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宋元南戏

合集下载

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

1.南戏的产生和发展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因其发祥地在浙江温州(又称永嘉)一带,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大约在北宋末年产生于温州地区的农村,开始时仅是一些民间歌舞小戏,在农村演出,后逐渐发展并进入了城市。

南戏为了发展,从当时正在瓦舍勾栏里竟相表演的各种艺术,如宋杂剧、各种民间伎艺、歌舞、诸宫调甚至傀儡戏中吸取养料,对它们加以融合以壮大自己。

南戏进入杭州以后,通过广泛吸收来自北方伎艺的成就,艺术得以迅速提高,南戏成熟并盛行起来。

此时文人们也改变了对南戏的看法,有的人开始为南戏创作剧本了,南戏的规模已不再是歌舞小戏,而是出现了像《王焕戏文》、《王魁负桂英》、《祖杰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之类有着完整故事情节的剧本了。

在表演形式上,此时的南戏将歌舞戏、滑稽戏的表演联为一体,形成以唱为主,唱、念、做、舞并用的单一戏曲体制。

元朝统一中国后,北杂剧逐渐流布于南方,使南戏得以吸收北杂剧以音乐结构为主体的曲牌联套的方法,使各行角色在不同的套曲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时,南戏在声调上也采用了北杂剧的若干曲调,出现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南戏的音乐和唱腔更增加了表现力,日趋完善和成熟。

此时,书会先生编写了《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等作品。

元中叶以后,一些著名的杂剧作家南下临安,也加入了南戏作家队伍的行列。

元末明初,元杂剧已经衰败下去,南戏却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产生了《拜月亭》、《刘知远白兔记》、《荆钗记》、《杀狗记》、《琵琶记》一类非常优秀的剧作。

此后,文人也着手从事戏曲的改编与创作,扎根于民间土壤上的南戏逐渐衰微下去,代之而起的是《五伦全备记》、《香囊记》之类体制庞大、曲辞典雅、追求风化的传奇。

2.南戏的作家与创作倾向南戏最早的剧目,据《南词叙录》、《猥谈》、《草木子》等书的记载,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两种,被称为“戏文之首”。

另外,《王焕戏文》、《乐昌分镜》、《韫玉传奇》以及《张协状元》四种也被认为是宋代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南戏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南戏
写男子发迹负心主题。贫女勤劳善良,严斥张协 忘恩负义,楚楚动人;而张协则心狠手毒,名利 熏心,但最后大团圆结局,削弱了作品的感人力 量。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贯串主线清晰,曲文质 直浅近,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气息,提供了不少 早期南戏的戏曲史料。
• 《宦门子弟错立身》,古杭才人编。
该剧讲述的是河南同知完颜永康之子完
• 《隋书·地理志》记载当时豫章、永嘉、建安、 遂安等包括现在江西、浙东、闽北等许多地 方的风俗说:“衣冠之人多有数妇,暴面市 廛,竞分铢以给其夫。及举孝廉,更娶富者。 前妻虽有积年之勤,子女盈室,犹见放逐, 以避后人。”

教材:戏文,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
育成熟起来的。它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
(旧名永嘉),称为“温州杂剧”、“永
• 南戏题材上偏重于爱情故事和家庭纠纷,以 生旦团圆终场,很少演唱历史英雄、金戈铁 马的故事,题材不如杂剧广泛。
• 四、南戏作品
现存宋元南戏剧目共二百多种,除大约六种 出于宋代,其余均出于元代。到元末,《琵琶记》 等剧本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并 且为明清传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宋元南戏由于长期流行于民间,不受文人士 大夫重视,有剧本流传的仅十九种,不足存目的 十分之一,有残文佚曲流传的为一百三十种左右。
嘉戏曲”,亦称南词。后人为有别于北曲
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徐朔方:说到戏曲,同我的家乡浙江
省东阳县特别有关。我在后来写的论文中
提出一个新的论点:南戏不产生于温州, 而是兴起于东南各省(包括温州在内)的民间。 请参看拙作《从早期传本论证南戏的创作
和成书》以及它的续篇《南戏的艺术特征 和它的流行地区》。
三、南戏与杂剧在体制上的差异
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 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 保存,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宋元南戏活化石

宋元南戏活化石

宋元南戏活化石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

梨园戏,是中国福建省的汉族戏曲之一,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梨园戏,流行于闽南方言区的泉州、漳州及台湾省,远至粤东潮汕地区,并传入东南亚许多华侨旅居国。

