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治头痛浅析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头痛

伤寒论六经头痛

伤寒论六经头痛《伤寒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头痛的病因、病机、证治进行了系统论述,按六经循行部位及特点进行论治,将头痛分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少阴头痛、厥阴头痛,并描述其具体症状及治疗方药,现总结如下。

太阳头痛1.太阳中风证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本证为外感风寒,太阳受邪,营卫不和,卫强营弱,腠理不固,风寒束表,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致营卫不调,发为头痛,发热,恶风,汗出,鼻鸣干呕,不渴,舌苔白,脉浮缓或虚弱等症。

治疗上以解肌散邪,调和营卫为原则,应用桂枝汤治疗。

方中桂枝辛温,祛风解肌,治卫强,为君药;芍药酸寒,益阴敛营,治营弱,为臣药;桂、芍相合,调和营卫;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益气补中,又益阴和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散中有补,滋阴和阳,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之主方。

2.太阳中风兼水饮证原文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本证为水气内停,太阳经气不利所致,既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的太阳经气郁而不宣的外证,又有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水郁气结的内证,从其内、外证综合分析,产生气结阳郁的根源在于小便不利,因小便不利,则水不行而气必结,气结则阳必郁,以上诸证便可发生。

治疗上采用健脾利水,宣通气化之原则,应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

用桂枝汤去辛热之桂枝以防伤及表部气津,以芍药益营气以补益太阳脉络及胃络之营血不足而导致的筋脉挛急疼痛,白术、茯苓补气健脾渗湿,姜、枣补血和营,与芍草合而能补阴。

3.太阳伤寒证原文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本证为太阳受风寒外袭,毛窍闭塞,卫闭营郁,太阳经气运行不畅,发为头痛,发热,恶风畏寒,腰痛身疼,无汗而喘,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

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

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

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三阳头痛发热如何鉴别?【论述1】头痛发热,三阳病皆可出现。

太阳头痛,以头项强痛为主,疼痛在后脑,连颈项,呈紧束痛,其发热与恶寒同时出现,且脉浮;阳明头痛在眉棱前额部,以胀痛为主,但发热不恶寒,脉洪大或滑数;少阳头痛在两侧太阳穴处,主要呈抽掣样痛,往来寒热,脉弦细。

【论述2】三阳病均有头痛。

太阳头痛以头项为主,头痛主要是紧束痛,兼湿邪者,头重而痛。

伴见发热,恶寒等症状,是因为风寒侵袭人体,太阳经气郁滞所致;如太阳病变证里的肾阳亏虚,水气上逆:阳虚不能上荣清窍,水气上蒙可致眩晕、头昏、头痛、耳鸣等病症。

治以真武汤太阳病风寒束表,里有郁热之大青龙汤证也可以引起身重头痛等症。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大青龙汤是解表寒清里热之峻汗剂,大汗亡阳,有少阴证者不得发之。

从体质的角度,大青龙汤适用于形体壮实,肌肉坚紧的重体力劳动者,发病前有明确的受寒或者触湿病史,患者有汗出不畅的痛苦。

太阳病类似证——悬饮证【原文】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157) 发作有时,头痛,是饮热互结所致。

故治疗用十枣汤攻逐水饮。

阳明头痛以额颅为甚,连及目眶呈胀痛,具有发热恶热,口渴,不大便,小便黄赤等到症状,是阳明里热炽盛,浊气上逆所致。

阳明湿热头痛:湿热头痛的病因,涉及外感、饮食、内伤、久病等方面。

其中饮食失节最为常见,而素体阳盛则是发病的基础。

湿热头痛的病机为湿热阻滞气机,壅滞经脉。

湿热头痛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沉重或昏闷不爽,反复发作,或头痛连项,或颈项拘紧,或见胸闷脘痞,口苦口干,口渴,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溏垢,或闭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或滑数。

湿重者则大便多偏溏,或胶着黏腻而滞下不爽。

用葛根芩连汤可以清热利湿,通络利窍。

如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如阳明中寒,饮邪上逆头痛者,具备呕而咳,手足厥冷,小便利等症状,是中阳亏虚寒饮上逆所致;【原文】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试析《伤寒论》头痛的辩证(一)

试析《伤寒论》头痛的辩证(一)

