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师说》重点难点讲解-word文档
《师说》重点难点讲解
《师说》重点难点讲解1、本文的层次结构:第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
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
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
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
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
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4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
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2、“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
“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
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
在第3段中,又运用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愿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方法等;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而且;今,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大家,许多人。
5、圣人之所以为圣古,……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重点实词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懂得的)道理4、惑惑之不解形容词作名词,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四、重点虚词1、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2、而人非生而知之者/犹且从师而问焉/择师而教之表承接吾从而师之表递进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表转折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彼童子之师助词,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提宾标志(或取消句子独立性)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复习知识点
师说复习知识点《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是古代论说文的典范。
下面为大家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的复习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4)无贵无贱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三、重点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师说》重点字词 Microsoft Word 文档
《师说》重点字词 Microsoft Word 文档
《师说》是儒家哲学家孔子的著作,其中蕴含着太多的真理和道理。
此书也影响到很多人的思想,其中有不少名句和重点字词,下面就来整理一下其中的重点字词。
一、“礼师”——礼义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表达了社会关系互动的规范,它体现着上下有序、道理分明的认识。
“礼师”就是按照礼义去行事,即把“礼”作为自己行为准则来遵守。
二、“仁”——仁者有爱,这是孔子倡导的认识观点,他认为“爱”万物,这就是“仁”的核心内涵,所以他把“仁”的含义定义为“当仁,不让于物”。
三、“义”——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规范不断得以完善,形成关系到社会运行的法律、宪法等文明表达的义务,从而形成新的“义”的思想,也就是按照规定去做,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义务性。
四、“克己”——“克己”是一种孔子赞扬的美德,其中含义是指不随口喧哗,不加激励,以耐心、恒而循序渐进的方式去努力学习和实践,用以自我改进和纠正,使自己可以不放弃,不服输。
五、“敬”——孔子强调了“敬”,这是一种适度的礼仪。
它不但体现了一种谦恭的态度,而且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的敬虔。
“敬”还体现了一种道德义务的表达,即对长辈的尊敬和对身边的弱者的维护。
总之,《师说》重点字词包括“礼师”、“仁”、“义”、“克己”和“敬”等,这些字词都深刻地揭示了孔子改变人性,完善社会道德的理念,受到了历代思想家和传播者的推崇和认可。
《师说教案》word版
《师说教案》word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3 教学方法1.4 教学内容1.5 教学评估第二章:教师的职责与角色2.1 教师的职责2.2 教师的角色2.3 教师的专业素养2.4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2.5 教学案例分析第三章:教学设计与准备3.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3.2 教学目标的设计3.3 教学内容的设计3.4 教学方法的设计3.5 教学评价的设计第四章:课堂教学实践4.1 课堂管理4.2 教学技巧4.3 学生参与4.4 课堂互动4.5 教学反思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馈5.1 课程总结5.2 学生反馈5.3 教学改进5.4 教学成果展示5.5 课程评价第六章:教学评价与反馈6.1 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6.2 学生学习评价6.3 教师教学评价6.4 教学反馈与改进6.5 教学评价案例分析第七章:差异化教学策略7.1 差异化教学的理念7.2 学生差异识别与分析7.3 差异化教学策略的应用7.4 适应性教学与个性化学习7.5 差异化教学案例研究第八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8.1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8.2 教育软件与工具的选择与使用8.3 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整合8.4 数字化教学设计与实践8.5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享第九章:跨文化教学9.1 跨文化教学的背景与重要性9.2 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9.3 跨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9.4 多元文化课堂的管理与实践9.5 跨文化教学案例分析第十章:职业发展与教师素养10.1 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10.2 教师素养的内涵与提升10.3 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10.4 教师专业成长计划与实施10.5 教师职业发展案例研究第十一章:课堂纪律与管理11.1 课堂纪律的重要性11.2 课堂纪律的建立与维护11.3 行为管理策略与技巧11.4 应对挑战性行为的方法11.5 课堂管理案例分析第十二章:课程创新与教学改革12.1 课程创新的意义与动力12.2 教学改革的理念与实践12.3 创新教学策略的应用12.4 课程设计与更新的方法12.5 教学改革案例研究第十三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3.1 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需求13.2 学生心理辅导与支持13.3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13.4 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13.5 学生心理发展案例分析第十四章:家校合作与社区参与14.1 家校合作的重要性14.2 家校沟通的策略与技巧14.3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4.4 社区资源整合与利用14.5 家校合作案例分享第十五章: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15.1 教育政策的基本概念与作用15.2 教育法规的制定与实施15.3 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影响15.4 教师在法规遵守中的责任与义务15.5 教育政策与法规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师说教案》word版涵盖了教师职责、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评价、差异化教学、信息技术应用、跨文化教学、职业发展与教师素养等多个方面。
