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_八年级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教案

11《短文二篇》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短文大意。

2.熟读成诵,赏析典型词语,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短文大意。

教学难点:熟读成诵,赏析典型词语,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导语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

多情的月亮承载着乡思,传递着祝福,也抚慰着一颗颗落寞的心灵。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一千多年前的那一轮明月,你可曾听懂一位文人在月夜下的心语呢?让我们追随古人的脚步,相约于皓月当空的承天寺,共赏一轮明月,共话坎坷人生。

(二)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短文大意。

2.熟读成诵,赏析典型词语,感受作者情感。

(三)资料助读1.作家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上与蔡襄、米芾、黄庭坚、并称为“宋四家”。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

二、课文讲授(一)读准字音无与.为乐(yǔ )相与.(yǔ)藻荇..交横(zǎo)(xìng )(二)读出节奏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齐读原文,朗读技巧点拨:一读字正腔圆。

(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二读通顺流畅。

(神态专注,读准读对)三读节奏分明。

(语速适中,快慢有度)四读抑扬顿挫。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2《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2《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2《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⑵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⑶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能力目标⑴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⑵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德育目标⑴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⑵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

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官至监察御史。

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8《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8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一、自由诵读,进行美点寻踪。

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2、同学们自读3、课内朗读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读两文中最好的文段,师生共同点评。

4、分组朗读全文。

二、文本探究: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

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

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4、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

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5、“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明确: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号里。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学生明确: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

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

“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3.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

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

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

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

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五、联系实际,延伸拓展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观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生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

《短文两篇》教学案(第二课时)

《短文两篇》教学案(第二课时)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短文两篇》教学案(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
 2、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5分钟)
 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幺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邦,福建闽侯人。

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

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是马南邦的杂文集。

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

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环节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3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试回答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引证法。

 例证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从借景抒情和议论抒情两个角度来比较这两篇文章所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理清了《短文两篇》的结构,感知了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来体会这两篇文章所抒发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1.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两篇短文,边读边想这两篇文章有哪些共同点?(共同点:都有写景的句子、都有议论抒情的语句)2.小组合作探究:找到这两篇文章中写景的语句,品读景物中寄寓的情感并比较。

景物:《答谢中书书》中描写的景物有山、水、石壁、青林、翠竹、雾、猿鸟、夕日、沉鳞。

特征: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感受到了山之高,水之静。

从“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幅绚烂多彩的美丽图画。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猿鸟的鸣叫和水中鱼儿的嬉戏,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情感:从这些景色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大自然的景色带给作者的愉悦之感。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景物:《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景物有月光和竹柏的影子特征:“月色入户”。

我们仿佛看到月色的明净美好;“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美妙境界。

竹柏的影子给人一种清冷淡雅的感觉。

情感: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欣然”可以读出苏轼赏月的欣喜。

“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从描绘的空明景象中可以感受到苏轼空灵自在,悠游自如的心境,有种漫步的悠闲。

从寺院的整个月夜环境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孤独和悲凉之感。

体味了不同景物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两篇文章的作者是如何通过议论来抒情的。

3. 小组合作探究:找到两篇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品悟其中所抒发的情感并比较。

《答谢中书书》:“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21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1)

2021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1)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明白得前人写景的方式。

2. 反复朗诵,认真体味,明白得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特色。

3.注意文言词语的积存。

教学重点1.学习抓住特点描述景物的方式。

2.学习写景抒情的写法。

3.朗诵、背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进程一、预习1.学生自读课文。

2.说明以下词语。

念无与乐者: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

念,想。

与乐者,一起游乐的人。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

相与,一同,一起。

如积水空明:仿佛积水清澈透明。

那个地址是形容月光充满了庭院。

藻荇:泛指水草。

藻:水草总称。

荇:一种连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日开黄花。

盖:表示推测。

二、导入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指名背诵诗词)这位大文豪才华出众,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

但他却超级豁达,所写文章如诗如画。

此刻让咱们与这位大诗人一起夜游承天寺吧!三、文体、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绩,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伙儿”之列。