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戏曲剧种。

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江、龙溪地区及厦门、台湾省闽南方言区域。

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

梨园戏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尚保留梨园戏音乐。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一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

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泉州在晋朝至唐朝,音乐、歌舞已十分繁盛。

至今广泛流播于闽南语系区域的古乐“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弦管),其十三套大谱(有标题的器乐曲),犹存汉“相和歌”、晋“清商三调”及唐五代“燕乐”的遗音。

至五代,“晋江王”留从效在泉州郡圃,就有化妆的歌舞表演。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明·徐渭《南词叙录》)。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以后,闽南地区出现了“优戏”。

绍定年间(1228~1233年),朱熹的学生真德秀第二次知泉州时,曾颁布“禁戏”与“莫看百戏”的“劝农文”。

说明“南曲戏文”已在泉州地区流行。

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关捩问题——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先后之争

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关捩问题——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先后之争

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关捩问题——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先后之争都刘平【摘要】中国戏曲何时成熟及成熟的标志是中国戏曲史研究的第一关键问题,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首次提出元杂剧始为中国“真正之戏曲”.后来因《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发现,学界多对王说提出质疑与反驳,认为南戏实在北杂剧之先,是中国第一种成熟的戏种.然也有学者对此新说表示异议,重建王国维的“北剧先熟论”.时至今日,这一论争仍悬而未决.而这个问题又必须回答,故而有对以往的研究作学术史的梳理的必要,这也是该文的目的及意义所在.【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7页(P32-37,88)【关键词】中国戏曲成熟;南戏先熟;北剧先熟;先后之争【作者】都刘平【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南戏与北杂剧孰先孰后即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是中国戏曲史上的关捩问题,是戏曲史研究必须回答的课题。

这个问题由现代中国戏曲研究第一人王国维提出,他认为元杂剧是中国“真正之戏曲”的标志,王氏所说的“真戏曲”即后来戏曲学界所说的成熟戏曲。

随着《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发现,学界即对中国成熟戏曲究竟是元杂剧还是南戏争论不休,直至今日这个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本文拟对此纷争作全面系统的历史性梳理与观照,为这一戏曲史上的重要节点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基本文献。

初分“国内”、“海外”两大块,其中“国内”以“戏曲史”、“南戏研究专著专论”及“文学史”为序,所选著作均以具备代表性为准则;“海外”则选取台湾、日本、韩国及欧美等有影响力的学者的论著。

(一)戏曲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1913)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研究作为一个现代学术门类的诞生。

他通过对古剧的系统梳理,认为南戏“渊源所自,或反古于元杂剧”。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第93页,第55页。

中国戏剧史第八讲

中国戏剧史第八讲

第八讲宋元南戏千呼万唤始出来。

一种与金元杂剧迥然不同的戏剧样式——南戏,在宋代中期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

这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

一般学者认为,戏文的出现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

换言之,宋代戏文是成熟的戏剧形态,亦即王国维所说的真戏剧。

第一节南戏的名称及产生的时间和地点南戏又称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永嘉戏曲、传奇、鹘伶声嗽。

其中南戏的称谓最为流行。

戏文的称谓出现较早,而且伶人往往自称所演为“戏文”,故钱南扬先生主张应以“戏文”为妥,有道理。

但“南戏”已经是约定俗成的用法,“戏文”说法又太泛,姑仍用“南戏”这一名称。

南戏产生的时间古人有三种说法:1、北宋宣和间(1119-1125),2、南渡之际(1127),3、南宋光宗朝(1190-1194)。

当代学者认为,这可能正说明了南戏的形成时间:北宋末到南宋中叶。

兴起地域:温州说,福建说。

总之为东南沿海。

这印证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

相对于汴京杂剧、临安杂剧来说,南戏明显是一种农村、民间戏剧。

它首先在东南沿海农村生长,后来才进入杭州,并扩散到各地。

向四周的传播:1、杭州。

文献有载。

2、文献与文物,江西景德镇和鄱阳曾出土南戏戏俑。

3、有广东潮州出土的明宣德本《刘希必金钗记》可证。

问题:南戏与杂剧哪个产生早?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早于北曲杂剧。

第二节南戏的剧本体制及表演特征早期脚色:生(外)、旦(贴)、净、末(或称副末)、丑。

其中生与丑是宋杂剧、元杂剧没有的。

生可大体与元杂剧中的末相对应,而丑的出现最值得注意,它的出现,是南戏的特色之一。

剧本体制:1、结构宏大,情节复杂,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鲜明。

2、独特的开场形式:剧本最前端有“题目”,介绍剧情梗概(当是副末念的,钱南扬先生认为题目可能是写在“招子”上);再由末上场念一首词,也是总结剧情,这是后来传奇副末开场的前身。

