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IS三维建模教程

合集下载

基于gis地学应用模型的建模步骤和方法

基于gis地学应用模型的建模步骤和方法

基于gis地学应用模型的建模步骤和方法
基于GIS地学应用模型的建模步骤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收集研究数据和信息。

在建立GIS地学应用模型之前,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研究数据和信息。

这些数据和信息可能包括地形地貌、气候信息、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交通网络、水资源分布等等。

2.建立空间数据库。

需要建立空间数据库,包括地理数据和属性数据。

地理数据可以是卫星影像、DEM、河流分布、道路数据等,属性数据可以是人口数据、农业数据、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等。

3.确定分析对象和分析指标。

在建立GIS地学应用模型之前,需要确定分析对象和评估的指标。

例如,可以分析城市缓和效应和增温程度,可以通过分析NDVI指数来确定城市绿地覆盖率。

4.建立地学应用模型。

在建立地学应用模型时,可以使用各种建模工具和方法,如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和马尔可夫模型等。

建立模型至少需要以下几个过程:
- 空间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清理、拓扑关系检查、数据转换、数据重投影、数据加密等。

- 空间数据分析:使用空间分析工具分析地学数据,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关系。

- 模型建立:根据分析结果,运用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法建立地学应用模型。

- 模型评估:对所建模型进行评估,检验其可靠性和适用性。

5.模型应用和验证。

通过模型应用和验证,可以对建立的地学应用模型进行测试和调整,并得到有效的应用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GIS地学应用模型建模时,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选取合适的数据、方法和工具,使得所建立的模型具有可靠性和可解释性。

arcgis三维建模步骤

arcgis三维建模步骤

arcgis三维建模步骤ArcGIS三维建模步骤三维建模是ArcGIS中的一项重要功能,可以通过创建真实感十足的三维模型来进行场景建模、可视化分析等。

下面将介绍ArcGIS 中进行三维建模的具体步骤。

步骤一:数据准备在进行三维建模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好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高程数据、影像数据、建筑物数据等。

高程数据可以通过卫星遥感获取,影像数据可以通过航空摄影获取,建筑物数据可以通过现场勘测或CAD软件导入等方式获取。

步骤二:创建三维场景在ArcGIS中,可以通过创建三维场景来进行三维建模。

打开ArcGIS软件,在“Catalog”菜单中选择“ArcGlobe”,打开ArcGlobe窗口。

然后在“File”菜单中选择“Add Data”,将之前准备好的高程数据、影像数据等添加到三维场景中。

步骤三:导入建筑物数据在三维场景中,可以通过导入建筑物数据来进行建筑物的三维建模。

在ArcGlobe窗口中选择“File”菜单中的“Add Data”选项,将之前准备好的建筑物数据导入到三维场景中。

步骤四:贴图处理在三维建模中,贴图处理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通过选择合适的贴图材质,可以使建筑物的外观更加真实。

在ArcGlobe窗口中选择“Tools”菜单中的“Texture Mapping”选项,然后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贴图材质,并将其应用到建筑物上。

步骤五:调整建筑物形状在三维建模中,可以通过调整建筑物的形状来使其更加符合实际。

在ArcGlobe窗口中选择“Edit”菜单中的“Edit Vertices”选项,然后通过拖动顶点、边或面来调整建筑物的形状。

步骤六:添加细节在三维建模中,可以添加一些细节来增加建筑物的真实感。

例如,可以添加窗户、门、屋顶等细节元素。

在ArcGlobe窗口中选择“Edit”菜单中的“Edit Vertices”选项,然后通过在建筑物上绘制线段或面来添加细节元素。

步骤七:光照和阴影处理在三维建模中,光照和阴影处理可以使建筑物的外观更加逼真。

arcgis三维可视化步骤

arcgis三维可视化步骤

arcgis三维可视化步骤摘要:1.ArcGIS 三维可视化的基本概念2.ArcGIS 三维可视化的步骤3.ArcGIS 三维可视化的应用案例正文:一、ArcGIS 三维可视化的基本概念ArcGIS 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其三维可视化功能可以有效地将地理信息以立体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得用户可以直观地理解和分析地理数据。

在ArcGIS 中,三维可视化涉及到许多要素,包括地形、建筑物、道路等,这些要素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实时调整和优化。

二、ArcGIS 三维可视化的步骤1.准备数据:在进行ArcGIS 三维可视化之前,需要先准备好相应的地理数据,包括地形数据、建筑物数据、道路数据等。

这些数据可以从网上获取,也可以通过实地测绘获得。

2.创建三维场景:在ArcGIS 中,创建三维场景是实现三维可视化的基础。

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创建一个新的三维场景,也可以使用已有的三维场景进行修改和优化。

3.添加三维要素:在创建好三维场景后,用户可以将准备好的数据添加到场景中。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导入数据、复制数据、粘贴数据等方式完成。

4.设置三维视图:添加完三维要素后,用户需要设置三维视图,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分析数据。

