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哲学与诗学之关系的宏观考察-123

合集下载

网络公选课(尔雅通识课)选课手册 .doc

网络公选课(尔雅通识课)选课手册 .doc

网络公选课(尔雅通识课)选课手册课程简介09.音乐鉴赏课程简介:音乐为人生增色添彩,没有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

本系列介绍了音乐鉴赏这个课题,主要从打开你的耳朵、音乐表现的机制、阐释的权力、音乐欣赏的方式与层次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的,引导学生把握音乐所表现的寓意,提升音乐修养。

主讲人简介:周海宏: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坊间也称他为当前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第一人,是公认的积极于音乐普及工作的中国音乐普及第一人。

试看地址:10.书法鉴赏课程简介: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几千年来无数文人雅士为之醉倒,不断探索。

本系列将从书法发展的历史、书法流变、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名人佳作及行书、草书、魏碑等具体书法形式等诸多方面对中国书法艺术做详细的讲解,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懂得如何欣赏书法这一民族艺术,增强对中华国粹的认识。

主讲人简介:刘琳:中国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家协会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国风书法群众普及教育研究会执行会长、秘书长,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顾问。

多年从事美术、书画教育、研究等工作;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名人书画展览中获大奖,有多家媒体的专栏介绍。

赵君:北京大学教授,匠门书画院艺术总监、“和谐中华、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家交流活动副秘书长、书画家。

现任中国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匠门书画院艺术总监,著名书法家。

试看地址:11.影视鉴赏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画面,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

本课主要从“追求永恒”与“第七艺术”的诞生、语言的自觉电影艺术独立之途、元电影与巴赞理论、电影艺术与戏剧艺术、电影与造型艺术的关系和电影的文化维度、电影的仪式文化和电影的意识形态、电影的民族文化性与世界文化性等方面讲述如何去鉴赏影视作品,领略不同的艺术人生。

浅谈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

浅谈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

浅谈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纪燕【摘要】@@ 刘若愚是誉满全球的汉学家,他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寻着中西诗学的会同之路,他也努力把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向西方世界的读者介绍.研究刘若愚的跨文化诗学思想既是中国比较文学,比较诗学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诗学发展的现实需要.现今国内对刘若愚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对刘若愚的学术思想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评价,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论研究走向提供可资借鉴的道路,已是刻不容缓的.【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0(000)007【总页数】3页(P35-37)【作者】纪燕【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刘若愚是誉满全球的汉学家,他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寻着中西诗学的会同之路,他也努力把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向西方世界的读者介绍。

研究刘若愚的跨文化诗学思想既是中国比较文学、比较诗学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诗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现今国内对刘若愚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对刘若愚的学术思想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评价,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论研究走向提供可资借鉴的道路,已是刻不容缓的。

现今在国内学术界提及刘若愚(James·J·Y·Liu)的名字,人们更多的是与他的《中国文学理论》一书联系在一起。

这本出版于1975年的英文著作可以算作他的代表作,也是其跨文化诗学研究学术权威地位确立的标志性之作。

此书出版两年之后,就有台湾学者将其翻译为汉语,之后中国大陆也有了中文译本,而且很快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也就在此时,刘若愚的名字才更多地为国人所知。

刘若愚(1926-1986),字君智,是一位誉满全球的美籍华裔汉学家,著有《中国诗学》、《中国之侠》、《李商隐的诗》、《北宋六大词家》、《中国文学理论》、《中国文学艺术精华》、《语际批评家》和《语言·悖论·诗学——一种中国观》八部英文专著和五十多篇学术论文。

诗意的哲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哲学思辨

诗意的哲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哲学思辨

诗意的哲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哲学思辨摘要中国古代诗词中蕴含着大量的哲学思辨,探究这些哲理对我们研究古代诗词和历代思想文化有很大帮助。

这篇文章通过对从先秦到宋代的诗词中哲学方向的演变的探索,以及对古代哲理诗的典型分析,使用引用、说明论证,参考大量诗作,对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哲学思辨进行了分析探讨。

这些诗词中的哲思,演进脉络清晰,对传统哲学文化的研究有很强启发,其探索宇宙生命、社会人伦的智慧有着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同样有着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词;哲学;哲理引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诗词艺术一直是一朵奇葩。

人们从诗词中感受美,汲取力量,也从那些充满睿智的话语中找寻哲理。

在中国古代,很多诗词作家同样精通哲学。

他们的诗词章句中隐含着极精辟的哲学思辨。

探寻诗意的哲理,不仅对多角度研究古代诗词有很大帮助,而且能让我们对古代哲学对社会的影响有更深入的认识。

正文一起源:先秦诗歌中物对人之影响《诗经》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所包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早期思想文化的精神。

《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可以分为赋、比、兴三种,而这三种中,比和兴的使用尤其可以抒发人心与万物沟通的感想。

因此,比兴可以看作是最早体现中国古代诗词中哲学思辨的代表。

从《诗经》中可以看出,“人与自然所公有之一种生命之节律,实即兴所以发生的根源之地”1。

比兴的应用,往往体现了人心对自然万物的感应,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简单的词句,把意象“薇”和人的心情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东西联系起来,通过咏叹薇的变化来暗示时间的流逝,抒发内心对心中爱人归期渺茫的彷徨。

这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大宗师》)的抒情方式,使得物我联系十分紧密,体现的则是中国古代早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特点。