试析《伤寒论》头痛的辩证(一)【关键词】头痛辩证伤寒论头痛是临床症状之一。

《伤寒论》六经病篇398条中,约有20余条论及头痛,可见本论对头痛的重视,值得深入探析。

一、头痛的概念与类型在《伤寒论》中,头痛(头颈项强痛)系指病者自身疼痛感觉,或医者扪及或扣触异常痛感。

条文中提到头痛,颈项强痛,项背强几几等,以上都属于头痛范围,为了叙述方便,本文暂把它们称为“伤寒病头痛型”,兹分述如下。

二、六经头痛的病机及特点六经头痛(头痛强痛)的出现,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的主要症候之一,条文中凡称太阳病的,多具有这种症候。

太阳与少阳并病也有头项强痛(142),少阳本病脉弦系头痛(265),阳明头痛仅见于“阳明病……手足厥者,必苦头痛(197)。

古人以头属表证,故多见于三阳,尤以太阳专主之。

三阴无头痛,虽然厥阴篇有“干呕吐涎头痛”(378),但不冠以“厥阴病”,且所主“吴茱萸汤”兼见于阳明,少阳篇中。

临床实践,此种症状多见于杂病。

霍乱病篇头痛者二条(383、386),见于急性胃肠炎,或真性霍乱时之毒素刺激,或由于脱水过多脑压必改变所致。

(一)太阳病,头项强痛,就是项部牵强不舒,而且有痛的感觉,其痛与头痛互相连接,是太阳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太阳主一身之表,外邪侵入人体,先犯太阳经,太阳为六经之首,其感受外邪所发生的症状,统称太阳病,因是太阳经脉循行部位故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症状。

不论伤寒中风,凡属太阳病都含有这一系列症状的出现,先阐述如下:1、表虚头项强痛:风寒之邪外袭,太阳首当其冲,故头痛未必有症状,本证“头痛发热恶风有汗”。

(13)系营卫不和引起。

2、表实头项强痛:寒邪外束亲于肌表,太阳之精气不能畅通流利,外邪循经行于上头痛,余如脉浮紧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等(3、35)乃寒邪外袭,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致。

3、内热烦躁头项强痛:本证为伤寒表实头痛症而兼烦躁者(38、39),烦躁是阳热郁于内所致。

4、风寒表虚兼头项强痛:太阳病本有头项强痛,有连背部强直拘急,反见“汗出恶风”(14)与脉浮头痛等见证,属风邪客于太阳经腧,以致气血不利。

关于《伤寒论》中头痛证治的辨析

关于《伤寒论》中头痛证治的辨析

脉时 , 阳经 气运 行 受 阻, 气 壅 于上 , 之经 脉 受 枝 去桂 加茯 苓 白术 汤 主之 。 此 乃水 停 膀胱 , 化失 太 则 加 ” 气 邪 , 气奋 起 抗 邪, 正交 争 于 太 阳经 的 头项 部分 , 常 , 邪凝 结 , 正 邪 水 郁遏 太 阳经 中之 阳气 , 使 太 阳之经 则 故 多 见头 项强 痛 。成 无 己注 目 : 伤寒 头 痛, 以明 脉 不 利, 见 头 项 强 痛 。对 此 治宜 表 里 双 解 , “ 何 而 以桂
循 风 府 而 上, 为 脑 风 ” “ 沐 中风 , 为 首 风 。 法为宜 , 切 不 可 用 麻 黄 汤 峻汗 开腠 , 只 需 用 桂 则 ,新 则 ” 但 而
< 问・ 素 五藏 生成 ) 出 : 是 以头 痛巅 疾 , 虚上 实 , 枝 汤解肌 祛 风 , 和 营卫 为妥 。 提 “ 下 调 过 在足 少 阴 、 阳, 则入 肾。 < 问 ・ 盛 衰论> 巨 甚 ”素 方 还 提 出: 气 上 不 下 , 痛 巅 疾 。 论 及 头 痛 兼 证 , 内 “ 头 ” < 3 表 邪化 热 头 痛 太 阳病 , 当 汗解 , 表 邪 不 解 , 而 化 热 , 治 若 郁 邪
由于 引起 头痛 的原 因众多 , 疼痛 的 时 间、 位 、 无 论 中风 伤寒 , 有 头 痛, 有 发 热 , 伤 于寒 则 表 部 俱 俱 但
头 痛者 , 以 < 多 内经> 为据 。 < 问 ・ 素 风论> 为“ 认 风气
同 , 汗 出恶 风 者 , 而 中风 所 独 也 。故 其 治虽 仍 以汗 ”
维普资讯
第1 9卷 第 2期 20 0 2年 6月
甘 肃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 GANS C . U OL LEGE M OF TC

伤寒论中治疗头痛的方法

伤寒论中治疗头痛的方法

伤寒论中治疗头痛的方法
在《伤寒论》中,治疗头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所致的头痛。

