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道教的历史

合集下载

华山历史简介

华山历史简介

华山历史简介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名山之一。

华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访。

华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山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而据《史记》记载,华山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著名的道教修行地之一。

当时,华山上有许多道观和修道院,吸引了大量的修道者前来修炼。

在秦汉时期,华山成为了道教的圣地。

当时的道教教派主要有两个流派,一个是以黄帝为祖师的正一派,另一个是以老子为祖师的老子派。

正一派的创始人张陵曾在华山修道,被尊奉为正一教的祖师。

而老子派的创始人老子据说也曾在华山修炼,后来在此地写下了《道德经》,被誉为道家经典之一。

在隋唐时期,华山逐渐发展成为了佛道两修的胜地。

当时的华山上修建了许多佛寺和道观,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前来朝拜和修行。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华山金顶寺和华山玉泉院。

而在唐朝,华山还成为了著名的诗人杜牧的隐居地,他在此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到了宋代,华山逐渐发展成为了文化名山。

当时的华山上兴起了许多文化团体和学术研究机构,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和学者前来交流和研究。

而在明清时期,华山更是成为了著名的武术发源地和武学研究中心。

当时的武术大师们纷纷来到华山学习和交流,使华山成为了武术界的重要场所。

近代以来,华山逐渐发展成为了一座著名的旅游胜地。

华山的雄奇壮丽的自然风景,加之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同时,华山还发展起了一系列的旅游设施和服务,使游客能够更好地体验华山的魅力。

华山的历史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

它不仅是一座自然景观独特的名山,也是一座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的圣地。

华山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也见证了华山自身的变迁和发展。

如今,华山仍然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我们希望华山的美丽景色和丰富历史能够被更多人所了解和传承,让华山永远璀璨夺目。

华山风景区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圣地

华山风景区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圣地

华山风景区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圣地华山,古称“西岳”,位于陕西省华阴市,是我国五岳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圣地之一。

华山以其雄奇险峻的山势、壮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自古以来,华山一直是道教修行者们梦寐以求的圣地,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信众前来朝拜探访。

下面将从华山的地理特点、历史渊源和道教文化三个方面,为您介绍华山是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圣地。

华山地理特点华山位于陕西省中部,地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势险峻,气势雄奇。

华山地形复杂,山峰巍峨,峰峦重叠。

主峰南峰海拔2160.5米,北峰海拔2095.3米,东峰海拔2082.6米,西峰海拔2038.2米,中峰海拔2035.9米,五峰彼此相连,犹如五座高耸入云的尖刀直插天空。

五峰峰形各异,形成了华山独特的风景,让人叹为观止。

华山山势陡峭,峭壁陡立,危崖万丈。

令人惊叹的是,华山的山顶上还有平坦的山地,被称为“华山之颠”。

华山的历史渊源华山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圣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华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华山被诸多帝王、贵族视为心灵的净土,皇帝们常常选择在华山修行以寻求灵感和抒发情感。

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也曾来到华山,感受那里独特的道教文化氛围,并将其写入名篇。

华山自古以来就是儒、释、道三教的重要道场,尤其是道教文化在这里发扬光大,被认为是我国道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华山的道教文化华山作为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圣地,承载了丰富而独特的道教文化内涵。

华山道教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华山是道教修炼的胜地。

自古以来,华山就是众多道教修行者的重要选择之地。

无论是在中国古代的著名修道者还是现代的修炼者,都将华山视为道教修行的理想场所。

华山的陡峭山势、幽静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天地之灵气,为修行者提供了瑰丽的修行氛围,帮助他们获得心灵的净化与人生的顿悟。

其次,华山是道教文化的宣传和弘扬之地。

华山以其卓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信众前来朝拜和学习。

奉节道教与长龙山天仙观。

奉节道教与长龙山天仙观。

奉节道教与长龙山天仙观一、奉节县道教发展史略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广泛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精华思想内容。

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至今约有1900年的历史。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性格心理和精神生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道教在奉节曾建有宫观180余座。

其中有文字记载其建制沿革的72座,北宋创建1座,明代创建14座,清代创建53座,民国创建4座。

东汉汉平帝之女平阳公主为避战乱,流落至公平镇长龙山。

观此处地势形胜,便驻迹修炼,遂得道成仙,后人为其祭祀始建天仙观,成为奉节境内最早的道教宫观。

东汉明帝时期,道教早期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时任巴郡江州令,后入四川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又称为天师道。

天师道于汉安元年(142年)传入巴郡江州涂山(今重庆南岸区),并以涂洞作为天师道重要道场向川东地区传播。

宋代。

1986年城西二里出土的宋代杨思道墓碑(存白帝城):“葬于尤兴观之侧”的记载。

此时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在元朝至元年间(1271-1294)传入川东地区。

明代,朝廷对道教即尊崇又控制。

太祖御注《道德经》,以示尊崇。

洪武十五年在京师、府、州、县设置道官。

洪武初年府设道纪司于奉节城西显道观。

正德皇帝曾赐予朱家坝三台观御碑一块,嘉奖其建庙、铸像之功。

清朝初年,相传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曾到长龙山天仙观一游。

道光《夔州府志》:“国初张三丰与僧广海善,寓居于寺七日。

临别,赠以诗并留草履一双,沉香三片而去。

”又于清乾隆四年(1739),燕京白云观著名道士朱一品云游至重庆,在重庆南岸老君洞道观招徒传代,同时在各区县培修道观。

咸阳青龙山简介和历史

咸阳青龙山简介和历史

咸阳青龙山简介和历史据历史记载,青龙山自古便是有名的道教文化圣地。

在汉代,青龙山便是“三黄一白”之一,被誉为“秦岭大山之首”的道教名山。

当时的青龙山道观规模较大,有殿堂、神龛、法帐等建筑,而且该山也经常得到朝廷的礼遇,成为了道教在陕西地区的领导性机构之一、到了唐代,青龙山更是成为了陕西道教的中心地带,不少著名的道士、道家学派的始创人曾在此执教讲学。

唐代末期,吴道子在此创立了天师派,使得青龙山的道教地位更加巩固。

在宋代,青龙山成为了西部地区的著名道教中心。

当时的青龙山建有道观20座,门庭若市,游客络绎不绝。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青龙山的正神为金乌王,在青龙山的建筑和文化中也可以看到金乌王的影响。

到了元代,由于道教在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地位逐渐式微,青龙山的规模和影响力也随之下降。

到了明代,青龙山虽然在文化和宗教方面仍有一定的声望,但已经不再是陕西道教的领导性机构,不少道观也逐渐荒废。

直至清朝中叶,一些道士和善男信女又开始在青龙山上祈福、朝拜,逐渐复兴了当时荒废的道观。

作为道教的重要文化遗产,青龙山现在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了陕西省道教协会的两大重要活动之一、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和九月初九,当地信徒会举行隆重的道教仪式,其中还包括了古代的道教传统歌舞表演等。

