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南戏的演进
宋元戏曲艺术的发展与特色
宋元戏曲艺术的发展与特色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因为在这个时期,戏曲艺术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并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本文将探讨宋元戏曲艺术的发展和特点,带您了解这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一、起源和演化1. 宋元戏曲的起源戏曲起源于古代宫廷乐舞,并在社会底层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
到了宋元时期,戏曲已经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艺术形式,得到了社会各个层面的认可和支持。
2. 戏曲的演化宋元时期,戏曲艺术经历了多次演化和变革。
其中,最重要的演化是从“南戏”和“北曲”的融合。
南戏源于吴地(今江苏、上海一带),以其细腻的唱腔和歌舞形式闻名;北曲则源于辽金时期的演艺文化,以其阳刚豪放的唱腔风格而著称。
在宋元时期,南戏和北曲相互交流融合,产生了新的戏曲形式。
这种合并产生了具有南戏细腻唱腔和北曲豪放风格的新型戏曲。
这种融合使戏曲艺术更加多元化和丰富,成为后世戏曲演出的基础。
二、特色和表演形式1. 剧种的多样性宋元时期的戏曲艺术不仅在形式上多样化,而且在剧种上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戏曲剧种,如《西皮》、《杂剧》、《新曲》等。
每一种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特点。
例如,《西皮》以其激情四溢的唱腔和动感的舞蹈闻名,它描绘了英雄豪杰的故事;《杂剧》则以其幽默诙谐的表演和滑稽剧情吸引观众;而《新曲》则以其细腻婉转的唱腔和动人的歌词展现了爱情和家庭纷争。
2. 表演形式的丰富性宋元戏曲艺术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
除了唱腔和舞蹈,戏曲还包括了音乐、戏剧表演和舞台美术等元素。
在音乐方面,戏曲使用丰富多样的乐器,如琵琶、古琴、笙等,为演出增添了动听的音乐效果。
在戏剧表演方面,演员通过語言、肢体、表情和化妆等手段,生动地展现了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舞台美术方面,戏曲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舞台布景和道具,通过舞台效果的营造,增强了戏曲的视觉效果。
第二讲: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
第二讲:南戏与传奇■教学要点:1、使学生了解元代南戏的发展情况和著名作品《琵琶记》的主题倾向和艺术成就。
2、使学生掌握汤显祖的戏剧成就,以及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3、使学生掌握清代前期戏曲的创作情况,以及李渔的戏曲创作理论。
4、使学生掌握《长生殿》创作的思想倾向及艺术成就。
5、使学生掌握《桃花扇》创作的思想倾向及艺术成就。
■课时安排:(12-16节)第一节宋元南戏概说一、起源与发展1、起源。
又别称南曲戏文、戏文。
因其初起于浙江温州,故又名温州剧。
明祝允明《猥谈》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徐渭《南词叙录》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两者相差六、七十年。
由温州杂剧发展成为南戏,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与过程;徐渭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比较接近实际的。
南戏出现于温州,首先是在于它的文化传统。
温州以“尚歌舞”“敬鬼乐祠”著称(《永嘉县志》卷六《风土志民风》),瘦宋以来,各种说唱,歌舞会艺均得到充分发展,温州剧即是宋杂剧在浙江东沿海之一脉。
南宋建都临安,温州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对外口岸,交通发达,都市繁荣,社会相对安定,这是温州杂剧继续向前发展并向南戏过渡的重要的政治经济基础。
同时“九山书会”、永嘉书会等专业创作组织的出现,北方艺人的大批南来,这种写作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南戏的完全成熟,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发展。
南戏创作分为三个阶段:1)、南戏草创时期,此期作者多是民间艺人、书会才人等,多不署作者姓名,剧本也大都失传。
重要剧目有《张协状元》、《王魁负桂英》、《赵贞女蔡二郎》等。
2)、元灭南宋,北杂剧扩展到南方,南戏一渡销声匿迹,被抨击为“亡国之音,奚足以明世法”(周德清《中原音韵》),故有元一代,戏文资料保存极少。
3)、元末明初,元杂剧衰微,元蒙统治行将就木,南戏复兴,出现了文人创作,其代表作是高是的《琵琶记》同时南戏整理旧本也颇有成绩,出现了“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剧本。
元代戏曲的演进历程
元代戏曲的演进历程元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时期之一,戏曲作为民间文艺的重要形式,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演进。
元代戏曲的演进历程,包括了元丰戏、南戏、八大行等不同类型的戏曲,以及其演出形式、演员群体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元丰戏是元代初期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它是由南宋末年的元丰歌谣发展而来的。
元丰戏的最早呈现形式是民间的歌谣、说唱,以及寺庙的宗教舞蹈等,到了元代初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剧种,包括了《西厢记》、《窦娥冤》、《汉宫秋》等著名剧目。
元丰戏的特点在于它的唱腔、唱腔旁白之间的转化和联系,以及剧本中的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描写。
南戏则是元代中晚期兴起的一种戏曲形式,主要分为柳子戏和秦腔两个大的门派。
柳子戏源于江苏的苏州和南京一带,其特色在于唱腔的高亢激昂、华丽多变,表演方式较为动感,适合快节奏的情节描写。
秦腔则发源于陕西的秦岭地区,其特点在于唱腔的深情浑厚、表演方式的深入细腻,适合表现人物情感和性格的变化。
南戏的崛起,不仅带动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整体升级,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除了南戏和元丰戏,元代的戏曲艺术还包括了八大行等其他剧种。
