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 专题0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

合集下载

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专题09 全球瞩目中的中外关系

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历史考纲解读 专题09 全球瞩目中的中外关系

【2012考纲解读】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进步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连、互为影响。

中国古代历朝政权都程度不同的与周边家乃至亚非、欧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有过联系和交往。

特别是近代以来,这种联系和交往越来越频繁、密切,并且对交往的双方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发展中外关系更加重要。

中国要营造一个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构建和谐的世界秩序,必然要以史为鉴、趋利避害。

因而,中外关系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在高考历史单科和文综试卷中,中外关系史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

全国文综卷考查了近现代史上美关系曲折变化过程的内容、唐朝和洋务运动时期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情况、万隆会议及其中国的外交方针等。

北京和天津卷考查了唐宋、明清时期中外的科技文化交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参与世界事务的内容以及清末中国人世界观念的演进等。

上海、江苏和广泛的历史学科卷则考查了洋务运动,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交往的史实及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近代史上的中日战争等内容。

这些内容的考查,涉及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多种题型,并占有相当大的分值。

本专题以往涉及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古代中国的对外友好往来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上,近年有所变化,更多关注中国人世界观念的变化、外交政策、外交成就及其影响、重要的双边关系等。

在备考复习中,尤其要关注与现实联系紧密的热点问题。

在日常教学与复习备考中,我们应重点关注:1.历史上中国的对外友好往来:政策、表现、重大事件和影响。

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活动、成就和影响。

3.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中日、中欧、中国与东盟)的历史与现状。

4.中国对世界认识的变化:思想、实践和影响。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主要内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默写、背诵提示】(1)外交方针与政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内涵、意义。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外交史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外交史总结

《中国古代外交(海外贸易)关系专题整理》
一、外交往来
两汉魏晋时期的对外交往:
1.汉:开辟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被称为“丝国”。

2.北魏:与朝鲜半岛、日本、中亚和西亚往来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唐:广州(市舶使)瓷器大量出口
宋元时期对外经济交往
1.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非洲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2.元:元大都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泉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器大国”;“海禁”和“闭关锁国”。

二、古代的外交政策
1.汉-----明前期: 开放
2. 明中期----清鸦片战争前: 闭关锁国
3.侵略和反侵略
三、我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特点
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要求。

四、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大前提:政策,交通和吸引力
2.具体:政治稳定,国家统一
思想开放,政策开明
经济繁荣(根本原因),文化领先
交通发达,技术进步
民族融合
农业手工业技术领先
4.我国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影响:1.扩大中国影响
2.经济文化交流
3.丰富人民生活
4.增加彼此信任和友谊
5.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1。

【高三学习指导】高三复习历史资料全部之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高三学习指导】高三复习历史资料全部之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高三学习指导】高三复习历史资料全部之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摘要:进入了高三的学习,便进入了紧张的阶段了,大家一定要提起精神,努力学习,冲刺高考封建国家的大统一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更为频繁。

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表现在两汉同朝鲜、日本联系加强;张骞通西域,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绸、治铸、水利技术沿“丝绸之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先进的秦汉文化对东、西方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骞、班超、甘英是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杰出人物。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目的、条件、内容、途径、特点和影响目的:①发展经贸,互通有无。

②传播文化,宣扬国威。

③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④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领先,交通畅通,政策开明等。

内容: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文化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军事上,有战争与和平,有侵略与反侵略。

(复习中要特别强调对基本史实的熟悉掌握)途径:①官方和民间贸易(如丝绸之路)。

②互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如日本遣唐史)。

③宗教传播(如佛教传入、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④战争(如蒙古政权的对外战争)。

特点:①外贸先陆路后海路。

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③以官方贸易为主。

④以友好往来为主,不以赢利为目的。

⑤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⑥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总结:高三复习历史资料全部就为大家介绍到这了,想要了解更多学习内容,请继续关注。

【相关阅读】:浏览了本文的读者也浏览了:更多精彩内容尽在: > > >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考历史真题类编:考点7(2012年)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答案)

高考历史真题类编:考点7(2012年)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7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2012·北京文综·T19)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

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注意以下两点:(1)题目要求考查新中国与非洲的外交发展表现。