在青龙山,游客可以欣赏到各种古建筑、山洞、风景名胜等,其中包括著名的道家文化遗址“天然观”和“洪国寺”,还有青龙山的奇峰、水秀、林茂,以及历史名人遗迹等等。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中国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可以领略到陕西道教文化的重要传承。

道教的历史发展与宫观由来

道教的历史发展与宫观由来

中华传统文化源于伏羲,奠基于炎黄,光大于老孔。

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以道治国则国强。

华夏民族的宗教起源于祖先崇拜,故能天人合德,悠久无疆,子孙以祭祀不绝。

现以道教产生与衰微;道教宫观的由来;西安宫观简述三部分为题写出,求教于道教弟子及十方信众,聊表对先圣祖师的缅怀崇敬,激励后来三清弟子及十方信众继续沿道前行!道教产生与衰微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后,历史进入了成熟的中央集权国家时代;汉武帝时期,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用儒家理论使汉朝走向鼎盛。

但儒家的理论很快就无力维护统治,统治者的儒家信仰产生了危机,这就为道教宗教信仰的产生提供了历史的契机。

由于汉室的颓萎,政治的腐败,民众在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双重压迫下,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极度空虚。

民之所欲,天地从之,老百姓的需求是宗教信仰在民间产生的基础。

东汉明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因为其是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宗教,教理、教义、教规等都比较完善,因而很快在全国传播开来。

但是因为它与本地文化理念的多种冲突,也激起了很多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人士的反抗。

以道、儒两家为首的学者们,由于没有具体的宗教组织形式,很快就败下阵来,这就使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能不能在中国建立一种以本土文化为主导的宗教组织,最终促使了对道教的诞生。

总之,在人民产生宗教信仰需求的条件下,同时在佛教传入产生的刺激下,道教的产生是历史一种必然的趋势。

从张天师立教开始,道教历经了千年风雨,走进明代。

明朝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整个社会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都发生了巨大的的改变,人们为经济利益而激烈争斗。

这种社会及人性的变异也深入了道教组织,道教内很少有人专研道经和道学了,道士们为了自身的利益,纷纷以各种面目进入民间推卦算命、弄神捉鬼、看病消灾、推行巫术等,使得博大精深的道学为指导的宗教变成了专治鬼神、专营风水的“巫鬼之道”。

道教逐渐走向世俗化,其特征主要有:1.对教理、教义研究的放弃,使道教、道学的理论很难产生突破;2.道教弟子放弃了以往修道时崇高的理念和高雅的情操,转而追求金钱,追求物质享受;3.道教宗教人员素质普遍下降,教规、教义及一切活动都不再规范,而以各自的`一套去迎合社会上低俗甚至是粗野下流的风尚;4.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大量游方道士出场,他们完全失去了道教弟子应有的属性,变成了一群以宗教手段混饭吃的骗人团伙。

宝鸡太白山道教名山

宝鸡太白山道教名山

宝鸡太白山道教名山太白山,又称白鹿山,是中国陕西省宝鸡市眉县的一座道教名山,被誉为“仙岳胜境”。

太白山依山势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是主峰太白峰,南部是太白盆地。

全山地貌奇特,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成为了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相交融的绝佳之地。

下面将为您介绍太白山的独特魅力。

第一部分:太白山的历史背景太白山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就开始有人在此修炼修道。

而到了东汉时期,太白山逐渐发展成为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并成为了国家道教信仰的中心。

自此以后,太白山和道教便牢不可分,成为了中国道教界最重要的名山之一。

第二部分:太白山的自然景观太白山景区内山峰壮丽,峡谷幽深,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

首先是太白峰,这座主峰海拔3767米,是目前陕西境内最高的山峰,也是太白山的象征。

登上太白峰,可以俯瞰整个太白山脉的壮丽景色,更可以遥望秦岭脉系的连绵山峦。

除了太白峰,太白山还拥有众多的古树名木,如世界最大的神农梅树、远古银杏、马尾松等,这些古老的树木见证了太白山的历史变迁。

此外,太白山还有诸多瀑布、溪流和湖泊等水景,如诗情画意的清音瀑布、翠湖、洗象池等,给人以清新宜人之感。

第三部分:太白山的人文景观除了自然风光,太白山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太白桥和太白庙。

太白桥位于太白山南麓,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流传最广的桥梁之一,也是文人雅士们登山朝圣的必经之地。

太白庙则是太白山的核心景点,也是道教信仰的中心。

太白庙始建于东汉末年,后经历多次重建和扩建,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道观建筑群。

庙内供奉了李白,李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和道教神仙,人们来到太白庙,常常会祈福求得文思泉涌或是身体健康。

第四部分:太白山的文化底蕴太白山作为一座道教名山,也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太白山的文化遗产集中体现在建筑、字画、文物等多个方面。

太白庙内的建筑布局严谨,雄伟壮观,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另外,太白山也是中国文人墨客的聚集地。

历史名人的道教渊源--全真嗣龙门派杨明信整理

历史名人的道教渊源--全真嗣龙门派杨明信整理

历史名人的道教渊源--全真嗣龙门派杨明信整理历史名人不为人知的一面,原来他们都是道士!全真嗣龙门派杨明信整理此篇转载网络,望转者同样注明是转载,谢谢!张良——汉朝第一开国功臣、张天师之祖史料: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

因为他在推翻秦朝暴政后,对灭楚兴汉有功,刘邦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汉朝建立后,张良被封为留侯。

张良不慕名利,不贪享荣华富贵,放下这既得利益,去认真修炼,入白云山,师事黄石,号赤松子。

最后成仙而去。

张道陵、道教的第一位开创及组织者、是张良八世孙、张天师的祖庙也是祭祀张良的家庙、叫“留侯家庙”、现在江西鹰潭龙虎山上清古镇。

点评:作为大汉开国功臣、一生不图荣华富贵、功成身退、比之韩信等有较好的结局、但是似乎历史上所有的道家高人最终都是如此、出山不是为了贪图名利、而是拯救苍生、一旦了却心愿也是归隐之时。

张角——第一个道教大规模组织者、起义军领袖史料:张角(?-184年),钜鹿(治今河北平乡)人。

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

他因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遂以宗教救世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约于灵帝建宁(168-172)初传道。

中平元年(184),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

不久张角病死,起义军也很快被汉朝所镇压。

点评:作为一个老道、伸张民族大义、替天行道、公然带领道众起兵造反、虽然后来遭到失败、但是道士起义这个风气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至隋初、影响了几百年的中国历史、不可不谓之深刻。

华佗——著名道家方士却不得善终、真乃千古奇冤史料:华佗(145年-208年),字元化,幼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年的方士、医师,其事迹见于《后汉书·方术列传下》、《三国志·方技传》及《华佗别传》。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道教的著名宫观——全真道、正一道等祖庭分别在哪?