2.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所致的头痛。

3. 葛根汤:由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解肌发表、升津舒经的功效,用于治疗感冒所致的头痛。

4. 大柴胡汤: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组成,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的功效,用于治疗少阳阳明合病所致的头痛。

5. 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组成,具有和解少阳、扶正祛邪的功效,用于治疗少阳病所致的头痛。

这些方剂都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头痛进行治疗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如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等。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在偏头痛中的应用探究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在偏头痛中的应用探究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在偏头痛中的应用探究张培丽【摘要】偏头痛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不可根治、易复发等特点.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医学的进步,偏头痛已成为神经内科就诊的重要疾病之一.但现代医学缺乏对偏头痛有效的治疗措施,中医治疗偏头痛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多为单一复方辨病治疗,不符合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疾病的宗旨.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方法治疗偏头痛,充分发挥中医传统特色,根据六经所属的不同脏腑、经络病理变化、不同的疾病发展阶段表现不同的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加以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辨证理论.本文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角度出发,以《伤寒论》中提及的偏头痛为研究对象,对此加以整理并溯本追源,使之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9(040)002【总页数】3页(P267-269)【关键词】伤寒论;六经;辨证;偏头痛;张仲景;治法【作者】张培丽【作者单位】郑州市中医院脑病二科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2张仲景《伤寒论》对引起头痛的病因做了详细的论述,在《伤寒论·伤寒例》中大量论述了风、寒、热、火、湿等外邪引起的头痛机理,认为寒邪、湿邪为导致头痛的主要原因。

早在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偏头痛的治疗主要以理疗、按摩、针灸及外敷药物等对症治疗,口服药物种类及用法介绍很少[1]。

而张仲景《伤寒论》中已经较为系统的记载了对外感头痛的“理法方药”辨证体系。

《伤寒论》首次将头痛的论治按六经分型,伤寒经认为只有上行头部的三阳经和厥阴经才会产生头痛,不直接上行头部的少阴、太阴两经则不会产生头痛[2]。

三阳经中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及厥阴经发生病变则会产生头痛。

《兰室密藏》中提到“头半边痛者”为偏头痛,古代对偏头痛并无详细论著,但对头痛的研究却源远流长,为了方便论述,在此将头痛作为主要论述对象,本文就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方法治疗头痛略论于下。

张仲景《伤寒论》治疗头痛浅析

张仲景《伤寒论》治疗头痛浅析

回阳救逆 , 寒止痛 。方用 四逆汤 。方 中附子 大热 , 散 温 阳散 寒 ; 干姜 辛温 , 阳散寒 , 温 助附子升 发 阳气 ; 草既 甘 能解 姜附之毒 性 , 又能 增强 姜 附 的温 阳作 用 。三药 合
用 , 奏 回 阳救 逆 , 寒 止 痛 之 功 。 适 用 于 少 阴 阳 虚 , 共 散
药 。防过汗伤津 动气 , 药合 用 , 奏 发 汗解 表 , 诸 共 宣肺
平 喘 之 功 。适 于 风 寒 外 束 , 卫 不 调 之 太 阳伤 寒 表 实 营
头痛症 。
3 厥 阴 犯 胃 头 痛 证
寒 凝经脉 之少 阴头痛 。 7 太 阴气虚水气 上冲 头痛证 《 伤寒 论》 “ : 伤寒 , 吐若下后 , 下逆 满 , 上 冲 若 心 气
经络运行不 畅 , 为头 痛 发热 , 疼腰 痛 。风寒 外 束 , 发 身
肺 气不宣 , 恶风 、 汗而喘 , 浮紧 。治 宜发汗解 表 , 则 无 脉
宣 肺 平 喘 , 用 麻 黄 汤 。 方 中麻 黄 味 苦 性 温 , 发 汗 解 方 能
《 寒论》 : 病 发热 , 痛 , 反 沉 , 嗟 , 伤 适 “ 头 脉 欲 身体
而祛里 寒 ; 甘草 益 气补 中 , 和诸药 。 四药 配合 , 调 中焦 之寒得 去 , 中焦 之虚得复 , 则清 阳升 , 阴降 , 浊 运化健而
诸 症 皆 除 。适 用 于 中焦 虚 寒 , 湿 内 盛 之 头 痛 证 。 寒
5 阳 明 腑 实 头 痛 证
汤 。方 中桂 枝 辛 温 , 风 解 肌 ; 祛 芍药 酸寒 , 阴敛 营 。 益 二 者相须为用 , 和 营卫 。生姜 辛 温 , 调 既助 桂枝 解 肌 ,

