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2)
4.2解一元一次方程(1)

2、如果ma=mb,那么下列变形不一定 正确的是( ) A、ma+1=mb+1
B、ma-3=mb-3
C、-0.5ma=-0.5mb
D、a=b
3 3.由(a 1)y 3得y 2 , 依据是什么? a 1 应受到什么限制,为什么。
2
例1:下列各未知数的值,哪个是方程5x-1=7x-2 的解
x=0, x=-1, x=3,
1 x= 2
2、解方程: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共同讨论:
• 观察下列方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x+1 = 5
(方程两边都减去1)
2x = 4
(方程两边都除以2)
x = 2
说一说:
• 下列方程是如何变化的: 4x=3+x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苏科版)
4.2解一元一次方程(1)
复习:
• 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有:
3 x2 , 0.3 x 1, x 2( x 1) 2 2 x, x 0, x 2 y 0, x 5 x 1, 2 x 2 4 x 3, x 1
1、填表: x 1 2 3 4 5
求方程的解就是将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
如何检验呢?
课堂练习:
1.解下列方程:
(1)x 2 6
(2) 3x 3 4x
1 (3) x 3 2
(4) 6x 2
练习(1):
• 判断下列变形是否正确
1、由3x+1=5,得3x=4 2、由2y+a=b+2y,得a=b
1 1 3、由 x 1 ,得x= 2 2
2x+1
当x= 时,方程2x+1=9成立。
4.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

4.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应用移项、合并同类项法则解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感知、归纳移项法则,探索方程的解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整体化一的数学思想,“复杂”化“简单”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能归纳出移项法则,了解方程的解法【教学难点】会应用移项、合并同类项法则解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一、自学质疑:1、你还记得等式的性质吗?你还记得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吗?2、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要使方程的一边只含有未知数,另一边只含有常数,这时就要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或者同一个整式,有时会觉得这样很繁琐,有没有简便一点的方法呢?二、交流展示:〖活动一〗已知一个数的3倍与2的差等于它的2倍与3的和,求这个数。
遇到这个问题,你如何解决?(1)设这个数为,则它的3倍与2的差为3x+2,它的2倍与3的和为2x+3.(2)列出方程:3x+2=2x+3.你求出这个数是你什么数?三、互动探究:3x+2=2x+3,你是怎么解出这个方程的?(由此引入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3x-2x = 3-2x=1四、精讲点拨:【点拨】1、例题讲解:例2 解方程4x-15=9 4解:两边都加上15,得:4x=9+15合并同类项,得:4x=24两边都除以4,得:x=6 4x=9+15例3 解方程2x=5x-21221解:两边都加上5x,得:2x-5x=-21合并同类项,得:-3x=-21两边都除以-3,得:x=72x-5x=-212、移项的概念: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可以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点拨】(1)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即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移项时,要将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3)移项时,一定要将原项的符号改变——移项要变号。
3、例4 讲解 解方程 x-3=4-21x x-3=4-1x 解:移项,得:x+21x=4+3 合并同类项,得:23x=7 x+2x= 4+3 两边都除以23,得:x=314 五、矫正反馈:〖试一试〗解下列方程:(1)5x +2=-8 (2) 3x =5x -14(3) 7-2x=3-4x (4)21x+1=3-x 六、迁移应用:<变式题>已知6x -4=4x+6,求代数式 -2x 2+3x+1的值。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第2课时)

探究新知 做一做
下列移项正确的是 ( C ) A. 由2+x=8,得到x=8+2 B. 由5x=-8+x,得到5x+x= -8 C. 由4x=2x+1,得到4x-2x=1 D. 由5x-3=0,得到5x=-3
移项一定 要变号.
探究新知
素养考点 1
例1 解下列方程:
(1)3x 7 32 2x
合并同类项,得
你能说说由方程③到方
-3x = -21. 系数化为1,得
程④的变形过程中有什 么变化吗?
x = 7.
探究新知
移项的定义
一般地,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 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移项的依据及注意事项 移项实际上是利用等式的性质1. 注意事项:移项一定要变号.
探究新知
5×21+45=150(元), 答:买羊人数为21人,羊价为150元.
