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成分与现代汉语方位词“上”和“下”语义研究
现代汉语方位词及其二语教学研究
现代汉语方位词及其二语教学研究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许多人为了加深对中国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往来与融合。
但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汉语并不是母语,学起来就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汉语中的方位词概念,虽然看上去方位词数量不是特别多,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造成误会。
因此本文将对现代汉语方位词进行研究,以便更好的开展二语教学。
关键词:汉语方位词;二语教学;汉语学习;语言学引言:在现代汉语中方位词的概念较为复杂,它是一个很特殊的类别,因为数量较少,许多人就没有重视,由此就引发了各种问题,像滥用方位词,不理解方位词的含义等等。
因此掌握其正确表达方位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1.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研究1.本体研究现如今学术界对方位词的词性讨论,都有着不同的观点。
首先是学者认为方位词是名词,比如在《现代汉语》中学者将方位词归为名词的类别当中,认为方位词是名词的一个变形。
其次是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方位词没有自己的意义。
他们认为方位词是没有自身的词性的,仅仅只是给方位词前面的名词提供位置,突显了状语,主语等位置。
但另一部分学者,像吕叔湘先生以及Tai就认为方位词有着本身的词性,吕叔湘先生认为方位词是一个单独的词类,而方位词与名词之间就如介词与动词的关系,在句法功能上还是有着明显的分化的,因此可以考虑分为一类。
后者认为方位词是介词,可以让方位词去做后置的介词,跟名词构成后置介词短语。
比如“在凳子上”,“在”和“凳子上”就构成了介词短语。
仅仅只是从词性上的讨论就有着不同的说法,之后也可以从语法,语义,还有语用的功能去探讨方位词的性质,比如储泽祥先生就从形式上去分析将方位词分为方位标和命名标,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去分析方位词的用法特征。
综合以上各个学者对方位词的探讨,都有着不同的研究与结论。
我们从这里可以知道的是,出现这样的原因是每个人对方位词的标准和定义看法是不同的,可见方位词的复杂性。
但不管如何,我们可以综合学者的看法进行整合来分析方位词,因为我们如果只从单一的词性,或者语义去看,其实并不能完整的解释方位词,由此可以将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结合去分析方位词,这样能够全面的认识。
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现代汉语中定语的相关研究。
定语作为语言中重要的语法成分,对于表达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状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定语的定义、分类、功能、位置、与其他语法成分的互动等方面,对现代汉语定语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概述定语的定义和分类。
定语是语言中用来修饰或限定名词或代词的词或词组,具有描述性、限制性等功能。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定语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形容词性定语、名词性定语、动词性定语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定语在表达上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现代汉语丰富的定语系统。
本文将探讨定语的功能和位置。
定语在句子中主要起到修饰和限定名词或代词的作用,使表达更加精确、生动。
同时,定语的位置也是其语法功能的重要体现。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位于名词或代词之前,形成“定语+中心词”的结构。
这种位置安排既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也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
本文将分析定语与其他语法成分的互动关系。
定语在句子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语法成分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例如,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定语与状语之间的关系是限定与被限定的关系。
这些互动关系共同构成了现代汉语复杂的语法网络。
通过对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揭示定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深化对现代汉语定语的认识和理解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也期望能够推动现代汉语定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为汉语语言学的研究贡献新的力量。
二、现代汉语定语的分类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对名词或代词进行修饰或限制的词语或词组。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功能,定语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按照定语的性质,现代汉语定语可以分为限制性定语和描述性定语。
限制性定语主要用于对名词进行范围或类别的限制,如“红色的苹果”中的“红色的”就是限制性定语,它限定了“苹果”的颜色。
而描述性定语则主要用于对名词进行形象的描绘,如“美丽的风景”中的“美丽的”就是描述性定语,它描绘了“风景”的特质。
浅析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与“下”隐喻
浅析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与“下”隐喻作者:义戴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9期摘要:不对称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下”的不对称表现尤为明显。
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上/下”的方位词隐喻映射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确立认知模式得出结论: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是造成其不对称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方位词;隐喻;不对称;认知合理性作者简介:戴佩(1991-),女,湖北黄冈人,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21.引言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中方位词“上/下”的释义,可以将“上”和“下”的释义概括为两个基本义项:一、“上/下”用在名词前,表示位置在高处/低处。
二、“上/下”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之上/物体表面之下的范围之内。
“对称”指一目标领域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可以用来表示空间概念的上或下,形成由“上/下”构成的反义词,如“上半年---下半年”等。
“不对称”指某一目标域没有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只能用“上”或“下”来隐喻,如“上学校”,而不能说“下学校”。
在空间概念中,“上/下”无论处于何种场景关系,基本呈对称性;当“上/下”映射到非空间领域后,却呈现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现象。
本文将从“上/下”隐喻的主要范围来分类考察其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其不对称的认知合理性。
