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预习”为“预学”化被动为主动
引导学生通读预习教材变被动为主动
,
点拨
,
让 其 }:I J 看 朽 思考
、
、
,
_
走 后还
,
·
,
就 给 户释 疑
。
f价 值 的 问 题 若 是了
、
指 出 思 考 洲弓
几 在六 仁
留 待 大 组 交 流 讨 论时 作 解 答 ; 对 孕 习 能 力 强
二
,
从础 好 的 同 学 鼓 ) ] j
。
懂 教材 的 华础 上 多 读 参 号 书籍
,
,
} 也 们 在 卜新 课 之 前
.
或 凭 兴 趣 已 多 少 接 触 和 浏览 了 新 知 识 的概 貌
,
因此 他们 听 课
。
旨 做列 介
心 中 有数 头 脑 里 带着 问 题 达 到 一 打} 即 介 生
,
!丝学 越 有劲
,
越 学 越 深 化 的效 果
就要 欠债
_
,
而 成绩 乍 的学 只 是被 功 地 被
。
我 认 为 这 两 种 学 生 !三 要不 卜 d之 处 在 于 走 否学
)
一
.
习 积极 主劝
是 否 在 课 前 认 真 顶 习 了教 材
一
囚 此 善 于 引 淤 学 } 通 读 顶 习 教材
’
,
是调动 学生 内
变 被功 为 . :1 动 的 r’J效 教 学 ’l, 法
二
、
。
组 织 学 生 捉 前通 读 教 材
学 生在 自学时
。
,
切忌 一 会 儿 提 水 儿 句
’!
。
,
一 会 儿 又 叮 嘱 几句
如何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如何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作者:王红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31期【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1一、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表现为“我要学”,后者则表现为“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
俗话说,你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没法强迫它喝水。
因此要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就必须促成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1.为学生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
鲁迅先生说,发现天才难,产生天才难,要有天才赖以成长的环境更难。
因为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中才能自由呼吸。
所以,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学生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民主和谐、平等交往、互促互动、共同发展。
对教学而言,它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和谐,合作性意义构建,课堂不再是教师单独表演和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而成为了师生间进行对话、交往、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舞台;对学生而言,它意味着学习心态的开放,主动性、独立性的凸现,个性的充分张扬和创新潜能的彻底释放;对教师而言,它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不是把已有的知识给学生,而是积极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支持人的自主成长,不是关注物而是关注人。
同时,它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即由教学中的主角转为“平等中的首席”。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被动束缚中解放出来,课堂教学才能变得春光明媚,成为师生竞相展露个性才华的教学情境和教育殿堂,进而进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理想境界。
2.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条件。
首先,应给学生以读书的时间。
因为小学语文大多明白如话,浅显易懂.只要让孩子们多读几次,就能够读懂,甚至并不比教师理解的差。
其次,应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
“因为好的学校应该是一座思考的王国。
”“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的智慧。
”成功的教学就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堂外那个丰富而复杂的世界。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预习是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学习自信心,能养成多学善思的学习习惯。
[主题词]引导预习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实现“教即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为此,我在语文课堂预习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一、引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学生刚开始学习课文时,往往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入手,要么提几个问题应付了事,要么提出几个生字、新词草草收场。
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时我积极帮助学生,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他们认真仔细阅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然后从课题入手进行指导,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清楚;你最喜欢哪几个部分说说理由;你是怎样利用工具书或网络查询解惑的。
如《长城》一课,学生经过反复阅读,仍不明白长城有什么作用,秦始皇为什么要修长城。
很多学生回家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不仅知道了长城的作用;秦始皇修长城的目的。
还了解了长城的相关传说,对长城有了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
在讲授该课时学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争先恐后回答,把长城的长、高大坚固,建造的艰辛清楚地表达出来,学得十分轻松。
二、检查预习,促进主动学习预习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
我要求学生在反复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至少要提出五个以上的问题,供大家探讨,对同学探讨的结果不满意,提问者必须给予补充回答,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我自己则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生字是否注音;新词是否做勾划;圈点是否认真。
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扶着学生前行,促进学生认真自学,提高预习质量。
《鸟的天堂》一课,有的学生没有认真去读,没有抓住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的时间思考,因此对第一次来未见到鸟的原因,说不清楚,阐述不了了第一次为什么看不见鸟的原因,是因为鸟儿歇息了。
浅谈如何变“被动”为“主动”
浅谈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摘要:纵观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普遍存在只有极少数学生举手发言及回答问题的现象,这在我们农村初中语文课堂表现的尤为明显。
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从以“师”为主到以“生”为主的一种转变。
从传统的讲解法——传道授业解惑,到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今后教学的一大趋势。
那么如何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呢?针对这个问题,我斗胆谈谈我的浅薄之见。
关键字:被动主动敢说会说鼓励引导正文语文即生活,它是一门最接近生活的学科,内容丰富多彩,最富有生活情趣;它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知识广泛,引人入胜。
