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头痛分证
伤寒论六经头痛
伤寒论六经头痛
《伤寒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头痛的病因、病机、证治进行了系统论述,按六经循行部位及特点进行论治,将头痛分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少阴头痛、厥阴头痛,并描述其具体症状及治疗方药,现总结如下。
太阳头痛
1.太阳中风证
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本证为外感风寒,太阳受邪,营卫不和,卫强营弱,腠理不固,风寒束表,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致营卫不调,发为头痛,发热,恶风,汗出,鼻鸣干呕,不渴,舌苔白,脉浮缓或虚弱等症。治疗上以解肌散邪,调和营卫为原则,应用桂枝汤治疗。方中桂枝辛温,祛风解肌,治卫强,为君药;芍药酸寒,益阴敛营,治营弱,为臣药;桂、芍相合,调和营卫;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益气补中,又益阴和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全方散中有补,滋阴和阳,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之主方。
2.太阳中风兼水饮证
原文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本证为水气内停,太阳经气不利所致,既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的太阳经气郁而不宣的外证,又有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水郁气结的内证,从其内、外证综合分析,产生气结阳郁的根源在于小便不利,因小便不利,则水不行而气必结,气结则阳必郁,以上诸证便可发生。治疗上采用健脾利水,宣通气化之原则,应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用桂枝汤去辛热之桂枝以防伤及表部气津,以芍药益营气以补益太阳脉络及胃络之营血不足而导致的筋脉挛急疼痛,白术、茯苓补气健脾渗湿,姜、枣补血和营,与芍草合而能补阴。
六经辨证头痛
一、太阳头痛
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
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
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
伤寒六经症状大全
伤寒六经症状大全
1.太阳标证:
头痛,身热,恶寒,怕风,项强腰痛,骨节烦疼。无汗者寒甚于风,自汗者风重于寒。
2.太阳本证: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甚或短数淋沥,或反小便自利,蓄血如狂。
(太阳之为病,寒水之气为病也。寒为病,故宜温散;水为病,故宜利水。总以发汗为出路,利水为去路。若非水蓄而血蓄,则又以通瘀为去路。)
3.太阳中见证:
凡见太阳标证而大便不实、清便清白,甚则男子遗精,女子带多,腰脊坠痛,痛如被杖,甚或气促而喘,角弓发痉,若目戴眼上视,尤为危候。
秀按:此即张仲景所谓太阳未解,少阴先溃是也。必其人肾气先虚,刚肾中之阳不足以抵御阴寒,即从太阳中络直入足少阴肾经。
4.太阳兼证:
兼肺经证,鼻塞流涕,鼻鸣喷嚏,咳痰稀白,甚则喘而胸满;兼脾经证,肢懈嗜卧,口腻腹泻;兼胃经证,饱闷恶食,嗳腐吞酸。
1.少阳标证:
寒热往来,耳聋胁痛。
2.少阳本证:
目眩咽干,口苦善呕,膈中气塞。
3.少阳中见证:
手足乍温乍冷,烦满消渴,甚则谵语、发痉、四肢厥逆。
4.少阳兼证:
兼胃经证,烦闷恶心,面赤,便闭,身痛,足冷,斑点隐隐;兼脾经证,四肢倦懈,肌肉烦疼,唇燥口渴,膈中痞满,斑欲出而不出;兼肾经证,耳大聋,齿焦枯,腰背酸痛如折,甚则精自遗,冲任脉动;
兼肺经证,喉痛红肿,咳则胁痛,甚则咯血;兼心经证,舌红齿燥,午后壮热,神错不语,甚则郑声作笑;兼小肠经证,舌赤神呆,语言颠倒,小便赤涩,点滴如稠;兼大肠经证,胸膈硬满而呕,腹中痛,发潮热,大便秘,或反自利。
1.阳明标证:
始虽恶寒,二日自止,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目痛鼻干,不得眠,或多眠睡。
头痛的六经辨治
头痛的六经辨治
头痛是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通常是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头痛的出现既有原发的单一病因,也有附属于许多急慢性疾病之中而发。在治疗上,有些头痛尤其是顽固性头痛在治疗上往往有些棘手。对此中医早有认识,并积累了很多成功诊疗经验,用于指导临床。
笔者有幸跟诊国医大师徐经世,现将他诊治头痛病以六经辨治的法则整理分享,以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头痛病中的诊疗优势。
头痛辨治,倡辨六经
头痛的论述早见于《素问》“五脏生成篇”“平人气象论”“腑气法时论”和《灵枢》“经脉”等。后世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太阳、阳明、少阳等手足经脉皆上会于头,五脏精血、六腑清阳之气亦上荣于头,并将头痛分外淫、内伤诸多类型。徐经世认为头痛病因虽有外淫、内伤之别,但以六经定位识证当更为切体。如从病证结合考虑,对头痛可分急性和慢性两类,而范围涉及内、外、神经、官窍等各种疾病中,在内科常见有传染性和感染性发热疾病,并见于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症等病中,如此联系临证,才能做到心知其意,更可彰显仲景“六经”头痛之机,提高临床疗效。
临证处方,以效为准
做好临床,首先要明辨病机,诊治头痛也应如此。徐经世认为头痛病症,外淫多见风寒、风热;以六经辨之,见于太阳、少阳、阳明;内伤则多涉及太阴、厥阴,其中又有寒热、虚实、痰浊瘀阻、经络不仁等相互交错,痛状则时作时止,时轻时重,选方用药需左右筹谋,方可除此沉疴。
太阳头痛
按头痛辨以六经之理,外淫首犯太阳,有风寒、风热之别。风寒见症则恶寒、鼻塞、脉浮紧等;风热以头热胀痛,体表表现热重寒轻,脉象浮数。治疗上,风寒者予以疏风散寒,通络止痛;风热者则以疏风清热,利窍止痛。此两者治则虽然有异,但均以疏风为主,因风为
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
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
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
三阳头痛发热如何鉴别?
