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在鄂近代化事业的一张亮丽名片——论张之洞与武汉近代文教

合集下载

张之洞与武汉

张之洞与武汉

清朝嘉庆年间,有个人叫张瑛,退职还乡。

天天晚上,张瑛和仆人背着油篓子,走在街巷,看到哪家有书生点灯读书,就从油篓子里舀上两勺子菜油,加在油灯里。

然后鼓励他好好读书。

读书点灯,点灯耗油,很多穷人家,连这两勺菜油都珍惜得不得了。

这就是“加油”的来历。

张瑛有个儿子,名叫张之洞。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张之洞想不出色都难。

张之洞16岁会试,中了举人第一名。

27岁到京城殿试,中了进士第三名。

进士也就是探花。

探花,那可都是才貌双全的人,是人中龙凤。

进士前十名,都是皇上钦点的。

文采最好的进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而文采最好,相貌最好的,年龄最小的,那可是皇上钦点的探花。

所有古代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东启明,西长庚,南极北斗,谁是摘星手?春桃花,夏芍药,秋菊冬梅,我乃探花郎。

张之洞中探花,那一定是模样才能都出类拔萃的。

张之洞以前的事情,咱就不说了,咱只说他任职武汉的事情。

张之洞任职湖广总督19年,住在武汉。

在他的任期内,武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武汉的进出口贸易,翻了30倍。

武汉被世界称为“东方芝加哥”。

从他在黄鹤楼上留下的一副对联,就可以看出他何等豪迈: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从汉江起。

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

那时候的武汉,还不叫武汉,叫武昌、汉阳、汉口。

后来的武汉其实不是一个城市,是三个城市的合并。

张之洞来到武汉的第二年,就开始兴办汉阳铁厂。

在那个时代,汉阳铁厂无论规模,还是产量,都是亚洲第一。

后来享誉全国的武钢和武汉长江大桥,都脱胎于张之洞时代的汉阳钢厂。

别看不起大清,他们也曾异常强悍,只是摊上了一个腐败昏庸的朝廷。

汉阳铁厂造出了著名的汉阳造。

一直到40年后的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还拿着汉阳造。

别看不起汉阳造,他的射程不如同时期的三八大盖,但它的精准度是三八大盖不能比的。

汉阳造武装了中国几代军队。

没有汉阳造,哪里有袁世凯的新军;没有汉阳造,哪里有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没有汉阳造,哪里有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没有汉阳造,哪里有二万五千里长征和抗日战争。

概说武汉

概说武汉

张之洞实业兴国功绩及对武汉的影响【内容摘要】张之洞17年督鄂,为湖北乃至整个中国的近代工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曾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但长河落日圆,只是近黄昏。

张之洞所办企业虽然并未有效适应市场,但因其力主洋务新政,“无心插柳”地孕育了辛亥革命的火种。

1909年,张之洞仙逝,仅仅两年,正是在他长年工作过的武汉,辛亥首义的成功终载史册。

孙中山评价张之洞,“不言革命的大革命者”。

【关键词】张之洞/早期工业化进程/武汉在近代,资本主义道路虽然没有成为中国的归宿,但是,为资本主义前途而进行的各种斗争,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杠杆。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开端于洋务运动,洋务派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了这一历史重任。

勿庸讳言,他们对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化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这期间,人们自然记起了洋务运动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张之洞。

在近代中国,首先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是张之洞,然而张之洞却在他所治理的长江中下游,大力推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一、张之洞大力创办近代工矿交通业。

西方资本主义的隆隆炮声将他从中世纪的治国幻梦中惊醒,使他看到了民族的危难,看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某些近代“文明”,于是,他发出了“自强”的呼声,并采取了学习西方之长的实际步骤,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应该说,在向西方学习的洋务派之中,他的起步是比较晚的,但是他的起点却比较高。

他从涉足清廷“自强新政”始,便在着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纺织工业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投人近代钢铁工业的创办。