不仅《诗经》,先秦诗作的另一典范——屈原的《离骚》同样有大量物我关照的例子。

国学书目

国学书目

现在流行各种国学书目,这使我想起来张岱年先生开的一份书目。

30年前的1978年秋天,我们78级研究生入学之初,张岱年先生给我们开了一份“中国哲学史必读书目”,共80余种。

这份书目所列各书,与后来张先生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时所举书目,略有异同。

广义的“国学”以中国古代的义理之学为其核心,狭义的“国学”即指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所以这份书目亦可视为一“国学”书目。

现录之如下,供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有兴趣的同志,和有志于学习、研究国学和中国哲学史的同志参考。

中国哲学史必读书目老子:老子集解(奚侗)老子校诂(马叙伦)老子古本考(劳健)老子正诂(高亨)老子校释(朱谦之)论语论语集注(朱熹)论语正义(刘宝楠)论语集释(程树德)论语译注(杨伯峻)管子管子集校(郭沫若)管子学(张佩纶)商君书商君书注译(高亨)孟子孟子集注(朱熹)孟子译注(杨伯峻)墨子墨子间诂(孙诒让)墨子校注(吴毓江)墨辩发微(谭戒甫)墨经校注(高亨)庄子庄子集释(郭庆藩)庄子集解(王先谦)庄子义证(马叙伦)庄子补正(刘文典)南华经解(宣颖)周易周易注疏(王弼、孔颖达)周易程氏传(程颐)周易集解(李鼎祚)周易本义(朱熹)周易述(惠栋)周易姚氏学(姚配中)周易费氏学(马其昶)周易古经新注(高亨)周易古经通说(高亨)公孙龙子公孙龙子论(陈澧)公孙龙子形名发微(谭戒甫)公孙龙子集解(陈柱)公孙龙子译注(庞朴)孙子兵法孙子十家注孙子兵法新注荀子荀子集解(王先谦)荀子简释(梁启雄)荀子选注韩非子韩非子集释(陈奇猷)韩非子浅解(梁启雄)贾谊贾谊集董仲舒春秋繁露注(凌曙)春秋繁露义证(苏舆)王充论衡集解(刘盼遂)论衡校释(黄晖)论衡选注南北朝世说新语弘明集韩愈昌黎集柳宗元河东集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张载正蒙横渠易説程颢程颐程氏遗书朱熹朱子语类朱文公集朱子全书陆九渊象山集叶适习学记言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王廷相王廷相哲学著作选集方以智物理小识黄宗羲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王夫之周易外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诗广传读四书大全说读通鉴论思问录黄书老子衍庄子解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魏源魏源集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谭嗣同谭嗣同全集章炳麟訄书章氏丛书章太炎政论选集简单说明:这是指在专业必读书之外,我个人培养研究生要求的必读书目,对于其他导师不一定适合。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2014—2015学年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
国内访问学者导师课题目录
【说明】进修时间为2014年9月—2015年7月,每位指导教授接受人数为1~2人。本类访学的学科专业、导师皆可接受下一类(高等学校国内访问学者)。
学科专业
指导教师
课题名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
吴向东
①当代价值理论研究②唯物主义与价值哲学研究
曹卫东
德国当代文论研究
陈太胜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研究
方维规
中西比较诗学与历史语义学
汉语言文字学
王立军
文字学、训诂学
李国英
文字学
李运富
文字学、训诂学
刘利
古文字学
刁晏斌
现代汉语语法
中国古典文献学
郭英德
中国古典文献学
韩格平
现存元人著作(汉文部分)总目提要
中国古代文学
郭英德
明清文学研究
李山
诗经研究
康震
唐宋诗词研究
凝聚态物理
杨师杰
旋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的拓扑缺陷
无机化学
王科志
①金属配合物光电化学性质研究②金属配合物生物活性研究
张华北
肿瘤显像药物研究
分析化学
欧阳津
药物及生物分离及检测
有机化学
卢忠林
非病毒基因载体的研究
物理化学
范楼珍
荧光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研究
赵孔双
①胶体体系中典型软物质特征的介电弛豫谱研究②荷电膜参数的介电谱解析和实时监测方法的探索研究
①功能语言学②语篇分析
张政
①翻译学②机器翻译③翻译理论与实践
曹雷雨
西方现代戏剧
俄语语言文学
张冰
俄罗斯文学

文学与哲学

文学与哲学

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 四、新古典主义时期
❖ 2.维柯认为,人类童年时代的智慧就是“诗性智 慧”,因而,人类的童年是天生的诗人,“然后哲 学家们在长时期以后才来临,所以可以看作各民族 的老人们,他们才创造了各种科学的世界,使人类 达到了完备”。
❖ 3.黑格尔也认为古代艺术中,真实、理念对于感性 的东西是非常亲善的;但到了现代,“艺术已不复 是认识绝对理念的最高形式”,“思考与反思已比 美的艺术飞得更高了”,哲学将取代文学艺术成为 认识绝对理念的最高形式。这类思想直接影响了17 世纪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
❖ 四、新古典主义时期
❖ 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法国笛卡尔的理性 主义哲学以及布瓦洛的新古典主义诗学,都 以文学向哲学靠拢来为文学争得地位,认为 文学是理性和真理的产物,一切文学“永远 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
❖ 1.笛卡尔和布瓦洛:认为文学是理性和真理 的产物,一切文学“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 值和光芒”。
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 2.画家达·芬奇:诗所处理的是精神哲学,绘 画所处理的就是自然哲学。
❖ 3.锡德尼:在一切知识中,诗最为古老,它 是一切知识之父。且哲学“只能教导已经充 分受过了教育的人。但是诗作是适合最柔弱 的脾胃的食物,诗人其实是真正的群众哲学 家”。
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 2.人本哲学对生命和艺术的热爱,使一些哲 学家走上了排斥科学和技术的道路。
❖ 在法国,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就是对理性、 科学和机械论的支配地位的反动;
❖ 在德国,尼采、狄尔泰、海德格尔等人为代 表的浪漫哲学、生命哲学和存在哲学,也极 其反对科学、工具理性和技术统治对于主体 生命的压迫和分裂,以及对人生意义的弃置 不顾。

