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论》读后感之如何安放《物与心》

合集下载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读完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心生感慨。

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首先,钱穆先生对人生观的阐述令我印象深刻。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物质的追求,更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人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追求内心的安宁和真正的幸福。

这使我深思,我在生活中是否过于追求功利和物质上的满足,是否忽视了内心世界的建设。

其次,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

钱穆先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尊重他人,才能与人和谐相处。

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常常因为争斗和利益冲突而紧张,我们应该学习钱穆先生的观点,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书中关于追求真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考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穆先生认为人应该不断地追求真理,践行自己的理想,并力求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应该学会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是一本富有哲理和智慧的书籍。

通过阅读他的观点和思考,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有了新的启示。

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追求真理,与人和谐相处,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人生是什么?人生该如何度过?这两个问题困扰着喜爱思考的人们。

有些人认为,如果能够回答出这两个问题,就能安心平静的按照答案去度过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两个问题根本没有答案,只有在思考这两个问题中产生的体悟,而且这种体悟随人不同、随时改变。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自1949年起写了《人生十论》,这十篇短文加上《人生三步骤》(一九七八年),可以算是钱穆先生给出的答案和体悟。

以下是读这11篇文时的一些感想,落笔为读书笔记。

首先,第十篇《道与命》未懂。

钱穆先生第一件事说了人生中有限和无限的概念,见《适与神》《如何探究人生真理》。

第二件事情是人生的内外之别的概念,见《人生三路向》《如何完成一个我》《如何解脱人生之痛苦》。

第三件事情是人生如何获得幸福,见《人生的目的和自由》《物与心》《如何安放我们的心》《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人生三步骤》。

以上分类只是一家之言,各篇文中内容有所重叠。

以下认识和感想也只是一家之言,请勿对号入座。

我们作为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而我们希望的世界是无限的,宇宙、知识、人心。

面对无限和永恒,我们无法从理性、从逻辑上去理解它。

因为逻辑上的存在必然有约束,有约束就有边界,有适用范围。

于是无限和永恒只能是属于感性的,属于宗教(上帝全知全能、道、大一)、属于哲学(绝对真理)、属于艺术(美)。

人类对于无限和永恒的追求是危险的,然而也是本能的。

按照人生的内外之别,向外的无限追求是向物的,而物质的追求没有尽头。

向内的无限追求是向神的,不断询问自己的内心,寻求宁静达到涅槃的境界,也是不现实的。

所以钱穆先生在《如何安放我们的心》中说:“不能尽向物不能尽向神”,在《人生三路向》中指出“中国儒家的人生,不偏向外,也不偏向内。

不偏向心,也不偏向物。

他也不屹然中立,他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他的前进也将无限。

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

”这种观点我是赞成的,一直有感:三十而立是为立志,三十时候的志向是自己若干年来思想的凝聚和人生的体悟,从儿时想做科学家想做明星而起,变换细化现实,而成。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

《人生十论》读后感《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生活”是人生的第一步骤人的生活如衣食住行,它的意义与价值是来维持和保养我们人的生命存在的。

我认为每个人都向往富裕的生活,在满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需求后,还想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买车购房等,但是大鱼大肉与粗茶淡饭、高楼大厦与陋巷平房,双方的意义与价值是相同的,都只限于生命的维持上,其实大可不必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只要快乐就好,以免徒增烦恼,如攀比他人造成心里不平衡,拼命劳作累心伤身,为了物质享受而贪污犯罪等。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专为吃饭,专为穿衣,专为住房子,专为行路的。

我们应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另有我们的人生行为,兼及事业,此始是人生之主体所在。

二、行为和事业是人生的第二步骤钱先生对行为和事业的解读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不是一职业,修身是个人的,也是平等的、自由的、独立的。

修身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齐家,只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好合,这样才是人生中有意义的生活。

这需要我们有意义的行为来达成,才能齐家。

修身齐家之外还有治国平天下,要治国一定要从修身齐家起。

修身齐家是我们的行为,治国平天下可算是我们的事业。

中国人从古到今都讲修身,修身是基础,只有先修身,后齐家、才有机会达到治国、平天下。

修身即道德修养,亦是做人,可是如何修身呢,我想还是自己慢慢感悟,渐渐修养吧。

我们为什么要修身?为什么要齐家?这就讲到了人生第三个步骤,即人生的归宿。

三、归宿是人生的第三步骤我们如果能圆满我的天性,完成我的天性,自会得到安乐两字做我们人生最后的归宿。

只要我们的行为合乎我们的天性,尽可不问境遇,自得安乐。

中国人常言德性,德就是性,性就是德,古人谓之性命,我们人生最后的归宿就要归宿在此德性上面,如能做到天人合一,即为圣人。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钱穆人生十论读后感
《钱穆人生十论》是中国现代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钱穆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本书主要是作者对人生道理的思考和总结,以十个论点为主线,深刻阐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观。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钱穆在书中提到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实现自己的人格”的观点。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富有和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实现自己的人格,追求内心的完善和提高。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完善,而不是追逐外在的名利和物质。

其次,钱穆还提到了“人生的真谛在于忍耐与忠诚”的观点。

他认为,人生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而真正的人生智慧在于忍耐和忠诚。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而重要的是如何坚持忍耐和忠诚,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另外,钱穆还提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爱与善”的观点。

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爱与善,而不在于权力和利益。

这一
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爱与善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只有通过爱
与善,才能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