中医伤寒论的六经辩证治头痛

中医伤寒论的六经辩证治头痛

中医伤寒论的六经辩证治头痛一、太阳头痛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

”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

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

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

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

”⑥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疏风通络,化湿止痛。

《伤寒论》六经辨治头痛探析

《伤寒论》六经辨治头痛探析

[ 3 】李风琴 ,周玲 , 苏黎红等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荷瘤 裸 小 鼠的 治 疗 作 用 .山 东 生 物 医 学 工 程 ,0 2 2 20 ,. E 5 为 10 8 g ml C0 6 . / ;对 内 皮细 胞 HM E HU C迁 移 C、 VE 【】Sm K. gott n n otf :e d te a e _ 4 i B An isai a d e d s i n a n n oh f l u i c
o n o t tn o FGF—i d c d r l e a i n, m i r t o f e d sai n b n u e p o i r to f g a i n,
a d m arx t l p oen s-2 e p eso /sc ein o o n ti meal r ti a e x r sin e r to fb - o []周志伟 , 6 万德森 , 素暇 等。 林 血管 生成抑制剂YH-1联合 6 vn h r ia e d te a cl .C r y e .2 0 ,06 : 氟 尿 嘧 啶 抑制 结直 肠癌 肝 转 移 的研 究 . 华 胃 肠外 科 杂 志 ,20 , iec ood l n oh l l el u rE e R s 0 5 3() i s 中 0 6 4 9 9. 7 -8 9 ( ) 6 -14 2 :1 1 6 .
p cfc e o no s i hi io s o n ige e i a d u r 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 E 5 分别是 1 . 、17“g ml C0 05 . / ,二者 s e ii nd ge u n b t r f a g o n ss n t mo 有显著 差异 ( <O 0 ) P .1。 g o h.An ig n s . 19 ;()3 - 8 rwt go e ei s 9 8 21:7 4 . f】 in H ,W uP 5 L ag Z H,L e 1 n iio ftmo iL, ta.Ihbt n o i u r 参 考 文 献 g o t n x no r fe u e mie wih a e o i s r w h i e g a td n d c t d n v m -me itd d ae n s ai g ne O h a io t r c mb n n n o t tn … Wa g YS i trW ,F i r h 1 n ,Ec e h r d i sU,e 1 mp c e do t tn e C r p rs n w ih e o i a t e d sa i e c ta .I at p oen.C i d J( n 1.2 0 ,71 )l0 -1 . rti hn Me E g) 0 4 1(2 :89 4

伤寒论中关于头痛条文的总结

伤寒论中关于头痛条文的总结

《伤寒论》中关于头痛相关条文的总结张仲景的《伤寒论》开创了中医理法方药体系的先河,其中的六经辨证更是把经方派和医经派做了完美的融合。

是集大成的一部巨著。

不仅理论上达到了一个顶峰,在实践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知道作用,被各世医家奉为圭臬。

其中对于一些症状的相关性经行了高度的概括,每一个主症必然是此疾病的核心症状,并且把症状与病机有机的结合起来,组成了《伤寒论》的行文特点。

后世医家们根据条文中的症状,进行方症对应,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头痛作为一个以症状命名的疾病经常是作为其他疾病的一个伴随症状,原发头痛较少见,诊断也十分的模糊。

《伤寒论》按照六经辨证对疾病经行了分类,其中有不少条文提到头痛,说明头痛对应的病机也可以出在各条经的疾病中。

现在把其中的与头痛相关的条文经行整理,收集各医家的注解。

希望可以从中找到各经头痛的病机,也是对头痛按照六经经行一个很好的分类,并且得到治疗各类头痛的有效方药。

临床上头痛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并且《伤寒论》中写作手法也有省略和互文等,所以在整理过程中把“外证未除”、“项背疼痛”、“郁冒”、“头眩”等一些症状也经行了摘录,希望读者可以经行参考。

文中引用医家注解:【成】金。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方】明。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钱】清。

钱潢《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柯】清。

柯琴《伤寒来苏集》【张】清。

张隐庵《伤寒论集注》【森】森立之(日)《伤寒论考注》【鉴】《医宗金鉴》清。

吴谦等。

参考书目:《伤寒论考注》森立之(日)。

著。

郭秀梅、冈田研吉(日)、加藤久幸(日)。

翻译校点。

崔仲平。

审订。

学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10月北京第1版2001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ISBN7-5077-1887-5《伤寒论集注》清。

张隐庵。

注释。

清。

高士宗。

纂集。

张金鑫。

校注。

学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2009年9月第一次印刷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040223号《伤寒论条辨》明。