八大行是指武打类戏曲,包括了武侠剧、杂剧、柔术、大打树等多个不同类型。
八大行演员以其激烈的动作表演和身手敏捷闻名,是元代戏曲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
而在传统的元代戏曲演出中,八大行和南戏、元丰戏等剧种常常同时演出,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组合演出。
在元代戏曲的演进历程中,演出形式和演员群体的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元代初期,戏曲演出主要在庙会、驿站等机构展开,演员多为民间艺人或宗教文化群体。
到了元代中期,戏曲演出开始进入官方化的舞台,如以太庙、省府为代表的官方演出机构得以形成。
在这一过程中,戏曲剧目的演进和改进也得以加速,开始对当时社会的风俗、文化、政治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反映。
总的来说,元代戏曲的演进历程是一个十分丰富、多元化的过程。
从元丰戏、南戏、八大行等剧种的兴起,到演出形式、演员群体等方面的变化,元代戏曲的整体发展表现出了多个不同的层面和方向。
宋元南戏及其他
第八章宋元南戏及其他一、南戏概说1、南戏又叫戏文、南曲戏文,是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的基础上吸收北方杂剧的艺术养料发展而成的一种戏剧艺术。
其特点是宫调和套曲的运用十分灵活,一本戏按人物的出场和退场分为若干“出”,角色一般分为生(杂剧叫正末)、旦、净、丑、外、末、贴七种,每个角色都可以唱,并有对唱、接唱、合唱多种形式。
2、南戏产生的时间一般认为,南戏产生早于元杂剧(一度后来居上),如以南戏产生于宣和(1119—1125)时期,元杂剧的起点定为金元之际(1234),那么前后约相差一百年之久。
所以,南戏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第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此前的宋杂剧则是戏曲的雏型(P332)。
3、南戏产生地域及其原因宋室南迁,温州一度为行宫,商业都市,人文荟萃,特别是北方士绅和诸色艺人纷至沓来,使温州成为经济和商业中心,同时也成为文化和艺术中心。
(可参看袁本文学史第三卷P336) 中心词:南宋温州行宫经济商业中心文化艺术中心4、南戏与北曲比较其一,语言音韵不同。
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用韵较为宽松;北曲用北方语言演唱,入派三声,用韵较严。
其二,艺术风格不同。
南曲的音乐风格轻柔婉转,适合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北曲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
其三,器乐伴奏不同。
南戏的器乐伴奏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北曲以弦乐为主。
其四,演唱形式不同。
南戏演唱形式灵活多样,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还有后台用以渲染气氛的帮腔合唱;北曲通常以一人主唱,演唱形式单一。
其五,结构规模不同。
南戏结构上以“出”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叫做一“出”,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演出时间需要一天甚至多日;北曲结构一般为一本四折一楔子。
5、南戏作品据近人搜辑,宋元南戏存目共有230多种,传本19种。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荆、刘、拜、杀”和《琵琶记》是现存南戏作品的代表作。
6、南戏论著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二、《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和“荆刘拜杀”1、《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永乐大典》中所收宋元时期的三种南戏戏文,也是今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包括《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
南戏的发展历程
南戏的发展历程
南戏的发展历程: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的200年间。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的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
南戏是以宾白和曲牌联套相结合、以歌舞故事为主体的早期戏剧表现形式。
南戏产生后,很快向南北流布,衍变为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四大声腔”,影响直达元明清乃至今天。
南戏是在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南戏以曲牌连缀的形式讲述长篇故事,综合了当时众多的艺术形式,诸如宋杂剧、傀儡戏、歌舞大曲、唱赚以及诸宫调等。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即“明清传奇”)。
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汉族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6元代南戏
第一节 南戏概况
一、何谓南戏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指的是宋元时期东南地区用南方方 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南方剧种。
二、南戏的兴起和发展
根据明代祝允明《猥谈》和徐渭《南词叙录》记载,它大约 产生于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到高宗南渡之际,盛行于南宋。因 为它起源于浙江温州地区,所以又叫“温州杂剧”或“永嘉 杂剧”。 南戏最初只是简单的民间歌舞小戏,在此基础上不 断吸收宋杂剧和其它民间伎艺的成份,使自己逐渐丰富发展 起来。元灭南宋后曾一度衰微。至元末再度复兴,并流传到 江西、安徽等地,形成各种不同声腔而逐渐发展成新的地方 剧种。南戏上承宋院本,下开明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重要 的一环。 一般认为北宋末年和南渡之际是南戏的形成期;元灭南宋之 后是南戏的衰落期;元末明初是南戏的繁荣期。
其二,心理描绘。 《琵琶记》中的心理描写也多于元杂剧。赵五娘在诉 说自己的不幸命运时,就有两段精彩的地方。 一是《糟糠自厌》中对糠的诉说。赵五娘以糠和米比 作自己和丈夫的命运。“糠和米,本是两依 倚,……。” 写出了自己的不幸和无奈。 二是《祝发买葬》中对头发的对话,以头发自比,诉 说苦处。“头发,是我耽搁你度青春,如今又剪你, 资送双亲。剪你伤情也,只怨结发的薄悻人。”成功 的心理描写,是刻划人物的一种手段,也为读者了解 主人公提供了又一个视角。