(2)中国虽然实行不结盟政策,但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

70年代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故只有①正确。

2.(2012·福建文综·T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解题指南】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次外交活动的重大历史意义,也就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解析】选A。

B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会议对应的20世纪50年代不符;C、D不符合史实。

只有A符合题意和史实。

3.(2012·山东文综·T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解题指南】解答本题要注意两个关键信息:(1)选项是否符合20世纪50年代初的时代背景。

(2)注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之一是广泛性。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全面版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全面版
8.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关系正常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对中国: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促进了我 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便利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 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 化交流,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1. (1) ①国际形势的新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美苏争霸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世
(2)表现:①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变化:世界性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和平
③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3)意义: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读上图,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 解析:回答第(1)问,解题关键是抓住问题围绕内外因展开回答,以所学知 识为主。第(2)问,按年份顺序回答开放格局的形成,但要具体一些,防止 过于笼统。
【答案】(2)选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 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
7.中美关系变化的历程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
(2)20世纪60年代,美国采取敌视、威胁中国的政策,使中美关系处在敌对
(3)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正常化。原因:美国方面:①孤立 中国的政策破产;②陷入越战的泥潭;③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被西欧和日本
第2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1. (1) “另起炉灶”: ①内涵: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外交关 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通过谈判与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对 外关系。 ②作用: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 对外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 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 和主权,然后再考虑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 “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 阵营的一边。这有利于中国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外交封锁和 包围。思想因素:海洋文明中形成的集体平等、相对独立和自 由意识。

【考前30天绝密资料】2012年高考历史考前30天三轮专题提分必练绝密之十二(大纲专用)

【考前30天绝密资料】2012年高考历史考前30天三轮专题提分必练绝密之十二(大纲专用)

2012年高考考前30天三轮专题提分必练绝密之专题(十二)[专题十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单极化的局限性同样不能保证我们夸大多极化的优点。

历史告诉我们,曾经出现过很多冲突不断的多极化局面。

多极化不一定会带来权利的均分,却可能会带来不稳定局面。

”与上述论点最相符的历史局面出现在()A.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B.20世纪末的世界C.18世纪末的美洲D.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2.下列各项,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并对战争的结束起了加速作用的有()①美国对德宣战②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③参战国国内革命形势高涨④意大利倒向协约国一方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3.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说:“凡尔赛条约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

”这是因为()A.它建立在相对平等的经济军事制裁的基础上B.它建立在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C.它建立在对战败国割地、赔款、分赃的基础上D.它建立在对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的基础上4.《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

……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

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

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

”材料显示()①原材料价格受一战影响大涨②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机遇③一战中轻、重工业同步发展④技术与管理也关系到民族工业的兴衰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5.“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 1945年神父马丁演讲中所说的“他们”是()A.德国法西斯分子B.绥靖主义者C.日本军国主义者D.“麦卡锡主义”者6.二战期间,为了加快战局的发展,有一支军事力量曾向某国海岸发起猛攻,并建立起滩头堡。

高考历史命题考点高分预测5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考点高分解题考点解题综合训练

高考历史命题考点高分预测5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考点高分解题考点解题综合训练

高考历史命题考点高分预测5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考点高分解题考点解题综合训练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三韩中辰韩被称为“秦韩”B光武帝赐日本“汉委奴国王”金印C.甘英出使大秦出色完成使命D.汉代文明远播欧非1.C解析:甘英没能到达大秦。

2 隋唐时期同印度联系的主要纽带是 ( )A 科学技术 B.佛教 C.商品 D.艺术2.B解析:隋唐时,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大大加强。

3 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充分体现出唐文化 ( )A高度繁荣的特征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特征C.泽被东西的影响D.兼收并蓄、对外开放的特征3.D解析:鉴真是向外传播唐文化,而玄奘是吸取外国文化。

4丝绸之路的开通,源于 ( )A张骞通西域 B.西域都护设置 C.班超经营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4.A解析: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被称为“丝绸之路”。

5 唐朝时,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抵达 ( )A印度半岛南端 B.波斯湾 C.红海沿岸 D_非洲东海岸5.B解析:注意结合地图落实知识点。