在ArcGIS 中,用户可以设置视图的方向、高度、角度等参数,还可以通过添加灯光、阴影等效果来增强场景的真实感。

5.进行三维分析:在设置好三维视图后,用户可以进行三维分析,包括地形分析、空间分析等。

这些分析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地理数据,并为决策提供支持。

三、ArcGIS 三维可视化的应用案例ArcGIS 三维可视化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包括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通过ArcGIS 三维可视化,可以直观地展示城市的地形、建筑物、道路等要素,帮助规划师更好地进行规划设计。

在环境保护中,通过ArcGIS 三维可视化,可以展示环境污染的分布情况,帮助环保部门更好地进行污染治理。

常见的三维建模流程

常见的三维建模流程

常见的三维建模流程三维建模是指使用计算机图形学技术来创建虚拟三维对象的过程。

它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电影、游戏、建筑、工业设计等。

下面是常见的三维建模流程:1.规划阶段:在开始建模之前,需要先进行规划。

这一阶段中,需要明确建模的目标和要求,确定需要建模的对象的形状、尺寸、材质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对象的用途和场景,为后续的建模工作做出合理的决策。

2.参考收集:在建模之前,通常需要收集一些参考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模拟对象。

这些参考资料可以是真实世界中的物体、照片、绘画、手绘草图等。

通过收集参考资料,可以有利于建模师更准确地把握对象的形状和材质特征。

3.概念设计:在开始具体建模之前,通常需要进行概念设计。

这一阶段中,建模师会用手绘草图或简单的几何体模型来表达自己对对象的初步设计构思。

概念设计有助于理清思路和构思,为后续具体建模提供框架。

4.建模软件设置:在进行具体建模之前,需要先进行建模软件的设置。

建模软件通常提供了各种建模工具和选项,通过设置不同的参数和选项,可以对建模流程和结果进行控制和调整。

建模软件设置涉及到单位选择、坐标系设置、单位尺度设定等。

5.几何建模:几何建模是三维建模的核心过程。

在这一阶段中,建模师使用建模软件提供的各种几何建模工具和操作,逐步构建出对象的形状。

具体的建模方法有很多,如使用基本几何体进行建模、使用动态模型构造进行建模、使用曲面建模等。

建模师需要根据对象的形状和特征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

6.纹理映射:在完成几何建模之后,建模师需要给模型上色或添加纹理。

这一阶段称为纹理映射。

建模软件通常提供了纹理映射工具和材质库,建模师可以使用这些工具和资源来细化模型的外观。

纹理映射可以通过将图像或材质贴在模型表面来实现,以增加真实感和细节。

7.灯光设置:灯光设置是为模型添加适当的光照效果,使其在渲染过程中看起来更加真实。

通过设置不同的光源类型、光照强度、光照颜色等参数,建模师可以调整模型的阴影、高光反射、环境光等效果,以达到所需的效果。

如何进行三维地形建模

如何进行三维地形建模

如何进行三维地形建模地形建模是指将地理实体的形状、高程和纹理等特征以三维模型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

在许多领域中,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科学和军事等,三维地形建模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三维地形建模,以及一些相关技术和工具。

一、数据收集进行三维地形建模的第一步是收集地形数据。

地形数据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获取,包括遥感、地理勘测和激光雷达等。

其中,激光雷达是最常用的数据收集方式之一。

激光雷达技术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测量其从地面反射返回的时间来获取地形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地面高程、坡度和纹理等信息,是进行三维地形建模的基础。

二、数据处理在收集到地形数据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

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和去噪,以去除数据中的噪声和异常值。

然后,可以利用插值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填充缺失的数据点。

最常用的插值算法包括最邻近插值、反距离权重插值和克里金插值等。

插值后的数据可以更好地反映地形的真实情况,为后续地形建模提供准确的基础。

三、地形建模方法进行三维地形建模时,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

其中,两种常用方法是三角网格和体素化。

1. 三角网格三角网格是一种基于三角形构成的数据结构,它能够有效地表示复杂的地形形状。

三角网格地形建模的核心是构建地形三角网并进行三角网格化。

首先,将数据点连接成不重叠的三角形网格,然后根据地形数据调整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以便更好地表示地形特征。

最后,将纹理信息映射到三角网格上,使地形看起来更加真实。

2. 体素化体素化是一种将三维物体划分为小立方体(体素)的方法。

在地形建模中,可以将地块划分为一系列的体素,然后根据地形数据调整体素的大小和形状。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表示大面积的地形,同时也能够保留细节信息。

然后,将纹理贴图应用于体素,以实现真实感。

四、软件和工具进行三维地形建模时,可以使用各种软件和工具来实现。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地形建模软件和工具:1. ArcGIS:ArcGIS是一套由ESRI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其中包括地形建模工具和功能,可用于创建、编辑和分析地形数据。