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题
1.下列变形属于移项且正确的是( B ) A.由2x-3y+5=0,得5-3y+2x=0 B.由3x-2=5x+1,得3x-5x=1+2 C.由2x-5=7x+1,得2x+7x=1-5 D.由3x-5=-3x,得-3x-5-3x=0
探究新知
等量关系
调动前:阅B28题的教师人数=3×阅A18题的教师人数
调动后:阅B28题的教师人数-12=原阅A18题的教师人数÷2+3
探究新知
解:设原有教师x人阅A18题,则原有教师3x人阅B28题, 依题意,得 3x 12 1 x 3,
2
移项,得 3x 1 x 3 12,
2
合并同类项,得 5 x 15,
试一试
下列方程的变形,属于移项的是( D )
A.由 -3x=24得x=-8 B.由 3x+6-2x=8 得 3x-2x+6=8 C.由4x+5=0 得-4x-5=0 D.由2x+1=0得 2x=-1
人教版初一数学七年级上同步课件第三章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第2课时

天运进 25 吨,__3__天后两仓库存煤相等.
8.(教材 P91 习题 T11 变式)《九章算术》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原文如下:“今有 共买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问人数、物价各几何?” 大意为: 几个人一起去购买某物品,如果每人出 8 钱则多了 3 钱;如果每人出 7 钱,则少 了 4 钱.问有多少人?物品的价格是多少钱?(注:“钱”为中国古代的货币单位) 请解答上述问题. 【解析】设有 x 人,依题意,得:8x-3=7x+4, 解得:x=7,所以 8x-3=53. 答:有 7 人,物品的价格是 53 钱.
m 的值是_-__4_.
4.解方程:
(1)5x-21=11x-3;
(2)2.5m+10m-15=6m-21.5;
4 (3)3
+121
y=3+8y.
【解析】(1)移项得:5x-11x=-3+21, (3)移项得:121 y-8y=3-43 ,
合并同类项得:-6x=18,
系数化为 1 得:x=-3.
小红: 50
= 55
.
[其中“□”表示运算符号,“( )”表示数字]
(1)小明所列的方程中,x 表示的意义是:______;小红所列的方程中,y 表示的 意义是:______. (2)请你把小明、小红所列的方程补充完整. (3)解小明所列的方程.
【解析】(1) 该校租的客车辆数该校七年级的学生人数 y-12 y+8
【解析】设该电饭煲的进价为 x 元,则标价为(1+50%)x 元,售价为 80%×(1+50%)x 元, 根据题意,得 80%×(1+50%)x-128=568,解得 x=580. 答:该电饭煲的进价为 580 元.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和去分母教学任务分析教学流程安排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引出本节要研究的主要的两种方程的形式请利用方程解决下列问题:问题1:顾客用540元买了两种布料共138尺,其中蓝布料每尺3元,黑布料每尺5元.两种布料各买了多少尺?问题2:某厂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螺钉1200个或螺母2000个,如何安排才能使一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配套?问题3:整理一批数据,由一人做需要80小时完成.现在计划先由一部分人做2小时,再增加5人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的四分之三,怎样安排参与整理数据的具体人数? 学生活动设计:对于问题1:学生会发现问题中有两个等量关系:一是两种布料共138尺;二是两种布料的费用共是540元,于是可以考虑设买蓝布料x 尺,则买黑布料(138-x )尺,根据相等关系:两种布料的费用共是540元,可以得到方程3x +5(138-x )=540.或设用x 元买蓝布料,则用540-x 元买黑布料,则根据相等关系:两种布料共138尺,得到方程13855403=-+xx.对于问题2:当螺钉和螺母配套时,螺母的数量应是螺钉数量的2倍(这就是相等关系) 于是可以设安排x 人生产螺钉,则有22-x 人生产螺母,根据上述相等关系可以得到方程 2×1200x =1800(22-x )(或设总共生产的螺母有x 个).对于问题3:可以考虑先安排x 人作2小时,由于每人的工效相同,一个人1小时完成总工作量的801,则工作两个小时后完成了总工作量的802x ,后来由(5+x )人工作,工作了8小时完成总工作量的80)5(8880)5(x x +=⨯+,根据这10个小时共完成总工作量的四分之三,得到方程802x +4380)5(8=+x (或设x 人先工作了2小时,则有2x +8(5+x )=80×43).教师活动设计:由于已经有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所有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不同的形式,此时可以分析不同方法中异同,让学生比较不同方法间的简单程度,进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量采用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二、问题引申,探究、归纳解方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活动1:对上述问题中涉及的方程,如何解这些方程呢?