总的来说,钱穆在《人生十论》中深刻地阐述了人生的真谛和
价值观,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
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完善,而真正
的人生智慧在于忍耐和忠诚,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爱与善。

这些
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我一定能够实现人生的真谛和价
值观,过上有意义和幸福的生活。

读钱穆《人生十论》

读钱穆《人生十论》

读钱穆《人生十论》人生,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论的研究课题。

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而且大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

我曾经为钱钟书先生《写在人生边上》那深刻的幽默而倾倒,心灵因此而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

而当我读到另一国学大师钱穆的《人生十论》时,我又体验了温故而知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思想之旅。

这本书所收入的篇章是钱穆先生讨论人生问题的随笔和讲演词,分别作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

全书共分三辑,即“人生十论”、“人生三步骤”、“中国人生哲学”。

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结合现实生活,把自己的人生感悟以严谨的逻辑进行通俗的表达,而不是流云似的“小语”或“断想”。

与钱钟书式的揶揄与嘲讽不同,钱穆先生的风格是和风细雨、娓娓而谈。

该书第一辑《人生十论》包括“人生三路向”、“适与神”、“人生目的和自由”、“物与心”、“如何探究人生真理”、“如何完成一个我”、“如何解脱人生之苦痛”、“如何安放我们的心”、“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道与命”。

让我们先看看作者在这“十论”中有哪些主要观点吧。

“人生三路向”,即人生追求的三种方向,向外追求物质与权力、向内追求灵魂的安宁、向现实追求当下的幸福。

如何将这三种人生观融合起来,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否则,一味追求物欲和享乐就形成“现社会的放纵与贪污”,形成一种“人欲横流的世纪末的可悲的现象”。

“适与神”的“适”意指人类为适应和改造大自然而对自然物质所施加的种种工业技术,与此相适应的人生价值观就是注重现实利益;而“神”就是宗教精神。

大的人生观以大的宇宙观为前提,宇宙与人生密不可分。

真、善、美、适、神,既是宇宙的五大范畴,又是人生向往的五大目标。

“人生目的和自由”这篇文章有一个闪光的论点,就是“有目的有意义的人生,我们将之称为人文的人生,或文化的人生,以示别于自然的人生,即只以求生为唯一目的之人生。

”宗教、哲学、艺术、文学、科学极大地影响着文化人生的目的以及对目的进行选择的自由。

人生十论读书报告

人生十论读书报告

品读《人生十论》,领略古代人生《人生十论》这本书是由前国学大师--钱穆写作,汇编成书于1955年之夏。

全书由三部分组成,一为人生十论,二为人生三步骤,三为中国人生哲学。

他在自序中写道,文中是十篇杂凑稿,有对幼年读书心情的记录,有对湖上闲思录的回忆,全书比较杂,有几篇专有关于人生问题的,因此取名为人生十论。

他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教训人,也不是精心结撰想写哲学,也不是心情悠闲地抒发自己的胸怀。

只是在不安定的生活环境下,一些一知半解的临时小杂凑而已。

在《人生三路向》中他提到:人生只是一个向往。

在精神层面向往的最高发展有宗教,在物质界向往的最高发展则是科学。

一个重在情感,一个重在理智。

西方人的人生的向往首先在于人对于人生的要求上,比如恋爱、财富、权利,人总是在逐步追求,在追求中向前,在追求中逐步充实,并体会着愉悦。

但这样的人生情态是不完美的,当他们取得了某种满足后,他们并不会得到满足,满足转瞬成为空虚,不断向前就是不断扑空,人生的意义到底在于什么?与之完全相反的是印度人,他们更重视对于自身内在层次的追求。

如果说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那么向内的人生就是洗刷的人生。

向内的人生是洒脱的人生,他们忘记了外在的事物,把外在遗弃、把外在摆脱,最后境界变成了一大脱空,这便是印度佛教的向往追求。

不过这样的人生同样存在问题,人始终还是要吃饭、睡觉、交往的,摆脱外在的一切,遗弃外面的一切事物,包括到你的心,也就不存在内了。

同以上两种人生态度不同的是中国的禅宗,不向外,也不向内,屹然而中立。

不过这种思想也是不可取的,消极无为。

但如若在这个态度上再加一种向往,便走上了儒家思想里的另一种境界。

那种境界不偏向也不中立,他们有向往,但他们只依照中间线路而前进,前进也是无限的,不过随时又可变为终点。

这种思想的一般通俗化便是一种现前享福的人生观。

福的人生观不是折损人的辽远的理想,不仅仅是眼前的内心调和、心物交融的情景,它同时不允许你沉溺在现实之享受。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篇一:《人生十论》读后感】《人生十论》读书笔记学号:2014015093 班级:广告141 姓名:刘一婧第一章人生三路向这章钱穆对人生定向的前提是: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

向往必有对象。

那些对象,则常是朝我而外在。

然后提出三种路向的人生。

第一种,以近代西方人生为代表的向外路向的生命。

生命自我之支撑点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生命自身之外,因此造成了这一种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向前停止即是生命空虚。

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

第二种,以印度人为代表的向内寻求对象的人生。

可以看成是一条无限向前或向后的人生。

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

向外在外建立和向内把外面拆卸想对立。

推理来,若外面都拆尽了,你将见本来便没有一个内。

推理来,只有把终极宁止的境界,轻轻的移到眼前来,所以说“立地可以成佛”。

第三种,中国禅宗式的中立路向人生。

中立态度是消极,无为的,不似前面两者,都有他辽远的向往。

若我们走上中国儒家思想里面的另一种境界,它不偏内或外或心或物,它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