3、早期南戏不分出,以人物上下场为一个自然演出单位(全部演员下场,再重新上场)宣德本《金钗记》开始有“出”的标记。

宋元南戏的演进

宋元南戏的演进
《任风子》:
(做转一遭科,云)兀底是那庵儿,闭着门子哩,我与你跳过墙去咱。(做攀望科,等众稽首了,正末做意儿下科,云)匹头里见一个先生,后地有五七百个小先生,都叫一声稽首。莫不眼花?既到这怕甚么?(跳墙科)
2、时空处理方法••转移时间:
叙述法
转移空间:
表演和叙述法
《救风尘》:
(旦)小二哥。你打扫一间乾净房儿。放下行李。你与我请将周舍来。说我在这里久等多时也。(小二)我知道。(做行叫科)小哥在那里。(周舍上)店小二。有甚么事。(小二)店里有个好女子请你里。(周)咱和你就去来。(做见科)是好一个科子也。(旦)周舍来了也。•挖掘心理时间与空:
抒情唱段
《西厢》【听琴】:
月儿,你早些出来么!(焚香了)呀,却早发擂也;呀,却早撞钟也。(做理琴科)琴呵,小生与足下湖海相随数年,今夜这一场大功,都在你这神品、金徽、玉轸、蛇腹、断纹、峄阳、焦尾、冰弦之上。天那!却怎生借得一阵顺风,将小生这琴声吹入俺那小姐玉琢成、粉捏就、知音的耳朵里去者!
二、服饰化装概貌
4、xx初,南戏吸取杂剧之长,
由粗转精,走向兴盛时期•“荆、刘、拜、杀”和《琵琶记》
南戏的艺术形式
1、以“出”为单位,可长可短,多长篇
2、脚色:
生、旦、净、末、丑、贴、外
3、以南曲为主,间用北曲、南北合套;宫调无严格规定,且可随时换韵;任何角色都可以唱,
演唱形式灵活多变
(旦叫介)(唱)
[雁过沙]他沉沉向迷途,空教我耳边呼。公公,婆婆,我不能尽心相奉事,番教你为我归黄土。
蒋世隆、蒋瑞莲、王瑞兰、王夫人、王镇、兴福
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误会,巧合等喜剧手法;增加了社会背景的展示
《杀狗记》xx由?
xx、xx、xx传、xx、xx

第六章元代南戏与《琵琶记》

第六章元代南戏与《琵琶记》

第三部分
蔡伯喈形象
一、懦弱忧郁的知识分子形象——蔡伯喈 懦弱忧郁的知识分子形象 蔡伯喈
1、“三不从”悲剧看中国古代以牺牲自我个 三不从”悲剧看中国古代以牺牲自我个 性为核心的道德伦理特征 的道德伦理特征。 性为核心的道德伦理特征。
(1)辞试不从 “萱室椿庭衰老矣,指望你换了门闾。你休道无人 萱室椿庭衰老矣,指望你换了门闾。 供奉,你做得官时,三牲五鼎供早夕,须胜似啜菽 供奉,你做得官时,三牲五鼎供早夕, 并饮水。你若锦衣归故里,我便死呵, 并饮水。你若锦衣归故里,我便死呵,一灵儿总是 喜。” “凡为人子者,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问其燠寒, 凡为人子者,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问其燠寒, 搔其疴痒,出入则扶持之,问所欲则敬进之。所以, 搔其疴痒,出入则扶持之,问所欲则敬进之。所以, 父母在不远游。 父母在不远游。”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身体发肤,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身体发肤, 夫孝始于事亲 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 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是以家贫亲老, 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是以家贫亲老,不为 禄仕,所以为不孝。 禄仕,所以为不孝。”
(明)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 祝允明《猥谈》
1129~1125)之后,南渡(1127) (1129~1125)之后,南渡(1127) 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 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 颇述名目, 赵贞女蔡二郎》 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 多。”
张协状元
早期南戏文本: 早期南戏文本:
《张协状元》、《宦门 张协状元》 子弟错立身》 子弟错立身》、《小孙 屠》。 因被收入《永乐大典》 因被收入《永乐大典》 而得以保存, 里,而得以保存,人们 统称它们为《 统称它们为《永乐大典 戏文三种》 戏文三种》。

