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教学差距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合集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探索与思考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探索与思考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探索与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其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

产教融合旨在将教学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和参与实际的工作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一、产教融合的现状1. 产教融合的实施情况当前,各地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开展了产教融合的实践。

大多数高校与当地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开设专业实训课程,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和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提高实践能力。

一些高校还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2. 产教融合的成效产教融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方面,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了提升。

通过产教融合的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企业需求,增强了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经验,使毕业生更容易融入企业。

企业也受益于产教融合,能够及时了解到学校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获取高端人才资源,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产教融合也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了地方产业发展。

二、产教融合面临的问题1. 学校与企业合作体制不够完善目前,虽然高校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在合作体制和机制方面还存在不足。

学校的管理、评价体系与企业需求不够契合,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员工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教学和实践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

2. 实践环节不足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比例不够平衡。

学校更加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困难,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3. 产教融合的目标不够明确部分学校在产教融合的实践过程中,虽然开展了合作项目,但缺乏长期规划与目标导向,导致产教融合活动存在碎片化、零散化的问题。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摘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达到大专学历教育的文化素质标准,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现在高职院校的首选。

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论述,提出了几点优化措施。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合作共同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两个主体”,共同担负起高职教育的使命。

国内外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长期有效的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企业的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能促进高职院校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进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工学结合关于工学结合,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按照1987年第五次世界合作教育会议精神,工学结合教育具有如下特征:①培养应用人才;②保持高质量;③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培养过程,教育计划由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商定并实施与管理;④生产工作是教育计划的整体组成部分并占有合理比例,也是成绩考核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⑤有正常的起止时间。

工学结合是一种注重实践经验学习、实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从而提高学生适应工作和社会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

二、当前高职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校企合作机制不够规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提出和实施本来对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都是有益的,但是由于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够规范,导致在管理制度与操作上都不够规范,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缺乏经验,学生难管理,企业怨言多,着眼点欠缺长远眼光,,大多还处在短期合作、浅层次合作的阶段。

2.校企合作课程设置欠合理由于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合理,导致高职毕业生专业理论水平低于普通高校学生,职业技能又不占明显优势,在人才市场上遭遇尴尬。

如何破解工科人才培养困局(一)

如何破解工科人才培养困局(一)

如何破解工科人才培养困局(一)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杨洁记者叶雨婷实习生王浩昆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科教兴国,人才支撑。

我们开设“关注高质量人才培养”专栏,围绕人才培养关键问题,从不同的教育学段、不同的教育类型、不同的培养环节等角度,开展全年的系列报道,多维度探讨“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课题,努力为系列强国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工科理科化”正成为一个不断引发关注的教育现象。

近期,曹德旺等25名科学家、企业家联署的文章对外刊发,提出“工科理科化”亟待扭转,“重论文轻实践”的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严重影响我国从工程大国迈向工程强国的步伐。

他们呼吁更多的工科教师、学生去工程一线解决真问题。

其实,早在10多年前,几乎所有开设工科专业的高校都参与了一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2023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版,2023年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去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提到,目前,中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技术人才,涌现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支撑了第一制造大国的建设发展。

这项卓有成效,诞生了新工科建设中的“天大方案”“成电方案”“北大规划”等典型模式,但让不少教育界人士担忧的是,前行的路上还有诸多阻碍。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有关工程教育主论坛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家俊提道:“一定要认真总结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比如说院系设计、学科设计等。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许昌工商管理学校二O一四年十二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

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

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

在市教育局业务主导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基本按原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一、课题的提出1、“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

即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培养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

一般来讲,中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

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2、国家对中职教育空前重视,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而针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

河南省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落后于其他省份。

4、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模板(精选12篇)

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模板(精选12篇)

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模板(精选12篇)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