第5篇《师说》(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5篇《师说》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子、()弘、师襄、老聃。
()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2024·江苏镇江·三模】中国古人善于在小与大的思辨中获得启示。
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用“()”寓意言小旨大,韩愈《师说》中用“()”批评了舍大择小的现象。
2.【2024·陕西榆林·三模】古代圣贤寻访各类大师,博览群书,终成一代贤人,《师说》中表达圣贤人没有固定的老师的是“()”,韩愈通过“()”的事例进行佐证。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师说》是清代著名散文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散文集,全书共分为七篇,主要以谈论教育、师生关系和人生哲理为主题。
该书通过吴敬梓的散文文笔,深刻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教育现状和人们对师道的理解,提倡敬师重教,强调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念。
以下是对《师说》中的知识点整理:1.敬师仪态《师说》中谈到了对师长的敬重和尊重,明确提出了敬师礼仪,例如“有名而无实,有声而无德”的老师不可尊敬,强调了对于老师的尊重应该是基于其德行和修养的。
2.师生关系吴敬梓在《师说》中强调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认为师生应该像亲子般相亲相爱,师长应该像父母般慈爱呵护,学生应该像子女般孝顺侍奉。
3.教育观念吴敬梓提出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教师要以真诚和热情教育学生,学生要以用心和努力学习知识。
4.修身养性吴敬梓在《师说》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先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5.师德难行吴敬梓也指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师德难行,许多师长都有欺压学生、教育不当的行为,导致教育体制出现了诸多弊端。
6.民族精神在《师说》中,吴敬梓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惨状,呼吁复兴民族精神,提倡教育兴国。
7.教育吴敬梓认为教育应该,提倡以“仁”为本位,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品德高尚的后代,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8.人生哲理《师说》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生的哲理观念,如“知错就改,知耻后勇”,“事不遂愿,责之于己”,“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都是对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的思考。
总的来说,《师说》是一部富有教育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著作,对于师生关系、教育观念和人生哲理都有着深刻的表达和思考。
吴敬梓的文字朴实深沉,真情流露,给人以启迪和感悟,成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代表之一、《师说》所包含的知识和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当代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完整word)《师说》重点字词及翻译
《师说》重点字词及翻译1.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完整word)《师说》
《师说》教案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积累名言警句。
2。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对比论证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韩愈散文主张和艺术风格.4.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中国文化中的从师之道。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思想、作品;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说”的有关文体常识;3、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4、翻译第一段.教学重点:课文句读与文言虚词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文言特殊句式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教具:PPT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一、新课导入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
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个人要在技艺、学业、专业上有所成就,自然离不开从师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愈的《师说》.二、“说”的有关文体常识《师说》的“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三、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师说知识点梳理
师说知识点梳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是古代论师道的名篇。
这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以下对《师说》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2)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羞耻。
三、重点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以下是关于《师说》的一些重要文言文知识点: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3)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1)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3)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3)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4)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5、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3、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5、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以下是对《师说》的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以……为职业的人)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三、重点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含总结
师 说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 累“其、之、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文章的对比说理的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与难点:1、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把握“师”与“道”的内涵
之 ①动词:往、到…去。齐闵王将之鲁。
②动词:至、到。至死不渝 ③指示代词: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1、用于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相当 ④结构 于现代汉语的“的” (用于中心语和定语之间)
(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助词: 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动词或 介词前面。(例)句读之不知 ⑤音节: 用在某些副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 助词 节,无意义(例)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
强烈 讽刺
课文分析
古之学者 必有师 古之圣人 于其子 今之众人 破立对比 “耻学于 于其身 师”
师道之 巫医乐 不传 师百工
“其志乃 反 不及” 圣人无 孔子言:三人行(引用) 常师