道教的著名宫观——全真道、正一道等祖庭分别在哪?

道教的著名宫观——全真道、正一道等祖庭分别在哪?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

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其中知名的有:一、全真道三大祖庭: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西安重阳宫1-北京白云观道教全真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位于西便门外二里许,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自元以降,久为全真“第一丛林”。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及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国性道教组织、院校和研究机构先后设在这里。

在广大道教徒的心目中,它有着崇高的地位。

同时,它又以收藏道教文物最丰富,保存最完整而吸引着国内外大批信徒和游人。

2、西安重阳宫重阳宫,又称为重阳万寿宫、祖庵,中国著名道教宫观,重阳宫,是我国道教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首,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葬骨之地。

重阳宫位于钟馗故里、刘海故里的陕西省西安市区西南40公里处,行政区划今属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市户县祖庵镇。

3、山西永乐宫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

是为奉祀中国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因原建在芮城县永乐镇,初被称为永乐宫。

永乐宫系元代定宗贵由二年(公元1247年)动工兴建,包括彩绘壁画在内,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迁)竣工,施工期长达110多年。

二、正一道祖庭,龙虎山正一观龙虎山正一观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境内的龙虎山张道陵炼丹处。

据《龙虎山志》记载: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之后,曾在此建祠祀祖。

五代南唐时在此建天师庙;北宋崇宁四年(1105),第三十代天张继先奉敕修葺,徽宗时改天师庙为演法观。

明嘉靖三十二年(1563),世宗赐帑重修,并改演法观为正一观。

该观建置为正殿五间,祀奉张道陵、王长和赵升三人,俱铜像俗金,左右两庑各三间,正门三间,正殿后玉皇殿五间,东西建钟鼓楼。

是道教著名宫观之一。

道教发展简史

道教发展简史

•道教发展简史•前言综观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之后裔,政治上给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北宋真宗开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并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本文章仅以最简易的行文方式,总结论述道教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最基础的理论与相关知识,使那些对于道教陌生的朋友有一个最直接的了解,对于复杂的学术性理论与论述,本文没有太多的讲解,如果您对于道教有深刻的兴趣,不妨多多查找各方面道教资料充实自己的知识.第一章道教的孕育与诞生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老子>>与<<庄子>>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想而注>>.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而注>>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第一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气化学说,2.三名同心的调和论.即主张君,臣,民直协调共处.3.阴阳五行的灾异说.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太平经>>的神仙系统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它具有两个神学系统:即天地阴阳系统.与神仙系统.这两者是平行关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周易参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论著作.其中心思想是运用提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经.其文字古奥难懂,其真义令人不易捉摸.<<老子想而注>>是进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义和理论的重要资料.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它非但没有遭到太平道那样的悲剧,反而在演变为天师道以后,成为道教的正宗.第二章魏晋之际道教的传播与分化魏晋天师道在北方的传播与曹操对民间道教的镇压与五斗米道北迁有极大关系.曹操对于信奉太平道的黄巾军采用武力镇压与招降并举.后又因太平道领导张鲁投降,五斗米道的上层人物迁入北方居住,汉中的大批信奉五斗米道的民众也随之迁入北方,促成了五斗米道由巴蜀向北方传播.随着魏晋统治者对民间宗教活动有极大的戒心以及对宗教活动的禁止,五斗米道在道教律令上以及规章制度上极不完善,组织涣散,号令不一,其发展处于停滞.但是在其巴蜀地区及江南地区部分民间道教组织却在形成发展传播之中.如陈瑞领导的巴蜀天师道团,江东的于君道,帛家道,李家道等.另外魏晋之际一些神仙方士的活动这些都促成了道教的传播与分化过程.第三章葛洪与魏晋丹鼎道派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三十五岁时完成<<抱朴子>>内篇及外篇两部文章.内篇论述神仙药方,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的仙道学说,外篇论述人间得失,世事经国治世儒术等.其师承关系为:左慈-葛玄-郑隐-葛洪.其主要观点就是神仙是存在的,凡人可以通过学仙修道成为神仙而长生不死.强调人人后天学仙修道的主观动努力即立志,明师,勤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指出行气在在生气之时,即从半夜以至日中的六个时辰.一天中的另六个时辰是死气之时,在死气之时行气无益.练习时要循序渐进,开始时以鼻吸气,以口微吐,做到吸多吐少,还要吸吐无声达到自己的耳朵听不见,鸿毛放在鼻口之上而不动,要尽量延长吸气后到开始吐气的时间.初学的人心中暗数到一百二十,再微微吐出,渐渐练习到能数一千或更长.最后达到能不以鼻口嘘收,如在胞胎之中,就算掌握了胎息之法.另记述守玄一之法可以分形,即分身术.一人可以分身出现数十个本身形象.这种分形之道又叫镜道.分形术可以通神,自见其身中三魂七魄,还可接见天灵地祗,驱役山河之神.另外葛洪师授奇宝即:<<三皇内文>>为符道之书之首,它与<<五岳真形图>>是最重要的符咒之书.三皇内文可以禁辟恶鬼,疫气,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等.可以召见司命司危五岳之君.<<五岳真形图>>是一种作为符咒使用的平面山岳示意图.后来变成纯粹的符咒.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的问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站在上层道教的立场对早期道教所做的历史总结.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后世的道教影响很大.成熟了丹鼎派,也标志了早期道教的终结.第四章东晋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在道教史上,东晋南北朝是一段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道教由于门阀族阶级的改造,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革,从早期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发展演变为完备成熟的宗教,从主要传播于民间的道团上升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当时中国的南方,是道教发生变革的主要地区.东晋以来,佛道二教兴盛,需要有大批的新的经典传播其教义.佛教的经典可以向印度求取,而道教只能改造前代的书籍以及供鉴佛教的经文了.东晋以后新的出的道经以<<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这三组道经最为重要.即三洞真经.<<三皇经>>在唐代受到官方禁止,现已失传.在<<道藏>>伤字号<<洞神八帝妙精经>>中保留了不少三皇经的道法,其中共有最上乘的九十二枚符咒,这些符文代表某些天神地祗,仙官天将,五岳四渎之君,魂魄邪精的隐讳姓字.修道者得之如按法书吞服或佩带,便可以召神灵役鬼怪.可谓学习道法符咒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五岳真形图>>是一类似印章的图版道士佩之,百神群灵奉亲迎.<<灵宝经>>也是由葛氏家族传播的一组道经.其中<<灵宝五符序>>三卷收录于<<道藏>>水字号.内容为养生求仙之书.上卷为存思服气之术,中卷为服食草木药方,下卷为佩带或吞服之符录以及成仙之法.总而言之,以五行思想为基础的来构造道教修炼方术,是上述东晋灵宝诸经共同的特点.因而形成了灵宝派,注重斋戒科教,劝善度人,是灵宝派的两个显著特点.这一派的形成与南朝了陆静修,宋文明等道士有密切关系.<<上清经>>是东晋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组重要的道教经典.上清经的问世及传布,在道教内部开创了一个新的派别-茅山上清派,陶弘景成为南朝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在现存<<上清经>>中,诸如金丹服食,导引行气,佩符投简,遁甲隐景,踏罡布斗,高奔日月,餐吸云霞,歌诵礼赞,召神伏魔,禁制虎狼等等道术应有尽有,而尤生守一之功法.<<大洞真经三十九章>><<雌一玉检五老宝经>><<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被称为道者三奇.其内容为心中存想神至面前的存思之术最有特点即存神炼形之术.当今搞符咒术的必须学会存想之术.说明人体中有五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志,肾藏精,五藏尽伤则五神离去.,现<<正统道藏>>洞真部所收录的<<大洞玉经>>为南宋茅山传本.陆静修生于公元406年,为晋安帝二年.他是南宋前期著名的道士.为了适应当时门阀士族阶级的需要,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并与神仙道教融合,成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也成为奉持三洞经典为特征的新道教的大师.建立完善了道教斋醮仪式.他首先创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道教典籍的分类方法.即将道书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大部类.三洞四辅不仅是一种道书分类法,同时也包含着区分道经品级高低和排列道士阶级次序的意思.如修太清法仅能成仙,修灵宝者可以成真,修上清者可以成圣.陶弘景生于公元456年.历经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在当时称其为山中宰相,道门学者.南朝时期的达官显贵纷纷拜于其门下,足见当时之显赫地位.