三、《琵琶记》的基本情节 《沁园春》:赵女姿容,蔡邕文业,两月夫妻。
奈何朝廷皇榜,遍招贤士;高堂严命,强赴春 闱。一举鳌头,再婚牛氏,利绾名牵竟不归。 饥荒岁,双亲俱丧,此际实堪悲。 堪悲赵 女支持,剪下香云送姑舅。罗裙包土,筑成坟 墓;琵琶写怨,竟往京畿。孝矣伯喈,贤哉牛 氏,书馆相逢最惨凄。重庐墓,一夫二妇,旌 表耀门闾。
第五章 宋元南戏
六、《琵琶记》的影响 • 《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 殿》。 • 《缀白裘》入选二十六出。 • 《南词叙录》:“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 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参, 卓乎不可及已。” • 仿效的典范。双线结构的固定范式;曲律 的广为流传;表演艺术的垂范作用。 • 版本:清陆贻典钞校本《新刊元本蔡伯喈 琵琶记》。 • 赵景深。 • 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
二、南戏的曲折发展: 1.产生时间:早于元杂剧。 • 民间歌舞小戏 , “村坊小曲为之”。 • 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 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 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 亦不甚多。” • 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 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 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 渡。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 元刘埙《水云村稿》卷四《词人吴用章传》说: “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 哇盛,正音歇。”
三、主题: 1、封建说教。 2、反映现实。 3、封建说教和反映现实。 四、《琵琶记》人物: 1、赵五娘: • 《勉事姑嫜》《糟糠自厌》 《祝发买葬》。 • 坚忍不拔、尽责善良、勤劳朴实、处处为他人 着想。 2、蔡伯喈: • 软弱屈从,三不从而又不得不从。知识分子的 两面性。
五、《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戏剧结构。 • 两条线索交叉对比发展:蔡伯喈和赵五娘。 • 蔡伯喈内心矛盾的对比。 2、人物心理描写细致。 • 《糟糠自厌》。 3、融本色派与文采派于一炉 ( 1 )配合两条线索,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 • 王国维:“自铸伟词,曲兼南北之胜。”
2.产生地点:温州。 • “九山书会”、“永嘉书会”等专业写 剧团体。 • 才人编写《张协状元》 • 史九敬先《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 温州经济、交通的发展。 • 《赵贞• 分场制,一场称一出。 • 家门大意(副末开场), • 每场都有下场诗。 2、科介:简称为介。 3、音乐特点: ①可换韵、转韵。 ② “南北合套”的特殊的套曲形式。 ③任何角色都可演唱,还可对唱、合唱。 ④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
第六节 元代南戏
• 说明:历史上王十朋确有其人,南宋名臣,官至 龙图阁学士。剧中情节与他的生平大不相同,疑 为同名。
• 《白兔记》作者不详。故事源于宋代《新编五代 史平话》和金代《刘知远诸宫调》。写五代时后 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的故事,主要表现一个家庭 悲欢离合中的正邪善恶。 • 作品着力塑造了李三娘形象。在逆境中,她受尽 磨难,吃尽苦头,但却从未向邪恶低头,表现出 坚贞不移、忍辱负重、矢志不二的坚强性格。她 的苦难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广大妇女的悲惨命 运,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 • 《白兔记》的结构布局合理,脉络分明;语言质 朴无华,富有民间文学色彩。但作品流露出宿命 论思想和封建道德思想等封建糟粕。
• 祝允明
苏州石刻像
• 今人搜集的宋元南戏剧目238种,但传存全本的 只有十几种。早期的南戏作品有《赵贞女》和 《王魁》两种,徐渭称之为“戏文之首”,但均 已失传。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有《永乐大典戏文 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 孙屠》。真正代表南戏水平的是《琵琶记》和 “四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 记》)《拜月亭》《杀狗记》。 • 南戏的特点:1、篇幅较长,以“场”(出)为 基本单位。2、副末开场,题目正名在剧前。3、 以南曲为主,间用北曲。4、每一出中曲牌不限 一个宫调,唱词也不限通押一韵。5、唱法随意, 对唱,独唱,合唱,轻唱均可。6、角色有生、 旦、净、末、丑、外贴等。
第六节 元代南戏
• 一、南戏的源流和特点 • 南戏,即南曲戏文,是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 式。据明代祝允明(1460—1527)《猥谈》和徐渭 (1521—1593) 《南词叙录》记载,它大约产生于 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到高宗南渡(1119—1127)之际, 盛行于南宋。因为它起源于浙江温州地区,所以 又叫“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最初只是简 单的民间歌舞小戏,在此基础上不断吸收宋杂剧 和其它民间伎艺的成份,使自己逐渐丰富发展起 来。 • 四个阶段:北宋末年,只是民间歌舞小戏、无宫 调、少节奏,顺口可歌。南宋期间:进入临安及 其它大都市,发展成为大戏,有《张协状元》等。 元初至中期,南戏与杂剧交互产生影响,有《宦 门子第错主身》《小孙屠》等。元末明初,南戏
第三章元代南戏
第三章元代南戏第一节南戏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戏剧成熟较早的一支,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元杂剧,另有一个成熟稍迟的分支,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流行的南戏,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
