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伤寒论之太阳中风症

合集下载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太阳病:太阳中风证

太阳病:太阳中风证

太阳病:太阳中风证咱们从今天正式开始进入伤寒论。

药物药性我会在具体方剂中再讲解。

先看太阳病篇的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什么是【太阳病】呢,这里的太阳不是天上的太阳,具体来说是病邪还在人体表层体表,还没进入人体内部的病变。

那么既然是病,咱们来追究一下为什么会得太阳病呢?有的人受寒受风之后,就立马感冒,而有的人没事对吧,这就是体力和免疫力强弱的关系。

平常身体会虚弱的人,根本原因是肠胃功能不好,只要肠胃功能好了,很多疾病都不会得的。

有很多人常年都不感冒,就是肠胃功能好。

咱们现在感冒了之后,西医给你开抗生素来增加抵抗力,结果吃下去之后先伤害肠道,本来就是肠胃不好,抵抗力弱,身体表虚才得的感冒,结果往往是吃肠胃越差,咱们很多肠道疾病就是药物副作用引起的。

【脉浮】,咱们这样讲其实很难体会到脉浮是什么感觉,就是你的手指一搭脉之后,就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这就是浮脉。

为什么脉浮呢,当外邪侵犯人体肌表的时候,身体的气血会动员起来抵抗外邪,不让它进入到身体。

这个时候气血在身体表层活跃,脉比气血要先行,走得要快,所以这个时候脉是偏浮的。

张仲景其实不太重视脉诊,只是一个诊断的辅助工具,更注重望诊、问诊,所以在伤寒论当中,没有把脉法分的很细。

咱们今天先开个头,以后再讲到浮脉的时候,就说明病邪还没有入里,属于表证。

再来看【头项强痛】,这是太阳病的主证。

头为诸阳之会,三阳经都从头部经过,这里的头项具体指的是后脑勺到颈椎这里僵硬酸痛,肌肉很紧绷,活动的时候不舒服。

为什么会外邪侵入人体表层,最开始就后脑勺和颈椎僵硬不舒服呢,为什么不是其他部位先有症状呢?这也是个问题对吧。

不少人是这样的,夏天贪凉,脸对着空调直吹,结果睡一觉起来,嘴歪眼斜。

还有呢,后背对着空调吹,第二天颈椎就僵硬。

风门和风府这两个穴位,就在人体的后脑和后背上,这两个穴位是风邪入侵人体的大门,最容易感受到外邪入侵,给咱们发的信号呢,就是后脑勺和颈椎包括后背会僵硬酸痛,这个时候呢,该注意保暖的添衣服,该吃药的吃药。

伤寒论02:太阳中风、伤寒、温病。

伤寒论02:太阳中风、伤寒、温病。

伤寒论02:太阳中风、伤寒、温病。

“概要:中风(汗出、发热、恶风、脉缓,汗后遇冷),伤寒(无汗,阴阳脉俱紧,极度恶寒,体痛,南方也会伤寒),传经(太阳入里阳明-烦躁则止,少阳可能到太阴少阴厥阴,一日为6-7天,病传是因为情志或心脏受损),温病(冬伤于寒,中暑),风温(自汗不止)。

三种表症:中风、伤寒、温病。

”01—条辨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风的主要症状:汗出、发热、恶风,脉缓。

•(1)恶风:不喜欢吹到风,吹风不舒服。

•(2)最主要的症状是:汗出。

非运动或天气热而出汗,为病汗。

别人都不出汗的情况下,病人流汗。

•(3)脉缓:浮而缓,表症太阳病,脉是浮的,浮中带缓。

•(4)发热:可以理解为发烧,但不是高烧,比正常人搞1-2度。

不是主要症状。

•(5)有恶风、汗出两个症状,即可判断为中风。

•(6)中风:非西医之半身不遂、瘫痪,而是伤于风。

中风可能的起因:跑步运动大汗,进入空调房间(如便利店买饮料),出来后风吹自感不舒服,即已中风。

问诊与处方•(1)感冒来诊,问有无流汗,有,问怕不怕吹风,怕,即可诊断为中风。

•(2)只要有中风的症状,不管内因为B型感冒病毒亦或是别的什么西医病名,都可以按中风开处方(桂枝汤)。

02—条辨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与中风的区别:无汗、有汗。

•(1)无汗伤寒,用麻黄汤。

•(2)有汗中风,用桂枝汤。

发热:有没有发烧对辩证都关系不大。

阴阳脉俱紧•(1)寸关尺,寸为阳,尺为阴,中间的横膈为关。

•(2)寸、关两处的脉,均为又浮又紧。

•(3)辨阴阳最重要,可用两个手指摸脉(寸、尺),不一定用三个指头。

伤寒之恶寒:仲夏之夜,非常炎热,在车里更加闷热,病人在车里穿上厚大衣还是会觉得冷,发抖。

南方也会得伤寒,伤寒并非指伤于冬天的寒冷,南方、夏天,也可能会伤于寒,例如吹冷风空调,跳入冷水中游泳,在冷库工作等。

呕逆是病进入少阳的症,这里有呕逆表明人肠胃不好,不是主症,不是每个伤寒都会呕逆。

太阳病中风与伤寒的鉴别

太阳病中风与伤寒的鉴别

太阳病中风与伤寒的鉴别
太阳病中风与伤寒同为表证,其区别要点在于有汗、脉浮缓与无汗脉浮紧。

非自汗不为中风,非无汗不为伤寒故汗出与否乃中风伤寒之鉴别关键至于脉象之紧缓,则可受多种因素影响无论中风或伤寒都是常中有变故脉浮缓、浮紧仅可参考,不能作为特定依据。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曰:“营病者恶寒,卫病者恶风,今营病而言恶风者,盖以风动则寒生,恶则皆恶,未有恶寒而不恶风,恶风而不恶寒者,所以仲景于中风伤寒证中,每互言之,是以知中风伤寒,不在恶寒恶风上辨,而在微甚中别之也。