陶弘景在实际研究操作中严谨地将养生术,炼丹术,医药学用之于实践,为道教上清派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将茅山(今江苏南部原句曲山)建成道教上清派的基地与中心.所以上清派在后来也被称作茅山宗.奉魏夫人或杨曦为第一代宗师,以<<上清大洞真经>>为本门正传,供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同时也研习灵宝,三皇及天师道经及法录.茅山派的形成标志着自葛洪以来江南士族道教徒以神仙道教改造旧天师道团,创立官方化的正统道教的完成.陶弘景还完善创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为神仙排定座次.形成三位一体的三清尊神神说.即玉清元始天尊说上清经;上清灵宝天尊说灵宝经;太清道德尊说三皇经.在这一时期内道教又引进了地狱的概念.北方癸地有罗酆山,有六座鬼神宫府.陶弘景将错综复杂的神仙系统统一归纳,集成一本<<真灵位业图>>.将道教出现的近七百名神灵的名讳称以图谱的形式一一列出.其目的在于使修道者明白:超现实的仙真鬼神世界里也有明确的等级秩序.在这一时期,道教与佛教与儒教三教鼎立,为了扩大各自的社会影响,争夺作为正宗思想文化的地位,儒,道与佛教之间的矛盾斗争愈来激化,三方展开的唇枪舌战与辨论.尽管这样,但三方又总是能够彼此调和的原因在于三者都可以为封建士大夫所接受,能够被士大夫们兼容并举.综上所述,东晋南北朝的道教变革,从葛洪到陶弘景,基本上告一段落.道教经过这一时期的改造,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教义理论和经典文献,建立完善了自身的科戒仪式和相对统一的教会组织,丰富发展了修炼方术,形成了独特的神仙信仰体系,并扩大了在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完成了从民间宗教向官方正统宗教的演变过程.在西晋以后,在少数民族统治的十六国北朝境内,也出现了道教改造旧天师道的事件,形成了寇谦之新天师道和楼观道派.第五章宋朝道教的发展在北方十六国像张忠,王嘉以清虚守志,修道养生为宗旨,隐居山林,招合徒众的松散道教集团很多.这对于寇谦之(公元365-448年)改革天师道的影响很大.他以著作<<老君音诵诫经>>(现仅存一卷收录于道藏力字号)宣布革除旧五斗米道的一些落后的道法.他以儒家礼法来清整道教组织.反对滥传房中术及反对乱传服食仙方,而特别强调要以斋功为养生求仙之本.其后他又著有<<录图真经>>,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改革道教的经典也是一部图谶式的神书.在完成了道教改革之后,寇谦之已经准备下山投奔封建统治者,实现佐国扶命,为帝王师的愿望,以使道教成为官方的正统宗教.由于天师道经过其变革后,适合了鲜卑统治者与汉族门阀地主的需要,加之寇谦之善于钻营与地位显赫的贵族崔浩得到宠信,终于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认和支持.在北魏大兴起来.北魏初期,佛教与道教同时发展壮大,但由于北魏太武帝即位之初,听信寇谦之与崔浩之言,又加之随着北魏统一战争的进展,新征服的关中都是佛教兴盛之地,僧侣地主交通官府,妨碍国家政令统一,甚至有参与叛乱可能,这些都促成了太武帝决心镇压佛教势力的原因.公元444年正月,太武帝诏令灭佛,杀尽佛门弟子.同年九月发生了诛杀高僧玄高事件.后由于崔浩失政被诛杀,寇谦之死去,至公元548年,北魏分裂后,道教与佛教在论较中失败,北齐政权诛灭道教,提倡佛教,从此新天师道团消亡了,于隋唐时期流行的道教宗派,主要是南方的上清派及北朝后期兴起于关中的楼观道了.楼观道以陕西终南山下的楼观为中心,传播于关中地区.在北魏孝文帝时起以梁谌,王嘉,王道义,陈宝炽,李顺兴等为代表正式形成楼观派.此派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颇深.在其兴盛发展过程中,陈宝炽,韦节,王延,严达等著名道士起了重要作用.在唐朝时期,楼观道成为与上清派同样的待遇的御用道教流派.,具有融合南北方特点的道教.,在学术上形成了注重实用而不尚义理辨析的特点.楼观派虽然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较深,但在神话老子方面却继承了北方天师道的传统.在佛教,儒教,道教三者的关系上,辨论空前激烈.虽然经历了道教被废除,但是道教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奠定了成为封建上层建筑与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编隋唐道教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之一.因隋文帝幼时由尼姑养大,自称我兴由佛法.对佛教非常重视.规定三教的次序是佛为先,道为次,儒教为末.在唐皇近三百年的统治中,道教始终得到扶植和崇奉,居三教之首.唐末的吕洞宾,钟离权成为后来内丹派的祖师爷.第六章隋唐道教重玄哲学与政治魏晋以来不大受道教重视的老庄著作,列入道藏太玄部首经,成为唐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道经.道教在唐代建立起了相当系统化的道教哲学体系.重玄之道即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性是指众生禀赋于道或道同一的不变之性.众生即是道,道中有众生,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在唐代崇奉道教,即有政治上的利用,也有帝王个人的信仰,但仍旧以政治利用为主.其一是利用道教神灵来制造皇权神授论,以达到神化皇权和帝王的目的.其二是利用道教的一些法术来佐国济民,其实质是利用宗教来达到安定社会的目的.其三是利用道教劝善惩恶来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其四是利用道教来抑制或反对佛教,巫教等教派的流传和发展.其五是利用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之略和养生之道.其六是利用道教神仙方术以求长生成仙.自南北朝以来,魏武帝崇道抑佛,梁武帝尊佛崇道,周武帝毁佛抑道,隋文帝先佛后道,唐初是崇道抑佛.武则天是先佛后道,唐玄宗崇道抑佛这些当时的大事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在他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中,自始至终的崇奉道教,从而把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第七章唐代道教心性论的形成唐代前期,道教在理论建树的总体与精深方面,有不足之处,常处于佛教下风.此时,道教中的博学之士以中华文化中的道家老庄之学为本位,吸取佛字中的义理精华,加以融会贯通,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哲理问题提出了诸多新解释与新观念,形成新的道教义理之学.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即其代表.探讨成玄英的重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师承于江东重玄诸家而加以深化完善的玄与又玄说,二是独得于魏晋郭象之玄学思想而加以改造提出的道教自身的自然独化说,三是深化道教哲学理论的道性与真性说.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其核心即是关于玄与又玄的学说.其内容为:道本无名无形,不可言说,然而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无之与有,虽然名称不同,但同为大道所出.故道的这种深奥玄远的状态称作玄.如果能够悟解道的这种深奥玄义,也就打开了认识天下万物的心智的关键.成玄英的真性说实际表明了这样一条逻辑思信维路向:即道之本性是自然清静的,修道众生也同万物一样,禀赋道性而自然化生,因此众生之本性也应是清静无为的,然而众生赋性成形以后,由于外物的诱惑和干扰,则渐渐耽于物欲.心识迷乱,丧失本性.解救的唯一办法就是静心修道,摒弃物象之干扰,体悟万法虽动不动,而归根复命,静于真性,以达长生久视之道.李荣是继成玄英之后又一个在重玄思想领域内有独到学术研究和贡献的道士.他著有<<老子注>>现已失传.他认为至真之道是虚极之理,无声无色,无形无名,即不能用语言表达也不能和心灵来认识.然而它却能包容一切事物,弥罗整个宇宙.既然世俗的正面认识方式不足以表达真道的存在,那末只能从反面的否定方式来以体认.真道作为实体,不生不灭,从时间上讲是不常不怕断,从空间上讲是无象无形,从运动变化来说不盛不衰,无所相待,绝对长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实体,时空与运动变化是事物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而道排除了所有这些条件,没有任何东西可与它相对,因此,这样的真道其性质是一种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实体.李荣将道解为虚极之理是他在道教义理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司马承祯(公元647-735)号白云子,他的道教哲学思想可归纳为:1.道本元气论.就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2.注重生命科学与养身健体修炼.他又将道教的心法修炼分成敬信,继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步骤来完成. 第八章唐代道教的经戒传授道教派别多种,每派中法师品位都有高低之分.所以传授的经文也不同.一般地讲教外人士多称在俗弟子,尊奉正一教后可成为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正式入道可称为正一道士,由正一道士再晋升洞神派三皇弟子,无上洞神法师;然后再成为高玄派高玄弟子太上高玄法师;再迁为界玄派升玄内教弟子,升玄法师;再上一级成为洞玄法师,洞真法师,三洞法师,大洞法师.只有得到洞真法师尊号后,不管原属于何派,均可再受大戒,登上道教的最高一级法师的职位.第九章唐代道教的法箓传授箓通常是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称为法箓,法箓文牒中一般必有相关的符图,道教经典中有时又统称符箓.道教法师们认为箓文是由道气演衍的文字,是太上老君的灵文,九天众圣的法言.因此,符图的绘制采用象征云霞烟雾的篆体,文中排列众多天仙地祗名号,要求受箓道士熟读背诵,成为做法事的凭仗. 箓文实际上开创于张道陵.隋唐以来,道士推崇符咒术,他们坚信奉受太上所传的法箓,背诵箓文中的天官功曹姓名,自然界的一切均受治于我,天神保我,吏兵护我,凶邪不敢侵,疾病不能扰,在道门内将符员视为瑰宝.并制定了严格的授受规则,程序.唐代三洞法箓分属于洞神,洞玄,洞真,三洞之间有高低之分但没有门户隔阂.正一盟威法箓:它是南北朝以来正一天师门下法箓的总汇集.它又称做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宝箓.太为最大最高者,上是指太上老君,三者指天地人三才,五者为黄中总数,元精固守.正一法箓始自张道陵,经南北朝寇谦之,陆修静的整理使法箓适用于道教各派的传薪,斋醮活动.正一盟威秘不传人符箓太上童子一将军箓-它是张天师正一派入道最初必受的箓文太上正一仙官七十五将军箓-为阳箓授予男子太上正一灵官七十五将军箓-为阴箓授予女子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灵百五十将军箓-统帅阴阳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将军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天九凤破秽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步星罡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百鬼召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考召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斩千鬼万神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太玄四部禁气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天灵赤官斩邪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章毕印箓。