然而,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变成了老师一味地知识灌输,唱着独角戏,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兴趣,只是一味的别动的接受知识,语文课堂也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灵性。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被动的地位,让他们主动学习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不是靠老师的说服教育和家长的严厉训斥就能够达成的。
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敢说,还要引导学生会说。
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少言,甚至想说而不敢说,造成课堂的“寂寞”。
究其原因,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生理变化,产生了自我封闭的心理。
因而,他们不敢也不愿多说话。
且其心理日趋成熟,顾虑也会增多,有时顾及到面子问题,说出来怕出错,怕别人笑话;有的同学怕自己语言表达得不够好,干脆不出声,别人也就无从评判等。
这种心理势必造成学生从“不敢说”到“不说”,最终到“不会说”。
因此,鼓励学生大胆“说”。
同时,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说”的胆量,让学生敢说。
如当学生被叫到回答问题想说又不敢说的时候,我总会加上一句“不要怕,错了也没关系”。
看似平常的一句话,我感觉每次我话音刚落,学生都会放松很多,从而说出自己的看法。
当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也会及时地加以肯定,给学生加油打气,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在教学中,我很注意这一点,不管是哪位学生回答问题,不管是怎样的答案,我都从不吝惜赞美之词,我总会努力找出他答案的闪光点,让学生知道他有这个能力,下次还敢说。
如何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
如何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但很多人处于被动状态,单纯在老师或课本指导下学习,缺乏自我思考和探究,发挥不了主观能动性,这时怎样才能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呢?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学习的第一步是掌握学科基础知识,这是对于学习的先决条件。
我们要注重系统性和连贯性,从基础出发,系统地查找或学习并掌握每一个知识点,避免漏洞。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基础知识传授的阶段不能快进。
有了扎实的基础,才能从容地应对更复杂的知识点,开启自己的学习探索之路。
积极请教学习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疑惑,很多人会因此懊恼,而更多的人选择保持沉默。
这是不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
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向互联网、书籍寻求帮助,掌握新知后及时整理归纳,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积极请教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和开放,有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注重实践只有光靠学习和理论知识是难以消化和掌握的。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重实践,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解决问题等方式巩固学习内容,提高学科素养。
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会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从而对学科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自主学习学好一门学科不光是在课堂上体现的。
我们需要在自由时间自主学习,探索更多的知识。
现代科技的发展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景。
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网络公开课感知线上教学,也可以到图书馆进行自我学习。
自主学习,让我们更具有效率的学习,也可以激发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多角度探究人们认知的方式是多样化的。
学习者应当以多角度思考学习内容,例如:从历史、现状、经济方面了解学科知识,也可以从审美、文化等角度体验学科知识。
多角度探究有助于帮助学习者深刻地理解学科内容,拓宽思考、解决问题的视野。
总之,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法遵循四个原则:掌握基础知识,积极请教,注重实践和自主学习,多角度探究。
掌握这些技能方法,有助于我们主动学习和探索学科知识,最终成为一名通识全面、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学习者。
中学语文教学中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中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策略作者:唐定军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17期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传统讲授为自主学习。
这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呢?一、搭建交流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消除对权威的畏惧心理,营造和谐、愉快的气氛。
我们不仅要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做学生的益友。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在有亲和力的老师面前,才能毫无拘束地发表个人见解,积极地展开讨论,全神贯注地投入实践,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在学生中消除师道居高临下的传统思想,把自己和学生看成是平等、共同讨论问题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引导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事例,以及直观的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领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十八岁和其他》一文可这样导入:十七八岁的孩子充满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和我们大家差不多,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充满好奇。
如何与这个年龄的孩子沟通,是摆在所有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十八岁和其他》这篇文章,看看台湾作家扬子对自己的十八岁的孩子都说了些什么。
这种导入方法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从问题人手,深入文本探寻答案,同时也把学生带入到解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的实际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肯定是好的。
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学习是一件持续不断的事情,无论是在学校时期还是在工作后,学习都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任务。
很多人对学习持有被动的态度,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对学习充满了厌烦和抵触情绪。