2.“上”和“下”的隐喻义(1)隐喻数量和时间在这两个目标域中,“上/下”基本对称: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
如:物价上涨、物价下跌、通货膨胀上扬、通货膨胀下降;上个月、下个月、上半夜、下半夜。
隐喻方式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
温度计和股市走势图直观再现了“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一对隐喻。
用空间来隐喻时间与我们的生理构造相吻合。
人类的视觉系统中有感知物体的运动和方位的神经,但是没有感知时间的神经。
方位词“上”和“下”的功能性成分与“手”的转喻和隐喻
方位词“上”和“下”的功能性成分与“手”的转喻和隐喻徐丹【摘要】认知语言学给予隐喻极大关注.近年来,西方认知语言学家强调,转喻可能是比隐喻更为基本的概念结构,并且可以作为隐喻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手上”和“手下”语义扩展方式,旨在证明身体部位“手”和方位词“上”、“下”结合时,方位词的功能性成分凸显“手”的不同侧面,构成转喻.通过经验相关性,具体的身体经验发展为抽象概念,进而形成隐喻.【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3页(P133-135)【关键词】转喻;隐喻;上;下;功能性成分;手【作者】徐丹【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3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认知现象,基于身体经验。
Lakoff把隐喻分为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
[1]隐喻是用具体的、熟悉的知识域来组织抽象的、模糊的概念。
Lakoff认为,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关联基于相似性。
[1]然而,一个域中的成分被识解为和另一个域中的成分“相似”的理据是什么?本文赞同Tyler & Evans[2]的观点,认为这种相似性实际上是经验相关性。
经验相关性在人们的识解过程中属于转喻层面。
例如,垂直高度和数量的关系,首先要基于转喻。
如果添加东西到一摞东西上面,自然会出现高度和数量的关联。
如果用意象图式来表征,则为上-下意象图式。
只有当上-下意象图式不再用于堆东西这个具体的图式,而是用于更为抽象的图式,如价格升高时,才涉及隐喻。
转喻和隐喻一样,在传统观点中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转喻逐渐被理解为一种普遍的认知机制。
Lakoff & Johnson[1]35强调,转喻是用一个实体指代和它相关的另一个实体。
转喻映射发生在同一认知域中,不涉及跨域映射。
对于转喻的分类,中西方学者主要从修辞角度、语用角度和认知角度进行分析。
试对方位词“上”和“下”进行认知语义分析
试对方位词“上”和“下”进行认知语义分析作者:陈玲来源:《新高考·教师版》2015年第01期方位词是人类语言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词类之一,对于方位词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是当今汉语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最常见的方位词“上”“下”在使用上呈现不对称现象,“上”的使用频率远大于“下”,这种差异是由于人在认知方面的倾向不同所造成的。
一、“上”“下”的语义功能分析“上”“下”在中古时期的主要语义功能有二:(1)表示空间方位;(2)表示等第。
从表示方位到表示等第,它们的语义已经有了拓展和延伸。
方位词“上”“下”在中古时期词义就已经有所虚化,发展到现代,虚化趋势就更加明显了,呈现出使用上的不对称格局,下文试结合《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所列二词的相关义项,并结合语言事实分析潜藏其中的认知模式上的倾向。
二、“上”“下”的认知难度对比“上”“下”不同的原型认知模式可能引发认知难度的差异,而认知难度的差异也许是“上”“下”使用频率差异的潜在原因。
近年来有关儿童习得语言研究表明,方位词“上”的习得早于“下”。
李向家等统计了二至五岁儿童方位句中方位词的使用频率,在使用方位词的172个句子中,“里”出现78次,“上”45次,“下”16次,这一使用频率呈现的序列也表明,对儿童而言,无论在习得顺序还是在使用频率上,“上”都排在“下”前,也就是说,“上”更易为儿童习得。
我们可以认为,“上”“下”认知难度的差异源自它们认知模式中认知背景及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接触与离析,二维与三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两岁前后开始习得方位词时,他们的认知能力对物体间的邻接关系较易感知,而对有一定距离的物体关系较难凭直觉感知,因此这一类认知就相对滞后。
传统文字学认为“上”“下”是指事字,甲骨文中“上”写作“o”,“下”写作“仝”,“上”如同一物置于某个基准之上,“下”则好像一物置于某一基准之下,置于其上时物体就有可能与承载物相接触,放在其下时,由于地球引力的关系,物体就不太可能与上覆物相接触,儿童对“上”“下”的认知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上”的习得自然要早于“下”的习得。
方位词“上”、“下”的意义及其演变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方位词“上”、“下”的意义及其演变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20040501摘要表方位意义的既是一对常用词也是一对多义词选择现代汉语方位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组词可以揭示汉语在表示空间概念上的特点对并采用认知语言学中有关词义虚化及隐喻理论其他意义和用法的产生原因和演变脉络各种意义的形成和分化有着不同的方式和途径上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关于方位词关键词引申意义Abstract”Shang” and “Xia”, denoting spatial location in modern Chinese, is a pair of words of common use and multiple meanings as well. They define the space – a definition extremely important in the human cognition, and based on this spatial location meaning produce different meanings. The study of this pair of words with highest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can show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on space, and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localizers denoting other spatial patterns.Departing from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epresentation of spatial location and the use of localizers, the dissertation explains the internal differences between “Shang” and “Xia”. What’s more, the reasons and the evolvement skeleton of their other meanings and uses are to be discussed synchronically and diachronically by adopting the theory of lexical bleaching and metaphor in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us displaying the different approaches and routes of the formation of various meanings of “Shang” and “Xia”.