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模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篇1一、活动目的及意义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调查了解企业用人标准,最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时的要求,并及时反馈给学校,以缩短高等教育对社会的滞后,并希望此次调查结果能作为大学生在校间学习的参考,同时对毕业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二、活动实践方法20xx年7月11日至20xx年7月17日,我们实践小分队一行5人通过走访郑州市知名企业,各大人才市场,和网络问卷三种方式开展此次调查活动,共发放1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份,部分企业名单如下:三全食品厂,河南普尔泰药业有限公司,河南博奥基因芯片有限公司,河南百草元兽药有限公司,郑州上好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郑州海嘉食品有限公司,河南邦得化工有限公司,旺旺集团郑州分公司,乐百氏(郑州)食品饮料有限公司,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1)、在调查到最看重毕业生的什么品质的问题时,调查结果如下图:综上图表所示:在品质方面,企业最看重的品质排在前三位的是:敬业,责任心,吃苦耐劳,然后依次是团队合作精神,诚实,稳重扎实。

很多企业都表示,相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企业更看个人的品质修养,有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就是因为应届毕业生对企业不负责任,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不肯吃苦,频繁跳槽,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认真学习自己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这些能力,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向学生多灌输这方面的思想,营造这样的氛围,使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有责任心、脚踏实地的人。

(2)、在调查到目前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岗位中突出的问题有:的问题时,结果如图:说明:在其他一栏中,很多企业都反映大学生心态浮躁,不务实。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分析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分析

高等教育足工作的需要,走上工作岗位,又将面临一个新的学习过程,而这个新的学习过程对职业生涯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在工作过程中,将提升学生上述综合能力的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希冀做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内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既活跃了班级氛围,又能使其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一举多得;如针对食药监督管理班级,结合当下最受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引导学生结合专业优势,在学校开展了食品安全宣传活动,既发挥了学生们的专业优势,也让大家在活动中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达到了提升认识水平的目的,同时对于其下一步的学习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引的作用,真正实现了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了人生发展的能力。

三、遵循唯物辩证法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以身作则原则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内部对立面双方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

一般说来,其中一方是主要的,另一方是次要的,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解决矛盾时,必须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能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

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这对矛盾中,一般说来,教育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这是因为,教育者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本身有什么样的思想教育道德,才能使受教育者有相应的思想教育道德,“以其昏昏”不能“使人昭昭”,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到打铁先要自身硬。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能教育人的道理,一半是讲出来的,一半是做出来的。

身教重于言教,做得好,说才会有份量;行得正,言才能有感召力。

言行不一的空洞说教,不仅毫无效力,而且会损坏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名声。

作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只有自己在政治、思想、作风、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各方面从严要求,以身作则,才能言传身教,带动青年学生,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热爱事业、热爱人民、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的人,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引导和鼓励广大青年学生。

关于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于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于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人才队伍是一个国家、企业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人才队伍建设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针对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一些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1. 教育体制问题:现有的教育体制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培养的人才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 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多元化和综合性,造成了人才队伍结构失衡。

3. 人才流失问题:人才队伍流动性大,人才流失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才匮乏。

4. 人才激励机制问题:企业和机构的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导致人才缺乏激情和积极性。

二、对策建议:1. 改革教育体制:加强对教育的监管和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才的整体质量。

2.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鼓励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术、技术和专业的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 完善人才流失管理:建立健全的人才流失管理机制,通过加强人才的留任机制和培训机制,减少人才的流失情况。

4.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包括薪酬制度、职称晋升、职业发展通道等,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工作热情。

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

【2000字】第二篇示例: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国家、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国家实力和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提出有效对策,以推动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

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短缺与培养措施

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短缺与培养措施

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短缺与培养措施智能制造是当今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国内外企业纷纷转向智能化、自动化生产,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然而,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