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差异以及传承关系

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差异以及传承关系

内容提要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现代诗歌与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的承传关系。

一是凝合于自然的意象审美心理。

现代诗人心灵与自然意象的凝合,烙印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心理情结。

二是感物兴会的意象思维特征。

主要体现为“感物起情”与“感物兴思”的传统的比兴意象思维特征对现代诗歌的影响。

三是意境化的意象审美旨趣。

分别从意象的有机性融合、意象的虚实相生、意象的哲理化意境等方面分析了古代诗歌对现代诗歌的影响。

同时,也分别相应地讨论了现代诗歌意象艺术在传统承传中的现代性发展。

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比较多的是受到了西方现代诗歌观念与诗歌形式的影响。

然而,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是非常有力量的。

借鉴传统的自觉性与潜在性的影响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复杂的传承关系,在对传统的接受中又自觉地表现出现代诗人主体的个性化创造,这在诗歌意象艺术方面的表现是非常突出的。

意象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呈现方式,诗人的创作灵感与对生活、生命的体验都凝聚于意象中,诗人与读者主要靠意象交流情感,沟通心灵。

古代诗歌意象与现代诗歌的意象关系是丰富复杂的,本文仅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在意象艺术方面的承传关系,同时也兼论承传关系中现代诗人对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的发展。

一凝合于自然的意象审美心理在中外诗学范畴中,意象是一个内涵丰富,众说纷纭的概念之一。

但是,把意象作为一种心物交感互渗的审美产物的这一观点是较普遍认可的。

客观物象是意象中的基本的要素,选择什么样的物象入诗,主体对物象取什么样的心态,或物象引发主体什么样的情感,可以因其异同透视诗人特有的文化心态与审美倾向,辨识意象艺术所蕴含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

中国古代诗人与中国现代诗人在意象的经营上有着鲜明的共性。

首先,对自然物象的相亲相近,诗人心灵与自然意象的凝合,是古今诗歌意象最为突出的共性特征,其中深刻烙印着传统的文化心理情结。

陆机在《文赋》中指出:“遵四时以叹逝,赡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扬州市江都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学特点的概括。

最初的“意象”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

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的“物象”概念,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

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易》。

“易”学作为中国文化学之一,被不断地张扬和传播着,“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因其内核和推演方式,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胡适《先秦名学史》说:“‘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制度来表现的理想形式。

”“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象征,而不限于一般的技巧象征手段,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应该视作后来文学美学“以小见大”说的文化张本及南朝梁代刘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论的审美渊源。

刘勰也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意”“象”是一种联结体,合成为“意象”这一文化学范畴。

“象”是物象模拟体,“取象”不是终极,其功能是以“象”而尽“意”。

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

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这里对“象”的功能作出了说明。

“象”为了尽“意”,把握了“象”就能把握到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

魏晋玄学的开创者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这样,“意”“象”之间就构成了关系,即体认和对象的统一体。

中国文化学的“意象”论,便在关系上强调二者的结合、统一,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分解的概念。

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说:“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