•南戏产生的年代,祝允明《猥(wěi 琐碎烦杂)谈》说是北宋“宣和之后,南渡之际”。
又据刘埙(xūn )《水云村稿》所述,南宋咸淳年间,所谓“永嘉戏曲”在江西南丰一带也已经很流行。
•在《猥谈》和《南词叙录》(徐渭)中著录的最早的南戏剧目是《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都是写男子负心的故事。
•宋代南戏也绝少有剧本传世,只有在《永乐大典》残卷中发现的《张协状元》一种,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宋代的旧作。
•南戏最初当是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南词叙录》说它“即村坊小曲而为之”。
此外,它也吸收了宋词的曲调,以及唐宋大曲、诸宫调等乐曲成分,并在表演形式上受到宋代官本杂剧的影响。
•以《张协状元》的情况来看,它的开头是用诸宫调的说唱来叙述故事,然后进入角色的表演,剧中并穿插了不少滑稽取笑的成分。
•温州是古老的文化之都,又是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南戏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得以成长,并逐渐扩展到东南沿海一带,进入南宋都城临安。
•元灭南宋以后,北方剧作家大批南下,杂剧占领了南方舞台,南戏较之已经高度成熟的杂剧显然相形逊色。
•但是,它在南方民众中的基础是相当牢固的,所以仍旧在民间流行。
而且,正是由于北杂剧的南下,造成了南北剧交流的机会,一些北方作家参与了南戏声腔的改造和剧本的编写,一些北方演员参与了南戏的演出。
•在这过程中,南戏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
如改编杂剧的剧目,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杂剧曲牌联套的方法,采用杂剧的一些曲调而形成“南北合套”的形式等等,南戏的艺术因而得到进一步提高。
•现存宋元南戏剧目共二百多种,除大约六种出于宋代,其余均出于元代,可见元代南戏还是颇为兴盛的。
到元末,《琵琶记》等剧本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为明清传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南戏的兴起与《琵
(二)南戏作家作品
钱南扬《戏文概论》录入宋元时期南戏剧目共 计238种,但有完整作品保留下来的, 只有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琵琶记》与“荆、 刘、拜、杀”等八种。前三种能使我们了解到 早期南戏的风貌,而后五种是经过时间的冲刷 积淀下来的“精品”,其中自然也留下了明人 删改的痕迹,但这已经是十分珍贵的了。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作为一部有意识宣扬道德教化的剧作,在后世受到 统治者的欢迎。据说朱元璋认为它的可贵,甚至超 过四书、五经。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它只是一种陈 腐的说教。 “忠”与“孝”这封建时代两大基本伦理观念的冲 突 个人意愿与社会统治力量的冲突
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这种关注和思 考又同元末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文化的演变有关。 生命存在的极其无奈、无所不在的大悲凉
南戏的形成
南戏兴起的时间
南戏最早作为一种土生土长于江南永嘉一带的民 间戏曲艺术,当是兴起于北宋末年;其盛行则在 南宋之际;至元统一南北后,由于北剧与南戏交 流,它又得以进一步发展;其形式到元末趋近于 定型。 郑振铎认为南戏是受印度梵剧影响而产生的,是 “中国最早的戏曲”。
南戏的渊源
张庚《中国戏曲通史》“南戏的根源则出自南方的 民间歌舞小戏。在这个基础上,又不断吸收了宋 杂剧和民间伎艺的成分,才逐渐走向成熟的。”
从人物形象来说,虽然夹杂了一些理念化 的成分,但无论赵五娘的历经磨难而默默 忍受,还是蔡伯喈的进退两难而矛盾苦闷, 都有其真实的生活基础。作者为了达到 “动人”的目的,逐步深入地展现他们的 性格特色和细微的心理活动,使之有血有 肉,不因为说教的目的而变得苍白僵死。
宋朝时期的南戏名词解释
宋朝时期的南戏名词解释引言:南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诞生于宋朝时期。
作为独立的戏曲门类,南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传统戏曲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深入解释宋朝时期的南戏,阐明其演艺特色、剧目形式和文化意义。
一、南戏的概述1.1 南戏的起源与发展南戏起源于南宋时期,源自汉剧和唐剧的发展演变,吸收了闽剧、粤剧和韩剧等地方戏曲的元素,形成了独特风格,以音乐、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
1.2 南戏的地位和影响南戏在宋代文化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得到了皇室和士人的支持和喜爱。
其表演形式和内容受到了当时社会风尚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同时也对后来的戏曲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南戏的表演特色和演艺形式2.1 表演特色南戏注重细腻而精妙的表达,以“变”为特点。
演员通过表情、身段、音律和服饰等方面的变化,将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真实地呈现给观众。
2.2 演艺形式南戏的演出通常以剧班为单位,在庙堂、宫殿等场所进行。
演员们除了扮演各种角色外,还兼任打击乐器、音乐伴奏和背景杂技等职责。
南戏通常使用京板(悬空板)作为舞台,通过巧妙的灯光和道具布置,营造出独特的舞台氛围。
三、南戏剧目形式和代表作品3.1 唱腔和曲调南戏剧目中有丰富多样的唱腔和曲调,包括南曲、小合、大合、板调等。
不同的剧目和角色会采用不同的唱腔和曲调,以表达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3.2 剧目类型南戏剧目类型繁多,包括历史戏、传奇戏、曲调说唱和散曲等。
其中,历史戏多以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为主题,具有高度的历史性和叙事性;传奇戏则以神话传说为题材,表达超自然与幻想的情节。
3.3 代表作品在南戏的剧目中,有一些作品成为了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比如《西华山》、《红楼梦》以及《雉堞小梁州》等,这些作品通过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南戏独特的魅力和文化韵味。
四、南戏的文化意义4.1 艺术审美南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演艺风格,体现了中国戏曲演艺的极致之美。