大学语文 B(统考)第六章古代戏曲课后练习

大学语文 B(统考)第六章古代戏曲课后练习

《大学语文B(统考)》第六章古代戏曲课后练习一、判断题共27 题1、和宋代的南戏不同,元杂剧中是所有脚色都可以演唱的。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2、《西厢记》是一部"末本戏"。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3、汤显祖从歌唱的角度要求戏曲要"合律依腔"。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4、元代中叶前,北杂剧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戏剧形式。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5、到明代永乐年间,已经有了所谓南戏“四大声腔”。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6、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将清代戏曲创作推向高潮。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7、沈璟从戏剧文学的角度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8、传奇剧本,一般都在30 出以下。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9、传奇中要有一出全用北曲或者用南北合套的形式。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0、清代苏州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渔。

()对参考答案:错误11、到明代嘉靖年间,已经有了所谓南戏"四大声腔"。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2、《牡丹亭·惊梦》的女主人公是杜十娘。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13、《还魂记》又名《牡丹亭》。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4、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是《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5、元杂剧的剧本包括曲文唱词、宾白和科范三个部分。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6、文人加入南戏的创作行列,使剧本中的民间性逐渐减少,而文人趣味则逐渐增加。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7、《长生殿》的写作目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18、明清以来称"传奇"者,一般是指一种特殊的戏曲体裁。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9、元杂剧初期社会剧作品有《窦娥冤》《潇湘夜雨》《秋胡戏妻》等。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20、田汉写有剧作《关汉卿》。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21、到明代永乐年间,已经有了所谓南戏"四大声腔"。

中国古典戏曲常识

中国古典戏曲常识

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
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 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 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 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 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 属【正宫】。
流行于元代的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作《赵氏孤儿》)、尚仲贤(代表作《柳毅传书》)等
人。 前期杂剧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揭露了黑暗 的社会现实,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
后期杂剧中心南移杭州,作家作品的数量比前期减 少,这与南方人习惯于南曲而对北曲尚未适应不无关系。
由于后期杂剧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日趋严重,在他们的
创作中逐渐失去了前期作家那种战斗的锋芒,作品的质 量也不如前期。后期杂剧比较重要的作家有郑光祖、宫 天挺、秦简夫等人。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被誉 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成就还是相当高的。
南戏四大奇书
《拜月亭》 《白兔记》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荆钗记》
《杀狗记》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西厢记》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 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 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 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 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 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 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 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 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 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 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 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 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 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 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 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 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 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 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说,张 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 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南戏的起源和特点

南戏的起源和特点

• 南戏的起源
明人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 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明人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 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 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 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 剧’,又曰‘鹘伶声嗽’。”
目前一般多主南戏出于南渡之际一说。 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则将祝说和徐 说的意见统一起来,形成一种折中的观点,这就是:宣和 之后南渡之际,出现了南戏的前身,宋光宗朝使南戏趋于 成熟。 与此同时,钱南扬在他的《戏文概论》一书中又提出 了另一种观点。他认为:南戏在宋光宗朝已有《王魁》这 样成熟的戏文出现,并已从村坊小戏进入城市,流传到赵 闳夫当时可能做官榜禁的杭州,那么南戏的真正产生,当 还在宣和之前。
起源于南北宋之交时期南戏起源于浙江温州宋元时代由温州人编演的大量南戏剧作剧作除赵贞女王魁外尚有九山书会编写的张协状元温州书会编演的祖杰九山书会捷机史九敬先编写的董秀英花月东墙记永嘉书会才人编写的刘知远白兔记高则诚编写的蔡伯喈琵琶记闵子骞单衣记等
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对应于北杂 剧,也称为“南戏”,是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 形式。
南戏起源于宋代。是她最早确立了由演员分 行当(生、旦、净、末、丑、外、贴)扮演角色 演述故事这一戏剧的本体地位;是她最早确立了 虚拟写意的中国戏曲的表演风格;是她最早创立 了分场次,演员装扮,运用唱、念、做、舞表演 的程式化的演出格局。 南戏倡导“欢乐”精神,讲究场面冷热相济, 为后世戏剧“无仇不成戏”提供了最先范例,是 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
科介,即为模拟生活的虚拟表演。南戏的科介,还吸取 了民间舞蹈动作,使戏剧性的舞台动作舞蹈化了。
例子:《张协状元》小二以背为桌、柳永拜见王德用; 《宋祁》夜游赤壁一场戏。

宋元南戏名词解释

宋元南戏名词解释

宋元南戏名词解释一、南戏的发展历程南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宋代,发展于元代,繁荣于明清时期。