方有执。

《伤寒杂病论》头痛辨治探要

《伤寒杂病论》头痛辨治探要

关键 词 : 寒 杂 病 论 ; 痛 ; 治 ; 要 伤 头 辨 探 中 图分 类 号 :2 4 1 5 1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0- 7 4 20 )4- 0 9— 2 10 0 0 (0 9 0 0 3 0
头痛 , 指头部疼 痛 的一 种 自觉症 状 , 是 临床 最为 常见 , 可见 于多种急慢性疾病 之 中。仲 景对 头痛论 治有 许多 精到 之处 , 兹
太 阳伤寒 , 寒外 束 , 犯 太 阳经 脉 , 气 运行 不 畅 , 头 风 邪 经 故
痛 。头痛部位亦 多在 后头及 头顶 。《 寒论 ・ 太 阳病脉证 并 伤 辨
治 》 : 太 阳 病 , 痛 , 热 , 疼 , 痛 , 节 疼 痛 , 风 , 汗 而 日 “ 头 发 身 腰 骨 恶 无
经 。诸药合用 , 奏 温 阳益 气 , 血化瘀 之功 。经临 床 观察 表 共 活
明, 本方在 改善 甲皱微 循环 及血 液流变 方面 , 有促进 微 循环 、 扩
张外周血管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 ] Z /0 11 0 . 1 Y T 0 . —0 1 9—9 . 4 中医病 证诊断疗效标准 [ ] S.
现代 医学认 为 , 微循环及血液流 变的变化 , 如微 血管 内血 液
流 速 减 慢 或 不 清 , 态 异 常 , 细 胞 聚 集 , 流 呈 颗 粒 状 , 产 生 流 红 血 是
用, 益气之 力更 强 , 取气行 血行 之意 ; 红花 活血 祛瘀 , 炎散 肿 ; 消 丹参活血消肿祛瘀 , 并能改善外周循 环 ; 当归 补血行血 , 与红 花 、 丹参相伍 , 补中有动 , 中有补 ; 行 甘草和 中解 毒 ; 蛭破血 逐瘀通 水
日: 厥阴之 脉 , 胃属肝 , “ 挟 上贯膈 , 胁肋 , 布 循喉 咙之后 , 上人颃 颡 , 目系, 连 上出与督脉会于巅 , 其支者 , 复从 胃别 贯膈 , 上注肺

从《伤寒论》浅析六经头痛

从《伤寒论》浅析六经头痛

枝 汤 主 之 (13)¨ 。发 热 恶 风 并 见 ,是 风 寒 袭 于 太 阳 起 大 便不 通 ,治 以桂 枝 汤 ,解 肌 祛 风 ,发 散 表 邪 ,表 邪
光 明 中 医 2018年 3月 第 33卷 第 5期 CJGMCM March 2018.Vol 33.5
【经 典 温 课 】
·617 ·
从 《伤寒 论》浅析六经头痛
郭 清 宫洪 涛
摘要:《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一直指导着疾病的辨证论治, 其中把头痛按六经命名,在条文中明确提出头痛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太阴、少阴则无。在宫洪涛教授的指导下, 结合《伤寒论》原文,现对六经头痛进行浅析,以期为临床辨证及治疗提供思路。
辨证 对 头痛 的病 因病 机 、证 治 进 行 了 系统 论 述 。本 文 邪 ;大 枣甘 温 以助 芍 药 养 阴 ;炙 甘 草 调 和诸 药 。伤 寒
对 《伤寒 论》辨证六 经 头痛 的原 文进 行 总 结 ,并 分析 其 不 大 便 六 七 日 ,头 痛 有 热 者 ,与 承 气 汤 。 其 小 便 清
足 厥者 ,必苦 头痛 。…‘伤寒 ,脉 弦细 ,头 痛 发 热 者 ,属少 解 肌 祛 风 ,以 治 卫 强 ;芍 药 苦 平 ,补 益 阴 血 ,以 治 营
阳。”“干呕 吐涎 沫 ,头 痛者 ,吴 茱萸 汤 主之 。”… 以六 经 弱 ,二 者相 合 有 调 和 营卫 之 功 ;生 姜 辛 散 以助 桂 枝 散
病机 与 治法方 药 ,具体 如下 。
者 ,知不 在 里 ,仍 在 表 也 ,当须 发 汗 (56)… 。伤 寒 不
1 太 阳 头痛 :头 项痛 。其脉 浮

从“头痛”论仲景伤寒论同病异治之法

从“头痛”论仲景伤寒论同病异治之法

从“头痛”论仲景《伤寒论》同病异治之法【摘要】《伤寒论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临床著作,更为后世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中对于“头痛”这一常见症状的论治丰富多彩,在不同的章节之中均有不同的论述,较为分散。