【论述1】头痛发热,三阳病皆可出现。
太阳头痛,以头项强痛为主,疼痛在后脑,连颈项,呈紧束痛,其发热与恶寒同时出现,且脉浮;
阳明头痛在眉棱前额部,以胀痛为主,但发热不恶寒,脉洪大或滑数;
少阳头痛在两侧太阳穴处,主要呈抽掣样痛,往来寒热,脉弦细。
【论述2】三阳病均有头痛。
太阳头痛以头项为主,头痛主要是紧束痛,兼湿邪者,头重而痛。伴见发热,恶寒等症状,是因为风寒侵袭人体,太阳经气郁滞所致;
如太阳病变证里的肾阳亏虚,水气上逆:阳虚不能上荣清窍,水气上蒙可致眩晕、头昏、头痛、耳鸣等病症。治以真武汤
太阳病风寒束表,里有郁热之大青龙汤证也可以引起身重头痛等症。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大青龙汤是解表寒清里热之峻汗剂,大汗亡阳,有少阴证者不得发之。从体质的角度,大青龙汤适用于形
体壮实,肌肉坚紧的重体力劳动者,发病前有明确的受寒或者触湿病史,患者有汗出不畅的痛苦。
太阳病类似证——悬饮证
【原文】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57) 发作有时,头痛,是饮热互结所致。故治疗用十枣汤攻逐水饮。
阳明头痛以额颅为甚,连及目眶呈胀痛,具有发热恶热,口渴,不大便,小便黄赤等到症状,是阳明里热炽盛,浊气上逆所致。
阳明湿热头痛:湿热头痛的病因,涉及外感、饮食、内伤、久病等方面。其中饮食失节最为常见,而素体阳盛则是发病的基础。湿热头痛的病机为湿热阻滞气机,壅滞经脉。湿热头痛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沉重或昏闷不爽,反复发作,或头痛连项,或颈项拘紧,或见胸闷脘痞,口苦口干,口渴,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溏垢,或闭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或滑数。湿重者则大便多偏溏,或胶着黏腻而滞下不爽。用葛根芩连汤可以清热利湿,通络利窍。如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六经辨证头痛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一、太阳头痛
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
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
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或紧。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见于外感与内伤等多种疾病过程中。《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在论治外感病的过程中,涉及了头痛的证治,临床采用六经辨证论治与外感、内伤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头痛,更切合实用。以下试述之,不当之处,请指正。
1《伤寒论》有关头痛证治的回顾
1.1
1.1.1
1.1.2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
②足阳明经脉循行于面是产生阳明头痛的基础。《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素问·热论》说:“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1.1.3少阳病头痛
①少阳头痛其证以热为主。“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②少阳经脉循行于头之两侧与少阳头痛的发病密切相关。《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额痛……。”“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是主
1.1.4
。
1.2
1.3
《伤寒论》下利,
2
2.1
南星为主”。“白术半夏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
六经头痛你了解吗?一、太阳头痛是指太阳...
六经头痛你了解吗?一、太阳头痛是指太阳...
六经头痛你了解吗?