6 下列历史人物,对中外交往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有 ( )①甘英②法显③鉴真④义净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6.A解析:注意历史人物与其事迹的充分结合。

7 郑和下西洋时,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从本质上看这些贸易属于 ( )A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B 工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C.赚取利润维持航海巨大开支的需要D.扩大交往影响的手段7.D解析:郑和下西洋的主旨是进行政治交往,其贸易是为这一主旨服务的。

8郑和下西洋不能持续的根本原因是 ( )A不以经济效益为目的B.明政府国力衰退C.亚非国家的竞争D.倭寇封锁我国东南沿海8.A解析:中国是自然经济,不能为航海的持续提供内在驱动力。

9下列历史现象体现了外来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的是 ( )①白马寺的建造②敦煌莫高窟的修建③唐朝长安城的布局④《农政全书》的编写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B解析:白马寺的建造、敦煌莫高窟的修建是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原的结果;《农政全书》是受西方传教士影响介绍了西方文化;而唐朝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葩,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朝代都城建筑的特色,是传统文化的代表。

2012届中考历史复习资料热点专题(专题二增进对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

2012届中考历史复习资料热点专题(专题二增进对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

2012届中考历史复习资料热点专题专题二、增进对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2011年9月9日,第66届联合国大会中方立场文件发布。

中国将一如既往地秉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发挥自身优势,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使者,促进共同发展的先驱,推进国际合作的典范。

中国希望各国在科学和法治基础上,通过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和平解决海洋领域的各种问题、分歧或争端,促进海洋的和平、安全、开放、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现国际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

一、中国对外交往的基本特征1.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1)中外贸易经历了以陆路为主向以海路为主的转变(2)和平友好交流是我国对外交往的主流(3)友好交往的内容丰富、途径众多(4)对外交往从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2.近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从被动屈辱外交走向主动外交3.新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外交成果越来越多,外交政策逐步成熟,外交作用日益显著。

二、对外交往的认识和启示1.对外开放、加强联系、博采众长、互相促进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中华民族对待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将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闭关锁国只能固步自封,使国家民族落后。

2.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发达,才能对过外产生辐射力,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3.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各个国家、民族都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文化,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国家、民族不论大小强弱,都有其特色的文明。

4.中国近现代历史表明:实现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平等外交的基本前提。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对于当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6.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取得,是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我国积极灵活外交政策的结果。

中国对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最终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五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史 新课标 人教版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五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史 新课标  人教版

高考历史专题五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史网络构建知识链接一、对外交往活动1、与朝鲜的关系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

”②两汉: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多次派人赴汉,会见汉武帝、光武帝。

辰韩引进中国文化,人称“__________”。

贸易往来频繁,朝鲜特产___________输往中国,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传到韩国。

③唐朝:与新罗往来频繁,新罗来唐留学人数最多。

最著名的是____________,在唐朝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

唐朝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传入新罗。

2、与日本的关系①秦汉时,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

___________时,日本三十多国“使译通于汉”。

东汉光武帝时,赐“____________”印。

中国__________________传入日本,丰富了倭人物质文化生活。

②隋唐时期,互遣使臣,唐朝时派遣唐使十多次。

唐朝制度、文化、建筑等影响很大,推动大化改新。

贸易往来频繁,双方都出土大量对方货币。

友好交往人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印关系(1)西汉: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海上丝绸之路),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

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2)唐朝①以________为纽带,天竺与中国交往大大加强。

②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对印度数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天竺一再遣使来唐,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③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印交往中有突出贡献。

(3)明代:郑和下西洋曾到达_____________。

4、与西亚的关系(1)西汉: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西亚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安息是西亚的大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与________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

(2)隋唐:从唐高宗时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2012年历史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系列 第2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立体讲解)

2012年历史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系列 第2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立体讲解)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高频考点: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命题趋向本讲在高考中经常出现的考点,主要有: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新时期外交特点等,尤其是大国关系是主要考点。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了时空,经受住了考验,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遵循的准则,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胸怀,它必将继续发扬下去,为世界的和平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则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2、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古代,和平友好交往是主流。

近代日本对中国进行战争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育,中日关系恶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仍处在不正常状态中,主要是因为在历史遗留问题上日本不能正确对待。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日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发展的外交关系中占重要地位,尤其是近年来中日关系在“摩擦中求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热点之一。