”它是相应相合,而不是互悖互离。

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诗学概论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诗学概论
世 界 范 围 内 的 文 化诗 学 态 势 趋于 明 朗 的 时期 也 恰 恰 是 美 国 的 马 克思 主 义 文 学批 评 走 向 复苏 与 蓬 勃 发展的时期。!" # $" 年 代,马克思 主义文 学批评 就 已在美国存在并流 行,但随 当时的 国际共 运和西 方 左翼文学大起大 落,逐 渐为 新批评 这一主 导性潮 流 所 吞 没 。 这 一 阶 段的 马 克 思 主义 文 学 批 评在 詹 姆 逊 看来“已不 再 符合 今日 世界 的情 况 ”,它 是“ 非理 论 的、本质上 是训 诫 的性质 ”,是一 种“ 古董 ”。[%]&" 年 代 ,随 着 新 批 评 霸主 地 位 的 衰落 ,马 克 思主 义 文 学批 评在新左派学者的 努力 下,借助于 法兰克 福学派 的 思 想 ,开 始 了 与 其他 学 派 争 夺“ 新 批 评 留下 来 的 空白 中心”的学术争战,倡导 一种“ 宏观整 体学说 ”,力图 整合诸如结构主义、心 理研 究、原型分 析等“ 有局 限 性 的 批 评 方 法 ”。( 参 见“ 美国 马 克 思 主义 研 究 社 ”编 写 的《 批 评 的 武 器 :美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与 文 学 传 统》)[’]。但是,一方 面由 于美国 文学批 评界刚 刚打 破 新 批 评 一 统 天 下的 局 面 ,各 种 批 评 派 别纷 涌 而 入; 另 一 方 面 ,新 保 守主 义 大 举 反攻 。 这 样 ,新 左 派 这种 带 有“ 强 烈 政 治 动机 ”的 马 克思 主 义 文 学批 评 并 未如 愿形成流派。(" 年代开 始,美 国左倾思 想界普遍 进 入 安 德 森 所 说 的“靠 思 考 而 非靠 行 动 活 着”[’(]《 沿着 历史唯物主义之路 》)的特定 时 期,他 们的政 治热 情 转 化 为 一 种“‘ 学术 ’政 治 ,即 大 学 里 的政 治”( 詹 姆 逊 《论“文化研究”》)[!] ()!’’),将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 由 信 仰 转 为 职 业 ,从而 适 宜 了 美国 的 现 实 ,为 马 克 思主 义在美国的发 展作出 了一种 撤退性 调整。同 时,欧 洲 的 各 种 时 髦 学 说以 前 所 未 有的 速 度 络 绎不 绝 地 引 入美国学术界,其中西 方马 克思主 义成为 了引入 的 热点。这样,从 (" 年 代 开 始,美 国的 马克 思主 义文 学 批 评 开 始“ 采 取通 融 百 家 、加 速 技 巧 与方 法 现 代化 的应变方针,以期在同 等学 术难度 与高度 上开展 同 各种对手的交流 对话 ”。[’]从 而,美国 马克思 主义文 学批评的复苏就应 和了诗 学的文 化走 向,而詹姆 逊 正是这一时期最 重要的 代表人 物之 一。詹 姆逊 *" 年代末在耶鲁大学 攻读博 士学位 时,曾师 从德裔 流 亡 批 评 家 奥 尔 巴 赫教 授 ,深 受其 反 对 专 业切 割 、提倡 “动态综 合阐释 ”的思 想影 响。而 他 在哈 佛 教 书的

湖南省郴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湖南省郴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湖南省郴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郴州市2024年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试题卷共10页,有四道大题,共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下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①唐代诗人王维,四十岁前后定居于修建在终南山里的辋川别墅,在那里写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其中一首五言诗里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他独自一人,漫步到溪水的源头,默坐在山石之上,就只是在那里享受自然风光之美吗?不是。

被人称为“宋代之李白”的苏庠,也爱写山水田园诗,特别赞赏王维的这首诗,他说:“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

”这首诗主要并不是要提供一幅用文字描绘的山水画,诗人此时此刻已经超脱于身边的物质世界,心灵沉浸于飘渺的玄思,他在用诗的形式表达哲学的思考。

王维这类诗句颇多,他无论是凝望云起云飞,还是看河水流逝,或是看花开花落,都为的是探寻“道”,探寻人生的真谛,探寻宇宙的本体、宇宙的本源。

这些诗句映现出中国古代诗人审美思维的特色。

从哲学、宗教的角度说,王维好的是“道”;从审美的角度说,他追求的是“趣”。

②怎样达到这种“道”和“趣”呢?上述诗句表明,他是用特别的思维方式,是依靠“体”。

佛教文化影响视阈下六朝诗学研究的又一力作

佛教文化影响视阈下六朝诗学研究的又一力作
聊城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21 00年第 3期
佛教文化影响视 阈下六朝诗学研究的又一力作
张卫 红
[ 中图分 类号 Jz62 I . o [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 编号 ]62 11(000 -02 -0 17— 2 72 1)3 17 1
新近读 到济南 大学 教师 刘艳芬 博 士 的新 著《 教 佛 与六朝诗学 》感觉这是 一部揭示 佛教和 中国诗学相 互 ,
推进 。
注重文 献史 料 的传 统 , 以佛 教和六 朝诗学 的丰 富资料 为基础 , 又运用 了文艺学 的理论抽 象方法 , 免陷入过 避 分庞杂 的文本 分析 , 于从 中理 出佛教意 象对诗 歌意 易 象影 响的脉络 , 现 出佛教对 六朝诗 歌创 作实践 和文 展
该书从文艺学 的视点 , 依照不 同专 题 系统考 察 了 佛教 与六朝 诗学关 系 , 一个 特异 的角度来 解读六 朝 从 诗学繁荣的文 化原 因 。与 已出版 的 同类 著作 相 比, 其 创新点有三 :
影 响关 系 , 是 未 见 系 统 的 研 究 ; 范 畴 研 究 上 , 书 更 在 该
将“ 、空” “ 这样 几个佛 教重要 范畴对六 朝诗 学 色” “ 、神” 的影响加 以研究 , 论证佛教对六 朝诗学 的影响 和渗透 , 也是对 以往研究 内容新的突破和拓展 。
第三 , 方法多元 。该 书具 体研 究六 朝 诗学 的发展
影响渗透 关 系隐秘 的难 得佳作 。《 佛教 与六 朝诗 学 》 , 由中国社会 科 学 出版社 2 0 0 9年 8月 出版 , 书 2 全 3万 字。该 书针 对佛 教 与 中 国诗 学关 系研究 断代 研 究较 少、 专题研究较少 、 文艺学研 究视点 较少 的实 际情况选 题, 从文艺学角度 着 手 , 分主 体研究 、 意象 研究 和范 畴 研究 三个专 题 , 对佛 教与六朝 诗学关 系展 开系 统分析 和深入探析 , 佛教 与 中国诗 学关 系研究 进一 步 向前 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资料解析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资料解析

