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状元笔记】河南省漯河高中文科学霸高中语文笔记02(齐华瑞)

合集下载

漯河市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漯河市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漯河市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文学经典往往暗含了传统的延续,也昭示着对于传统的突破。

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创作需要面对古典和五四两个传统。

与政治上中国特色道路的寻找相呼应,抗战时期文学正是通过对民族化和现代性的双面追求,在与两大文化传统的对话中诞生了超越五四的经典之作。

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

这些传统文化因子增强了文学的宣传效果。

但仅此还不够,只有摒弃古典与五四的二元对立,充分展开对话,才能把传统转化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并使它们成为想象性的存在,从而获得成为经典的“原创魅力”。

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

比如,与离家、反抗父权的五四情结不同,抗战时期文学对家园意识的诠释、对家庭亲情的依恋、对家族文化的反思等恰恰成就了契合时代心理的民族经典。

《荷花淀》等小说在水淀荷香中表现乡妇农人的恋家与卫国的统一,表现底层民众现代民族意识从思乡恋家中的觉醒。

再如,与批判乡村的封闭、愚昧不同,《四世同堂》《呼兰河传》等作品中的城镇意象,以及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都以农业文明的生活场景勾连起了乡土中国的共同记忆,获得了不断流传的经典价值。

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

强调中国小说作为“正史之余”的故事性、讨论诗化传统、分析中西文学的各自优长等等,都表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西化进行补正的理论自觉。

但创作中对传统的简单回归并不能产生经典之作,而是需要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

流传一时的新章回小说,如《吕梁英雄传》,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但过于趋旧,在出新上折损了经典性。

天天象上高考季:高考状元语文笔记

天天象上高考季:高考状元语文笔记

更多高考政策信息天天象上高考季:高考状元语文笔记文学作品的表达技术一、表达方式(1)描述①人物肖像描述、动作描述、心理描述、细节描述等,其作用一样为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增进故情形节的进展。

②环境、场面描述。

其作用一样为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气氛,表达情感,更好地表现人物或思想。

(2)表达一是表达人称。

第一人称一样作用是表达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直接抒情和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的作用是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是表达方式。

常考的是倒叙和插叙。

倒叙能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能够对要紧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顾,补充说明,使情节加倍完整,内容加倍充实饱满。

(3)抒情①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述,渲染气氛,衬托作者的情感,情景融合。

②直接抒情,其作用是直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态度,易使读者产生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写作手法(1)象征。

指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示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情感。

运用象征能够使抽象的概念、思想、形象化,能够使思想情感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那个地址的“明月”象征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2)衬托(对照)。

,指刻画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对照,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放在一路彼此比较,对照的作用一样用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儿童两种不同的生存环境,一是“乐园”;一是最严厉的书塾,通过儿童两种不同生活感受对照,说明了封建教育方式对儿童本性的束缚;其作用是使要表达的对象特点加倍突出、鲜明,帮忙表达作者情感或文章主旨。

(3)抑扬。

对写作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荡起伏的成效。

2014河南高考文科状元665分 清华北大争相录取

2014河南高考文科状元665分 清华北大争相录取

2014河南高考文科状元665分清华北大争相录取本报漯河讯今天凌晨,记者联系上舞阳县城的齐民舟。

50岁的他,是在漯河高中曾受过贫困资助的女生齐华瑞的爸爸。

距18岁生日还有4个月的齐华瑞,在今年高考中以665分的全省文科最高分的骄人成绩,让清华、北大竞相伸出橄榄枝。

考生档案姓名:齐华瑞(17岁)学校:漯河高中分数:665分(文科)学习上各科成绩都在前几名,没有弱科和差科“我教了她三年,从高一到高三,她每次考试各科的成绩都在前几名,没有弱科和差科,多次获得全年级的‘状元之星’。

”漯河高中三年级文科1班班主任吕伟旗告诉记者,这个应届高考女生性格平和、大方、合群,做起事来细致、规矩、严谨。

“在学习上独立性、自觉性很强,注重反思和探索,有疑问时很快与老师探讨交流,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弄明白。