他认为要发展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和交通运输业等,都离不开钢铁。

这样,他就抓住了发展近代工业的关键,并不畏艰险,毅然创办钢铁企业。

在这一点上,他的见识、胆略和魄力,实高出李鸿章、左宗棠一筹。

1890年动工,1893年基本完工的汉阳铁厂包括大小十厂,两座炼钢炉,三千工人。

虽然由于经费异常短细,本国又缺乏经营管理近代大工业的经验等原因,造成了惊人的损失浪费,一度致使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与原来的设想有很大的差距,但它毕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钢铁工业企业,而且也是当时亚洲第一个钢铁企业。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学术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学术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学术张之洞是中国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也是一位著名学者。

他的文化影响力在现代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很大,对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张之洞是湖南衡阳人,出生于1837年。

他出身名门,父亲曾任过襄阳府知府。

张之洞家庭条件优越,父亲重视教育,给他雇了一位私人家庭教师,教授英语、数学等学科。

这使得张之洞具有了相当扎实的英语水平和数学基础,也为他接下来的漫长学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在少年时代,张之洞已经对国学和西方文化都有了浓厚的兴趣。

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外书籍,从中吸取了巨大的营养。

早年从读书中放智不偏,他在巨舌词频表圈有着高之姿。

1846年,他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深重的耻辱感到痛心疾首,他意识到必须学习西方知识来拯救国家。

于是,他开始每天早起贪黑巧妙地学习各种语言、文化和技能。

后来,他顺利考取了秀才、举人和进士,成为一名清朝官员。

但他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仍然不停地不断学习,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

张之洞的学术兴趣广泛,既涉及社会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

他曾在各种场合中表达他的观点和探讨问题的态度,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和尊重。

他在科技、教育、文化、文学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科技方面。

在他的推动下,电报、钢铁、矿业、交通运输等现代产业得到了推进和改造。

对于教育,他创建了湖南师范学校,并亲自致力于学校的规范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文学方面,他还在《湘报》发表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章,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贡献则表现在他的地质调查和天文学方面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这些领域的发展。

同时张之洞也一直强调科学要与实践相结合,为民众服务,反对光说不做。

他说过:“人心向好,知行合一,方有所成。

”张之洞还曾担任过中国主要的近代学术组织——“同文馆”馆长。

通过这一职位,他推动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复兴,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同文馆在他的领导下,实行“以养为本”的经营策略,侧重于文化教育,并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一个科学、教育、文化的交流平台。

张之洞与武汉近代教育

张之洞与武汉近代教育

百科知识 2019.06 C张之洞与武汉近代教育宋伟东武汉的近代化与张之洞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张之洞督鄂期间(1889—1907)在武汉创办了许多近代化的事业。

如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发展铁路,兴办民用工业,编练新军等,而对传统武汉冲击最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在武汉大力发展新式学堂,创办新式教育。

张之洞是科举正途出身,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大力倡导“洋务”之时,他或为外省学政,或为京城清流人物,对洋务运动的早期发展并未做出积极回应。

但他所处大环境及自身的经历,使他逐步改变了传统观念,很少进行破坏性的抨击。

他认为“塞外藩僧,泰西智巧,驾驭有方,皆可供我策潜”,在他上任山西巡抚时曾说到“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方今万国盟聘,事变日多,洋务最为当务之急”。

这标志着由于阅历的增加,对外国事物的了解日深,他已经从一个京城清流评议转变为一个实用主义的洋务派。

而在由山西巡抚迁到两广总督,又经中法战争的冲击,张本人对于洋务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也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对待洋务。

在湖广总督任上,他竭尽所能兴办洋务,两湖、两江的实业建设及学堂创办、新军操练都离不开他的坚定支持。

张氏督鄂兴办教育可分为两个时期。

一、旧学制时期(1890—1902)第一阶段书院时期: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二年(1890—1896),他对武汉地区传统的书院进行改造,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光绪十六年(1890),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两湖书院,其目的是培养“出为名臣,处为名儒”的传统人才,因此书院中设置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算学、经济学等六门,此外又开设天文、地理、测量、化学、兵法等新科目。

