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丝织业试说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的特征

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的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现丝织业。

棉纺织业在南宋时期扩展到江南广大地区,出现了出现了纺车,弹弓,织布等工具。

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的特征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现丝织业。

西周:出现平纹织物、斜纹提花织物。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有“丝国”之称。

战国时期:丝织品种多、产量大。

唐代:缂丝技术。

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明清时期: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兴盛;使用花楼机;产品种类繁多 ~棉纺织业在南宋时期扩展到江南广大地区,出现了出现了纺车,弹弓,织布等工具。

棉纺织业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了主要弓、织机等工具。

棉纺织业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了主要的衣服原料。

元朝民间棉纺织能手黄道婆,从海南黎族人民的先进棉纺技术带回家乡松江。

很快,松江成为了全国的棉纺织中心。

江南一批小镇也因为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

丝织业发展历程是什么一、原始社会:一是发现了一些纺织工具。

二是在考古发现中,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茧壳,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

说明中国古代的纺织业开始的时间很早,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中国的丝织业。

应该说,我国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养蚕织绸的国家。

二、商周时期,丝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因而,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

如:在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而在周代,周礼中记载中的“国有六职”中,包括纺织生产。

三、汉代,中国的纺织技术相当发达。

其表现有二:一是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即所谓的素纱单衣,和起戎棉。

这充分说明了在汉代,丝织业所拥有的高超的技术。

素纱襌衣:关于素纱襌衣的特点,可以如下之概括:一是轻:重量仅为49克,如果除去较厚重的衣领、衣袖、衣襟缘边的绢,其重量只有20多克。

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二是色彩鲜艳,纹饰绚丽。

第二件事,是在汉代,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充分说明了汉代纺织业的影响波及海外。

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黄文莲古代中国手工业作为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中。

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是与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息息相关的,主要进行生产工具、生活器皿的制造,一直以发达闻名于世,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纵观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历程、突出成就、发展规模、经营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其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晚期,中国的手工业就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上古时代,人们掌握了养蚕缫丝和陶器制造的技术,其中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在陶器生产的基础上,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家庭手工业包括农民家庭手工业和地主家庭手工业两种情况,不但小农的家庭手工业生产十分普遍,而且地主田庄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二、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益细密,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由于古代中国手工业存在着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所以手工业的发展既有国家强大的经济保障,又有民间活跃的竞争因素的促进,再加上不断进步的手工业技术,使得手工业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

如西汉时期,在齐郡设置的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

唐代掌管官营手工业生产的少府监有工匠近两万人,掌管土木工程营建的将作监有工匠一万五千多人。

到明代前期时,官营手工业占用的工匠已多达三十余万人,加上为之服务的民夫,人数更是多达一百八十万人,可见其规模之大。

而民营手工业虽然受到官府的压制,其发展优势也较明显,比如工人生产积极性较高、能够按市场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有活跃的竞争因素等,民营手工业规模渐得以不断扩大,尤其在明朝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逐渐开始取代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成为推动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受此影响,规模较小的家庭手工业也不断发展,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古代纺织业

古代纺织业

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用十元人民币就
买到了一只恐龙蛋。
国家文物局的任杰认为,中国文
物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一再降低,很
多博物馆将中国文物摆在走廊上,究 其原因,正是由于大批量的文物走私

败坏了市场。
春秋战国兴起;唐宋以 后显著发展,农村家庭 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 大加深;明代中叶后, 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 主导地位。
经营特点
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 工匠世代为官府劳作; 其生产范围广泛,资金 雄厚规模大,分工细, 水平高;但由于···
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 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 作坊的形式进行;明中 后期,雇佣劳动出现, 孕育出了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萌芽。
一只“水壶”值百万!
广西首届民间文物收藏精 品展上,160多件来自民间的收 藏文物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 其中的一件清代乾隆年间的青 花八宝吉祥纹禾壶引起了参观 者的注意,它的价值是人民币 130万元,是收藏者从国内一家 著名的拍卖行举行的文物拍卖 会上竞拍得来的。
文物盗掘走私猖獗
“要想富,挖古墓,一夜能成万 元户”,这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河
唐代: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大量出口。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代:开始彩瓷生产时期 明代: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粉彩和珐琅彩,中国瓷器遍销全世界。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1、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演变历程及经营特点。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发展演变历程
从西周到明代前期,一 直占据主导地位,代表 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明中叶萎缩。
二、 衣被天下——纺织业的成就
1、古代纺织业(丝织业与棉织业)的发展历程
上古:开始养蚕缫丝 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 汉唐 宋元:棉纺织业发展 明代: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试论我国先秦时期的丝织文化