你能找到解这些方程的方法吗?1.3x +5(138-x )=540; 2.2×1200x =1800(22-x );3.2x +8(5+x )=80×43; 4.13855403=-+xx;5.802x +4380)5(8=+x .学生活动设计:由于这些方程和前面接触的方程在形式上有区别,1、2和3中存在括号,4、5中存在分母,则可以考虑把方程中的括号、分母去掉就可以转化为熟悉的形式,对于1、2和3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把括号去掉,然后进行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对于4和5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质2,把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各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把分去掉,于是问题可以解决.教师活动设计:在活动中,主要让学生探究如何把新的知识转化为旧的知识来解决,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究的精神.〔解答〕1. 3x +5(138-x )=540,去括号得,3x +5×138-5x =540,移项得,3x -5x =540-5×138,合并得,-2x =-150,系数化为1,x =75.2. x =10;3.x =2.4. 13855403=-+xx,两边同时乘以15(去分母)得,5x +3(540-x )=138×15,去括号得,5x +1620-3x =2070,移项得,5x -3x =2070-1620,合并得,2x =450,系数化为1,x =225.5.x =2.活动2:通过以上解方程的过程,你能总结出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吗?学生活动设计: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出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教师活动设计: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在总结时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 活动3:根据上述总结,请解下列方程:(1)3x -7(x -1)=3-2(x +3);(2))131(72)421(6--=+-x x x ; (3)53210232213+--=-+x x x ;(4)31232213--=--+x x x .学生活动设计:让四位同学黑板进行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根据黑板上的解法进行交流和总结,发现问题,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原因,特别是去带有负号的括号时的变号规律.教师活动设计: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所在,从而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精神.〔解答〕(1)x =5; (2)x =6; (3)167=x ; (4)2523=x .三、拓展提高,应用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问题4:现将连续自然数1~2006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排成一个长方形阵列,用一个正方形框出16个数:1 2 78 9 1415 16 2122 23 2829 30 3536 37 38 39 40 41 42…………………………………………2003 2004 2005 2006(1) 图中这16个数的和是多少?(2) 要使一个正方形框出的16个数的和分别等于2000和2008是否可能,若不可能,说明理由,若可能求出该正方形中最小数和最大数.学生活动设计:(1)计算框出的16个数的和,可能会有两种方式,方式1:依次把这16个数加起来;方式2:可以设第1个数为a ,则这16个数分别是:a a +1 a +2 a +3a +7 a +8 a +9 a +10a +14 a +15 a +16 a +17a +21 a +22 a +23 a +24把这些加起来得到16a +192,当a =10时得到,这16个数的和是352.(2)有(1)可以发现若16a +192=2000,则有a =113,若16a +192=2008则有 x =113.5.因为a 是自然数,所以结果可能是2000,但不可能是2008,问题5(对问题2的变式思考):变式思考1:某车间有28名工人,生产一种螺母和螺栓,每人每天平均能够生产螺栓12个货螺母18个,第一天安排14名工人生产螺栓、14名工人生产螺母,问第二天应安排生产多少工人生产螺栓、多少人生产螺母,才能使当天生产的螺栓和螺母与第一天生产的刚好配套?(已知每个螺栓要配两个螺母)?