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
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辞”指
语言,文学。达:表达。“文质”
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
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关于文
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后来
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
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
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 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缘情” 就是要诗歌注重感情的抒发。说明 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 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 18.《文心雕龙》的“神思”说: 《神思》篇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 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的创作观:作者阐述了 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 刘勰认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 维与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即是认为 思维中想象容易奇特,写成却往往 大打折扣。 19.《文心雕龙》的“才、气、学、 习”说:刘勰的《体性》篇中提出, 才、气、学、习。才,指作家才能; 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指 后天的,指作家的学识和习染。刘 勰实际上把后天的学和习放在先 天的才和气之上。这种认识比曹丕 只强调先天作用大大进步了一步。 20.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 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 生了深远影响。风是一种表现得鲜 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是一种精要 劲健的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 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 种艺术风格,但又不同于表达作家 个性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它具 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必须 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 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就此而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 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 21.钟嵘的“性情”说:钟嵘在《诗 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性是表达人 的感情的,他指出:诗歌既是人的 “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用 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 性情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 人”。“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 人事两者,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 系作了正确的解释,具有进步积极 的社会内容,《诗品序》还特别强 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 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 进步传统。

比较文学课件·宏观比较文学(论述,没有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课件·宏观比较文学(论述,没有名词解释)

• 我们紧跟着主, • 我们绝不舍弃主的宗教。 • 绝不忘记主赐予我们交谈的神圣语言。



日本文学的特征
• 思想构造:“脱政治”与皇国观念的二元结构 • 情感表征:情趣性、感受性的极度发达 • 审美取向:以小为美的“人形”趣味
1 从宏观比较文学看中国文学的文化特征
2
从宏观比较文学看各国文学的文化特征



从宏观比较文学
看中国文学的文化特征
中国文学的特性
中国文学的文化特性 中国文学的审美特性
一、中国文学的文化特性
• 1、官吏作家化与作家官吏化 • 2、现世主义态度 • 3、非个性主义倾向
1、官吏作家化与作家官吏化
三、一个梦:从亡国到复国的题材主题
• 犹太——希伯来民族是一个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民族,犹太— —希伯来文学也是一种流浪的“客民”文学。(《创世纪》、《出 埃及记》)
• 为什么? • 在《希伯来圣经》中,所有的篇目都在表达同一思想:彻底的一
神论。 • 从文学的角度看,《希伯来圣经》所描写的,就是犹太人建立家
(2)造成中国作家官吏化的主要政策机制——科举制度
(3)中国作家官吏化的后果
• A.作家的人格不独立,思想不自由 • B.以官方与官吏的价值观、以政治功能与标准来评价和衡量作家
作品,官吏的堂皇正统的文体——诗与文受到重视,而远离庙堂 政治的文学形式,如词、小说、戏曲,则遭到轻视。 • C.伦理教化。 • D.“少作” • E.作品的风格以老到圆润为上,却反青春朝气。
园、丧失家园、试图回归家园的历程。而一部希伯来文学史,也说,是因为“希伯来”语及希伯来文学,也和犹太人的家园 一样,是中途丧失而重新寻找回来的东西。

巴·布林贝赫诗学思想述论

巴·布林贝赫诗学思想述论

巴•布林贝赫诗学思想述论吴刚[摘要]巴•布林贝赫被誉为蒙古诗学体系的奠基人。

他的《心声寻觅者的札记》《蒙古诗歌美学论纲》《蒙古英雄史诗诗学》《直觉的诗学》等诗学著作构筑了其诗学思想的基石。

巴•布林贝赫诗学思想的突出特点是,总结出了蒙古诗学法则、蒙古诗学的审美概念范畴、蒙古诗歌的批评思想。

巴•布林贝赫诗学思想来源于文艺实践、蒙古民间文化传统及中外诗学理论的启迪。

巴•布林贝赫诗学思想对诗歌审美研究、各民族诗学研究、国际学术话语的学理对话等方面具有突出意义。

[关键词]巴•布林贝赫;蒙古诗学;民间诗学[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214(2020)06-0069-06巴•布林贝赫(1928-2009)是诗人,也是学者。

他与纳•赛音朝克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蒙古新诗的两大奠基人。

同时,也被誉为蒙古诗学体系的奠基人。

诗人的形象思维与学者的理性思维,在他的学术著述里得到了统一。

因此,他的诗学成果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著作,值得深入研究。

学界对于巴•布林贝赫的诗学多有总结,尤其是2018年纪念巴•布林贝赫诞辰90周年之际,呼和浩特、寸匕京等地有关单位先后召开研讨会,讨论他的创作与诗学道路。

其中,朝戈金《巴•布林贝赫蒙古史诗诗学思想之论演》、苏优格《著名诗人巴•布林贝赫及其诗学理论评析》、满全《现代化民族化—巴•布林贝赫诗学体系的考察》、乌日斯嘎拉《巴•布林贝赫诗学研究及其方法的整一性诗学体系—论意义》等论著,①比较集中地讨论了巴•布林贝赫的诗学思想。

2018年,巴•布林贝赫《蒙古英雄史诗诗学》汉译本出版②,让更广泛的读者看到了巴•布林贝赫的诗学成果。

笔者在吸收上述有关成果的基础上,对巴■布林贝赫的诗学思想进行探讨。

一、巴•布林贝赫诗学思想的特点巴•布林贝赫的诗学思想既是对其本人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对蒙古诗歌全面探索的反映。

他的《心声寻觅者的札记》《蒙古诗歌美学论纲》《蒙古英雄史诗的诗学》《直觉的诗学》③等四部蒙古文诗学[作者简介]吴刚,达斡尔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现代知性诗歌研究