ARCGIS模型构建器教程

ARCGIS模型构建器教程

ARCGIS模型构建器教程ArcGIS 模型构建器是一个强大的工具,用于创建和管理工作流程和处理空间数据的模型。

这个教程将向您介绍ArcGIS 模型构建器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

一、什么是ArcGIS模型构建器?ArcGIS 模型构建器是一个在ArcGIS软件中集成的可视化建模环境。

它允许用户通过将各种工具、数据和操作组合在一起来创建复杂的地理处理工作流程。

用户可以使用模型构建器来自动化空间数据处理,简化复杂的分析过程,提高工作效率。

二、如何打开ArcGIS模型构建器?三、模型构建器的基本概念1.工具箱:工具箱是模型构建器中的一个容器,用于组织和管理工具。

用户可以创建自己的自定义工具箱,并将相关工具组织在一起,以方便使用。

2. 工具:工具是模型构建器中的基本元素,用于执行特定的地理处理任务。

ArcGIS软件提供了大量的工具,可以用于对地理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变量:变量是模型构建器中用于存储和传递数据的容器。

用户可以创建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并将其连接到工具之间,以控制数据的流动。

4.迭代:迭代是模型构建器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处理多个数据集的情况。

用户可以使用迭代来重复执行一组工具,并将每个工具的输出作为下一个工具的输入。

四、使用模型构建器构建模型的基本步骤:1.打开模型构建器,并创建一个新模型。

2.选择合适的工具,并将其拖放到模型构建器中。

根据需要连接工具之间的输入和输出。

3.设置工具的参数,以定义数据和操作,也可以设置工具的环境设置。

4.创建变量,并将其连接到工具之间,以便控制数据的流动。

5.验证模型,确保模型的设置和连接都正确。

6.运行模型,并查看输出结果。

7.保存模型,以便重复使用或与他人共享。

五、模型构建器的高级功能除了基本的模型构建功能外,ArcGIS模型构建器还提供了一些高级功能,以进一步扩展和增强模型的功能。

1.输入参数:用户可以为模型设置输入参数,以便在运行模型时从外部提供数据。

GIS系统三维地景仿真设计教程

GIS系统三维地景仿真设计教程

OpenGL基本程序框架的搭建引言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和RS(卫星遥感技术)三大空间科学技术并称为"3S"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沿技术。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GIS已经列为我国信息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各种地形数字仿真应用系统中,核心应用系统无一不是高度依赖空间数据,无一不是基于GIS技术平台。

GIS是一个知识面非常宽的应用技术学科,本系列文章将从三维地景仿真的角度对其进行介绍,其间将对DEM数字高程模型和OpenGL等主要技术进行介绍。

此类GIS应用软件通常多建立在OpenGL平台之上,本系统也不例外。

在实现其他特殊功能之前,必须首先正确配置、安装好OpenGL环境,然后才能进行各种实用功能的开发。

下面将对OpenGL做一个简短的介绍,并开始OpenGL应用程序框架的搭建工作。

OpenGL概述OpenGL是一种到图形硬件的软件接口。

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完全可移植并且速度很快的3D图形和建模库。

通过使用OpenGL,可以创建视觉质量接近射线跟踪程序的精致漂亮的3D图形。

但是它在执行速度上要比射线跟踪程序快好几个数量级。

OpenGL使用的是由Silicon Graphcs(SGI)公司精心开发的优化算法,这家公司在计算机图形和动画领域是公认的业界领袖。

开发者可以利用OpenGL提供的150多个图形函数轻松建立三维模型并进行三维实时交互。

这些函数并不要求开发者将三维物体模型的数据写成固定的数据格式,这样一来开发者就不仅可以直接使用自己的数据,而且还可以利用其他格式的数据源,能在很大程度上缩短软件的开发周期。

OpenGL不仅可对整个三维模型进行渲染并绘制出逼真的三维景象,而且还可以进行三维交互、动作模拟等处理。

其提供的基本功能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模型绘制。

在OpenGL中通过对点、线和多边形等基本形体的绘制可以构造出非常复杂的三维模型。

arcgis三维可视化步骤

arcgis三维可视化步骤

arcgis三维可视化步骤ArcGIS三维可视化是一种基于地理空间数据的数据可视化技术,通过将二维地理信息转换为三维模型,展示地球表面上的地理现象和空间关系。

下面将详细介绍ArcGIS三维可视化的步骤。

1.数据准备首先,需要准备好用于三维可视化的地理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是矢量数据,如点、线、面要素,也可以是栅格数据,如DEM(数字高程模型)或卫星影像。

在数据准备阶段,还需要根据需求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如数据清洗、投影转换等。

2.创建三维场景在ArcGIS软件中,创建一个新的三维场景是进行三维可视化的第一步。

可以在“内容”面板中右键单击一个文件夹或地理数据库,然后选择“新建”>“场景”来创建一个新的场景。

可以选择合适的坐标系统和高程单位,并为场景指定一个名称。

3.导入数据在场景中导入数据是进行三维可视化的关键步骤之一。

可以将准备好的地理数据直接拖动到场景中,或者通过“内容”面板中的“添加数据”按钮来导入数据。

导入的数据将显示在场景的“图层”面板中。

4.设置符号对导入的数据进行符号设置,可以使得地理要素在三维场景中呈现出不同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在“图层”面板中选择一个图层,然后点击“图层”选项卡上的“符号”按钮,即可打开符号设置对话框。