他的前进也将无限。

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

飞翔的远离现实,将不是一种福;沉溺的迷醉于现实,也同样不是一种福,有福的人生只要脚踏实地,安稳向前。

在最后小节,钱穆讲述了印度佛家和中国禅宗的关系,并就中西方新旧人生观的合理融合抛出了令人思考的问题。

如何将这三种人生观融合起来,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否则,一味追求物欲和享乐就形成“现社会的放纵与贪污”,形成一种“人欲横流的世纪末的可悲的现象”。

本章感想:能看透不同人生的根本差异,而且把它们分为三类基本人生,形容贴切,果真大师风范。

能透析这种抽象的话题,并且清楚的理论化,形象化。

并且我觉得这些分析都很客观,每种人生,都有其优劣之处。

如何安放我们的青春,安放我们的心?

如何安放我们的青春,安放我们的心?

如何安放我们的青春,安放我们的心?——读钱穆《人生十论》有感学工办于洋优秀文章奖在大学这片青春阳光的净土上,时常让我们感慨人生,看着身边曾经的“我们”,想起那曾经无处安放的青春,无处安放的心。

从浮躁到理性的嬗变,或许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是最紧迫的;但这种蜕变也是需要条件的,人生阅历我们太浅薄,话语文字也不失为一个理解人生、通透人生的途径。

无疑,《人生十论》是这样一些颇有功力的话语和文字,它对“人生”这一论题深度地挖掘,理性地剖析,全面地解读,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一代大儒思想的光辉。

《人生十论》共分三辑,一为“人生十论”;一为“人生三步骤”;一为“中国人生哲学”,分别作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是钱穆先生讨论人生问题的随笔和讲演词。

正如书评所说的,本书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征诸当时潮流风气,语句随和,娓娓道来,全然是中国学问切己体察、虚心涵泳的味道,所以本书不仅是为学者所作,更多的是为青年、为每一个对生活寄予期望的普通人所作。

众多读者品读完先生大作,都会有“微微苦涩而又回味深长”的感觉,如清茶;仔细读来,艰涩但每一个字句都敲打着我们内心的深处。

先生对人生问题的思索在“十论”中有着清晰的逻辑,开篇一论就阐明了“人生三路向”,指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指引我们“择路”;二论,适与神,在西方真善美人生价值观之上,兼谈儒学人生观,提出了较为全面的人生价值;三论到九论是对人生具体问题的探讨,例如探究真理、完成自我、解脱痛苦等;十论是对前九论的一个总结,正如题目所说的“道与命”,似乎是暗示我们深读了前九论,也大概知天命而行其道了。

纵观全书十论,我们基本有这样一个大体的轮廓,它告诉我们人生有哪些路向,然后跟我们说人生较为全面的价值是什么,知道了路向,也晓得了哪些价值是必须的,那么解决人生中的具体问题就是接下来阐释的,解脱自我、追求自由、安放我心等,最后也告诉:原来即使我们知道了人生百般,却也有诸多无奈,此乃“大道和天命不可违”。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人生十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一。

小说以“十论”为主线,围绕着人生的种种境遇和感悟展开,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哲理。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小说中的“天道”一论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其实都是命运的安排,我们无法改变,只能接受。

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都是天意,我们应该顺其自然,不要过分执着于物质的追求。

这让我明白了“知足常乐”的道理,珍惜眼前人和事,感恩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其次,小说中的“人生”一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和追求。

不管遭遇多少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坚定信念,不断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挑战和考验,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这让我明白了“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的道理,让我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步伐。

再次,小说中的“爱情”一论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爱情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物,也是最令人心痛的事物。

爱情让人变得温柔,也让人变得脆弱。

在爱情中,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尊重对方的选择,珍惜彼此的感情。

只有真正懂得爱,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这让我明白了“爱情是需要经营的,不是等待的”道理,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爱情。

此外,小说中的“友情”一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友情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朋友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伴侣,他们能够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让我们在困难时刻不感到孤独。

在朋友面前,我们可以真实地展现自己,不需要伪装和做作。

这让我明白了“朋友是人生中最好的礼物”道理,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友情。

最后,小说中的“生活”一论让我深刻地理解到,生活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心境。

无论遭遇多少挫折和困难,我们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和烦恼,但只有坚强和乐观,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这让我明白了“乐观面对生活,生活会更美好”道理,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

前言:钱穆的《人生十轮》较之于《爱的艺术》算得上是十分好理解。

(这很有可能是母语和外文翻译的区别导致的)《人生十论》里面的“物与心”和“如何安放我们的心”两章尤其引人入胜,而且很能为我所理解。

物与心“物与心”一章论述了物质、生命、心灵之间的递进关系,以及生命,心灵是如何反过来影响物质的。

作者在运用思辨的同时也引入了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使作者的观点活跃于纸上。

比如作者在论述心灵如何不依赖生命而存在时就如是说道:“例如这张桌子吧,他仅是一物质,但此桌子的构造、间架、形式、颜色种种,就包括有制造此桌子者之心 (1)样的说理方法更适合我们去理解。