教师活动: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活动:学生在已经熟悉的情景下进行独立思考,同样在独立思考后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再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 的看法,解:第1天生产后,螺栓、螺母不能刚好配套,螺栓应有剩余,不难计算螺栓剩余的数量为42个,然后第二天要安排x 人生产螺栓,(28-x )人生产螺母,则12(14)18[14(28)]12x x ++-=.解之得 x =10,思考:遇到这类配套问题,应该怎样解决?问题:若解出的未知数是分数(不是整数),怎么办?引出变式2.变式思考2:某车间有27名工人,生产一种螺母和螺栓,每人每天平均能够生产螺栓12个货螺母18个,问应安排生产多少工人生产螺栓、多少人生产螺母,才能使当天生产的螺栓和螺母刚好配套?(已知每个螺栓要配两个螺母)?学生活动: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没有问题,主要考虑解得的数是分数,如何处理? 解:设应分配x 人生产螺栓,则(27-x )人生产螺母,根据题意得:1218(27)12xx -= 解得 4117x =,如何处理?可以由学生讨论最后的结论.变式思考3:某车间有27名工人,生产一种螺母和螺栓,每人每天平均能够生产螺栓12个货螺母18个,假设y 天作为一个生产周期,问在这个生产周期内,应如何安排,才能使生产的螺栓和螺母刚好配套?(已知每个螺栓要配两个螺母)?学生活动:在平均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一个生产周期为y 天,且每天有27名工人参加工作,则工作总量相当于一天内有27y 名工人参加工作的总工作量,这样问题就化归为问题的情形.教师活动:引导、启发.解: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安排x 名工人生产螺栓,(27y -x )名工人生产螺母,则1218(27)12xy x -=. 得 817x y =. (此时考虑方程的整数解问题).所以y 必须是7的倍数才行.若y =7则有x =81,于是可以用81327=(天)时间安排全部工人生产螺栓,用4天时间安排全部工人生产螺母. 四、小结与作业小结:1. 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2. 列方程解实际问题中关键:找等量关系.作业:习题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1课时 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01 教学目标经历把方程等号两边分别合并同类项的过程,能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02 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86~87“问题1及例1”,完成下列内容.1.形如“ax +bx =c ”的方程,先合并同类项,再把未知数系数化为1.2.补全下列解方程的过程:(1)6x -x =4;解:合并同类项,得 5x =4.系数化为1,得x =45.(2)-4x +6x -0.5x =-0.3.解:合并同类项,得1.5x =-0.3.系数化为1,得x =-15.03 例题讲解例 (教材P87例1变式)解下列方程:(1)x 2+x +2x =140;(2)3x -1.3x +5x -2.7x =-12×3-6×4.解:(1)x =40. (2)x =-15.【点拨】 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合并同类项,把原方程化为ax =b(a ≠0)的形式;(2)系数化为1,若合并后未知数的系数是1,则没有这个步骤.系数化为1的技巧:①若未知数的系数是不等于0和1的整数,则方程两边除以这个整数;②若未知数的系数是分数m n ,则方程两边乘它的倒数,即乘n m ;③若未知数的系数是带分数(小数),则先化为假分数(分数),再按情形②处理.总之,不要一律地除以未知数的系数,要视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跟踪训练】 解下列方程:(1)6x -5x =3;解:合并同类项,得x =3.(2)-x +3x =7-1;解:合并同类项,得2x =6.系数化为1,得x =3.(3)x 2+5x 2=9;解:合并同类项,得3x =9.系数化为1,得x =3.(4)6y +12y -9y =10+2+6.解:合并同类项,得9y =18.系数化为1,得y =2.04 巩固训练1.对于方程8x +6x -10x =6进行合并正确的是(C)A .3x =6B .2x =6C .4x =6D .8x =62.方程18x -3x +5x =11的解是(C)A .x =2611B .x =-2011C .x =1120D .x =11103.方程10x -2x =6+1两边合并后的结果为8x =7,其解为x =78.4.解下列方程:(1)-10x -6x =-7+15; (2)23x -56x =-67;(3)14x -12x =-7-6; (4)-32y -3y =52-2.解:(1)x =-12. (2)x =367. (3)x =52. (4)y =-19.05 课堂小结1.你今天学习的解方程有哪些步骤?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式的性质2).2.