在对话框中,可以选择不同的符号类型,并根据数据的属性值设置符号样式。

5.配置图层属性除了设置符号外,还可以对图层的属性进行配置,以便更好地表达地理信息。

例如,可以通过右键单击图层,在上下文菜单中选择“属性”,打开图层属性对话框,然后在“标注”选项卡中设置标注样式和显示位置。

6.创建高程表面在三维可视化中,高程表面可以显示地形的起伏和存在的起伏。

可以使用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或通过插值等技术生成高程表面。

在ArcGIS软件中,可以通过在场景中选择“添加”>“高程数据”添加DEM数据,然后通过在DEM上右键单击选择“表面”>“生成新表面”来创建一个新的高程表面。

三维建模的基本步骤

三维建模的基本步骤

三维建模的基本步骤三维建模是指用计算机软件将三维物体建立起来的过程,它是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游戏、影视制作等领域中非常常见的技术之一、下面将以三维建模的基本步骤为主线,介绍三维建模的过程。

1.确定建模需求:在进行三维建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建模的目的和需求,确定要建模的物体是什么以及需要达到的效果。

这样可以帮助建模者更好地准备和组织建模过程。

2.收集参考资料:在开始建模之前,收集和整理好与建模物体相关的参考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参考资料可以是现实中的照片、草图、设计图纸等,也可以是互联网上的图像、模型等。

通过收集和研究这些参考资料,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建模物体的特征和细节,有助于提高建模的准确性和真实感。

3.设计建模方案:在进行三维建模之前,需要先进行建模方案的设计。

这包括确定建模的软件和工具、选择合适的建模技术和方法、设计建模的流程和步骤等。

根据建模物体的特点和要求,可以选择合适的建模技术,如多边形建模、曲面建模、体素建模等,选用相应的建模软件和工具。

4.建立基础模型:建立基础模型是三维建模的第一步,即用简单的几何体(如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来勾勒出整体的形状和结构。

通过调整和组合这些基础模型,逐渐搭建起完整的建模物体的基本形态。

5.细化调整模型:在建立基础模型之后,需要进行细化和调整,对模型进行各种细节的修饰和雕琢,使其更加逼真和精细。

这包括对模型的纹理、材质、颜色、光照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6.添加细节和特征:根据建模的需求,可以在模型上添加各种细节和特征,如花纹、纹理、褶皱、凹凸等。

这可以通过各种建模技术和工具来实现,如科维什、布尔运算、插件等。

通过添加细节和特征,可以增加模型的真实感和艺术性。

7.优化模型拓扑结构:在建模过程中,需要注重模型的拓扑结构,确保它能够在渲染和动画等处理中保持良好的性能和变形效果。

可以使用拓扑优化的工具和方法来简化和优化模型的结构,如合并顶点、消除不必要的面、调整边界和边角等。

gis快速生成三维模型以及与sketchup的交互方法

gis快速生成三维模型以及与sketchup的交互方法

gis快速⽣成三维模型以及与sketchup的交互⽅法Gis⽣成三维模型以及与sketch up的交互⽅法前提:掌握gis软件培训ppt (路径X:\07资料共享 sharematerials\00规划类)20200428GIS培训总结前期准备:cad—最好是未加植物的总图,若⽆,则必须有⾼程点、建筑闭合线框、建筑层数标注(1F也要标注上),注意cad中的建筑、层数、道路等需明确图层,不要出现图层混杂的情况。

操作思路:arcmap中⽣成建筑⾯,计算建筑⾼度,⽣成地形---arcscene 中⽣成三维模型---sketch up导⼊模型步骤:1)将cad导⼊arcmap中2)将建筑闭合线框图层导出导⼊cad后,选择polyline图层,在图层上右键“打开属性表”,显⽰如下图。

根据下表中的“layer”选项,进⾏排序,选中建筑图层。

后在polyline 图层上右键—数据—导出数据,⽣成建筑轮廓线。

3)要素转⾯,将建筑轮廓线⽣成建筑底⾯数据管理⼯具—要素—要素转⾯—选择输⼊要素图层“建筑轮廓线”—选择保存位置—确定建议在命名新图层时,使⽤拼⾳或英⽂命名,保存图层的路径也尽量使⽤英⽂路径,减⼩软件报错的风险。