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Shang” and “Xia” are distributed into the basic, bleaching and extensional meanings. The dissertation,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ults, further enriches the understanding of “Shang” and “Xia”.Key words: basic meaning, bleaching meaning, extensional meaning, bleaching, metaphor论文独创性声明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作者签名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导师签名零引言0.1 课题目的和意义表方位意义的既是一对常用词也是一对多义词上下上位置在高处的等级或品质高的次序或时间在前的旧时指皇帝向上面用在名词后用在名词后下位置在低处的等级或品级低的次序或时间在后向下面表示属于一定范围中只是在词典学的范畴内对现代汉语不可能对上下现代汉语词典相比现代汉语八百词的意义时的句法功能有一定的介绍的句法功能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上下有些则联系模糊本文在已有的对方位词对方位词以求对现代汉语方位词下在梳理过程中的语法意义上作词汇学意义上的义项罗列上下相互制约的规律对同时各种意义和用法的产生原因和演变脉络的多种意义和用法的并存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上下上下0.2 研究状况和进展以往对主要是将其纳入整个方位词研究中的都分专章或专节来研究方位词上的的研究大致上经历了两个时期从形式入手对使用范围和句法功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如助词与处所词上下上下或包含构成的介词短语的句法功能等等其中对时间的表义功能与汉语空间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做系统分析引申义的研究也多限于其表示时间这一时期除了语法学著作和教材外在现代汉语里的使用情况1965一文空间方位词和方位参考点来探讨从而把在这一新的研究思路的影响下一是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下上下上下1998上下西方认知语言学逐渐传入我国非客观主义的认知观意象和意象图式人们开始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象刘宁生1999等论文都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出了新的解释上下力求为方位词壹 方位词上下上了上下初文现代汉语中和关于方位词的性质有很多种说法其基本意义是表示位置因此必须有实体名词才能表示一个具体的位置也可以不出现上下的意义齐沪扬先生对现代汉语的位置系统有过精辟的论述对这一论述目的物reference object location12是目的物是参照物目的物在这一系统中有存在状态的差异和目的物的这一存在状态的差异主要是由句中谓语动词决定的参照物的存在状态相对单一我们常说的上同样用我们可以说箱子在柜子里柜子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中国语文一文中的观点参照物时抽象为一个最后一个要素就是位置这种相对关系包含了两个要素另一个就是目的物和参照物之间的距离上后等一组封闭的词语上下上下上下即把所有由不去详细讨论这些句子中各动词对空间位置所带来的影响所以汉语在表达空间位置时对目的物的存在状态我们在讨论不能不考虑说话人上下参照物上/下的性质和同时还受到观察者主观认识的影响表示显性位置的第一种用法是低两端参照物位于坐标的低点我们把上1上1ÔÚ±íʾ¿Õ¼äλÖõÄ×î³õʼµÄÒâÒå×ֵĹÅÎÄ×ÖÐÎʽµÄ±íÒâÐÔÉϾͲ»ÄÑ·¢ÏÖÕâÒ»µã±íʾÏÔÐÔλÖõĵڶþÖÖÓ÷¨ÊǵÍÁ½¶Ë²¢´æÔÚ³ÐÔغͱ»³ÐÔعØϵÎÒÃÇ°ÑÉÏ2上目的物和参照物接触我们把上3ÉÏ1上2Ä¿µÄÎïµÈ¶¼ÊÇÖ÷¹Û¸ÅÄµÄ²úÎïÄ¿µÄÎïµÈ概念以及它们的一些属性有一定的客观基础上下我们都可以把它主观认为是一个具备了维度属性的参照物和目的物北京在上海的上面也可以说上面下面意义范围内的如果参考点与地面平行与上2的意义之间的不同有着客观的经验基础物体在一空间中存在总是要有一个支撑物作为该目的物的支撑物要么是除了目的物和参照物以外的第三物体这两种位置是不一样的salienceÒ»ÊÇ͹ÏÔÄ¿µÄÎïºÍ²ÎÕÕÎïµÄ´¹Ö±¾àÀë·´Ö®ÒàÈ»之间意义差别的认知基础44Â¥Éϸü²»ÊÇÒò´Ë´ÓÕâÒ»µã¿´ÎÞÂÛÊǹéÈëÉÏ2ÉÏ3句和仅就这一点上说的意义基本是一致的目的物与参照物之间及参照物自身的垂直高度被极端忽视时意义的产生的意义有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意义在含有有的是侧重如5中国语文7ËûÕý×øÔڲݵØÉϵãÑÌ9°ü×°´üÉÏûÓбêÃ÷³ö³§ÈÕÆÚ5句中上重点是参照物的一个垂直表面7句中上9句中这里的 有的则侧重如11他的脚底上磨出了个大水泡13中上关系11日光灯却位于这一垂直坐标的低端天花板位于垂直坐标的高端上下例12替换而句子意思基本不变 上述两个表显性位置的还可以表示目的物和参照物存在当然只不过是参照物的支撑点被极端凸显罢了由于受到两者垂直距离的干扰具有那么象例12来表达的就足以说明上的意义介于上3ÉÏ2的意义可以归为一类和上3ÉÏ2±íʾÏÔÐÔλÖÃʱµÄÒ»Àà¶ÀÁ¢µÄÒâÒåÊÇ»ùÓÚÕâÑùµÄ¿¼ÂÇ意义和这三种义连续统一是位置高而二是凸显目的物的支撑点意义递增虽然这些句法标志还不能够算作是规律上上边而上头表示和上上1的双音节形式和名词之间一般不加如飞机从大桥上面飞过城墙上站着一个人黑板上贴了一幅画*黑板上面贴了一幅画是因为在汉语里并不是一定不能用上3ÓÃÉÏ3ÉÏ1.1.2 表显性位置的¹Û²ìÕßÖ÷¹ÛÈÏΪ²ÎÕÕÎïºÍÄ¿µÄÎïÔÚÒ»¸öÈýά¿Õ¼äÄÚÄ¿µÄÎïλÓÚ×ø±êµÄµÍµãÎÒÃÇ°ÑÏÂ1±íʾÏÔÐÔλÖõĵڶþÖÖÓ÷¨ÊǵÍÁ½¶ËÄ¿µÄÎï¿ÉÒԺͲÎÕÕÎïµÄ×îµÍµã½Ó´¥ÎÒÃÇ°ÑÏÂ2这里而是这两句是表示黑板的表面上3刘宁生先生在中国语文一文中对这一问题有详细讨论我们认为上3ÕíÍ·ÏÂÓзâÐÅËƺõÊÇ¿ÉÒÔÓëÒòΪĿµÄÎï½Ó´¥ÓÚ²ÎÕÕÎïµÄ±íÃæ意义的重心有两个体线附着下是不对应的桌子下有十块钱在桌子下部的地面上有十块钱在桌子的下表面粘着十块钱枕头下有封信枕头下表面本应该存在和下3ÉÏ3Ö§³ÅµãϾø´ó¶àÊýÇé¿öÏÂλÓÚ´¹Ö±×ø±êµÍ¶ËµÄÎïÌåµÄÖ§³ÅµãÔںܶàÇé¿öÏÂÊÇͬһ¸öÎïÌåÏÂÏÖÔÚÈÃÎÒÃǼÙÉèÒ»ÖÖÇé¿ö±ÈÈç˵µÄÖ§³ÅµãÇ¡ºÃ¾ÍÊÇÕâ¸öΨһµÄºÁÎÞÒÉÎʵØÉÏÓÐÒ»ÕÅÖ½ÕâÀïÓõÄÊǵ«ÎÒÃÇ»¹¿ÉÒÔ»»Ò»¾ä˵³ÉµØÏÂÓÐÒ»ÕÅÖ½·ñÔòÕâ¾äµÄÒâ˼¾ÍÊǿɼûÉÏ3µÄÒâÒåµÄÉÏ3¶ø²»°ÑËü¿´×÷ÊÇ1.2 表隐性位置的上下因此汉语的宾语这个参照物虽然没有出现参照的一是参照物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都明了的一般不太好用一个具体的名词来称说在汉语中表示隐性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般情况下这个参照物是说话时说话人如1617离东皇庙不远了1918的参照物就是对于以上介词后加很多人认为是廖秋忠方位词是一组能表示方向又能表示位置的体词但在同篇文章中论及位置和方向的概念时说位置是占有一定空间的点而方向是面对的某一位置这段论述给我们的感觉是方向就是位置的位置罢了首先这个空间是绝对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目的物占据的空间是另一个处所这时位置便形成了也就是加上起始端和终止端位置表示两个处所之间存在垂直距离上下自向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上下详见本文肆部分朝20b21a´ÓɽÏÂÉÏÀ´21cÏÂÃæ/ɽÏÂ21a21b¸øλÖø³¼«µÄ½é´ÊÓÐÁ½×éÄÇôÕâ×é½é´ÊÖ÷ÒªÓÐÏòÁíÒ»×éµÄ¹¦ÓÃÊǸ³Óè²ÎÕÕÎïÒÔ¸º¼«´Ó21c¶øÒÔÉÏËùÓоä×ÓÖеÄÉ϶¼Ö»ÄÜÊDZíʾ´¹Ö±Î»ÖÃÁ½¸ö´¦ÔÚ´¹Ö±×ø±êÁ½¶ËµÄÎïÌå»ò´¦Ëù»¥Îª²ÎÕÕ·´Ö®ÒàÈ»ÉÏÏÂ23ÉÏÏÂ֮ǰÓÉÓÚ²ÎÕÕÎïÊÇÔÚ¾ä×ÓÖгöÏֵĽô°¤×ż¸¼äÍÁÎÝ26前加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出现的参照物 就连这点四旧也没有了28中认为19a19b贰 方位词我们可以看到在句法形式上上下格式中储泽祥先生曾经从名词和方位名词相互选择和限制的角度谈论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一个名词强状态常常以状态为主出现衔位名等工具材料名从大多数是符合上述其实所谓的总是以一种离散的状态存在于一个具有维度的空间中语言虽然反映客观世界但毕竟不等于客观世界2人民日报.1995.01.08在对在同等条件下人民日报.1995.01.02在武警大哥哥的帮助下人民日报.1995.03.13下显然不具有·¶Î§µÈÒâÒå1965Ó÷¨ÓÃÔÚ·ÇʵÌåÃû´ÊºóÃæ±íʾ·¶Î§意义的用法1979把上下但对于我们下面将用历时的眼光来考察2.1 