本文将分析智能制造人才短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措施。

一、智能制造人才短缺原因1. 技术更新速度快:智能制造处于不断创新和发展阶段,新技术层出不穷。

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快,传统教育体系的教学内容很难及时跟进。

2. 教育与产业脱节: 传统教育模式过于理论化和学科孤立化,很少注重与实际工作场景之间的联系。

缺乏专门针对智能制造企业需求的实践性培训课程。

3. 缺乏专业岗位标准: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关于智能制造专业岗位的标准,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难以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

二、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措施1. 更新教育内容:加大对智能制造相关课程的开设力度,优化课程结构,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教学中。

推行跨学科融合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

2. 加强产教融合:加强高校与智能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建立产教联盟或研究院,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项目,增加实践经验。

3. 提供职业导向培训:面向在职人员和学生提供职业导向的智能制造培训课程。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系统性、全面性的培训内容。

同时,加强与行业协会、研究所等机构的合作, 开展技术交流与分享。

4. 建立标准岗位分类体系:建立适应智能制造行业发展需求的岗位分类体系和职业技能标准。

通过对人才需求的精细分析,提供更加具体、明确的赋能目标,帮助学生和企业更好地对接。

5. 增加产学研合作项目: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和应用示范项目,培养高水平的智能制造人才。

三、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前景随着我国制造业迈向智能化生产的步伐加快,智能制造行业将呈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空间。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发展的适应程度。

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已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因而专业建设从总体上来说还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特色,还不能妥善地处理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许多专业建设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正处于探索之中,在专业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和问题。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高职特点不突出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提到,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出发点一定要回归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本位上去,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高职也就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职了。

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以普通高等教育为参照物,纷纷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导致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趋同。

但由于生源基础差,教育教学软硬件水平低,使得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是在理论水平上还是在学历上都不如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水平高,同时又失去了人才培养目标上的特色,也就是技能性不高,在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甚至还赶不上一些中专毕业生。

(二)在选择开办新专业时缺乏科学论证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大,一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无视现有的办学条件,盲目争办热门专业。

新专业的建设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严格的科学论证,跟风现象严重,许多学校以开办新专业为时尚,只看社会需要,不顾自身条件;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结果造成热门专业重复建设。

专业设置大而全、小而全,专业建设“亮点”不够突出。

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试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试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试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一、概览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以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

本文旨在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新质生产力是指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生产方式,它包括知识、技术、信息等新兴产业所创造的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凸显,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正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我国政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和企业纷纷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当前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

本文将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出发,分析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部署。

新质生产力视角是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知识、信息、数据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生产力。

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实施“双一流”建设、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

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与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高校专业设置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

文章将首先回顾高校专业设置的发展历程,然后剖析当前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接着讨论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与产业发展脱节等。

文章将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建议,包括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等,以期为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专业设置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化教育,专业设置也随之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然而,在现有的专业设置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传统专业的设置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这些专业往往因为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等原因而得以保留,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存在课程内容过时、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一些新兴领域和交叉学科的专业设置还不够完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领域和交叉学科逐渐崭露头角,如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等。

然而,由于这些领域的发展速度较快,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导致这些专业的设置和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高校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

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特色和优势,导致专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

这不仅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

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

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双高计划”建设具有统一性和同步性。

“双高计划”提出要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而高层次人才正是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的关键。

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引领,高层次人才能够有效推动高水平专业群和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同时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助推专业群建设水平提升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与专业建设同质化严重,导致技能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要求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

“双高计划”建设择优遴选了贴近行业企业办学的优势特色学校及专业,有利于将数量规模转化为质量优势,从而引领职业教育整体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而教师是落实教育政策的首要要素,是特色专业群建设的行动者,其专业水平和行动能力直接影响着“双高计划”建设的进度和效度。

推动“双高计划”建设行稳致远,除了需要依靠外部政策环境的扶持,更重要的是具备数量充足的依托高层次人才组建而成的教学创新团队和技术服务团队。

高层次人才在理论知识储备和技术研发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具有丰富行业企业经验的高技能人才,他们能够对接区域行业企业工作岗位和工作标准,是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的“提速器”。