教程中为说明直观,将图层中⽂命名,以便理解。

4)处理层数在导⼊的cad 上,选择Annotation (注记)图层,右键打开属性表,会发现有两列是标注层数的。

这个图层的内容就是cad 中所有的⽂字,层数标注也属于⽂字,所以会出现在这个图层中。

将该图层导出:数据管理⼯具—要素—要素转点,输⼊要素选择annotation,输出位置选择⾃⼰想保存的位置。

在Text列上右键排序,选中带有层数的⾏,导出为⼀个新的图层。

得到层数图层。

可以根据箭头发现,有些建筑上是没有点的(点就是层数标注),这是因此cad中并未将1F的建筑标出,需要⼿动加上。

增加1F标注在注记点图层上右键---编辑要素—开始编辑在编辑器下拉箭头上—编辑窗⼝—创建要素在弹出的窗⼝上,点击“注记点”图层,即可以⽤⿏标添加点将点添加上后,可直接在属性表的Text列上增加层数“1F”,⼀层建筑全部添加完后,在编辑器下拉箭头中选择“保存编辑内容”,再选择“停⽌编辑”最后得到的即为带有层数的图层,如下图新加的层数5)空间连接得到带层数的建筑⾯分析⼯具—叠加分析—空间连接,按照下图操作得到带有层数的建筑⾯—“最终建筑图层”—在图层上右键编辑要素—开始编辑---在图层上右键打开属性表—选中Text图层—在左上⾓下拉⿊三⾓中选择“查找和替换”在替换窗⼝中,将F替换为“⽆”,“替换为”的地⽅不填写即可最终将Text列中的F去掉,以便计算建筑⾼度在“最终建筑图层”的属性表中,左上⾓下拉箭头下选择“添加字段”,字段命名为“hight”,类别选择“双精度”在“hight”字段上,右键选择“字段计算器”,公式如下:得到最终的建筑⾼度。

三维地形建模流程

三维地形建模流程

三维地形建模流程三维地形建模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球表面的地形进行模拟和呈现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表特征,为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介绍三维地形建模的流程,包括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地形建模和结果呈现。

一、数据获取三维地形建模的第一步是获取地形数据。

数据可以来自多种途径,如卫星遥感、航空摄影、激光雷达等。

卫星遥感数据是最常用的数据源之一,可以通过卫星图像进行解译和拼接,获取地形高程信息。

航空摄影则是通过航空器搭载的相机进行拍摄,得到高分辨率的地表影像,再通过摄影测量技术得到地形高程数据。

激光雷达则是利用激光束对地表进行扫描,通过测量激光束的反射时间和强度来获取地形高程信息。

二、数据预处理获取到的地形数据往往需要进行预处理,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适应建模需求。

预处理的步骤包括数据格式转换、数据配准和数据滤波等。

数据格式转换是将数据转换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格式,如将航空摄影的影像数据转换为栅格数据。

数据配准是将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行配准,使其在同一坐标系统下进行建模。

数据滤波则是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去除噪声和不必要的细节,以提高地形模型的真实性和可视化效果。

三、地形建模地形建模是三维地形建模的核心环节,通过对预处理后的地形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地形模型。

地形建模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方法包括插值法、三角网格法和分形法等。

插值法是通过已知点的高程值,推算出其他位置的高程值,常用的插值方法有反距离加权法、克里金法等。

三角网格法则通过构建三角网格,并根据三角网格的几何特征来推算高程值。

分形法则是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来模拟地形的形态和特征。

四、结果呈现经过地形建模后,我们可以将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

常见的呈现方式有等高线图、实体模型和虚拟现实等。

等高线图是通过等高线将地形的高程信息表示出来,可以直观地看出地形的起伏变化。

实体模型则是将地形模型打印成实体,可以在现实世界中进行观察和分析。

arcgis三维可视化步骤

arcgis三维可视化步骤

arcgis三维可视化步骤「ArcGIS三维可视化步骤」- 3000-6000字长文回答引言:ArcGIS是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中最重要和广泛使用的软件之一。

它提供了丰富的地理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功能,赋予用户以深入了解地理数据的能力。

其中三维可视化是ArcGIS的重要功能之一,使用户能够以三维空间的方式呈现和分析地理数据。

本文将一步一步地介绍ArcGIS中进行三维可视化的步骤。

第一步:数据准备进行三维可视化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好相关的地理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是矢量数据(如点、线、面)、栅格数据(如高程、影像)或者点云数据(如激光雷达数据)。

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非常重要,因为任何不准确或缺失的数据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可视化结果。

第二步:创建三维场景在ArcGIS中创建一个三维场景是进行三维可视化的必要步骤。

在ArcScene或ArcGlobe中打开ArcGIS软件,在“文件”菜单下选择“新建”>“三维场景”选项,或者直接点击工具栏上的“新建三维场景”按钮。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适当的坐标系统和投影方式,并设定场景的基本属性,如名称、描述等。

第三步:导入和管理数据将准备好的地理数据导入到创建好的三维场景中。

这可以通过将数据文件直接拖拽到场景中,或者在“文件”菜单下选择“导入”>“导入数据”选项来实现。

在导入数据时,需要注意数据的坐标系统和投影方式是否与场景一致,如果不一致,则需要进行投影转换。

第四步:设置数据属性和风格在导入数据后,可以通过设置数据的属性和风格,使其更好地适应三维场景的呈现需求。

选择要设置属性和风格的图层,在“图层”菜单下选择“属性表”选项,可以对数据的属性进行编辑。

在“图层”菜单下选择“符号化”选项,可以对数据的外观进行设置,如颜色、样式、透明度等。

第五步:调整场景视角调整场景的视角是使三维可视化更具吸引力和可读性的重要步骤。

在ArcScene或ArcGlobe中,可以使用鼠标平移、旋转和缩放场景,以获得最佳的视角。

ARCSCENE三维GIS虚拟现实可视化制作教程

ARCSCENE三维GIS虚拟现实可视化制作教程

ARCSCENE三维GIS虚拟现实可视化制作教程下面是一个ARCSCENE三维GIS虚拟现实可视化制作的教程,包括以
下几个步骤:
1.准备数据
2.打开ARCSCENE软件
在准备好数据后,打开ARCSCENE软件。