但由于师资力量缺乏,两湖书院的算学、经济学并未开设。

虽然如此,两湖书院的规模仍然是湖北地区最大的,书院聘请名师名儒执教,如钱桂森、汪康年、梁鼎芬、陈三立等,可谓是人才济济。

此外,张还对武汉原来的经心书院进行改造,使其更加注重实学。

第二阶段为书院改章期: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1897—1900),随着张之洞办洋务的进程加深,他越来越感到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近数十年,文体日益佻薄,非惟不通古今,不切经济,并所谓时文之法度文笔而惧亡之”,他认为传统书院应“以造真才济时用为要归”,张决定引进西学,对传统书院进行改革,为此传统书院增加地图、算学、格致、体操等新科目,并聘请外国人担任教师。

张之洞与武汉

张之洞与武汉

张之洞与武汉文丨何仁勇张之洞才匸风景秀丽、游人如织的武汉市汉阳区月土湖堤畔,一座造型独特、酷似一艘巨轮的现代建筑矗立在大家面前,吸引了游客拍照留念。

这座建筑叫“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所处的位置,是著名的汉阳铁厂旧址。

博物馆由世界著名设计大师丹尼尔•李布斯金先生设计,地下和地上一共有7层楼。

远远看去,博物馆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寓意武汉勇立潮头的城市品格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穿过李布斯金命名的“历史之门”,进入博物馆内部,主展览区以“崛起之路”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18年间取得的卓越成绩。

据我所知,直接以名人和城市名称联系在一起的博物馆,国内似乎只有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这一家。

这也说明了晚清名臣张之洞与武汉这座城市的某种特殊关系。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生于1837年9月2日,祖籍直隶南皮,生于贵州兴义府。

张之洞是一个典型的“学霸”——16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第一名(解元);27岁参加会试,考中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

如果不是因为23岁参加会试时,族兄张之万担任同考官,张之洞循例回避,他考中进士的年龄还得大幅度提前。

从此,张之洞点了翰林,步入官场。

在当了十几年京官后,1881年,张之洞奉命出任山西巡抚,第一次担任封疆大吏。

1883年,在“中法战争”爆发期间,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

1889年,53岁的张之洞奉命署理湖广总督,一直到1907年卸任湖广总督进京担任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18年间,张之洞除了短暂署理两江总督外,绝大多数时间都坐镇于武汉三镇,主政湖广两省。

18年督鄂期间,张之洞为武汉带来了哪些改变?我们就从前面提到的“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修铁路”几方面分别来说吧。

兴实业1861年,以曾国藩在安徽安庆设立的安庆内军械所为标志,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拉开了序幕。

洋务运动实施20多年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陆续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兰州织呢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等一批采用西方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的近代军工、民用企业。

张之洞对武汉文化的影响

张之洞对武汉文化的影响


张之洞路

20世纪30年代 (抗战前)在武 昌紫阳湖畔修一 条马路。人们怀 念张之洞,就将 此路名为张之洞 路。在这条路上 有清末新军工程 第八营、左旗等 驻地。此路现已 改名为紫阳路。
张公亭
• 位于汉口中山公园, 1934年修。系一造型 别致的三层水泥、砖 瓦建筑。是中山公园 的重要景点之一。
• 作为一个动荡时代的朝中重臣,张之洞很长时 期以来不是被人漠视,就是陷入争议。其中最具
忠心耿耿竭力维护清政府,但推行举洋务运动却 奠定了近代工业文明的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就 在他所任职的地方―――广州、武昌、南京,几 乎都成了革命思想的发源地和革命活动的策源地。 因此孙中山曾经评价他是“不言革命的大革命 家”。 • 然而无论人们如何评价张之洞,武汉人民却 难于忘记他。
• 在张之洞的领导下,湖北教育通过 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 省城向州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 个地区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其教育 规模和质量在当时全国处于领先地 位,促进了科举制度的解体
二.张之洞西学的引进与市民的影响
• 洋务运动与西方文化的引进,以及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在 中国的应用,对中国传统的图书出版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使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 • ( 一 )为适应新教育,近代的编辑家出版家们,把目光投 向教育和出版。 • (二)现代印刷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了图书的出版速度。 • (三)现代出版物的类型逐渐增多,具有代表意义的是近 代报刊的出现。
• 张之洞对西方文化的引进促使了出版业的发展,从而是他的观点传播 到了武汉市民的心里,其对武汉市民的主要影响是:
• 打破几千年的封建顽固保守思想,推动近代中国人 向西方学习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西学的引 进和传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让市民更 加进一步的了解到了何为西方文化。