考点聚焦考点72: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三个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⑴符合1945年“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宗旨⑵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⑶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1) 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2) 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3) 内容:《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4) 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5) 意义:中国代表团推动会议取得成功,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012高考历史冲刺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重点精讲

2012高考历史冲刺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重点精讲

2012高考历史冲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重点精讲三、重点问题精讲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开始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目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后,中国才有同外界交往的可能,开先河的是秦汉王朝。

主要目的:①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的形象。

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互利。

③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作为封建王朝,开展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但我国古代开展对外关系与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的、抢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场是有根本区别的。

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途径条件: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②国力强盛,经济繁荣;③对外交通发达;④开明的外交政策;⑤科技发展;⑥杰出人物的作用。

途径: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

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等。

四是战争。

如成吉思汗的西征。

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⑴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

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⑵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⑶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⑷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2012历史专题复习中国的对外交往.doc

2012历史专题复习中国的对外交往.doc

中国的对外交往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史的主要内容。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注重与他国的友好往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据国情,也实行过不同的对外政策,我们在此紧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望对同学们备战中考有所帮助!一、知识链接(一)民族关系1、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主要措施:迁都洛阳,以利对中原的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

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用汉制、习汉礼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⑵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夫妇二人为促进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密切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贡献。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改为辽。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后辽军大举攻宋,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

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

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金军继续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是这一时期杰出的英雄人物。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4、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蒙古、汉族、契丹、女真等各族人民交错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2019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

2019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

2019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2018考纲解读】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2.列强侵华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3.新中国外交的艰难历程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4.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看中国国力的变迁5.日益成熟的新中国外交【易错点点睛】易错点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两汉时期,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西传的生产技术不包括()A、缫丝技术B、铸铁技术C、造纸技术D、制瓷技艺【错误解答】B、C【错解分析】考生基础知识不牢固,缺乏对同类知识的归类。

我国制瓷技术成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两汉时期,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西传的生产技术不可能包括制瓷技艺。

【正确解答】D2、唐朝时积极吸取外来的优秀文化,其中包括()①天竺的医学、建筑艺术等②朝鲜的音乐③中亚的舞蹈、西亚的宗教④日本的服饰⑤西方的科学著作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错误解答】A【错解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以用排除法,西方的科学著作在明清时期才传入。

【正确解答】C3、“中国的历史文化始终处在发展进步之中。

……也是通过同世界多国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而进步的。

”可以证明这一论断的明朝史实是()①伊斯兰教、基督教开始传人中国②欧洲传教士带来西方科技著作③郑和下西洋与各国友好贸易④玉米、烟草等传人我国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错误解答】B【错解分析】考生审题不准确,基础知识不牢固。

所列四个选项都是中外交流中学习外国的史实,但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的一支)是在唐朝传入我国的,而题干要求是“明朝”的史实,可排除①,②③④均发生在明朝,可确定正确答案为C项。

【正确解答】C4、以下史实反映唐代中印友好交往的是()A、佛教传人中国B、法显游历天竺C、义净西行研究佛学D、鉴真渡海传播佛法5、明清统治者推行闭关政策给中国造成的最大影响是()A、一定时期内防止了殖民势力入侵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C、暂时维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利益D、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错误解答】A【错解分析】对“闭关政策”的理解不透,把握不够准确。

2012历史专题复习中国的对外交往.doc

2012历史专题复习中国的对外交往.doc

中国的对外交往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史的主要内容。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注重与他国的友好往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据国情,也实行过不同的对外政策,我们在此紧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望对同学们备战中考有所帮助!一、知识链接(一)民族关系1、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主要措施:迁都洛阳,以利对中原的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

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用汉制、习汉礼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⑵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夫妇二人为促进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密切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贡献。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改为辽。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后辽军大举攻宋,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

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

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金军继续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是这一时期杰出的英雄人物。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4、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蒙古、汉族、契丹、女真等各族人民交错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考纲解读】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2.列强侵华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3.新中国外交的艰难历程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4.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看中国国力的变迁5.日益成熟的新中国外交【易错点点睛】易错点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两汉时期,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西传的生产技术不包括( )A.缫丝技术B.铸铁技术C.造纸技术D.制瓷技艺【错误解答】B、C【错解分析】考生基础知识不牢固,缺乏对同类知识的归类。