苏轼有很多随笔式的散文,多数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断,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种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这篇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那么是有寓意的,耐人寻味。

四、朗诵课文,读准字音1.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相互解决疑难。

2.听录音:听清生字读音及难读句的节拍,标注在书上。

点拨:划分朗诵停顿: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提示:要依照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诵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3.自由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4.组织学生朗诵: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

五、把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1.学生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明白得并口头翻译课文。

初中语文《短文两篇》第二课时 教案

初中语文《短文两篇》第二课时 教案
课题:短文两篇(第二课时)
教材版本:部编人教版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
授课人:授课班级:年级班授课时间:












一、课标摘录:(2011版)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他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学生读资料,了解作者的遭遇。
学生思考,发言。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景——幽雅
陋室 人——儒雅 不陋(德馨)
事——高雅 安贫乐道
(托 )物—————————( 言 )志
教学反思
附:教学材料(教学内容、例题、习题、检测题或学案等)




年级整体:
学生经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本单元的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很有必要。
他一贬再贬,直到暮年才回到京城。一般的人会怎么样?也许悲痛欲绝,外加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可是刘禹锡又是怎样的呢?
他被贬到朗州,九年之后才被召回到长安,可是他回到长安不久,就写了一首桃花诗来讽刺权贵。请看大屏幕:
(资料三)1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 戏赠看花诸君子
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学习
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了解“铭、说”的特点,朗读、背诵并默写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的教案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的教案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2.学习并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培养“好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9)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聆听了培根对读书的高论。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短文两篇》的另一篇文章《不求甚解》,看看马南邨对“不求甚解”有什么新解。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30)马南邨(1912—1966),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

1944年初,他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主要作品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

(2)写作背景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31)《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

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了指导。

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就是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3)文体知识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为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议论文知识(出示课件32、33、34)①论证的方式:立论和驳论。

②什么叫驳论文?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就是驳论文。

11《短文二篇》(第2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11《短文二篇》(第2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1课短文二篇(第2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欣赏课文的语言风格。

2.掌握课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3.学习课文的写景技法。

4.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记承天寺夜游》,注意韵律节奏。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技法,感悟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技法,感悟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课件出示苏轼写“月”的诗词名句,引入本文。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苏轼的相关信息,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者简介作为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出示课件中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高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诵读课文【活动内容】1.听《记承天寺夜游》范读音频,留意文章的停顿处,可根据范读音频在教材上做标记。

2.自由朗读,将《记承天寺夜游》读通读顺,根据做出的标记,读准节奏。

教师出示课件的朗读节奏示例。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知文言特点,培养文言语感。

三、疏通文意【活动内容】1.学生自主梳理《记承天寺夜游》中难理解的词语,教师指导学习本课的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

2.朗读《记承天寺夜游》,注意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教师展示课件中的译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把握文言文大意,理解文本内容。

四、文本研读【活动内容】根据文意,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

【设计意图】梳理《记承天寺夜游》的结构层次。

五、合作探究【活动内容】1.《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那天晚上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赏月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2.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了解,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设计意图】感受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

六、品味语言【活动内容】如何理解“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有何妙处?【设计意图】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技法。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doc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doc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1、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3、当堂背诵全文
2、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三、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陋室铭》,通读全文,解决生字。
四、课时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五号宋体)
教学过程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个人体会
教后反思
6、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馨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虚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相对?
提问:阶绿相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莲子也是我们建宁的特产之一。

大家都听说过“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这句话吗?殊不知,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吧。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师补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周敦颐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检查自读情况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周敦dūn颐yí()可爱者甚蕃(fán )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不蔓màn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花之隐逸yì者也()陶后鲜xiǎn有闻()2.学生自主阅读后,小组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通译全文。

3.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

4.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5.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美感。