无汗者,伤寒实邪腠理闭密,虽发热而汗不出,不似中风虚邪发热而汗自出也”。

其于伤寒、中风之辨,剖析得当,可资借鉴。

这也是我们在临床当中面对太阳表证如何选择“桂枝汤”作为基础方还是以“麻黄汤”作为基础方的最基本的依据。

麻黄汤善发汗以发表外邪,重在宣发;桂枝汤虽同有发汗之功但重在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十四)

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十四)

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十四)十四:「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金匮中的方剂,大概有百分之六十的处方都是用桂枝汤做加减,经方家认为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第一方,这个汤方是古代圣贤历代相传的经方,张仲景将它归经到治疗太阳中风来使用。

读伤寒金匮的时候,会遇到三种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

什么时候用汤剂、散剂、丸剂?汤者『荡』也,就是说扫荡的力量很强,取它的迅捷之性。

当我们要涤荡五脏六腑的病邪的时候,通关活络的时候、阴阳不平衡的时候,这些情况都用汤剂。

怎么知道阴阳不平衡?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精神很好,就是阴阳不平衡;或者是你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也是阴阳不平衡, 例如十个人吃虾子,结果九个人没事,一个人有事,那一个人就是阴阳下平衡。

如果倒过来,吃了虾子,九个人都拉肚子,一个人没事,那就是虾子有问题,或者是那一个人做了什么事。

学中医跟侦探一样要有 common sense。

还有,病情沉重的时候、病人有痿症、肌肉枯槁的时候、皮肤干枯的时候、要增益气血的时候,都用汤剂。

例如桂枝汤,如果做成桂枝丸,结果桂枝丸吃下去等很久才会发汗,桂枝汤一喝下去就发汗,不一样的效果。

煮汤也有技巧,大火煮取其“气”,小火煮取其“质”,发表的药,例如桂枝汤要用大火煮,所有发表的药方都用大火煮。

攻里的药、温里的药用小火煮,取其“质”。

散剂用在久病、或病在四肢,像是风湿的痹症、或者表里游走的病,都可以用散剂。

丸剂主要的可以逐破积聚,或者不进饮食的人,胃口不好的情况下,可以用丸剂,丸剂药缓力专,效力缓慢但力量专一,可以集中于一处病灶,所以如果病邪扩散全身的时候,就要用汤剂才有办法。

例如要打虫的时候,用到乌梅丸,集中攻击一个定点,引诱虫来吃。

如果做成乌梅汤,乌梅是用醋泡过两天,乌梅汤又酸又辣又苦,怎么喝?勉强喝下去结果虫没吃到,只有你吃到,虫没事,只有觉得很爽。

论《伤寒论》太阳中风属外感阳邪(下)

论《伤寒论》太阳中风属外感阳邪(下)
收稿日期: 2011 - 04 - 25 作者简介: 李宇铭( 1981 - ) ,男,香港人,博士研究生,香港注册中医。
情,可是临床上风邪 与 寒 邪 很 少 单 独 致 病。 如 在《素 问· 风 论篇》一开首即说: “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 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 其病各异,其名不同, 或内至五藏六府……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 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风邪多兼夹他邪而致病,因此 本证的三大类型,本身并非独立存在的病证,而是对某一特 定典型病机的描述,可理解为抽象的概念,因此桂枝汤、麻黄 汤等的证情,实际上不是典型的太阳中风或伤寒,而是按照 临床上风邪与寒邪的比重关系作出具体的讨论。 4. 3 对桂枝汤证的再认识 再回头看《伤寒论》第 12 条的 桂枝汤证,条文说: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啬 啬 恶 寒,淅 淅 恶 风,翕 翕 发 热,鼻 鸣 干 呕 者,桂枝汤主之。”本条虽然一开首写着“太阳中风”,但实际 上与第二条的太阳中风病情不同,甚至有矛盾的地方。
桂枝汤证并非典型的中风。中风本证当见脉缓,缓脉在 《辨脉法》中解释为: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 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阳脉与阴脉指的是寸与尺,若以浮 沉来解释阴阳则明显有矛盾,《伤寒论》中的阴脉阳脉“只能 作尺寸解,而不宜作浮取沉取解。”[1] 缓脉意思即是寸尺俱 “脉浮大而濡”,可是在《伤寒论》第 12 条上的脉象,是“阳浮 而阴弱”,意即是寸脉浮而关尺脉弱,并非典型的缓脉。《伤 寒论》第 12 条中又说: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不单独见恶 风,而是恶风与恶寒并见,再加上“鼻鸣干呕”,已经与本证的 中风有所差异。
需要进一步说明一点,桂枝汤运用《伤寒论》第 12 与第 13 条的机理,不一定适用于其他条文的证情。如在第 53、第 54 条的“荣气和”“卫气不和”的自汗出,则并非因为伤寒而

太阳中风解

太阳中风解

太阳中风解这篇桂枝汤的讲解,可以作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和“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塞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的一些解释。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这是一个定义,定义什么是中风,当然,关于这里的中风,我提出一个新的含义,我们学校李克绍老师的观点,大家可以参考《伤寒解惑论》。