方位词上下上下如表示显性位置的5论语¹ËºèÑã÷ç¹ÃÏ×Ó´Ǫ́Éϵ¯ÈË×ó´«ì¶ÊÇÃñ½Ô³²¾ÓÒÔ±ÜÖ®¹ÊÃüÖ®Ô»Óг²ÊÏÖ®Ãñׯ×Ó10³É¹«¶þÄê¹Ñ¾ý½«Ë§ÖîºîÒÔ¼ûÓÚ³ÇÏÂ×ó´«×øÓÚÖоüÖ®¹ÄÏÂ×ó´«先秦表示隐性位置时13滕文公下先作前殿阿房上可以坐万人秦始皇本纪)从上面我们所引的例句可以看到在先秦表示位置时有的和参照物不存在支撑和被支撑关系57在先秦表示位置时先秦还经常放在一些河流名称后面¾Ã¶ø¸¥ÕÙ·½Î»´ÊʹÓÃÇé¿öµÄ³õ²½¿¼²ìÖйúÓïÎÄÏÖ´úººÓïÓï·¨½²»°1979ÏÖ´úººÓï198116败其徒兵於洧上左传×ó´«Ê·¼Ç×·±±ÖÁ»´ÉÏÊ·¼Ç先秦用在河流名称前表示的位置有两种这里一般用河流的通名论语风行水上一般都是河流的专名XÉÏϺÍÃû´ÊÖ®¼ä²åÈëÖú´ÊX之上X X之上/下大多是双音节名词或双音节的名词短语之的句子始皇之上泰山史记在两汉典籍里还不占优势地位的使用情况来看722×éºÏ20木茎非能长也荀子Öñ-ÑÉÔò½º×¯×ÓÃÉÒÂÆäÊâÓñÊ·¼ÇÃÏ×Ó×ó´«×¯×Ó先秦在表示显性位置时主要有两个特点上并且目的物位于垂直坐标的高端上的意义表隐性位置的意义两汉时期表示位置意义的上1¾ÍÊÇÏÈÇغºÓïÖв»Ó÷½Î»´Ê¶ø¶ÔÒë³ÉÏÖ´úººÓï±ØÐëÒª¼Ó·½Î»´Ê可以用一般都是这就更证明了如26诛履於徙人费鞭之遇贼于门费请先入斗遂入而立无知左传例中的从车上掉下来则无一省略上下构成我们曾尝试对加之虽然结果显示X上/下两汉时期单音节名词和双音节名词的出现频率两汉时期是不分优劣势的上下宋时期的宋时期在保留了先秦从魏晋始的意义逐渐在各语料中出现Ë䳤´óÊÀ˵ÐÂÓïʳâÅÒ»ê±ÒÔÅ踲֮ËÑÉñºó¼Ç½ÅÉÏ´øç-ç±ÏãÄÒËÑÉñºó¼Ç²»¸´¸üÆð×æÌü¯ËìÏòÄÏÏÂÖмä±ÚÉÏÌâ×÷³ÊÐÄÙÊÁù×æ̳¾-ì¶ÃÅÉÏÊéÐÄ×Ö¶ø͹ÏÔÄ¿µÄÎïºÍ²ÎÕÕÎïµÄˮƽ±íÃæ整个表面例31之间的ººÓïÖеĿòʽ½é´Êµ±´úÓïÑÔѧ大约从唐代开始前面所带的名词出现了变化东北组合成方位短语上而是完全消失了只是和一个不表示处所的名词构成一个纯粹表示某个处所的短语上öÉÐ×ÃŶø³ö¶Ø»Í±äÎľÓÖ⻶¯Öì×ÓÓïÀà¶Ø»Í±äÎĵ«ÔÚÏÖ´ú²¿·Ö·½ÑÔÖл¹±£Áô×ųǵĶ«±ß¶«ÃÅÉÏɽÎ÷ÐÃÖÝ»°唐代以后除了可以跟在离散性很弱的人名表示意义更加空灵的范围宋代以后则更是多见36从性上生六祖坛经¼û±¾ÐÔ²»ÂÒΪìøÁù×æ̳¾-ÍâÕÕÁùÃÅÇå¾»Áù×æ̳¾-ĪȫÍƹýʦɮ·ÖÉÏÎåµÆ»áÔª¶ø½ñÇÒ´ÓÀíÉÏ˵Æø4142同上下江蓝生先生认为就已经意义虚化了其证据是汉魏时期有下史记下这³É¶¼·½ÑԴʵä³çÃ÷·½ÑԴʵä½-ËÕ½ÌÓý³ö°æÉç里的处所词主要是指地名名词地名除了和也可和如春上海在杭州上面上下即使是到了唐下有钱石上好上下也不足以说明文章中举的南宋表处所西边须见得朱子语类下朱子语类发现也有用但这些方言中的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如今江西上饶话中就有4344眼下的年轻人不知道有多能干中解释成如45ËûÖ®ÊÆÉõÕÅÖì×ÓÓïÀà另外下上上上下前面我们谈到上下结合更是以加自魏晋始上下为常见47世说新语¼ÒÈ˳£ÒÔÇÙÖÃÁé´²ÉÏÊÀ˵ÐÂÓïѪ¼È¾¡±ãÎÔÒ»è÷Ê÷ÏÂËÑÉñºó¼ÇÀ´Í¶Èë´ËµÀÈËÏ¥ÖÐËÑÉñºó¼Ç其次短语的句法功能在魏晋时期也出现了变化X上/下X上/下甚至做句子的主语51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搜神后记 著赭衣裤在褶搜神后记 2.1.3元元上下上处于我国北部的阿尔泰各语言与汉语接触频繁以使元代时期的汉语北方方言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上经常使用方位词二是上上1987分别就在元代的对译语料中来对译的蒙古语格助词主要有宾格助词离格助词元代时期的这种用汉语的首先上其次蒙古语中的格助词并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范畴的语法手段自然没有和蒙古语中格助词完全一致的语法手段貌似神离来对译了貌似蒙古语中的格助词是后置词参见何乐士世说新语山东教育出版社 元代汉语的语法意义一文语言研究语中名词经过长期的演变的意义已经虚化了有了跟在人名后头表示处所的用法上上上势必会对现实的语言造成一定的影响明时期汉语方位词具体如下5556西厢记老乞大谚解做满月朴通事谚解上人名是表示名词和动词之间具有格人名二59老生儿我家里称了一百二十斤61老乞大谚解下的虚化过程及原因 通过对我们大致上可以勾勒出其基本意义向虚化意义演变的虚化途径方面意义在整个虚化过程中获得表一维范畴的使得垂直距离附着表面的语义特征出现了跟在人名之后表单纯处所的用法上化范围意义的虚化意义的意义虚化同时也使得X·ÇʵÌåÃû´ÊÉÏÉÏ¿ÉÒÔ½øÈëXXÈç¹ã²¥¿ÎÌ÷¶Î§¾-¼ÃÉç»á˼ÏëÌåÖÆÐÎʽÕþÖη½ÃæÈç´¦Àí·¢Õ¹¸Ä¸ï½ÌÓýÈÏʶʵÐÐѧϰ×÷Õ½µÈ¸úÔÚÕâЩ´ÊÖ®ºó±íʾÔÚ´ÊÒåÐ黯µÄͬʱµÄÓïÒôÒ²ËæÖ®reduce¼´Ð黯µÄÉÏ一个读轻声[.shAng]词条下有五个义项位置在高处的等级或品质高的次序或时间在前的旧时指皇帝向上面上意义念轻声的分别是的虚化意义这种声母的变化也有两种都读作[xAN0]上由于排行的读音相同上表示另外glottlization¾Í¶Á×÷[xA0]后置词一文和普通话中念轻声的这些方言中的上3Ö®ÍâÔÚÕâЩ·½ÑÔÖл¹ÓÐÁíÒ»¸öÓ÷¨µ½°³ÐÐÀ´°ÉÔÚÓÐЩ·½ÑÔÖеĴ¦ËùÒâÒå¼°ÈçɽÎ÷Áéʯ·½ÑÔÖжø±íʾ±íÃæ×ÜÖ®ÔÚ±íʾ¸÷ÖÖÐ黯ÒâÒåʱµÄ¶ÁÒôÓбðÓÚÔÚ½ñ±±²¿ÎâÓïÖбíʾÐ黯ÒâÒåʱÉÏ·½Î»´Ê[zA13]和[lA0]浪上范围等虚化意义时床浪而[zA13]边音化是北部吴语中常见的语音弱化形式弱化时声母[z]变成[l]外,另一个词并不只表现在 还使这种变化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上还可以单独使用表示各种隐性位置表示处所X上可以在之上上X之上格式了上上由即的上上 在主要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认知因素表示位置时上上上上上上的意义已经虚化后才发生的的虚化过程中只是起到了辅助的作用上海话语法 Ò»ÊÇÍÆÀígeneralization°éËæÒåÖ𲽶ÀÁ¢»¯意义的产生是忽视目的物和参照物之间垂直距离的结果一个表示数值一个表示一般情况下理解为后一种意思上3±íʾ´¿´¦ËùÒâÒåµÄת±ä¾ÍÊÇ°ÑûÓоàÀ뽫´¦ËùÒâÒå³éÏó³É·¶Î§ÕâÁ½ÖÖÐ黯»úÖƲ»ÊÇ·¢ÉúÔÚ¶øÊÇ·¢ÉúÔÚ¾ßÌåÈçÏÂͼÒâÒåÉÏ下下在现代汉语里也和条件等意思也和上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异语音弱化和意义淡化是词义虚化的两种基本形式第二构成其中结构和X 上在²»ÄÜÁ÷¶¯ÈËÃñÈÕ±¨.2000.11.13µÄ±öÓïµÄ±öÓï¸ö±ðÔÍÄðÖð²½Ðγɲ¢½¨Á¢ÏàÓ¦µÄ¹¤×÷¹æ·¶ºÍ¹¤×÷ÖƶÈÏÖ´úººÓ︱´ÊÑо¿È±·¦¸É²¿Õþ²ßÒÀ¾ÝºÍ¾ßÌå;¾¶ÒÔʲôÐÎʽϲÙ×÷ÐÔÇ¿µÄʵʩ°ì·¨ÈËÃñÈÕ±¨.2000.08.29Öð²½½¨Á¢Áìµ¼¸É²¿ÈÎÆÚÖÆ´ÓÖƶÈÉϽøÒ»²½½â¾öºÃ¸É²¿ÄÜÉÏÄÜÏÂÎÊÌâÈËÃñÈÕ±¨.2000.08.2366这部电影中那位省委副书记为什么从一位本来可能不坏的干部堕落成为一个犯罪分子人民日报.2000.08.25推行政务公开为广大群众直接对政府权力进行最广泛的监督开通了一条渠道暗箱操作方面意义时构成的下X下在这些X下X上/下的选择上下X¶øX68bÈËÃñÈÕ±¨.2000.03.23¸ù¾ÝÅ©ÒµºÍÅ©´å¾-¼Ã·¢Õ¹Ð½׶εÄÐèÒªºÍÅ©ÃñÔöÊÕÖ¸»µÄÒªÇó»î¶¯±ØÐëÁ¢×ã´´ÐÂÔÚ·½Ê½ÉÏÓÐд´ÔìÈËÃñÈÕ±¨.1999.10.28¹ýÈ¥µÄ½á¹¹µ÷ÕûÔÚ±íʾ·¶Î§ÉϽṹ±íʾ·¶Î§Ö»ÄܸúV×îÓÐЧµÄ·½Ê½¾ÍÊÇÓÃÔÚ½ÌÓýÉÏÈËÃñÈÕ±¨.2001.06.19³É³¤ÎªÒ»Ãû¹²²úµ³Ô±ÈËÃñÈÕ±¨.2000.04.20ÔÚÕâÖÖÒâÒåÐγɺ͹̶¨µÄͬʱÕâЩ¶¼ÊÇ´ÊÒåÐ黯µÄ»ù±¾ÐÎʽ±íʾ·¶Î§ËùνÌõ¼þµÄÒâÒåºÍ¼È²»´æÔÚÓïÒôµÄÈõ»¯Ò²²»´æÔھ䷨µÄ·º»¯ÉϵÄÐ黯ÒâÒåÏÂ叁方位词上下但还有许多意义和用法我们还未提及上午下午上级下级的意义显然不是其基本意义的虚化意义上下上下而表示品质有的虽然表示位置它们和认知语言学认为metaphorÉÏϳ¤ÆÚÒÔÀ´²»±»Ö÷Á÷µÄÓïÑÔѧ¼ÒËùÖØÊÓ1980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所认为的隐喻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中隐喻是人们概念化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模式内部结构不明了的概念而是指人们认识事物的概念或范畴领域congnitive domain而完成的在汉语里属于认知的空间范畴域sourceÎÞÒâʶÊÇϽ¡¿µ¼²²¡ÊܿصØλµÍÊÇϺÃÊÇÉÏÓеÀµÂÊÇÉÏÀíÐÔÊÇÉÏÓÉÓÚÒÔ¿Õ¼äΪÔ-ʼÓòµÄÒþÓ÷ͶÉäÊÜÈËÀ๲Óо-ÑéºÍÌض¨Éç»áÎÄ»¯¾-ÑéµÄË«ÖØÖÆÔ¼²»ÊÇȥ̽ÇóÔÚººÓïÀ﾿¾¹ÓжàÉÙÄ¿±ê±íʾµÄ¿Õ¼äÓòͶÉä¶øÀ´弄清楚因此的各引申意义的产生原因和过程进行讨论orientational metaphor¶øÊÇÔÚͬһ¸ö¸ÅÄîϵͳÄÚ²¿Ç°ºó±ßÔµÖ®ÀàµÄ¿Õ¼ä·½Î»×ÔÏà×éÖ¯ÆðÀ´µÄÔÚÕâÖÖÒþÓ÷Öз½Î»ÒþÓ÷¸øÓèÄ¿±ê¸ÅÄîÒ»¸ö¿Õ¼ä·½Î»ÔÚººÓïÖÐÒýÉêÒâÒåÖ÷ÒªÓÐÒÔÏÂÁ½ÖÖÆ·ÖÊ汉语中可以将等级品质好的看做而把等级低的Ó²ÒªÓÄĬ·çȤŪµÃ¶éÈëÏÂϳËÈËÃñÈÕ±¨.1996.11.17ÐûֽΪÎÒ¹ú¶À´´Ö®Ëµ3(ÈËÃñÈÕ±¨.2000.10.20)ÓÉÓÚÐÅÏ¢ÇþµÀÏÁÕ-ËùÒÔ¼ÙÒ©¼Ù¾ÆÀÏÊÇÔÚÅ©´åÒ©ËÀÈ˺Ͷ¾ËÀÈËÈËÃñÈÕ±¨.1998.04.08ÉÏÁ÷ÏÂÁ÷二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长幼等关系上下长者等地位称作把卑者 ÈÏÖªÓïÑÔѧÓ뺺ÓïÃû´Ê¶ÌÓï1998。