最新张之洞与湖北的发展楚旭东资料

最新张之洞与湖北的发展楚旭东资料

张之洞与湖北的发展张之洞简介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清直隶南皮(今河北境内)人。

是后期洋务派的首领,清末著名“能吏”。

从1889-1907年,他在湖北执政近20年。

这个期间,他奠定了湖北重工业发展的基础,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兴城市,“湖北新政”成为全国示范,让武汉首次进入早期现代化的行列。

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兴实业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

1890年诞生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湖北枪炮厂:枪炮厂1890年4月筹建,1895 年8月落成,刚开始每月出枪500支、枪弹10余万发、炮弹7000余颗,后来月产量有所增加。

到1907年,共造枪10万余支、子弹4000多万发、炮900余尊、炮弹60余万颗。

大冶铁矿:1890年(光绪十六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办钢铁,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技术和人才,建成中国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成为汉阳铁厂的原料基地,冶萍公司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世界瞩目。

湖北织布局:创办了纺纱、织布、缫丝、制麻四局。

此四局一建,棉、毛、丝、麻齐全,纺与织俱备,湖北纺织行业顿成国内翘楚。

纺织厂的纱锭1893年1月开工时占全国纱锭总数的77.1%;缫丝厂为中国内陆腹地工厂之冠;制麻厂则为“吾国机器制麻业之滥觞。

”湖北现代棉纺织工业的设备与产量,在19世纪90年代的前期占第一位,末期仍居第二位。

办教育——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离开湖北之前,张之洞登上蛇山之巅,眺望欣欣向荣的武汉三镇,为黄鹤楼题写了这副楹联,欣喜之情溢于笔端: 18年心血没有白费,湖北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追赶亚欧先进地区已不再是遥远的梦。

洋务运动--张之洞与武汉近代化

洋务运动--张之洞与武汉近代化
节选自《汉口的沧桑往事》, 作者:方方
2021/3/10
讲解:XX
4
2021/3/10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 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 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 ,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 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 籍河北沧州南皮。咸丰二年( 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 ,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岁 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 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 、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 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 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 讲大解:臣XX 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5士 。
2021/3/10
讲解:XX
15
洋务运动后期,(19世纪70年代~90年代) 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时间 举办者 企业名称 企业在当时的特点
1872 李鸿章
1893 年 张之洞
1893 年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近代第一个轮船公司 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厂
2021/3/10
讲解:XX
16
2021/3/10
讲解:XX
17
其前身为自强学堂
2021/3/10
讲解:XX
18
2021/3/10









讲解:XX
19
2021/3/10
讲解:XX
20
2021/3/10
讲解:XX
21
2021/3/10
讲解:XX
22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尽管……但…….
近代化发展的方向
2021/3/10
讲解:XX
23
时间 举办者 企业名称

张之洞与近代中国1

张之洞与近代中国1

张之洞与近代中国摘要:晚清年代,在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下,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挽救国家于安危,许多开明的中国人走不同的道路来挽救国家,作为其中重要的一股力量,洋务派为中国的前进起了一定作用,而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张之洞,他对近代中国有着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洋务运动近代中国19世纪末期,中国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创伤和帝国主义列强入侵,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数次战乱,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在清朝的统治集团中的一些官僚中,即以朝廷内的奕訢、文祥等,地方上的曾国藩、左宗堂、李鸿章以及之后的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所谓“洋务派”,为了救国自强以及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在“自强新政”的口号下,发动了“洋务运动”。