中风,第一种意思就是与太阳伤寒相对的,太阳中风证,就是这里的“名为中风”,第二种是指相对于阴性体征来说,为阳性的症状。

举一个例子,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这里用了一个太阳中风,后世争议很大,根据李老的意思,烦躁是阳性体征,相对于阴性体征来说,就是属阳的,属阳的,仲景就称为中风,以后的阳明中风,少阳中风太阴中风等等,同理。

这个含义扩大了中风这个词的应用范畴,在整个伤寒论中也是行的通的,所以我暂且提一下。

回到原文,太阳病,就是太阳为病,凡冠名太阳病,就有提纲中,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症状。

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见到这四个症状,这就是中风病了。

发热,我的解释还是卫气奋起抗邪引起的,中风病是感受风邪,风性疏泄,使汗孔开而不合,就汗出,恶风,我们现在知道恶风和恶寒是有程度轻重不同的,但当时仲景并没有严格区分,所以我们也不必纠结恶风和恶寒在伤寒论中具体的分别,当然实际上我们知道太阳中风的病人怕冷的程度是比较轻的。

脉缓,应当是脉浮缓,但这个缓是相对于伤寒的脉浮紧而说的,并不是现在我们常说的缓脉。

阳浮而阴弱,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寸脉浮尺脉弱,这个有很多可以解释的通的,我解释不了。

我比较赞同第二种,阳浮而阴弱,指的是病机,就是后面所讲的卫强荣弱。

卫气强,我们很好理解,因为卫气受邪,奋起抗邪,是病理性亢奋的状态,所以卫强,但是荣究竟弱不弱?我认为荣的弱,也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相对于卫强来说的,而是客观存在的。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中风表虚证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中风表虚证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xzyy201002002.aspx
语——整理者注)——秦艽10 g、炒白芍10 g、炙甘
草10 g。整理者遵姚老此方法用于临床,屡用屡效。
(收稿日期:2010-01-20责任编辑:蒋力生)
r……………………………………一飞! ;
新专栏征稿


i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双月刊)已全面改版,以下重点栏目面向全国征稿: ●理论研究对中医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专题论述。讨论专题有:中医水理论研究、火理论研究、体;
浮于表与寒邪相争则热势复高;同时,也就造成患者
一时自汗出,一时又欲汗出而不得汗出,即所谓自汗 出而不彻的症象;毛窍开合不利,鼻亦难独任呼吸,
壅塞不通而或鼻鸣;肌肉受邪,影响脾胃升降失常而
干呕。邪正相争于表,卫阳较强,故脉浮;营阴偏弱, 稍按又觉驰缓无力,故脉又现缓弱之象;邪犯通体之 卫气,营血因之阻滞,故而身体四肢及腰疫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证与太阳伤寒表证在 病因病机方面主要有三点明显区别:第一.本证的病 因是挟有寒邪的风邪,与伤寒表证的病因是挟有风 邪的寒邪相较,主因有偏风与偏寒的不同;第二.导 致本证的风邪,其性主动,主疏泄,所以即使是挟寒 的风邪,也没有寒邪凝闭压抑卫气的作用强,故本证 与太阳伤寒表证无汗不同,时而能自汗;第三.正因 为本证无寒闭卫气较甚的机理,故卫气奋起与邪争 之力亦不强,卫气盛实的程度亦较表寒证稍逊,加之 本证尚具营弱之机,则相对表寒的麻黄汤证而言,常 被伤寒注家称为表虚证,然就其实质而言,本证乃属 以寒风之邪偏盛为主,卫营不足为次的偏实证候。
【病案举例】
胡某某,女,32岁,1983年6月2日初诊。(伍 炳彩经治) 患者发热5天,体温波动在38~38.5℃之间, 伴头痛,身体疼痛,口不渴,用西药治疗发热不退,乃 请我出诊。就诊时患者发热有汗,问其恶风否?矢

伤寒论之太阳中风(表虚)证

伤寒论之太阳中风(表虚)证

伤寒论之太阳中风(表虚)证【词解】[1] 阳浮而阴弱:轻按浮取为阳,重按沉取为阴。

脉象轻按明显,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阳浮而阴弱,指脉象浮缓。

同时在此又指病机,阳浮提示卫阳浮盛于外,阴弱提示营阴不能内守,阳浮而阴弱,说明了桂枝汤证卫强营弱之病机。

[2] 啬啬恶寒:啬,音瑟(sè)。

寒冷畏缩之感。

啬啬恶寒,形容恶寒较重。

[3] 淅淅恶风:淅,音析(xī)。

冷水洒身之感。

淅淅恶风,形容恶风较重。

[4] 翕翕发热:翕,音夕(xī)。

温暖和煦之感,翕翕发热,形容发热如羽毛覆盖之状。

[5] 鼻鸣:即鼻塞。

由于鼻塞,呼吸时发出鸣响,故曰鼻鸣。

【提要】太阳中风病机及证治。

【分析】言太阳中风,必参第1、2条所述内容。

阳浮而阴弱,既言脉来浮缓之形状,更寓卫强营弱之病机。

《灵枢·本脏篇》云:“卫气者,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今卫浮盛于表,与邪相争,故脉浮而发热如鸟羽加身。