合并同类项即是将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和常数项分别合并,系数化为1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2.第2课时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问题01教学目标经历用“总量=各部分量的和”这一基本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简单应用.02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86“例1”,完成下列内容.学校机房今年和去年共购置了100台计算机,已知今年购置计算机数量是去年购置计算机数量的3倍,求今年购置计算机的数量.解:设今年购置计算机x台,则去年购置计算机13x台.根据题意,得x+13x__=100,解得x=75.答:今年购置计算机75台.03例题讲解例(教材P86例1变式)中国某明星与麦当劳公司签约,该明星作为麦当劳的形象代言人,三年获酬金1 400万美元,若前一年的酬金是后一年的一半,且不考虑税金,则他第一年应得酬金多少万美元?解:设该明星第一年的酬金为x万美元,则第二年的酬金为2x万美元,第三年的酬金为4x万美元,由题意,得x+2x+4x=1 400,即7x=1 400.等式两边都除以7,得x=200.答:该明星第一年应得酬金200万美元.【点拨】【跟踪训练】麻商集团三个季度共销售冰箱2 800台,第一个季度销售量是第二个季度的2倍,第三个季度销售量是第一个季度的2倍,试问麻商集团第二个季度销售冰箱多少台?解:设麻商集团第二个季度销售冰箱x台,则第一个季度销售量为2x台,第三个季度销售量为4x台.根据总量等于各分量的和,得x+2x+4x=2 800.解得x=400.答:麻商集团第二个季度销售冰箱400台.04巩固训练1.已知某数的3倍与这个数的2倍的和是30,求这个数.解:设这个数是x.根据题意,得3x+2x=30.解得x=6.答:这个数是6.2.据某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的700座城市中,按水资源情况可分为三类:暂不缺水城市、一般缺水城市和严重缺水城市,其中,暂不缺水城市数是严重缺水城市数的4倍,一般缺水城市数是严重缺水城市数的2倍,求严重缺水的城市有多少座?解:设严重缺水的城市有x座.根据题意,得4x+2x+x=700.解得x=100.答: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座.3.蜘蛛有8条腿,蜻蜓有6条腿,现有蜘蛛、蜻蜓若干只,它们共有120条腿,且蜻蜓的只数是蜘蛛的2倍,蜘蛛、蜻蜓各有多少只?解:设蜘蛛有x只,则蜻蜓有2x只,根据题意,得8x+6×2x=120.解得x=6.所以蜻蜓有:6×2=12(只).答:蜘蛛有6只,蜻蜓有12只.05课堂小结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骤?(1)设未知数;(2)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课时 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01 教学目标1.经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移项的法则.2.能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02 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88~89“问题2及例3”,完成下列内容.1.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2.补全下列解方程的过程:(1)5x -8=-3x -2;解:移项,得5x +3x =-2+8.合并同类项,得8x =6.系数化为1,得x =34.(2)3x +7=32-2x.解:移项,得3x +2x =32-7. 合并同类项,得5x =25.系数化为1,得x =5.03 例题讲解例1 (教材P89例3变式)解下列方程:(1)x -2=3-x ;(2)-x =1-2x ;(3)x -2x =1-23x ;(4)x -3x -1.2=4.8-5x. 解:(1)x =52. (2)x =1. (3)x =-3. (4)x =2.【点拨】 移项时要改变项的符号,通常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而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跟踪训练】 解下列方程:(1)4x =9+x ;解:移项,得4x -x =9.合并同类项,得3x =9.系数化为1,得x =3.(2)4-35m =7;解:移项,得-35m =7-4.合并同类项,得-35m =3.系数化为1,得m =-5.(3)4x +5=3x +3-2x ;解:移项,得4x -3x +2x =-5+3.合并同类项,得3x =-2.系数化为1,得x =-23.(4)8y -3=5y +3.解:移项,得8y -5y =3+3.合并同类项,得3y =6.系数化为1,得y =2.04 巩固训练1.下列变形过程中,属于移项的是(C)A .由3x =-1,得x =-13B .由x 4=1,得x =4C .由3x +5=0,得3x =-5D.由-3x+3=0,得3-3x=02.对方程2x-3+x=6进行移项,下列正确的是(C)A.2x-x=6+3 B.2x-x=6-3C.2x+x=6+3 D.2x+x=6-33.