因此,经过综合的整理和对比,分析仲景对于治疗“头痛”这一症状不同的理、法、方、药;并从中体现和归纳出张仲景同病异治的辨治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伤寒论;同病异治;头痛【Abstract】The book of “Shang Han Za Bing Lun”is the first one to dissertate and apply the theory, medicine and prescription of the clinical work in our country. Also,it establish the foundation of the treatment up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posterity.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prescriptions of “headache” in the “Shang Han Lun”. But the prescriptions disperse in everywhere of the book. After comparison and comprehensive collation,we analyze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of theory, medicine and prescription and generalize a conclusion the way of how did Zhong Jing used the“Same Disease Different Treatments”from the“headache”disease.【Key words】Shan Han Lun; Same disease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 Headache1 “同病异治”及“头痛”的定义“同病异治”又即所谓的辨病、辨证分型而论治。

伤寒论中关于头痛条文的总结

伤寒论中关于头痛条文的总结

《伤寒论》中关于头痛相关条文的总结张仲景的《伤寒论》开创了中医理法方药体系的先河,其中的六经辨证更是把经方派和医经派做了完美的融合。

是集大成的一部巨著。

不仅理论上达到了一个顶峰,在实践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知道作用,被各世医家奉为圭臬。

其中对于一些症状的相关性经行了高度的概括,每一个主症必然是此疾病的核心症状,并且把症状与病机有机的结合起来,组成了《伤寒论》的行文特点。

后世医家们根据条文中的症状,进行方症对应,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头痛作为一个以症状命名的疾病经常是作为其他疾病的一个伴随症状,原发头痛较少见,诊断也十分的模糊。

《伤寒论》按照六经辨证对疾病经行了分类,其中有不少条文提到头痛,说明头痛对应的病机也可以出在各条经的疾病中。

现在把其中的与头痛相关的条文经行整理,收集各医家的注解。

希望可以从中找到各经头痛的病机,也是对头痛按照六经经行一个很好的分类,并且得到治疗各类头痛的有效方药。

临床上头痛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并且《伤寒论》中写作手法也有省略和互文等,所以在整理过程中把“外证未除”、“项背疼痛”、“郁冒”、“头眩”等一些症状也经行了摘录,希望读者可以经行参考。

文中引用医家注解:【成】金。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方】明。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钱】清。

钱潢《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柯】清。

柯琴《伤寒来苏集》【张】清。

张隐庵《伤寒论集注》【森】森立之(日)《伤寒论考注》【鉴】《医宗金鉴》清。

吴谦等。

参考书目:《伤寒论考注》森立之(日)。

著。

郭秀梅、冈田研吉(日)、加藤久幸(日)。

翻译校点。

崔仲平。

审订。

学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10月北京第1版2001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ISBN7-5077-1887-5《伤寒论集注》清。

张隐庵。

注释。

清。

高士宗。

纂集。

张金鑫。

校注。

学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2009年9月第一次印刷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040223号《伤寒论条辨》明。

方有执。

云霄脉学解《伤寒论》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云霄脉学解《伤寒论》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云霄脉学解《伤寒论》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论》若头痛者,必衄,他这个一句话差不多就是一段的意思了。

假若吃过麻黄汤发汗,而头痛不已,那个人啊还鼻衄,什么道理呢?这个就是病深,他在六七天,他这个病啊,这个热病都往上冲,六七天发汗之后还不好,脑袋还疼,说明这个上冲也厉害,这个上冲是桂枝的主要的症候,所以治头痛啊,这个麻黄汤不如桂枝汤,可是麻黄汤也有桂枝,但是桂枝量也小,所以一般的头痛啊大概(用)桂枝汤的多。

他说先无汗,你不能吃桂枝汤,先要吃麻黄汤,可吃了,头痛还仍然不好,那个与桂枝证上冲有关,不但头不好,而且必衄,宜桂枝汤,那么这个时候啊应该用桂枝汤再小发汗就好了。