南戏最早起源于南方的民间歌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戏剧性质的表演形式。

在宋代,南戏被称为“南曲”、“南戏”或“梨园戏”,到了元代,南戏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戏曲形式,也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最重要的一种戏曲形式之一。

二、南戏的艺术特点南戏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音乐、剧本、表演和舞台美术等方面。

1.音乐南戏的音乐以曲牌为主要表现形式,曲牌是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由一些固定的旋律和词牌组成。

南戏的曲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旋律优美、婉转动听,常常运用说唱的方式,加强了音乐的叙事功能。

2.剧本南戏的剧本以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为主要题材,强调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南戏的剧本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其中“开端”和“结局”常常采用说唱的形式。

3.表演南戏的表演形式以唱、做、念、打为主要手段,表演风格注重情感表达和动作刻画。

南戏的表演特点主要有“角色行当”、“武打”、“绝活”等。

4.舞台美术南戏的舞台美术主要包括布景、道具、服装等方面,其特点是简练、实用、富有象征性。

南戏的舞台布景常常以屏风、桌椅等简单的道具为主,道具的运用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三、南戏的代表作品南戏的代表作品主要有《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等。

《西厢记》是南戏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讲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刻画深刻,被誉为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瑰宝。

《牡丹亭》是明代南戏的代表作之一,由汤显祖所作,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剧中描绘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展现了深刻的人性思考。

《长生殿》是清代南戏的代表作之一,由洪升所作,讲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剧中描绘了皇宫的兴盛和衰败,展现了浓重的历史感慨。

以上是对宋元南戏名词解释的详细介绍,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南戏,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南戏,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名称。

南戏大约产生于南北之际,据祝允明《猥谈》云:“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祝允明似看到过赵闳禁南戏的旧牒,故其说较为可信。

而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赵闳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兄弟赵廷美的八世孙,与宋光宗赵chen是弟兄,故赵闳夫榜禁南戏的时间确在宋光宗朝。

这说明,南戏在宋光宗朝就已经流传到杭州了,并遭到了统治者的榜禁。

但南戏的产生必在赵闳夫榜禁以前,它从诞生地温州一带流传到杭州所需的时间,肯定不上止一两年。

因此,它的产生必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

南戏产生于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这些地区地处东南沿海,在宋代都是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的地区,如《梦粱录》载:“若商贾,止到台、温、泉、福买卖。

”而且这些地区的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如温州自隋唐以来就以“尚歌舞”著称(《瓯海轶闻》)。

在民间娱神祭祀的风俗十分流行,唐代诗人顾况《永嘉》诗云:“ 东瓯传旧俗,风日江边好。

何处乐神声?夷歌出烟岛。

”宋代叶适《永嘉端午行》诗也云:“岩腾波沸相随流,回庙长歌谢神助。

”又如南宋陈淳在《上傅寺丞论淫戏书》中记载了福建漳州一带民间伎艺的流行情况,谓每“当秋收之后,优人互凑诸乡保作淫戏,号乞冬。

群不逞少年,遂结集浮浪无赖数十辈,共相倡率,号日戏头,逐家裒物,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

筑棚于民居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

至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不顾忌”(明何乔远《闽书》引)。

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民间表演技艺的兴盛,便为南戏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南戏的剧本一般都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早期的南戏虽有段落可分,但不注明出数,往往牵连而下。

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

如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张协状元》有五十三出,《宦门子弟错立身》最短,只有十四出。

元代南戏

元代南戏

思考题
1、名词解释:南戏、南戏四大传奇 2、南戏的特点。 3、《琵琶记》的主题改造。 4、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三、永嘉书会才人《刘知远白兔记》
淋漓痛快,引人入胜。塑造了历经磨难的李三娘形象, 体现了女性悲惨遭遇。富有民间文学特色,文字质朴通俗, 保存古代农村风俗情趣。
四、徐畛《杀狗记》
揭露“酒肉朋友”的无赖心理和卑劣行为,具有劝戒作 用。对手足之情的强调值得肯定,对因财产纠纷引起家庭 破坏的关注具有现实意义。说白富有表现力,语言俚俗。
“元代戏曲殿军,明清传奇鼻祖。” 一、高明生平介绍
高明(1307?~1359),字则诚, 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除《琵琶记》外,还 有《闵子骞单衣记》,诗文集《柔克斋集》。 《琵琶记》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 ——朱元璋
二、《琵琶记》的主题改造
前身是宋代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但有重要改动: 1、人物形象的改变 A 、蔡伯喈:背弃妻子——全忠全孝 贪恋名利、令人生厌——软弱忍让、令人同情。 B 、赵五娘:贞烈孝道——独具个性 概念化人物——立体化人物。 2、戏剧主题的改变 由谴责背亲弃妻变成歌颂贞烈忠孝,同时表现了对知 识分子的关注和同情。
三、流传
最早的南戏,是南宋永嘉南戏《赵贞女》《王魁》,无剧本,仅 存剧目。另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 立身》、《小孙屠》。其中《张协状元》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 戏文。 宋元南戏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题材为主。主角大都是被谴责的负 心汉。
第二节 元代南戏德。 B 、对社会生活作了真实描绘。 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 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 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论传 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眼儿看。 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 骅骝方独步,万马敢争先?