一、太阳头痛是指太阳膀胱经的经气引起来的,疼痛的部位往往在后头部,连着颈项部一起痛,多半属于外感风寒引起来的头痛,一般的引经药是羌活和藁本。
二、阳明头痛阳明头痛一般以在前额、面颊、眉棱骨这些部位疼痛为特点,引经药主要有白芷和葛根。
三、少阳头痛以头痛两侧以及耳前后痛为特点,一般头痛比较剧烈,引经药可以是柴胡,也可以是黄芩和川芎。
四、太阴头痛主要是全头重痛的特点,一般都跟湿有关系,引经药为苍术。
五、厥阴头痛一般为巅顶头痛,引经药为吴茱萸。
六、少阴头痛主要以脑中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仁痛为特点,引经药为细辛。
中医上所说的引经药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导游的作用,把其他药物的作用引到对应经络,增加药物的疗效。
浅析六经辩证头痛
浅析六经辩证头痛
1太阳头痛,后面枕部疼痛连及项、背,及巅顶,发热恶寒恶风,脉浮项强,若自汗恶风,宜桂枝汤;恶寒无汗,宜麻黄汤。
2.阳明头痛,前额、面颊,眉棱骨痛,或痛连齿龈,或颜面疼痛,眼眶发涨,宜葛根汤;眉棱骨痛宜小半夏汤加沈香末少许
3少阳头痛,头痛以两太阳穴为主,或连耳目,胀痛并见,或见眩晕,干口苦,寒热往来,脉弦,宜小柴胡汤加减
以上三种头痛的用药原则,就是使本经脉的气机顺畅,三阳经脉的气机顺畅,邪气就不会继续进入体内,三阴经就不会得病。如果用药不当,三阳经的邪气不能向外化解,必定会向内传至三阴经。
4太阴头痛,太阴主湿,湿气上蒸,头痛而重,四肢酸疼而觉冷,
腹满、呕吐、食不下,宜理中汤。
5少阴头痛,热气上蒸,头痛而咽干便赤,少气懒言,肌肤燥干,法宜养阴,宜黄连鸡子黄汤,属于「润燥救阴」;若头痛脉微欲绝,身重而欲寐懒言,咽干而口不渴,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属于温经散寒,「扶阳抑阴」。
6厥阴头痛,厥阴主风木,头痛而巅顶最重,干呕吐涎,爪甲嘴唇青紫,四肢冰冷,腹痛,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属于「回阳降逆抑阴」。
综上所述,邪气在三阳经,法宜升解,以不使邪气入内为要;邪气在三阴经,法宜温固,由内而解。
真头痛,属于内伤日久,七情过度,阳虚不能镇纳阴邪,阴气上腾,头痛如裂如劈,如泰山压顶,想用布带紧勒头部,兼有气喘,唇舌青黑,渴饮热水,乃阳脱于上,属于危候,法宜回阳收纳,只有用大剂白通汤、四逆汤最为有效。此时若用「滋阴降火」之法,就会使
阴邪更盛而阳愈脱,只会加速患者死亡。
百方不效,忽好忽犯,服用血府逐瘀汤。
六经辨证头痛
一、太阳头痛
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
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
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
中医的六经辨证
中医的六经辨证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外感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六种证候分类名称,又称为“六经病”。是外感辨证方法之一。六经辨证内容有:
太阳病主要症状有恶寒、头痛而兼项强、脉浮,这是因感受风寒,营卫失调所致。有头痛、恶寒、脉浮症状的,属太阳经表证,有表实和表虚二种证型。表实,无汗,脉浮紧;表虚,有汗,脉浮缓。
阳明病主要症状是身热、不恶寒而恶热、汗出烦渴、脉洪大有力。腑实证的主症有腹痛拒按、大便秘闭、潮热、甚则谵语、脉沉实有力。这是因热盛津伤,热结胃肠所致。属实热里证。
少阳病主要症状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心烦喜呕、不欲食、脉弦等。该型的特点是往来寒热,既非发热恶寒、全身疼痛的表证,又非发热不恶寒、大便燥结的里证,而且胁下硬满等症状,说明病邪已不在太阳之表,但也未入阳明之里,故把少阳病称为“半表半里”证。
太阴病大多由三阳病传变而来,一般的特点是没有发热。太阴病常见腹满、呕吐、泄泻、口不渴、食不下、脉缓弱等症状,与阳明病同为里证,但性质相反,阳明属实热,太阴属虚寒;阳明是胃肠燥热,太阴是脾胃寒湿。
少阴病主要症状是精神不振,嗜睡(似睡非睡)、脉微细。是因心肾两伤,阴阳气血俱虚所致。临床上以阳虚为多见,故有恶寒肢厥、下利等症的出现,属阳虚里寒证。若肾阴受伤较甚,则可见心烦失眠的虚热证。
厥阴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同时也是比较严重的阴经病,其特点是寒热错杂、厥热胜复。主要症状为四肢厥冷、厥多热少或厥少热多、神识昏乱、口渴、咽干、气上冲心、心中觉得疼痛而有热感、饥不欲食等。
陈修园治疗头痛,堪称教科书级别,全面又实用
陈修园治疗头痛,堪称教科书级别,全面又实用
小编导读:
陈修园,清代著名医家,临证经验丰富,精通内、外、妇、儿诸科。其治疗头痛,既有六经辨治,又有分型辨证治疗,还补充了外治法,真是非常全面而实用。一起去看看吧~~
