 结晶现象 结晶常用的方法
结晶的应用——粗盐的提纯
示 溶解度 ,横坐标表示 温度 ,根 据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 以画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 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考点讲练
b.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表示的意义
曲线上的点 点 两曲线交点
线
该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表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在该点对应的 温度下相等
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化学(科粤版) 九年级 下册
第七章 溶液 单元复习(课件)
九年级 化学 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人教版
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兴趣教具准备:投影仪,500mL烧杯,100mL烧杯,薄铜片,硬纸片,酒精灯,蜡烛,镊子,金属罐,塑料盖,导管,沙土、棉花、水、纸、石块、木材、酒精、煤、火柴热水,白磷,红磷,酒精,面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燃烧的条件第二课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展示与燃烧有关的几组图片,再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火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出本节内容:燃烧与灭火。
2、讲授新课:一、燃烧请大家回想一下,以前都学习过哪些物质的燃烧?[学生讨论]:结合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讨论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发热、剧烈、有新物质生成。
引出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板书)[设疑]:在生活中我们常碰到以下的一些现象,如野炊时,要点燃篝火必须先要用纸片进行引燃;在燃烧过程中,如果树枝压得太紧,火容易熄灭;在熊熊燃烧的篝火下面,泥土却“安然无恙”,不为火所动。
我们如何来解释上述现象?看来燃烧都需要哪些条件呢?二、燃烧的条件:[讨论]:给出沙土、棉花、水、纸、石块、木材、酒精、煤、火柴等物质让学生判断哪些物质能够燃烧,进而明确可燃物的概念[实验探究]:分三个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1]:点燃火柴并用镊子夹住火柴梗直到燃烧完毕[交流讨论]: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结论]:燃烧条件之一——可燃物[实验2]:在500毫升的烧杯中注入400毫升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
第七单元 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3
单元教案
一、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⒈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⒉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⒊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⒋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⒌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⒍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⒎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⒏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二烷可燃性实验的同时介绍可燃物组成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鉴定方法——根据燃烧后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⒊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新课标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7单元精品导学案及复习学案(139页推荐)图文
新课标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1-7 单元精选导教案及复习教案 (139 页介绍 )_ 图文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新课标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7 单元精选导教案及复习教案(139 页介绍 )_ 图文”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A.SO2B.NO2C.N2, D.NH314.“绿色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主题之一。
为减少大气污染,在汽车尾气排放口加装“三效催化净化器”,在不用耗其余物质的状况下,可将尾气中的 CO 、NO 转变为参加大气循环的无毒混淆气体。
试推测,该无毒混淆气体是A、N2 和 CO2B、CO2 和 NO2C、CO2 和O2D、CO2 和 SO215.以下图是四位同学正在议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绘的化学方程式是()A.S 十 O2SO2B. 2CO+O22CO2C.2H2+O22H2O D. CH4+2O2CO2+2H2O16.用 X 表示某化合物的化学式, X 在必定条件下有以下反响:X+6O26CO2 + 6H2O 。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X 由碳、氢两种元素构成B、X 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 C、X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74 D、X 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17.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之一,依据化学方程式不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A. 该反响中的反响物和生成物B.各反响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C. 反响发生所需要的条件D. 化学反响的快慢18.实验室制氧气时一定知足的条件是()A. 一定使用催化剂物 C. 一定用排水法采集B.一定用含氧元素的物质作反响D.一定用燃着的火柴查验能否采集满19.有 A、B、C、D 四种物质,它们能发生以下反响: A+B=C+D ,已知12 gA与14 gB物质恰巧完整反响,生成18 gC 和必定量的D,若要获取12 gD,需要参加反响的 A 物质的质量为() A.12 g B.14 g C.18 g D.15 gg 某物质在氧气中完整焚烧,生成 4.4 g 二氧化碳和 3.6 g 水,对于该物质的构成有以下判断:①必定含有C、H元素②必定不含 O 元素③可能含 O 元素④必定含 O 元素⑤分子中 C、H 原子个数之比为 1:2 ⑥分子中 C 、H 原子个数之比为 1:4;正确的选项是() A.①②⑥ B.①②⑤ C.①③⑥ D. ①④⑤二、填空与简答:21、( 1)以下化学方程式中:A、 4P+5O2C 、 S+O22P2O52H2O = 2H2B、 2Fe + 6HCl = 2FeCl3 + 3H2↑+O2↑↑ SO2↑D、E、 Al + H2SO4 = Al2(SO4 )3 + H2↑①未配平的是_____ ;②反响条件写错的是_________;③ 未注明反响条件的是______;④箭头使用不妥的是______;101⑤化学式写错的是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
第一轮课题:课题:燃料及其利用
一、目标解读:
1、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及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认识使用和开发新燃料及能源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二、要点回顾:要点回顾: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1)可燃物(1)消除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1)煤:“工业的粮食” (主要含碳元素);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2)石油:“工业的血液” (主要含碳、氢元素);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3)天然
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甲烷的化学式: 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 +2O 点燃 CO +2H O (发出蓝色火焰)
4 2 2 2
(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 H OH+ 3O 点燃 2CO +3H O
2 5
2 2 2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 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2)吸热反应:如一般条件为“高温”的反应 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1)优点:来源广,热值高,无污染。
(2)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② 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三、典例分析:典例分析:
例 1、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A 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B 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 设法阻止石油
喷射 D 设法降低油井井口温度例 2、石油、煤、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
要的化石燃料,对这三种燃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都是混合物
B 燃烧都会放出热量
C 都是可再生能源
D 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四、达标练习:达标练习:
1、2009 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B 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 C 提倡以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D 开发新能源,禁止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
2、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因为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残废的首要原因。
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 遇到意外的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理,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 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C 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D 所处地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3、汽车尾气(含有烃类、CO、SO2、和 NO 等物质)是城市空气的污染源,治理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
它的特点是使 CO 与 NO 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环境循环的无毒气体,并促使烃类充分燃烧及 SO2 的转化。
)(1)写出 NO 和 C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控制城市空气污染源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A 开发氢能源 B 使用电动车 C 植树造林 D 戴上呼吸面具
五、拓展提高:
4、汽油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取 11.4g 样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经分析测定产生了 16.2gH2O 和 35.2gCO2。
汽油样品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