我国制瓷技术成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两汉时期,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西传的生产技术不可能包括制瓷技艺。

【正确解答】D2.唐朝时积极吸取外来的优秀文化,其中包括( )①天竺的医学、建筑艺术等②朝鲜的音乐③中亚的舞蹈、西亚的宗教④日本的服饰⑤西方的科学著作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错误解答】A【错解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西方的科学著作在明清时期才传入。

【正确解答】C3.“中国的历史文化始终处在发展进步之中。

……也是通过同世界多国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而进步的。

”可以证明这一论断的明朝史实是( )①伊斯兰教、基督教开始传人中国②欧洲传教士带来西方科技著作③郑和下西洋与各国友好贸易④玉米、烟草等传人我国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错误解答】B【错解分析】考生审题不准确,基础知识不牢固。

所列四个选项都是中外交流中学习外国的史实,但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的一支)是在唐朝传入我国的,而题干要求是“明朝”的史实,可排除①,②③④均发生在明朝,可确定正确答案为C项。

【正确解答】C4.下列史实反映唐代中印友好交往的是( )A.佛教传人中国B.法显游历天竺C.义净西行研究佛学D.鉴真渡海传播佛法5.明清统治者推行闭关政策给中国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一定时期内防止了殖民势力入侵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C.暂时维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利益D.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错误解答】A【错解分析】对“闭关政策”的理解不透,把握不够准确。

本题是最佳选择题。

A、B、C、三项都成立,但不属于最大影响,从长远来看,闭关锁国隔断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社会落后于西方,这才是最大的影响。

【正确解答】D【特别提醒】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相关史实繁杂,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注意落实基础,防止史实混乱;二是注意区分古代对外交往的阶段特征,注意前期的开放性和后期能闭关锁国及抗击外来侵略斗争;三是注意站在一定的高度,用一定的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相关问题,注意古代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注意一些层次较深的问题。

解题时,须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来认识和分析相关问题。

【变式训练】1.元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较以前的最大进步表现在( )A.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扩大B.与非洲贸易关系的开辟C.与中亚关系的发展D.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活跃1.A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元朝外交与以前朝代的主要不同之处,通过回顾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情况可以判断A项正确,因为元朝的疆域广阔,直接与欧洲接壤。

2 五代两宋时期,我国的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萧条,其直接原因是( )A.西北地区的动荡和战争的阻隔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D.统治者重视海上贸易2.A解析:正是由于五代和两宋时期政权并立,战乱频繁,所以西北的陆上丝绸之路受到严重影响,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B项不合史实,C、D两项不是直接原因。

3 明清时期,我国对外政策发生明显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西方国家对我国沿海地区的骚扰B.封建统治日益腐朽C.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D.国内政局的动荡3.A解析:明清时期我国对外政策的明显变化是指由开放走向锁国。

统治者执行锁国政策的动机之一就是防止西方侵略势力的侵入。

4唐朝和明初我国对外交往活跃的共同原因是( )A.国力强盛B.疆域辽阔C.交通发达D.民族融合出现高潮4.A解析:国力是外交的基础5 我国古代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和平外交活动是( )A.张骞出使西域B.玄奘西游C.鉴真东渡D.郑和下西洋5.D解析:本题解题关键要抓住题于的关键词“空前”“主动外交、和平外交”,从“空前”来看B、C两项都是一个人,A项算不上空前,故都可排除。

6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广州、泉州等地,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东南沿海地处边陲,商品大部分要从国外输入B.东南沿海未受少数民族的侵扰C.东南沿海港口优良,航海便利D.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达6.D解析:D项表述更全面、更准确。

易错点2列强侵华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

与《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相比,下列各项中,美国通过《望厦条约》扩大的侵略权益是( )A.进出口货物应纳关税税率由两国议定B.有权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C.享有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D.有权在通商口岸巡查贸易、开设医院、建立教堂【错误解答】B【错解分析】考生一般都能排除A、C两项,之所以误选B项,是因为他们把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混为一谈,把两个条约的内容相互混淆,根源在于基础不扎实,对教材不熟悉。