(二)引领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院校配备相应水平的教师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实现了教师数量的整体达标,但缺乏高水平师资队伍的矛盾依然存在,这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从__年开始,国家着力打造职业教育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虽然各校采取互兼互聘、校企合作的途径,通过培训、培养、下企业等多种方式组建了教学创新团队,但一般都处于自身摸索的状态,缺乏高水平的引领。

综合素质强、富有创新意识以及掌握前沿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可利用其专业技术知识和新教育理念与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加强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广泛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科学制定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发出符合双重标准的教材,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育高质量技能人才。

浅论校企合作模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和模式探索

浅论校企合作模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和模式探索
() 2 有利 于学 生提早进 人社会角色 的转化
传统 的教育模式 培养出来 的学生被人 称为 “ 象牙塔 里
的学生 ” 这是 因为学生在校期 间所学的知识同社会实际需 ,
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 出发 , 企业 员工 也有存 在再进 修 的需要 , 企业 同高校合作成立 培训 机构 , 利用高校优秀 的教 学资源 , 富的理论 知识 , 车 为企 业员工 进行再 教育 , 使企 业
息 , 高校教师能有将 自身 储备 的丰 富理 论知识 化为实 践 使
院校的知名度 , 提高招生规格 , 加快学校的发展 。 () 2 使应用 型本 科人才的培养 目标更具针对性 应用型本科 培 养 的人 才多 为 地方 经 济 服务 , 其 所 以, 地方本科 院校 在制定人 才培养 目标 时必 须结合 地 方经 济 特点 , 了解社会 需求 。企业作为市场 的一个代 表 , 同时也 是学生 就业 的一个最大 窗 口 , 企业 自身对 人 才质量 的需 求 反 映的就是社会对人才质量 的要求 。地方本科 院校应 该摒 除 以往 闭门造车的 旧观 念 , 让企业参 与人 才培 养方 案 的改 革, 按照企业 岗位需求来设 置一 部分的专业课 , 以专业必 修 课或者专业选修课 的形式 , 使课程 培养 目标更 切合 实际 , 让
培养 的好处 , 也使得企 业更青睐 于这种模式 下培 育 出来 的 学生 , 为学生的就业创造很大的机会 , 从而提高学生 的就业
率。
三、 校企合作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 中的实际运用 1共建 实训基地或实习中心 . 学 校同企业联合建立实 训基地 的 目的是 以教 育为 主 ,
受所学知识是有用的 。比如 : 机专业 , 计算 可将专 业按工作
二、 校企合作模式对应 用型 学生就 业的作 用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人才。

但高等教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过度的教育使得培育出来的人才能力低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很多人无法胜任社会提供的职位。

本文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并提出了改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措施Problems in Talent Cultivation of China 's Higher Educa 鄄tion and the Reform Measures //Wang Lijie,Wang Xueping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cultivated many talents for the society,but there are also many shortcomings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this paper proposes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ing talent cultiv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talent cultivation;reform measures 近些年来,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高等教育设施和质量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

在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确立为未来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全党全国在发展教育方面的基本共识。

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高等教育被视为知识交流和学习以及培育高素质和高质量人才的平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调研报告:关于培养大数据人才的实践与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培养大数据人才的实践与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培养大数据人才的实践与思考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大数据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创新社会治理、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然而,大数据人才的短缺却成为制约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深入了解大数据人才培养的现状,探索有效的培养路径,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一、大数据人才需求现状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企业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从互联网、金融、电信等行业到传统制造业、医疗、教育等领域,几乎所有行业都在积极寻求具备大数据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数据人才的缺口已达数百万。

而且,这种需求还在不断扩大。

企业不仅需要具备深厚技术功底的大数据工程师、数据分析师,还需要能够将大数据技术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二、大数据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一)高校教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大数据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许多高校开设了大数据相关专业,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