方程3x+1=2x的解是(A)A.x=-1 B.x=1 C.x=-2 D.x=2 4.解下列方程:(1)5x=3x-12;(2)8x-5=7x+2;(3)12x-7=8x-3;(4)7y+8=2y-5-3y.解:(1)x=-6.(2)x=7.(3)x=1.(4)y=-13 8.05课堂小结1.今天你又学会了解方程的哪些方法?有哪些步骤?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2.移项的“两注意”:(1)“两变”,即一变位置(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二变符号,不要只变位置而不变符号;(2)要与交换律加以区别,在方程的同一边交换项的位置时,符号不变.第4课时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问题01教学目标经历用“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这一基本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简单应用.02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90“例4”,完成下列内容.某果园12的面积种植了苹果树,14的面积种植了葡萄树,其余40 000 m 2的面积种植了桃树.求这个果园的面积.解:设这个果园的面积是x m 2,根据题意,得12x +14x +40 000=x .解得x =160__000.答:这个果园的面积是160__000__m 2.03 例题讲解例 (教材P90例4变式)将一堆糖果分给幼儿园某班的小朋友,如果每人2颗,那么就多8颗;如果每人3颗,那么就少12颗,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小朋友? 解:设这个班共有x 名小朋友.根据题意,得2x +8=3x -12,解得x =20.答:这个班共有20名小朋友.【点拨】 用“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1)设两个未知量中的一个为未知数x ;(2)用含x 的两个不同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量;(3)建立一元一次方程;(4)解方程;(5)检验,作答.【跟踪训练】 清明节期间,七(1)班全体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缅怀先烈,若每小组7人,则余下3人;若每小组8人,则少5人.该班共有多少名同学?解:设一共分为x 个小组.由题意,得7x +3=8x -5.解得x =8.则7x +3=7×8+3=59.答:该班共有59名同学.04巩固训练1.用大小两台拖拉机耕地,每小时共耕地30亩.已知大拖拉机的效率是小拖拉机的1.5倍,问小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少亩?解:设小拖拉机每小时耕地x亩.根据题意,得30-x=1.5x.解得x=12.答:小拖拉机每小时耕地12亩.2.学校举办秋季田径运动会,八年级(1)班班委会为班上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购买了8箱饮料,如果每人发2瓶,那么剩余16瓶;如果每人发3瓶,那么少24瓶.问该班有多少人参加比赛?解:设该班有x人参加比赛.依题意,得2x+16=3x-24.解得x=40.答:该班有40人参加比赛.3.根据图中的信息,求梅花鹿和长颈鹿现在的高度.解:设梅花鹿现在高x m.根据题意,得3x+1=x+4.解得x=1.5.所以x+4=5.5.答:梅花鹿现在高1.5 m,长颈鹿现在高5.5 m.05课堂小结1.学生试述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2.本节课讨论的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又有何共同特点?。
第7讲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探究类型之一 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例1 解方程:0.4 x 0.9 0.3 0.02 x 1 0.2 x 1.4
0.5 0.3 3
4 x 9 15 x x7 1 解:原方程可化为 5 15 15
. 去分母,得 3(4x+9)-(15+x)+15=x+7. 去括号,得 12x+27-15-x+15=x+7. 移项,得 12x-x-x=7-27-15+15. 合并同类项,得 10 x=-20. 系数化为1,得 x=-2.
解方程:(2)
(2)原方程可化为
4 y 1.5 5 y 0.8 1.2 y 3 0.5 0.2 0.1
2(4y-1.5)-5 (5y-0.8)=10(1.2- y)+3 8y-3-25 y+4=12-10y+3
去括号得
移项得 8y-25y+10 y=12+3+3-4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 1 得 -7y=14 y=-2
2、形如| x – a | = b(b≥0)的方程的解法: 解: x– a = b 或 x– a = – b ; x = a + b 或x = a – b .
解形如| x | = a(a≥0)的方程的解法: 解:a > 0时,x = ±a ; a = 0时,x = 0 ; a < 0时,方程无解.