试论我国先秦时期的丝织文化
嫘祖作为黄帝的元妃其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我国的新石器时期尽管嫘祖养蚕的文献记载较晚即使第一个养蚕的人?是黄帝元妃嫘祖考古发现也证明我们的祖先在约五千?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养蚕缫丝织绸了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水平
第 9卷 第 Vol. 9 No.
1期
1
JOURNAL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32
篇 》记载 ,夏末商初以丝织品作交换的商业情况 :“伊 尹以薄 (与亳通 ) 之游女工文绣 ,纂组一纯 ,得粟百钟 于桀之国 。”就是说伊尹曾以女工制作的文绣绸绢换得 夏桀的大量粮食 。《汉书 ·食货志下 》记载 ,周初 ,太 公建立货币制度 ,规定“黄金方寸 , 而重一斤 ; 钱圜函 方 ,轻重以铢 ; 布帛广二尺二寸为 幅 , 长四 丈 为匹 ”。 《礼记 ·王制篇 》载 :“布帛精粗不中数 , 幅广狭不中 量 ,不粥于市 。”《郑注 》曰 :“数 ,升数多少 。”《孔疏 》曰 : “布帛精粗者若朝服之布十五升 。 ……广狭者布广二 尺二寸 。”上述记载说明 ,周初布帛和黄金 、钱币一样 , 是一种法定的交换手段 ,国家还规定了布帛的标准度 量 ,不合规格的不能用于纳贡 ,也不能上市买卖 。
考古资料显示 ,春秋时代以至后来的战国时代 、汉 代 ,虽然我国丝织业的中心多集中在黄河中下游 ,但事 实上在更广泛的区域都已经有了丝织业 。
三 、用途多 11丝织品产生之初 ,因其稀有而万分珍贵 , 可能 仅仅是作为某种身份的象征 。汉代刘安《淮南子 ·原 道训 》一书记载 :“禹合诸侯于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 。” 《左传 ·哀公七年 》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帛是我国古 代丝绸织品的总称 ,那时的氏族必须拿着帛才能去朝 见 ,说明了丝织品的珍贵和功用的特殊性 。 21 丝织品作为衣裳的原料是其最实用的用途 。 《帝王世纪 》载 :“纣多发美女以充倾宫之室 ,妇人衣绫 纨者三百余人 。”[8 ]《管子 ·轻重篇 》载 :“昔者桀之时 , 女乐三万人 ,端譟晨乐 ,闻于三衢 ,是无不服文采衣裳 者 。”《国语 》记载 :“齐桓公曰 :昔吴先君襄公 。陈妾数 百 ,食必良肉 ,衣必文绣 。”《说苑 》也有记载 :“晋平公 使叔向聘吴 ,吴人饰舟以送 ,左百人 ,右百人 ,有绣衣而 豹裘者 ,有锦衣而狐裘者 。” 31丝织品用于包裹贵重物品 ,如青铜器等 。考古 发现的丝织品有许多是在青铜器的表面 。安阳殷墟侯 家庄西北冈 1001 号大墓出土的铜爵 、觚 、戈上面有显 著的丝绢痕迹 ; 1950 年 ,安阳武官村殷代大墓中出土 铜戈上“援面残留绢纹 ”[9 ] ;河北藁城台西墓葬中不少 青铜容器和武器上都发现有丝织品痕迹 [10 ]45 ; 北京故 宫博物院所藏的商代青铜戈和玉戈上 ,保留有带花纹 的丝织物痕迹 [11 ] ;宝鸡的西周贵族墓土伯墓和他的妻 子井姬的墓里 ,发现了一些保留在铜器上的丝织物及 刺绣的痕迹 ;河南浚县辛村 M60 的铜尊口上发现了凝 锈的丝织细绢纹痕 [12 ] 。 41丝织品用于贡奉 ,是先秦时期国家赋税的来源 之一 。《禹贡 》里记载用竹器盛放着丝和丝织物作为 贡赋上缴的在九州中有六州 。《周礼 》中的“妇功 ”即 指妇女们的纺织生产 ,它与王公 、士大夫 、百工 、商旅 、 农夫并列称为“国之六职 ”,足见它的重要性 。东周时 期 ,列国也把奖励蚕桑生产作为富国安民的要策之一 。 在我国的古籍中 ,无论是史家的记载 、政论家的文章 , 还是文人的辞赋 、民间的诗歌 ,随处可见“桑麻 ”二字 , 在形容某一地区物产丰富时 ,也常常用“桑麻遍野 ”、 “擅桑麻之利 ”、“宜桑麻 ”等词语 。由此可见 ,桑麻生 产在当时非常普遍 ,且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基础的重要 组成部分 。 51丝织品广泛应用于商品交换 。《管子 ·轻重

汉代丝织业试说

汉代丝织业试说
T s si f i d sr u igteRa 】 a et ado l i utyD rn h nD l sk n m
WU F n a g—ln . W1 a g—J ag JF n i
( /o utr adTui ol e inx om lU irt,N nh n 30 2 hn ) Hs r C l e n orm C lg ,J gi ra nv sy acag30 2 ,C i ty u s e a N ei a
两汉时期 ,丝织品生产繁荣 ,贸易兴盛,无论 官营或私营丝织业发展都得 到了长足进 步。因于 此 ,学术 界对 汉代 丝织业 的研 究早 已 出现 ,并 取得 了丰硕成果 ,集中体现在对丝织品的生产及对外贸 易环节 的探究上 ,主要 著作有宋 治民 《 汉代手工
smpin o l otemo ac f e ub np o ev r ag u n n n s , tesg ic n fc n u r u t fs k t n ho ra o ra e lred r gHa Dy a t o i h r h t r y i y h inf a to o s me i go p a e so d df rn ey tec n u t no e i i sa s a fP lia d n i d a sa ssm- ru sh v h we i ee c l , h o smp o fs ca s i i l oic lie t a tt y i p l l g k n o t y tn u b 1T e po u t n o i u u y s k ma e e d v lp n ft e h dcatid s o. h rd c o ct lx r i k st e eo me to a irf n u 田 i f y l h h n s p oto p ss ti u p r ro p e h s o