第五讲 宋元南戏
㈠南戏的概念
南戏原来只称戏文,后来因为它最先在浙
江温州一带流传,为区别于北方流行的杂 剧,所以称南戏文、南曲戏文,简称南戏, 也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它主 要以南曲为声腔演唱,由南方语言和南方 歌曲所组成的戏曲样式。
南戏的形成 :早于北杂剧
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南 渡(1127)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 牒,其时有赵闳夫(宋光宗赵惇(dūn)同 宗堂兄弟)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
进士,做了十来年的元朝官吏。由 于他为官清廉,不畏权势,经常与 上司意见不和,故常常辞官隐退, 任职时间都不长。
作者介绍:辞官与作曲
他写《次韵酬高应文》,回顾十余年仕
宦生活,感慨万千: 曾向天涯钓六鳌,引帆风紧隔银涛。江 山有恨英雄老,天地无情雨露高。七国 游淡厌犀首,十年奔走叹狐毛。争如蓑 笠秋江上,自脍鲈鱼买浊醪。 后专心致志从事他酝酿已久的《琵琶记》 创作。还作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
南戏滥觞于北宋宣和年间 (1119—1125),到南宋 光宗年间1190—1195), 已经流传到都城临安(杭 州),盛行于浙江、福建一 带。
南戏形成地区
南戏最早形成于浙江温州,因此又称 “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刘念 兹先生的《南戏新证》认为南戏不仅 仅是在温州形成的,杭州、泉州和潮 州也是发祥地,暂备一说。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一 作者:
高明(1307?-1359年),字则诚,号菜根
道人,浙江瑞安人。元末至正五年(1345) 进士 他的创作,除《琵琶记》外,还有南戏《闵 子骞单衣记》,已佚;诗文集《柔克斋集》, 也大多散佚,经近人搜辑,仅存五十余篇。
作者介绍:学习与做官
宋元南戏名词解释
宋元南戏名词解释一、南戏的发展历程南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宋代,发展于元代,繁荣于明清时期。
南戏最早起源于南方的民间歌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戏剧性质的表演形式。
在宋代,南戏被称为“南曲”、“南戏”或“梨园戏”,到了元代,南戏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戏曲形式,也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最重要的一种戏曲形式之一。
二、南戏的艺术特点南戏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音乐、剧本、表演和舞台美术等方面。
1.音乐南戏的音乐以曲牌为主要表现形式,曲牌是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由一些固定的旋律和词牌组成。
南戏的曲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旋律优美、婉转动听,常常运用说唱的方式,加强了音乐的叙事功能。
2.剧本南戏的剧本以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为主要题材,强调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南戏的剧本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其中“开端”和“结局”常常采用说唱的形式。
3.表演南戏的表演形式以唱、做、念、打为主要手段,表演风格注重情感表达和动作刻画。
南戏的表演特点主要有“角色行当”、“武打”、“绝活”等。
4.舞台美术南戏的舞台美术主要包括布景、道具、服装等方面,其特点是简练、实用、富有象征性。
南戏的舞台布景常常以屏风、桌椅等简单的道具为主,道具的运用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三、南戏的代表作品南戏的代表作品主要有《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等。
《西厢记》是南戏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讲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刻画深刻,被誉为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瑰宝。
《牡丹亭》是明代南戏的代表作之一,由汤显祖所作,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剧中描绘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展现了深刻的人性思考。
《长生殿》是清代南戏的代表作之一,由洪升所作,讲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剧中描绘了皇宫的兴盛和衰败,展现了浓重的历史感慨。
以上是对宋元南戏名词解释的详细介绍,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南戏,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宋元南戏】南戏,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名称。
南戏大约产生于南北之际,据祝允明《猥谈》云:“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祝允明似看到过赵闳禁南戏的旧牒,故其说较为可信。
而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赵闳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兄弟赵廷美的八世孙,与宋光宗赵chen是弟兄,故赵闳夫榜禁南戏的时间确在宋光宗朝。
这说明,南戏在宋光宗朝就已经流传到杭州了,并遭到了统治者的榜禁。
但南戏的产生必在赵闳夫榜禁以前,它从诞生地温州一带流传到杭州所需的时间,肯定不上止一两年。
因此,它的产生必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
南戏产生于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这些地区地处东南沿海,在宋代都是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的地区,如《梦粱录》载:“若商贾,止到台、温、泉、福买卖。
”而且这些地区的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如温州自隋唐以来就以“尚歌舞”著称(《瓯海轶闻》)。
在民间娱神祭祀的风俗十分流行,唐代诗人顾况《永嘉》诗云:“ 东瓯传旧俗,风日江边好。
何处乐神声?夷歌出烟岛。