复合方位词“前后”、“左右”、“上下”研究
Thi sth es isha sfi vech apters,of w hich: The f i rst ch apterth atis th ein troductionm ainlyt alksa boutth reeis sues,in cluding,fi rstly,th e introductionto th eis suesto b ere searchedin toin th isth esisan dth eth eoreticalm ethodsto b ere plied upon,se condly,th ep rocesso fth ec lassificationo fp ositionalw ordsa ndt heira cademicv alue,an d thirdly,th esu b-classificationo fp ositionalw ords,th eg eneralsi tuationo fre search,an dth ep roblems
现代汉语上下方位词用法考察-ULIS
前言1.选题理由时间和空间(时空)是人类把握情景和事件的两个重要的认知领域,在人类认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为任何事件都是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
“前、后、上、下、左、右、里、外、东、西、南、北”等方位词就是表达时空概念的重要工具。
在三维空间中,“上”“下”是最突出的方位词之一。
对一个从事汉语教学的我来说,“上”“下”的多义和复杂有时使我伤脑筋。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时常碰到一些用功好学的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灯明明挂在教室顶下却说‘教室顶上挂着灯’ ? ”“‘放到地上’和‘放到地下’的意思一样不一样?什么时候我们应该说‘放到地上’,什么时候说‘放到地下’”?“为什么我们只能说‘站在地上’,而不能说‘站在地下’呢?”。
这类问题教材上往往没有解释的。
这个问题历来深受汉语教学者和汉语学习者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哪一份专门就汉语“上”“下”等方位词进行用法考察研究的论文。
因此本人冒昧选《现代汉语“上”、“下”方位词用法考察(与越南语的“trªn”、“ d-íi”对比)》作为硕士论文题目。
2. 研究目的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考察研究找出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用法的一些规律以及两者的不对称性。
同时通过图式展示“上”“下”所表示的义项以及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本论文将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与越南语的“trªn”、“ d-íi”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中的异同以及两个民族对空间认知的差异。
从而将课题考察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以便提高教学效果3. 研究任务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论文要解决如下任务:❑概括有关现代汉语方位词的基础理论。
❑从语义、语形、语用和不对称使用等四个方面去考察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的用法。
❑从语法、语义、句式和汉越翻译考察等四个方面对“上”“下”与越南语相应的“trªn”、“ d-íi”进行对比,之后对越南学生使用现代汉语“上”“下”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
汉语方位词“上”“下”的不对称及认知研究
342020年第4期总第694期MODERN CHINESENo.4General No.694现代语文汉语方位词“上”“下”的不对称及认知研究王 佳(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3)摘 要: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立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模型,对汉语方位词“上”“下”进行考察,它们在形式上呈对称分布,但在原型义、隐喻义及使用频率与范围等方面存在着不对称现象,并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关键词:不对称;射体—地标理论;隐喻;关联模式标记;生成词库论作者简介:王佳,女,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概念化能力(conceptualizing capacity)赋予人类抽象理性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帮助人们在日常经验中以自身位置来感知同外界的空间关系。
因此,空间关系是具身(bodily)认知的基础。
人的身体经验和想象机制对于人们如何建构空间范畴、理解经验至关重要。
本文所探讨的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下”的不对称体系,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模型所进行的一种尝试性探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以期对“上”“下”不对称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一、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下”之概念不对称(一)原型范畴化的不对称1.“上”的原型义现代汉语中表示高于参照物的空间位置用“上”。
《说文解字•丄部》对“上”的解释是:“丄,高也。
此古文上,指事也。
”此字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这时它表示一种纯空间概念。
在甲骨文中,该字形下面的“—”表示位置的界限基准,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
当这种语义表征折射在人们认知思维的网格中时,会自动生成空间义这一基本要义,它所关涉的物体位置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要居于高处。
早在西周时期,“上”的原型义便已显现。
例如:(1)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尚书•洪范》)“上”在原型义的基础上,又逐渐引申出其他意义。
例如:(2)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
“上”“下”组趋向补语研究现状概述
256“上”“下”组趋向补语研究现状概述程悦 四川大学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是一种互动关系,汉语本体研究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对外汉语教学又能为汉语本体研究拓展新的方向,两者相辅相成。
在此,我们将分为趋向补语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趋向补语的研究两部分来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趋向补语;趋向动词;上;下一、汉语趋向补语的本体研究目前,针对汉语趋向补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方面:趋向动词的范围和性质的界定、趋向补语的语义研究、趋向补语对称性研究以及趋向补语与宾语的语序问题。