中国现代知性诗歌研究

中国现代知性诗歌研究一、知性理论研究综述(一)西方现代诗学中知性研究诗学畛域下的“知性”内涵和特征。

杨华丽认为,知性的内涵,在诗学观念上,是“智”,智慧,是体验、思想、哲理等等,但它们是从感性中升华出来的;在诗学策略上,是机智,思想知觉化、感觉形象化,此类诗“成为肉体感觉与形而上学的、玄思的完美结合”,诗歌手法上使用饱含感性与知性的意象,客观化、非个性化的戏剧性,建构富有反讽、悖论等闪现机智的语言。

而李媛从文化诗学角度把知性内涵概括为四个层面:最表层,知性是将异质的意象强行结合,产生突兀、惊讶的效果;第二个层面,知性代表了使对立的或不调和的品质取得平衡或协调的力量,是诗人组织冲动的方式;第三个层面是平衡和协调感情和思想这两股冲动的能力;第四个层面意味着一种态度,即它能“充分理解几代人的经验”,且能“对经验进行不停息的审视和批评”。

论者还指出,有价值的诗歌中知性有如下特点:非日常经验的、非逻辑的、包容的诗。

(二)中国现代诗歌知性理论研究1937年金克木提出的“智的诗”是中国现代诗歌知性理论的起点,徐迟的“放逐抒情”、穆旦的“新的抒情”和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等理论是其发展和完善。

学界采用词源考辨、分析比较析理中国现代诗歌知性理论对西方理论创造性转化。

曹万生认为金克木从创作实践总结新诗出现的知性倾向,借鉴、变异了西方知性诗学的观点,对传统的哲理诗作了改造。

主要表现为:承认情感与理性平衡说、综感论以及情感和理性的统一中表现一种非逻辑的思想,淡化了经验说、非个人化、逃避抒情、张力说和戏剧化理论。

情感与理性平衡说,强调了知性因素的增强,这里的“知性”主要是思想和智慧,而“思想和智慧,这在当时的中国诗坛上是可以被诗人接受和理解的”。

对于徐迟和穆旦的知性诗学主张,子张认为,徐迟从抗战时期社会现实背景考察,推导“放逐抒情”源于无情可抒,是不周密的理论。

而穆旦植根于抗战中民族新生的强烈信心,直接借鉴艾略特诗学和17世纪玄学派诗学,他的“新的抒情”是一种“具有理性化特征的深度抒情模式”,要求脑神经与激荡的血液融合,赋予“抒情”新的内涵,即“理性和感情的深层次融合。

第七章 比较文学的几种特殊研究类型

第七章 比较文学的几种特殊研究类型

第七章比较文学的几种特殊研究类型比较文学中有几种研究类型,它们探讨问题的视角比较独特,实际的研究成果也比较突出,但若用现有的学科标准衡量,难以对它们进行恰当的归类处理。

这几种研究类型主要是指比较诗学、主题学和文类学。

它们既可以探讨具有事实联系的族际/浯际性文学关系,因而应当归人影响研究,同时也可以把没有事实联系的族际/浯际性文学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因而应当归人平行研究。

有鉴于此,我们专门列出一章来讨论这几种研究类型。

第一节比较诗学一比较诗学:概念与方法“诗学”是属于西方文论范畴的一个概念,最早源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一书,《诗学》既有对诗的理论探讨,也包括其它艺术理论。

因而,“诗学”作为一般文学理论范畴,在西方一直沿用下来。

比较文学产生后,人们习惯于把各国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称为“比较诗学”。

它既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也包括跨学科、跨文化的诗学的比较研究。

文学艺术都是对现实的反映和人的情感表达,世界各国都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文学艺术成果,诗学作为对其文艺实践的理论概括,自然也丰富多彩。

一般认为,世界各国诗学主要有三大体系:西方、中国、印度。

西方诗学创造了“摹仿”、“表现”、“象征”、“典型”、“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一整套体系,印度诗学提出了“味”、“韵”、“程式”、“曲语”等范畴,中国诗学有“言”、“意”、“象”、“道”、“气”、“韵”、“神形”、“虚实”等一整套独特的范畴和概念。

比较诗学探讨的就是如何能使各种千差万别的诗学体系实现对话,如何在各国诗学的“同”与“异”中寻求文艺理论的共同规律。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强调的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学间的影响的研究,这自然也可成为比较诗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如伴随着源于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妙语”、“境界”等佛家之语逐渐成了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而“学诗浑似学参禅”也一时成为一种时尚。

至于西方诗学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则是怎么夸张都不为过,西方话语成了许多中国学人的基本话语。

中西诗学比较完美答案

中西诗学比较完美答案

中西诗学比较完美答案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导读(一)已完成成绩: 100.0分1【单选题】()是文学中最抽象的一种表达形式。

? A、散文 ? B、小说 ? C、寓言 ?D、诗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2【单选题】以下不属于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的是()。

? A、伤痕文学 ? B、浪漫主义文学 ? C、反思文学 ?D、寻根文学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3【单选题】()提出的“人:诗意的栖居”。

? A、海德格尔 ? B、尼采 ? C、荷尔德林 ?D、萨特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4【判断题】诗学即是关于诗研究的学问。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导读(二)已完成成绩:1【单选题】以下属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大师是()。