四、赏析课文(一)、分析第一段。

1.女同学读第一段。

2、教师讲解。

开头一句指出可爱的花很多,总领全文,借以引出人们对花的不同爱好。

提问:本文共写了多少种花?明确:三种。

提问:哪些人分别爱何种花?明确:爱菊之人有陶渊明;爱牡丹之人世人都爱之;我只爱莲花。

写别人爱菊、爱牡丹,都是衬托,作用在于突出“予独爱莲”,引入正题。

提问: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归纳: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教案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教案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运用“读—品—析—联”的方法自学《爱莲说》,并理解文中用“菊”“牡丹”衬托“莲”高洁品质的写法。

2.理解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品格,探讨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课本知识教师讲解这课的重要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31)文体知识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2)走进作者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32)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

他与李宽、韩愈、张拭、黄干、李士真、朱熹并称为“石鼓七贤”。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3)写作背景(出示课件33)教师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本文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

这篇文章是周敦颐做南康(今江西星子)郡守时写的。

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莲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

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浑浊,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读一读生字词。

(出示课件34)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请同学们听朗读,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出示课件35)预设:教师:同学们,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课件36)预设:教师:同学们,根据上面疏通,下面我们一起把本文翻译一下。

(学生朗读课文,自主分析翻译)预设:【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_八年级语文教案短文两篇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了解“海市蜃楼”吗?当人们行走在茫茫沙漠之中,正感到口干舌燥渴热难耐时,眼前忽然突现一条大河或是一片树林,而当人们疾走过去时,眼前的景象又顿然消失;或者有时漫步海边,放眼远眺,在浩瀚的大海上空出现了美丽的亭台楼阁,仿佛仙景一般。

可是不一会儿这个仙景就自动消灭,眼前依然是那奔腾不息的浪涛。

这些都是“海市蜃楼”现象,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后发生显著折射,使远处景物显示在半空中或地面上的奇异幻景。

古时传说这种幻景是海里的蜃吐气所形成,其实是不科学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山中蜃景的文章——《山市》。

(一)明确目标1.学习按时间顺序说明的特点。

2.学习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

3.体会作者描绘的优美意境。

(二)整体感知《山市》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描写山中蜃景的文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塔、宫殿、城楼、楼房的先后出现,语文简洁明了,介绍景象及有层次。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1.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他自幼聪明好学,经史过目不忘,终在十九岁考中秀才。

但是腐朽黑暗的社会并没有使踌躇满志的蒲松龄得以施展满腹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他屡屡败北,终埋没乡间在创作上,他难能得到世人的理解,他的作品在他故去50年后才得以出版,面对着他用一腔孤愤和饱蘸心血所熔铸成的《聊斋志异》,令人长叹!然而历史是公正的,岁月的流水如大浪淘沙,《聊斋志异》终在民族文化的长河里越来越放射出它金子般的光泽。

2.《聊斋志异》简介。

《聊斋志异》是我国17世纪著名文学巨匠蒲松龄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的一部奇书,这部书有近500篇瑰异绮丽的故事,被誉为中国的《一千零一夜》。

3.读课本正音正字。

邑yì禹yǔ冥míng甍méng垣yuán睥bì睨nì亘gèn 莽máng霄xiāo扉fēi缥piāo缈miǎo逾yú倏shū4.学生朗读课文,并根据提示翻译课文。

(1)重点字词。

邑:县。

恒:经常,常常。

同人:友人。

青冥:指天;青:形容天的颜色;冥:形容天高远无穷的样子。

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近中:附近。

禅院:寺院。

飞甍:形容屋脊很高,好像要飞腾起来的样子。

高垣:高墙。

睥睨: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亘:延续不断。

郭:外城。

历历:清清楚楚。

莽莽:广大。

依稀:仿佛,隐隐约约。

危楼:高楼。

霄汉:天空。

扉:门。

裁:才。

屑屑:忙碌的样子。

或:有的。

凭:靠着。

不一状:各不相同。

逾:过。

倏忽:突然。

市肆:集市,店铺。

故:因此。

(2)重点句子。

①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判断句)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有名的八景之一。

②然数年恒不一见:可常常几年都见不到一次。

③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只有一座高楼直插云霄。

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而楼上的人往来奔忙,有倚窗的,有站立的,各不一样。

⑤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猛然间又只像拳头那么大,像豆粒那么小,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⑥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不一会儿,又出现了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续不断长达六七里,竟然像城郭一样。

