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有关汗法的浅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中有关汗法的浅谈

作者:刘宇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32期

【摘要】《伤寒论》是祖国医学第一部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医学著作,亦称为“方书之主”,笔者结合临床实践浅谈《伤寒论》中有关汗法的分类,发汗次第和发汗的禁忌症。以期提高知识理论和临床疗效。

【关键词】《伤寒论》;汗法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2..02

《伤寒论》是一部以外感病为主论述疾病辨证论治的医书,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与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是其特征。此书又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成就与影响极大的重要医学著作[1]。“汗法”,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相关论述,如“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通常认为中医“汗法”即是解表之法,主要适用于解除表证,属治疗八法之一[2]。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在此浅谈《伤寒论》中有关汗法的分类、发汗次第和禁忌症。

1 汗法分类

1.1 速汗法

1.1.1 速汗解表

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症,具有发汗迅速的特点,代表方麻黄汤,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寒邪具有“凝滞、收引”的特性,从外侵袭人体引起皮毛汗孔的闭塞导致无汗,寒邪与卫气交争于体表出现身体疼痛,发热等症状。治疗上因势利导,解表发汗,使寒邪从外而解,诚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感于寒者,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但在服药注意事项方面《伤寒论》亦有强调,服药发汗时应避免大汗淋漓,防止耗气太过。

1.1.2 速汗清热

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内有里热的病症,代表方大青龙汤。

如“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大青龙汤的药物组成是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石膏,大枣,生姜,其麻黄用量增至六两,暗含所感寒邪更甚,但同时兼有里热,因此在解表的同时配合石膏兼清里热,属表里同治。在服药注意事项时

也强调,“汗出多者,温粉粉之……,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其症虽然外感寒邪更甚,但不能大量发汗治疗,如若觉得发汗太过,亦需用轻粉一类的物质外敷体表,使汗孔闭塞,防止过汗。

1.2 缓汗法

1.2.1 生津缓汗

主要适用于津液不足、外感风邪的病症,代表方桂枝汤。如“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风为阳邪,其性善行数变,风邪犯表,腠理开泄,遂使汗出,邪正相争于体表,则发热、身痛等不适,笔者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体虚之人更亦感受风邪,桂枝汤中桂枝疏风解肌,白芍养阴和营,桂枝合白芍调和营卫,在祛风解表发汗的同时使得汗液缓缓而发,生姜、大枣、甘草健脾补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则气血足,津液充,人体所出的汗亦来源于津液,桂枝汤一方面祛风解表,另一方面补中生津,具有扶正祛邪的功效,服药后过一段时间需要喝热稀粥一碗,意在说明补中生津的重要性。

1.2.2 温阳缓汗

主要适用于因发汗太过,导致阳气亏虚,风邪在表的病症,代表方桂枝加附子汤。如“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伤寒或者太阳中风,本应该以汗法解之,如果发汗太过,则会导致耗气伤津,甚至亡阳的变证,从而引起病情加重。该条文论述的就是因为发汗太过,耗伤阳气,导致阳虚津亏,阳虚不能固摄津液,则汗出不止,津亏则不能濡养四肢百骸,则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其人仍然恶风则在表的风邪未解。桂枝加附子汤的组成为桂枝汤加附子,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功效。桂枝汤生津祛风解表,附子温肾助阳,防止过汗亡阳。

1.3 微汗法

1.3.1 清里微汗

主要适用于治疗内有里热,外感风寒轻微的病症。代表方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如“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外感风寒,本因该发汗治疗,可却用下法治疗,引邪入里热,而表邪未尽,肺热内盛,迫津外出则汗出而喘,此时单用麻黄而不配伍桂枝是取其微发汗之意,且麻黄有宣肺平喘之功,配伍杏仁加强降气平喘之力,石膏清泻里热,兼顾制约麻黄温燥之性,两者配合,寒温并用,达到微发其汗而不伤津,清泻里热不碍解表的作用。

1.3.2 扶阳微汗

主要适用于阳气亏虚,外感寒邪的病症。代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体系为指导,每一经的病症反映出当时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和邪正斗争的进展。一旦进入三阴病(少阴病、太陰病、厥阴病)阶段,即提示人体阳气不足,如感受外邪,容易出现邪进正退的病理变化,特别是老年人,久病体虚之人。此时的治疗应以扶阳微汗法为主,麻黄得甘草甘缓之力而发汗不至于太过,附子温壮元阳,从根本上为发汗提供原动力,同时温阳有助于防止风寒等邪气的再次侵袭。此方攻补并用,具有发汗而不伤阳,扶阳而不敛邪的特点。

1.4 小汗法

主要适用于风寒蕴于肌表,汗不得出,病情较轻的病症。代表方桂枝麻黄各半汤,如“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风寒之邪蕴于肌表不解,卫气鼓舞汗液外出而不得,邪正交争于体表则身痒,卫气郁结不解可见面色红。桂枝麻黄各半汤是由桂枝汤与麻黄汤组合而成,因在表之风寒邪气蕴结较轻,治以祛风散寒,调和营卫,两方合用,减轻剂量,取其轻解疏透之义,小汗则愈。

2 发汗次第

2.1 先汗后下,先下后汗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该条文提示治疗表里同病的病症时要抓主要矛盾,把握发汗与泻下的先后顺序。

2.2 先温里,后解表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伤寒表证,医反用泻下的方法治疗,损伤中阳,脾胃不能腐熟、运化水谷出现泄泻,表证虽在,此时治疗应先温阳建中,待津液充足,有力作汗后,才能用桂枝汤解表。如不温建中焦,一昧发汗,则有亡阳伤津的危险。

3 禁忌症

3.1 体内热盛

如“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衄家,不可发汗,汗出……直视不能眴,

不得眠”,因体内热盛,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反复出现鼻衄、肌衄、齿衄、吐血、尿血等症状的患者可统称为衄家。“汗血同源”,发汗在一定程度上也耗伤人体气血津液,因此对于体内热盛、津液不足之人不能发汗,发汗则津血更虚,不能濡养四肢百骸,内热加重,出现双目直视不能转动,热扰心神不得眠等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