”宋代叶适《永嘉端午行》诗也云:“岩腾波沸相随流,回庙长歌谢神助。
”又如南宋陈淳在《上傅寺丞论淫戏书》中记载了福建漳州一带民间伎艺的流行情况,谓每“当秋收之后,优人互凑诸乡保作淫戏,号乞冬。
群不逞少年,遂结集浮浪无赖数十辈,共相倡率,号日戏头,逐家裒物,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
筑棚于民居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
至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不顾忌”(明何乔远《闽书》引)。
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民间表演技艺的兴盛,便为南戏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南戏的剧本一般都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早期的南戏虽有段落可分,但不注明出数,往往牵连而下。
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
如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张协状元》有五十三出,《宦门子弟错立身》最短,只有十四出。
浅谈从宋元南戏到明清传奇的演变
浅谈从宋元南戏到明清传奇的演变浅谈从宋元南戏到明清传奇的演变[摘要] 中国戏曲是世界四大古老戏剧之一,而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它最终演变为明清传奇。
“四大传奇”和《琵琶记》是南戏向明清传奇演变的临界作品,清中叶以后,传奇时代消失在地方戏的汪洋大海之中了。
[关键词] 宋元南戏琵琶记明清传奇一、南戏——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中国戏曲是世界四大古老戏剧之一,它在历经汉朝百戏、隋、唐歌舞戏和角抵戏之后,进入两宋杂剧,为元杂剧的辉煌鼎盛打下了基础。
但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却不是宋杂剧,而是与其基本同期的南戏,它也是明清传奇的前身。
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在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产生了南戏(也称戏文)。
它源自于民间歌舞小戏,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宋杂剧、诸宫调及其他民间伎艺的成分,又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
它的形式比较自由,故事多与爱情有关,常见的主题是对于“负心汉”的批判,它是中国古代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正因为它与宋杂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南戏在形成之初也叫“永嘉杂剧”、“温州杂剧”。
宋代尽管其声威不及汉、唐、明、清,但由于多年没有内乱,因而经济发达,城市异常繁荣,而城市娱乐业的繁荣一定是要以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依托的,宋朝正具有这样的条件。
南戏就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萌发的。
二、南戏的形式与主题与元杂剧相比,南戏最重要的特征是形式自由。
因为它来自于民间,一切以吸引观众为已任,没有元杂剧那么多的束缚。
其戏剧结构可长可短,曲与曲的连缀不拘定则。
元杂剧多为一人主唱到底,而南戏则“无一定之宫调……各色皆有白有唱”,演唱与科白相结合,完全视剧情内容决定,因而能随心所欲地敷演短至数出,长至数十出的戏剧故事。
“此则南戏之一大进步,而不得不大书特书以表之者也”。
因为南戏主要是民间艺人的集体创作,徐谓在《南词叙录》中也说“语多尘下,不若北之有名人题咏”、“不叶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所以保留下的有关资料及剧本极其有限。
元代文学第四讲 元代南戏
弱性格和复杂心理。也是有情有欲的普通 人。 赵五娘: 善良朴实、坚忍耐劳,有着传统孝贤美德的 女子。也有道德楷模内心的无奈与隐痛。 【孝顺歌】呕得我肝肠痛 【前腔】糠和米,本是两倚依
【孝顺歌】呕得我肝 肠痛,珠泪垂,喉 咙尚兀自牢嗄(shà) 住。糠!遭砻被舂 杵,筛你簸扬你, 吃尽控持。悄似奴 家身狼狈,千辛万 苦皆经历。苦人吃 着苦味,两苦相逢, 可知道欲吞不去。
喈琵琶记》、明嘉靖间刻《新刊巾箱蔡伯喈琵琶 记》、明嘉靖间刻《风月锦囊》摘汇本《蔡伯喈》 等; 昆山腔演唱本系统,晚明流行,改编较大
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二、《琵琶记》 (二)题材来源:改编自宋南戏《赵贞女蔡二郎》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1、把负心汉蔡伯喈改造成忠孝双全的正面人物。
பைடு நூலகம்戏剧冲突
辞试不从 辞官不从 辞婚不从
揭示了“忠”与 “孝”两大基本伦 理观念的冲突
“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
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
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
也徒然。 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
子,这般另眼儿看。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
蔡高中进士——赵典卖首饰 蔡洞房花烛——赵糟糠自咽 蔡中秋赏月——赵葬亲寻夫
同生活场景中的两种心境:蔡伯喈苦闷沉重与相 府小姐闲适幸福。
“琴诉河池” “赏月”
3、语言: 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 蔡伯喈一线:辞藻华丽
【南乡子】翠竹影摇金,水殿帘栊映碧阴。 人静昼长无个事,沉吟,碧酒金樽懒去 斟。幽恨苦相寻,离别经年没信音。寒 暑相催人易老,关心,却把闲愁付玉琴。
宋代戏曲艺术南戏与北曲的兴盛与发展
宋代戏曲艺术南戏与北曲的兴盛与发展宋代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南戏和北曲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艺术形式。
本文将探讨宋代南戏与北曲的兴盛与发展。
一、南戏的兴起与特点南戏是指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的戏曲艺术形式,由于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适宜戏曲表演,因而南戏在宋代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成为主流。