在本章之初,作者首先表达了它唯物的观点。

“当世界放始,根据近代科学家研究,那时尚只有物,而还没有心。

”2与此相反的宗教信仰作者则不支持。

“虽照宗教家说,此宇宙先有心,先有上帝来创造此世界。

但此说仅是一种宗教信仰。

就目前人类知识,还无法证实它。

”3我个人对先有物还是先有心的理解如下:我其实对唯物还是唯心没有绝对肯定或否定,但根据“依赖模型的实在论”4,由于是否存在上帝不能证实,而且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的确确感受到的是一个物质的世界,我们不妨姑且认定这个世界时先有物,后有心的。

“尽管我们没有合理的理由信仰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也别无选择,只好装作仿佛它真是那样的。

”5先有物后有心的思想在这一章非常重要,因为缺少这一点,后面的篇幅将毫无论证的意义。

既然是先有物,那么物质后来是如何演变成生命的?这是科学需要解答的问题,不在此处的讨论范围。

在此我们讨论的是物质、生命、心灵三者的关系。

可以容易理解到,物质是生命的基础,但是是不是只要有生命就有心灵呢?作者的观点是“这事亦还难论断。

但就一般实事说,就现在人类常识言,有生命的不一定就有心。

”6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物质是生命的基础,生命是心灵的基础。

“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殊不能轻易推翻此宇宙先有物,后有生命,再有心的那一番常识的判断。

”7其实,在针对这类任何答案都无法验证的问题的时候,我的看法是: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最正确的答案。

人生十论读书报告

人生十论读书报告

人生十论读书报告尊敬的评委们:我在读完《人生十论》这本书之后,深受启发。

这本书是由王阳明所著,主要探讨了读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我也从中汲取了很多的营养,并得出了以下十论:第一,读书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自信。

通过阅读,我了解了很多关于社会和人类的知识,这让我变得更加自信。

我知道自己可以随时面对任何挑战,因为我已经了解了许多事情。

第二,读书让我更加独立思考。

通过阅读,我得以了解到不同人的观点和想法,这让我能够更加全面地思考一个问题。

我能够独立地思考和分析,不用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

第三,读书使我意识到了生命的宝贵性。

通过读书,我知道了生命是短暂的,所以我要珍惜每一刻时间。

我要学会关注重要的事情,不浪费时间在琐事上。

第四,读书让我知道了成功需要艰苦的努力。

通过阅读,我明白了成功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和时间,也需要智慧和耐心。

只有拥有这些,才能使自己获得真正的成功。

第五,读书让我愈发珍惜人际关系。

通过阅读,我体会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这启发我更加珍惜和维护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关系。

我也认识到对别人的价值尤其重要,因为我们可以彼此帮助和提醒。

第六,读书帮助我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通过阅读,我得以欣赏和认识美的不同形式,包括文字、艺术等等。

我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让自己的心境变得积极。

第七,读书加深了我的人性理解。

通过阅读,我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这也让我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不论他们与我有何不同之处。

第八,读书让我明白了良好的价值观念需要长期的耕耘和保持。

通过阅读,我学会了保持自己的坚定信念和道德准则,这让我成为了一个优雅和自信的人。

第九,读书帮助我更好的了解了历史。

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我了解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和未来的可能。

这也让我更加了解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更好地担当自己的责任。

第十,读书让我珍惜生命,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阅读,我回望人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读书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人生十论读后感(推荐阅读)

人生十论读后感(推荐阅读)

人生十论读后感(推荐阅读)第一篇:人生十论读后感问我何所有山中唯白云只堪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是《人生十论》序中的一首小诗。

钱老太过虚怀若谷,他不堪赠君的《人生十论》却无可非议的是给当代中国青年的最丰厚的赠品。

刚开始拿着一本薄薄的《人生十论》,本打算为了完成任务就将之硬着头皮读下去,但是当初涉其中之一二时,我已经深深地不能自拔地陷入了钱老对人生的深刻见解之中了。

不过这本书读得太过艰辛了,我无法一目十行地扫读,因为书中的一条条人生经典名言就如同一座座大山一样耸立在我这个还涉世未深的小青年面前,我必须怀着崇敬的心情缓慢地攀登着,尽可能多的汲取其中的宝贵精华。

所以就有了很多人的说法,《人生十论》不适合速读。

总体来说,《人生十论》这本书是钱老就有关人生的价值观问题的深刻见解和探讨。

钱老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渊博的学识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并且对人生的真善美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刻的剖析。

通过对中国传统的人生观和西方的价值观做了深入的对比来推敲人生哲学的深刻内涵。

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绚丽的修辞,有的只是国学大师通俗易懂的朴素文学以及娓娓道来的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是博大精深,富含哲理。

钱老将此书分成三大章节:人生十论、人生三步骤、中国人生哲学。

其中大章节又分成了诸多的小章节。

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

在本书的开篇,钱老谈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充分体现出了钱老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心境上升到一定的境界之后才具有的。

在我看来,这已经能很好地表达出了钱老的思想境界。

细细地体会,随时会遇到困难,然而当我们努力过,奋斗过,不管结果如何,就算是失败了,但我们的心已经超然物外了,不会因为不曾努力而感到悔恨。

因为在心里上我们已经成功了,已经有了钱老的那种人生的境界了。

人生三路向主要介绍了三种倾向:向外的人生、向内的人生、中国儒家的人生。

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即追求对物质的享受,对金钱和权力的崇拜。

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追求自得人生,自我净化的人生,对人生的看淡,导致人的无所求。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人生十论》是一本富有启示和思考的好书。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体会到人生的真谛和价值,也悟出了一些人生的道理。