笔者将从这四个角度,来对趋向补语相关研究成果展开综述,并对上下组趋向补语进行着重说明。
(一)“上”、“下”两组趋向动词的性质研究陈昌来、刘广和一致认为,动词后的趋向动词“上”、“下”是应该分类来说的,但两人在具体的分类上有所不同。
陈昌来将趋向动词“上”分为,上1、上2、上3。
他将具有明显独立性和明显趋向意义的上称作上1,具有泛义性和概括性且能看作是构词语素的“上”称作上2,仅表示语法意义、形势不独立的“上”称作上3,并把上1、上2、上3的性质分别定义为趋向动词、动结式动词和动态助词,认为它们三个是性质、意义都不相同的语言单位。
刘广和则依据是否具有方位意义将上、下简单分为两类,具有方位意义的是上1、下1,只有语法意义的是上2、下2,并把上1、下1归为趋向动词,把上2、下2归到助词类中。
卢英顺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来对“下去”“下来”两词做了考察,他发现,从共时平面来看,这两个词语的功能已经明显分化。
根据与形容词结合的特点,他主张将“下去”分为动词下去a 、下去b 、下去c 和表示延续意义的体助词下去d ,并根据“下来”的形态差异将其分为动词和虚词两类。
(二)“上”“下”两组趋向补语的语义研究对于趋向补语“上”组的语法意义刘月华研究的最为细致。
她通过大量举例研究得出,趋向补语“上”具有5种语法意义,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各两种,状态意义一种,然后详细论述了“上”与“上来”“上去”在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间的联系。
方位词“上、下、前、后”的研究综述
方位词“上、下、前、后”的研究综述作者:李娜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5期摘要:本文通过回顾方位词的范围及词类界定上的分歧,总结前人关于汉语方位词“上、下、前、后”的语义认知的探究及教学方法,提出笔者的一些看法,旨在为其他汉语教师提供这些方位词的相关教学思路。
关键词:方位词;上、下、前、后;认知理论;教学策略一、方位词的范围及词类界定上的分歧20世纪90年代之前,语言学届对方位词的分类,一直存在争议。
黎锦熙先生(1924)和吕叔湘先生(1942)将方位词归为名词;张志公(1957)和文炼(1957)把方位词看作是名词的附类,是带有虚词性的实词;丁声树先生(1961)明确提出方位词是名词的一种,并下了定义:处所词常常带“上、下、前、后、里、外、内、中”这类字,时间词也常常带“前、后、里、外、内、中”这类词,这类词表示方向和位置,称为“方位词”;而赵元任先生(1968)和朱德熙先生(1982)把方位词跟名词、处所词、时间词、区别词等并列称为体词的一类;到目前为止,归类上还存在争议,如张谊生(2002)将方位词归入虚词;刘丹青(2003)将方位词称为方位后置词,跟前置词一起归为介词。
因此,不管怎么归类,目前方位词归为名词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我们看到黄廖版的《现代汉语》也是把方位词划为名词的一种,那么我们有必要选取其中的一些方位词,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便更好的开展汉语教学。
二、方位词“上、下、前、后”的语义研究与教学策略在方位词的研究方法方面,大多数论文从方位词与名词、处所词的关系,方位词的性质、范围、语法特点,个体方位词的使用状况等方面进行研究。
如陈满华(1995)《“机构名词+里/上”结构刍议》;方经民(2004)《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这些都是从方位词语法特点来探讨。
倪建文(1999)《方位词“上”、“下”在使用中的对称性和非对称性》是对个体方位词的研究,此外,在方位词系统比较、探源方面也有大量的研究,但是之前主要着眼于词性或句法功能。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上、下类趋向补语的意义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
绪论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趋向补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重中之重,一方面,趋向补语的教学贯穿于整个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点之一。
另一方面,趋向补语意义的丰富性使得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汉语知识和灵活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是对学习者的一个重要挑战。
在趋向补语的研究方面,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趋向补语的本体论或者趋向补语的发展史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研究相对来说数量较少。
当今,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展,深入各个学科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对外汉语的教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人在以往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现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趋向补语的基本义较容易掌握,并不会出现过多的偏误,但涉及趋向补语的引申义时学生则较难理解。
另外,目前有些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国留学生对趋向补语引申义的理解问题。
本文根据HSK语料库的材料搜集情况分析,发现“上”“上来”“上去”“起来”“下”“下来”“下去”等趋向补语的语料较丰富,且根据《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可知,以上所提到的趋向补语均为甲级词汇,学生接触的时间较早,出现的偏误也较多,笔者据此制作了关于该类趋向补语的调查问卷进行进一步地分析,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上”“上来”“上去”“起来”“下”“下来”“下去”等趋向补语的意义进行讨论,以期对趋向补语的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及重要理论(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现状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
近些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
更多的研究学者尝试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成果研究语言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尤其是尝试通过观察具体语言现象规则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后总结出语言的教学方法。
戴浩一的《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一文可看作认知语言学在国内传播的开端。
1999年之后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国内发展速度加快,杨正运,张立庆(2008)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他们认为中国的语言学者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运用到语言习得、外语教学等实践中去,对教学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盛益民对汉语方位词的分类
盛益民对汉语方位词的分类1.引言1.1 概述概述方位词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词类之一,用于描述事物在空间中的位置、方向和关系。
盛益民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他对汉语方位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类。
本文将围绕盛益民对汉语方位词的分类进行探讨和分析。
汉语方位词的分类是盛益民所提出的一种系统化的分类方法,该方法基于方位词的语义特征和用法。
通过对方位词的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方位词,丰富汉语的表达能力。