道教的其他资料

道教的其他资料

道教的其他资料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家,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

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

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

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唐代尊封老子,为了美化唐皇室,说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道教的其他资料。

道教的其他资料神仙来源源于上古时对森罗万象的崇敬:包括自然崇敬,图腾崇敬、鬼魂崇敬、祖先崇敬、圣贤崇敬。

对圣贤崇敬的承袭孔子、孟子、关公、岳飞等。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有“圣人”、“贤人” 崇拜。

以及《上清众仙真记》、《真灵位业图》、《无上秘要》的“道人名品”等列尧舜禹三王,殷汤、周武、齐桓公、汉高祖、刘备等帝王,和诸子圣贤孔丘、颜回、墨翟等。

教派因素道教教派众多,从创教之始,在至上最高神上就有所分歧。

早期的五斗米道创教时,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供奉“三官”,从而魏晋南北朝时,北魏寇谦之的天师道,由于其享“天师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云中者音诵新科之诫》20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为此,他依然崇奉太上老君就成为必然的了。

太平道开始创教时,後者则崇拜黄老,供奉“中黄太乙”。

东晋中後期,上清派、灵宝派相继出现,新出现的《上清》《灵宝》经中,不再尊太上老君为至上神。

上清派以元始天王或太上玉晨道君为最尊,灵宝派以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地位最显,有的经书也列太上老君,但其排列地位稍次。