那么,如何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厌学的态度呢?如何能够让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变得更加有趣呢?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将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如何将厌学变为乐学。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学习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行为,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课程知识,还是在工作中学习专业技能,我们都应该抱有一种自我提升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要想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
只有意识到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拥有主动学习的态度。
要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就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有的人喜欢阅读书籍,有的人喜欢通过听讲座或者观看视频来获取知识,有的人喜欢通过实践来学习。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非常重要,这样才能更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更容易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校学习时,可以尝试多种学习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工作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参加培训课程、阅读相关书籍、参与项目实践等。
要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就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评价学习效果等能力和意识。
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才能真正做到主动学习,才能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如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呢?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其次要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不断探索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最后要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要有一种学无止境的心态,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小议“动”_让学生把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
小议“动”_让学生把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教学是双向的,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
只有师生互动起来,也就是师生的思想认识上了一个台阶,教育教学质量才会提高。
因此,教师要力争让学生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即把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
通过主动学习,智力水平就会提高,达到预期目的。
1、“动”在计划中不管是小学的语文、数学或其它课程,课前预习是学好本课或本节课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预习,首先让学生对新教材有一个感性认识,在大脑中形成初步印象。
其次,知道了哪些是已经掌握的,哪些是疑难点,哪些是理解非常吃力的,这样就知道了学习目标,从而把握了听课的主动权,消化难以消化的东西。
通过预习,学生发现有疑难问题,经过自己查资料是能够解决的,于是学生会主动地“动”起来;通过预习,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乐”字自然产生。
久而久之,其乐无穷。
寓教于乐,是教师的天职。
2、“动”在肯定中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开动机器的重要阵地。
现在的教学不同于过去。
过去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室里鸦雀无声。
一节课45分钟,教学内容30分钟教完教师闲转,学生做几道简单的作业就算完事。
这就是“一言堂”、“填鸭式”。
现在的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砸断了旧教学方式束缚教学改革的铁链。
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学生勇于接受。
在听课的过程中,对预习的难点予以重点突破,一一品尝其中的滋味。
[例]: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135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1.5小时相遇。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8千米,求另一辆汽车的速度。
[分析]:老师应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脑筋动起来。
1.5小时光是一辆汽车的时间吗?为什么?学生:是两辆汽车各自的时间。
因为同时相对开出,同时相遇。
至于135千米时两辆汽车要走的路程就不必向学生提出问题——很容易理解的。
应紧接着问学生:一辆汽车知道的已知条件多,还是另一辆汽车知道的已知条件多?学生不难看出,马上回答:一辆汽车(时间是1.5小时,速度是48千米/小时)知道的条件多。
新课程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阜宁县益林中学顾克贵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一、变被动性为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
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
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
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
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二、变依赖性为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
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
化“被动”为“主动”,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趣, 也就失去 了主动性 。因此 , 希望学生继续主动地学 习 历史 , 就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历史知识 的方法。
首先 , 要注意知识之 间的内在联 系。 实际上 , 历史知 识是互相联 系的 , 它不可 能孤 立地存 在 , 因此 , 可以通过 知识 的联 系 , 已知 的知识 推理未 知 的知识 , 用 用新 知识 去复 习旧知识 , 前后知识经 常性地进行多角度 的联 系和 复 习 ,既能巩 固 旧知识又能全 面牢固地掌握新 知识 , 避 免 出现学生常说 的读 了就忘 了的现象 。 其次 , 要讲 究和遵 循记 忆 的一 般规 律 , 点面联 想 如 法 、 类归 纳法 、 向逆推 法 、 照 比较 法 、 味记忆 法 分 反 对 趣 等 。例 如 : 在记忆 选修一 的 “ 我们 明治维 新 ” 戊戌 变 和“ 法 ” , 可 以用 对 照 比较法 , 时 就 通过 对这 两 次变 法在 背 景 、 众基础 、 群 国际环境 、 措施 、 果及 意义 等方面 的 比 结 较对照 , 能够 使学生 比较清楚 地掌握 中 日这两个重 大 就
习的 目的 ,这就要 让学 生认识 到掌握 历史 知识 的重要 性 。因此 , 在课堂 教学 中 , 教师 要有 意识地 让学生 意识
到: 历史 既是一 门基础 的人文科 学 , 它在塑 造学生 健全 的人格 、 陶冶情操 、 促进 全面发展 方 面发挥 着重要 的作 用; 同时 , 历史也是一 门丰富多彩而又生动活 泼的学科 , 它可 以扩展 学生 的知识 面 , 阔视野 , 开 从而 激发学 生想 要 学习历史 的欲望 , 并形 成学 习兴趣 , 积极 主动地 去学