5.分析课文,设计问题如下。

(1)这是在何处产生的山中蜃景?(2)这种景象常见吗?(3)是谁在何地发现的这一景象?(4)蜃景中最早出现的是何物?(5)紧接着又相继出现了哪些东西?(6)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7)课文可分为几部分?(8)课文中运用了几种修辞方法?以上问题用投影打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参考答案:(1)在淄川县的奂山。

(2)数年恒不一见。

(常常几年都见不到一次)(3)名叫孙禹年的公子在酒楼上饮酒时。

(4)最早出现的是座孤塔。

(5)又相继出现了高大的宫殿,又高又厚的城墙,城中有高楼、厅堂、牌坊。

(6)表示时间的词有: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

(7)分三个部分。

“奂山山市……始悟为山市”为第一部分;“未几……遂不可见。

”为第二部分。

“又闻有早行者……故又名‘鬼市’云。

”为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点出了山市发生的地点、时间、发现者。

第二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山中蜃景来去的全过程。

此处还可分为两层。

从“未几,高垣睥睨…或凭或立,不一状为第一层,写蜃景来临时的景物。

从“逾时,楼渐低……遂不可见。

”为第二层写出市蜃景退去的情形。

第三部分写路人所见,证明山市确有发生。

(8)比喻和排比。

6.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加以理解,品味。

(四).总结、扩展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山市》这篇文章,作者对蜃景的描写使我们身临其境。

同时也学到了许多文言知识。

下面我们来看两篇短小的文言文,并结合注释说说大意。

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①。

”其邻人之父②亦云③。

暮而果④大亡⑤其财,其家甚智⑥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①盗:盗贼。

②父:老人。

③云:说。

④果:果然。

⑤亡:失。

⑥智:认为……聪明。

2.澄子亡缁衣宋有澄子者,亡①缁衣②。

求之途,见妇人衣③缁衣,援④而弗⑤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

”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

”澄子曰:“子⑥不如速与⑦我衣。

昔吾所亡者,纺⑧缁也;今子之衣,禅⑨缁也。

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注释:①亡:丢失。

②缁衣:用黑色帛所做的朝服,也用以指黑色衣服。

③衣:穿。

④援:抓住。

⑤弗:不。

⑥子:您。

⑦与:给。

⑧纺:纺帛,用纺丝的方法织成的丝织品。

⑨禅:单衣,无里的衣服。

(五)布置作业将两则故事译成现代汉语。

(六)板书设计(略)短文两篇第二课时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2 芦花荡课本: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课舒子福彭州市升平中学教学设计本课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紧扣小说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人物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同时通过佳作欣赏和延伸拓展的内容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到景物描写再到人物形象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了解小说的特征。

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紧扣小说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人物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通过佳作欣赏和延伸拓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开展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一般小说的方法。

掌握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1、快速阅读法。

让学生以较快速度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地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讨论点拨法。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讨论,探究小说的三要素。

引导学生思维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少数地方,教师做必要的引导、讲解。

3、延伸拓展法。

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战争类的文章进行联系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具准备小黑板或投影仪、资料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

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第一课时讲授:欣赏微型小说《退刀记》,复述课文,熟悉小说情节,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二课时讲授: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补充网上短文一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并照应开头。

第一课时一、佳作欣赏-------(预计9分钟)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并看过不少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对战争有哪些看法呢?生:自由讨论。

指定2-4名学生回答(用时间4分钟)。

预计学生回答内容:1、赞成战争。

能够获得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锻炼自己,成就自己。

2、反对战争。

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

3、既反对又支持。

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我们反对非正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因为,只有消灭了一切侵略者,我们才能赢得真正的和平与自由。

教师小结:我们热爱和平,但我们决不乞求和平;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决不害怕战争。

必要时,我们会勇敢地迎击战争,保卫和平。

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篇微型小说,看看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

(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听并思考)(用时5分钟)退刀记教学重点: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学习《寓言四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

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

《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

《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

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

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诵读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

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