”吕伟旗举例说,齐华瑞在自己的“纠错本”上,每道题都留有批注和空白处,把老师指出的重点认真记上,从不落下。

在毕业班级主任陈义刚眼中,齐华瑞爱问、勤思、善于总结。

“每次考试后,学生们都要写自我评价,别人认为反正考完了写三两句应付下算了,她却一写就好几页,把着眼点放在‘错在哪’、‘咋改正’、‘如何不重犯’等细节上。

”生活中如同与时间赛跑,对自己“很苛刻”“她吃饭的速度,如秋风扫落叶”、“一道题弄不明白,她常牺牲1个多小时的午休”、“我感觉她上厕所都好像是小跑”、“别人跑2圈她跑5圈,打个篮球、排球都不惜力……”同学们公认,齐华瑞在平时生活状态中,也像绷紧弦似的如同与时间赛跑。

1.7米的个头,坚毅的目光,清秀的五官。

在漯河高中的三年时光中,齐华瑞的气质一直很引人注目,参与各种文体活动,也对自己“很苛刻”。

“春节放假,很多同学都在享受睡懒觉,她却跟在学校一样,早上6点起床,跑步、学习、就餐按部就班……”齐华瑞的一名同学告诉记者。

父母说生活一直不宽裕,不跟别人比吃穿齐华瑞的父母现住在舞阳县城一普通民居,爸爸齐民舟曾经是一家物资供应单位的下岗职工,小他5岁的妻子在该县某中学任物理课教师。

河南省高考状元姚鸿翔纠错笔记感受

河南省高考状元姚鸿翔纠错笔记感受

河南省理科状元姚鸿翔纠错笔记感受许多人在谈到学习方法时都会谈到纠错笔记的使用问题,我也想就这一问题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感受和看法。

一、建立纠错笔记的经历与感受整理纠错笔记是厚积而薄发。

我开始正式使用纠错笔记的时间比较晚,在高三上学期结束时才真正开始使用(这一点不值得提倡)。

因为我原先认为纠错笔记的整理比较麻烦,高中学习又紧张,一忙就忘了整理错题的事了,所以高三以前也有整理过,但都没坚持下来。

后来根据个人情况,我对纠错笔记的形式及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这样记起来比原先的效果要好得多,这一点之后再说。

总之,从我个人经历来看,尽早养成这个习惯会对你的学习产生很强的推动作用。

二、我对纠错笔记的看法1.纠错笔记不是必胜宝典,整理记录后甚至不看都可以当然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说法,我想表达的意思是真正有效的错题整理是把错题记在心里而不是本子上,将自己做错的题整理到本子上其实是一个加深记忆、加强理解的过程。

把本子记得满满的不是目的,从错题中掌握知识点才是目的。

纠错笔记是一个很好的查漏补缺的工具,但如果在复习最后一个阶段只对着纠错笔记猛看,最终也不一定能取得成功。

就我个人经历来看,如果学校在高考前停课时间较晚的话,由于停课前一直在跟着老师复习,自主时间很少,你就不一定能把一本记录了三年、内容很多的纠错笔记完全看完。

有人会问:“停课不至少也有一周时间么?肯定能看完的呀。

”是的,可问题在于,你的精力不能完全放在看纠错笔记上。

我在最后一周内,面临的是书还有没看的,题还有没做的,另外,纠错笔记也没怎么翻。

这样一来,每天安排做一定强度的练习,看一定时间的课本,留给看错题的时间就很少了。

最后一段时间老师总在强调不能光看不练,不动笔练习的话手就会生,手生了比纠错笔记没看完还要可怕。

所以我觉得,对于纠错笔记的使用,在记录过程中掌握错题是最高境界,每天抽一定时间消化一部分次之,最后抽出大块时间来看是最低境界。

2.纠错笔记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年高考考完后,我有个很强烈的感觉就是,考试偏重于能力的考查。