历史大事年表到 。这是对正文的强调和补充 。只要做到 这 五到 , 学生 就能理 清教材 知识 的基本线 索 , 也就 能积 极主动地去阅读历史教科书 , 主动地学好历史 。 三、 掌握收集历史资料和探讨历史 问题 的方 法 历史资料是学生 获取历史信息 的途 径之一 , 因此学 生要 主动地学 习历史 , 掌握有 效 的历史学 习方 法 , 要 还 学会搜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 搜集历史资料首先要 确定搜集资料 的时间 、 域和 地
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学习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但有许多人对学习并不感兴趣,甚至厌倦学习。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转变被动的学习态度,转变厌学为乐学的态度。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变被动为主动是转变学习态度的第一步。
被动的学习状态往往是因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不足,或者缺乏动力和动手的欲望。
为了转变这种状况,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学习动力和兴趣点,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可以尝试着去了解自己的兴趣是什么,然后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搜索、数字化学习资源等,找到自己更感兴趣的学习资源,让学习更加富有乐趣。
适当的自我激励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给自己树立一些小目标和奖励,激发学习动力。
要变厌学为乐学,需要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不能适应每个人的学习习惯和喜好,有些学生对于枯燥的教科书和教师讲解并没有太大兴趣。
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新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比如线上学习平台、多媒体教学资源、游戏化学习等。
这些新的学习资源和方法能够让学习更加活泼生动,增加了互动性和趣味性,从而让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尝试着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讨论,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碰撞,共同进步,这样也能增加学习的愉悦感。
对于学习的内容,也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有些学生对于某些学科或学习内容产生了厌恶的情绪,这往往是因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不够,学习负担过重,或者是学习目的和意义不够明确。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学习内容,从实际生活中找到相关的例子,或者是去了解学习内容对自己的意义和用处。
也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和适当的减轻学习负担,使学习更具有积极性。
这样一来,学习的负担就减轻了,学生的情绪就可以得到放松,自然也就会对学习内容产生更大的兴趣。
要让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的心态真正得到实践,还需要学生自己的自觉努力和持之以恒。
变“被动” 为“主动” 变“苦学” 为“乐学”
变“被动” 为“主动” 变“苦学” 为“乐学”在中学教学中要大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既轻松了教师,又解放了学生,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中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综合地从教学要求、对象等因素出发,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思想转变。
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创新工程,我们只有转变角色,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为素质教育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
标签:教学新课程兴趣在中学教学中老师应尽量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环境和气氛,让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
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素质教育呢?本文总结以下几点:一、激发自主学习欲望增强知识渴求程度在培养个性和独立性的过程中培养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激发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学生已经理解的不教,学生不理解的才教;可教可不教的不教,必须要教的才教。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领导下,成为学什么,怎么学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
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因此,我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创设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看法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的、可供自主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境里感受可自主学习的内容,可有效的激发起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尊重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3、在自主合作中创新由“呆记、死听、蛮练”变为“自主、合作、探究”。
4、激发课后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兴趣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各种场合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二、华山未必一条路,发散思维张个性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旧知识在思维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学课改资料 变被动为主动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小学课改资料变被动为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次有幸的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观摩我县陈郢初中的课堂教学模式,感受颇深。
回来之后也坚定了课改的决心。
新的课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
我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分组及准备阶段本班有56个学生,正好可以分为8组,每组7人,而且给每个学生编了号码,每组按照从1号到7号,这样有利于课堂的提问。
在分组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水平合理分配,所以我参考了他们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也从他们的平时表现等因素多方考虑,把他们分成了较平均的8组。
这样的话才有利于他们组于组之间更好的比较,形式一个良好的竞争机制。
既然组以分好,接下来的问题便是确定组干,和多位教师探讨最终确定为,一组长,两个副组长。
组长的职责主要负责本组全面工作,两个副组长每人又负责两名组员,这样可以很好的协助组长,分担组长的事务。
每组都有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他们遇到问题时可以找副组长,副组长解决不了的交给组长,组长解决不了的再交给我,采取这样一层一层向上反馈的方式。
另外黑板也要分配好,根据就近原则每组都有自己的黑板。
二:实施阶段1. 预习:新的课堂要求学生站上讲台,所以充分的预习至关重要,作为教师一定要合理的安排好预习任务,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充分的备课,把要上课程的重难点提出,然后给出几个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任务分配以后,让组长再就自己组的情况把每个问题分解,每个组员在课堂上都有各自的任务,让本组学生都参与其中。