具体而言,南戏以宋代中后期的“越调”为代表,最早由戏曲演员杨春贺所创,后经过多代艺术家的改进和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
南戏在表演形式上注重唱腔和身段的表现,旋律优美、柔和悠扬,舞蹈动作轻盈灵巧,舞台布景精致细腻。
同时,南戏还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行头服饰华美,角色划分明确,充满戏剧性和艺术性。
南戏题材广泛,既有历史传奇,也有民间故事,同时也以描绘社会生活和爱情故事为主题。
南戏在宋代得到官方的支持和认可,成为高雅文化的代表,深受士人的喜爱。
二、北曲的兴盛与特点北曲是指起源于中国北方的戏曲艺术形式,与南戏相比,北曲在宋代也取得了显著的兴盛与发展。
北曲以京剧为代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但在宋代已经形成了初步雏形。
北曲的特点是唱腔高亢豪放,动作夸张有力,强调身段和功夫的展示。
舞台布景豪华繁复,道具使用丰富多样。
北曲的表演形式更加注重武打和杂技的展示,以及特技的运用,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快感。
北曲的题材多样,既有历史传记,也有神话传说,同时也以表现社会生活和战争场面为主题。
北曲在宋代得到了皇室和贵族的喜爱和支持,成为士人的消遣和社交的重要方式。
三、南戏与北曲的对比南戏和北曲虽然在地理位置和表演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在宋代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兴盛。
两者都在表演形式、题材内容、菱格主题上有所区别,但都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戏注重唱腔和身段的表现,风格细腻柔和,适合描绘细腻的情感和交流。
北曲注重武打和杂技的展示,风格豪放有力,适合表现英雄豪杰和激烈场面。
南戏多以越调为代表,北曲则以京剧为代表,两者都在曲调和唱腔上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正稿)第五章 宋元南戏
二、南戏的体制特点: (一)在剧本结构上,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少 则几出,多则几十出。 (二)在表演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对唱、 轮唱、合唱;宫调音律的限制也不像杂剧那样严格。 (三)在音乐上,以南曲演唱。 王世贞《曲律引》:‚北曲主劲切雄丽,南曲主清 峭柔远。‛ 徐渭《南词叙录》:‚听北曲则神气鹰扬,有杀伐 之气;听南曲则流丽婉转,有柔媚之情” 。‛
艺术上:
1.“巧合”手法是构成这出戏的基础,并 使作品具有传奇性。如: “瑞莲”、“瑞兰”谐音的巧合,造成 两个家庭暂时性的新组合; 王镇父女在招商店相会的巧合,拆散了 一对鸳鸯; 王瑞兰“幽闺拜月”引出姑嫂相认; 新科状元恰是蒋世隆,等等 2.曲词、宾白不假雕饰,以自然质朴见 长 “《拜月》曲白都近自然,委疑天造, 岂曰人工。” ——李贽《幽闺记评》 《拜月亭》“抢伞”欣赏
四、《杀狗记》(《杨德贤妇杀狗劝夫》)
改自肖德祥杂剧《杀狗劝夫》 剧情:(36出) 孙华 妻杨月真 弟孙荣 无赖柳龙卿、胡子传 创作意图:“妻贤夫少祸” 宣扬孝悌观念(“兄 友弟恭” )
剧本语言俚俗本色,但结构松散。 《杀狗记》片段欣赏
‚相传则诚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其足 按拍处,板皆为穿。尝夜坐自歌,二烛忽合 而为一,交辉久之乃解。好事者以其妙感鬼 神,为创‘瑞光楼’旌之。‛ ——徐渭《南词叙录》
第三节《荆》、《刘》、《拜》、《杀》
元末“四大传奇”,又称‚四 大南戏‛ : 《荆钗记》、《白兔记》 (《刘知远白兔记》)、《拜 月亭》、《杀狗记》 一、 《荆钗记》 (48出) 1.作者:柯丹邱 2.剧情:(“义夫”与“节 妇” ) 钱玉莲 ,后母 王十朋 孙汝权 万俟丞相 潮州 福建安抚钱载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转一遭科,云)兀底是那庵儿,闭着门子哩,我与你跳过墙去咱。(做攀望科,等众稽首了,正末做意儿下科,云)匹头里见一个先生,后地有五七百个小先生,都叫一声稽首。莫不眼花?既到这怕甚么?(跳墙科)
2、时空处理方法••转移时间:
叙述法
转移空间:
表演和叙述法
《救风尘》:
(旦)小二哥。你打扫一间乾净房儿。放下行李。你与我请将周舍来。说我在这里久等多时也。(小二)我知道。(做行叫科)小哥在那里。(周舍上)店小二。有甚么事。(小二)店里有个好女子请你里。(周)咱和你就去来。(做见科)是好一个科子也。(旦)周舍来了也。•挖掘心理时间与空:
抒情唱段
《西厢》【听琴】:
月儿,你早些出来么!(焚香了)呀,却早发擂也;呀,却早撞钟也。(做理琴科)琴呵,小生与足下湖海相随数年,今夜这一场大功,都在你这神品、金徽、玉轸、蛇腹、断纹、峄阳、焦尾、冰弦之上。天那!却怎生借得一阵顺风,将小生这琴声吹入俺那小姐玉琢成、粉捏就、知音的耳朵里去者!
二、服饰化装概貌
4、xx初,南戏吸取杂剧之长,
由粗转精,走向兴盛时期•“荆、刘、拜、杀”和《琵琶记》
南戏的艺术形式
1、以“出”为单位,可长可短,多长篇
2、脚色:
生、旦、净、末、丑、贴、外
3、以南曲为主,间用北曲、南北合套;宫调无严格规定,且可随时换韵;任何角色都可以唱,
演唱形式灵活多变
(旦叫介)(唱)
[雁过沙]他沉沉向迷途,空教我耳边呼。公公,婆婆,我不能尽心相奉事,番教你为我归黄土。
蒋世隆、蒋瑞莲、王瑞兰、王夫人、王镇、兴福
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误会,巧合等喜剧手法;增加了社会背景的展示
《杀狗记》xx由?
xx、xx、xx传、xx、xx
“亲睦为本”“孝友为先”“妻贤夫祸少”
2、高明与《琵琶记》••有意识地利用戏剧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
《水调歌头》:
秋灯明翠幙,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
2.面部化装
净、丑;髯口;
裹皂纱片、贴片子
三、创演活动
1.书会和才人
剧本、赚词、弹词、词话、谜语、诸宫调、话本、小令、散曲等
还兼为抄写角本的“掌记”
2.演员
《青楼集志》:
“我朝混一区宇,殆将百年,天下歌舞之妓,何啻亿万”。
“珠帘秀,姓朱氏,行第四,杂剧为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独步,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
3、戏班活动••多是家庭组合
公公,婆婆,人道你死缘何故?公公,婆婆,你怎生割舍抛弃了奴?
(白)公公,婆婆。(外醒介)(唱)
[前腔]媳妇,你耽饥事公姑。媳妇,你耽饥怎生度?错埋怨你也肯不辞,我如今始信有糟糠妇。
媳妇,我料应不久归阴府。媳妇,你休便为我死的把生的受苦。
4、副末开场、下场诗、“收煞”
5、艺术风格朴素本色,清新生动,世俗化的审美情趣,不同于文人剧。
xx一线,xx优雅,如《中秋xx》:
〔生上〕【生查子】逢人曾寄书,书去神亦去。今夜好清光,可惜人千里。
〔贴〕相公,今夜中秋,月色可爱。我请你赏玩一番,你没事推阻怎的?
〔生〕月色有甚好处?