关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关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所以,作为后世影响极其巨大的海上丝绸之路, 在它的肇始期,航运规模一定是相当有限的。
三、谁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真正的 开拓者?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从中国方面 来讲,是汉武帝派出的使节。但实际上, 汉朝的使节只不过是沿着西方商人的来时 路反方向走过去而已。这在《汉书·地理志》 那一段著名的记载中已经有清楚的说明。 如黄支国,即今印度南部海岸马德拉斯附 近康契普腊姆(Conjevaram),“自武帝 以来皆献见”。
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商 品,以奢侈品为主,但奢侈品所占比例有 一个递减的过程。在海上丝路刚刚兴起的 汉代,高档奢侈品占据绝对多数。唐宋时 期,一般奢侈品和生活用品逐渐加入进来。 到明清时期,一般生活用品(如民窑产品) 甚至占据了贸易的大宗。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奢侈品贸易,实为汉代肇其 端,且特别突出。
具体执行者是政府官员,即“译长”。译长是古 代主持传译与奉使的职官。译长是“黄门”的属 官。 天子近侍。
译长当也是直接供皇帝驱使的人,命令译长出海, 明显带有汉武帝的个人意愿色彩。
“应募者”是译长的助手。这些人大多为身 份低微的商人,由朝廷配给货物进行贸易 活动。
总之,中国通向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正 式开通,应该是在汉武帝的命令下,具有 汉朝使节身份的“译长”带领应募者的官 方行为。
清楚地认识到境内段和境外段的区别非常重要, 不分清这个问题,把当时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 块谈,对很多现象不会有准确的认识。
一、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 起因与目的是什么?
关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当前公认最重要 的材料是《汉书·地理志》的记载。
这段材料表明,从中国出发,连接西方诸国的海 上通道,之所以能够正式开通,和西域陆上丝绸 之路一样,主要应当归功于汉武帝主持的政府行 为。

中国工艺美术师

中国工艺美术师

旧石器分为: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

我国古代工艺第一次器物飞跃:(陶器)的发明与使用,青铜器堪称工艺美术第二次飞跃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审美特征:1.功能之美2.造型之美3.装饰之美 4.材料之美5.工艺之美6.鉴赏之美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在形式方面比较注重:1.比例与尺度2.对比与和谐3.多样与统一4.对称与均衡5.节奏与韵律【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韵律感追求是通过那几个方面实现的。

】答:1.由通过造型形体或线性的起伏产生。

2.通过造型形体或线性的连续产生而产生。

3.通过物品造型的形体大小呈现有规律的逐渐增减变化而产生和实现。

4.在设计物品的造型和装饰中,通过有意识的运用相同或相识的形体、纹样作有规律的穿插错位形成韵律感。

【彩陶】:是指一种绘有一种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根据时间、艺术风格分为:半坡、庙地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釉下彩】:是指在未施釉而烧成的湿胎制品上,或者在未烧成的胚体上,用色料彩绘后,再罩盖一层透明釉入窑烧成,彩色呈现于釉下,用这种工艺制成瓷器。

【唐三彩】:唐三彩作为一种低温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铜、铁、锰等元素的矿作釉料的着色剂,在釉里加入大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助熔剂,经过800°C的温度烧制而成。

我国最早的建筑陶器是属于商代早期的陶水管。

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长足发展的时期,称为“南青北白“北方地区邢窑以白瓷著名有“类银似雪”之称,南方地区则以烧制青瓷出名。

【磁州窑】 1.是宋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谣体系 2..白釉,黑釉。

3.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色彩,装饰多取于当时人民所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景,富有生活易趣与幽默感。

【景德镇窑】:今江西景德镇地区烧纸瓷器的历史至少追溯到唐代,但形成独特风格是在宋代成功地烧制白瓷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

【宋代5大名窑】官窑、定窑、哥窑、汝窑、钧窑。

【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试论丝绸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试论丝绸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试论丝绸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作者:白燕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20期[摘要]丝绸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丝绸的生产技术,满足了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古代丝绸在文化传播和科学技术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关键词]丝绸;丝绸文化;世界文明[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0-0029-02丝绸是千百年来为世人所公认的中华国粹。

在我国古代璀璨的发明技术中,丝绸、青铜、瓷器这三种发明不仅影响巨大,而且工艺先进,科技含量非常高,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西方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提出,中国重要的发明技术远不止“四大发明”,他根据26个英文字母列举了26项中国传入西方的技术。

丝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创造发明之一,与其他创造发明相比,有着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最远、技术含量最高的特点。