探究类型之二 含多重括Hale Waihona Puke 的一元一次方程例2 解方程:
1 1 1 2 3 3 x x x x 2 3 4 3 2 4
1 1 2 3 3 x x x 2 x 3 4 3 2 2
4.2解一元一次方程(2)

例1 解下列方程: (1) 5x+3=4x+7
1 1 (2) x x 3 4 2
含未知数的项宜向左移、常数项往右移。
左边对含未知数的项合并、右边对常数项合并。
解下列方程: (1) 1=9-10x; (2) 2—3x =4-2x;
(3) x 3 x 16 ; 2
3 5 (4) 1 x 3 x . 2 2
移
项
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可以从方程的 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 叫做移项 。
注:移项的最大特征是要变号
试试 用新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解方程: ①6x-2=10; ②7x-3=6x-7 解: 移项,得 6x=10+2 合并同类项,得 6x=12 两边同时除以6,得
x=2.
注意:移项要变号哟。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苏科版
4.2解一元一次方程(2)
回顾
& 思考 ☞
式
1、解方程的基本思想 : 最终把方程转化为“x=a”(a为常数)的形
:
2、目前为止,我们用到的对方程的变形有
解方程: 6x – 2 = 10观察题目到第一步变形
① 6x – 2 = 10 解:两边都加上2,得 6x=10+2 ② 6x = 10+ 2 合并同类项,得 6x=12 从形式上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两边都除以6得 把 ①中的 “– 2”这一项改变 6 x 12 符号后从左边移到了右边. 6 6 即x=2
练习1:解下列方程: (1) 5x+2=-8; (2) 3x=5x-14;
(3) 7-2x=3-4x; (5) x 1 1 x 1 3 2 3
1 (4) x 1 3 x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是解方程的基础,解方程其移项根据是等式性质1、系数化为1其根据是等式性质2,解方程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不可缺少的知识。
因而,解方程是初中数学中必须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学生分析
学生已学会了有理数运算,掌握了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及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和等式性质,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方程中,虽然所教班级的学生受基础知识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抽象概括能力不强,但学生上进心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初步养成了与他人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掌握解方程中的合并同类项.
2.理解并掌握移项变号法则进行解方程.
3.灵活的运用移项变号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模型,感受方程的作用.
(三)解决问题
能够用合并同类项和移项法则解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能够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四)情感态度
解方程时渗透数学变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合并同类项、移项变号法则解方程.
【教学难点】
合并同类项、移项变号法则.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约公元825年,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了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译本名称为《对消与还原》.“对消”“还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讨论下面的内容,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问题1:某校三年共买了新桌椅270套,去年买的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又是去年的3倍,前年这个学校买了多少套桌椅?
【师生活动】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很多这样的问题,请你帮忙解决一下,你准备怎么做,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我准备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用方程解比较简单,设出的未知数就可以当成已知的条件来用了。
教师:那我们就按这位同学的意思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哪位同学能说一下第一步应当先干什么呢?举手回答。
学生:先设出未知数,因数去年的数量和前年的数量有关,今年的数量又和去年数量有关,因此设前年购买新桌椅x套,可以表示出:去年购买了2x套,今年购买了6x套。
教师:未知数设了,下一步应该做什了呢?
学生:列方程。
教师:列方程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相等关系是,前年购买的桌椅+去年买的桌椅+今年买的桌椅=270套。
教师:谁说一下?
学生:x+2x+6x=270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等号左边的三个代数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都含有字母x,并且x的指数相同都是1.
教师:我们在第二章的内容中学习了,具有这们特点的式子我们把它们叫什么?
学生:同类项。
教师:提到同类项了,我们就会想到什么?
学生:合并同类项
教师:谁还记得怎么合并同类项?
学生: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减,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教师:我们共同说一个x+2x+6x合并后的结果为
学生:9x
教师:此时方程就变成了9x=270,我们要求的是x而不是9x,如何求出x?
学生:根据等式性质2两边都除以9,得到x=30
活动:从上述方程的解决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原来9x的系数是9,后来根据等式的性质2两边都除以9后得到了x,此时x的系数是1,这个过程我们把它叫做系数化为1。
“系数化为1”指的是使方程的一边ax化为x现在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请同学们仔细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做的。
这里可能还有其他设未知数的方法(比如设今年的为x台)若出现这种情况,请同学分析比较多种解决方案中的简易,找到最简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上面解方程中“合并同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起到了化简的作用。
教师:出示例题-3x+0.5 x=10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集体订正。
巩固练习:第89页练习的(2)(4).