首先,这本书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作者在书中提到,人生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活着,更重要的是发现和创造新的事物。

生活中应该有追寻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活得充实和有意义。

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取决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追求和努力。

其次,这本书还强调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人生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够走得更远。

作者在书中提到,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意识到,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此外,《人生十论》还告诉我们,人生的快乐不是源自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内心的满足。

作者强调了物质追求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只有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

这让我深思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是追求物质的财富还是追求内心的满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内心的满足和平静才是真正的快乐所在。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深入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者在书中指出,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往往是情感的交流和沟通的体现。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学会与别人相处,并运用正确的沟通方式来维系人际关系。

此外,《人生十论》还让我深入思考了时间的价值。

作者在书中指出,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我们不能浪费时间,应该利用好每一分钟,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总之,读完《人生十论》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触动。

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和价值,也悟出了一些人生的道理。

这本书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人生的快乐源于内心的满足,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人生十论》是一本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所著的散文集,这本书以余华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人生的种种命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阅读完《人生十论》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余华在书中提出了“生死”的命题。

他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生死的关系。

在这个命题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以及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

余华的文字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是无常的,我们要珍惜当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其次,余华在书中提出了“爱情”的命题。

他通过不同的故事和情感,探讨了爱情的复杂和纯粹。

在这个命题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美好,以及对爱情的理解和尊重。

余华的文字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情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和珍惜爱情的存在。

此外,余华在书中提出了“人生”的命题。

他通过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在这个命题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多姿多彩和无常,以及对人生的理解和尊重。

余华的文字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是一场旅程,我们要用心去体验和感悟人生的意义。

此外,余华在书中提出了“命运”的命题。

他通过不同的故事和情感,探讨了命运的无常和深刻。

在这个命题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命运的神秘和无奈,以及对命运的理解和尊重。

余华的文字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命运是无法预料的,我们要用心去接受和面对命运的安排。

最后,余华在书中提出了“人性”的命题。

他通过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真实。

在这个命题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和复杂,以及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

余华的文字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是多面的,我们要用心去理解和包容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阅读《人生十论》,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余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理解,对人生的种种命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我会继续用心去感悟和体验人生的意义,珍惜和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精品文档】读后感10-范文word版 (11页)

【精品文档】读后感10-范文word版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读后感10篇一:《人生十论》读后感《人生十论》读书笔记学号:201X015093 班级:广告141 姓名:刘一婧第一章人生三路向这章钱穆对人生定向的前提是: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

向往必有对象。

那些对象,则常是朝我而外在。

然后提出三种路向的人生。

第一种,以近代西方人生为代表的向外路向的生命。

生命自我之支撑点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生命自身之外,因此造成了这一种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向前停止即是生命空虚。

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

第二种,以印度人为代表的向内寻求对象的人生。

可以看成是一条无限向前或向后的人生。

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

向外在外建立和向内把外面拆卸想对立。

推理来,若外面都拆尽了,你将见本来便没有一个内。

推理来,只有把终极宁止的境界,轻轻的移到眼前来,所以说“立地可以成佛”。

第三种,中国禅宗式的中立路向人生。

中立态度是消极,无为的,不似前面两者,都有他辽远的向往。

若我们走上中国儒家思想里面的另一种境界,它不偏内或外或心或物,它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

他的前进也将无限。

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

飞翔的远离现实,将不是一种福;沉溺的迷醉于现实,也同样不是一种福,有福的人生只要脚踏实地,安稳向前。

在最后小节,钱穆讲述了印度佛家和中国禅宗的关系,并就中西方新旧人生观的合理融合抛出了令人思考的问题。

如何将这三种人生观融合起来,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否则,一味追求物欲和享乐就形成“现社会的放纵与贪污”,形成一种“人欲横流的世纪末的可悲的现象”。

本章感想:能看透不同人生的根本差异,而且把它们分为三类基本人生,形容贴切,果真大师风范。

《人生十论》读后感之如何安放《物与心》

《人生十论》读后感之如何安放《物与心》

《⼈⽣⼗论》读后感之如何安放《物与⼼》如何安放物与⼼——读《⼈⽣⼗论》有感我被这样⼀句话给吸引:“世界之⼤,千品万俦,繁然杂陈。

”1⽽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钱穆先⽣也可以只⽤两个字来概括:“物”与“⼼”。

⾼中的时候初遇哲学,便被这样⼀个问题给考住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还是意识?”2⽼实说那时的我还执拗地认为是意识,没有⼼,我们怎么能感受这时间万物呢?诚如⾬果所⾔:“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天空更宽阔的是⼈的⼼灵。