宋元明南戏总目(中)

宋元明南戏总目(中)

,

无名 氏 作 佚
沈香 宋元 南 戏


苏 小 卿西 湖柳 记

见《 传奇 汇考标 目 别本
宋元南戏
无 名 作


见 ( 寒山 堂 曲 谱)





无 名 氏作 存


苏武 牧 羊 记
宋 元南戏 无 名 氏作
。 。
见 风月 锦 囊 》
宋 子 京指腹成亲记
见 (南 词 叙 录 宋元 旧 篇 )

宋 元 南戏

无 名 氏作


见《 宦 门子 弟 错 立身》
见 ( 九 宫正 始 ) 残存 1 支 曲



刘 孝 女 金钗记 宋 元 南戏 无 名 氏作
。 。
吕蒙 正 风 雪 破窑记 宋元南戏
。 。
无 名 氏作

见 (南词叙录 宋元 旧篇 残存 支曲

( 九 宫正 始

见 (永 乐 大典 戏 文二 十 》
徐州 教育 学院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科 学 版
卯 年第

宋 元 明 南 戏 总 目 ( 中


无名 氏 作

风流会 三十 宋元 南 戏 无 名 氏作
。 。
见 (宦 门子 弟 错 立 身》




见《 九宫 正 始 》 一 名 ( 风 流会
, ,
东窗 记
见 ( 九宫 大 成 》 ( 开 封府 风 流 会 三 ;
; 山 堂 曲谱》 风 月 锦囊 》 《 苏秦》见 《
。 。 ,
,

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同名剧目关系

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同名剧目关系
传承与创新
南戏与北杂剧在传承优秀戏剧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 需求和观众的口味。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在同名剧目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互影响和借鉴关系,这种关系体现 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同名剧目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南戏与北杂剧在艺术 风格、演出形式、题材内容等方面的异同和相互影响。
北杂剧对南戏的影响
丰富了南戏的题材
北杂剧的剧目和表演形式为南戏所吸收,丰富了南戏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促进了南北戏曲的交流
北杂剧的传入南方,促进了南北戏曲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南方戏曲在表现形式 和内容上更加丰富。
两者在历史上的传播与演变
相互借鉴与融合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南戏和北杂剧在相互借鉴和融合中演变,一些剧目在南北两 地都有演出,一些剧目逐渐演变成为不同地域特色的剧种。
两种戏曲的艺术特点
宋元南戏和北杂剧虽然同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剧种,但它们的艺术特点却有所不同。南戏以短小精悍、情节曲折、人物性 格鲜明为特点,同时注重抒情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而北杂剧则以粗犷豪放、气势磅礴、富有北方民族特色为特点,同时注 重叙事和表现历史事件。
南戏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兼有说白和表演;而北杂剧则以念白为主,兼有歌唱和表演。南戏的音乐形式较为灵活自由,曲 牌体和板腔体并用;而北杂剧的音乐形式则较为严谨固定,以曲牌体为主。此外,南戏的舞台美术较为简陋朴素,而北杂剧 则较为华丽繁复。
本研究还发现,同名剧目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段的演出中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反 映了戏曲艺术的流变和地域性特点。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对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同名剧目的具体比较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 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古代戏曲学·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

古代戏曲学·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

古代戏曲学·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古代戏曲学·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是一种承继关系,只是名称不同罢了。

宋元南戏又称戏文、南曲、南戏文。

最初产生在温州(又名嘉兴)一带,所以又叫做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明朝建立后,它继续发展并取代北杂剧而占据戏曲舞台的主导地位,人们改称为传奇。