一、丝绸源于中国、享誉世界中国丝绸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祖先发明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

丝绸的原料是桑蚕丝,桑蚕的驯化与家养大约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

从世界范围看,有野生桑树分布的地区不仅是中国,在东南亚、欧洲、印度等地区很早就有了野蚕,但只有中国人从这种昆虫中获得丝纤维并由此织成丝绸,也因此拥有了其他织物无可比拟的神圣意义。

公元前5 世纪,中国的丝绸就已传播到海外,在汉、唐时代,丝绸产品就畅销于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

而随着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中国也因此被称为“丝国”。

丝绸伴随着古老文明的中国走过了悠久的历史。

二、丝绸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文化是人们在丝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的各类形式的文化,特别集中反映在与丝绸相关的历史记载、文物遗迹、诗歌文章、人物传记、工艺美术、织绣产品、雕刻绘画、宗教信仰、风俗礼仪、蚕桑丝绸生产等各个领域。

在古代中国,蚕织不仅是一门重要的经济产业,更被赋予了某种深刻的文化内涵。

秦汉时期的纺织、染织工艺

秦汉时期的纺织、染织工艺

地发展。官营、私营手工业都很发达,当时的官
营纺织手工业规模都很大。为了供应皇室纺织品
的需要,西汉在京师长安设有东、西两织室,由
织室令丞主管。这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是纺织
业,时谚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
受之寒”,纺织手工业一般的来说是与农业密切
结合的,一个农户的家庭,总是“男耕女织”,
解决衣食问题。
• 毛织工艺——秦汉时期的毛织工艺也是 比较发达的。我国西北民族已掌握了一种 用纬纱起花的毛织技术,特别适用蓬松疏 散的毛纱,织造各种有花纹的毛织物。随 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毛毯的编织技术也越 来越精细。汉代毛织品一般有以下大体几 种用途:(一)服用。(二)地毯。(三)陈设 用。
纺织机械的发展
• 秦汉时期,纺织机械主要有纺车、布机、提 花机等。汉代的纺车是由一个大绳轮和一根插置 纱锭的铤子组成,绳轮和铤子分装在木架的两端, 以绳 带传动。纺车既可加捻,又能合绞,和纺坠 相比能大大提高制纱的速度和质量。秦汉时期的 布机,由于采用了机台和蹑,操作者有了一个比 较好的工作条件,可用脚踏提综,腾出手来更快 地投梭引纬和打纬,从而提高了织布的速度和质 量。提花机是比一般布机更复杂的织机。据汉代 王逸《机妇赋》记载,汉代的提花机已经基本上 具备了中国传统提花机的各种主要部件,从性能 方面看,已经能织造任何复杂变化的纹样。秦汉 时期的纺织机械,在当时 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 地位。而西方的提花机是从中国传去的,使用时
创造了起绒织物,并成为我国传统的织锦工艺之
一。汉代的布以麻、葛为代表。麻布的质量很好,
有些甚至可以和丝、罗、绮相仿。此外,汉代还
把毛织成或赶成毡褥,铺在地上,这是地毯的开
端。
•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纺织品,反映了 当时纺织技术的高水平。经鉴定,马王堆出上丝 织品的丝的质量很好,丝缕均匀,丝面光洁,单 丝的投影宽度和裁面积同现代的家蚕丝极为相近, 表明养蚕方法和缫、练蚕丝的工艺已相当进步。 “薄如蝉翼”的素纱织物,最能反映缫丝技术的 先进水平。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 衣,长160厘米,两袖通长191厘米,领口、袖头 都有绢缘,而总重量只有48克,纱的细韧是可想 而知的。这样的丝,如在缫丝工艺、设备、操作 各方面没有一定水平,是根本生产不出来的。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_史料解读:中国古代的丝织业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_史料解读:中国古代的丝织业

中国古代的丝织业1.新石器时期发明育蚕抽丝〔材料一〕黄帝正妃西陵氏曰嫘祖①,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②。

──〔南宋〕罗泌《路史·后记五》〔材料二〕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③瘃④之患,后世礼为先蚕。

──〔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前编》上【解读】《路史》南宋罗泌著,主要记载我国古代传说的史事,汇集了许多传说资料。

《通鉴纲目·前编》是朱熹与其门人赵师渊等依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举要历》等,简化内容,编为纲目,对研究中国古代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我国是世界上养蚕织绸的国家。

以上材料是关于古代养蚕的传说。

在古代传说中,除了嫘祖发明养蚕外,还有伏羲氏化蚕桑为绵帛的传说。

在考古发掘中,山西芮城西王村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过陶茧蛹,山西西荫村还发现一个蚕茧。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丝织品是1958年出土于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遗址,经放射性断代和校正,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至2600年,距今5000年左右。

上世纪70年代在河姆渡文化遗址还发现蚕纹牙雕。

此象牙雕原为杖首,上面精致地刻着四条蚕纹,边饰编织纹,暗示着当时人们对蚕与织造之间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注释】①嫘祖:传说中的中国养蚕创始人。