营弱是说营阴不能内守,阴泄于外,故脉缓而自汗绵绵不止。

啬然恶寒,淅然恶风,此卫气失于温煦之职是也。

鼻为肺窍,肺合皮毛,今风寒犯表,肺气不宣,则鼻道塞而不畅,气息粗而鸣响。

肺胃相应,气降为顺,今肺气不宣则胃气应之而逆,故而干呕。

就太阳中风证而论,肺胃气逆之鼻鸣干呕,虽多见于临床,然非本证必具之症。

本条恶风与恶寒并举,说明二者虽有轻重之别,然临床上难以完全区分。

恶风者每兼恶寒,恶寒者多伴恶风,风寒相兼,互见为常。

故不可以“中风者恶风、伤寒者恶寒”而论。

【选注】程郊倩:阴阳以浮沉言,非以尺寸言,观伤寒条,只曰脉阴阳俱紧,并不着浮字可见。

惟阳浮同于伤寒,故发热同于伤寒;唯阴弱异于伤寒,故汗自出异于伤寒,虚实之辨在此。

热自表发,故浮以候之。

汗自里出,故沉以候之。

得其同与异之源头,而历历诸证自可不爽。

(《伤寒论后条辨·辨太阳病脉证篇》)吕搽村: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

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助,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中风表虚证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中风表虚证

酪、 臭恶等物。 ……………………………… (1 ) 2
4 .太 阳病 , 痛发 热 , 出恶 风 , 枝汤 主之 。 头 汗 桂
… … … … … … … … … … … … … … … … …
2 . 阳病 , 日已去 , 0太 十 脉浮细而嗜卧者 , 已解 外
也 … …。… …… …… …… …… ……… …… … (3 ) 7

思。风性善行数变 , 从外侵犯人身时 , 如矢石 中人 , 所以论名为中风 , 其实 即后世所谓 “ 伤风” 的一种 , 与《 金匮》 所载的“ 中风” 属于卒 中经络脏腑及“ 中 类 风” 的属 于肝 风 内动者不 同。
欲者 汤…… 救,。… (雾 邪宜 ……9 风枝……6 桂 )
1. 阳病 , 3太 下之 后 , 气 上 冲者 , 其 可与 桂 枝 汤 ,
方用前法 ; 若不上冲者 , 不可与之。………… (1 ) 5 1. 4 桂枝本为解肌 , 若其人脉浮紧, 发热 , 汗不 出
者 , 可与 也 。当须识 此 , 令误 也 。 …… … (7 不 勿 1) 1. 酒 客病 , 可与桂 枝汤 , 5若 不 得汤 则呕 , 以酒 客
本证属《 伤寒论》 中的“ 太阳中风” 为太阳病表 , 证 中的一种病证 ; 同时, 中风” 伤寒论》 “ 为《 中以病
因命 名 的一 个病 名 。 中, 去声 , 为 “ ” 中伤 的意 读 众 ,
支・外………汗宜 6 … 未脉…以4 5 病…,弱当解 l 汤 … 解浮,・) . , ………( 昆 。 … … 者…, 太 证 … 阳 ・ 2
(9 ) 3 3


【 相关原文 】
1 .太 阳之为病 , 浮 , 项强 痛而 恶寒 。 …… 脉 头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第二篇第4节:太阳中风,伤寒合病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第二篇第4节:太阳中风,伤寒合病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第二篇第4节:太阳中风,伤寒合病第一章:太阳病第二篇:太阳伤寒证治第四节:太阳中风,伤寒合病(一)桂枝麻黄各半汤(二)桂枝二麻黄一汤(三)桂枝二越婢一汤(一):桂枝麻黄各半汤【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组成】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麻黄、生姜、炙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

【功用】小发其汗,以解表邪,小小汗之以和营卫。

【煎法】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你看,病程已经长了,现在得症状表现是什么呢?“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疟疾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寒热交错,一个是阵发发作,那么这里得如疟状是“寒热交错如疟装”还是“阵发发作如疟状”呢?我们往下看原文就可以知道,从发热的特征来看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发热恶寒同时并见发热比较明显而恶寒比较轻,他没说寒热交错,那是什么如疟状呢?隔过“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下面有一日二三度发,一天发作两三次,因此我们就知道这个证候的特点是“发热恶寒,阵发发作如疟状”,一天发作两三次。

那么这是不是邪气入少阳的表现,是不是邪气传阳明的表现?他下面说了两段话,“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其人不呕说明邪没有入少阳。

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少阳病是胆热气郁的证,那么邪入少阳,胆火最容易犯胃而容易出现起呕、多呕的临床表现,因此在《伤寒论》里常常以呕吐的存在和不存在来提示少阳病的存在和不存在。

所以我们前面讲第四条的时候,那么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那个“颇欲吐”就提示邪入少阳。