它由多种声腔演奏。

宋金杂剧产生的前后,流行于南方的民间小曲,也渐变为歌舞小戏。

徐渭在《南词叙录》里说:“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

……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夫罕有留意者。

”对于它产生的具体时间,历来有两种说法。

明祝允明认为产生于北宋末年。

他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 之后,南渡之际(1127)。

”徐渭则认为稍后一些。

他在《南词叙录》里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两种说法相距七十余年,正是南戏由乡村小戏渐变成完整戏剧形式的过程。

北宋末年,内忧外患相当严重。

地处浙江一隅的温州却比较安定,再加上对外通商口岸的各种便宜,因而商业经济相当的发达繁荣,人口也相当的集中。

为适应广大市民阶层的需要,当地农村小戏进入城市并迅速成长壮大起来。

随着宋王朝的南迁,大批北方人口也蜂拥而至,仅浙江一带就增加了三分之一。

南宋初年又有一个相对的安定时期,市镇乡村的民间歌舞及戏曲演出更加活跃。

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商业手工业更为发达,人口也高度集中,作为演出场地的瓦子勾栏遍布全城内外。

据《武林旧事·勾栏瓦子》记载,临安有南瓦、中瓦、北瓦、蒲桥瓦等二十三处。

第一处瓦子又有许多勾栏,仅北瓦就有十三座。

同时还有无固定演出场所的路岐在各处流动演出。

此外,从汴京来的各种伎艺也汇集临安。

这一切都为南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元代统一全国后,许多北方杂剧作家和艺人到南方安家落户,进一步推动南戏走向成熟。

简述宋元戏曲的确立与发展

简述宋元戏曲的确立与发展

简述宋元戏曲的确立与发展前面所提到的宋元时期的戏剧,我们称之为“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具有明显的民间艺术特点的戏曲概念,它在发展过程中也与其他剧种相互影响,融合了一些新兴的文化因素。

经过长期演变和历代南戏编作者的努力,南戏成为了与北杂剧并立的两大成熟的戏曲形式。

南宋初年,在浙江温州流行着的诸宫调,又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继宋杂剧之后最早出现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温州杂剧的发展比较缓慢,仅流行于浙南一带,未能传播至江淮及江北广大地区。

不久,北方人南下定居在浙江、江苏一带,同当地居民交往密切,从事杂剧演出活动,于是南戏就迅速向长江流域和更广大的地区传播开来。

元末,南戏与北杂剧等共同构成了元杂剧的基础。

由于南戏内容深刻,故事情节完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而且雅俗共赏,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南方戏曲的特色,因此很快风靡南北,成为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通俗戏曲。

而元杂剧则是元代的代表性文学样式。

后来南戏逐渐与北杂剧合流,发展成为包括南杂剧和北杂剧在内的各种剧本总称为“元曲”。

元杂剧在元朝统治下得到迅速发展,与南戏一起成为当时戏曲舞台的主要艺术形式。

当时的北杂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四大声腔”,即以西凉、石州、大食、高丽等民族音乐为主,融合中原传统音乐,具有地方特色的元代民族音乐,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拜月亭》《汉宫秋》《窦娥冤》《救风尘》《倩女离魂》等优秀的北杂剧作品,堪称中国戏曲的宝贵财富。