”3所幸政治⽼师⼀句⾄理名⾔把我拉了回来:“物质是世界的本源。

”4今天品读钱穆先⽣的⼤作,更觉果真如此。

他说:“没有⽣命即不可能有⼼。

犹如没有物质,即不可能有⽣命⼀般。

⼼必须寄托于⽣命中,犹如⽣命必须寄托于物质中。

”5于是物与⼼的关系⼤抵如此定论:世界上先衍⽣出物质,然后物质中出现了⽣命,最后,在⽣命中才孕育出⼀颗⼀颗或强⼤或幼⼩的⼼。

要细看这世界,要细看这宇宙,还必须得从物质和⼼灵的关系看起。

然⽽这个问题更能吸引我的眼球:“⼈的⼼和动物的⼼是否有不同?”6⽽钱穆先⽣关于此的解答倒也直接明了:“⼈⼼与⼀般动物⼼,实在确有些不同处。

⽽且还可说,那些不同处,实是不同得既深⽽且⼤。

”7⼈是地球上最⾼贵的动物,⽽⼈的⾼贵之处,就在于他们的智慧,或者可以说,他们的⼼。

罗曼罗兰说过:“唯有⼼灵能使⼈⾼贵。

所有那些⾃命⾼贵⽽没有⾼贵的⼼灵的⼈,都像块污泥。

”8于是我们最终会得出这样⼀个结论:“宇宙间⼼灵价值实最⾼,⽣命次之,⽽物质价值却最低。

换⾔之,最先有的价值却最低,最后⽣的价值却最⾼。

但⼼灵价值虽⾼,它并⽆法离开较它价值为低的⽣命,⽣命也不得不依赖较它价值为低的⾝躯。

”9由此可见,如何安放物与⼼,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安放我们的⼼。

你或许会疑惑:“⼼,对于我们⽽⾔,有多重要呢?”吴泽恒⽼师在《论⼼》⾥提到:“⼼乃万象之主宰。

佛家注於明⼼,道家注於修⼼,儒家注於存⼼,皆不离⼼为道。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人生十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吕洞宾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该书通过十篇文章,探讨了人生的种种境遇和哲学思考。

在阅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新的收获。

首先,书中的第一篇《性命之谜》探讨了人生的起源和生命的意义。

作者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的追求,而是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第二篇《性情之理》则着重探讨了人的情感和性格。

作者认为,人的情感和性格是由天生的性情和后天的环境所决定的。

这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情感,而要做的就是要学会接纳和理解他人的差异。

第三篇《生死之谜》则深入探讨了生死的真相。

作者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人应该接受生死的存在,不要过分畏惧或者执着于生死。

这让我明白了生死是不可逃避的命运,而要做的就是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要为未来的死亡而焦虑。

第四篇《忧乐之理》则探讨了人生的忧乐之源。

作者认为,忧乐的源头在于人的内心,而非外在的物质条件。

这让我明白了忧乐是自己内心的体验,而要做的就是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内心寻找快乐。

第五篇《得失之理》则探讨了人生中的得失。

作者认为,得失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这让我明白了人生中的得失并不是最终的结果,而要做的就是要学会从得失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不要为得失而沮丧或得意忘形。

第六篇《贫富之理》则探讨了贫富对人生的影响。

作者认为,贫富并非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的关键因素,而是一个人内心的态度和修养。

这让我明白了贫富并非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而要做的就是要学会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财富。

第七篇《荣辱之理》则探讨了人生中的荣辱。

作者认为,荣辱是外在世界的评价,而并非一个人真正的价值。

这让我明白了荣辱并不是决定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而要做的就是要学会坦然面对外界的评价,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

第八篇《善恶之理》则探讨了人生中的善恶。

用心生活

用心生活

用心生活——读《人生十论》有感By陈倩婷学号:11328013 岭南学院一班人非草木,谁没有心?何况外界一切事物,皆因人心关系而存在,可以说:人类生活是否幸福,人类前途痛苦或快乐,无一不系于人心,以心作主。

但心是甚么?心是人类行为的主宰,亦是人类精神的主帅。

钱穆先生在《人生十论》中探讨了物与心的关系,谈了如何安放心的问题,让我在阅读之后对心灵,对心灵的自由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人活于世,不应该为物质世界所羁绊,要追求心灵的自由,要用心生活。

首先何谓心呢?钱穆先生在书中说到:人的心,人的生命,可以跳离自己躯体而存在而表现。

我才懂得看世界一切事物后面所隐藏的人心与人生命之努力与意义。

1经过长时期的历练,心的贡献,遂远异于耳目四肢其他身上的一切官能,而渐渐成为主宰一切官能,指挥一切官能的一种特殊官能了。

2心与神,与物和合为一了,那是心之大解放,那是心之大安顿。

其枢纽在把自己的心量扩大,把心之情感与理智同时地扩大。

3如是,心即是神,而且心即是物。

因为,世界宇宙,和万物离不开,心和世界宇宙和合为一,也便和万物和合为一了。

在这里,心遇见了物,而它将感到,物还是它自己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5丁玲说过: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6池田大作说:“美好的心灵”产生“美好的人生”。

“深刻的心”产生“深邃的人生”,“丰富的心”会产生“丰富的人生”。

7如果不了解人心,则在其他任何领域也无法达到真正的精通,无法理解当中的奥妙,因为人类的文化,完全是从人的心中产生。

8推动历史的动力是肉眼看不见的人心。

获得人心才能有胜利和永久的光荣9。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10白尔尼说:伟大的心象海洋一样,永远不会封冻11。

拉斯金说:除真挚的心灵外,别无高贵的仪容12。

小说人生十论读后感字

小说人生十论读后感字

小说《人生十论》读后感字一、《人生三路向》这一章,钱穆先生所指三路向乃是,一向精神界内求,偏向于心;二向物质界外求,偏向于物;三乃是儒家的中立,既不偏内求,又不偏外求,既不偏向心,又不偏向物。