本文的结构如下:首先,我们将介绍盛益民的学术背景和他对汉语方位词研究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将详细探讨盛益民提出的汉语方位词的分类方法和每一类方位词的特点。
我们将通过举例和解释来阐述不同类别方位词的用法和语义含义,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
最后,我们将对盛益民对汉语方位词的分类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发展。
本篇文章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盛益民对汉语方位词分类的研究成果,帮助读者掌握和运用汉语方位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我们也对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展望,希望能够为学术界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盛益民本人,包括他的学术背景和对方位词研究的贡献。
接着,我们将详细描述汉语方位词的分类方法和每一类方位词的特点。
最后,我们将对盛益民对汉语方位词分类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对盛益民对汉语方位词的分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将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方位词的语义规律和用法,丰富方位词的分类体系,并开展更多相关的研究工作。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盛益民对汉语方位词的分类:1.2.1 引言在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汉语方位词的重要性以及研究方向的选择和理由。
同时,也会提出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1.2.2 盛益民在本节中,将对盛益民进行介绍。
包括他的背景、学术成就以及与汉语方位词相关的研究经历。
现代汉语方位名词的韵律、句法、语体的差异及词汇教学的新视角
多基于传统的结构主义。方位名词的语义研究则
与汉语的空间研究相关,如储泽祥(2004)对方位 名词的隐现机制进行了讨论以及储泽祥(1995)对 名词潜形态的讨论。崔希亮(2001)利用隐喻对方 位名词以及汉语的空间关系进行研究。此外还有 一些学者从语法化的角度对方位名词进行讨论,
方位名词与普通名词的句法分布一样,可以 做主语宾语。但是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发现单音节 方位名词不能单独做主语和宾语,相反,双音节方
收稿日期:2018—12—25 作者简介:索潇潇(1982—),女,山东淄博人,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方向:韵律句法、语 体语法及对外汉语教学。 ① 本文区分方位词和方位老词。方位词具有后置性,即后置于名词或名词短语,与之组成方位短语,且方位词是功能词;方位名词是
如方经民(2004)等。
前人对方位名词的研究成果丰富,但仍有一 些遗憾。首先对方位名词句法性质的解释仍有很 大空间。本文将尝试从韵律角度对其句法性质进 行解释。其二,对方位名词的语法功能的描写多从 句法和语义方面进行,少有对语体功能的描写,仅
谢红华(2001)基于吕叔湘(1965)的研究对方位名
词的语体色彩进行描写。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 上,不仅对其句法性质进行进一步描写,而且从韵 律的角度给出解释,同时也对其语体性质进行讨 论。最后在这些本体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方位名词 教学的新方法和新视角。
则,单音节的韵律重量轻于双音节。因此,“核心重
音”原则和“单轻双重”原则导致处于宾语位置上
的单音节方位名词这里产生了矛盾,即“韵律冲
突”。所以单音节方位名词“南”无法承担核心重
音。相反,双音节方位名词“南边”得到核心重音
关于汉语表示空间和时间方位词“上、下”的研究
关于汉语表示空间和时间方位词“上、下”的研究作者:周平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期周平(大理学院文学院,云南大理671003)[摘要]近年来,除了一般的汉语语法学的著作和现代汉语教材用专章或专节来解释方位词外,还有一些论文从方位词与处所词的区分、个体方位词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方位词的性质、范围、语法功能、使用状况等方面对现代汉语方位词进行研究。
[关键词]上;下;方位词[中图分类号]H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1-0003-02在现代汉语表示方位和处所的词语中,有一个特别的分支,因为具有特殊的语法功能和语用特点,而自成一个封闭的词类,方位词的独立性一般都比较差,大多都不能单独使用,而需要与名词性成分组合。
另外,从表义的角度看,方位词也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数量或是其他定义。
比如,中文里的时间范畴是一条水平的直线,一直往前,所以“上”可以表示过去,“下”可以表示将来,这就是空间范畴和时间范畴在表义的时候选取了相同的表达方式。
一、方位词“上”/“下”的研究现状(一)“上”/“下”的基本意义1.“上”/“下”的空间意义及意象图示。
在描述空间位置时,必不可少的要素是:目标物、参照物和位置。
例如:(1)柜台上堆着些胶皮鞋(2)他伸手把桌下的酒瓶摸上来。
在这两个句子中,目标物分别是“胶皮鞋、酒瓶”,参照物是“柜台、桌”,而表示位置的则是“上、下”。
对“上”、“下”的空间意义,可以用意象图示来表示。
在这当中,“意象”指的是“对一个客观事物或情形由于识别和理解方式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的心理印象”,而“图示”则是“意象”的一种,是“人在与外界的日常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简单和基本的认知结构”。
“上”作为一个单纯词的空间意义就是表示“上”的空间位置,需要寻找目标物和参照物,从而确定具体所表示的空间位置,并有效地消除其他可能出现的歧义。
“上”的空间意象图示主要有以下几种:缑瑞隆提出,以上的情况中,B和C是从A在心理上分别旋转90°和180°得来的,也就是说,B和C的意义是从A引申而来的。
方位词“上、下”研究与综述
汉语方位词“上、下”研究与综述李汉振(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对外汉语系)摘要近30 年来,语言学界发表了不少有关方位词“上、下”的研究论文,反映了学者们对“上、下”及相关语言现象的热切关注。
对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及时总结十分必要。
本文从方位词“上、下”的典型与非典型意义与语法化过程、方位词“上、下”的语用语义辨析、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方位词“上”、“下”使用中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等进行了整理理与讨论,以期为后来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方位词视角语义认知方位词“上、下”可表多种语义,其用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较早地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值得学术界关注。
概括起来,学者们主要讨论了“上、下”的空间定位、“上”、“下”使用的不对称性以及“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等问题。
其中,“上、下”语义虚化的用法和规律尤其引人关注,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难点。
我们认为,通过对近年来关于“上、下”的用法研究的回顾与总结,可以大致勾画出这一研究的基本现状,揭示这一语言现象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也可以发现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对于汉语语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方位词“上”的典型与非典型意义与“下”的语法化过程1.1 方位词“上”的典型意义现存汉语语文辞书中,最早对方位词“上”进行释义的,当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该书对“上”的解释是: “高也。
此古文。
上,指事也,凡‘⊥’之属皆从‘⊥’。