【正确解答】D2.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势力最早侵入长江流域是在( )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错误解答】B【错解分析】考生没有把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结合好。

本题属于史地综合性试题,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中,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属于长江流域。

【正确解答】A3.20世纪初期体现帝国主义图谋灭亡中国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二十一条”灭亡中国,故D项为最准确答案。

【正确解答】D4.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B.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C.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D.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错误解答】D【错解分析】学生没有把列强的侵华活动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特征相联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折射出的列强侵华的时代特征及对中国社会影响的深刻认识。

《马关条约》缔结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期,因而条约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新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正确解答】B【特别提醒】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于抓住近代列强侵华的基本史实,落实具体的知识点,弄清每次侵华活动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在思考相关问题时,思路要开阔,须对知识进行迁移,联系世界史知识,结合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去认识相关的侵华活动,从社会制度的差异、实力的悬殊、统治阶级的腐朽反动等方面认识中国当局的妥协外交,同时还要充分认识中国人民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所作的努力。

【变式训练】1.晚清时期,中国士大夫对外国人的称呼由“夷人”到“洋人”“西人”,这一变化反映出这些人( )①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②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观念③对西方的认识逐步趋向理智④由愚昧闭塞到崇洋媚外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1.B解析:称外国人为“夷人”,反映了轻外仇外和自大的倾向,由“夷人”到“洋人”的变化,说明这一状况有所改变,说明在一定程度上能正视西方。

④的错误在于范围太广,并不是所有的士大夫都崇洋媚外。

2.“三国干涉还辽”充分说明( )A.帝国主义之间既勾结又斗争B.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中国C.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D.中国政府成功地利用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2.A解析:三国的联合体现了“勾结”,迫使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要求体现了“斗争”。

3 近代中国政府外交软弱的原因包括( )①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西方列强实力雄厚②中国国力贫弱,实力悬殊较大③反动统治阶级企图通过牺牲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延续自己的统治④地主阶级的阶级属性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3.B解析:本题的易错点是④,不能说地主阶级天生就是卖国的。

4 1931年和1937年,日本两度大规模入侵中国,其共同因素不包括( )A.欧美列强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东顾B.日本国内经济危机的冲击C.中国内战给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D.日本力图摆脱华盛顿体系的束缚4.C解析: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时,国共两党已实现了停战。

5 19世纪中后期,沙俄践踏《尼布楚条约》中关于中俄边界划分的规定,主要是通过( )①中俄《瑷珲条约》②中俄《北京条约》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④中俄《改订条约》A.①②④B.①②C.②③D.②③④5.B解析:《尼布楚条约》所涉及的地区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

从内容来看,只有①中俄《瑷珲条约》和②中俄《北京条约》涉及这些地区。

6 下列人物中,与维护中国新疆主权,巩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有关的是( )①康熙帝②乾隆帝③左宗棠④曾纪泽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②③D.①③④6.A解析:由史实可知①不符合题意。

1.卷)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A.美国乒乓球队首次访问中国B.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C.《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D.两国建立外交关系【错误解答】D【错解分析】考生对于中关关系改善的几个关键性步骤认识不清,误认为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标志。

实际上两国关系正常化与建立外交关系是两码事,关系正常化是相对于不正常而言的,是指两国处于非敌对状况。

发生错误的重要原因一是对“两国关系正常化”这一说法认识不明确,二是对教材生疏。

实际上教材中有“双方签订《上海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的叙述。

【正确解答】C2.)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决议使用“恢复”一词的原因是( )①中国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字国②中国是《联合国宪章》的签字国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错误解答】A、B、C【错解分析】考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原因认识不到位。

题干中的关键词是“恢复的原因”,而《联合国家宣言》是为了共同对付法西斯而签署的,与中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构不成因果关系,②③④既与中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构成因果关系,又符合史实,故可用排除法排除①。

【正确解答】D3.卷)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是( ) A.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B.在亚非会议中倡导求同存异的方针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错误解答】B、C、D【错解分析】本题属于程度选择题,四个选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要求在四个都不错的选项中,选取一个最正确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