在新建场景的界面中,可以
选择选择默认的三维场景,或者导入之前保存好的场景。

3.导入数据
在场景界面中,点击“添加数据”按钮,选择之前准备好的数据文件。

ARCSCENE会将数据导入到场景中,并自动根据数据属性进行渲染。

4.场景设置
在导入数据后,可以通过调整场景设置来优化显示效果。

例如,可以
调整视角,旋转、平移和缩放场景,以便更好地展示数据。

5.符号化
为了增强数据的可视化效果,可以根据数据属性进行符号化。

通过选
择数据图层并在“符号”选项卡中选择相应的符号化方法,可以将数据以
颜色、大小、透明度等方式进行呈现。

6.数据分析
7.标注和注释
在制作三维GIS虚拟现实可视化时,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可以添加
标注和注释。

通过点击“注释”选项卡中的相应按钮,可以添加文字、图像、图表等注释对象,并设置其属性和位置。

8.导出和分享
一旦完成了三维GIS虚拟现实可视化制作,可以将其导出为图片、视频、Web场景等形式,并与他人分享。

通过点击“文件”菜单中的“导出”选项,选择相应的导出格式和设置,即可将制作好的可视化结果保存到本
地或上传到Web。

三维建模的流程

三维建模的流程

三维建模的流程三维建模是一项将实际物体或场景转换为虚拟三维模型的技术。

它通常用于电影、游戏、建筑设计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三维建模的流程,包括前期准备、建模、纹理贴图、渲染和后期处理等步骤。

一、前期准备在进行三维建模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确定建模的目标和需求,明确模型的用途和使用场景。

然后,收集参考资料,包括物体的外观、尺寸、材质等信息。

可以通过拍摄照片、浏览网络图片或参考现有的模型等方式获取参考资料。

最后,选择合适的建模软件,如Maya、3ds Max、Blender等。

二、建模在进行建模之前,我们需要先创建一个空白的场景或者导入一个基础模型作为参考。

然后,根据参考资料,使用建模软件的工具进行建模。

常用的建模工具包括绘制线条、创建基本几何体、使用布尔运算等。

建模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如初步建模、细节建模和优化。

初步建模是根据参考资料快速搭建大致的模型形状,细节建模则是根据参考资料中的细节信息逐渐完善模型的细节部分,最后进行优化,使模型的拓扑结构更加合理。

三、纹理贴图纹理贴图是将图像或材质应用到模型表面的过程。

在进行纹理贴图之前,我们需要为模型的不同部分分配材质。

然后,使用图像编辑软件如Photoshop或GIMP等创建纹理贴图。

纹理贴图可以包括颜色、法线、高光等信息,用于模拟物体表面的细节。

在应用纹理贴图时,需要考虑模型的UV映射,即将模型的三维表面映射到二维纹理图像上。

四、渲染渲染是指将三维模型转换为二维图像的过程。

在进行渲染之前,我们需要设置渲染器的参数,如光源、材质、相机等。

然后,选择合适的渲染算法,如光线追踪、辐射传输等。

在渲染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光照效果、阴影、反射、折射等物理效果。

渲染的结果可以是静态图像或动画,可以通过调整渲染参数和多次渲染来获得最终满意的效果。

五、后期处理在完成渲染后,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后期处理来进一步提升图像的质量。

后期处理可以包括调整亮度、对比度、色彩平衡、添加特效等。

常见的三维建模流程

常见的三维建模流程

常见的三维建模流程目前,在市场上可以看到许多优秀建模软件,比较知名的有3DMAX, ArcGIS, Maya以及AutoCAD等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利用一些基本的几何元素,如立方体、球体等,通过一系列几何操作,如平移、旋转、拉伸以及布尔运算等来构建复杂的几何场景。

下面分别介绍下几款常用的软件建模流程。

一般的三维建模流程如下图:1. ArcGIS 三维建模步骤:(1)使用ArcGIS桌面,即ArcMap,加载矢量数据;(2)在ArcMap环境中,利用SketchUp插件工具,将所需要建模的区域导入SketchUp 中;(3)在SketchUp创建模型;(4)在SketchUp中将模型转成ArcGIS的Multipatch模型要素文件并保存于Personal GeoDatabase(后面统称为PGDB)中。

(5)将导出模型加载到建模空间内;在SketchUp中添加适当的纹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SketchUp中贴纹理的标准单元是模型个体。