〔贴〕xx,怎的不好?【酹xx月】你看:
玉楼金气卷霞绡,云浪空光澄澈。丹桂飘香清思爽,
人在瑶台银阙。
〔生〕影透凤帏,光窥罗帐,露冷蛩声切。关山今夜,照人几处离别。
〔贴〕长空万里,见婵娟可爱,全无一点纤凝。十二栏杆光满处,凉浸珠箔银屏。偏称,身在
瑶台,笑斟玉斝,人生几见此佳景?惟愿取,年年此夜,人月双清。
〔生〕孤影,南枝乍冷,见乌鹊缥缈惊飞,栖止不定。万点苍山,何处是修竹吾庐三径?追省,
xx曾攀,嫦娥相爱,故人千里谩同情。
•“牛氏有牛氏之月,伯喈有伯喈之月。所言者月,所寓者心”(李渔《闲情偶寄》)影响
《xxxx还带》杂剧的穿关:
头折xx员外(一字巾圆领涤儿三髭髯)旦儿
(髻手帕比甲袄儿裙儿布袜鞋)家童(纱包头青衣褡膊)正末裴度(散巾补纳直身绦儿三髭髯)
•1.“行头”与“砌末”
(珠帘秀)“以一女子,以艺兼并。危冠而道,圆颅而僧,褒衣而儒,武弁而兵;短袂则骏奔走,鱼笏则贵公卿……为母则慈贤,为妇则孝贞;媒妁则雍容巧辩,闺门则旖旎娉婷……”(胡紫山)
2、场面调剂。结构——双线并进、冷热交替•蔡伯喈(生)赵五娘(旦)
入赘xx——喜赈粮被抢——悲
花前畅饮——贵糟糠自咽——贱
xx庆赏——喜艰难葬亲——悲
3、声调格律
改变了早期南戏不讲究宫调配合的做法,根据剧情的
需要,考虑曲牌的缓急、声情的哀乐,以及相互搭配。舞台艺术特质
一、表演的进展
1、虚拟化、xx的表演
第一位从戏曲表演方面评价演员的研究者
“百物之中,莫贵于人,然莫愁苦于人。鸡鸣而兴,夜分而寐,十二时中纷纷扰扰,役筋骸,劳
志虑。……于斯时也,不有解尘网、消世虑、皞皞熙熙、畅然怡然、少导欢适者一去其苦,则亦难乎其为人矣。此圣人所以作乐以宣其抑郁,乐工伶人之可爱也。”
语言通俗易懂,xxxx。
剧作的感情基调大起大落,大悲大喜。
杂剧和南戏的比较
代表作品
1、元末四大南戏:
“xx、刘、拜、杀”••《xx钗记》xxxx
xx、xx、xx、xx继母
“贫相守,xx相连,心不变”
《xx记》xx书会才人编
xx、xx、xx一夫妇、咬脐郎
“贫者休要相轻弃,否极终有变泰时”••《拜月亭》(《幽闺记》)施惠?:
第四章
南戏的概念••••••••••是宋元时代流行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构成曲牌联套体搬演故事的戏曲艺术。又名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曲戏文。
产生的时间:
北宋宣和年间
产生的地点:
xx
南戏发展的原因
外因
xx沿海xx,商业飞跃发展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
内因
“专工南戏”的演员
观众基础
《山房集》:
“市南有不逞者三人,女伴二人,莫知其为兄弟妻姒也,以谑丐钱。市人曰:
是杂剧者。又曰:
xx之类也。”•流动作场(xx艺人)
四、剧场的繁盛
1、xx:
半固定的勾栏瓦舍
《庄家不识勾栏》:
“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圆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的都是人漩窝。见几个妇女向台上儿坐,又不是还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
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作眼儿看。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贤。骅骝方独步,万马敢争先?•
剧情:
xx偕、xx、xx、xx、xx
对南戏《xxxx二郎》的改写
一、重塑蔡伯喈形象——从负心郎到孝子义夫
生不能养——“辞试不从”(孝)
死不能葬——“辞婚不从”(义)
葬不能祭——“辞官不从”(xx)
第一位充满矛盾性格的文人形象
“我穿着紫罗襕到拘束我不自在,我穿的皂朝靴怎敢胡去揣?我口里吃几口荒张张要办事的忙茶饭,手里拿着个战钦钦怕犯法的愁酒杯。”
二、置换主题——从婚变到孝道
xx:
生活真实和xx理念合成的形象
第20出“吃糠”,第26出“筑坟”
“索性做个孝妇贤妻,也得名书青史。”
“词曲之祖”,“南戏中兴之祖”,是南戏时代与传奇时代间的桥梁,对明代戏曲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
1、强调戏曲的风化作用,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显皇猷开盛治,共说孝男并义女。愿玉烛调和,圣主垂衣。”
xx:
“《五经》、《四书》,xx也,家
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
可无。”•部分关目,如以子女向父母祝寿开场,以一夫二妇和好团圆结局等,也为许多戏曲家袭用。
3、元代初期到中期,与xx杂剧相互交流,
相互影响,获得提高。
如《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宋元南戏的比较:
题材上:
宋集中在家庭伦常,爱情和婚姻上;元集中在动荡离乱的社会中的个人和家庭的悲欢离合遭遇。
创
宋是民间艺人,多为无名氏;元代文人介入的现象较普遍
体制面貌:
宋代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语言质朴,体制松散,形式杂糅,纯粹为南曲;元代受到北杂剧影响,出现了南北合套。语言经过润色加工,结构更严谨。
艺术形式灵活自由,易于改编、借鉴杂剧
发展的四个阶段
1、北宋末年,初为民间歌舞小戏。
“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
“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
2、南宋,南戏进入城市,吸收各种艺术的养料,发展成为大戏。如《赵贞女蔡二郎》、《王魁
负桂英》、《张协状元》(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个戏曲剧本);《乐昌分镜》
2、乡镇:
固定的庙台(“舞亭”)
五、戏曲理论的奠基
1、xx《唱论》:
第一本关于戏曲声乐的研究专著
2、xx《xx音韵》:
第一本戏曲xx专著
3、xx《录鬼簿》:
第一本戏曲创作者的史料专著;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戏曲论著;最早全
面著录元杂剧的著作。
4、xx《青楼集》:
第一本专门记载、评鉴演员的专著
5、xx祗遹:
戏剧语言
xx一线,本色动人,如《糟糠自厌》:
••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住。糠!遭砻被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悄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
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白)丈夫,你便是米么,(唱)米在他方没寻处。(白)奴便是糠么,(唱)怎的把糠救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的教奴,供给得公婆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