历年高考状元“私房”笔记:语文篇

历年高考状元“私房”笔记:语文篇
2.紧追常用知识,不与生僻内容亲密接触。在高三复习阶段,我把复习的着眼点集中在课本上,对众多的复习资料作淡化处理。
3.训练应试作文模式,拿下半壁江山。应试作文,与一般文章的写法有很大区别。应严格训练根据不同题目选取不同立意和结构的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高考高分作文固定结构,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应试作文模式,争取高考作文取得好成绩。
作为孩子,我们要将心比心,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能理解父母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苦心了。我们要学会与父母沟通,共商大策,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因为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这样,便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帮助我们实现心中美好的梦想。
高三复习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后,一般说来,学生在学习中出现轻度的、暂时的心理疲劳现象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不及时调节,使身心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就可能加重心理紧张,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失调、紊乱,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下面是高考状元们如何积极防治心理疲劳的心得体会?
当然,谁都希望自己一举成功,早日圆大学梦。但现实中总会有人失望。你要相信,“上帝为你关闭了这一扇窗,就必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你会因此比别人多了一分面对挫折的勇气,多了一份不平常的经历,所以,你何必为此整日愁眉不展、唉声叹气,把该努力学习的时间白白浪费在无谓的叹息中呢?
打消顾虑的你,轻装上阵的你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过,一点压力也没有,也会降低我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同学们要学会调节自身的心理压力。不要给自己一道“死命令”:今年非考上不可。
3.主动学习,善于总结
高三的学习其实是对十年苦读的一次总复习,在这个高二转折到高三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转变身份,主动学习,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梳理者,把自己的所学尽可能地全部整理一次,发现薄弱之处,及时有针对性地补漏补缺,强化自己的知识储备。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三模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1921年10月,瑞典人安特生与中央地质调查研究所袁复礼等人,在仰韶村开始正式发掘。

根据出土文物,安特生判断此地为中国远古文化遗存,并依照国际考古学惯例命名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的发掘,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科学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立,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尤其是石器时代的空白。

安特生虽然在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上有开山之功,推翻了西方考古界关于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断”,但他毕竟不是考古学科班出身,在发掘过程中没能采用考古类型学、地层学的分析方法,他错误地判断仰韶村只有仰韶文化一种类型。

另外,受制于当时欧洲中心主义思潮盛行的时代背景,他在判断仰韶文化起源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仰韶文化以彩陶为重要特色,在对仰韶村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前,安特生在查找彩陶考古资料时,注意到美国考古学者庞贝利1904年在中亚发掘安诺遗址的报告。

安特生发现,安诺遗址出土的彩陶与自己在仰韶村发现的彩陶的花纹样式十分相像,于是有了仰韶文化从中亚传播而来的假说,但他又一时无法打通仰韶遗址与安诺遗址在文化传播上的地理链条关系。

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说,从1923年起,安特生开始赴甘肃、青海等地进行考察。

他发现,甘肃、青海地区出土的彩陶,比仰韶出土彩陶工艺技术更为先进,却很少见到代表中原文化的陶鬲、陶鼎等器物,且当时中国并没有比仰韶彩陶更早的彩陶出土,而欧洲、中亚多有史前彩陶发掘。

安特生由此推断出一条文化传播路线:以彩陶制作为代表的早期人类文明,是先从西亚、中亚传播到新疆、青海、甘肃地区,再逐渐传播到仰韶等中原地区,与中原既有的鬲、鼎制作技术相结合,最终发展出既有陶鬲、陶鼎又有彩陶的仰韶文化。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摸底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所遵循的逻辑不同。

西方是资本逻辑,以资本为中心;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逻辑,坚持人民至上。

资本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轴心,也是各种矛盾危机的原因;与之相反,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学内涵。

何谓“人的逻辑”? 简单说,就是人的发展规律,包括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发展的推进方式、发展的实现条件等。

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按照人的逻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很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发展的逻辑主线。

依据这个逻辑, 现代化建设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使经济发展更适合人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也正因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把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而现代化的推进就是要不断解决这一矛盾。