可以在选中状态下,右键/炸开,依次对每个面进行贴图。

(6)SketchUp导出生成Multipatch。

该步骤需要谨慎对待,只有在SketchUp操作空间中被选中的模型,才能以独立Multipatch要素导出。

未被选中的模型也会被导出成Multipatch要素导出,但是将作为一个整体要素存在于Multipatch图层中。

2. 3DMAX三维建模步骤:(1)数据搜集与整理:将搜集好的数据绘成地形图将纸质地形图及校园规划图经过扫描数字化后导入计算机,经图像配准后进行矢量化,然后将拍摄得到的贴图资料导入计算机,利用Photoshop 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备三维模后贴图用。

(2)模型建立:模型的生成一般有3种方法,即多边形、面片及NURBS建模,常用的立体图制作使用多边形建模,这样可以描述足够的细节,创建任何表面。

三维模型的制作是依据Auto CAD对其进行矢量跟踪数字化,将CAD格式的地图导入到3DMax中,其底图在3DMax 中形成一个很小的透视线条组,此时必须将顶视图(Top-view),前视图(Front view),左视图(Left view),透视图(Perspective view)中的底图按比例拉伸成具有一定高度的实体模型,即可以每增加一层在图上拉伸2.4mm。

《GIS三维建模》课程教学大纲

《GIS三维建模》课程教学大纲

《GIS三维建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GIS三维建模(GIS Three Dimension Model Method)课程编码:12024013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范围:05地理信息系统学分数:1.5 先修课程:学时数:54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考核方式:考查制订日期:2005年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 夏丽华执笔者:陈颖彪一、实验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空间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一直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核心问题,而地理数据模型则是这个核心中的核心,本课程的教学就是以空间数据的模型与空间分析方法为基础,重点讲述基于空间数据结构的三维建模方法与实际应用,讲述重点包括通过点、栅格表面、矢量数据集创建三维表面模型、三维数据管理、显示表面、对三维表面的坡度、坡向、可视域分析、三维可视化表达、三维定制等功能。

在教学软件上以基于Geodatabase的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ArcGIS 9.0为例进行示范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GIS三维空间数据结构、表达、分析、建模、可视化分析方法,以及三维建模技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本课程阐述了三维地理数据建模的理论、技术与实现方法,涉及三维数据结构、数据获取、空间建模、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等多个方面,并以geodatabase为例介绍地理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要课程主要集中表达以下几个问题:如何进行三维数据管理、三维空间数据的制作、三维空间表面表面的显示、对三维表面的坡度、坡向、可视域分析、三维可视化表达。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理论课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相结合。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应用与空间分析方法。

后续课程主要有:GIS的开发与设计、GIS项目组织与工程实践。

《GIS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GIS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1《GIS 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GIS 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Q1320280(二)课程英文名称:GIS 3D modeling and visualization (三)开课对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四)课程性质和地位:《GIS 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空间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一直是地理信息系统(一直是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 GIS)的核心问题,而地理数据模型则是这个核心中的核心,本课程)的核心问题,而地理数据模型则是这个核心中的核心,本课程的教学就是以空间数据的模型与空间分析方法为基础,重点讲述基于空间数据结构的三维建模方法与实际应用。

模方法与实际应用。

(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阐述了三维地理数据建模的理论、技术与实现方法,涉及三维数据结构、数据获取、空间建模、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等多个方面,并以geodatabase 为例介绍地理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要课程主要集中表达以下几个问题:如何进行三维数据管理、三维空间数据的制作、三维空间表面表面的显示、对三维表面的坡度、坡向、可视域分析、三维可视化表达。

坡向、可视域分析、三维可视化表达。

(六)教学内容、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学时数:3232学时 学分数:学分数:22学分 学时数具体分配: 序号序号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讲授讲授 实验/实践实践 合计 1 绪论绪论4 4 2 三维GIS 数据管理数据管理 2 2 4 3 三维GIS 模型构建模型构建 2 16 18 4 三维GIS 可视化可视化4 45 复习复习 2 2 合计合计102232(七)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式、上机软件操作、案例演示与讨论。

课堂讲授式、上机软件操作、案例演示与讨论。

(八)教学方法以多媒体理论讲授式、软件操作并部分案例讨论结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1.1.考核要求:考试课考核要求:考试课2.2.考核方式:卷面考试考核方式:卷面考试考核方式:卷面考试++软件操作相结合软件操作相结合3.3.考试成绩: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利用91 卫图助手在 ARCGIS 下快速建立三维地面模型