②先蚕:即养蚕的创始者。

把嫘祖作为先蚕供奉,始于北周,《隋书·礼仪志》:“先蚕西陵氏神。

”③皴:肌肤受冻而开裂。

④瘃:冻疮。

2.商周的丝织品春日载阳①,有鸣仓庚②,女执懿筐③,尊彼微行④,爰求柔桑⑤……蚕月⑥条桑⑦,取彼斧⑧,以伐远扬⑨,猗⑩彼女桑……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诗经·豳风·七月》【解读】这条材料说的是在暖阳阳的春日,一个姑娘手提罗筐,沿着小路采摘鲜嫩的桑叶。

姑娘将丝麻染成黑色或黄色,其中红丝最漂亮,交给公子做衣裳。

材料显示了商周时期丝织业发达的情况,说明当时已广泛种植桑树,采桑已成为人们普通的劳动。

1972年在河北藁城县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的觚、爵、戈等器物上附着的丝织品痕迹,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附于器物表面的纤维属于蚕丝纤维,可以大体辨认出有五种不同规格,其中有的很可能是文献中常提到的纨、纱、罗、糓等。

简述中国丝绸的历史

简述中国丝绸的历史

简述中国丝绸的历史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

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

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

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丝绸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而且是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是很深远的。

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

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这条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了。

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

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元时期,随着蚕桑技术的进步,中国丝绸有过短暂的辉煌。

不但丝绸的花色品种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宋锦、丝和饰金织物三种有特色的新品种,而且对蚕桑生产技术的总结和推广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两代,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丝绸的生产与贸易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丝绸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日渐明显,丝绸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

但是,封建制度对生产力的阻碍也十分突出,中国丝绸业在苛捐杂税和洋稠倾销的双重打击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丝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历代丝绸(秦汉时期丝绸

2历代丝绸(秦汉时期丝绸

汉代文学中可以找到不少将女性与丝绸生产 联系起来的内容。 •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 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 新人不如故。《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孟母断机》:孟母是古代的贤妻良母的代表, 她以截断机上的经丝的行为训告儿子,读书,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与技
术传入川蜀,使蜀的丝织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
为蜀锦生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 陕西关中地区 传统农业在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加以 战国至西汉修建了不少有巨大效益的水利 灌溉工程。明帝时,有人建议迁都长安, 其理由就是关中地区富饶,“五谷垂颖, 桑麻敷棻”。
西汉时期丝绸业的发展,由中原向四周辐射。
丝绸文化
历代丝绸(秦汉时期东方丝国,仙境流云)
秦汉丝绸 秦汉丝绸 (东西丝国,仙境流云)
秦代短暂,但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影 响深远;继之而起的汉代又开创了后来的王朝中 只有唐代才能相比的强盛局面。 汉武帝时期的中国,不仅北击大漠打垮匈奴, 而且派出使臣横越中亚沙漠,打通了中原与西域 各国的交通,使中国与西方世界有了官方接触。 汉代所取得的各方面的成就代表了华夏文明上升 期的进取精神与恢弘气魄,是后世难以企及的。
了。
七、丝绸与社会经济
• 丝绸生产的发展,产品的丰富和产量的增加,使 丝绸进入了交换流通领域。秦汉时期丝绸进入流 通领域有两种形式,一是实物货币,二是商品。
商品
《后汉书》里有一段记载:“朱隽少孤,母 以贩缯为业,同郡周起,负官债百万,县催责之
,隽窃母帛,为起解债”。朱隽所窃其母的丝绸
,当然仅是其母所拥有丝绸的一部分,尚且值钱
真正的印花技术与在这一时期出现,这是 世界上最早的型版印花技术。古老的编织 技术也获得新的发展。

从《释名·释彩帛》看汉代的丝织工艺

从《释名·释彩帛》看汉代的丝织工艺

从《释名·释彩帛》看汉代的丝织工艺作者:李生玉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31期摘要:《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词典,而其中《释名·释彩帛》对汉代丝织类词语进行了比较科学地分类和训释,是研究汉代丝织工艺的重要来源。

本文将对此篇中的丝织类词语进行意义分类,并借助于其他古代文献实际地考释名物称谓,进而考察汉代丝织品的社会文化内涵。

关键词:《释名·释彩帛》;丝织品;社会文化内涵东汉末年刘熙著《释名》,今本27篇分为8卷。

全书采用声训的方式来探寻事物命名的缘由,有“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之称赞,实为词源学之开山佳作。

《释名》作为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词典,共释名物词1710个,真正做到了“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

[1]《释名·释彩帛》一篇共有36个训释词条,本人以此为依据,对词条进行意义分类,并尝试分析部分词条命名的理据,进而揭示汉代丝织品的社会文化内涵。

一、《释彩帛》释义《释彩帛》一章介绍了汉代丝织品的生产技术,包括缫丝和染色技术。

以及展示了汉代丝织品品种的多样性。

从而反映了两汉时期丝织业繁荣兴盛的发展状况。

(一)汉代丝织品的生产技术1.缫丝技术“茧曰幕也。

贫者著衣,可以幕络絮也。

或谓之牵离,煮熟烂,牵引使离散如緜然也。

”[2]这里描写了煮茧的过程,煮茧利于缫丝,是制丝过程中的一道关键性工序。

《淮南子·泰族训》中记载:“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

”这也证明了汉代采用的是沸水煮缫丝技术。

[6]《说文解字》:“茧,蚕衣也。

”[3]《淮南子·主术训》云:“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树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