士大夫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
孔子行:无常师(举例)
赠李蟠
师说重难点分析
l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f ú) 3.官盛则近谀. (y ú) 5.老聃. (dān) 7.李氏子蟠. (p án) 9.作师说以贻.之(y í)11.或不(f ǒu)焉 2.无长.无少(zh ǎng) 4. 郯.子之徒(tán) 6 .其可怪也欤. (yú) 8 .经传. (zhuàn) 10.句读. (dòu)1.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 师道之不传 也/久矣规律: 古汉语中凡含句内语气词“也”的语句其断句应将“也”归入前半部 分。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重点: 其一,“所以”乃文言中的固定结构, 其作用有两种: 一为表工具或 表凭借,如初中所学篇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兰亭集序》 中的“所以游目 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等, 可以译为“用来……”; 一为表原因, 如《鸿门宴》 中 “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等。
此处的 “所以”当作前者解。
其二, 全句的翻译应体现出判断句的基本格式, 虽然此处的“所以”是表工具或 表凭借的凝固结构, 但全句译为“老师, 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 问题的人”则欠妥。
最好译成: “老师,就是肩负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 难问题职责的人。
”这样意译会更通顺 。
文言翻译应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亦要根据语句灵活意译。
难点:课本注解讲,受,通“授”。
说法有误。
“通”实为“通假”之省略, 而“受”从造字法的角度来讲,实为“古今字”,与莫一暮,益一溢等相仿。
而 何为通假?通假应为 “本无其字, 权借他字代之也”。
建议讲学时一律采用中庸的 说法“××同××”即可, 这样就可将教材中所有通假与古今字现象 “一网打尽” 了。
高一语文师说文言文重点难点归纳
高一语文师说文言文重点难点归纳
不少高一学生上到高一是不是感觉语文文言文师说知识点难以总结,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文中停顿处)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
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分句前面的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分句后面的圣愚形容词做动词,圣明,愚笨)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
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古今异义
学者
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今:小学生的学校
众人
古:一般人今:表示大众
所以
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
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圣人无常师常-
古:永久的今:平常的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不拘于时(被动)(介词结构后置)
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
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其可怪也欤(判断句)
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
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论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从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不拘于时(介词,被)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4)则耻师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5)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6)位卑则足羞(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羞耻)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知识要点
《师说》知识要点
一、难字注音
句读dòu或不焉fǒu官盛择近谀yú郯子tán苌弘cháng老聃dān
二、一词多义
1、惑:传道、授业、解惑/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之不解/孰能无惑-----疑难问题(名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
2、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老师
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意动用法)
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学习(动词)
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从师
3、无:圣人无常师----没有
无长无少,无贵无贱---无论
4、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指示代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人称代词)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也许(语气副词,表揣测)
其可怪也欤!------难道(语气副词,表反问)
三、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2、不拘于时----被动句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
四、词类活用(见原文注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重点难点讲解
1、本文的层次结构:
第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
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
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
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
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
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
习。
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4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
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2、“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
“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
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
在第
3段中,又运用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通(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3、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对比论证是本文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文章第二段先提出
自己的观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然后对比论证。
对比的对象是不同的,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自身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对比,最后是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比。
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对比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论证周致严密,所举的事例充分,有代表性,主要方面都列举到了。
另外一个特点是对比的对象虽然繁复,但对比论证的中心明确,都是围绕着从师道来论证的,在从师这个问题上,一种是不耻相师,一种是耻学于师,这样就把自己的观点论述得令人信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