利用91 卫图助手在 ARCGIS 下快速建立三维地面模型

利用91 卫图助手在ARCGIS 下快速建立三维地面模型
制图人:QQ 870219768 (大黄蜂)
1、启动91 卫图助手,进入软件主界面
2、按所需范围框选或按行政区划选择下载所需影像或高程数据
3、双击矩形或行政区划下载的数据,影像级别越高越清晰
4、把框选或按行政区划下载的数据,根据所需要的设置坐标系(WGS84、54或80)或导出
5、生成影像或高程数据
影像数据
高程数据
6、启动arcgis软件、添加高程数据
7、启动arctoolbax中3D Analyst工具中栅格表面之等值线、生成等值线(地形线)
8、生成SHP地形图,再生成TIN文件(3D Analyst工具中数据管理下TIN创造TIN)
9、启动Arcscene三维软件,添加TIN三维显示
10、在Arcscene三维软件下,添加叠加影像
10、在Arcscene三维软件下,设置影像以TIN三维显示参数,叠合显示
11、在Arcscene三维软件下,叠合三维显示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
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 TIN
减少规则格网方法带来的数据冗余,同 时在计算(如坡度)效率方面又优于纯 粹基于等高线的方法
1 XYZ 2 XYZ 3 XYZ 4 XYZ 5 XYZ 6 6 XYZ 7 XYZ 8 XYZ
点文件
1
2
2
1 5
相关概念和术语
DSM,Digital Surface Model,数字表面模型
– 指包含了地表建筑物、桥梁和树木等高度 的地面高程模型。 – 是在DEM的基础上,进一步涵盖了除地面以外的其它地表信
息的高程。在一些对建筑物高度有需求的领域,得到了很大 程度的重视。
DOM,Digital Orthophoto Map,数字正射影像图
–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对航空航天影像进行正射纠正、 接边、色彩调整、镶嵌,并按照一定范围裁切生成的数字正 射影像数据集。
相似概念:
– DHM(Digital Height Model),德国多使用 – DGM (Digital Ground Model),英国多用
DEM的主要表示模型
规则格网模型(Grid) 等高线模型(contour)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TIN)
答疑 作业1
点评作业 上交作业 安装GIS
4 10.5
国庆
作业1
5 10.12 6 10.19 7 10.26
GIS三维建模 ARCGIS空间操作
答疑(无讲授) GIS前沿及案例
作业2 大作业
作业2
作业1
作业2
8 11.5
环境遥感基础
大作业 作业2 最终文档
相关概念和术语
DTM, Digital Terrain Model ,数字地形模型
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即航天飞机雷 达地形测绘使命。
美国太空总署(NASA)和国防部国家测绘局(NIMA )以及德国与意大利航天机构共同合作完成联合测量, 由美国发射的“奋进”号航天飞机上搭载SRTM系统完 成。
覆盖地球80%以上的陆地表面,目前公开数据为90米 分辨率的数据。
网站界面
DEM and drainage of the Cochabamba valleys
Compare of HYDRO 1K and the SRTM resolution and extracted DEM features
HYDRO1K global DEM [1000 m] SRTM data set [90 m] (30m) ASTER (Terra) [ 30 m] SPOT(4)-5 [10-20 m] Ortho photo [2-10 m] Airborne Laser and Lidar (e.g. NL) specific
DEM模型之间的相互转换
不规则点集生成TIN 格网DEM转成TIN 等高线转成格网DEM 利用格网DEM提取等高线 TIN转成格网DEM

DEM的生成方法
1)人工网格法
将地形图蒙上格网,逐格读取中心或角 点的高程值、构成数字高程模型。
(2)立体像对分析
通过遥感立体像对(航片、 卫片),根据视差模型、 自动选配左右影像的同名 点,可建立数字高程模型。
Topographic surveying & maps Aerial photo (photogrammetry) Other airborne RS : 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 Radar(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 ) (Sar) Satellites : SPOT, ASTER (Terra) and other (radar) Space missions e.g. Shuttle
3 4
4
56
87Βιβλιοθήκη 87顶点邻接三角形
1 2 33 4 5 6 7 8
1 56 1 45 1 24 2 34 5 68 4 58 4 78 3 47
25X 136 X4 2 3 X8 1 X6 257 68X 47X
三角形文件
1
地形分析基础数据
散点DEM
三角网DEM
等高线DEM
DEM data sources
by e.g. National survey agency
Hydro 1K : Global 1 k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http://gtopo30/hydro
3
SRTM 90m Digital Elevation
Data
/
环境信息技术 ——GIS三维建模与环
境应用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环境系统分析研究所
贾海峰
Jhf@ Tel:62792642
课程安排
周次 日期 1 9.14 2 9.21 3 9.28
讲课内容 布置作业
数据库及GIS基 本概念
GIS数据类型及 基本操作
作业安 排
作业1
GIS空间分析及 操作
2
左航片
全数字摄影测量
右航片
DEM
(3)三角网方法(TIN)
对有限个离散点,每三个邻近点联接成 三角形,每个三角形代表一个局部平面, 再根据每个平面方程,可计算各格网点 高程,生成DEM。
(4)曲面拟合
根据有限个离散点的高程、采用多项式 或样条函数求得拟合公式,再逐一计算 各点的高程,可得到拟合的DEM。
(5)等值线插值
根据各局部等值线上的高程点,通过插 值公式计算各点的高程,得到DEM。
等值线插值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输入 等值线后,可在矢量格式的等值线数据 基础上进行,插值效果较好。
Topographic (DEM) data sets from Remote sensing & resolution
– 是地形表面形态属性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带有空间位 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
– 不仅可以是高程属性,还可以是它的地表形态属性, 如坡度、坡向等
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
– DTM中的地形信息为高程时
DEM是建立DTM的基础数据,其它的地形要素 可由DEM直接或间接导出,称为“派生数据”, 如坡度、坡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