当然,讲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注意需要的合理性。

这里涉及内在、外在两个尺度,分别看的是需要的提出和满足是否符合人的正常生存发展,并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是否从实际出发,以现有条件为前提。

两大尺度的确立,事实上提出了需要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问题,以及二者的有机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规律,又突出人民至上,从而形成了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人的发展逻辑是渐进的,现代化的全面建设也需要稳健推进,那就又涉及到如何看待人是目的还是手段的问题。

应当肯定,人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和各种关系中,始终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和目的,“人是目的”的价值指向和基本原则不能动摇。

文科状元高考语文144分高分学习方法

文科状元高考语文144分高分学习方法

文科状元高考语文144分高分学习方法高考学生:山东语文单科第一名王伟高考总分:687分语文单科成绩:144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刚进高三时,王伟被分到了学校的实验班,班上高手如云。

那时他的语文每次考试成绩总是在100~110分之间浮动,他意识到这样的成绩在高考中对他不利。

因此,在平时他就有意识地把语文放在优先地位,也为此制定了学习计划。

在实施计划过程中,王伟主要还是跟着老师的节奏走。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回顾课本,掌握基础知识。

“这一阶段一定要做到扎实,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如果将任务拖到第二轮复习,那就麻烦了。

”除了跟上老师复习的进度,王伟自己还另有“独门诀窍”。

他平时随身带有几个小笔记本,其中两个就用在语文方面。

一个是专门的字、词集锦,将平时所见的容易误读的字和容易望文生义的词语(主要是成语)全部收录,然后利用晨读大声朗读以加强记忆;一个是文摘集锦,专门收集一些俗语或从报刊中摘录一些他认为比较好的文章、段落、句子等,如果摘录的东西太长,就把它裁剪下来粘贴到本子上,晚上睡觉时躺在床上拿出来翻翻,这样既可以记忆也可以催眠。

另外,王伟躺在床上还要做一件事,在他的枕头边长期放了一本成语词典,每晚睡觉前他都要看3~5条成语。

他说,不要认为每次看得少,一旦长期坚持下来,一年就会记住1000多条成语。

“直到后来我才发现这些积累对我有多重要。

因为我在今年高考中,前三道考查语音、字、词、句的大题中,自己一分未失。

”文言文:硬骨头天天啃说到文言文,它在语文试卷中虽然只占20分左右,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很多考生一提到文言文就害怕三分,因为古代社会的语言习惯与现在有很大区别。

而王伟对付文言文也有自己的方式。

他讲究的也是积累,按他的话说就是平时要多翻翻文言文字典。

他认为,很多学生觉得文言文难,就是难在一些实词和虚词上。

其实,对于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没必要求全,只要能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以及一些特殊的例句即可。

河南省漯河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漯河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范,人欲横流。

孔子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危机,与弟子们一起研究救世良方,终于在借鉴西周周公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以“仁”为核心,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在内的一整套伦理道德,并且一生都在为维护、宣传及实践这套伦理道德而努力。

孔子认为行政手段是实践这套伦理道德的直接渠道,因此,他渴望被统治者任用。

50多岁时,他带领弟子踏上长达十多年的周游列国的道路。

他每到一处都认真研究当地的政治,宣扬“仁”的思想,甚至还要冒着被权臣杀害的危险。

虽然没有一个统治者愿意采纳他的主张,但是孔子从不气馁。

他对弟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参政的激情来自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对现实的关怀。

据杨伯峻先生的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几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了。

可见,孔子对“君子”的推崇。

虽然孔子自谦说君子的三样品格自己一样也没有,可他的弟子子贡却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三样君子品格正是孔子自身品格的写照。

《论语》中多篇言论都可以体现出孔子非常注重道德修养,把君子之道作为做人的准则。

孔子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地位显赫,他打破了奴隶制社会“学在官府”的禁忌,首开了私塾讲学的风气,主张“有教无类”,从而使劳动人民也拥有了受教育的可能和权利。