这也挺重要,重要在哪呢?就在这个验其小便以知表里,这个汗下异法呀,这个很重要,该发汗的吃泻药不行,那么真正阳明病发汗也不行啊,越发汗,里头热结得越厉害。

那么假若发汗,不好,脑袋疼得厉害,鼻子出血,你以为解表解错了,也不是的。

那是因为久不得汗出,阳气重一方面,同时气冲得也厉害,气往上冲,这时候你再更发汗,这个表还是没解吗。

《伤寒论》头痛证治辨析

《伤寒论》头痛证治辨析

《伤寒论》头痛证治辨析洪文旭《伤寒论》中涉及头痛见证的条文,共有17条。

其中“太阳病篇”12条、“阳明病篇”、“少阳病篇”、“厥阴病篇”各1条,“霍乱病篇”2条。

在这些条文中,对于头痛的论述,有的在讨论主证时提出,有的在论述兼证、变证、传变、并病或作为辨证之根据而提出。

由于叙述的先后不同,方式不同,其表达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本文拟就该书对头痛证的论述,从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做以下辨析。

病因病机15条,归纳为4点一是邪犯肌表:属太阳感寒证。

由于六淫之中,风善行而数变,多夹寒邪袭人,太阳主表,为人身之藩篱,足太阳膀胱之经脉上循项背,若风寒客之,循经上犯,则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1条)之太阳证;若风寒郁于肌表,阳气被遏,则为表实证,则见“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第35条);若卫气不固,肌腠失密,则为表虚证,则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第13条);若太阳表邪不解,邪犯太阳,经脉不利,则头痛不除,如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

又如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

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属少阳受邪证,由于少阳位于半表半里,邪郁少阳之半表,亦有头痛一证。

如第256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为太阳与它经并病证,若邪犯两经,太阳与它经并病,亦可因邪郁太阳,经气不利而出现头痛,如第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其中“头项强痛”,则因太阳经气不利之所致。

又如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此条“发热头痛,身体疼痛”皆为邪郁太阳,经气不利所致,然“脉反沉”,为少阴受病。

太阳与少阴并病,里急于表,故“当救其里”。

二是太阳误治:太阳受病,若因误治,太阳经气不能通利,则头痛不能解除。

倪海厦《伤寒论》一九五:正头顶痛也是「阳明」、侧边痛是「少阳」,后面项痛是「太阳」

倪海厦《伤寒论》一九五:正头顶痛也是「阳明」、侧边痛是「少阳」,后面项痛是「太阳」

倪海厦《伤寒论》一九五:正头顶痛也是「阳明」、侧边痛是
「少阳」,后面项痛是「太阳」
倪海厦经方学堂2021-12-01 20:30
一九五:「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实证:
(一)舌苔黄燥:舌苔伸出来又黄又干燥。

(二)大渴饮冷:猛灌冷水。

(三)「中脘」痛而拒按:肚子痛,天枢穴压了很痛,代表大便堵到了。

(四)「阙上」痛:因为肠子里面有干燥大便堵到的话,燥气往上跑,燥气正好跑到头上就是「印堂」痛,正头顶痛也是「阳明」、侧边痛是「少阳」,后面项痛是「太阳」。

如果大便堵在小肠出来到大肠头这一段,就是:「盲肠」的地方,病人会有一个特殊现象,「右腿弓起方可入眠」,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右腿要弓起来才能睡,因为右腿伸直筋会抽到,要弯起来才比较舒服。

2021张仲景有关头痛的相关条文研究范文3

2021张仲景有关头痛的相关条文研究范文3

2021张仲景有关头痛的相关条文研究范文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头痛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进行了详细阐述,本研究择取仲景有关头痛的相关条文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发扬仲景辨证论治精神,发掘经方治疗头痛的潜力,拓宽临床诊治思路。

1太阳中风表虚头痛。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此为太阳中风表虚,桂枝汤主治证。

其病机为,风邪外袭,营卫不和。

风寒之邪外袭,太阳首当其冲,因之头痛为必有症状。

风为阳邪,风阳袭卫,卫阳与风邪相搏,故其发热,卫阳被风邪所伤,失去维护肌表,再加风邪疏泄,使营阴不能内守,故汗出。

汗出越多,肌腠更加疏松不固,卫气更难抵御风邪侵袭,则怕风。

正如柯韵伯注:“四症之中头痛是太阳本症,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症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汤症。

” 治宜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中桂枝辛温,宣通卫阳,祛风散寒,祛邪于外;芍药味酸性寒,能敛阴和营于内,两者相伍,调和营卫;生姜味辛可助桂枝解肌泄邪;大枣味甘,可佐芍药和营益阴;甘草性味甘平,即能补中,又调和诸药。

共为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之剂,风邪去,营卫调则头痛止。

2太阳中风兼水饮头痛。

《伤寒论》第28条言:“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此为汗下后脾虚水停,表证不解证治。

虽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好似桂枝汤症,但无恶风、自汗脉缓等脉证,则非桂枝汤症也。