当然学生在预习时的问题可以交给组长,组长解决不了的再交给我。
这样便可使每个同学动起来,有事可做。
学生课前把自己在课堂上要展示的内容写在自己的黑板上。
2. 上课: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八年级上教案(第17课):如何化被动为主动,迎接学习挑战?
作为现代社会中一名初中生,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学习任务和考试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会感到压力巨大,甚至有些人会感到无从下手,这都是因为被动学习的习惯存在。
本文将探讨如何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以迎接学习挑战。
我们需要养成主动学习的思维习惯。
主动学习意味着学习者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和内容进行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我们的学习状态更为积极主动,有助于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同时,我们还需要确立学习目标,形成主动的学习计划,制定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中保持目标意识,积极主动地去掌握所需知识和技能,从而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我们需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主动学习是需要一定技巧和方法的。
为此,我们必须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组织学习时间、合理地调整学习内容和速度,养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地将知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我们还需要加强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
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我们养成了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的习惯,我们就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学习。
通过自我激励,我们能够自我激励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降低因学习挑战和挫折而对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
通过自我管理,我们能够督促自己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更好地克服学习难题。
我们还需要加强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不仅仅是一个人在奋斗,更需要相互合作和互助。
只有加强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解决自己的学习难题,并且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如何化被动为主动,迎接学习挑战,关键在于养成主动学习的思维习惯、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加强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加强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让我们一起学习,迎接挑战,成为有梦想、有目标、有成就的学习者。
浅谈中学语文结构化预习技巧
浅谈中学语文结构化预习技巧《语文课程标准》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
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师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
每一教学过程都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预习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阅读、思索的开始。
预习是一种按照既定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活动。
如果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根据预习要求,借助于工具书、生词表,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前预习,那么学生就能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并在听课时针对预习中的疑难问题,特别注意老师的释疑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
近年来,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结构化预习已成为众多中学语文教育者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标签:中学语文;结构化;预习;技巧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只要老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的指导和督促,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自学能力也随之发展。
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普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更能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高效的结构化预习过程中应着重灌输一下几点:1.多“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通读单元各篇课文,在这过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课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来。
当具体预习每篇课文,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均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资料,因此是决不能忽视它的作用的。
这样,我们就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这就有利于我们日后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理解。
变被动为主动 变单一为多样
变被动为主动变单一为多样作者:高穗妹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年第07期学习方式简言之,指作为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还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一系列的心理因素。
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只是改变学习策略、学习方法还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所以,在当前新课程的改革下,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进行分析,探究学生在新课标下的新的学习方式。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为重要的是改变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就数学学习而言,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便会强化学习的动机,能够享受学习的乐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数学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对一些数学成绩较好的同学让他们在课堂中向同学们讲解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一些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问题给予鼓励,增强对他们的认同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