头痛分短暂,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痛者必因元气。但暂病者,有外感头痛,有火邪头痛。久病者,有阴虚头痛,有阳虚头痛。陈修园补充道:“然亦有暂病而虚者,久病而实者,又当因脉因证而详察之,不可执也。”
1六经头痛论治
(1)病位:头痛详于《伤寒》。太阳痛在后,阳明痛在前,少阳痛在侧。
(2)证治经验:
太阳痛在脑后,必连项强,宜九味羌活汤,加葱白三根。
阳明痛在额前,必连目眶,宜升麻葛根汤。
少阳痛在侧,必兼两胁痛多呕,宜逍遥散,去白术,加半夏、黄芩、川芎。
太阴无头痛,然湿土动而生痰,亦为头痛,宜二陈汤加制南星苍术川芎。
少阴头痛,脉细俱欲寐,宜五积散,加细辛附子。
厥阴头痛如破,干呕吐涎沫,宜吴茱萸二钱、人参一钱五分、生姜四钱、大枣四枚,水煎服,名吴茱萸汤。
2分型治疗经验
(1)火邪头痛,火盛者宜竹叶石膏汤加减;如火势轻者,只用辛凉之品,火郁发之之义也,宜加味逍遥散,加葛根二钱酒炒,黄柏一钱,薄荷五分。
(2)气实有痰,或头重眩晕,用大黄酒炒三遍为末,茶调三钱服,此釜下抽薪之法也。
(3)偏头痛,宜二陈汤,偏在右者,宜沙参一两酒炒,黄芩、黄
连、川芎、防风、制南星之类;偏在左者,加当归一两。
(4)气虚头痛,宜补中益气汤,少加川芎、蔓荆子之类。
(5)血虚头痛,宜四物汤,倍川芎,加黄柏、知母,少加蔓荆子、细辛之类。当归补血汤加鹿茸五钱,水酒各半煎。
中医伤寒论的六经辩证治头痛
中医伤寒论的六经辩证治头痛
一、太阳头痛
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
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
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
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
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六经辨治一例头疼案
六经辨治一例头疼案
一位朋友的爱人因头疼问诊,其他症状:口臭、心烦、易生气、视物模糊、怕风、鼻塞、流涕、有黄痰、舌红苔微黄、水滑,等等。
2020年1月21日问诊,辨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方用“四逆散+当归芍药散+生石膏、石决明、桔梗”,服三剂,头痛止。
方子组成:(20200121)柴胡20克、白芍30克、枳实15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川芎15克、茯苓30克、苍术15克、泽泻20克、生石膏30克、石决明20克、桔梗15克。三剂,水煎服。一天一剂,一剂煎两次温服。
服药反馈:上方服三剂,1月27日说头疼好了。
辨证要点:
(1)“口臭、心烦、鼻塞、视物模糊”,是孔窍方面的问题,病在少阳,用四逆散。方中柴胡、枳实、白芍均为行气解热药,柴胡主胸胁苦满,枳实主心下坚满,白芍主腹挛痛,甘草调和诸药而缓急迫,故此方可缓解头疼之急迫状态。
(2)舌红,边有牙齿,舌苔水滑,这是血虚水盛的表现,用当归芍药散。里有川芎,是治疗头疼的要药。
(3)“舌红苔黄、黄痰”,是里有郁热,用生石膏清阳明热。
(4)加桔梗,与白芍、枳实组成排脓散,可稀释、融化黄痰、黄涕。
(5)加石决明,是为配合当归芍药散解决眼睛视物模糊的问题。胡老治眼疾常用当归芍药散,热证加石决明,寒证加吴茱萸,寒热错杂,两个一起加。
(6)《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这里明明说四逆散治的是少阴病,为什么还要把四逆散归到少阳病的方子里呢?冯世伦教授是这样解释的:“①原本少阴病,今传入半表半里而转属少阳也;②由于热壅气郁,血行受阻,因致脉微细、四逆,形似少阴
六经辨证头痛
一、太阳头痛
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
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
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
六经辨证头痛
一、太阳头痛
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
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
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头痛分证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一、六经头痛涵义辨析
1.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头痛。六经头痛指头痛发生在该经脉循行部位者,如,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
2.与六经病病机相关的头痛。六经头痛是指与六经病相关的头痛。如,太阳头痛指伤寒太阳病头痛,阳明头痛指伤寒阳明病头痛,等等。《兰室秘藏·头痛门》所补出的太阴头痛与少阴头痛亦属此类。