故服桂枝汤不愈,而心下满,小便不利,是水饮内停的里证现象。

可知其人平素患有水饮,一感外邪之后,水饮与邪气搏结不化,致太阳经府之气,皆不能通畅,经气不通则无汗,府气不通畅则小便不利。

饮邪结于中焦,致心下满痛。

故可用解表与利水并行之法,宜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此方为表里双解之剂,去桂枝之温,而芍药甘草可以敛阴;姜枣可以调和营卫;加茯苓白术,健脾利水,使小便通利,邪有下行之路,表里宣通,气机和畅,则头痛及诸症可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辨治头痛浅析
摘要:头痛是内科常见临床症状,《伤寒论》创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详细论述了六经头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成为后世医家治疗头痛的临床指导。

笔者在跟师学习中发现,头痛病症在神经内科临床中十分常见,现结合临床,浅析仲景《伤寒论》对这一病症的辨证论治。

关键词:头痛、《伤寒论》、辨治浅析
1.太阳伤寒之头痛
《伤寒论》原文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为太阳经外感风寒,腠理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致太阳经气不利,外邪循经于上而发为头痛。

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头痛发热,腰身酸痛,恶风畏寒,无汗而喘,口不渴,脉浮紧,苔薄白,方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中麻黄为肺经专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汗;杏仁降肺气,与麻黄一宣一降以平喘;甘草缓和麻黄、桂枝辛温之性,防止过汗阴伤。

全方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效,用于治疗伤寒表实之头痛。

2.太阳中风之头痛
《伤寒论》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此病在太阳,风邪袭表,腠理不固,卫强营弱,营卫不调,症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治当解表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益阴敛营,与桂枝相须为用,
调和营卫;生姜辛温散寒止呕;大枣甘平,补中益气,益阴和营;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用于治疗中风表虚之头痛病症。

3.阳明腑实之头痛
《伤寒论》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此病在阳明,为阳明头痛证。

伤寒六七日,病邪入里化热,热结肠道,腑气不通,邪热循经上扰,故见头痛有热,腹胀便秘,舌红苔黄燥,脉沉实,临床上头痛多以前额为主,治当以承气汤,通腑泄热止痛,腑实轻者,用小承气汤,重者用大承气汤。

4.少阳胆郁之头痛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此属邪犯少阳,邪在半表半里,致少阳枢机不利,循经上犯清窍,故头痛,临床以两侧头痛为主,且伴有胸胁苦满、寒热往来、心烦喜呕、脉弦细等少阳证候。

治疗上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方中柴胡苦平,入少阳,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泻热邪;法夏和胃降逆止呕;人参、甘草扶正祛邪;生姜、大枣和胃生津,全方和解少阳枢机,枢机利,则头痛自除。

5.太阴脾虚之头痛
《伤寒论》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此为误用下法、吐法,损伤脾阳,致中阳不足,脾失健运,无以制水,则水湿停聚,上冲心脑而发为头痛眩晕。

临床表现多为头痛头
晕,胸闷心悸,舌淡苔白滑,脉沉紧。

治当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利水止痛。

方中茯苓淡渗利水,健脾化饮;桂枝温阳化气以利水湿;白术燥湿健脾;甘草益气和中。

脾胃运化正常,则水饮自除,头痛眩晕自愈。

6.厥阴肝寒气逆之头痛
《伤寒论》原文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寒克厥阴,致清扬不升,浊气循经上犯于胃,发为干呕、吐涎沫,上犯头窍,发为头痛,临床上本证头痛多见于阵发性发作,且以巅顶痛为主。

治疗上以吴茱萸汤温经散寒,降逆止呕。

方中吴茱萸辛苦而热,既能温胃祛寒,又能降逆止呕;生姜重用,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人参健脾益气;大枣和中补虚,全方适用于厥阴寒凝犯胃,浊气上犯头痛证。

7.少阴阳虚之头痛
《伤寒论》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欲嗟,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伤寒病入少阴,少阴阳虚生寒,寒凝经脉,不通则痛,而出现发热头痛。

临床常表现为头痛剧烈,遇寒则甚,四肢逆冷,舌淡苔薄白或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以附子汤回阳救逆,散寒止痛。

方中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温壮阳气,祛除寒邪,干姜助附子温阳救逆;甘草解毒,调和药性。

全方用于少阴阳虚寒凝之头痛。

仲景之《伤寒论》开创六经辨证理论之先河,详细论述了头痛的病机、辨证、治法和方药,对临床治疗头痛病症具有指导意义。

在临床中,许多疾病均可出现头痛一症,临证中应当予以鉴别,灵活运用经方,发挥经方治疗头痛的最佳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