向精神界求发展最高为宗教,向物质界求发展最高为科学。

向外求乃无边界,只能不停地追逐,满足转眼化为虚空。

愉快与欢乐,眨眼间变为烦闷与苦痛。

逐步向前,成为不断的扑空。

强力只是一个黑影,充实只是一个幻觉。

向内求亦无穷,结果仍然是不停的扑空。

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

向外是建立,向内是拆卸。

向内走进,自然不免要遗弃与摆脱外在。

向内的人生是洒脱的人生,最后的境界则成为一个脱空,佛家称之为涅槃,乃无。

向内与向外都不可分割,二者相依相存。

因此禅宗说迷既是悟,烦恼既是涅槃,众生既是佛,无明既是真知。

儒家的人生,依着中间线路前行,前面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

儒家不偏向外,他们肯定物质追求。

《孟子》中“食色性也”,孔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亦不反对偏向内,他们不反对科学。

但他们不说战胜自然,克服自然,知识即权利。

他们只说尽己之性,然后可以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

他们说天人合一。

二、《适与神》这一章,钱穆先生在西方传统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上,引用了德人巴文克Bermhard Bavink的现代科学分析提出的另外两项:适合于神圣,作为真善美的补充,并对新增两项进行叙述。

真善美并非超越人类的客观存在,任其是绝对的,终极的。

既称为客观,便有含有主观的成分。

有所观,必有其能观者。

能所一体,同时并立。

观必有至,宇宙间便不应有一种纯粹的客观。

道,绝对为无,泯绝相对,既无绝对。

人类所能达到的真理之最大极限,是一种会合古往今来的一切人类的种种立场而融成的一种真理。

强调“适”,则令主观即成客观,相对即成为绝对,当下便是终极,矛盾即成为和合。

“适”的价值领域,侧重于人生现实。

这一价值领域,绝非是绝对,依然属于相对,是有限的,依然限制在其自己的价值范围之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安放物与心——读《人生十论》有感我被这样一句话给吸引:“世界之大,千品万俦,繁然杂陈。

”1而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钱穆先生也可以只用两个字来概括:“物”与“心”。

高中的时候初遇哲学,便被这样一个问题给考住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还是意识?”2老实说那时的我还执拗地认为是意识,没有心,我们怎么能感受这时间万物呢?诚如雨果所言:“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3所幸政治老师一句至理名言把我拉了回来:“物质是世界的本源。

”4今天品读钱穆先生的大作,更觉果真如此。

他说:“没有生命即不可能有心。

犹如没有物质,即不可能有生命一般。

心必须寄托于生命中,犹如生命必须寄托于物质中。

”5于是物与心的关系大抵如此定论:世界上先衍生出物质,然后物质中出现了生命,最后,在生命中才孕育出一颗一颗或强大或幼小的心。

要细看这世界,要细看这宇宙,还必须得从物质和心灵的关系看起。

然而这个问题更能吸引我的眼球:“人的心和动物的心是否有不同?”6而钱穆先生关于此的解答倒也直接明了:“人心与一般动物心,实在确有些不同处。

而且还可说,那些不同处,实是不同得既深而且大。

”7人是地球上最高贵的动物,而人的高贵之处,就在于他们的智慧,或者可以说,他们的心。

罗曼罗兰说过:“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

所有那些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的心灵的人,都像块污泥。

”8于是我们最终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宇宙间心灵价值实最高,生命次之,而物质价值却最低。

换言之,最先有的价值却最低,最后生的价值却最高。

但心灵价值虽高,它并无法离开较它价值为低的生命,生命也不得不依赖较它价值为低的身躯。

”9由此可见,如何安放物与心,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安放我们的心。

你或许会疑惑:“心,对于我们而言,有多重要呢?”吴泽恒老师在《论心》里提到:“心乃万象之主宰。

佛家注於明心,道家注於修心,儒家注於存心,皆不离心为道。

其心有二性,一曰人心,二曰道心,也即有“惟危”、“惟微”之别。

”10弥尔顿认为:“心灵建造了天国,也建造了地狱。

”11而黑格尔说:“一个拥有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的,并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12足见心之重要。

这种重要,体现在心对于生命的作用上。

如果说生命是一件瓷器,那么心灵就是造瓷器的模具,怎么样的心灵就会打造怎么样的瓷器,如果你不重视心灵的作用,那么你的物——生命,就会成为一件被人嘲笑的失败品。

列夫托尔斯泰提醒我们:“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13那么,我们又该怎么样塑造我们的心灵呢?或者说,像钱穆先生问的那样:“如何安放我们的心?”他说:“如是,心即是神,而且心即是物。

因为,世界宇宙,和万物离不开,心和世界宇宙和合为一,也便和万物和合为一了。

在这里,心遇见了物,而它将感到,物还是它自己。

”1引自《人生十论》2引自哲学3引自雨果4引自哲学5引自《人生十论》6引自钱穆7引自《人生十论》8引自罗曼·罗兰9引自钱穆10引自《论心》11引自弥尔顿12引自黑格尔14乍看觉得深奥难懂,其实他讲述的就是一个修心的道理。

安放我们的心,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就相当于修心。

为什么要修心?《修心诀》曰:“任何一个人升沉、苦乐、正邪……都是由心决定的。

人,是受思想支配,受认识指导。

为什么要修行?因我们从出生以后,由于自我意识的伸张,主观意念把一切问题、现象、事实都扭曲了,如果不修行,便一直扭曲下去,活的环境是个变态的环境,心,是个走了样子的心。