后来在各派协商,融合中提出“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

”的共识,正是在这种师徒关系下,使他们成为三位一体的“三清尊神”,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最高神。

另外,各派又有自己的创派真人、主祭神灵等。

道教在吸收各种原始宗教、民间宗教、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神仙谱系,并与原来的地方宗教或融合,或形成总支形式。

道教

道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教规教义紧切民众生活,与民间风俗习惯联系密切,崇拜的仙、神较多,因而,人民群众称为多神教。

目前,我省信仰道教的群众29万多人;道教教职人员736人,其中乾道547人、坤道189人。

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309处,分布全省11个市区;已建立的省、市、县三级爱国宗教组织18个。

陕西省道教协会成立于1986年,1993年4月和2001年,分别召开了陕西省道教第二、第三次全省代表大会。

周至县楼观台任法融道长连续三届担任省道教协会长,2005年又当选为全国道教协会会长。

楼观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道教官观。

楼观台是道教最早的宫观,相传周康王时尹喜真人在此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故名楼观。

周昭王二十五年,尹喜于函谷关迎老子来搂观台讲“道德”五千文,故又称“说经台”。

自此以后,历代著名的有道之士多来此隐居,修真养性。

清代以前楼观台的中心在宗圣官。

宗圣官周围原有四十多个附属建筑,后因屡遭变乱.大部分早已毁坏。

现在宗圣宫只剩下遗址,只有当年的“说经台”建筑群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了楼观台的中心。

另外,在其周围还留有炼丹炉、化女泉、老子慕、吾老洞等多处胜迹,并保存唐、宋、元、明、清历朝碑碣共七十余通,其中唐欧阳洵、苏灵芝、负半千、戴圾,宋代米莆、苏轼和元代赵孟爝、高翱等手书石刻碑尤为珍贵,是研究楼观台道教史的重要资料。

西安八仙宫位于省西安市东关。

是陕西省道教协会所在地,也是全国二十一座重点官观之一。

相传八仙宫初创于宋代,现存建筑为清代以后所建。

八仙宫因与吕洞宾、钟离权、韩湘子、何仙姑,铁拐李,张果老、兰采和、曹国舅等八位神仙故事有关而得名。

相传这里在唐代曾是“长安酒肆”,吕洞宾和钟离权常在此饮酒,钟离权并在这里点化吕洞宾得道成仙。

还有一个故事说,宋时有一郑生偶遇八仙在此设宴,后人为表示对八仙的崇敬,即在此立庙,故名八仙宫,或八仙庵。

自清代以来,八仙宫一直是全真十方丛林。

“文革”中这座庙宇遭到严重破坏,宗教活动中断。

陕北道情的音乐考察与文化研究——以子长县强家沟道情为例

陕北道情的音乐考察与文化研究——以子长县强家沟道情为例

绪论1绪论陕北既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主要交融带。

绵延纵横近千里的黄土高原和起伏上下近千米的沟沟壑壑不仅孕育了华夏古文明,而且至今仍保藏和储存着许多由优秀的文化传统。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封闭的自然、社会环境虽然限制了这一地带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但是为包括民间音乐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保存构建起一个天然的保护屏障,使该地区成为蕴藏最丰富的汉民族音乐瑰宝之一。

陕北道情就是基于此种文化背景之中孕育出了的一种道情类的剧种奇葩。

1.1问题的提出陕北道情作为一种陕北地方小剧种,一直以民间流传的形式存在于黄土高原。

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其旋律优美动听, 内容贴近百姓生活, 演唱方式随意自如而深受百姓的喜爱。

多少年来, 世代相传, 经久不衰, 生命力极盛。

经过几百年劳动人民的锤炼,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

它的旋律热情而奔放,在陕北人民的心目中,道情几乎是最亲切、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了。

它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是其他音乐形式无法替代的地位。

其主要分布于陕西北部的延安、榆林地区,最集中的是子长县、延川县和清涧县。

由于笔者自幼受到陕北道情的熏陶, 对陕北道情感情深厚,在对陕北道情的实地调查中,笔者多次走访了子长、延川和清涧等地的道情戏班,发现这三个县相连,包括语言和风俗习惯基本一致,所以笔者就以延安市子长县最为有名的强家沟道情为例,多次对以子长县强家沟的道情班社为代表的陕北道情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陕北道情它所携带的思想含量、历史信息、文学价值绝不逊色于陕北民歌。

可惜因为它的知名度太低,又受方言的局限,很难引起更多的人关注。

因而,在现代主流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尽管国家在2006 年就将它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实际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笔者希望有更多的人起来关注我们的民间文化,因为民间文化是先民们生产生活最直接、最诚实的记录。

陕北道情作为陕北民间俗信仰的一种文化形态,值得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本文主要侧重探讨以强家沟为例的陕北道情的音乐形态与文化内涵。

汉中兴隆庵道观介绍

汉中兴隆庵道观介绍

汉中兴隆庵道观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镇新宅村一组,距县城约7公里。

据碑文记载,兴隆庵始建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初为三清殿。

兴隆庵的道教文化历史悠久,其中一些古建筑也具有一定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下面是对汉中兴隆庵道观的详细介绍:一、建筑布局兴隆庵的主要建筑包括三清殿、祖师殿、财神殿、娘娘殿、文昌阁等。

其中,三清殿是道观的主体建筑,供奉道教的三清神像,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

祖师殿供奉全真龙门派祖师王重阳等道教先祖。

财神殿、娘娘殿、文昌阁等则分别供奉财神、送子娘娘和文昌帝君等神祇。

二、历史沿革兴隆庵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

据碑文记载,兴隆庵曾于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毁于战火,后又于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重建。

近年来,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兴隆庵进行了修缮和保护,保持了其历史风貌和原有建筑风格。

三、文化特色兴隆庵的道教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

除了传统的道教信仰和仪式外,兴隆庵还注重养生和医疗。

道众在此修炼,注重养气、炼形、修心,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此外,兴隆庵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当地群众提供医疗和慈善服务。

四、其他信息兴隆庵现为全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并被评为全国道教优秀场所。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和六月十九日,兴隆庵会举行两次庙会,吸引众多信众前来参加祭祀和祈福活动。

交通方面,兴隆庵位于城固县博望镇新宅村一带,交通便利。

游客可以乘坐公交车或自驾车辆前往城固县,再转乘当地交通工具到达兴隆庵。

注意事项:参观兴隆庵时,请保持肃静,不得喧哗和乱扔垃圾;尊重道教信仰和习俗,不得随意拍照和触摸文物;遵守当地政府和道教协会的管理规定,共同维护兴隆庵的历史风貌和环境卫生。

总之,汉中兴隆庵道观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道教场所,值得一游。

太白山历史典故

太白山历史典故

太白山历史典故
太白山,位于中国陕西省咸阳市彬县境内,被誉为中国的"五岳之东"。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典故。