课程设置涵盖了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等核心课程。

同时,高校还注重实践教学,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开展项目式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职业培训除了高校教育,职业培训机构也在大数据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培训机构通常针对市场需求,开设短期、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帮助学员快速掌握大数据相关技能,实现就业或职业转型。

(三)企业内部培养一些大型企业为了满足自身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建立了内部的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内部培训、导师制、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大数据人才。

三、大数据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一)课程体系不完善虽然高校和培训机构纷纷开设大数据相关课程,但课程体系仍存在不完善之处。

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

(二)实践教学不足大数据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的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创新与团队精神——企业用人新趋向对大学德育的考量

创新与团队精神——企业用人新趋向对大学德育的考量

部 环 境 产 生 作 用 并 施 加 影 响 ,从 而 不 断 吸 引 更
多 、更 优 秀 的 人 才 加 盟 .进 而 强 化 企 业 应 对 各 种
危 机 的 能 力 。 “ 业 拥 有 了 团 队 精 神 就 是 拥 有 了 企
核 心 竞 争 力 .就 具 备 了 在 现 代 市 场 竞 争 中无 往 而
识 和 技 能 ,而 且 更 看 重 招 聘 对 象 是 否 具 备 团 队 精
神 和 创 新 能 力 。 因为 随 着 高 等 教 育 的发 展 和 人 才 市 场 的 建 立 ,专 业 技 术 人 才 匮 乏 的 时 代 已 经 淡
团 队 精 神 成 为 企 业 文 化 的 新 内 涵 ,而 是 否 具 有 合
也 许 还 没 有 被 选 用 就 已遭 到 无 情 地 折 旧 。 大 学 是 现 代 文 明 的 轴 心 , 高 校 与 企 业 之 间 需 要 有
基 本 的 精 神 共 鸣和 文 化 认 同 , 大 学 德 育 必 须 融 入 符 合 时代 要 求 的创 新 要 素 , 致 力 于 团 队合 作 能力培 养 。
创 与队神— 业 人趋 对 学 育 考术 新 团 精 — 企 用 新 向 大 德 的 量
孔伟英
摘 要 :21 纪 是 一 个 追 求 个 人 价 值 实 现 与 团 队 绩 效 双 赢 的 时 代 。 企 业 选 用 人 才 的 首 要 世 素 质 条 件 不 再 是 个 人 专 才 , 而 是 创 新 与 团 队 合 作 能 力 。 创 新 与 团 队 精 神 是 企 业 发 展 的 不 竭 动 力 , 也 成 为 大 学 德 育 的 新 考 量 。 如 果 大 学 德 育 还 停 留在 原 有 的 理 念 和 体 系 ,培 养 的 人 才

校企合作入校申请书模板

校企合作入校申请书模板

尊敬的校领导:
您好!
我代表XX公司向您提交一份关于校企合作的入校申请书,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
和帮助。

首先,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一下我们的公司。

XX公司成立于XX年,是一家专注于XX 领域的企业,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希望能够与贵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我们公司一直重视与高校的合作,通过与多家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我们深刻体会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不仅可以让我们公司直接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公司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培养方向,从而更好地选拔和培养符合公司需求的人才。

我们公司愿意为贵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同时也愿意为贵校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用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

我们相信,通过校企合作,不仅能够提高贵校学生的就业率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互利共赢。

为了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我们公司愿意与贵校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合作方案和计划,定期开展交流和互动活动。

我们希望能够与贵校共同培养出一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我国XX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我代表XX公司向贵校表达我们的诚挚感谢,感谢贵校对我们公司一直以来
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相信,通过校企合作,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此致
敬礼!
XX公司
XX年XX月XX日。

针对企业需求高校完善人力资源招聘的对策分析

针对企业需求高校完善人力资源招聘的对策分析

针对企业需求高校完善人力资源招聘的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针对企业需求高校完善人力资源招聘的对策分析引言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当前高校人力资源招聘的现状并不完全符合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不匹配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需要对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完善高校人力资源招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