史料记载,孔门弟子多达3000人,最出色的有72人。

孔子的教育方法灵活而有效,即把日常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当成课堂,把现实或过去发生的任何事件都当成教材,在与学生的日常交谈中就向学生传达了自己的见解,从而启迪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摘编自康会和《论孔子在〈论语〉中的形象》)材料二:在《庄子》一书中,孔子多次被提及并体现出形象及思想特征前后不一致的特点。

据统计,“孔子”一词在《庄子》一书中共出现51次,孔子形象依据作者态度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特点,甚至前后抵触。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至今仍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生命力,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迹。

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

考古发现证实,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多元一体”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文化交流交融,中华民族最早的大家庭逐渐成形,国家由此诞生,“大同”社会理想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价值追求逐渐深入人心。

在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我们的先人积累了初步的国家治理经验,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最终以典章、思想的形式进行总结和传承。

流传至今的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经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是先秦时期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

秦汉至宋元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的推广、官僚制度的健全,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国家治理的基本形态,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文化支撑,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是对“大一统”的坚定追求。

与此同时,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以文化人的文治主张、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也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完善。

在追求“大一统”的历史中,民族精神世代相传,民族英雄史不绝书。

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丰厚遗产。

这个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愈益深厚,“大一统”趋势愈益强化,新生社会因素愈益彰显。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所遵循的逻辑不同。

西方是资本逻辑,以资本为中心;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逻辑,坚持人民至上。

资本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轴心,也是各种矛盾危机的原因;与之相反,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学内涵。

何谓“人的逻辑”? 简单说,就是人的发展规律,包括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发展的推进方式、发展的实现条件等。

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按照人的逻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很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发展的逻辑主线。

依据这个逻辑, 现代化建设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使经济发展更适合人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也正因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把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而现代化的推进就是要不断解决这一矛盾。

当然,讲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注意需要的合理性。

这里涉及内在、外在两个尺度,分别看的是需要的提出和满足是否符合人的正常生存发展,并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是否从实际出发,以现有条件为前提。

两大尺度的确立,事实上提出了需要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问题,以及二者的有机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规律,又突出人民至上,从而形成了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人的发展逻辑是渐进的,现代化的全面建设也需要稳健推进,那就又涉及到如何看待人是目的还是手段的问题。

应当肯定,人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和各种关系中,始终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和目的,“人是目的”的价值指向和基本原则不能动摇。

河南省漯河实验高中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南省漯河实验高中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南省漯河实验高中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虽然中国古人提出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原则,但那只适合太平盛世的读书人。

在中国古代,太平盛世不多,读书人数量很少,愿意摆脱科举诱惑而跋涉旷野的读书人更是少而又少。

因此,在多数中国人心中真正占据统治地位的,仍然是“” 的封闭观念。

中国文化的理想一脉,是老子所说的“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

作为这些观念的实际成果,中国历代“超稳定”的社会生活,确实不主张与外部世界热情交往,不倡导离开家乡族宗独自出行。

(), 在很多中国人心目中,“游山玩水”终究是一个的消极命题。

近年来由于看中旅游对国内消费的拉动,对劳动力市场的,实行了明智的长假期制度,但这还只是一个权宜性的经济策略,尚未冲击整体文化心态。

由于观念障碍以及随之一系列其他障碍产生了,使中国旅游业还处于比较幼稚的起步阶段。

例如,在真实的风景胜地营造虚拟的主题公园,在文化遗迹现场设置现代游乐场所,全然本末倒置、。

很多人把旅游看成一种被刻意指定的造作行为,不相信自然状态的城镇、乡村、海滩是上佳的游观对象。

随之产生了一系列其它障碍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抱残守阙不尴不尬缓释鱼目混珠B.安土重迁不务正业消释鱼目混珠C.抱残守阙不尴不尬消释买椟还珠D.安土重迁不务正业缓释买椟还珠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观念障碍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其它障碍,使中国旅游业还处于比较幼稚的起步阶段。

B.中国旅游业还处于比较幼稚的起步阶段,主要是由观念障碍产生的一系列其它障碍的原因造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