1. 太白山神话典故:太白山是道教神山,据说相传太白山是北方牧神玄冥真君的居所,他被奉祀为“北岳”。

在道教中,太白山被视为天帝(太白金星)的居所,这也使得太白山成为道教的圣地之一。

2. 太白山与历史人物李白的典故:太白山因为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有关而闻名。

李白自称“白居易”,与太白山的名字相似,因此有传说说他的诗人身份与太白山有关,他以太白为号,并以太白山为灵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使太白山成为了传世诗人李白的象征。

3. 太白山与历史事件三国演义的典故:太白山也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国演义有关。

三国演义中的著名将领关羽,曾经在太白山与刘备组成的联军一同作战。

他在攻打扬州时,与敌军大战在太白山,取得了胜利。

因此,太白山成为了关羽的重要战事地点,也被后世演义文学所广泛引用。

总之,太白山因为与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关而有着丰富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为太白山增添了神秘感和文化底蕴。

崆峒访道至湘湖诗解释

崆峒访道至湘湖诗解释

崆峒访道至湘湖诗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崆峒和湘湖的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

崆峒,又称崆峒山,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部,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

根据传说,道教的创始人之一–张陵曾在崆峒山修炼,使得该地成为对道教信仰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

而湘湖,则指的是中国湖南省长沙市的湘江上游的一个湖泊,湘江孕育了湖南的灿烂文化和美丽景色。

湘湖地区自然环境优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被赋予了许多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灵感源泉。

在这个任务中,我们需要通过诗歌来解释崆峒访道至湘湖的意义。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形式之一,可以用简洁精妙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崆峒访道至湘湖的诗歌可以以表达对自然之美和心灵追求的思考为主题。

诗中可以描绘崆峒山的雄伟壮丽、湘湖的宁静湖光山色,同时融入对道教信仰和湘湖文化的思考。

例如,诗中可以描绘崆峒山峻岭起伏,云雾缭绕,以及湘湖澄澈如镜,喻示着追求精神境界的艰难和纯净之美。

通过抒发情感和意境的构建,诗歌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之美和人文文化的敬畏和追求。

总而言之,崆峒访道至湘湖的诗歌可以通过表达自然之美与人文文化的内涵相结合,传达作者对追求精神境界和心灵寄托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诗歌的表达,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崆峒山和湘湖地区的博大精深,感受到自然与人文之间的深刻连接。

道教概述1——精选推荐

道教概述1——精选推荐

道教概述(1)李养正道教是在我国早期封建时代形成的宗教。

其信仰内容,具有我国的历史性与民族性的特点。

史学界与道教界一般都说它形成于东汉顺帝 (公元126—144)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但若追溯到战国时的“方仙道”(2)与西汉时的“黄老道”,(3)则这种宗教信仰在我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道教与佛教并称为两大宗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之一。

道教对我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同时它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神秘主义体系。

道教累积了大量经籍与文献资料,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清以后,道教虽已渐趋衰微,但这种信仰,长期以来已成为民间习惯的宗教观念,所以至今在部分群众中仍有一定影响。

此文不过对道教作一般知识性介绍,供有关方面参考,错误之处,敬希指正。

一、道教的起源与形成道教内容十分庞杂,但大致不外是在三种社会思想的基础上衍化而来:一为鬼神崇拜;二为方仙之说;三为道家学说。

远在公元前一千几百年前的殷商时代,统治者十分崇拜鬼神,那时候就有了卜筮吉凶和祈福禳灾的巫师。

他们的职司是掌握龟筮(4),而且被认为能沟通神天。

周代对鬼神信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天神、人鬼、地祇的鬼神体系。

这些,后来都为道教所沿袭继承,这是道教多神崇拜的来源。

到了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221),出现了知仙方、炼仙丹的方士。

他们鼓吹升仙的神秘方术,扬言只要人服了仙药、仙丹,立即可以登仙。

起初方士们只是杂乱的宣传,并无系统理论,自齐人邹衍创立阴阳五行说以后,方士们便吸取了邹衍的学说,来解释他们的秘术仙方,装饰自己的门面,于是就形成了《史记·封禅书》所称的方仙道和《汉书·艺文志》所称的神仙家。

这是道教信仰神仙,并宣扬人可“修仙”的来源。

西汉初期,统治者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黄老之说大兴。

当时黄老之术是专就国家政治而言(5),神仙家与黄老学说在性质上本不相同,但由于谶纬(6)学说的兴起,儒家有宗教化的趋向,神仙家受儒家神化孔子的启示,同时黄老学说中又确有很多可供神仙家附会与利用的资料,于是便与黄老相结合,始则推崇黄帝,继则抬高老子;东汉初期佛教传入中国后,更给了神仙家创立宗教的刺激,进一步与老子哲学结合起来,推奉老子为教祖,与儒、佛分庭抗礼,便形成了黄老道。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专题陕西地区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专题陕西地区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专题陕西地区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道教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主要宗教,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陕西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道教文化更是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在高考历史考试中,陕西地区的历年真题对于道教文化专题的考查也颇多。

本文将针对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专题陕西地区历年真题进行逐一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专题。

第一题:《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著作,该书创始人是()这是一道考察道家经典著作的基础性问题。

答案是老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道德经》被誉为道家的经典著作,对于道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题:被誉为“六朝古都”的是()这是一道考察陕西地区历史名城的问题。

答案是洛阳。

洛阳是陕西地区著名的历史名城,作为六朝古都,它曾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中心,同时也是道教文化的繁荣地之一,有许多著名的道教庙宇和道士活动。

第三题:唐朝时期,谁被誉为“慧能的道”?这是一道考察唐朝道士的问题。

答案是唐禅师。

唐禅师是唐朝时期著名的道士,被尊称为“慧能的道”。

他对道教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其高度智慧和卓越修行而被后人称颂。

第四题:陕西地区著名的道教建筑“法门寺”位于哪个城市?这是一道考察陕西地区著名道教建筑的问题。

答案是西安。

西安是陕西地区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法门寺作为陕西著名的道教建筑,位于西安市,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道教建筑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第五题: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道教传教之祖”?这是一道考察道教历史人物的问题。

答案是张角。

张角被誉为“道教传教之祖”,他在东汉末年创立了“太平道”,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他的创立和传教对于道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对陕西地区历年真题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高考历史对于道教文化的考查涉及到道家经典著作、历史名城、道士、建筑等多个方面。

汉中兴隆庵道观介绍

汉中兴隆庵道观介绍

汉中兴隆庵道观介绍
汉中兴隆庵道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寺庙,位于中国陕西省汉中市南郊的兴隆镇。

作为该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兴隆庵道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朝拜。

兴隆庵道观始建于唐朝,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庙宇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宏伟壮观。

庙内的建筑群完整保留了古代建筑风格,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庙宇的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千手观音菩萨。