在当今社会,高校人力资源招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挑战也日益严峻。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很多企业反映高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技能与他们的岗位要求并不完全匹配,导致招聘难度增加,培训成本增加,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针对企业需求高校完善人力资源招聘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和就业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现状和问题,找出解决的对策,才能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人才培养和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1.2 问题提出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

高校人力资源招聘的现状却并不理想,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企业需求与高校人力资源招聘现状不匹配?这其中究竟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和矛盾?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完善高校人力资源招聘机制?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哪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可以提出?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为高校人力资源招聘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这也是我们本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希望通过全面的探讨和讨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推动高校人力资源招聘机制的不断完善和优化。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本文的重要部分之一,对高校完善人力资源招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人才供给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的价值意蕴、实践困囿与优化路径

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的价值意蕴、实践困囿与优化路径

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的价值意蕴、实践困囿与优化路径作者:杨水根李贺鑫徐宇琼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24年第06期摘要:深化产教融合是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实现高校教学与业界前沿发展同步,推动校企异质性资源互补,建立人才的公平竞争市场机制,促进人才市场供需均衡。

当前,深化产教融合仍面临企业参与性不足,高校参与积极性存在内部差异,产教融合广度、深度不够与项目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实践困囿。

立足新时代,应坚持共建产教融合全过程机制,健全产教融合全面发展体系,完善产教融合监管评价体系,以创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释放产教融合更大效应。

关键词:产教融合;价值意蕴;实践困囿;优化路径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6-0022-0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調: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是通过产业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建立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更好地发挥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产教融合”。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产教融合”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要求和根本原则。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将产教融合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重要方向。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延伸到了“双一流”建设高校。

一系列推动高校与企业相互融合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促使产教融合进入了改革“深水区”,产教融合成为人力资本高效化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泉[2]。

高校校办企业发展模式初探

高校校办企业发展模式初探

高校校办企业发展模式初探公共事业治理专业学生顾海东指导老师沈镝摘要:高校企业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进展,然而,高校企业存在着投资主体单一、经营风险大和治理不够规范等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高校企业健康进展,就必须对高校企业实施改组改制〝通过改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治理,改革高校现行的经营性资产的监督、治理、运营体制〞实行学校内部的事企分开,大力进展校办企业,促进高校学科进展和企业结构调整。

高校企业改制是大势所趋,实施高校企业改制,必须有相关的政策和组织保证,积极稳妥,规范操作。

关键词:高校企业;体制改革;问题;计策;The Basic Research on the University-operated EnterprisesDevelopment Model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GU HaiDongTutor SHEN DiAbstract:The university enterprise promoted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But,The university enterprise has the investment main body sole,the management risk big and the management insufficient standard and so on many questions,Must solve these problems,Promotion university enterprise healthy development,Must implement the reorganization remanufacture to the university enterprise 〝through the remanufacture,establishes the perfect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the standard business management,the reform university present managerial property surveillance,the management,the operation system〞implement the school internal matter Business separates,develops the high technology and new technology enterprise vigorously,the promotion university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 university enterprise remanufacture is ultimately,implementation university enterprise remanufacture,Must have the correlation policy and the organization guaranteed,Positive safe,Standard operation.Key words: University enterprise; Organizational reform; Question; Countermeasure;我国高校创办企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通过几十年的进展,己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教学差距问题的探
索与思考
摘要:本文是关于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与高校教育之间的差距问题,以及对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的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人才需求高校教学实习移动平台
一、实践背景
这个暑假是我学习生涯的最后一个暑假,我没有将它用在旅行、用在休息,而是选择去企业里面实习。