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作为“中体西用”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洋务派的重要代表的张之洞,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洋务方面对近代中国有深远影响。

一.投生清流,青云直上。

在外地任了多年的学官之后,张之洞在接近不惑之年(1876年)回任京官,恰在这时,京师请流派翰林院侍讲张佩纶,国子监司业宝廷,詹事府左庶士黄体芳等掀起上书言事的高潮,他们尖锐地评议朝政,抨击时弊,引人注目。

张之洞对他们的主张深感同调,于是参加了清流派的政治活动。

他既同张佩纶订交“究心时政,不复措意考据之学”①,以喜言国是,弹劾大僚为贵。

又与黄体芳,陈宝琛,宝廷等数十数人“常于松筠庵为会,讨论朝政,一时殿陛风生”。

张之洞“遇事敢为大言”,针砭时弊、不遗余力。

张之洞这时期的清议活动,主要包括:抨击吏治腐败,弹劾贪官污吏;关心百姓疾苦,敦请朝廷救患兴利,采取措施解除民困;反抗侵略,保卫疆土等。

这一时期,虽然他自觉或不自觉的充当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派系斗争的工具。

但他不避权奸,直言敢谏,为民请命,一方面使他崭露头角,扶摇直上。

一方面对清朝统治者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的走势。

二.大搞洋务、创办近代企业。

《张之洞》(长篇小说)

《张之洞》(长篇小说)

《张之洞》(长篇小说)
洪治纲
【期刊名称】《当代作家评论》
【年(卷),期】2002(0)1
【总页数】1页(P111-111)
【关键词】悲凉;《张之洞》;长篇小说;际遇;唐浩明;悲剧性命运;景象;文明进程;维新;中国历史
【作者】洪治纲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I206
【相关文献】
1.中国式官场的悲剧英雄——评唐浩明长篇小说《张之洞》 [J], 颜小芳;吴投文
2.张之洞在鄂近代化事业的一张亮丽名片--论张之洞与武汉近代文教中心地位的形成及其影响 [J], 李艳莉;周洪宇
3.张之洞督粤时期华侨政策再研究——以张之洞奏议为中心 [J], 郑成锋;赵晨星;张恩豪;
4.解逅张之洞再览汉阳造——走进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 [J], 周琲;张梓淇;乔卉(图);
5.甲午战争中张之洞的外债备战策略与实践
——兼评张之洞早期外债思想 [J], 罗桂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之洞与武汉的崛起

张之洞与武汉的崛起

张之洞与武汉的崛起作者:方方来源:《决策与信息》2007年第10期张之洞在满清光绪王朝督鄂主政期间,主张兴政、兴工、兴商、兴教等改革和开放。

19年里建树甚多,从重工业、加工业到市政建设等,几乎涵盖每个领域,使深处内陆的武汉辉煌雄起。

这位“洋务先驱”将毕生的精力放在湖北,他的生命早已与这块土地融为一体,历经百年仍为百姓所称颂。

孙中山曾评价他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今年是张之洞离鄂100周年暨诞辰170周年。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和品味这一个伟人和一座城市的故事。

一光绪十五年的一天,也就是1889年10月12日,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交卸了总督篆,一番简单的打理后,27日,他登上了一艘名叫“粤秀”的轮船,从此离开了广州。

粤秀轮驶出珠江,进入大海。

船上的张之洞或信步甲板闲看海上景色,或独守舱中阅读荆楚书籍,或是找几个幕僚畅谈如何在他即将赴任的两湖总督位置上施展抱负。

轮船经香港,停靠上海,再拐入长江溯水而上。

粤秀轮抵达武昌司门口时,已是1889年11月25日,船程一个月零三天。

张之洞在湖北巡抚奎斌率领的各大衙门官员的迎接下,踏上了武昌的土地。

此时的武汉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新总督的到来,对于他们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