二、问题引申、共同探究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移项变号法则,培养学生用方程的意识解决数学中的实际的。
问题2:把若干本书发给学生,如果每人发4本,还剩下2本;如果每人发5本,还差5本,问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若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每人分4本时,共分出书的总数为4x,加上剩余的2本,这些书的总数为(4x+2)本。
每人分5本时,需要书的总数为5x本,减去缺的5本,这些书的总数是(5x-5)
于是这些书有两种表示方法,书的总数不变,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得到方程4x+2=5x -5.
教师活动设计:让学生体会运用方程的优点,同时学生可能发现多种解决方案(比如设数的总数是x,则可以列出相应的方程)同样让学生进行比较,发现最佳方法.
思考:对于方程4x+2=5x-5两边都含有x,如何把它向x=a的形式转化?
学生活动设计: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达到解方程的目的,可以运用等式性质1,把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5x,则等号的右边没有了x的项4x-5x+2=-5,再把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2,则方程的左边没有了常数项,于是得到4x-5x=-5-2,然后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形式,进行合并便可以解决该问题了。
教师活动设计: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观查发现变形的特点,从而让他们总结出移项变号.
活动:让学生观察由方程4x+2=5x-5得到方程4x-5x=-5-2的这一过程,你们能发现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
把等式的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作移项(依据是等式性质1).
教师: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解释“对消”与“还原”就是指“合并同类项”和“移项”
三、巩固练习
应用移项与合并同类项解方程,进一步深化解方程的过程。
例:解下列方程.
(1)3x+5=4 x+1;(2)9-3y=5y+5 ;.
学生活动设计:找两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在板演后,让学生对以上同学的做法进行评价,寻找问题所在,表达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
教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对解方程的过程进行独自体验,进一步感受解方程的过程.
〔解答〕(1)移项,得
3x-4x=1-5,
合并同类项,得
-x=-4,
系数化为1,得
x=4.
〔解答〕(2)移项得,
-3y-5y=5-9,
合并得,
-8y=-4,
系数化为1得,
y=.
四、拓展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问题1:老师的学校距离林东镇20公里,公共汽车行驶0.5小时正好走完全程,求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
问题2:如果老师的学校距离林东镇20公里,公共汽车0.5小时所走的路程大于全程,求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能不能用方程来解答?为什么?
【师生活动】
学生口头解答问题1,尝试解答问题2,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2的思考,归纳、概括出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关键为:找相等关系.
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方程的定义想到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找相等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对问题1的解答,使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六个步骤.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
通过对问题2的探究,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找相等关系,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最终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例2: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解:设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小时,
则顺流的速度为千米/时;逆流的速度为千米/时.
顺流的路程= ,逆流的路
程.
相等关系为.
思考:
1.在设未知数时,为什么首选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作为未知数x?
2.怎样求甲乙两个码头之间的距离?
【师生活动】
学生自主完成空白部分,完成后组内交流.为下节课的内容做基础。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能否找准相等关系.请学生展示,并讲解解答思路.
学生独立列方程并解方程.
教师找部分学生板演并讲解思路.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正确解方程.
【设计意图】
通过空白部分的填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通过空白部分的引领,降低问题的难度,从而将难点锁定在找相等关系上.避免难点太多,造成无从下手,重点、难点不突出的情况.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过程.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进行总结。
六、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本93页1、3题
选做题:
1.洗衣机厂今年计划生产洗衣机25 500台,其中Ⅰ型、Ⅱ型、Ⅲ型三种洗衣机的数量比为 1:2:14,这三种洗衣机计划各生产多少台?
2.用一根长60m 的绳子围出一个矩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和宽各应是多少?
板书设计:
解一元一次方程
1.合并同类项起的作用:化简
2.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注意:移项变号。
例1(1)移项,得
3x-4x=1-5,
合并同类项,得
-x=-4,
系数化为1,得
x=4.
七、教学反思
实施开放式教学,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探索获得同类项概念,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等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
教师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