不修心,会活得很苦。

”15举个例子,我们现在认真学习的思修课程,除了是在学习法律和道德的知识,同时也是一种修心的行为。

那么,说到底我又应该如何修心呢?首先,必定不能离开“物”来谈“心”。

要修心,首先要认识“物”与“心”。

“物”指的便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中包罗万象的万物,关于宇宙,关乎生死。

而“心”,在你的躯体你必须认识自己的心,换言之,你必须知道“心”是什么。

古人说:人贵自知。

17而苏格拉底说过:“认识你自己。

”18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侈言了解别人,岂非谎言?如何能知道自己的心呢?第一就是要反省、要剖析。

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摸索,一层一层的揭秘。

剥到最后,你就会发现真实。

第二要参禅。

参禅的目的在于找回自己,寻回迷失的自己。

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也才能真正的明白,自己要修的“心”究竟是什么。

14引自《人生十论》15引自《修心诀》16引自钱穆17引自古语18引自苏格拉底19引自《人生十论》20引自《兰亭集序》21引自钱穆22引自罗曼·罗兰持清醒,常常保持警觉,不要迷糊。

《圣经》上也说:“不要睡觉!”“不要做梦!”29再次,非常重要的一点:“能舍”。

佛法要能舍:“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30古德说:“放下即是。

”31我们若是放不下名、利、肉体、恩爱,是没有办法修心的。

须知“春种一把粟,秋收万颗粮”32;春天不舍,哪来的秋收? 罗曼·罗兰曾说:“你失掉的东西越多,你就越富有:因为心灵会创造你所缺少的东西。

”33所以,“舍”并不是真的“舍”,因为,“物”的舍,换来“心”的得。

就造成了衣服。

人类心灵这一种跳离身躯而跑进外物的努力,都得经过双手的活动而实现,了我此躯体,而钻入别个人的心里去,让别人也知道。

若作生产工具看,试问人的那张嘴,不是相伴相生,这真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其实钱穆先生在“物与心”和“如何安放我们的心”中花了那么多的笔墨,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人和人,人和宇宙间是如何实现对立统一的。

这又上升到了哲学的角度。

“我的身体与你的身体虽然是不同,而我们的生命则尽可融和为一的。

”38这是他的设问,然后24引自裴多菲25引自俗语26引自《人生十论》27引自《论语》28引自钱穆29引自《圣经》30引自《佛法》31引自古德32引自俗语33引自罗曼·罗兰34引自哲学35引自《人生十论》36引自英国谚语37引自钱穆他会通过分析,给予你最好的答案。

总结一下就是:尽管人的生命,人的阅历,人的容貌,人的性格有如此多的差异,但我们总有办法让两个陌生的人紧紧相依,那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人的心。

因为心可以相连,所以人可以无间。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道:“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39”那是人克服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通过心灵上的相通而相知相守。

所谓的“心心相印”。

可是很多人会在灯红酒绿,追名逐利之中迷失了心灵的方向。

这就是一个更为现实更为现代的问题了。

过去淳朴的民风不会有这样的浮夸,可是现在却会。

德明纳尔认为:“改变人的心灵,比征服许多一国更高贵。

”40是因为人最难战胜自己的欲望。

我想,要达到钱穆先生所说的境界,战胜内心的欲望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康德便是一个能战胜自己的人,他说:“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

”41这真的是无比的难得。

古人道:“向外觅菩提,总是痴顽汉。

”42又说:“贪着天边月,失却手中珠。

”43其实欲望,贪念最该戒除。

让我最震撼的其实是这一句话:“所以整个人类生命演进,实是一个大生命。

在此大生命的潮流里,实不能有严格的你与我之别,也不能有严格的时代与地域之分别。

这就是我上面所说的生命之融合。

”44培根说过:“经得起各种诱惑和烦恼的考验,才算达到了最完美的心灵健康。

”45一个个健康心灵的结合,我们会发现,最后的成品是整个人类的灵魂。

古语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6其实和这个观点是有所相似的。

《论心》中提及:“圣人量包天地,心含万物。

凡厥庶民,视如同胞。

教而化之,指其心,点其性,使之同归一道,同合一天,四方上下,古往今来,一道同风而不难致达也。

此道行之一己则身正,行之一家则家齐,行之一国则国治,行於天下则天下平矣。

”47又何尝不是述说着这个道理。

其实论心,修心,制心,到最后还是为了实现生命之融合。

人的心源于生命,而生命之交融,又源于心。

这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一时难辨。

但若你能记得如何安放自己的物与心,一切复杂的问题不是迎刃而解了吗?正如白尔尼所言:“伟大的心象海洋一样,永远不会封冻。

”48只要你内心不疑,万物皆是答案。

我想起了雷锋的话:“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49不知道钱穆先生的本意是否也是如此,一个人总是太脆弱了,整个人类的历史,是通过大生命体现出来的。

高尔基强调了团结作用:“个人如果单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想的范围之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

”50于是伟大的结论便总结出来了:“故人心能互通,生命能互融,这就表现出一个大生命。

这个大生命,我们名之曰文化的生命,历史的生命。

”51大生命,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通过大生命,“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39引自爱因斯坦40引自德明纳尔41引自康德42引自古语43引自俗语44引自《人生十论》45引自培根46引自古语47引自《论心》48引自白尔尼49引自雷锋50引自高尔基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

”52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3屈原的声音回响在耳侧。

要达到那样的境界还是很困难的。

可是我也愿意相信,“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54那么,首要任务:学会安放我们的物与心。

52引自韦伯斯特53引自屈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