这个暑假,我选择了景德镇一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实习。

通过一个月多的企业实习,我对校园教学与企业之间的对接,对移动平台的发展前景有了颇多的体会。

随着网速越来越快,手机终端越来越强大,移动互联网透露出的机遇与诱惑正在让互联网届欲罢不能。

随着4G的发展和移动通信及WEB2.0技术的提升,移动互联网必将成为一个更大的新兴市场。

移动互联网机会层出不穷,这个时候谁抓住机会,完全可以弯道超车。

显然,在4G背景下,我国庞大的手机市场规模成为有效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而这必将刺激移动互联网市场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引发新一轮创新潮。

在中国,手机已经无处不在,中国4G商用进程的加速推进,使移动互联网活跃度日渐提升。

据了解,当前无论是运营商、终端商还是内容提供商,都纷纷开始布局移动互联网市场,从而促进移动互联网服务创新蓬勃发展。

工信部电信管理局副局长刘杰介绍,“当前我国手机搜索、游戏、阅读、音乐、互动社区、支付、应用程序商店等移动互联网服务百花齐放,展现出了旺盛的发展活力,基于4G网络的行业信息化业务也不断涌现。

杭州手趣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全网通址这一商务平台已经整合服务的思想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由此带来的是,上半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在全部移动用户的渗透率达到33%。

一个月多来,我对移动开发平台的了解不断的深入,越深入就越让我坚定信心,决定今后走向移动开发。

我认为,移动开发绝对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绝对是未来的核心技术。

二、当前高校教学与实习对接问题
(一)教学偏理论化太严重
就计算机方面而言,我认为我们学院的教学偏理论化太严重了,与企业需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作为教育来讲,培养人才是所能达成的目标,作为企业来讲,是希望在企业中得到合格的人才,政府也希望有合格的人才在企业中培养出来。

但是
对学生和家庭来说,最本能的希望是自己能养活自己,适应社会,并承担社会的相应责任。

这是大学生教育一个最基本的目标。

我不主张大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才去准备职场所需要的东西,而是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准备职场所需要的素质,所以我们提出“在高校渡过社会时代”。

(二)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今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目前一边是企业喊着招不到人,一边是毕业生喊着找不到工作,“毕业生应聘技巧有待加强”、“毕业生心态不稳”,不少用人单位负责人表示,在今年招聘岗位减少的大环境下,企业却招不到人,并不是企业不想招,也不是学生不优秀,只是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培养还有差距。

就拿我实习的一恒网络科有限公司来讲,有一个应届毕业生就吃不得苦,觉得应该找个与大学学历相称的工作,但对于一恒网络科有限公司来说,学历并不代表效率,他是高学历人才但是动手能力弱,进企业后至少要培训一个月到半年才能基本胜任岗位。

世界在变,产业在变,观念在变,技术也在变。

在IT、互联网、通信等高科技领域,每5年内的技术变革都有可能改写过去50年乃至100年的技术历程。

在高科技领域,企业往往会走在高校前面。

高校不但应该依靠开放的思想和充沛的活力尽快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更应该在科研领域成为引导技术发展方向的先驱者。

中国的教育体系过于强调背诵记忆、应付考试。

应试造成学生每天拼命地读书,把成绩和文凭当做唯一的人生目标,这样的教育模式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成功是背道而驰的。

应试教育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地重复旧的知识,不允许有创新的想法,这就扼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创造力。

三、对校园教学与企业之间的对接建议
(一)企业与高校间应相互了解
学院应该要定期派老师到企业里面进行了解,对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有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回到学校对学生有的放矢的教学。

让学生今后在企业需求方面,能够真正对上口。

(二)鼓励学生暑假到企业实习
学院应该要鼓励学生利用暑假到企业里面进行实习,让学生亲身体会企业的实际需求,才能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成长方向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跟坚定的目标。

四、实践感知
这个暑假,我通过到企业里面进行实习,从而学习到了许许多多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

这个暑假,我看出了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与高校教育之间的差距,以及对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暑假,我明确了今后所要从事的方向与道路。

我觉得这个暑假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