菩萨像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兴隆庵道观的道教文化底蕴深厚。

庙内设有道观,道士们专门负责祭祀、修行和传授道教文化。

每逢传统节日,道观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前来参与。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亲身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宗教活动,兴隆庵道观还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庙宇周围的山水环境优美,四季如画。

春天,山花烂漫,绿树成荫;夏天,清凉的山风吹拂着人们的脸颊;秋天,红叶满山,美不胜收;冬天,白雪皑皑,宛如仙境。

这里的美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为了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来到兴隆庵道观,游客们还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

庙内有一些小吃摊位,供应各种美味的汉中特色小吃,如肉夹馍、油泼面等。

这些美食口感独特,香气扑鼻,让人回味无穷。

兴隆庵道观是一座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寺庙,也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旅游胜地。

无论是信徒还是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平和。

兴隆庵道观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精神寄托和美好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道教的历史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来源大概有两处,一是秦汉时期的方士,此类人主要以养生健身追求长生不老为目的,方法主要是导引、胎息、炼丹为主;二是受黄老思想影响的一批隐士,以避世与长生为端的。两汉之际,道家学说的成熟为道教的正式形成奠定了思想的基础。
东汉熹平、光和年间,民间社会出现了一些道教教团,华北地区的太平道在关中地区已经有了传布,汉中巴蜀地区兴起了天师道。天师道以神学思想注解《老子》,即《老子想尔注》,将道神化,并吸收儒家思想,有着政教合一的趋势。随着曹魏政权的变迁,天师道道众由陕南迁移到关中一带,原来的体系就瓦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陕西为南北二朝所统治,关中世族大多信仰道教,北魏时期,著名的道教改革家寇谦之对天师到做了大的创新,他托神造经,借助太上老君的名义,宣布革除三张伪法,而“专以礼度为首,加之以服食闭炼”,构造出“无极至尊”的最高神,受到朝廷的支持。公元446年,魏太武帝灭佛,道教地位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公元555年,道教与佛教论辩失败,文宣皇帝下令废道,道士一律剃法为僧,天师道团因此亡散。
明清两代,道教由停滞向衰落发展,正一道在陕西发展较大,但全真道在陕西仍然占据主要地位。明末清初,战乱导致道教的又一次衰落,其政治地位也不断下降,道教主要转入了民间信仰,在祭祀方面很泛滥,各种社庙星罗棋布。
民国时期,道观破坏严重,道士人数大量减少,道教内部的学术研究处于停顿状态,陕西道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宗教信仰也严重淡化,戒律松弛,糊口、逃兵、疗病成为主要目的。中国共产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对宗教活动给予保护,毛主席曾两次到白云观视察,给予支持。
魏晋之际,以终南山为中心的楼观道日益活跃,强调“返本还真”,以老子为基本经典,主张以性命双修为主,同时又以符簏招鬼神,为人治病。这一派受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影响,在教团组织、宫观建设、经典购置等方面初具规模。同时吸收江南道士的三洞经戒法簏,撰造了一批经典注疏。
北周建德年间,周武帝在楼观建造别馆,举王延等人居馆讲道,并整理三洞经图藏于馆内。周武帝平齐后,编纂《无上秘要》,这不道教类书共100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派经典要旨的汇合,楼观道的道士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此后的佛道争论激烈,道教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隋朝对道教的扶持政策,特别是隋炀帝偏重方术道士,使关中地区的道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玄门大义》成为道教的百科全书,道教在哲理上又深入发展。李唐王朝实行崇道抑佛的政策,在玄宗时代达到高潮,甚至命令官民每家各藏一本《老子》,设立崇玄署,开始了国家正式管理道教的新纪元。其时,道观遍布三秦大地,朝野一片崇道之声,道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职业道士更成为人所羡慕的一种身份。道士们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首先是编集开元道藏,开元年间的《三洞琼纲》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道藏;二是道教的重要经典《黄帝阴符经》得到了广泛的注意与传播。三是在天文历算以及医药养生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政治斗争的介入,在会昌灭佛后,也导致了道教本身受到严厉的打击与摧残。
新中国成立后,在五十年代前半期,对宗教徒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宣传;积极开展生产活动,逐步养成道教徒的生产习惯;加强教务的交流与合作,其中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对道士的生活给予了必要的照顾;对道观建筑和宗教文物进行了保护。1957年的反右斗争波及到道教界,1958年的“大跃进”,道教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西安等22市县有50座宫观被合并,1960年在陕西省举行的“宗教改革运动”严重歪曲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迫害宗教职业人员的行为时有发生。1963年6月后,陕西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影响及于以生产组织出现的道观。文化大革命中,陕西许多重要宫观如药王山、重阳宫等被文物部门或部队占去,道士被迫离开。
新的世纪,陕西道教还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活动场所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妨碍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教职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市场经济对宗教信仰的冲击等,都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陕西道教的现状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陕西道教22年来出现了全面恢复、正常活动的局面。1979年,华山等小庙陆续开放,到1981年底,全省有16处道观、道士310人,信徒人数恢复到1万人左右。1981-1982年,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和省地县政府拨款310万元,对华山、楼观台、药王山、八仙宫等重点宫观进行了修复,为宗教活动的正常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85年4月1日,华山、楼观台、八仙宫等重要宫观的移交工作完成,各宫观分别建立起管理委员会,自行管理庙产,开展宗教活动。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第三届会议后,陕西道教界着手教团组织建设以及道教知识分子的培养。1986年,陕西省道教协会成立。陕西境内现有全国重点宫观3处5所,全省重点宫观3座,一般宫观128座。省道教协会创办了《三秦道教》,任法融、闵智亭等高道撰著出版了一批阐释道教经典和音韵的著作;樊光春撰写了《陕西道教两千年》、《长安——终南山道教史略》等专著填补了陕西道教研究的空白。
宋真宗崇奉道教,使陕西境内的道观在经历唐末五代的毁坏之后,又重新恢复起来。金朝的入侵对陕西的道教有很大的破坏,但是也促发了新道教的诞生。大定年间,在关中地区兴起了新的道教学派,即全真道,创始是王重阳、马钰、丘处机等人。蒙古入侵又使正在复兴的陕西道教受到打击,但在蒙古统一全国后,对全真道采取了扶植政策,道观建设又有了大的发展,全真道占有了绝对的优势。
五代时期,陕西的道教发展主要是在道教学术思想的方面。钟离权才、吕岩在华山一带活动,间涉及汉水流域;长安道士谭峭进一步发挥老子思想,以“虚”为世界本原,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的理论,以此发展“道”的理解;隐居华山的陈抟则著述有《指玄篇》、《太极图》等,对宋儒有极为深刻的影响,而且他在养生学领域的研究也为道教内丹学的发展起了铺垫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