我们这里的“其人不呕”就提示这是邪气没有入少阳,没有出现少阳症状。

伤寒学 太阳中风

伤寒学 太阳中风

◆[相关连接] 营卫关系
①同源:都以水谷之气为主要来源. ②同行:营卫相伴,运行全身. ③互助:卫在外营之护卫,营在内卫之后盾. ④互化:卫入脉中化而为营,营出脉外化而为卫.
方义
⑴桂枝 ①健脾运;②通行营卫;③化气:卫气/膀胱 之气 • 总之①祛除病邪;②促进卫气生化,提高抗邪能力。 (重在后者) ⑵芍药 ①疏肝助脾运;②疏肝助通行气血营卫;③化 气:营气 [白/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⑶生姜 ①健胃;②通行营卫;③化气:卫气/膀胱之 气 • 总之①祛除病邪;②促进卫气生化,提高抗邪能力。 (与桂枝同,但重前者);此外还有一定的止呕作用。 ⑷甘草 调和诸药,又能助桂枝生化卫阳,助芍药化生 营阴。 ⑸大枣 甘温,补脾益气,助芍药滋养营阴。
二、桂枝汤的应用 (一)如何增强桂枝汤的作用(以增强发散力示例) 1、调整比例 桂枝、生姜 阳性药↑ 芍药、炙草、大枣 阴性药↓ • 桂枝加桂汤 • 桂枝去芍药汤 2、加入发散药(如解表药等) 麻黄、葛根|半夏 陈皮 • 桂枝加葛根汤 •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 桂枝汤变方 桂枝 白芍 干姜 炙甘草 • 桂枝加葛根汤 •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第四讲 太阳中风
一、太阳中风表虚证证治 1.典型表现 太阳病的典型表现+汗出 脉缓 ⑴汗出: A.表现 :①间歇的温汗。 ② 多与发热有一定 相关性,热↑→汗→热↓。 B.病理: ①卫气失调重,推动作用出故障,不 能正常控制汗孔开闭. ②正气外出抗邪,但正 气相对不足,难以尽祛其邪。 ⑵脉缓:正气相对不足的反映。
2.病机 风寒袭表,卫开营泄。 • 闭郁为本,开泄为标。开泄是特点,但不是主流。 3.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发散力不强的辛温解表法;有较强扶正作用的辛 温解表法 4.方 桂枝汤方 •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切 大枣十二枚,擘

《伤寒悬解》太阳篇——太阳中风

《伤寒悬解》太阳篇——太阳中风

《伤寒悬解》太阳篇——太阳中风太阳六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者,寸口为阳,阳浮者外感也,尺中为阴,阴弱者,邪不及阴也(就是本气之虚)。

阳浮者,表闭营郁,故热自发,阴弱者,风泄卫阳,故汗自出。

啬啬恶寒,外寒不解而闭束也,淅淅恶风,风泄汗出而表虚也,翕翕发热者,营血内郁而未透泄也。

鼻鸣者,是皮毛寒束,风不能透泄,肺气内壅而上逆也。

干呕者,皮毛寒束,表闭其胃,胃气不降也。

此有汗自出,桂枝汤,通经解肌,调和营卫,则诸证愈矣。

(药解观新加汤)2风泄表寒,表寒不去而束之,则见啬啬恶寒;自汗出者,是为风泄表虚,故淅淅恶风,寒不尽去,营血内郁,泄而未透,故翕翕发热。

表有寒而风泄之,故自汗出,寒未尽去,故肺胃上逆。

表有寒闭,里有风泄,故风寒互搏,风寒之争,而见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也。

3太阳之经,主于皮毛,统于营卫。

肺也主皮毛,是肺气外达于皮毛也。

肺气外达于皮毛,内降于胃。

毛孔窍闭,则肺气不降而上冲,肺窍于鼻,故上冲而鼻鸣。

太阳之经,气上而下,随胃下行,表闭不降,则胃气上逆,则见干呕。

故太阳病,皮毛窍闭,而肺胃俱逆。

(表闭而肺胃俱逆,则为现代哮喘之病理,后学《金匮》则知)太阳七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1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中风。

营弱卫强者,即上章阳浮阴弱之义。

外感卫阳之浮,故言卫强,尺弱本气之虚,故言营弱。

外寒之卫闭,内遏阴弱之营血,营虚郁热,而生贼风,故言邪风,风泄表寒,故见发热汗出;营弱之贼风,外泄卫气之表寒,故见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欲救贼风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补营之里虚,发表之寒束,通经解肌,调和营卫。

2何为邪风?就是阴弱营虚,血虚之风也。

桂枝汤之芍药,大枣,甘草,能化营血而补虚,故能救邪风也。

此为本气之虚,营弱之贼风,外泄表寒。

伤寒论条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学习体会

伤寒论条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学习体会

伤寒论条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学习体

这是对太阳病中属“中风”的说明,属于较经的一种伤寒症状。

这个中风与现在医院所讲的中风是两回事,不要混淆。

这里说的中风是感受风寒后的其中一种表现。

而医院讲的中风泛指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昏厥,是两回事。

太阳病:即发在体表的疾病,症状集中表现在体表。

如体温变化,冷热感受、受风反应、脉浮等。

发热:即发烧。

体表温度超过人体常温。

中风证的发烧,一般不是高烧、温度不是很高。

为什么会发热,免疫系统产生相抗的时候,会有热能散发出来。

汗出:即出汗、流汗。

这里的汗出是一种主证,是区别于其他太阳病的主要体现。

这个汗是病汗,之所以这么说,一是它是不正常的出汗。

如平常没事, 天气很好,大家都不流汗,只有他一个人流汗,也是一种“汗出”的症状。

之所以说是病汗,二是因为汗流出来,病人的症状并没有抒解。

之也是身体自主和疾病作斗争的表现之一。

恶风:即怕风,不喜欢被风吹到。

风吹到人体并不会把皮肤毛孔收敛起来,是风中的寒气把皮肤毛孔收敛起来。

滤过性病毒,也会引起病人的皮肤毛孔收束起来,病人完全没有汗,感觉好冷,但是摸他的身体是滚烫的,热能散不出来。

脉缓:代表病人的身体有点虚。

如何平时身体好的人得了太阳病,摸到他的脉会很浮,很紧。

这是他强大的免疫体系在作强有力的斗争体现。

反抗力度越大,脉的状态越明显。

体表症状也越明显。

郝万山讲伤寒论10—太阳中风证治

郝万山讲伤寒论10—太阳中风证治

郝万山讲伤寒论10—太阳中风证治第10 讲太阳中风证治刚才我们谈了,“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7 日愈,发愈阴者6 日愈。