对过去的学习方式大多都是教师让做什么,学生做什么,学生一直处于一个被动的接收地位。
新课标下,应该要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
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用一种创新的态度去设置课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的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间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和分析课堂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特别对于数学课来说,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堂的一些公式没有用途,这就应该让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觉得数学的学习不是简单公式的堆砌,真正的让学生做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被动为主动”翻转课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
教学篇•教学创新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老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1.讲话语速过快,随意性强,方言夹杂,重点不明确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出现语言表达不够严谨、精炼,而且自己往往没有觉察。
虽然许多老师备课充分且对自己要讲的内容很了解,但讲话的速度过快,夹杂方言还不时说些其他故事,使学生分不清楚重点在哪里。
2.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只注重教材的钻研或者照本宣科,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识水平。
在教学时只顾自己讲得酣畅淋漓、照书发挥,不管学生是否真的理解透彻,使课堂气氛沉闷。
“提问法”是在教学中老师经常运用的方法,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但时常是老师自问自答,不仅难以起到开启学生的思路,还间接地挫伤了老师的教学积极性。
3.教学方法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许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出现离开了PPT和书本就不能讲课的现象。
仅仅满足于对教材内容干瘪、简单、机械地重复,很少设计钻研出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和刷题,没有注意到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需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没有在学习中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不注重激励、表扬、启发学生,而更多的是批评、指责,挫伤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造成课堂效率低下。
(二)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问题1.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在功利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学生把时间更多地投入到数理化当中,而语文这种需要长时间坚持和学习且效果并不显著的学科自然便受到冷落。
人文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语文学习的自身特点需要通过阅读、感悟去获得。
2.语文学习习惯不好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质量的好坏,认为我们的母语就是汉语,从小到大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也可以学好,是目前普遍性的观点。
这个认识首先不论对错与否,我们应该明白任何不倾注时间和精力的学习都是不可能学精的,尤其是像语文这样的学科更加需要我们平时的积累。
3.学习方法不当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增添动力的有效途径,在学习的过程中,一部分同学并没有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如果没有事先去预习,那么老师讲解你可能听得云里雾里,就算听懂了,你也失去了自己思考和拓展的时间,不能更好地立体把握文意。
变学生被动为主动
变学生被动为主动《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转变学习方式要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确定重点,求真务实,有的放矢。
1.变他律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1.1预习前给方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说明方法的指导,在《新课标》中仍没有摈弃。
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听到的都是汉语,看到的都是汉字。
孩子一出生就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
加之,小学生学习语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自觉拓展学习方法,进行预习指导,扫清生字词障碍,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1.2课堂中给时间。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教材也很精彩: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所以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的沟通。
只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反复读书,在读中感悟,读中联想,读中圈划,读中品美,读中创造,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1.3总结时给机会。
善于总结,才会有提高。
学生的总结,既是前一个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综合,又是下一个学习过程的起跑点。
当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教师、读本之间的对话达到颠峰时,一些生成性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洋溢万分,教师给了机会,让学生自主总结,在情感声得以升华,在学法上得以概括,与读本对话将会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自主学习才有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预习”为“预学”化被动为主动
作者:周盈妙
来源:《写作(中旬)》2016年第06期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预习存在预习内容单一、预习方法缺失、预习评价缺位的问题。
在“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变“预习”为“预学”,“预学单”是引导学生“预学”的有效载体,要善于在“预学单”中基于教学目标,确定预学内容;基于学生学情,渗透预学方法;基于预学过程,优化预学评价,从而让学生的课前先学化被动为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学单;设计运用
在“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强调的是要以学生的“学”来定教师的“教”。
于是,很多教师往往会组织学生在课前对课文内容进行预习。
很多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让他们去读一读课文内容,抄一抄课文中的生字词,由于对学生的预习缺乏规划性与指引性,学生的预习效率并不是很高。
所谓“预学”就是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有针对性、计划性、整体性地先学,从而为他们在课堂上的高效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当前小学生的语文预习存在哪一些问题?教师又应该如何变学生的课前“预习”为“预学”,从而让他们的课前先学化被动为主动呢?