而南戏经过长期的演变,艺术上也日臻成熟。

在北杂剧衰落的过程中,南戏的音乐唱腔进一步发展完善,吸收北曲和民间音乐,创造出一种新的声腔——南戏宫调。

据记载,南戏宫调当时分为十二个系统,对后世戏曲声腔的影响极大。

在形成过程中,南戏与元代另外两种重要的戏曲样式——“散曲”、“小令”有着密切的联系。

南戏散曲与北曲有机结合,并吸收小曲、里巷歌谣,大大丰富了词曲音乐;南戏小令则采用了词牌,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元末南戏“四大传奇”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四部南戏简称 “荆、刘、拜、杀”,皆出现于元代末期,后世被誉为“四大南戏” 或“四大传奇”,是宋元南戏中除《琵琶记》之外影响最大的几部 作品。
“四大南戏”串联剧照
《荆钗记》
一般认为是柯丹邱作。
全剧48出,写书生王十朋与钱玉莲 的爱情婚姻故事。
昆剧《杀狗记》剧照
第四节 高明与《琵琶记》
高明(?—1359)字责诚,温 州瑞安人。出身于世代书香家 庭,少时以博学著称。性情耿 介,为官正直不避权责,后与 上司不和辞官还乡。元末动乱 避居四明(宁波)栎社,隐逸 中完成了《琵琶记》的创作。 所著南戏《闵子骞单衣记》已 佚,诗文集《柔克斋集》20卷 亦散佚,今存诗、词、文50余 篇。
一般认为作者为元末施惠。
全剧以蒋世隆和王瑞兰的爱情婚姻 波折为主线,基本情节与关剧大致 相同。
明人曾将其与《琵琶记》相提并论, 李贽认为二剧都达到了“化工”的 境界。
《杀狗记》 元杂剧中有《杨氏女杀狗劝夫》,内容与南戏大致相同,此剧涉及 因财产而引发的手足成仇现象,对封建宗法制家庭内部矛盾反映比 较充分。作品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故事结构简洁生动,语言通俗质朴,具有民间文学特色,艺术表现 上相对粗糙一些。
刘知远的形象则比较复杂,既有少年时坎坷屈辱的经历也有发迹后 的负心忘义,其人生经历反映了战乱年代的社会背景和一些人渴望 发迹变泰的生活愿望。剧本曲辞本色质朴,情节生动自然,艺术上 富有民间文学的特色。
《拜月亭记》
又名《幽闺记》,改编自关汉卿 《拜月亭》杂剧,是“四大南戏” 中思想和艺术成就最高的。
《琵琶记》
改编自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这是一部影响很大的鞭挞文人 富贵变心的悲剧故事。
高明改编的《琵琶记》,彻底改变了早期南戏中蔡伯喈的面貌,将 《赵贞女蔡二郎》着力鞭挞的“弃亲背妇”负心无义之人,塑造成 了一个“全忠全孝”的正面形象。
“三不愿”与“三不从”的情节:蔡伯喈是孝子本不愿离家去应考, 可他父亲蔡公不从;中状元后牛丞相欲招他为婿,他不愿入赘再三 推却,牛丞相不从;他要辞官逃避,朝廷又不从。
第二节 南戏的作品与思想内容
【宋末元初】 从明代《猥谈》《南词叙录》等著述的记载可知,最早出现的南戏 剧目是《张协状元》《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负桂英》。三剧都 是产生于宋末元初的温州地区,剧情皆表现男子科举发迹变泰后忘 义负心的家庭婚姻故事。
【元代中后期】 爱情婚姻故事:《王焕》《王秀英》,《李亚仙》《苏小卿月夜泛 茶船》,《李勉》《张琼莲临江驿》; 反映社会黑暗和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描写忠奸斗争,歌颂爱国 的民族英雄及批判祸国殃民的奸臣贼子的作品:《祖杰》《柳颖》 《包待制陈州粜米》《屈大夫江畔行吟记》; 与北杂剧同一故事题材的剧目,如《崔莺莺西厢记》《裴少俊墙头 马上》《柳毅洞庭龙女》。
【作剧理念】
秋灯明翠帏,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 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 徒然。 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作眼儿看。休 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骅骝方独步,万马 敢争先?
——高明《水调歌头》
“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财;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 蔡伯喈”。(《琵琶记》“题目正名”)
剧中的王十朋与早期南戏中“负心 型”的读书士子不同,是个忠实于 婚姻爱情的正面书生形象。剧本结 构精巧,情节曲折,曲文本色,写 情逼真,有着较强的戏剧性。
《刘知远白兔记》
元末“永嘉书会才人”据宋人《五代史平话》和金代《刘知远诸宫 调》编撰而成。
写五代时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发迹变泰以及与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 事。
第六章 宋 元 南 戏
南戏的起源与基本特点 南戏的作品与思想内容 元末南戏“四大传奇” 高明与《琵琶记》
第一节 南戏的起源与基本特点
南戏言。因最 初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名永嘉)地区,故又称为“永嘉杂剧”或“温州 杂剧”。
【起源】
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 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清暖红室刊本《陈眉公批评琵琶 记》插图(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祝允明《猥谈》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徐渭《南词叙录》
【与北杂剧相比较】 第一,剧本结构长短不拘,可长可短。短则几出,长可十几出或几 十出,完全依据剧情需要来结构编排故事。 第二,演唱上不仅仅是由主角一人独唱,还可以出现对唱、轮唱、 伴唱及合唱。根据剧情需要,任何角色都可以唱上一段,形式非常 自由,这给舞台表演中曲、白、科介的综合运用提供了方便。 第三,唱腔音乐使用南曲。由于南戏自开始萌生就具有这些自由灵 活的特点,加上使用南人熟悉、习惯的当地民间通俗曲调演唱,所 以诞生后颇受南方地区人们的欢迎,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协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 ——徐渭《南词叙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