谈到了7 日愈和6 日愈的问题,一个外感病是不是会7 日愈、或者6 日愈呢?随后我们谈了第八条“太阳病头痛至7 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所谓行其经尽,是指一个外感病的自然病程将要结束了,而且我们上次课用了大量的例子说明,人体的七日节律,病理的7 日节律是客观存在的。

有的注家说,《伤寒论》中的日期,就是那么机械的一说,不要去拘泥它,实际上,我们觉得这是在汉代,在大自然没有污染的时候,张仲景观察到的实际的具体情况。

这就象我们今天写病例的时候,比方你写一个病例,第一句话“尿频尿急尿痛伴有寒战发热一天,来诊,你写现病史的时候,病人有慢性的泌尿系感染三年,前天因下雨淋雨,夜里没有休息好,从昨天开始出现了寒战、发热、尿频、尿急、尿痛,如果三十年以后,或者是三百年以后,两千年以后,你成为医学界非常有名的人物,那个时候(后人)拿出你的病历说“他写的这个时间,都是随便估算的,不要拘泥”,后人这么说你,你认可吗?你可能说,我就是写的具体的病例啊,你怎么能还说不要去理它呢?所以《伤寒论》中的些个时间都是仲景在临床病例中实际观察而来的。

前面我们讲了,一个太阳病的自愈时间是六、七天,一个太阳病要好的话,“欲解时”时在中午前后,这是讲的一般情况,有没有特殊体质的人,特殊的情况呢?有,所以我们就看第十条。

“风家表解不了了者,12 日愈。

”所谓“风家”,是特别容易患太阳中风病的人,这类的人,大多表阳平素就比较虚,所以一有风吹草动他就容易患中风。

这种病人,他的自然病程和一般病人的自然病程相比较就会长一些,一般病人的病程是七天,邪气解除,在这里说,容易患太阳中风证的人,表证解除了,表证解除需要几天呢?需要七天。

而“不了了”,什么叫“不了了”?方言说“南楚疾愈,或谓之差,或谓之了”,楚国那个地方,对于病好了,有的人把它叫做差,你看伤寒论中多处有“若不差”,多处用这个“差”,差就是病愈的意思。

8-3伤寒悬解卷三-太阳中风

8-3伤寒悬解卷三-太阳中风

8-3伤寒悬解卷三-太阳中风太阳中风十五章风者,天地发生之气也。

皮毛未开,风气外客,伤其卫阳,则窍开而卫泄(风伤人机理如何?皮毛未开,风何由得入?)。

卫性降敛,卫欲闭而风泄之,欲闭不得,则内乘阴位,而遏营血,是以病也。

曰风泄者,风闭其卫,营郁而外泄也。

(卫不得闭,遏营血而致郁,于太阳经何干?)太阳中风一太阳四【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之经,有营卫之分,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风寒客之,各有所伤,风则伤卫,寒则伤营。

卫伤则闭其营血,故发热,营伤则闭其卫气,故恶寒。

营为寒闭则无汗,卫为风鼓则有汗,以卫气初闭,营郁犹得外泄也。

汗出卫泄,是以表虚而恶风。

寒性凝涩,伤寒则皮毛闭塞,故脉紧,风性动荡,伤风则经气发泄,故脉缓。

太阳中风桂枝汤证肺通卫气,风伤于卫,行其疏泄之令,卫气不敛,是以有汗。

卫愈泄而愈闭,闭而不开,则营郁而发热。

桂枝汤所以通经络而泻营郁也。

太阳中风桂枝证一太阳五【13】太阳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风为阳邪,卫为阳气,风邪中人,则阳分受之,故伤卫气。

卫秉肺气,其性收敛,风鼓卫气,失其收敛之职,是以汗出。

风愈泄而卫愈敛,则内遏营血,郁蒸而为热。

是卫气被伤而营血受病也,故伤在卫气而治在营血(道理何在?)。

桂枝汤,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生姜调脏腑而宣经络,芍药清营中之热,桂枝达营中之郁也。

汗者,营卫之所蒸泄,孔窍一开,而营郁外达,则中风愈矣。

〖桂枝汤〗一(方【1】)①【1】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这条关乎生死的问题。

太阳中风,太阳病有两种,一种是伤寒,无汗的;一种是中风,有汗的。

太阳中风这种证候啊,他是津虚多热,所以桂枝汤所主证侯没有不发热的。

假若以火劫发汗,不得了,用麻黄汤肉桂心以火劫发汗迫使大汗出。

邪风,就是风邪了。

风邪这句话,有语病,等讲完了在谈,外邪使人发热,他本身也是热,再被火热,又加以被火,用火开始迫使发汗了,其势如焚,本来就热,续之以火,邪热因火而盛,加重火热,所以血气流溢,血气流溢这四个字也挺复杂,它是血流散,而气溢出。

血流散于脉内,血在血管里头,古人认为血管里头就是血,血流散于脉内,气呢,血管外头的这种液体就是气,而气逸失于脉外,逸失于脉外就是汗了,所以血气流溢,溢者,溢出也。