”这说明了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人工种植桑树、养蚕,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汉代丝织业的发达。

2.染色技术随着汉代丝织品染色技术的提高,我们可以看到汉代丝织品的色彩变得丰富多样起来。

在汉代,染料植物种植很广,种植利润也很大。

试论蚕桑业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试论蚕桑业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此神圣的地位。 四、 蚕桑产品不仅直接为民众提供衣食 所需 , 而且蚕 粪的作用也相 当大 , 在 农 业 生 产 中 所 起 的 作 用 日益 受 到 重视 它
当时的养蚕地区很普遍 , 据试验 , 每收 10斤蚕茧可 收蚕粪 8 0 0 0 多
那么从全国范围来看 , 是数 量非常 可观的肥 源 。在汉 代 , 人们 已经 大事 , 国之大事。许多词语 如 :衣食 住行” “ “ 、 饥寒交 迫” 等都 说明 了衣 斤 , 食、 耕织的重要 , 它是人 民生存的最基 本要 素 , 是社会 安定的主要 因素。 大量用蚕 粪为肥料施于粮 食作物和其他农作 物 , 而且进一步认 识到 , 怎 以及能耐寒、 抗旱的神奇功效 , 见蚕 浑身是宝 , 可 纵观历史 , 我们可以看出 , 历朝历代 造成社会动乱 或农 民起义 的根 源多 样施用禾苗不会生虫 ,
说 蚕桑 丝织业确 已受到 人们 的普遍 关注 , 上 立 了“ 农桑并举 , 耕织并重” 的国策 , 是由于蚕桑丝织是关乎国计 民生之 此 类记载 很多 , 明在 汉代 , 至朝廷公 卿 , 至黎 民百姓 , 下 农桑并举 , 耕织 并重 的国策 已深 入人心 , 形 大事 , 是农业经济 的根本 。自古 以来 , 我国 就是农业 大 国, 农业 经济 的 成 了全社 会业 已流行 的风 气, 因而汉代的蚕桑业才能得 以全面发展。 特点就是 自然经济 , 衣食住 行 , 自给 自足 。仓廪实 而知礼 节 , 食足而 衣 知荣辱 , 充分说 明了衣食 的重要 性, 即耕 织的重 要, 胜。男 耕女织 、 衣 丰 足食是 中国历朝 历代统 治者 的治国根本 , 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一大特点 , 也 是农业经济 时代社会 生活 的主要画卷 。蚕 桑业在汉代 的政治 、 经济 、

3历代丝绸(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

3历代丝绸(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

• 在民贫国虚的情形下,蜀国必须通过丝绸贸易,
特别是仰仗著名特产—蜀锦来筹措庞大的军费。
蜀锦作为商品输出魏、吴两国。
• 蜀锦也是重要的赐赏品和外交礼品。诸葛亮也多
次将蜀锦作为礼物送给孙权。
• 刘备平益州时,赐给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
各千匹。
• 蜀汉亡于曹魏后,川蜀地区也难逃战火,丝绸发 展受影响。 • 南北朝时期,四川一部分时间属于南朝,由于南 梁益州刺史邓元起等的治理,使川蜀地区相对稳 定,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丝绸生产在原来的基
龙雀葡萄纹刺绣
龟甲忍冬纹刺绣边饰 忍冬纹其原型来自西方,产于地中海一带的莨茹草, 最早见于古希腊建筑雕刻中。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建 筑和壁画装饰中,后来逐渐用于丝绸图案。
3 佛光流照: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魏晋时代,佛学开始在知识阶层中产生影 响。丝绸艺术上也受深刻影响,刺绣佛像 也就增添了一种形式。
光。所以菩萨的衣裙,窟顶幔帷的彩绘上
常见对联珠纹纺织纹样的描绘,可见其风
靡程度。
• 丝绸上的新型骨架,一方面是对西方新颖艺术形
式的借鉴,也是新技术发展的象征。汉晋丝绸主
要采用平纹经锦技术,虽然图案丰富多彩,但经
向循环往往较小,纬向循环可横贯全幅,在图案
构图上自然以横列式图案为主,北朝时期大量圆
形,多边形,弧形,环菜与簇四团窠等构图方式
前的提花机多采用多综多蹑机,如陈宝光家所用
的织机,马钧改成12综就可以就能织造出很多花
纹。
然而,三国时期战争频繁且规模大,军民死伤无
数,发展丝绸生产缺乏和平安宁的环境。
马 钧
三国时陕西扶风人,我国古代著名机械家 、发明家,曾对绫机作过重要改革。经过 马钧改革后的绫机,只需用十二根踏杆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纺织业(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纺织业(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纺织业三国时的纺‎织业汉末,蜀地丝织业‎已很发达,所产蜀锦以‎精丽著称,享有盛名。