但历史却向我们展示了它真实的情景:当踌躇满志的张之洞抬腿由司门口踏上岸时,武汉便注定了其命运的改变。

二“他是一个矮小而简朴的人,平易可亲,质朴的服装表现了庄严的气质。

这种卓越的风度显出他是一个完美的最高地方长官。

尽管身躯矮小,可是决不有损于大官的气质。

我不相信中国别的官员都像他这样充满中国人的美德和富有裨益人民的运筹。

”——英国传教士杨格非一个普通人对一座城市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有时候真很难说。

如果把问题放在一个有权人对一座城市的影响尺度上,答案就不可以跟普通人同日而语了。

一个贪官的能量可以毁掉一座城市,或使其落后几十年几百年,而一个清官并有着远思近虑的勤官,却可以开一代风气,可以造就一座城市,为它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使它的强大和繁荣延续千百年。

张之洞武汉的作文

张之洞武汉的作文

张之洞武汉的作文提起张之洞,那在武汉的历史上可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对于武汉这座城市来说,张之洞就像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年张之洞来到武汉,那可是怀揣着雄心壮志。

他可不是来走过场、混日子的,而是实实在在地想要干一番大事业。

张之洞在武汉兴办工厂,那场面可热闹了。

你能想象到那种机器轰鸣、工人忙碌的场景吗?他开办的汉阳铁厂,那可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钢铁厂之一。

厂里的高炉一个个耸立着,火光冲天,铁水滚滚流淌。

工人们穿着粗布衣裳,戴着破旧的帽子,脸上沾满了煤灰,但眼睛里却透着一股子干劲儿。

张之洞为了让铁厂顺利运转,那可是操碎了心。

他到处寻找技术人才,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有时候遇到难题,他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在书房里来回踱步,苦思冥想解决办法。

除了工业,张之洞在教育方面也没少下功夫。

他创办了新式学堂,让武汉的孩子们有了接触新知识的机会。

那些学堂里,不再是只教四书五经,而是有了数学、物理、化学这些新鲜玩意儿。

孩子们一开始还有些不适应,觉得这些东西太难太奇怪。

但张之洞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这些知识能让国家强大,能让他们有更好的未来。

张之洞还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他修铁路、建码头,让武汉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

以前武汉的道路坑坑洼洼,一下雨就泥泞不堪。

张之洞派人把路铺平,铺上石子,再用石板盖上。

码头也从原来的简陋小渡口,变成了能停靠大型船只的现代化港口。

就说那修铁路吧,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要征地,要开山,还要架桥梁。

有些老百姓不理解,觉得铁路会破坏风水,不愿意让修。

张之洞就亲自去给他们做工作,讲道理。

他说:“这铁路修好了,能让咱们武汉的东西运出去,外面的好东西运进来,大家的日子都会越过越好。

”慢慢地,大家被他说服了,铁路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再看看现在的武汉,繁华的街道,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

这其中,张之洞的功劳可不小。

他当年种下的种子,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回想张之洞在武汉的那些日子,虽然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他从未退缩过。

张之洞的分析介绍作文,六百字

张之洞的分析介绍作文,六百字

张之洞的分析介绍作文,六百字
武汉三镇,居九州之中央,享工业之遗泽,得科教之优势,占发展之先机,一座朝气蓬勃而又历史厚重的城市,过去举办了世界军运会,仿佛从前“大武汉”的恢宏气象又回到了世人的面前。

为了深入了解武汉崛起的背景,我们要认识一位晚清目光深远、敢为人先的总督,他就是人称“武汉城市之父”的张之洞。

张之洞出生于书香官宦之家,从小勤奋学习,27岁高中探花,早先做过词臣学官,立身严谨,关心国事,工于奏疏,分析问题深刻犀利,奏对措施切实可行,早年的清流岁月见证了他成熟稳重的性格,也激发了他立志报国的决心。