六经头痛不但包括外感头痛,还应包括内伤头痛。头痛是极其复杂的病症,不但在病因病机方面有外感内伤之不同;就病位而言,可以涉及脏腑及其经脉。显然,对六经头痛从单一方面理解是不全面的。
3.三阴三阳六经病病机与经脉循行部位结合。如果将以上两种认识结合起来,则更适应临床需要,这是本文对六经头痛范围、属性的界定。《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前额;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其辨之之法,六经各有见症。”明·秦景明在《症因脉治·头痛论》中指出“伤寒门头痛,皆是三阳经表症,今在杂病门,虽分外感内伤,然三阳三阴,皆有头痛。”
任何疾病就其属性而言不离阴阳虚实,不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其病不属外感即是内伤。因此,将三阳三阴以及所属的脏腑经脉与外感内伤的病因病机有机结合起来对头痛进行辨证论治,既符合临床亦切合实用。
临证辨治头痛的基本要素大约有三条:一是能明确病位,二是能确定病性,三是能明确致病邪气的性质。以六经辨证论治头痛完全可以满足以上条件。?
二、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举要
(一)太阳头痛
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
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治法:清
热化湿,疏经通络。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⑥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治法:疏风通络,化湿止痛。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加术汤。
(二)阳明头痛
1.部位:头痛部位以前额、面颊、眉棱骨常见,或痛连齿龈,或颜面疼痛。《伤寒大白·头痛》:“阳明经额前痛,痛连眼眶,脉洪而长……”
2.病因病机:外感多热结或为寒凝;内伤多积热、湿热、胃火、热毒、酒毒。
3.属性:实证为主。
4.证治:①阳明湿热:头痛身重,胸脘痞闷,溲赤闭涩,口中黏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法:清热利湿,和中止痛。方药:伴脘痞者用半夏泻心汤;大便不爽者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湿热久结者用陈茶芽煎。②寒滞阳明经脉:头痛以前额、面颊为主,或见眉棱骨痛,遇风寒加重或诱发,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或紧。治法:疏风散寒,疏通阳明经脉。方用选奇汤。《丹溪心法·眉眶痛》选奇方“治眉骨痛不可忍,大有效。”③阳明蕴热上蒸:头痛头胀,心烦面赤,口干或渴,胃脘不适,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治法:清泻胃
热,通络止痛。方用白虎加白芷汤(《卫生宝鉴》卷九)。或白虎葛根汤(知母、石膏、葛根、白芷。《伤寒大白》)。热病后期,热伤气阴,余热未尽,头痛口渴,气短心烦,舌质红,舌苔黄,脉虚数,用竹叶石膏汤。④胃火上攻:颜面剧痛阵阵发作,其痛难忍,面赤灼热,口干,溲赤便结,或鼻塞涕黄黏浊,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胃泻火,通络止痛。方药:清胃散,重用升麻,加生石膏、知母、天麻、葛根、僵蚕。鼻塞涕黄黏浊,加白芷、蒲公英、败酱草等。⑤阳明热结气壅:头痛面赤,口干口渴,心烦,大便闭结,舌质红,舌苔黄或黄燥,脉滑数。治法:清胃泻热,降气导浊。方用承气汤类方或防风通圣丸。
(三)少阳头痛
1.部位:疼痛以头侧为主,可连及耳、目外眦。《伤寒大白·头痛》:“少阳经头角痛,痛引耳前后……”
2.病因病机:外感以风热为主,风寒亦兼而有之;内伤则多肝胆气郁、化火或湿热壅滞。
3.属性:实证、热证多见。
4.证治:①少阳郁热(郁火):头痛以两太阳穴为主,或连耳目,胀痛并见,或见眩晕,口干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治法:疏利少阳,清散郁火。方药: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加钩藤、天麻、僵蚕、桑叶、菊花、连翘。②少阳气郁:头痛头胀,痛在两颞,时作时止,或游走不定,或痛连枕颈,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治法:和解少阳,疏郁散结。方用柴胡桂枝汤。③少阳热结气壅:头痛胀痛,太阳穴尤甚,心烦口苦,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治法:疏解少阳,畅达气机。方用大柴胡汤。④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