左思《蜀都赋》赞美蜀锦“贝锦斐成,濯色江波”。

《文选》李善注引谯‎周《益州志》称:“成都织锦既‎成,濯于江水。

其文分明,胜于初成。

他水濯之,不如江水。

”三国时,诸葛亮也说‎过:“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蜀中军需唯‎依赖锦”,①可知蜀锦生‎产仍为军需‎的主要来源‎,并在蜀地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

当时蜀锦畅‎销各地,魏、吴都到蜀去‎买锦。

山谦之《丹阳记》记载:“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

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

”蜀也用锦来‎作馈赠,环氏《吴志》称“蜀遣使献重‎锦千端”。

刘备赏赐群‎臣多用锦,“先主入益州‎,赐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锦各千匹”①。

吴国割据江‎东,提倡桑蚕业‎,因而纺织生‎产有所发展‎,官营纺织手‎工业规模迅‎速扩大,陆凯疏谏孙‎皓提到:“先帝时,后宫列女以‎诸织络,数不满百,..先帝崩后,..更改奢侈,伏闻织络及‎诸徒,乃有数千。

”②同时,官府三令五‎申要民间增‎产蚕丝,群臣关于在‎养蚕缫丝时‎“暂免他役”以及禁止蚕‎织时“以役事扰民‎”等建议,屡见不鲜。

这一时期养‎蚕生产情况‎,在杨泉所撰‎《蚕赋》中有详细的‎描述。

当时对养蚕‎的温度、用桑、蚕座、上簇等技术‎都有严格要‎求,如蚕儿“逍遥偃仰,进止自如”的蚕座疏密‎标准,“在庭之东,东爱日景,西望余阳”的簇室选择‎条件等,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缫丝产品质‎量也很好,如诸暨、永安(武康)等地能生产‎高级的“御丝”。

丝织物的花‎纹繁多,如吴王赵夫‎人能织作龙‎凤锦和五岳‎列国地形锦‎。

曹魏虽据有‎纺织业的中‎心襄邑、洛阳等地,但由于长年‎战乱等原因‎,这些地区的‎产品“皆下恶”,无法与蜀吴‎相比拟。

但魏国没有‎官营纺织手‎工业,专门从事官‎练的织造,如《魏志·司马芝传》记述司马芝‎“迁大理正,有盗官练置‎都厕上者,吏疑女工,收以付狱”。

丝绸文化与产品第三章丝绸面料的织造第一节历代丝绸业

丝绸文化与产品第三章丝绸面料的织造第一节历代丝绸业

唐代大巢宝花 纹绫
花宝纹锦
蜀锦 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 海上丝绸之路也在这一时期兴起,丝绸贸易的兴盛导致了丝绸技术的外传。
第一节 历代丝绸业的发展
宋代
宋元时期,随着蚕桑织造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宋锦、丝和饰金三种有特色的 织物新品种,而且对蚕桑生产技术的总结和推广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北宋丝绸 生产以黄河流域、江南地区和四川地区为重要产区。南宋时,丝绸产区基本集中 在长江流域,江南地区丝绸生产占绝对优势。
黄袍
起初中国严密控制着丝绸织造业和养蚕业的技术流传,并禁止其流向外国,因此统治 者对丝绸生产已有了严格的组织与管理机构。
第一节 历代丝绸业的发展
一、历代丝绸发展特点:
商代
商代时中国的蚕桑业亦形成了一定规模。由于距今久远,当时的丝织品仅
在一些商代的铜器上有丝织品的痕迹。
商代的带丝织品残痕铜片
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墓中出 土的50余件铜礼器表面附有丝织 物残片,距今3300年,有平纹绢 帛、菱形纹暗花绸、透孔纱罗等。 表明商代已有提花机,当时的织 造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
缂丝梅雀图细节分部图
花卉纹绫
红地八角菊纹锦
宋锦
北宋缂丝紫天鹿 缂丝梅雀图
第一节 历代丝绸业的发展
元代 元代丝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历史上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农书《农桑辑要》在全
国发行。元代设置了大量官营作坊,集中了全国大批优秀工匠,征调蚕丝原料,进行 空前规模的大生产。庞大的官营织造体系是元代丝绸生产的重要特色,对民间丝绸生 产产生了一定抑制作用。
三、江宁织造府:
明、清都在南京设局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由提督织造太监主管,清初仍旧。顺治时 曾由户部差人管理。康熙二年(1663),改由内务府派员久任。衔名初称“驻扎江南织造 郎中”,后改为“江宁织造郎中”(或员外郎)。其地位仅次于两江总督,权势显赫。