在慈禧太后的赏识下,张之洞继而外放山西巡抚,在4年主政三晋的期间,他铲除罂粟、整饬吏治、清查库款、苏缓民困,政绩卓然的同时也展现了务实能干的从政才华;之后擢升两广总督,出于对朝廷尊严的捍卫和国土江山的热爱,他精心谋划抗击法军在中越边境对我国的入侵并最终夺取了中法越南战争的
胜利,有力的维护了我国西南边陲的稳定与和平,张之洞从此声名大噪,在日后政坛上更是大展宏图。

随着晚清洋务运动的深入开展,修建卢汉铁路的重任落在了张之洞的肩上,1889年张之洞从广州平调武汉,担任湖广总督,开始了他主政武汉19年励精图治、大兴洋务的光辉岁月。

腐朽落没的晚清时代,是多么需要像张之洞一样尽忠爱国、热心洋务的谋国之臣啊!可是武汉近代工业化的进程,偏偏让人记住了张之洞的杰出贡献,更
是出于对他热衷教育事业造福后世的举动,不得不让我表示由衷的敬佩。

张之洞对武汉的影响

张之洞对武汉的影响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即卢沟桥——汉口,后来大 名鼎鼎的京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武汉三镇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 基地,也是军事工业基地。
张之洞在武汉期间,主要兴办了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和布、纱、丝、麻四纺 织官局等三大近代工业。
他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为了“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 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 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张之洞还创建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造”此 后闻名天下(汉阳步枪在八年抗日战争都还在用),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以 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湖北的近代 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汉口由商 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在其督鄂期间,湖北武汉在商业、工业、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确实取得 了长足发展,成为武汉城市早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界标。
汉阳铁厂是张之洞在武汉兴办的第二个洋务近代大企业, 1891年1月动工兴建,至1893年冬,各分厂陆续建成, 拥有化铁炉2座,炼钢炉4座,并另设洗煤机、炼焦炭炉。 共用去 经费计库平银5829629两。 全厂机器设备和主 要建筑材料,全部购自英、德等国,并聘用30一40名外 国技师主管技术指导。 张之洞在武汉兴办的第三个洋务近代大企业,是布、纱、 丝、麻、纺织四官局。
张之洞与近代武汉
张之洞
晚清名臣、清代 洋务派代表人物
简介: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 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又 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 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 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 兴义府(今安龙县),祖籍河北 沧州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 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 (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 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 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 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 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 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 阁大学士。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 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 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 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 名臣”。

漫谈张之洞在湖北的楹联作品及书法创作

漫谈张之洞在湖北的楹联作品及书法创作

方悟离乡庄舄老劳歌已为楚人吟——漫谈张之洞在湖北的楹联创作及书法邓先海1(武汉地方志办公室湖北武汉430014)摘要:本文从文艺创作研究的角度记述了张之洞任湖北学政和湖广总督期间的楹联及独具风格的书法创作,从另一方面解读了张之洞在实行新式教育、开办工厂、振兴商业和修葺名胜古迹等方面的楹联创作,从而折射出张之洞推行湖北新政的思想和理念。

关键词:文化张之洞湖北楹联书法创作在张之洞4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清末光绪年间,出则封疆大吏,入则枢机重臣,在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早年曾跻身于清流派的行列,以批评朝政著称。

后来转化成为一名后起的洋务殿军、新政主角。

他创办洋务活动的指导思想,是把忠君爱国和讲求富强统一起来。

然而张之洞是地地道道的儒臣,他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而且还表现在文化的素养上,其文学上的造诣也是非常深的。

长期以来,由于张之洞在洋务上的成就压过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因此很少人从文学的角度上去研究他、探讨他。

本文通过其诗文尤其是他担任湖广总督期间在楹联及书法上的成就,展示了这位封疆大吏在文学上的风采,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他与凡人的不同。

时代造就的楹联高手张之洞之父名张锳(1791—1856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署贵州兴义府知府。