? A、柏拉图 ? B、叔本华 ? C、尼采 ?D、黑格尔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分100.02【单选题】利玛窦把()带入了中国。

? A、佛教 ? B、伊斯兰教 ? C、道家 ?D、基督教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3【单选题】《列宁格勒交响曲》是()的作品。

? A、舒伯特 ? B、贝多芬 ? C、肖斯坦科维奇 ?D、莫扎特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4【判断题】哲学强调的是一种理性思辨。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诗学的定义及其生成的文化背景(一)已完成成绩:1【单选题】在古希腊时期,以下()不属于文艺的主要构成部分。

? A、戏剧 ? B、小说 ? C、史诗 ?D、抒情诗我的答案:D得分: 0.0分2【单选题】“诗学”这个术语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

? A、《政治学》 ? B、《工具论》 ? C、《形而上学》 ?D、《诗学》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375.0分【判断题】诗学是关于文学理论的学科。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4【判断题】在西方文化传统上,“poetics”是一门具有三千多年的独立学科。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诗学的定义及其生成的文化背景(二)已完成成绩: 100.0分1【单选题】()提出把“poetics”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哲学与诗学之关系的宏观考察——“中国哲学与诗学之关系研究”系列之一内容提要:中国哲学与诗学之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一个倍受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从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经济基础以及特定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中国哲学与诗学之间所生成的内在联系或一致性进行初步的宏观考察。

本文作者认为,中国特定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对中国哲学与诗学的基本特征和其间的内在一致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并由此而来的区别于西方文化传统的特殊的思维方式直接造就了中国哲学与诗学的相同性或内在本质联系。

关键词:中国哲学中国诗学关系经济基础思维方式宏观考察作者简介:邹其昌男1964年生博士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曾有一位学者提出过“中国哲学是诗学的”这样一个命题。

这一论题一直萦绕着我的脑际。

毫无疑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的诗学化,诗学的哲学化是十分显着的现象。

可以举出很多例子,也可说出一些理由,如《老子》中的诗学问题,《诗经》中的哲学问题,等等。

但这能说明哲学与诗学具有一种普遍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吗?我看未必,因为这些只是从现象(如语言表达方式、韵律等)方面作了一些基础的浅层面的、个别的考察,尤其是对哲学、诗学的界定及定位等方面还缺少更为理性和深入的研究。

也就是说中国哲学与中国诗学之间究竟在哪个维度上构成内在联系,究竟构成何种内在联系。

再说“诗学一词,学术界的使用也极不规范。

“诗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诗学是指包括诗歌等艺术样式在内的显示人的生存实践和状态的一种特定方式。

这里的“诗学”类似T维柯的“诗性智慧”。

[1 ]因此,这种“诗性智慧”就有所谓“诗性的玄学”、“诗性逻辑”、“诗性的伦理”、“诗性的经济”、“诗性的政治”等等方而。

这实际上是指人类所处于的人类语言和理性思维难于把握的一种“混沌”状态或海德格尔所追问的“存在”的“无遮蔽”状态。

当然这种“混沌”状态并不等于“未开化”、“野蛮”等意思,而更多地是指人类所具有的一种实际的而又奇特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人的“本真”(海德格尔语)的世界。

比如,中国人本来就知道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龙”,但就是要设想和创造这样一个“龙”的意象,以传达人们的一种对生活之爱的诗性化激情和智能。

狭义的诗学则是专指诗歌理论和实践活动。

学界普遍将“诗学”与诗歌理论、诗歌美学、作诗之学等同起来。

因此,一般人就认为“诗学”是研究诗歌的语言、韵律、传达方式等内部因素的理论。

这一论断从日常生活语言意义上说并不错,但若上升至理论层面、本体论方面就有些问题了。

只耍知道一点人类发展史尤其是人类思维发展史的人,都知道“诗学”作为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是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随人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人类最原始的思维就是“诗学”的或诗性的。

这里实际上就是说“诗学”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特有的一种生存和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不是理论型的而是需要全身心及其各个器官参与的一种直觉性的、体悟式的并具有某些(甚至是浓厚)神秘色彩的活动方式。

本文也正是从这一视阈展开我们对中国哲学与诗学之关系的宏观的粗略考察。

这里我们将着力从经济基础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中国哲学与诗学之间所构成的内在一致性作一尝试性的探究。

一、特定的经济基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种文化传统的定型都取决于蕴育她的客观性的现实性的具体的经济基础(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因素)。

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就最终根源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

因此,中国文化,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体系建构,还是传达方式等等都体现着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的交融关系;更表现出中国人在体验生活、感悟宇宙世界意蕴的过程中,用生命谱写着的人生之诗的文化系统。

在这个文化系统中,具有着与西方传统文化系统极为不同的特征,即所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直觉性和模糊性、体验性和非理性等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思维模式及实践方法。

在语言的构成方式和逻辑范畴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如“道”、“悟”、“味”、“神”、“圣”、“妙”、“趣”、“韵”等等概念和范畴就很难用西方式的理解方式去把握和阐释。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范畴就是“道”和“味”,这两个范畴最能显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意味。

作为中国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中国哲学与诗学同样具有上述性质和特征。

按照西方传统的学科定位,哲学和诗学虽说同属于关注人自身的人文学科,但是它们各自的任务、对象、性质及其方法等等是极不相同的。

根据大哲学家康德的理论,人的心理结构可分为“知”、“情”、“意”等三部分;而与之相应就构成了三门学科,即硏究“知”(理性)的方面的学科叫“哲学”、研究“情”(判断力)方面的学科叫“美学”(包括“诗学”)、以及研究“意”(实践理性)方面的学科叫“伦理学”。