汉代河北纺织业略论

汉代河北纺织业略论

润, 适宜 植 桑养 蚕 。< 记・ 殖 列 传 > 道 , 燕 、 史 货 称 “
代田畜 而事 蚕” 。荀 子 为 赵 人 , 写 有 一 篇 < 曾 蚕 赋> 说 蚕 “ 桑而 吐 丝 , 湿 而恶 雨 , , 食 嘉 功被 天下 , 为
万 世 文 ” 西 汉 初 年 , 河 一 带 就 有 人 从 事 采 桑 养 。 清
国纺 织 业 较 发 达 的地 区之 一 。 西 汉 末 年 , 北 劳 动 人 民 在 长 期 积 累 的纺 织 经 验 的基 础 上 发 明 了提 花 机 。 钜 河 鹿 、 河 以 北 的 赵 郡 、 山 和 常 山等 处 是 东 汉 河 北 丝 织 业 集 中 的 地 区。 在 河 北 汉代 墓 葬 中 发 现 了不 少 丝 织 品 清 中 实 物 , 映 了汉 代 纺 织 业 的高 超 技 术 水 平 。 东 汉 时 , 北 的麻 织 业 也 有 了较 大发 展 。 反 河
西 汉 后期 的著作 < 胜 之书 > 汜 具体 记述 了种桑
的方 法 , 每 亩 以黍 , 子 各 三 升 , 种 之 ” “ 椹 合 。北
蚕 。如汉 景 帝 的 舅 舅 清 河 人 窦 广 国 , 时 家 贫 , 幼 “ 与 其 姊 采 桑 ” 。 上 述 史 料 说 明 , 初 不 仅 在 尝 汉
J1 0 2 u.2 0
Vo . 5 No. 12 4
汉 代河 北 纺 织 业 略 论
王 文 涛
( 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北 石家庄 河 河 009 ) 5 0 1

要 : 北 种 植 桑 麻 、 蚕 缫 丝 历 史 悠 久 , 围广 泛 , 有 发 展 纺 织 业 的 良好 条 件 。 两 汉 时 期 , 北 是 我 河 养 范 具 河

中国古代的丝绸文化传播-2019年文档

中国古代的丝绸文化传播-2019年文档

中国古代的丝绸文化传播中国是丝绸的故乡。

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

《史记》中有“嫘祖始蚕”一句,据说黄帝娶嫘祖为妻,是她发明了养蚕。

其实,同世界上其他许多伟大的发明一样,丝绸的发明不可能是一人所为,而是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

《史记》所说的“嫘祖养蚕取丝”是把嫘祖当成古代劳动妇女的化身。

“嫘”这个汉字从丝,从田,从女,意即以丝为作的女子。

在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专家们就发现了“桑”、“蚕”、“丝”、“帛”等字,而且从桑、从蚕、从丝的字多达105 个,这充分说明在商代以前,已经有了养蚕、织丝业的发展。

考古发现还证明,在河姆渡遗址、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曾发现古代丝绸的残片。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推行的“奖励耕织,发展农桑”的政策使得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据《吕氏春秋?上农》记载:战国时代,官营纺织、染、缝等大工场盛行,四时都有“麻丝茧之功”,这充分说明当时的丝织业已经较为发达。

到了汉代,丝织业的发展更为迅速。

织机具被广泛使用,而且印染技术也日臻完善。

《汉书?贡禹传》、《汉书?地理志》记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巨万”,“京城东西织室亦一岁费五千万。

”西汉朝廷设有织室,并设有大丞专门管理纺织染手工业,襄邑、临淄专设服官。

由此可见,汉代的官营纺织手工业生产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汉代民间丝织生产更是遍及全国,山东淄博、定陶、东河(今阳谷)、元父(今济宁)等地盛产缟、绨、缣等;河南襄邑、朝歌盛产织锦和罗绮;河北清河和巨鹿生产缣和绢;成都德阳以织锦著称;湖南长沙、湖北江陵一带生产锦、罗、纱、绢、缟、缦等织物;远到南方海南岛的儋耳、珠崖两郡。

女子也都从事蚕织(钱小萍《丝绸实用小百科》,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年版)。

上世纪70 年代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些汉代丝织品用实物证明,早在2100 年前的汉代,缫丝和丝织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一号汉墓中出土的丝织物堪称精品,代表了汉代丝织技术的最高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丝织业试说
吴方浪,吴方基
【摘要】摘要:两汉是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的重要时期Z其生产规模大、分工细,且表现出明显的奢侈品生产特点。

汉代市场丝织品数量多,贸易兴盛,上至君主下至城市平民对丝织品的消费都比较大,在消费群体上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尤其表现在对特种丝织品的消费上。

汉代奢侈丝织品的生产使得当时手工业向背本趋末的方向发展,同时,丝织品生产结构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又促进了城市市场功能的完善,带动了其他行业的进步,进而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34)006
【总页数】6
[关键词】关键词:汉代;丝织业;城市经济
两汉时期,丝织品生产繁荣,贸易兴盛,无论官营或私营丝织业发展都得到了长足进步。

因于此,学术界对汉代丝织业的硏究早已出现,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集中体现在对丝织品的生产及对外贸易环节的探究上,主要著作有宋治民《汉
代手工业》(巴蜀出版社1992年版)、王仲犖遗著《金泥玉屑丛考》(中华书局 1998年版)、林甘泉《中国经济通史•奏汉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魏明孔主编《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先奏奏汉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黄今言《秦汉商品经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丁邦友《汉代物价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Z论文主要有孙毓棠《战国秦汉时代的纺织业技术的进步》(《历史研究》1963年第3期)和逢振
镐《秦汉时期山东纺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