张之洞出生于贵阳六洞桥,7岁时随父到兴义府城(今安龙)就读,在兴义府城学习、生活6年。

因其勤学不怠、文思敏捷,12岁时便将其所作诗文辑为《天香阁课草》2卷刻印行世。

11岁时,张锳在招堤风景区主持修建的“半山亭”落成,召文人、士绅宴集庆贺,张之洞即席作《半山亭记》,仿欧阳修《醉翁亭记》,文章气势恢宏,笔致清雅,时人誉为“神童”。

普安县令高式如以龙溪砚赠张之洞。

13岁始回河北原籍应试,考取秀才;15岁时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26岁考取进士第三名,成为“探花”。

1863年,张之洞以一甲第三名进士的身份被授翰林院编修,开始步入官场。

张之洞与武汉近代工业文化遗产

张之洞与武汉近代工业文化遗产

张之洞与武汉近代工业文化遗产
姚伟钧
【期刊名称】《武汉文史资料》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

张之洞乃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

1889年8月8日,清廷调两广总督张之洞改任湖广总督,从此,张之洞踏上了治鄂兴汉之旅,迈向其一生事业的巅峰。

【总页数】5页(P47-51)
【作者】姚伟钧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2
【相关文献】
1.武汉: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四)——武汉近代工业技术的兴起及其特征 [J], 王钢
2.张之洞兴办湖北近代工业之得失 [J], 陈钧
3.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设计 [J], 雷涛;杨州
4.印迹·时空——武汉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 [J], 杨州;雷涛
5.张之洞近代工业“大帅” [J], 于智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文模板参考

论文模板参考

论张之洞在鄂的洋务活动与武汉近代化的发展摘要:张之洞在督鄂以前,武汉虽然凭借它优越的地理位置,一跃成为内陆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但是由于传统社会因素的影响,武汉的发展仍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

而张之洞任两湖总督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点,他在担任湖广督都的18个年头里,在鄂兴办了一系列的洋务,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不仅使武汉成为当时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商贸城市,还加快了武汉走向近代化的步伐。

关键词:张之洞;洋务活动;武汉;近代化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号抱冰,河北南皮人,晚清重臣,洋务派的殿军人物。

1889年8月,清政府将原两广总督张之洞调任为湖广总督,从此迎来了张之洞政治生涯中的巅峰时期。

在张之洞督鄂的18年里,他兴办一系列的洋务,诸如创办轻重工业,兴办教育和大修城市基础设施等,使武汉成为当时仅次于上海的洋务运动后期的第二大中心城市,从此武汉在华中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日渐凸显,近代化的步伐也大大加快。

无怪张之洞曾在武昌黄鹤楼留下了这样的一幅耐人寻味的楹联“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从江汉起。

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欧亚遥”。

张之洞在联中表面是称赞“昔贤”对于江汉缔造的重要贡献,实则是对于自己在湖北“新政”的自命不凡,那么张之洞在督鄂期间采取了哪些“治鄂”措施?表现如何?它对武汉的近代化发展又起了哪些推动作用呢?这将是下文所探索的主要内容。

一、张之洞督鄂前武汉的基本情况武汉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

早在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衍、繁殖;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长江流域迄今所发现的时代最久远的商代文化古城——盘龙城也在此落成;而隋唐时期,武汉更以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始独占鳌头,并一度成为长江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明清时期,汉口镇甚至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同称为天下四大名镇。

近代,汉口作为第二批通商口岸被迫对外开放,英、法等国相续在这里开辟租界,传统的武汉社会开始变迁。

种豆得瓜:张之洞治鄂与武昌首义

种豆得瓜:张之洞治鄂与武昌首义

作者: 聂蒲生
作者机构: 贵州财经学院马列部,贵州贵阳550004
出版物刊名: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7-58页
主题词: 武昌首义 张之洞 客观作用
摘要:张之洞长期治理湖北,他所创办的近代实业在客观上为武昌首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他所创办的近代教育在客观上为武昌首义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坚强的骨干力量,所编练的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张之洞确实不自觉地奠定了武昌首义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