失其常度,人的气血在一定的时候是有常度的,这种物质,失其常度。

两阳相熏灼,两阳,外邪为热,用火攻,火也是热,热者为阳,所以两阳相熏灼。

本来有风邪,又被以火攻,这就是两阳。

两阳熏灼人的什么地方呢?就是肌肉啊,筋骨肌肉。

其身发黄,这个发黄不是黄疸,火熏的呀,我们通常讲温病,用火攻之,其身如薰黄,像火熏的发黄。

阳盛则欲衄,热往上亢,阳热亢于上,人一定要出血。

阴虚小便难,水竭于下,那么小便就艰难了,欲小便而不得。

和上面的一样。

阴阳俱虚竭,这个阴阳,它指气血来说的,那么气血就是血管外血管内液体全虚而且少。

俱虚竭,身体则枯燥。

我们讲竹叶石膏汤,身体羸瘦,丧失体液太多,人马上就瘦下来了,就像衄家不可发汗,发汗额上陷。

都一个。

津液丧失,丧失血液,人很快就消瘦,所以身体就枯萎而燥,燥就是热。

但头汗出,剂颈而还,热当中,热气往上攻尤其津液虚,他身上不出汗,只是脑袋出汗,就是脖子以下没汗,以上有汗。

浅谈伤寒论之太阳中风症

浅谈伤寒论之太阳中风症

浅谈伤寒论之太阳中风摘要:本论文主要谈了下太阳中风证的临床表现及病及分析以及方药用法,对以后的临床实践和药物的用法用量有重要指导意义。

下面摘自原文第二条和原文第十二条进行分析。

关键词:肌腠空疏,卫外不固,卫失开合,营阴不守正文: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本证是感受风寒之邪(以风邪为主)、营卫受邪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汗出,脉浮缓,或头痛,身疼,腰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

病机分析:本证以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为特征。

风寒之邪侵袭,卫气郁遏,奋起抗邪故发热;风寒之邪外侵,卫气被遏,则恶寒或恶风,恶寒与恶风性质相同,但有轻重之别;风性疏泄,人体腠理疏松,营阴内守功能减弱则汗出;病在表,故脉象表现为浮,缓是与紧相对而言,较为和缓,还可以出现浮弱脉,由于有发热还可以出现数脉;寒邪主收引,经脉不利,则头痛,身疼,腰痛;风寒之邪影响到肺,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利则鼻塞,流清涕;苔薄白为感受风寒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表热证相辨别,两者均有发热恶寒,脉浮等表证。

但表热证恶寒程度轻,时间短,并有口渴,咽红肿痛,舌边尖红等热象。

本证与太阳伤寒证的辨别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曰表阳虚,肌腠空疏,卫外不固,为风邪所中,主要表现为恶风、汗出、脉缓,治疗必须以桂枝汤类扶阳固表,调和营卫。

太阳伤寒的病因病机是寒邪束表,玄府不通,腠理闭塞,阳气不能达表,主要表现为恶寒、无汗、脉紧,治疗必须以麻黄汤类发散寒邪,取汗解表。

显然,谁都不会否认这是从症状表现到病理本质都完全不同的两种证型。

值得探讨的是,二者均系外感病,又同属太阳病经病,如果所感受的外邪完全相同,为什么病理本质会完全不同?现在一般认为,这是因为患者体质有虚实之别。

体质的虚实可以导致太阳经病产生不同证型当然毫无疑问,但是这是否就是外邪侵犯太阳经形成“中风”抑或“伤寒”的全部原因与机理呢?研究疾病的机理,其病因与病位是不能忽略的。

伤寒论第二讲:阳犟阴弱话中风

伤寒论第二讲:阳犟阴弱话中风

伤寒论第二讲:阳犟阴弱话中风前面给大家讲了太阳病的提纲条文,今天接着讲第二条。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在上一次课中我给大家说了,这太阳代表的是表,这里就不再赘述。

后面的条文,只要有太阳病开头的,都是表病。

而每一个条文,都包含有提纲条文的内容,虽然字面上没有提纲条文,但隐藏其中,这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比如这一条条文中说的脉缓,就包含有脉浮,其脉缓指的是脉浮而缓。

这段条文指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要结合后面的几个条文一起来分析。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我们把第2、12、15、53、54条综合来看。

太阳中风的机理是什么呢?是“阳浮而阴弱”,是荣卫不和,也叫卫强荣弱。

荣气,也叫营气。

我们通俗讲的营卫不和。

我们看条文,里面讲了是荣气和而卫气不和,说明太阳中风的主因在于卫气虚。

我们的卫气是根于下焦的,卫气为用,元气为根。

卫主外而为用,元主内而为守。

卫主外而为固,卫虚则不固,就会浮越。

这里大家还需要明白一点,我们中医讲对待,表和里互为对待。

卫气主表而要入里,元气主内而出表。

我们学习中医千万不要僵化学死了,在上一次课中我也提到,对阴阳要灵活看待。

卫气本应该入里,其虚了就不能入里,表气不固则里气就会不守,里气不守就会气上冲,而出现干呕,鼻鸣。

这干呕是什么原因呢?呕吐常常相连,都是气上冲,呕为干呕,没有东西从口中吐出来;吐,有胃里面的内容吐出。

也就是无物为呕,有物为吐。

虽然都是气上冲,而其机理是不一样的。

干呕是胃中有寒,呕吐是胃中有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伤寒论之太阳中风
摘要:本论文主要谈了下太阳中风证的临床表现及病及分析以及方药用法,对以后的临床实践和药物的用法用量有重要指导意义。

下面摘自原文第二条和原文第十二条进行分析。

关键词:肌腠空疏,卫外不固,卫失开合,营阴不守
正文: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本证是感受风寒之邪(以风邪为主)、营卫受邪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汗出,脉浮缓,或头痛,身疼,腰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