显而易见,哲学和诗学之间所具有的分别是经纬分明、不可混淆的。

这里充分体现了西方传统文化那种注重理性分析研究的特点。

而决定这一特点的最基本因素就是西方那种以商业贸易关系为基础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的商品经济基础。

因此,西方的文化关注的中心就是:人如何认识自然界、如何征服自然界和改造尚然界,使之为人类服务,甚至如何使之成为人的奴仆等。

这是一种以人类(“大我”)为中心、以人为主体的那种“天人相分”、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主仆”关系。

这样,任何一门学科理论都必须注重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杜绝概念、命题和学科间的模糊性、不明确性等因素。

时下有一种普遍性的观点认为,中国没有哲学;虽然有诗学,也只不过是支言片语式的心得体会,谈不上什么学问,言外之意中国也就没有诗学。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是以西方的观点为出发点和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哲学与诗学的,也就有了所谓的“失语症”等感慨和担忧。

实际上,中国哲学、中国诗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人是宇宙之大本。

而人与“天”(泛指自然宇宙等)的关系是一种“一气流通”(王阳明语)的相互交融的统一关系。

在这“天人合一”关系中,人是主动的、处于主导和意义建构的地位。

无论是谈天还是说地,最后终要落到谈论“人”或人生意义这个中心。

由此,人生问题就成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中心话题,所有的学理和人生追求都只需要探讨和解决一个问题:怎样“体味”“道”。

而“道”就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与之息息相通的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或世界意义。

“道”也正是天、地、人相融合的本体世界。

当然这个“道”绝不是西方式的“上帝”“理念”等概念。

人们要把握它,不是用理性的逻辑推理方式所能实现的,而只能用生命去体验。

正如当代大儒牟宗三所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一种“生命的学问”[2 ]。

中国哲学与诗学间的内在一致性就显示了这种特定的经济基础所赋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性质或特征。

那么,经济基础是如何起着决定中国哲学与诗学之内在统一关系的作用的呢?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明和把握。

首先,从自然环境来说,中国地域辽阔、地貌多样、气候四季变化分明而又大部分地区处r内陆,物产资源丰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十分便利的环境。

人们诗意地栖息丁•此,与大自然交融一体,共享着“天人合一”的美景。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自然以博大的生命资源养育和滋润着人们,同时人们又以极大的辛劳回报着大地、装点着大地和照亮着大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正是在这块大地上养育出了勤劳勇敢、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并追求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那种其乐融融的具有美好境界的华夏民族。

在这片土地上,虽说也有过无序和涂炭、内忧和外患,但人们能以广袤的大自然和无垠的宇宙为其本根和“伴侣”,因此他们自由自在地荡漾于天地之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而创造出文化来“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3 ]这是何等的气象、何等的趣味,又是何等的崇高和伟大。

此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是何等的融洽和具有诗意。

真可谓是“庄生梦蝶”中所描述的“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4 ]的那种物我无对、冥合为一的“游”的化境。

在这里,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的钟情,那么的亲切友好。

人们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有了自然就有了人类。

人类是与自然万物同体、上下同流的。

这种“先在”的客观自然环境对中国哲学与诗学的内在一致性的生成有着必然的支配性。

其次、从社会环境而言,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依据_然法则建立起来的。

人与自然的乐融融的相互关系对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有着一定的支配性和“先在”性。

这里我们并无宣扬“环境决定论”,而只是现实地陈述这一客观事实。

“文化”有人称之为“自然的人化”。

这说明了“文化”的属“人”性质,是人的创造和智能。

社会环境就是一种“文化”或“文化环境”。

中国传统的“文化环境”有着极大的“自然主义”性质和特征,即是以自然的原则建构起的一种自然的血缘的宗法社会制度。

在这一环境中,君臣关系、师徒关系、朋友关系、族与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是基于最基本的、最原始的、最直接的自然关系:这就是脱胎于动物界并遗留着动物本能因素的父子关系和亲情关系。

这种关系在古代中国是最高标准。

于是就有了君臣如父子、师徒如父子、朋友如手足;包括国与国也是君臣父子之类。

而父子关系的建立又来自于“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人同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

因此,这种关系通过感性的形式,作为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现出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说来成了自然,或者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具有的人的本质。

”[5 ]用马克思的论述很能说明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社会环境。

由此整个中国文化就成了“阴阳”、“乾坤”、“天地”、“刚柔相济”、“有无”、“虚实”等等话语的天地。

这种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自然主义文化”。

再次、从人类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看,经济基础也起着决定作用。

中国人在对待外界事物时常常是主客不分、界限模糊、物我一体。

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天人合一”的关系。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本思维模式。

这与西方那种“心物二元论”(即物质和精神、本质和现象等是相互对立分裂的关系)是极不相同的。

“天人合一”的模式渊源流长历史悠久,应用十分广泛如医学、哲学、诗学、历学等等。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与诗学之间构成内在联系的基本根据和特征。

最后、从重视人的主体性来看,特定的经济基础也起着决定作用。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为政,还是为人、为学,第一事就是“人事”。

只要我们翻阅一下中国元典文献,就可俯视可得大量“重人”之事。

如《老子》第二十五章中就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本来中国人是重“天人合一”的,但“天人合一”并不等r说“人”与“天”没有差别,而是更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