”1《辞源》将方位词“上”释作“边畔”,并引《左传·僖二四年》“乃如河上”句以证2。
《古汉语词典》则明确指出,“上”指方位、处所、范围等,如: 身上、课堂上3。
此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对“上”的意义和用法作了更为详尽的阐释,它指出“上”可以用在别的词语或语素后边4。
1.1.1.用在“朝”、“向”、“往”、“从”等介词后边,表示位置高。
“上_下”语义演化的认知考察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下”语义演化的认知考察姓名:张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董为光20040509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上/下”是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语,其意义繁多、用法复杂。
现代汉语中“上/下”既可以做名词又可以做动词,“下”还可以做量词:做动词时既可以做动作动词(作谓语)又可以做趋向动词(作补语)。
它的种种意义和用法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讲是~个难点。
本文主要从认知角度,根据语法化规律,对“上,下”的各种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做系统考察,以有助于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对其意义的系统掌握和灵活运用。
“上/下”的各种意义和用法皆源自其做方位词时的意义,并由此演化出做动词、做量词时的各种意义和用法。
同时在演化的过程中,不仅仅有语言规律的作用,而且汉族人独特的认知方式也影响了意义的演变过程。
所以“上/下”意义繁衍的过程也体现了汉族人的独特的认知方式。
本文通过对意义的系统考察揭示出隐藏在其中的汉族人的认知方式,以培养第二语言学习者用汉语思维的方式。
关键词:上/下语义演化认知语法化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Shang/Xia”arebasicwordsincontemporaryChinese.Theyhavealotofmeaningsandcomplexusages.IncontemporaryChinese,“shang/xia'’callbeusednotonlyasnounsbutalsoasverbs.And‘‘xia'’evencartbeusedasquantifier.When‘‘shang/xia'’areusedasverbs,theycanberegardedaseitherpredicatesorcomplements.ForthosestudyingChineseasatbreignlanguage,themeaningsandtheusagesof‘‘shang/xia”aredifficult.Fromthecognitiveangle,thispapermainlycleansupthemeaningsandtheusagesof“shang/xia”accordingtogrammaticalizationlaws,jlastinordertohelppeoplewhostudyChineseastheirsecondlanguagetOhaveasystemicuderstandingonthemandlearnaflexibleusageofthem.Allkindsofothermeaningsandusagesof“shang/xia’’arecomefromthemeaningsof“shang/xia”aSorientationnoun.NotonlylanguagelawsbutalsotheparticularcognitivefashionoftheHannationalityaffectthedevelopmentofmeaningsof“shang/xia”SothedevelopmentoftheirmeaningsembodiestheChinesecognitivefeature.ThispaperdemonstratestheHartnationality’ScognitivecharacteristicthroughthesystemicresearchontheirmeaningsinordertOtrainthosewhomakeChineseastheirsecondlanguagetohaveaChineseverbalthinking.Keywords:shang/xiasemanticevolutioncognitiongrammaticalizationII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现代汉语方位词的定义、类型和范围
论现代汉语方位词的定义、类型和范围论文关键词:方位词定义类型范围论文摘要:本文在回顾和评论有关现代汉语方位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关于方位词的科学定义应该从语法功能角度来进行,即能普遍地附在其他词(或比词更大的单位)的后面表方向或位置意义的词叫方位词。
根据不同的标准,方位词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我们从总体上、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等三个方面对方位词的类型进行划分。
根据定义,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单纯方位词有17个,典型的单纯方位词有14个,合成方位词有138个,方位词总共有155个。
方位词是现代汉语中比较独特的一类词,在现代汉语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
汉语语法学的开山之作《马氏文通》(1998)提到用“方”“地”“处”等来表示名词(名字)的次类。
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82)一书在名词(名字)的类下设了表“物”、表“时”、表“所”三个次类,这是论及方位词的造端。
语法学界关于方位词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1982)一书中有专章讨论汉语的方位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研究现代汉语方位词的专著。
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1998)将方位词视为一种语法标,并根据形式(音节的多寡)分为两类,还对方位词语法特点、功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则从方位词与空间的关系着眼,对方位词进行了新的分类。
这类专著的出现说明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汉语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正在走向成熟。
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语义、语用以及方位词的使用和文化的关系等方面,但关于方位词一些基本问题的争论至今仍悬而未决。
本文在回顾和评论有关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的各种观点基础上,主要研究了方位词的定义、类型和范围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位词的定义通常做法是从意义角度给方位词定义,认为表示方向或者位置关系的名词是方位词。
《马氏文通》在名词(名字)下并无方位词这个次类;陈承泽大体勾勒出了方位词的雏形,其中“上”“下”“东”“后”等叫“表所之方位之字”。
方位词上、下表位置的意义
方位词上、下表位置的意义
方位词上、下表位置的意义
从空间表达角度看,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的基本意义是表示位置.根据空间参照物出现与否,"上"、"下"可分为表示显性位置和隐性位置两种.由于参照物形状及主观视点的差异,"上"、"下"在表示位置时的意义有很大的区别.对这些意义差别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上"、"下"这对高频方位词有更深的理解,同时也为进一步探讨这对词的其他意义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作者:葛新GE Xin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上海师范大学,对外外语学院,上海,200234 刊名:上饶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RAO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2008 28(1) 分类号:H1 关键词:方位词空间参照物显性位置隐性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