一、小学语文预习存在的问题剖析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预习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但是,当前小学语文预习却存在以下问题。
(一)预习内容单一
预习内容是学生进行预习的主要载体,预习内容在预习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语文预习作业时,总是单一地让他们读课文、抄生字、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写一写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这样的预习内容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通用”的,不管是哪一篇课文都可以进行这样的预习布置。
但是,在这样单一化的预习内容下,学生很容易对预习失去兴趣,也并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先学,从而造成了学生课前先学的低效化。
(二)预习方法缺失
预习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果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提升语文预习的质量。
但是,现在很少有教师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在布置学生进行语文预习时,很少给出具体、有效、富有个性化的操作策略,大而空的要求令学生茫然无措,望而却步。
因此,造成的一些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根本找不到对新课文进行预习的切入点,这样,学生的语文预习就只能流于形式,根本不能够落到实处。
(三)预习评价缺位
预习评价是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测的重要手段,但是,现在一部分教师光给学生口头布置预习任务,而对于预习评价是根本没有进行落实的。
这样,就不能够有效地反馈学生的预习效果。
小学生的学习还处于“他律”阶段,因此,由于预习评价的缺位很多学生在课前往往不会认真地进行预习,有的学生甚至不预习,他们的预习积极性是十分低下的。
二、小学语文“预学单”的设计与运用
“预学单”则是引导学生“预学”的有效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并运用好“预学单”是保障学生课前先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一)基于教学目标,确定预学内容
预学内容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学生预学的质量。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基于教学目标在“预学单”中设计预学内容。
1.基于课时目标,确定预学内容
课时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紧扣课时目标确定预学内容,这样,才能让预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才能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预学活动。
例如,《藏戏》(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是小学高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有:①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②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③体会课文的语言表达特色。
根据这一些教学目标,笔者在“预学单”中设计了以下预学内容。
这样的预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是紧密匹配的,因此,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预学”,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多条教学目标,预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匹配性并不是指要根据每一条教学目标确定一项预学内容,预学内容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这样,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学。
2.基于单元目标,确定预学内容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是按照单元主题的方式进行阅读课文的编排的。
在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要落实主题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善于将语文教材零散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重新整合,因此,要基于单元目标,确定预学内容。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选编了《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和《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等诗一词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抓住重点词句
体会作者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于此,笔者基于单元目标,在“预学单”中确定预学内容。
这样,围绕着“浓浓思乡情”这一单元主题目标,通过课前引导学生课前预学,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对本单元的主题及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二)基于学生学情,渗透预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预学单”的设计过程中,向学生渗透预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要基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学情渗透预学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文预学更高效。
1.基于学生学情,指明预学方向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同样是预学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学情,为他们指明预学方向。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是一篇著名的童话,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文本,在课前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班里的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从其它书籍中读过这一则童话,对课文的大致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对课文所描写的情节并不是很清楚,特别是课文中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部分,很多学生较为模糊。
对于安徒生童话“以喜写悲、虚实交替”的写作手法已经有了初步体验,但却不深刻。
基于学生的这一些学情,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以下预学单。
以上“预学单”中,设计的预学内容是基于学生的学情的,并且给学生以预学方法的指导,为他们的预学指明了方向。
2.基于学生学情,渗透学习方法
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对小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语用能力的核心是学会习作表达。
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学情在“预学单”中渗透学习方法。
例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编排了《鲸》、《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四篇说明文,《鲸》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说明文,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以下“预学单”。
这样,在“预学单”中列举了“举例子”等十一种说明的方法,并要求学生从课内、课外或习作中对这些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在要求中做了分层要求,并不要求把十一种方法列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课程资源。
(三)基于预学过程,优化预学评价
学习评价是“预学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导向、激励、调控等多元功能,是学生语文预学的“助推器”。
在“预学单”中还要注入评价机制。
要基于学生的预学过程进行星级化的预学评价。
在“预学单”的评价中,教师既要考虑个体、小组的评价,又要考虑家长、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书写、读课又情况,还要考虑完成情况。
在评价方式上,可以星级、图案、敲章等多种吸引学生眼球的方式,也可以适当细化的评价方式。
如,可以在“预学单”的末尾穿插以下评价内容。
这样,就能够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对学生的“预学”过程进行评价,从而确保学生课前“预学”的实效。
总之,在“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改革中,变“预习”为“预学”能够让学生的课前“先学”化被动为主动。
“预学单”是学生进行“预学”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善于在“预学单”中基于教学目标,确定预学内容;基于学生学情,渗透预学方法;基于预学过程,优化预学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课前“先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王新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前置学习[J].小学语文教学.2016(01);
[2]杜清江.语文预学的优化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