病机分析:本证以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为特征。

风寒之邪侵袭,卫气郁遏,奋起抗邪故发热;风寒之邪外侵,卫气被遏,则恶寒或恶风,恶寒与恶风性质相同,但有轻重之别;风性疏泄,人体腠理疏松,营阴内守功能减弱则汗出;病在表,故脉象表现为浮,缓是与紧相对而言,较为和缓,还可以出现浮弱脉,由于有发热还可以出现数脉;寒邪主收引,经脉不利,则头痛,身疼,腰痛;风寒之邪影响到肺,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利则鼻塞,流清涕;苔薄白为感受风寒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表热证相辨别,两者均有发热恶寒,脉浮等表证。

但表热证恶寒程度轻,时间短,并有口渴,咽红肿痛,舌边尖红等热象。

本证与太阳伤寒证的辨别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曰表阳虚,肌腠空疏,卫外不固,为风邪所中,主要表现为恶风、汗出、脉缓,治疗必须以桂枝汤类扶阳固表,调和营卫。

太阳伤寒的病因病机是寒邪束表,玄府不通,腠理闭塞,阳气不能达表,主要表现为恶
寒、无汗、脉紧,治疗必须以麻黄汤类发散寒邪,取汗解表。

显然,谁都不会否认这是从症状表现到病理本质都完全不同的两种证型。

值得探讨的是,二者均系外感病,又同属太阳病经病,如果所感受的外邪完全相同,为什么病理本质会完全不同?现在一般认为,这是因为患者体质有虚实之别。

体质的虚实可以导致太阳经病产生不同证型当然毫无疑问,但是这是否就是外邪侵犯太阳经形成“中风”抑或“伤寒”的全部原因与机理呢?研究疾病的机理,其病因与病位是不能忽略的。

我认为,外邪侵犯太阳之表,其证型表现为“中风”抑或“伤寒”,除了与体质有很大关系外,与其所受外邪(或曰致病原)的种类、性质及其发病部位也有极大的关系,而且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面。

辨证注意点:本证属表寒虚证,抓住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的主症即可诊断。

治疗方药: 原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本条论述了太阳中风证的脉症、病机。

条文首先提出太阳中风,并以发热与汗出为重点,阐述了中风证的临床特征和病机。

风邪袭表,卫阳浮盛,故而发热;卫失开合,营阴不守,故而汗出。

即所谓“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是形容太阳中风发热、恶风的特点。

尤以翕翕发热,说明太阳中风证因肌疏汗出,阳热外越,故虽热而轻。

肺主皮毛,开窍于鼻,风邪闭表,肺气不宣,鼻窍不利,故见鼻鸣。

胃为胃之源,风邪闭表,
卫病干胃,胃气上逆,故见干呕。

”太阳中风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汗出、恶风恶寒、脉浮缓。

“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这是从脉象上讲,阳浮指的是脉浮,阴弱指的是沉取弱了,浮缓脉就这个样子。

接着又说了,阳浮者,热自发;这里说肌表受邪了,机体津液都聚集于肌表与邪抗衡,脉要浮,而且要通过发热汗出形式排病,因此要发热。

由于下焦与周身的津液都聚集于上焦,肌表,而风性舒缓,毛孔洞开,它要汗出津液更伤。

内里的津液不足了,因此叫阴弱,里弱的意思。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这里是形容发热和恶风寒的具体样子。

啬,有来回的意思。

啬啬,是形容一阵阵的怕冷。

这条就明确讲了,太阳中风证,它是有恶寒参与的。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它们只是轻重而已。

太阳中风,中伤于风邪为主,以恶风为主。

淅淅恶风,淅淅形容皮肤潮湿,身上有汗,风一吹就凉啊,所以特别怕风。

翕翕发热,翕,指的是鸟类的羽毛合拢的意思。

这里指邪气居于肌表,身体要通过汗来去除,但还去不掉。

毛孔不利,不透风发闷的那种热。

“鼻鸣干呕者。

”鼻鸣干呕,是说邪气在阳之表位,卫气津液奋起抗邪,要排除它。

就聚集在体表和上焦部位,鼻子不通气了,就要鼻鸣。

这只是个代表性的,感冒了是皮表,七窍都不利的。

它这个卫气津液抗邪要找地方排出,肌表不通,就要往上冲逆,要恶心啊,还吐不出来,多难受。

这是气不旁流的原故啊!很多咳喘病,你给他发一下汗,气得旁流了,咳喘就好多了。

道理就在这里。

桂枝,的降逆,也是通过发越机体,使气得旁流而达到降逆的功效。

麻黄也是如此。

很多中风的病人,血压很高,你看看续命汤系列,
都有麻黄的发越配伍在里面啊!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病人常自汗出,是因为营血正常,而卫气不来和谐的原故。

营血在脉中,卫气在脉外,营为血中的气,卫为气中的血。

卫就是津液,这个卫气有毛病了,大概是受了点表邪干扰了,不安稳,它有防卫的作用,以自己为牺牲品,汗出而驱邪。

如此一来,它就不与营血正常的全身心的交合生化了。

因此叫“荣气不和”。

它说要调和这个营卫,就要复发汗,微微的发点汗,吃桂枝汤,帮助去了这个外邪,卫气没有负担了,就回来和营气去和谐化生了。

桂枝汤运用的范围非常广,它不当是太阳病中风证可以用,六纲的中风证它都有用得着的时候。

这个方子不是专为太阳中风证而设的。

这点我们要清楚,不然就不懂活用经方了。

太阳中风证的治疗大法,当解肌散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组成与用量: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煎服法:日三服,药后进热粥以助药力,以资汗源;加衣被以助汗;忌生冷、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中病即止,若不汗,可缩短给药时间,病重者周时服。

以上是太阳中风证得辨析,通过以上内容能让我们在以后临床上有很大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